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u的资料
以下:
姓名:李知恩(韩文语:이지은(Lee Ji Eun))
艺名:IU(韩文语:아이유)
出生日期:1993年05月16日(属鸡)
体重:44.9kg (《强心脏》中现场测量)
身高:161.8(强心脏120529测量出来的真实身高,请勿乱改!)
血型:A
星座:金牛座
兴趣:读书 唱歌 跳舞写真(40张)
特长:吉他,唱歌,机器人舞
喜欢的食物:生鱼片,生肝,mattang
喜欢的动漫:《樱桃小丸子》、(手机吊饰都是樱桃小丸子) 、《夏目友人帐》、(现在的手机吊坠是夏目友人帐)
喜欢的植物:百合花
喜欢的颜色:天空的蓝色和黄色
最喜欢的演员明星:姜志焕,郑在泳,李润铤,韩智敏,太阳 《英雄豪杰》节目中说的
最喜欢的音乐家:金泰宇,Gummy,肯妮贝儿(Corinne Bailey Rae)李智恩自拍(21张)
对自己的长相:认为鼻子有点塌、腰太长
毕业学校:同德女子高等学校(2012年2月9日,IU正式高中毕业)
理想型:bigbang的太阳 、俞承豪 〔SBS深夜的TV演艺中说到〕
结婚理想型:会唱三段高音的男人、沉默的人
家人:奶奶、爸爸(李辰国)、妈妈、弟弟(李钟勋)、表姊(张恩书、张宝贝)
宠物:布谷(西高地梗犬)[4]
亲近艺人:【朴智妍、含恩静(T-ARA)】、【Luna,F(x)成员)】 、【裴秀智(MissA)】,【孙佳仁、Narsha(Brown eyed girls)】、【KARA】、【MBLAQ成员】、【BEAST成员】、【2AM成员】 、【F.T.Island成员】、【金东炫、卢珉宇(boyfriend)】、【bigbang】、【2PM成员】、【shinee成员】、【少女时代成员】、【黄光熙、林时完(帝国之子)】、【郑容和(CNBlue)】、刘仁娜、俞承豪、李玹雨、金秀炫、李钟硕、李胜基、【郑恩地(APink)】、【Running man成员】、【金宝儿(SPICA)】、【卢士燕、徐仁英、李真、申凤善、朴嘉熙、洪秀儿、郑佳恩(英雄豪杰成员)、】、【infinite成员】 【sunny hill成员】、【金泰宇(G.O.D)】、卢洪哲、李辉才、朴智星、李笛、【sweet sorrow成员】、k.will、【FIESTAR成员】
编辑本段个人生活艺名的由来
I是指IU自己,U是指观众。把I和U并在一起,IU希望自己和观众永远在一起,也希望自己的歌声能使听歌的人产生共鸣。也指I Love you。
关于Guistar
GuiStar=Guitar(吉他)+Star 顾名思义,就是IU’ Guitar,意思是知恩的吉他。我们要成为知恩的吉他,成为知恩最爱的吉他,成为以奏出美妙的音乐,陪伴知恩的优美的歌声的吉他。
关于U爱NA
关于U爱NA
IU (U), 喜爱(爱),粉丝(NA)
意义为喜爱IU的粉丝们。
在韩国DAUM-CAFE及NAVER-CAFE里会员数都已超过13万。
关于本名
一直以来,中国歌迷都以李智恩为IU中文译名,但实际上IU正确本名应为李知恩。
不过李智恩这个名字可能刚开始深入人心,所以仍被普遍误用。(这个韩网有认证的)
编辑本段早年经历少女出世
IU本名李知恩,2008年推出首张专辑《Lost And Found》,在当时以15岁的少女身份为主要特色,除了获得众多实力派音乐人的支持外,她本身的歌唱实力也是一大卖点。“IU”这个艺名,“I”代表自己(李知恩),“U”则代表聆听她歌曲的观众,IU希望通过自己的声音与音乐而与Fans进行心灵的交流。然而在当时,并没有人把太多的期望寄托在这个弱不禁风的女孩身上,以为她不过是昙花一现的一道风景。
因为出道专辑给人的感觉过于沉重,并没有取得较好成绩,所幸是其经纪公司loen不离不弃,更在数月后为她发行了第一张正规专辑《Growing Up》。主打歌《boo》可爱的风格让她迅速获得了欢迎,之后不久就有人预见她会是“国民妹妹”的强有力人选。当时的IU还开玩笑说“国民妹妹”这个头衔太沉重了,她更喜欢做喜爱她的人的妹妹。进入2010年,IU的演艺事业迎来了高峰时期,推出的歌曲《好日子》和《唠叨》在各大排行榜上数周占据前几位,同时这两首歌也让她成为歌谣节目中的常胜将军,还获得了去年的金唱片大赏以及首尔歌谣大赏。“歌谣界的大势”、“3段高音”等等头衔被加在了她的名字之前,越来越多的年轻男Fans和叔叔Fans被她所吸引,这也是韩国歌谣界女歌手尤其是solo女歌手中的Fans群中十分少见的。在去年年末,IU正式向演技领域进军,出演青春电视剧《Dream High》,受到观众喜爱。如今,她与文根英被并称为“国民妹妹”,人气可见一斑。业内人士估计IU一年的总收益达到了50亿韩元,虽然IU和她的公司并没有正面回应,但10-20亿韩元是板上钉钉的。
最爱音乐
IU从幼儿园开始就十分喜欢听音乐,也常跟着爸爸去唱卡拉OK。在中学一年级时她被体育老师推荐站在了学校演出的舞台上,从那一刻起就萌生了成为歌手的想法。站在众人面前的舞台上唱歌并没有让她紧张反而觉得十分享受,或许她就是天生要被众人的注视包围着才能生活。她依然记得在舞台上唱了十分喜欢的歌手蜘蛛的歌曲,虽然出现了小失误,但还是赢得了观众们的欢呼和掌声。渐渐地父母也开始支持她的梦想,每次路过街边的一些表演舞台,她都会忍不住上去唱几首,可见IU对舞台的向往。就是这样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女生,在出道舞台之前却紧张得不得了,在梦想实现之前有些胆怯也算是人之常情吧。出道后的一段时间,她时常搞不懂状况,觉得每天都像在做梦一样。
已经荣升为国民级别偶像歌手的IU,却有着很冷静的头脑,她说:“我是被过分评价的歌手”。而被众人津津乐道的“3段高音”,她也谦虚的表示,只要认真练习,这是每个有唱歌天赋的人都可以做到的。孤单站在舞台上的IU偶尔也会羡慕那些人数众多的歌手组合,不过Solo歌手的好处就是可以独享来自观众的关注和欢呼,想到这些,那点孤单就变得微不足道了。IU能够获得高人气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她在进行演艺活动的同时也不放弃在高中的学习。乖乖女的形象让很多同龄人心生敬佩,同时也获得了学生父母阶层的成年人的喜爱。
另外,她的表现也获得了歌坛前辈夏东均、蜘蛛和辉星的称赞,他们都把各种经验毫不吝惜地传授给IU。成时京还邀请IU与他一起合唱了全新的歌曲《是你》,并称赞她“十分有实力,年纪轻轻,日后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继续前进
李智恩写真(23张)她只经历了10个多月的练习期就正式出道,尚且19岁就享有了众人艳羡的人气。人们都在感叹她的快速成名,她却很认真地表示:“我不是一夜成名的歌手,我的Fans都是一点一点聚集起来的。”IU在出道前曾参加过JYP公司举办的练习生选拔,可惜的是落选了。不久前JYP的掌门人朴振荣接受参访时,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表达了后悔的心情,还说自己现在每次见到IU都觉得后悔得心疼,都不敢和她对视。
身为“国民妹妹”,她的感情生活也是关注的焦点。面对媒体连珠炮式的追问,IU不得已选择了“游击”的策略,从她嘴里说出的理想型从Bigbang的太阳到刘亚仁、俞承浩,再到最近的金泰宇……事实上,她心中真正的理想型不是上面提到的任何一个人。她喜欢善良有主见的男生,不过最初她确实是太阳的Fan,只不过在采访中说了几次,就被担心女儿的妈妈禁止再提了。她不喜欢运动,特别是节食,所以保持身材全靠平时的舞蹈练习。也正因为如此,她一直保持着婴儿肥的状态,圆滚滚的样子让大家觉得她更加可爱。
都说人红是非多,如今的IU也要面临Anti的讨伐,但她好像已然做好了准备IU(18张),比任何人想象的都要坚强。为了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她也放弃了不少人生中必经的过程。因为IU是一旦做什么就会竭尽全力的人,所以如果选择继续升学的话,歌手与学业她肯定会无法兼顾,但放弃升学并不表示她会放弃学习,日后她一定会返回校园继续深造。有机会的话,IU十分想去英国学习音乐,她说自己的性格其实很沉闷,也喜欢独处,认生,不擅长与陌生人接触,所以和总是阴沉沉的英国很相称。
总是看上去毫无攻击性的IU,其实在音乐方面有很大的野心。她说现在就相信着身边的人,在他们的带领下努力适应和学习这个圈子,希望有一天自己能够掌握自己的音乐的走向,成为一位合格的唱作人。
2. 求《互联网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
根据2001年4月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长沙五城市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影响的调查报告[1],青少年上网的用户中,近80%的青少年用户从1999年开始使用互联网。青少年用户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212分钟。约5096的青少年用户有保持电子邮件联系的朋友;25.296的青少年用在聊天室或BBS上经常发言;37.6%的青少年用户使用ICO与认识或不认识的朋友联系。调查显示,青少年对互联网的需求主要是“获得新闻”“满足个人爱好”“提高学习效率”“研究有兴趣的问题”以及“结交新朋友”。
在现代信息社会重,网络日益成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网络对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巨大影响吸引了心理学家愈来愈多的关注与研究。本文试图对国内外有关的研究成果做一综述的介绍,并对今后的研究与教育实践提出一些建议。
2 网络过度使用的问题
2.1 网络相关的心理障碍
心理学家较早关注的互联网对心理发展影响的问题是互联网的过度使用引发的心理障碍。Brenner(1997)[2]的研究显示,网络依赖行为和年龄、受教育程度有很大相关,而与性别和种族关系不大。尤其青少年学生是网络成瘾的高发群体。相比较之下,成年入网络成瘾时也需要控制自己的上网时间,但是他们所体验到的失落情绪要小于相等条件下的青少年。
对过度使用互联网引发的心理障碍,Jb理学家定义了多种术语。Goldberg借用了(美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手册)DSM—IV中关于药物依赖的判断标准,提出互联网成癌障碍(Internet AddictionDisorder;IAl3)的概念,主要是作为一种应对机制的
行为成瘾。KimberlyYoung则从DSM—IV对病理性赌博的判断标准中发展出病态网络使用(Problematic InternetUse;PIU)的概念,暗示着网络成瘾和药物依赖之不同在于,它更像是一种冲动控制障碍。Young结合对网络成瘾的实际研究,提出了八个问题以判断网络成瘾。如果个体对下列问题中的五个题目给予了肯定的答复,就可以判定为PIU:①你是否沉溺于互联网?②你是否需要通过逐次增加上网时间以获得满足感?③你是否经常不能抵制上网的诱惑和很难下网?④停止使用互联网时你是否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和不良的生理反应?⑤每次上网实际所花的时间是否都比原定时间要长?⑥上网是否已经对你的人际关系,工作,教育和职业造成负面影响?⑦你是否对家人朋友和心理咨询人员隐瞒了上网的真实时间和费用?⑧你是否将上网作为逃避问题和排遣消极情绪的一种方式?
IAD和PIU两种定义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没有将互联网的媒介作用和媒介内容区分开,也没有指明花在网络上的时间是用于处理一般工作还是病理性成瘾。Davis(1999)提出PIU的认知行为模型[3]。他将PIU分为一般性和特殊性的。特殊性
的1)IU是指成瘾者以前就有成瘾性行为(如赌博、沉迷于色情材料),网络加重了这种成瘾;一般性的PIU则是和一般网络使用有关的,如聊天、浏览网页等。这样PIU就分成了由以前的病理激发的,和一种单独的一般化的成瘾。此外,Davis认为,非适应性认知(maladaptive—cognition)是PIU发生的充分条件。而心理机能障碍女口抑郁、社会焦虑、药物依赖等与生活事件(如环境压力)的影响,是PIU形成的必要条件。
Hall,AlexS.和Patrons,Jeffreyt[4]提出第四种网络相关障碍的概念——网络行为依赖(Internet Behavior Dependence;IBD)。网络行为依赖的并发症包括有意志消沉、冲动控制障碍和低自尊。他们认为网络的过度使用是生活中的一个良性问题,它弥补了在生活其他方面缺少的满意感,是普通人生活中都有可能遇到、并需要克服的问题。他们认为IBD仅仅是一种适应不良的认知应付风格,可以通过基本的认知行为干预加以矫正。
2.2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特点
Weitzmantsl探讨了高中生网络成瘾和孤独、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Weitzman认为,高中生的孤独感和缺乏社会支持导致他们容易对网络成瘾。而性格类型、成绩绩点和性别与网络成瘾无关。对753名台湾高中生网络成瘾一年后的后续研究[6]发现,尽管网络依赖者觉得网络使他们的日常生活、学校学习、和父母的关系都受到了不良影响,但是互联网的使用加深了他们的同伴关系。在青少年中,网络交友十分时髦和普遍,这也加重了对网络的过度使用。研究者还发现,上网依赖和非依赖人群的上网内容有很大不同。上瘾的人往往在网上参加社会交际活动,如新闻组、聊天室、MUDS、bbs。非依赖人群则大部分时间用于浏览网页,以及通过email交 流。Yong发现网络依赖和非依赖人群之间一个显着的区别是:依赖人群通过网络进行新的社会交往,非依赖人群则是通过网络维持已有的人际关系。
将网络成瘾者看作是一个一致性的群体是不正确的”[7]。他们参与不同的互联网活动。有些人重,在获得满意感和快乐感、吸引其注意的事物;有些人则寻求刺激性活动和事物。概括起来,网络成瘾大致有以下五种最基本类型:①网络性成瘾(CybersexualAddiction)。此类成瘾者沉迷于观看,下载和交换色情作品 ②网络关系成瘾(Cvber RetationalAddiction)。此类成瘾者将全部精力投注于在线关系之中。在线朋友变得比现实生活中的家庭成员和朋友更为重要。③网络游戏成瘾(Net Gaming)。此类成瘾者将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花费在网上赌博,游戏,购物和拍卖等活动之中。④信息收集成瘾(1nformationOverload)。此类成瘾者花费大量时间致力于在网上查找和收集信息,伴随有强迫性冲动倾向和下降的工作效率。⑤计算机成瘾(Computcr Addiction)。此类成瘾者沉迷于电脑程序性游戏以致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工作。应该指出的是,不同的网络活动对于青少年心理的影响是不同的。
大多数青少年的网络使用集中在角色扮演游戏、新闻组、聊天室、即时信息聊天、www、email等上,有趣的是,研究者发现男孩和女孩在网络使用上的内容有显着差异[8]。男孩们更喜欢在电脑上玩网络游戏,而女孩们更喜欢在网上和朋友聊天,发email。
3 研究工具与方法
量的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和质的研究(Qualitativeresearch)是心理学研究的两种基本范式。心理学家在关注和研究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影响时,所采取的也不外乎这两种方法。
3.1 量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家采用心理测量或是现场试验的方法对网络和青少年的心理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例如,对于网络成瘾问题,心理学家编制了不少测量问卷用以筛查成瘾和非成瘾的青少年,并加以量化进行研究。如:Brenner’s(1997)的网络相关成瘾行为问卷(Internet—Related Addictive Behaviorlnventory;IRABl),Chien Chou和Ming—ChunHsiao(2000)编制的中文网络相关成瘾行为问卷表II(C—IRABI—11),Armstrong等人(2000)编制的网络使用调查问卷(the Internet Usage Survey)和Young的DQ Assessment tool(Young,1997)。这些网络成瘾的测量工具的信度、效度往往比较粗陋,但是作一些初步的测量与鉴定还是可行的。
3.2 质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家还采用访谈法、个案研究、文献综述等方法对互联网和青少年心理发展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例如,对于如何对青少年网络成瘾进行预防和干预,心理学家做了大量而有效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工作。有人从自我效能的角度解释成瘾行为[9]。区分出以下几种自我效能:①抵抗型自我效能。指未成瘾的个体抵制网络成瘾的能力的信念。②减少伤害型自我效能。指个体已经对网络产生依赖,但没有真正导致成瘾行为时,对自己能够抵制上网的信心。③行动型自我效能, 指个体对戒断网络实现的信心 ④应对型自我效能。指对自己能够克服旧病复发危机的预期能力。⑤恢复型自我效能。在旧病复发之后对自己能够恢复应对能力充满信心。
对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加以治疗和干预是心理学家又一重大部分的工作。认知行为疗法是治疗网络成瘾的主要方法。它采用经典的行为成瘾(如过食症、病理性赌博、冲动性购物)的治疗方法,对临床心理学家来说不需要额外的培训。此外,Young还提出一些具体的帮助成瘾者摆脱成瘾的方法。如:时间管理技术(Time Management Techniques)、警示卡(Reminder Cards)、自我目录(Personal lnventory) (让成瘾者列出网落成瘾之后被忽略的每一项活动,并按照重要性进行排序)、参加支持群体(Support
Groups)、家庭疗法(Family Therapy)、行为契约法(BehavioralTreaty)等。
4 对青少年的心理影响
研究者发现[10],青少年学生主观报告的互联网对于他们日常生活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学习和生活规律上。如造成学习成绩下降,睡眠和饮食不规律等。网络成瘾学生报告所受到的消极影响远大于非成瘾学生。另一方面,网络成瘾和非成瘾学生都认为网络在改善他们和同学、朋友的关系上有积极作用。学生们认为网络给了他们方便的机会结识新 人,更便捷地与老友联系,给了他们许多共同的话 题。互动性的网络代替了此前学生们相当一部分花 在电视和收音机上的时间。
4.1 互联网对认知过程的影响
心理学家对计算机游戏对青少年认知过程影响 进行研究。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中的个人角色扮演游 戏往往是在一个视觉化的环境中,要求玩家对一系 列信息符号进行解码,尽快做出决定完成任务。研究者发现经常玩电脑和网络游戏的孩子在空间表 征、视觉注意等方面有所加强,但这取决于孩子们玩的是哪一种游戏。但没有证据支持网络游戏对于青少年发展长期的认知技能有促进作用。
4.2 互联网与学校学生学习
互联网上所建构的社会认知环境包括了一系列的挑战。K.Subrahnmnyam(2001)认为[11],在学校和家庭中使用互联网,可以加强老师和家长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动机。并有助于促进ADHD儿童和其他有学习障碍儿童的学习活动。但是,后来的研究并没有证明这一结果的显着性,只显示有轻微的正相关。Downest[12]认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发展学生的探索性学习能力、问题解决技能、思考策略、记忆、想象和团体精神。Cole在1996年的研究[13]表明,学生通过参加一项名为“第五纬度”的课后互联网使用指导计划,学习对于互联网的适当应用,可以提高阅读、数学和汁算机水平。
4.3 互联网和青少年社会性发展
青少年所面临的两项主要的应激和发展性任务是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和往时容易产生的焦虑。他们可以扮演自己喜爱的角色,不怕别人批评其外表、容貌和个人怪癖,也可以避免性别和种族歧视。网上聊天与发送电子邮件正在成为人们认识新朋友的一种非常平常的方式。对青少年来说,网络的使用是他们适应和应对其所面临的巨大的发展性应激的方法。
但是,如果在线交往替代了现实世界中的关系.则可能会导致低质量的关系,降低青少年的社会能力,使他们在面对现实世界的关系时更加缺少准备。互联网成瘾者比非互联网成瘾者更有可能使用互联网遇见新人、进行社会试验(socialexperiment),相应地,他们面对面(facetoface)的社会交往行为就会减少。缺乏面对面的社会交往(仅有线上交流的社会经验)和缺乏统一性的构成(网上的匿名身份)是阻碍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两个主要缺点。
4.4 对情绪、性格的影响
根据卡内基梅隆大学对过度使用互联网的人的研究以及匹兹堡大学的研究,网络成瘾者往往具有下列人格特点:喜欢独处、敏感、倾向于抽象思维、警觉、不服从社会规范等。Kraut等人[14]发现过多使用互联网会导致孤独和抑郁的增加,并会导致社会卷入的减少与心理幸福感降低。TurkletlSl也发现青少年多度上网交友将导致社会孤立(socialisolation)和社会焦虑(socialanxiety)。但另一方面,Thompson、Vivien和RayeLl6]发现,感知到的愉快感(perceived enjoyment)与互联网的使用频率之间是正相关。也有研究发现[17]互联网使用可能让用户感觉到安慰和满足。
4.5 脱抑制化(disinhibition)的网络心理
网络具有书面语言,匿名性,多对多,即时性,范围广,自由度高等特点,可充分发挥用户的主观能动性网上交流可以不受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的约束,从而使人际交流变得更有吸引力。网络的这些特性综合起来突出的表现为网络的“去抑制性”,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基于个体的内心准则和社会规范的制约而形成的行为的自我克制大大削弱或不符存在,从而人们的网上行为表现出一种解除抑制的特点,与现实生活中的行为方式存在巨大差别。研究显示[6],网络成瘾的青少年“脱抑制化”程度要远高于非网络成瘾者。
5 对教育者的要求和启示
目前对青少年网络使用的研究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心理学家正在从越来越广泛的视角看待这一问题,而不仅仅是病理性的诊断和矫治。如将网络成瘾看作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将互联网和青少年的生活、人生发展任务联系起来考虑等,都体现了从更宏大的视野看待网络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问题。
在现代信息社会,网络的出现不应当是教育界的洪水猛兽,如何恰当的引导学生,将课内课外的学习生活与网络这一强大的工具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学习,如何加强网络使用者的社会卷入与心理幸福感、将网络和学校教育结合起来等应用性的研究,正逐渐走进研究者的视野。而这一课题,是无论教育者、研究者还是技术提供者都应当给予关注和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