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俎字怎麼讀正確
俎,漢字。讀音:zǔ,注 音:ㄗㄨˇ,部首:人, 部外筆畫:7, 總筆畫:9,基本字義:1. 古代祭祀時放祭品的器物:~豆(a.「俎」和「豆」,都是古代祭祀用的器具;b.祭祀,崇奉)。2. 切肉或切菜時墊在下面的砧板:刀~(刀和砧板)。3. 姓。
1. (指事兼形聲。小篆字形。《說文》「從半肉在且上。」且,祭祀所用的禮器。本義:供祭祀或宴會時用的四腳方形青銅盤或木漆盤,常陳設牛羊肉)
2. 同本義 [a sacrificial utensil]
為俎孔碩。——《詩·小雅·楚茨》
鳥獸之肉,不登於俎。——《左傳·隱公五年》
祭操俎。——《山海經·海外西經》
俎豆之事。——《論語·衛靈公》
庖人雖不治皰,屍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莊子·逍遙游》
練日時,陳尊俎。——明·陳繼儒《大司馬節寰袁公(袁可立)家廟記》
3. 又如:俎幾(俎形如幾,故稱。古代祭祀、燕饗時所用的禮器);俎拒(俎足中央的橫木);俎味(祭祀用食品)
4. 古代割肉用的砧板。多木製,也有青銅鑄的,大方形,兩端有足 [a chopping block]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俎,切肉的砧板。)——《史記·項羽本紀》[3]
2. 俎怎麼讀
zǔ。俎,漢字,部首:人,部外筆畫:7,總筆畫:9。基本字義:1、古代祭祀時放祭品的器物:俎豆(「俎」和「豆」,都是古代祭祀用的器具;祭祀、崇奉)。2、切肉或切菜時墊在下面的砧板:刀俎(刀和砧板)。3、姓。
漢字,又稱中文字、中國字、方塊字,屬於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漢字是漢語的書寫用文字,也被借用於書寫日語、朝鮮語、越南語等語言,是漢字文化圈廣泛使用的一種文字,也是現在世界上唯一仍被廣泛使用的高度發達的文字。
廣義的漢字指從甲骨文、大篆、金文、籀文、小篆,至隸書、草書、楷書(以及派生的行書)等的文字,狹義指以正楷作為標准寫法的漢字,也是今日普遍使用的現代漢字。漢字為上古時代的漢族先民所發明創制並作改進,現在確切歷史可追溯至約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籀文、金文。再到秦朝的小篆,發展至漢朝隸變,至唐朝楷化為今日所用的手寫字體標准-正楷。
3. "俎"這個字是什麼意思怎麼讀
zǔ
(1)
ㄗㄨˇ
(2)
古代祭祀時放祭品的器物:~豆(a.「俎」和「豆」,都是古代祭祀用的器具;b.祭祀,崇奉)。其用每與鼎、豆相連。《禮記·燕義》說:」俎豆,牲體,薦羞,皆有等差,所以明貴賤也。」古時宴饗,每人前面有俎案,上面擺滿菜餚,食有食相,也就符合禮儀了。
(3)
切肉或切菜時墊在下面的砧板:刀~(刀和砧板)。
(4)
姓。
(5)
鄭碼:ODOL,U:4FCE,GBK:D9DE
(6)
筆畫數:9,部首:人,筆順編號:343425111
4. 俎姓氏怎麼讀音
俎,作為姓時念zǔ,也有念chuò,jū(爼),為當今中國罕見姓氏。
俎來源於朱姓。明朝皇族的後代。俎家的第一代祖先名叫俎雲陽,即是明末崇禎皇帝的太子朱慈烺。
注音:ㄗㄨˇ
部首:人
部外筆畫:7
總筆畫:9
基本字義:
1、古代祭祀時放祭品的器物:~豆(a.「俎」和「豆」,都是古代祭祀用的器具;b.祭祀,崇奉)。
2、切肉或切菜時墊在下面的砧板:刀~(刀和砧板)。
3、姓。
(4)俎怎麼讀擴展閱讀:
1、姓氏淵源:
在明末戰亂中,太子與他的弟弟朱慈炯及奶媽、丫鬟一起逃到了樂亭馮家哨。太子改姓俎,是寄寓著以帝王之身祭天地先祖之意。「日邊紅杏依雲栽」隱喻真名實姓,譯出為:俎雲陽,是作者隱居後改的姓名。原名為朱慈烺,是明末崇禎帝的太子。
來源於祝姓。為北宋大將祝靖公,河北磁縣人,娶民族英雄岳飛的姑母為妻,生有八個兒子。北宋時,奸臣秦檜謀害岳飛,株連九族,為避難,祝靖公的八個兒子逃往四方,到了河北磁縣、山東濟南、河南太康縣等地,隱名埋姓,將祝姓改為俎姓,以避免奸臣謀害。
2、姓氏分布:
明清時期,「俎」姓主要分布於山東章丘、江蘇丹徒、河北磁州等地。今河南許昌、臨穎、林縣,遼寧,河北樂亭、無極、昌黎、涉縣,山西太原、大同、運城,湖北武昌,福建寧德,山東壽光,台灣,內蒙古集寧,北京等地有此姓。
爼念jū,發音同象棋中的」車」,一部分人本姓」爼」,比俎姓更為罕見的姓氏,因為歷史原因和現實大部分人不認識,誤改為俎。如今在山西,內蒙古集寧分布較多。
5. 請問(俎)的讀音
俎讀音:[zǔ]
部首:人五筆:WWEG
釋義:1.古代祭祀時放祭品的器物。 2.切肉或切菜時墊在下面的砧板。 3.姓。
6. 俎這個字怎麼讀
俎
讀音:[zǔ]
部首:人
五筆:WWEG
釋義:1.古代祭祀時放祭品的器物。 2.切肉或切菜時墊在下面的砧板。 3.姓。
7. 俎怎麼讀
zǔ,聲母是z,韻母是u,聲調是三聲。
一、俎的釋義:
1、古代祭祀時盛肉的器物:俎豆。
2、古代切肉用的砧(zhēn)板:刀俎。
二、俎的部首:人
三、俎的筆畫:撇、點、撇、點、豎、橫折、橫、橫、橫
(7)俎怎麼讀擴展閱讀
俎的組詞
1、樽俎[zūn zǔ]
古代盛酒食的器具,後來常用作宴席的代稱:折沖~。
2、俎豆[zǔ dòu]
俎和豆,古代祭祀、宴會時盛肉類等食品的兩種器皿。
3、折俎[shé zǔ]
古代祭祀、宴會時,殺牲肢解而後置於俎上。俎,盛犧牲的禮器。
4、俎醢[zǔ hǎi]
剁成肉醬。
5、尊俎[zūn zǔ]
古代盛酒肉的器皿。尊,盛酒器;俎,置肉之幾。
6、鼎俎[dǐng zǔ]
鼎和俎。古代祭祀、燕饗時陳置牲體或其他食物的禮器。
7、陳俎[chén zǔ]
陳設俎豆。意謂會盟,止息干戈。
8.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俎字怎麼讀
這里俎字讀:zǔ
俎部首:人部,部外筆畫:7畫,總筆畫:9畫,五筆:WWEG
釋義:
1、古代祭祀時放祭品的器物:俎豆(「俎」和「豆」,都是古代祭祀用的器具;祭祀,崇奉)。
2、切肉或切菜時墊在下面的砧板:刀俎(刀和砧板)。
3、姓。
漢字筆畫:
相關組詞:
1、越俎[yuè zǔ]
越俎代庖。
2、燅俎[xún zǔ]
指熟熱的祭牲。
3、俎實[zǔ shí]
俎上所盛祭獻的食品。
4、阼俎[zuò zǔ]
祭祀時盛祭肉的禮器。阼,通「胙」。
5、俎幾[zǔ jǐ]
亦作「俎機」。
9. 「俎」字怎麼讀
讀音:[z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