1. (寧靜致遠)這詞的含義是什麼
寧靜致遠)這詞的含義是:
寧靜致遠
此句出自諸葛亮的《戒子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
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
志無以成學,淫漫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
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譯文:
君子的操守,(應該)恬靜以修善自身,儉朴以淳養品德。不澹泊就不能明晰志向,不寧靜就不能高瞻遠矚。學習必須靜心,才識需要學習,
不學習無從拓廣才識,不立志不能學習成功。沉迷滯遲就不能勵精求進,偏狹躁進就不能冶煉性情。年年歲歲時日飛馳,意志也隨光陰一日日逝去,於是漸漸枯零凋落,大多不能經時濟世,可悲地困守著貧寒的居舍,那時(後悔)卻哪裡來得及!
2.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意思是什麼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意思是恬靜寡慾才能明確志向,排除外來干擾才能達到遠大目標。
這句話出自諸葛亮《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這句話的原文應為「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出自於三國時期政治家諸葛亮臨終前寫給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誡子書》。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慆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譯文:
君子的行為操守,從寧靜來提高自身的修養,以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不恬靜寡慾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幹來自學習。所以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幹,沒有志向就無法使學習有所成就。
3. 寧靜致遠的意思和出處
意思是只有心境平穩沉著、專心致志,才能厚積薄發、有所作為。
出處
此句最早出自西漢初年道家劉安的《淮南子:主術訓》,蜀漢丞相諸葛亮的《誡子書》也寧靜致遠·張銘篆刻有引用。
寧靜致遠:平穩靜謐心態,不為雜念所左右,靜思反省,才能樹立(實現)遠大的目標。
諸葛亮的《誡子書》:「非淡泊無以明志, 非寧靜無以致遠。」
道士葛洪曰:「無為自化,清靜自在」。寧靜,是一種美好的境界,恬和、安寧,如一泓秋水,映著明月。
《淮南子:主術訓》片段人主之居也,如日月之明也。天下之所同側目而視,側耳而聽,延頸舉踵而望也。是故非澹泊(同: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大無以兼覆,非慈厚無以懷眾,非平正無以制斷。
煉丹家劉安著作《淮南子:主術訓》片段
人主之居也,如日月之明也。天下之所同側目而視,側耳而聽,延頸舉踵而望也。是故非澹泊(同:淡泊)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大無以兼覆,非慈厚無以懷眾,非平正無以制斷。
《誡子書》片段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 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 志無以成學,淫漫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 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誡子書》是諸葛亮54歲時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既是諸葛亮一生經歷的總結,也是對他兒子的要求。
詞意:心裡如果有雜念,就不能達到成功的境界。想要成功就要心無旁騖的專心做一件事情。
(3)寧靜致遠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生活就是一出戲,每個人都扮演一個角色,社會的慣性觀念要求扮演者的行為舉止應和角色相符,否則就會遭到排斥或者譏笑。於是,作為扮演者的我們便只好努力地去迎合劇情、取悅別人,希望得到多數人的認可,卻唯獨忘記了自己的內心。
居里夫人天下聞名,但她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她一生獲得各種獎金10次,各種獎章16枚,各種名譽頭銜117個,卻全不在意。
有一天,她的一位朋友來她家做客,忽然看見她的小女兒正在玩英國皇家學會剛剛頒發給她的金質獎章,於是驚訝地說「居里夫人,得到一枚英國皇家學會的獎章,是極高的榮譽,你怎麼能給孩子玩呢?」居里夫人笑了笑說:「我是想讓孩子從小就知道,榮譽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絕不能看得太重,否則就將一事無成。」
淡泊是一種豁達的人生態度。能夠淡泊的人會視身外之物為草芥,並在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之間保持一種平衡。淡泊,不是無所作為,不是不思進取,而是以純凈的心靈面對人生,以從容的心境品嘗榮譽。也許正是這個原因,居里夫人才成為當今世界上唯一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女科學家。
淡泊人生並非消極人生,而是自知、自重,既有理想又不好高騖遠,既有追求又不過分奢望。淡泊似高山流水,若出水芙蓉。古往今來多少名士終其一生心中都在嚮往或是操守著淡泊的心境。「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算得上是個淡泊者;「一簞食,一瓢飲,不改其樂」,憑著淡泊,顏回成了千古安貧樂道的典範。
淡泊是人生的一種坦然,坦然面對生命中的得失;淡泊是人生的一種豁達,豁達對待人生中的進退;淡泊是對生命的一種珍惜,珍惜眼前而不好高騖遠。淡泊可以使你真正地享受人生,讓你在努力中體驗歡樂,在淡泊中充實自己。擁有淡泊的人是幸福的,淡泊使人心更加寧靜,更加自由,沒有羈絆。
淡泊是不慕名利,遠離喧囂和糾纏,走向超越。淡泊是在遭受挫折時仍有與花相悅的從容,淡泊是別人都忙於趨名逐利時你仍然保持恬靜。
淡泊是一種修養,一種氣質,一種境界。淡泊的人生是一種享受,守住一份簡朴,不再顯山露水;認識生命的無常,時刻保持一種既不留戀過去,又不期待未來的心態。寵辱不驚,去留無意。走一程驀然回首,你會發現,其實幸福離你只有一個轉身的距離。淡泊人生,並非消極逃避,也非看破紅塵,甘於沉淪。
4. 寧靜致遠的寓意是什麼
寧靜致遠「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顯然淡泊寧靜是明志致遠。必要條件,而明治制原則是淡泊寧靜的最終目標。是出自諸葛亮的言論,完整的是附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簡單的說,一個人心情不安靜下來,就不能提高思想覺悟。不在艱苦環境中磨練,就不能提高道德情操。與當前拜金主義,利慾主義是成鮮明對比的。。
5. 寧靜致遠是什麼意思
寧靜致遠
讀音:níng jìng zhì yuǎn
釋義:只有心境平穩沉著、專心致志,才能厚積薄發、 有所作為。
出處:《淮南子:主術訓》「是故非澹泊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
譯文:不清心寡慾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確堅定,不安定清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理想。
造句:他待人謙恭謹慎,學習孜孜不倦,生活簡單樸素,有寧靜致遠的精神境界和嚴謹自律的道德品質。
(5)寧靜致遠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近義詞:高風亮節
讀音:gāo fēng liàng jié
釋義:形容道德和行為都很高尚。
出處:宋·胡仔《苕溪漁隱從話後集》卷一「余謂淵明高風峻節,固已無愧於四皓,然猶仰慕之,尤見其好賢尚友之情也。」
譯文:我認為陶淵明的高風亮節,本來就已經無愧於商山四皓了,還那樣仰慕他們,尤其嚮往他們喜歡賢才崇尚友誼的情狀。
造句:縱觀歷史,竹子高風亮節,深受人們的喜愛和崇敬,但歷代文人墨客寫竹、畫竹者眾多,卻從來沒有哪位作家、畫家把竹根藝術盆景填入他們的大作。
6. 天道酬勤,寧靜致遠是什麼意思
天道酬勤,寧靜致遠的意思是上天會按照每個人付出的勤奮,給予相應的酬勞。多一分耕耘,多一分收獲,只要你付出了足夠的努力,將來也一定會得到相應的收獲。只有心境平穩沉著、專心致志,才能厚積薄發、有所作為。
寧靜致遠出處:
此句最早出自西漢初年道家劉安的《淮南子:主術訓》,蜀漢丞相諸葛亮的《誡子書》也有引用。
寧靜致遠:平穩靜謐心態,不為雜念所左右,靜思反省,才能樹立(實現)遠大的目標。
(6)寧靜致遠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天道酬勤典故
出自《周易》中的卦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天(即自然)的運動剛強勁健,相應於此,君子應剛毅堅卓,奮發圖強;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君子應增厚美德,容載萬物。古代中國人認為天地最大,它包容萬物。
對天地的理解是:天在上,地在下;天為陽,地為陰;天為火,地為土;天性剛,地性柔。認為天地合而萬物生焉,四時行焉。沒有天地便沒有一切。天地就是宇宙,宇宙就是天地。這就是古代中國人對宇宙的樸素唯物主義看法,也是中國人的宇宙觀。
八卦中乾卦為首,坤卦次之;乾在上,坤在下;乾在北,坤在南。天高行健,地厚載物。然後從對乾坤兩卦物象(即天和地)的解釋屬性中進一步引申出人生哲理,即人生要像天那樣高大剛毅而自強不息,要像地那樣厚重廣闊而厚德載物。
7. 「寧靜致遠」是什麼意思
寧靜致遠 [ níng jìng zhì yuǎn ] :平穩靜謐心態,不為雜念所左右,靜思反省,才能樹立遠大的目標。
出處:此句最早出自西漢初年道家劉安的《淮南子:主術訓》,蜀漢丞相諸葛亮的《誡子書》也有引用。
1、諸葛亮 《誡子書》:「非淡泊無以明志, 非寧靜無以致遠。」
2、道士葛洪曰:「無為自化,清靜自在」。寧靜,是一種美好的境界,恬和、安寧,如一泓秋水,映著明月。
(7)寧靜致遠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近義詞
高風亮節 [ gāo fēng liàng jié ]
也說高風峻節。形容人品格高尚,有堅貞的節操。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一:「余謂淵明高風峻節,固已無愧於四皓,然猶仰慕之,尤見其好賢尚友之心也。」
出 處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余謂淵明高風峻節;固已無愧於四皓;然猶仰慕之;尤見其好賢尚友之心也。」
例 句
但就是這么一個,也可以讓我們見到千千萬萬革命母親的~。
8. 寧靜致遠啥意思
寧靜致遠
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níng jìng zhì yuǎn,意思是只有心境平穩沉著、專心致志,才能厚積薄發、 有所作為。
9. 寧靜致遠是什麼意思
意思一個人只有心境平穩沉著、專心致志,才能厚積薄發、有所作為。
出處:《誡子書》【作者】諸葛亮【朝代】三國時期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白話釋義:
有道德修養的人,依靠內心安靜來修養身心,以儉朴節約財物來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靜寡慾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幹來自勤奮學習。如果不學習就無法增長自己的才幹,不明確志向就不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就。
整體賞析
古代家訓,大都濃縮了作者畢生的生活經歷、人生體驗和學術思想等方面內容,不僅他的子孫從中獲益頗多,就是今人讀來也大有可借鑒之處。
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被後人譽為「智慧之化身」,他的《誡子書》也可謂是一篇充滿智慧之語的家訓,是古代家訓中的名作。文章闡述修身養性、治學做人的深刻道理。它可以看作是諸葛亮對其一生的總結,後來更成為修身立志的名篇。
10. 「寧靜而致遠」是什麼意思
寧靜而致遠的意思等同於寧靜致遠。
寧靜致遠,讀音níng jìng zhì yuǎn,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只有心境平穩沉著、專心致志,才能厚積薄發、有所作為。
寧靜致遠出自:諸葛亮的《誡子書》:「非寧靜無以致遠。」譯文:只有內心平靜,才能有所作為。
寧靜致遠的用法示例如下:
(1)外面紅塵滾滾,我自風清月朗;他人忙於應酬,我只寧靜致遠。
(2)高老師常用諸葛亮的「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作為自己言行的准則。
(10)寧靜致遠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寧靜致遠的關聯詞彙:淡泊明志、厚積薄發。
(1)淡泊明志是一個成語,讀音是dàn bó míng zhì,指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潔。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誡子書》:「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譯文: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潔,只有內心平靜,才能有所作為。
(2)厚積薄發,糧食要囤積充分,以備不時之需,每次取的時候要少取避免浪費。後來被解讀成只有準備充分才能辦好事情。
出處:「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蘇軾。
譯文:大量的看書,多多閱讀,了解事物才能少量的慢慢的拿出來,厚積薄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