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無線網路 > 古代免費行醫是怎麼說的

古代免費行醫是怎麼說的

發布時間:2022-05-26 14:35:40

Ⅰ 古代對醫生的稱呼

1、太醫

太醫,後世也叫御醫,是專門為帝王、宮廷及官宦上層服務的醫生。多為當代學識淵博之名醫組成,基本由代傳及推薦組成,後世(宋代以後)成立了官辦醫學機構,開始培養醫學工作者,成績好者可升為太醫。

2、御醫

御醫是古代一種對醫師職稱。是古代時專門為皇帝及其宮廷親屬治病的宮廷醫師。御醫和太醫,早期國家體制下的醫生職務稱謂之一,專門服務皇帝及其皇帝宮廷中的家眷,直接聽命於皇帝、指定的大臣、娘娘等,間接聽命於其它後妃、皇子等。

3、世醫

世醫,指世代以醫葯為業者,我國歷來有不少醫生是子承父業、世代從事醫葯職業的。此種形式為中醫傳統的傳授及教育形式。

4、郎中

郎中作為醫生的稱呼始自宋代。尊稱醫生為郎中是南方方言,由唐末五代後官銜泛濫所致。

5、巫醫

古代以祝禱為主或兼用一些葯物來為人消災治病的人。《逸周書·大聚》:「鄉立巫醫,具百葯以備疾災。」

Ⅱ 古代行醫為何被稱為「懸壺濟世」

因為古代的時候,中葯都放在葫蘆裡面儲藏,所以就被稱為懸壺濟世。

Ⅲ 古代的醫生沒有資質證明,為什麼還有人願意找他們看病

在中國古代,行醫不需要資格證明。這是因為習慣法使然。但是最遲自明朝,國人行醫是有“證照”的。如果違規一次,終身不得行醫。


再補充說明一下,自宋朝開始,朝廷會在縣里惠民葯局設醫生,免費給窮人看病。到了明朝中後期,出版業發達,《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大量印刷,普通人花很少的錢就能看到方子,傷風感冒,直接照方抓葯。

Ⅳ 古代要不要行醫資格證古今對比哪個醫療事故多

我只能說有,但不是都有,畢竟時至今日也有不少的赤腳醫生。
開始萌芽是在南北朝時期,之後的隋朝就已經有太醫署了,很多電視局裡的太醫院,太醫署之類的機構,都被定性為專門為貴族治病的地方,這其實是不對的,這一類機構還主管,醫生的培養考核監督等重要職能。而且也有醫學也有分科目,還有學年普遍比較長。如:唐代針灸科、按摩科、咒禁科、葯園局的學制年限最長為9年,醫師科最長為7年;宋代政和五年設立的地方學校一個培養周期至少要5年。
而且醫生每年都有考核,還有平時行醫都有記錄,這就是古裝電視劇中常提到的醫案,記錄病人的病症,醫生自己的判斷用葯,是否治癒,死了活了等都有記錄,這些都是考核依據,而根據醫生每年的治療人數,治癒率各個朝代有不同獎懲制度,如果有自己杜撰或者找人無病裝病的,一經查實各個朝代也有不同的處罰。這些跟醫生的職稱考試類似,有證的醫生在古代的太醫院之類的機構掛名的,而且職稱也有所不同。(各個朝代制度有所不同)以唐宋舉例:
唐代,當時規定,凡經從醫者診治無法痊癒而死亡的,從醫者必須及時寫出詳細死因,年底上報,掌管醫事的官員進行認真仔細審核。
醫工,唐代太醫署的官名。按醫術分為:上工,十全九;中工,十全七;下工,十全六。可見當時的醫術已經相當高明了,即使是中下等級的醫工,所經醫治的病人也十有六七者能康復。
宋代,杭州有一醫院名「安濟坊」,它是這樣考核所轄從醫者的:每年治療1000人以上,十全八的,獎度碟一道;每年治療500人以上,十全八的,賞錢20貫;每年治療1000人左右,十全九的,則有特別的獎。與此同時,管理「安濟坊」的僧人,如三年內治癒1000人的,賜予紫衣和祠部碟一道;凡從醫者如以無病者冒充或杜撰病人而騙取錢米的,則給杖一百。
再有,如有從醫者收取病人錢米或銀兩的,一經查實,輕者給杖一百,取消全年俸祿,並勾銷從醫資格,重者則充軍勞役。(由此記錄可以知道,醫葯分家的制度早在宋朝就有了)
而醫療事故,我個人推測應該比較少。所謂醫療事故應該是醫生錯診,或者用錯葯,而對新奇病症治不好應該不算吧,畢竟古代的時候醫療水平還是很落後的。(這也就經常在古裝電視劇里動不動就一場瘟疫死一大堆人的原因,所謂瘟疫在現在可能就是一個普通的傳染病。)在古代刑法中,看錯病,醫死了人是要連坐的。
所以醫療事故應該比較少吧,畢竟醫錯了的責任太大

Ⅳ 中國古代的醫事制度是怎樣的

從目前發現的資料上看,關於中國古代醫學最早的記載是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其中載病的有323片,415辭,包括二十餘種疾病的名稱。這證明了早在商朝就已經有了醫療活動,但是在這一時期是醫巫不分的,由於醫療水平的低下,醫學帶有很濃厚的「神」的色彩,所以也就談不上有專門的醫事法規。
周代醫學有較大進步,開始分科並制定了醫事管理制度。官醫設置隨醫學分科而有五種,其官階、員額不一:①醫師,是眾醫之長,隸天官冢宰,掌管醫政和醫療,又設府(保管人員)、史(記錄)、徒(役使)輔佐工作;②食醫、掌管王用飲食;③疾醫(內科醫生),治療平民疾病;④瘍醫(外科醫生);⑤獸醫。

中國古代醫事法規的發展與成熟是與中國古代法律的成熟和醫療水平的提高伴生的。秦漢以來,隨著《黃帝內經》等中醫學經典著作的問世,中醫學理論日趨完備,醫學逐漸失去了自身的神秘性,各項法規逐步嚴格起來。
秦代法律規定「不得兼方,不驗則死」、「先王禁民二業」這帶有秦代嚴刑峻法的立法特徵。當時的醫生注重所謂的世代行醫,注重師承授受。一方面,「不驗則死」規定過於嚴苛,但另一方面「先王禁民二業」則有利於醫療知識的積累和醫療水平的提高,有利於醫學流派的形成和發展。從史記等資料對歷代名醫的介紹中特別強調其師承可見一斑。
《唐律》是中國古代最為完備的法律。在唐律中也對醫療做了規定。舊唐書對唐律的記敘中有:「凡律十有二章……今二十有七篇,分為三十篇……其中二十七是醫疾。」。其實《唐律》對與醫生從事診療業務的規定是散見於各個罪名中。
此後,宋、元、明、清諸代關於醫葯衛生的法規雖然隨時代不同有簡有繁,但關於直接規范醫生診療活動的法律則基本沿襲了《唐律》。只有清代對庸醫殺人作出了比以前更為詳盡的規定。
縱觀中國古代醫事法規具有如下幾個特點:
第一、中國古代醫事法規不對醫生的診療水平進行評價。古代律令中處罰醫生最常見的原因就是不如本方。古時醫生看病同現在差不多,診斷病情後,先開出處方,然後再照方抓葯,所謂不如本方是指在照方抓葯的過程中與所開的處方不同。中國古代醫事法規僅對此進行處罰,但這個處方究竟是否對症則不在法律考察的視野之內。
第二、充分考慮到了醫學的特殊性。首先,嚴格區分故意和過失。在對醫生的診療行為進行規范時,如果屬於失誤,則按特定的法規進行處理;如果是故意則比照其他法規進行處理,如致死者比照故殺之罪等等。其次,適用於醫生的特別法,對醫生的處罰較其他造成同等後果的行為之處罰要輕得多。這種區分考慮到了醫療行為的特殊性,對於保護醫生的權益,探索新的治療方法和手段,促進醫學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實際上,中國古代規范醫生診療行為的醫事法規,與其說是規定了對醫生的處罰,不如說是規定了對醫生的特別保護。
第三、對醫療行為失誤的處罰有逐漸減輕的趨勢。唐朝,葯不如本方者如是君主,醫者絞,如不是君主,則徒兩年半;宋代如對象是平民,則徒二年;元代則僅僅是杖一百。

Ⅵ 古代 人們怎麼稱呼醫生

宋代以前,對醫生的稱呼較為復雜,一般根據其專科進行稱呼,如食醫、疾醫、金瘡醫等。宋代始北方人對醫生的尊稱為大夫。

南方人對醫生的尊稱為郎中。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從官的通稱。其職責原為護衛、陪從,隨時建議,備顧問及差遣。

坐堂醫是在中葯店中為患者診脈看病的中醫大夫。坐堂醫源於漢。相傳漢代名醫張仲景曾作過長沙太守,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他坐堂行醫,並分文不取。為了紀念張仲景崇高的醫德和高超的醫術,後來許多中葯店都冠以某某堂,並把坐在葯鋪里診病的醫師稱為「坐堂醫」。

(6)古代免費行醫是怎麼說的擴展閱讀

醫生,掌握醫葯衛生知識,從事疾病預防和治療的專業人員的統稱。醫生,古代稱大夫或郎中。現在「大夫」一詞在北方人中也常用。在歐美醫生普遍被稱為「Physician」,只有外科醫生被稱呼為「Surgeon」。

自中世紀後人們普遍認為「內科學」=「醫學」=「內科醫生」=「醫生Physician」。而外科醫生的工作是美容和理發,只作為醫療補助工作存在,可是隨著時代前進外科醫生和葯劑師都逐漸開始獨自進行治療,他們也變得被看作醫生。外科醫生的法語稱呼為:Decin(Mesan),德語是:Arzt(arutsuto)。但在英聯邦英國外科醫生,今天還以「密司脫」稱呼。

Ⅶ 為什麼古代沒有非法行醫

古代醫生,除了太醫,基本上都是非正規的,也沒有證件,更沒有相關的法律來管理和保障他們的權利及行為,也就談不上是否依法或者非法行醫了。

Ⅷ 行醫被稱為「懸壺濟世」,有什麼典故嗎

懸壺濟世是 頌譽醫者道者 救人 於病痛的一個詞語。醫者仁心,以醫技普濟眾生,世人稱之,便有懸壺濟世之說。出自《後漢書-方術列傳-費長房》。許多人也許不明白為什麼一些中葯店門前要掛一個葫蘆,但是,提到"葫蘆里不知賣的什麼葯"這句俗語,你就會知道這葫蘆肯定與葯有關。

唯見玉堂華麗,旨酒甘餚盈衍其中,其飲畢而出。翁約不聽與人言之,復乃就樓上候長房曰:我神仙之人,以過見責,今事畢當去,子寧能相隨乎?樓下有少酒,與卿為別……長房遂欲求道,隨從入深山,翁撫之曰子可教也,遂可醫療眾疾"。

關於壺翁的記載,則有"壺公謝元,歷陽人,賣葯於市。不二價,治病皆愈。語人曰:服此葯必吐某物,某日當愈,事無不效。日收錢數萬,施市內貧乏飢凍者。"以此觀之,壺翁乃身懷醫技、樂善好施之隱士醫者。因其診病貨葯處常懸一壺為醫幟,所以人稱壺翁。

Ⅸ 古時對行醫的美稱

大夫,郎中.
形容詞:妙手回春,葯到病除,華陀在世,妙手仁心,仁心仁術……

Ⅹ 為什麼古代中醫要懸壺濟世有些醫生還不要錢

傳說古時候有個叫費長房的名醫,在他學醫之前,是個負責管理市場的小官。有一天,街上來了一個賣葯的老人,手裡拄著一根竹杖,竹杖上掛著一個葫蘆。老人賣的葯很靈驗,買葯的人絡繹不絕,所以老人一連住了好幾天。

這天傍晚,費長房下班回家,途中看到賣葯老人坐在一個路邊亭子里,他正想過去打聲招呼,忽見老人摘下葫蘆放在石幾上,然後擰開葫蘆蓋子,接著,老人的身形突然變小了,竟然一躍跳入了葫蘆中。費長房看呆了,以為自己花了眼,可揉完眼睛再看,老人的確不見了,那葫蘆卻分明放在石幾上。
費長房心中又驚又怕,不敢過去打攪。第二日,再遇到老人時,他便將老人請進酒樓,好酒好肉招待,然後詢問老人葫蘆里有何妙處,為何要跳入其中。老人哈哈大笑,其實,老人是看中費長房,覺著他是學醫的材料,昨日是特意鑽葫蘆讓費長房看的。他讓費長房傍晚下班後,再到昨天那個亭子里找自己,自己要回請他一頓。

晚上,費長房來到亭子,老人已等在那兒。老人打開葫蘆的蓋子,說你和我一同進去看看吧。費長房正要說葫蘆這么小我怎麼進得去,老人牽住費長房的手,說句「你跟我來」,費長房不知不覺地跟著老人一縱,竟然已經跳進了葫蘆裡面。只見裡面別有洞天,玉堂華麗,佳餚美酒擺滿桌子。費長房和老人暢飲一番後,老人又牽住他的手,腳下一縱,又出了葫蘆。

費長房知道自己遇到了神仙,立馬跪倒在地,拜老人為師。後來,他就跟隨老人上山學習修仙之道。老人將自己的醫術全部傳授給了他。

數年後,費長房雖沒成仙,但學會了治病救人的醫術,老人還將自己的那根可鞭打百鬼瘟疫的竹杖送給了他。費長房下山後,仿照師父,將一個葫蘆懸掛在竹杖之上,開始游歷四方,治病救人,開始了「懸壺」行醫的一生,後來成為了一代名醫。

從那時起之,郎中行醫也都向他學習,開始用葫蘆來當作招牌,以示自己醫術高超、葯物靈驗。醫生行醫也別成為「懸壺濟世」。

閱讀全文

與古代免費行醫是怎麼說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網路共享中心沒有網卡 瀏覽:527
電腦無法檢測到網路代理 瀏覽:1378
筆記本電腦一天會用多少流量 瀏覽:600
蘋果電腦整機轉移新機 瀏覽:1381
突然無法連接工作網路 瀏覽:1084
聯通網路怎麼設置才好 瀏覽:1231
小區網路電腦怎麼連接路由器 瀏覽:1061
p1108列印機網路共享 瀏覽:1215
怎麼調節台式電腦護眼 瀏覽:724
深圳天虹蘋果電腦 瀏覽:959
網路總是異常斷開 瀏覽:618
中級配置台式電腦 瀏覽:1020
中國網路安全的戰士 瀏覽:639
同志網站在哪裡 瀏覽:1423
版觀看完整完結免費手機在線 瀏覽:1464
怎樣切換默認數據網路設置 瀏覽:1114
肯德基無線網無法訪問網路 瀏覽:1290
光纖貓怎麼連接不上網路 瀏覽:1505
神武3手游網路連接 瀏覽:969
局網列印機網路共享 瀏覽: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