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WLAN的無線信道如何規劃比較好
設置無線網路WIFI信道的方法:
1.打開電腦的wifi,搜索路由器默認wifi名(路由器背面銘牌有寫),連接wifi網路。
無論是IEEE802.11b還是IEEE802.11g標准其都只支持3個不重疊的傳輸信道信道,只有信道1、6、11或13是不沖突的,但使用信道3的設備會干擾1和6,使用信道9的設備會干擾6和13。
⑵ 如何管理我們的無線網路
無線網路世界的蓬勃發展,帶動著很多技術的成熟,無線網路的管理工作也困擾著眾多的網民,這里就為您介紹一下詳細的步驟。
隨著企業級無線區域網的涌現,它越來越成為人們實現無線互聯的首選。然而,對於組織機構實現跨行業網路互聯來說,如何利用軟體充分有效地管理無線區域網,正變成當務之急。從以往來看,個別廠商會在提供安裝配置服務之初,就向你提供管理軟體。也就是說,無線區域網廠商已經在他們的管理工具上投下了富有嚴峻意義的賭注,而現實卻是,他們天性夠做得更好。只需再往前一步,無線區域網管理就會比其他同類的WLAN產品更富有合做力。
大多數產品是在WLAN交換機或者控制器上實行某種程度的管理服務,但更好的方法是在伺服器或者標准化設備上使用管理軟體。鑒於大量的職能部門都要求建立企業級別的WLAN基礎構架,實行集中化管理則變得愈加突出。
由於廠家在其產品中提供有管理能力的不同組合,這就使得要形成某種特定功能會變得比較復雜。但是,下面所講的這些重要系統管理功能,應該要被包含在你的WLAN功能模塊中。
無線網路管理1、無線區域網規劃工具
大多數WLAN管理系統,都考慮到通過.dxf或者類似文件導出設想布局,而有一些管理系統,具有代表性的比如Bluesocket的WirelessLANPlanner,Trapeze的RingMaster和Motorola的LANPlanner(不同於Bluesocket的產品),支持被指派到虛擬架構底層的無線電傳播(radio-propagation)特性。模仿,通常包括3D分析而不是簡單的2D研究(針對無線電性能)能夠支持自動放置接入點。
當然,在這個階段考慮吞吐量要求也十分重要。用戶和應用程序載入和帶寬,要求在有限時間內實現無障礙連接,比如語音和視頻等。不過,這種類型的准備工做通常需要手動處理當前網路管理日誌,和擴大基於接入點的數量和相應的位置。我們認為,這是一個增強系統功能向前發展的嚴峻良機。
無線網路管理2、自動部署和操做
核心功能模塊的自動識別比如WLAN控制器和接入點(以至是遠程站點上的接入點)是大部分WLAN軟體包中一種較常見的功能,某種程度上,這是為初始化安裝和配置WLAN設備所需的自動化功能。當多個控制器和接入點都參與工做的話,這種自動化功能顯得尤其重要,因為如果手工配置這些設備的話,既耗時又容易出錯。
無線網路管理3、監視和控制
所有的WALN管理工具,都能讓IT人員監視和控制RF的覆蓋范疇及其狀況,接入點用戶數量,吞吐量和系統性能以至也能監視到單個用戶或者站點的級別狀況。雖然現在基本上所有的WLAN產品都承擔了眾多工做量,但卻經常能反映出廠商對於某些性能的不同偏好。其實,在當前快節拍的管理世界裡,靈活性和易用性最至關重要。
⑶ wlan無線網路規劃時需要注意哪些因素
你需要考慮四個主要因素:
首先是WLAN性能,其中包括無線吞吐速度、容量、通過WLAN時一致的信號,以及在組件故障的情況下自修復的選項。
其次是安全選項,以確保最終設備和用戶正確驗證和訪問聯網資源。
第三是從物理和邏輯設計的角度考慮最滿足你企業特定需求的部署選項。
最後,評估不同內部部署的WLAN解決方案是否易於管理。
⑷ 什麼是無線網路規劃
這個問題就難了。可以推薦一個通信網站,去裡面看看。這是個很復雜的東西。http://www.mscbsc.com/bbs/forumdisplay.php?fid=58
⑸ 無線網路優化的目的
無線網路優化的目的是確保系統高質量的運行,使現有網路資源獲得最佳效益,以最經濟的投入獲得最大的收益。
GSM無線網路優化是通過對現有已運行的網路進行話務數據分析、現場測試數據採集、參數分析、硬體檢查等手段,找出影響網路質量的原因,並且通過參數的修改、網路結構的調整、設備配置的調整和採取某些技術手段(採用MRP的規劃辦法等),確保系統高質量的運行,使現有網路資源獲得最佳效益,以最經濟的投入獲得最大的收益。
(5)無線網路規劃擴展閱讀:
網路優化的方法很多,在網路優化的初期,常通過對OMC-R數據的分析和路測的結果,制定網路調整的方案。在採用圖1的流程經過幾個循環後,網路質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但僅採用上述方法較難發現和解決問題,這時通常會結合用戶投訴和CQT測試辦法來發現問題,結合信令跟蹤分析法、話務統計分析法及路測分析法,分析查找問題的根源。在實際優化中,尤其以分析OMC-R話務統計報告,並輔以七號信令儀表進行A介面或Abis介面跟蹤分析,作為網路優化最常用的手段。
⑹ 對LTE FDD無線網路規劃的幾點探討
1、TD-LTE是時分多址的LTE,FDD-LTE是頻分多址的LTE。簡單的說,時分就是不同的用戶佔用不同的時間,而頻分是不同的用戶佔用不同的頻率。LTE是3GPP標准化組織給他的下一代無線通信標准取的名字。這個標准分為TDD和FDD 2、目前全球來看,絕大部分國家的運營商都採用FDD-LTE的模式。只有中國的CMCC和日本SoftBank Mobile宣布採用TD-LTE。印度的部分運營商可能會採用TDD模式。 3、終端不通用。 4、TDD和FDD各有千秋,並不能說TDD就比FDD的好,但相對FDD來說,TDD具有如下一點最大的優勢:靈活的帶寬配比,頻譜利用率較高(尤其是非對稱業務)。 5、CMCC已確定採用TD-LTE模式,已開始布局。目前正處於外場測試,預商用階段。China Unicom和 Telecom目前沒有布局LTE的計劃(還未拿到4G的頻帶),可能採用各自現有技術的升級的方式來布局抗衡CMCC。 6、嚴格來說TD-LTE不屬於4G。故後續有LTE-Advanced版本。未來全球4G主要分兩大陣營,LTE-Advanced(包含3GPP和3GPP2組織)和WiMAX。 7、如果不考慮系統間的差別,僅從transformation type的角度考慮的話,從本質上來說,區別最大的是物理層幀結構,TDD是以不同時隙來分配上下行物理信道的,也就是說上下性物理信道不可能在同一幀的同一個時隙出現,FDD是以不同的頻點來分配上下行物理信道的,也就是一個幀內任意一個時隙都可以同時進行上下行物理信道數據的傳輸。 TD-LTE 即 Time Division Long Term Evolution(分時長期演進),是由阿爾卡特-朗訊、諾基亞西門子通信、大唐電信、華為技術、中興通訊、中國移動等業者,所共同開發的第四代(4G)移動通信技術與標准。TDD即時分雙工(Time Division Duplexing),是移動通信技術使用的雙工技術之一,與FDD相對應。TD-LTE與TD-SCDMA實際上沒有關系,TD-LTE是TDD版本的LTE的技術,FDD-LTE的技術是FDD版本的LTE技術。TD-SCDMA是CDMA(碼分多址)技術,TD-LTE是OFDM(正交頻分復用)技術。兩者從編解碼、幀格式、空口、信令,到網路架構,都不一樣。
⑺ TD-SCDMA無線網路規劃的特點
2000年5月,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舉行的WARC會議上,正式確立了FDDWCDMA、cdma2000和TD-SCDMA為國際公認的第三代移動通信(3G)3大主流標准,從而進入3G的高速發展階段。
目前,國內3G市場的啟動已經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由我國主導提出的3G標准——TD-SCDMA的商用化進程,更是吸引了眾多業內人士的眼球。
為了推動TD-SCDMA技術標准在即將到來的3G商業化高潮中的廣泛應用,急需建立一個能夠與其他2個3G技術標准抗衡的完整的TD-SCDMA產業鏈。TD-SCDMA產業鏈應該包括上、中、下游3個部分,上游的基本內容為技術標準的確立和基礎技術內容的研究,中游的基本內容為網路及終端設備的研究開發和生產製造,下游的基本內容為網路的建設和業務的運營。經過幾年的發展,TD-SCDMA在產業化方面取得了令人鼓舞的重大進展,從晶元、終端到網路設備等各方面均達到了商用化的要求。網路建設的各個環節已經成為必須考慮的問題。2005年由信產部相關研究院負責的在全國范圍內進行的外場測試表明,3G網路設計規劃和優化將作為未來3G的第一挑戰,網路規劃、系統模擬和網路優化在3G的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移動通信系統的基礎設施的成本非常巨大,尤其是無線接入網部分。3G網路規劃要以競爭優勢和效益為導向,其中成本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要素。未來圍繞3G的競爭非常激烈,設法降低成本應該成為保持競爭優勢的一個重要目標。TD-SCDMA成為國際標準的時間還不長,目前還沒有真正的商用網,任何規劃技術仍然是紙上談兵,把它從基本的技術原理上升為可以支持實際應用的實用技術還有待實踐檢驗。從無線接入的特點來看,TD-SCDMA的組網和規劃技術將在以下幾個方面發生重要改變。
1 傳播模型
在無線網路規劃中,無線傳播損耗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參數,它決定著規劃結果的正確性。由於實際應用中的無線傳播環境是非常復雜的,需要通過理論研究與實際測試的方法歸納出無線傳播損耗與頻率、距離、天線高度等參量的數學關系式,稱之為傳播模型。常用的傳播模型可分為3類:經驗模型、半經驗(或半確定性)模型、確定性模型。其中,經驗模型是根據大量的測量結果統計分析後歸納導出的公式;確定性模型則是對具體現場環境直接應用電磁理論計算的方法得到的公式;半經驗(或半確定性)模型是基於把確定性方法應用於一般的市區或室內環境中導出的公式。鑒於無線網路規劃的復雜性,目前,仍然只能使用經驗或半經驗模型。
然而,經驗模型和半經驗模型通常具有預測誤差大、適應性差的缺點。為了提高預測的准確性,通常採用分段傳播模型和進行傳播模型的校準的方法來減小預測的誤差。
1)分段傳播模型
對於不同的傳播距離,電磁波在空中傳播的特性也是不同的。企圖用單一的傳播模型進行大范圍的預測將會造成很大的誤差。為此,對不同的傳播距離應調整不同的模型系數或採用不同的模型,這對於WCDMA和cdma2000來說尤其重要。因為FDD模式的CDMA系統是一個自干擾系統,網路的覆蓋、容量和服務質量主要受系統內的干擾限制。一個用戶受到的干擾可以來自距離幾百米到幾公里不等的基站。為了對干擾進行准確的預測,必須對8~10km以內的傳播損耗進行准確預測,因此必須採用分段模型。
對於TD-SCDMA系統來說,它的時分特性和智能天線帶來的空分特性,使得干擾源與有用信號在時間上或空間上錯開。干擾在TD-SCDMA系統中顯得並不太重要,更重要的是對有用信號的預測。而有用信號通常來自距離很近的宿主基站,因此,在TD-SCDMA系統中,短距傳播模型對規劃結果的正確性影響將更為重要。
2)傳播模型的校準
傳播模型的校準是提高預測准確度的另一個重要手段。由於每個地方的傳播環境是不一樣的,需要對傳播模型進行本地校準,然後再進行無線傳播損耗的預測。然而,在實際工程中,每對一個地區進行規劃,就進行大量的CW測試是不可行的。這樣不僅使規劃成本提高了很多,而且耽誤了工程進度。為了減少校準的工作量,在工程中,常常在某些地方進行校準,得到1~2個傳播模型,然後應用於幾乎所有的地區和基站。這樣的規劃模式仍然給規劃帶來了很大的誤差。
一般來說,模型的准確性和適用范圍是一對矛盾,模型越准確,其適用范圍就越小。可以選取若干典型區域進行校準,得到一系列適用於這些區域的傳播模型。這些傳播模型對於各自的典型區域來說,是比較准確的。但因為准確度提高了,其適用范圍就變小了。如果應用的傳播環境不匹配,就會帶來很大的誤差。因此,在實際使用時,應該以小區為單位,通過數字電子地圖,依據小區的傳播環境選擇相匹配的傳播模型,從而提高預測的准確度。
2 業務模型
第一代和第二代移動通信系統是為話音業務設計的,而3G系統則是為多媒體通信而設計的,通過該系統提供的高質量圖像和視頻,使人與人之間的通信能力進一步增強。目前TD-SCDMA所支持的最高傳輸速率為384kit/s,3GPP在R5引入了HSDPA技術,單載波的峰值速率可以達到2.8Mbit/s。這樣高的傳輸速率使得業務的接入能力大大增強了,支持更為廣泛的業務類型,包括各種視頻和音頻業務。因此,業務模型的預測將是3G網路規劃的一個重點和難點。
眾所周知,TD-SCDMA系統的一個很大特點是它的時分雙工模式。它的優點是可以為上下行時隙分配不同的比例,從而更好地支持不對稱業務。這個優點使得TD-SCDMA更適合承載非對稱的數據業務。然而,如果組網和規劃不合理,這一優點非但不能夠得到體現,相反還可能出現反作用。
首先,上下行時隙比例的規劃必須建立在一個准確的業務模型的基礎上。這在現階段仍然很困難。由於經濟水平和技術水平的制約,用戶還不習慣於利用無線接入的方式上網,目前還沒有現成的無線數據網路可供統計分析,許多無線數據業務模型是參考互聯網的數據模型而建立的。這樣,很難得到准確的無線數據業務模型。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和TD-SCDMA商用網的建立,用戶的行為習慣可能會發生改變。我們應該對無線數據業務始終進行跟蹤分析,及時修正時隙比例規劃。
其次,目前的時隙比例規劃大多依據上下行的業務流量來制定。僅僅這樣是不夠的,必須考慮業務的優先順序。如一個話音業務的流量為12.2kbit/s,一個視頻點播業務的流量為幾十或幾百kbit/s。話音業務是上下行對稱的,而視頻點播業務則是以下行業務為主的。如果完全按照流量進行規劃,則視頻點播業務的大流量會導致時隙比例規劃的不平衡,從而使許多話音業務沒有足夠的信道資源。由於話音業務的容量必須首先保證,建議在建網初期先採用對稱的時隙比例,同時跟蹤業務流量變化,逐步調整上下行時隙。
另外,在依據業務模型制定時隙方案時,要同時考慮系統的干擾。數據業務在地理上分布的不均勻性容易使我們傾向於不同的小區採用不同的時隙方案。但是,相鄰小區的上下行時隙不一致會產生干擾,而如果所有小區都採用統一的時隙方案則會犧牲容量。相應的也有一些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比如犧牲某些邊緣小區的交叉時隙。這些方法有待在應用中驗證。
3 干擾分析
基於CDMA的系統有一個典型的特徵,就是網路容量和服務質量由干擾水平決定。在已經得到廣泛應用的cdma20001x網路中,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某些區域的無線信號電平值比較高,掉話仍有可能發生;而某些地區的電平值比較低,通話質量卻很好。可見,碼分多址的無線網路的服務質量主要取決於干擾水平。無線網路規劃的重要任務就是預測網路的干擾,並盡可能控制干擾,使網路的性能得到充分發揮。
TD-SCDMA系統由於具有時分和空分的特點,在干擾方面與其他2種3G系統(WCDMA和cdma2000)並不完全相同。在TDD模式下,通過空分(智能天線的波束賦形)和時分(在不同的時隙分配信道)方式,可以使系統的自干擾非常輕,系統容量不再受限於干擾,而是主要受限於碼字。另外,對於FDD系統來說,當用戶數增加時,干擾加大,小區半徑收縮,小區邊緣的用戶可能處於覆蓋盲區或弱區,小區呼吸現象非常明顯。在TDD模式下,新增的用戶通過智能天線賦形和發射時隙的分隔,減輕對已激活用戶的干擾,小區呼吸作用不明顯。這樣,TD-SCDMA的小區覆蓋范圍比較穩定,切換區域不易受系統負荷影響。因此,在TD-SCDMA的網路規劃中,干擾比較容易估計,可以認為接近於0,只在某些特殊情況下需要考慮。
4 擾碼規劃
依據協議規定,cdma2000的導頻相位共有512個,相鄰2個導頻相位相差64chip。WCDMA有8192個擾碼,分為512個集合,每個集合包含1個主擾碼和15個輔擾碼。可以看到,cdma2000和WCDMA的擾碼資源是比較豐富的。另外,cdma2000和WCDMA的導頻/擾碼之間具有比較好的相關性,需要產生很大的位移才會發生混淆。而產生足夠大的位移需要信號在空中傳播很長的距離,這時,信號的電平通常已經弱到不足以產生混淆。因此,cdma2000和WCDMA的導頻/擾碼規劃是相對比較容易的。
TD-SCDMA系統共有128個長16chip的基本擾碼序列,這128個基本擾碼按編號順序分為32個組,每組4個,每個基本擾碼用於下行UE區分不同的小區。TD-SCDMA的擾碼是PN碼,具有很好的相關性。但是由於碼序列比較短,當碼經過位移後,碼之間的相關性會隨之不同。實驗可得,擾碼移位後,碼字之間的相關性會發生變化,並且不同的碼,其變化的程度也不同。
可以看到,TD-SCDMA系統中的擾碼具有擾碼資源少、碼長度短、經過位移後碼之間的互相關性變差等特點。這些特點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系統擾碼分配的難度。在規劃時,應該考慮位移導致相關性能惡化的影響,在鄰近的小區中應該盡量選用相關性比較好的擾碼,並且應為新小區預留一定的擾碼。
5 規劃工具
目前,在規劃工具市場上,還沒有出現公認的比較成熟的TD-SCDMA規劃工具。而對於TD-SCDMA這樣一個技術性很強的通信系統,沒有一個好的計算機軟體來輔助設計是無法做好的。與WCDMA和cdma2000相比,TD-SCDMA的規劃軟體工具的開發和選擇要更困難。
首先,規劃工具必須貫穿整個規劃設計過程的始終。在前期准備階段,規劃工具提供傳播模型校正、業務預測等功能;在預規劃階段,提供鏈路預算和容量估算等功能;在詳細規劃階段,提供模擬分析等功能。另外,TD-SCDMA規劃工具還要提供上下行時隙規劃和擾碼規劃等功能。
其次,規劃工具必須適應大計算量的要求。在現實的網路中,基站和模擬用戶的數目是非常大的,這使得模擬分析的計算量很大,同時,輸出高精度分析圖也使得規劃軟體必須面對海量計算的要求。另外,TD-SCDMA的智能天線賦形和分時隙規劃,也給規劃軟體的計算帶來了非常大的負擔。龐大的計算量對TD-SCDMA規劃工具的開發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天線模型的建立也是TD-SCDMA規劃工具的一個難點。傳統的天線只需給出360°的水平增益和垂直增益,即可近似算出空間任意一點的增益。天線模型比較簡單,不同廠家的天線只要給出水平增益圖和垂直增益圖即可為其建立天線模型。而智能天線是一種自適應的天線,其空間的增益與用戶的具體位置、天線的自適應調整演算法等有關,是一個動態模型。不同廠家的實現方法可能會不一樣,規劃軟體應該建立一個智能天線的備品庫和演算法庫。當一種新的智能天線生產出來時,還必須能以某種手段錄入到規劃軟體中。
關於業務模型,根據QoS要求和數據流特徵,目前標准里建議分為4類,即會話類、瀏覽類、流類和後台類。TD-SCDMA的一個優勢在於對數據業務的支持非常靈活。隨著應用的深入,新興的業務會不斷涌現。規劃工具除了支持目前劃分的4類業務模型外,對業務建模還應提出如下要求:
a)良好的擴展性,使用戶在無需修改代碼的基礎上簡單快捷地加入新的業務模型;
b)靈活的配置性,提供方便的修改和定製新的業務模型的途徑;
c)准確地反映具體業務的特徵,要求對每個具體業務都能夠定義與實際情況符合的該業務的QoS和GoS需求及具體業務特徵。
另外,對規劃軟體的另一個重要要求是要有友好的操作界面。規劃軟體的使用貫穿整個規劃過程,使用者眾多,水平不等,友好的操作界面是規劃軟體得以推廣的重要條件。目前,開發規劃軟體的廠家比較多,不同規劃軟體的使用方法也不一樣。規劃是一個復雜的過程,規劃軟體的操作流程通常也比較復雜,沒有友好的操作界面和操作規范,很容易導致軟體操作不當,從而產生不正確的規劃結果。
⑻ 無線網路規劃的實施流程
1、明確需求。包括覆蓋多大規模,滿足多少人接入,主要承載的業務(辦公還是普通上網,有無視頻、下載等),安全性要求,組網架構等等,有對應的需求文檔和建築圖紙最好。
2、找幾個廠商了解一下,多對比幾家,根據自己的需求和廠商的特點,選擇合適的廠家來出方案。
3、工堪和測試,通常廠商都會要求上門,如果環境復雜建議上門工堪(反正大部分廠商又不收費),這樣根據實際建築格局和人員分部情況出的點位方案更合理,避免後續很多麻煩。一般廠商都會提供測試,可以先簡單搭環境測試無線效果,有問題直接可以篩掉一批。
4、確定合作供應商,對比各家的方案(主要是點位數多少和功能方面的差異)和測試效果,選擇性價比高的廠商來做,還要考慮技術實力後售後問題。
5、項目實施。根據前期出的方案和確定的設備廠商,布好點位,調試設備(有些廠商的設備自己的IT就可以弄,傳統命令行式的就難一點),設置好之後就可以了。
⑼ 以下哪些選項是無線網路規劃的主要內容
無線通信網路優化是一項持續性長的系統工程,無線通信網路優化主要有三個步驟:採集數據、分析性能、實施和測試優化方案。 採集數據是指對網路設計目標、網路總體運行和其工程情況的系統數據進行採集,其目的是對網路性能和質量能夠更加有針對性的分析。採集數據的方法有話務數據採集和路測數據採集兩種。 其中,話務數據採集主要有網路接入性能數據、信道接通率、可用率、擁塞率、掉線率、話務轉換成功率、話統報告圖表等。路測數據採集則是指通過路測設備對無線通信網路的覆蓋、轉換、質量現狀等進行定性定量定位。 分析性能是指通過上面的兩種數據採集方法,對採集到的數據進行有效分析,以便制定網路優化方案。對採集的數據主要從干擾、掉話、轉換、話務均衡四個方面來分析通信網路性能。無線通信網路一般發生的故障有:接入失敗、切換失敗、掉話、高錯誤幀率。 導致掉話的故障則可能是:覆蓋盲區、硬體故障、交換鏈路失敗、搜索窗長度設置不正確、深度衰落、陰影衰落、其他網路干擾等;而引起高誤幀率的故障原因有:前向/反向業務信道差、前向/反向鏈路功控問題、導頻污染、導頻信號差等。 另外,在對關於通話干擾的數據進行分析後,我們可以得知GSM系統正是一個干擾受限的系統。干擾使得錯誤率增加,進一步降低語音通話的質量。 最後,在對無線網路的性能分析完成後,就要實施和測試優化方案。實施的優化方案主要包括了覆蓋優化、設備優化、硬體系統優化、話務量優化、干擾信號分析、網路結構優化、無線參數優化、容量優化及領區優化等。實施優化方案後必須重新對無線網路進行測試,測試的重點是對無線網路中的覆蓋、接入、干擾、掉話、容量等的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