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行頭的意思加造句
行頭,讀音:[xíng tou]。
釋義
1.戲曲演員演出時用的服裝道具,包括盔頭、靠把、衣服、靴子等。
2. 泛指服裝、行裝。
3. 曲藝演員所用的樂器。
4. 指作為信號的發聲器。
5. 方言。指體貌風度。
6. 鞠的別稱。古代蹴鞠之戲所踢的球。
7. 古代軍隊行列之長。
造句:他穿上這身行頭簡直就像換了一個人似的,果然是「人靠衣服馬靠鞍」啊!
② 行頭是什麼意思
行頭是一種專業術語,是指戲曲中演員扮演角色,所需要佩戴的頭飾服飾及手持的一些道具,這些都統稱為行頭。這是一種行業的術語。
③ 戲曲中的行頭是什麼意思
行頭,古代對戲曲服裝的稱謂,沿用至現代。也可用以泛稱一切戲曲演出用具。
例如京劇的表演戲裝又叫做行頭(xínɡtou)。不管是哪個朝代的人物,基本上都是明朝的打扮,並且不受劇情中季節、地區和民族的限制。
京劇行頭主要隨著角色的身份、職業和性別而定。帝王將相等貴族穿「蟒」。男蟒是長到腳面的袍子,上面綉龍的圖案;女蟒較短,袍子一般不過膝,上面綉龍或鳳。「官服」是一般的文官服裝,前胸和後背各有一個綉著動物的方塊圖案。
(3)行頭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戲曲中「行頭」的由來是起自於春秋時代,最早的典故是指各行各業中,所使用的那個行業不可或缺的;專門的特殊工具,一旦缺少了這些必備的工具。
這些行業的師父們在工作上就束手無策了,因此師父們在工作時必須隨身攜帶他們的必備工具,這些工具即稱為他們行業的「行頭」。例如木匠師父所使用的鑿刀就是他的行頭,樵夫所使用的斧頭就是他的行頭。
④ 行頭是什麼意思
行頭,古代對戲曲服裝的稱謂,沿用至現代。也可用以泛稱一切戲曲演出用具。
拼音:xíng tou
出自:宋·無名氏《錯立身》戲文第十二出:「延壽馬,我招你自招你,只怕你提不得杖鼓行頭。」
示例:清·李斗《揚州畫舫錄·新城北錄下》:「戲具謂之行頭,行頭分衣、盔、雜、把四箱。」
分類
在戲曲史上,有「江湖行頭」、「內班行頭」、「私房行頭」及「官中行頭」等類別。
江湖行頭:一般為無固定戲主、四處流動演出的民間職業戲班所用的行頭。清代崑曲的江湖行頭,如《揚州畫舫錄》所記,分衣、盔、雜、把四箱。這類民間戲班限於經濟條件,一般只有一副行頭,如袍帶戲,蟒、靠不敷應用時,只能照顧主要人物。
⑤ 行當、壓軸、行頭的意思是什麼
行當應該指的是職業吧,壓軸應該是指裡面最重要的一個部分,而情頭應該指的是穿戴等配飾。
⑥ 京劇中行頭是什麼意思
京劇中行頭是指各種角色穿戴的服飾的總稱,包括服裝、靴鞋以及一些隨身的飾物。京劇行頭以明朝服裝樣式為主,並在此基礎上,根據演員載歌載舞的特點進行了一些改良設計。
京劇中的行頭主要有以下幾種:
蟒:傳統戲曲中龍袍、蟒袍的簡稱模仿明代蟒衣製成。在明代,蟒衣是皇帝的特賜品。其樣式為圓領大襟、大袖、長及足,滿身紋綉:上為雲龍,下為海水。這種服飾有男蟒、女蟒之分。
官衣:模仿明代文武官常服「團領衫」而製作。樣式與蟒同,圓領大襟,無滿身紋綉,只在胸前和後心有方形補子各一塊,上綉仙鶴等飛禽,顏色有紫、紅、藍、黑等。
褶子:由明代斜領「大袖衫」經過藝術加工而成。是京劇舞台上用途最廣、裝扮形式最多、最為常見的袍服類服裝。
帔:模仿明代披風、經過加工而成。有男帔和女帔之分。綉有團龍團鳳圖案的黃帔,為皇帝、後妃、公主所穿;綉有鶴、鹿、牡丹、花卉等圖案的帔,為宰相、重臣、紳士、夫人等人物所穿;狀元登科和新婚拜禮時穿大紅綉花帔;一般文人學士只穿素帔。
⑦ 行頭的意思
行頭的意思是:
1、戲曲演員演出時用的服裝,包括盔頭、靠把、衣服、靴子等。
2、泛指服裝(含詼諧意)。
拼音:xíng tou
引證釋義:徐遲《牡丹》六:「魏紫聽著演員們的喑啞的嗓子,聲調稍高就唱不上去了。他們全是鴉片鬼似的臉容。破舊的行頭,亂穿一氣。」
近義詞
服裝 [ fú zhuāng ]
衣服鞋帽的總稱,一般專指衣服。
沈從文《從文自傳·一個老戰友》:「姿勢稍有不合就是當胸一拳,服裝稍有疏忽就是一巴掌。」
⑧ 行頭的本義是什麼
本義是指:戲曲服裝
⑨ 「行頭」的讀音是什麼,是什麼意思,求解釋
讀做xíng tou,一般是指演員在演出時所用的道具及所穿的服裝 .也戲稱一般服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