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mac os x lion和mac os x snow leopard有什么不同
lion是mac os x10.7系列的操作程序,它不是更新。而且一个新的操作系统。由于它拓展了内存管理释放机制和视图管理,这不是通过简单更新就可以完成的。lion需要单独买盘,只需要买升级光盘不用买安装盘,升级盘的价格更低。专为snow leopard升级为lion用。
㈡ 最新电脑系统有哪些 win7系统之家
下面是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的进化表
win31-win32-win95-win98-win2000-windowsme-vista-xp-win7/32-win7/64-win8
你看懂了吗?
苹果电脑的一直是mac操作系统,不断在进化完善,苹果手机的是ios操作系统。版本不断更新。
诺基亚手机开发了塞班操作系统,渐渐被市场淘汰,现在跟微软合作,手机系统是微软的凤7.
黑莓系统只有黑莓手机专有。
谷歌公司开发了最受欢迎的移动操作系统--安卓。
㈢ OS X Yosemite 与 Windows 10 相比有哪些优缺点
全新Windows 10操作系统已经在7月29日正式发布。就和移动行业中的iOS和Android操作系统一样,新版本一出都免不了被互相比较的命运。今天我们就来比比Windows 10和OS X Yosemite。
桌面
OS X Yosemite的桌面使用全新扁平设计,视觉上变化很大,不过功能还是一样。Dock还在,还是可以在这里打开应用,用户可以通过Stacks来打开文件或者文件夹。Mission Control方便你查看当前打开哪些应用和文档,并在他们之间切换。Spaces支持用户切换全屏运行的应用,创建或切换到另外的桌面。
Windows 10中开始菜单再度回归,其中有些图形已经更新,支持全屏模式,功能和以前一样,就是在打开某些应用的时候,用户需要在应用列表中多次点击。不过在Windows 10中微软没有放弃Live Tile这个概念。开始菜单中有一半应用是以传统的方式显示,还有一半是Live Tiles。比如News磁贴就会滚动显示头条新闻,日历和邮件应用也以磁贴方式显示。
通知
OS X Yosemite中通知功能得到大幅提升,在通知区域里应用和OS X会告诉用户重要的内容,还预留空间给小工具显示天气等信息,或者是支持用户快速执行某些任务。它的通知功能用起来非常顺手,用户也很喜欢。
Windows Phone的Action Center将会登陆Windows 10,它将显示通知,支持用户进行快速操作等,与OS X Yosemite中的一样。在Windows 10的Notifications&Action Area中,应用和系统将能够与用户交互。用户点击系统托盘中的图标它就会弹出来,同时也会在桌面右下角弹出。点击通知列表中的条目可清除通知,或者是打开相关应用/系统工具。不过它没有OS X的Do Not Disturb模式,用户没法让通知“安静”下来。
任务视图
OS X Yosemite中苹果进一步强化了应用以传统程序窗口运行或者全屏运行的概念。最大化按钮变成了全屏选项。因为有了Mission Control和Spaces,在MacBook笔记本这样的小屏幕设备上使用全屏应用也变得更加方便了。
Windows 10中Metro应用设计主要是针对平板电脑启动全屏,不过它不会覆盖底部的任务,也有标题栏。有些可以调整大小尺寸,有些则是固定的。标题栏左边增加一个新按钮,方便用户快速访问Windows 8 Charms栏内的功能,比如设置等。
为了让用户更好地过渡接受Metro应用,微软基本上照搬了OS X的Spaces和Mission Control概念。在新的任务视图下用户可以在不同全屏应用之间切换,创建或者切换到新的桌面空间。
用户把应用拖拽到桌面左边或右边会进入分屏模式,即Snap。这个功能是为平板设备设计的,用户可垂直平行打开两款应用,或者是把应用拖到角落形成4个小窗口。不过在桌面设备上,屏幕相对比较大,这个功能也就没有什么大作用。
移动集成
苹果的两个操作系统分工非常明确:一个针对移动设备,一个针对计算;而Windows 10则同时支持 PC、智能手机、平板和Xbox One。这有一个好处就是应用在所有Windows 10设备上都通用。
当然苹果这样细分是因为当初乔布斯觉得,一个需要通过鼠标和键盘来输入的系统不适合在移动设备上使用。
那么微软是怎么做的呢?假设你使用的是 Surface,当你断开它的鼠标和键盘连接之后,Windows OS检测到之后它就会切换进入平板使用模式。Windows 10不是Windows Phone 8的后续制作,不过它们有相似之处。移动版本中键盘可漂浮在屏幕四周。
网络浏览器
OS X Yosemite中Safari浏览器获得大幅更新,全新的外观设计,浏览器标签空间更多,速度提升不少。过去几年Safari开发者专心强化其特性,增加实用工具,比如支持离线浏览的阅读列表,共享链接方便用户获得自己喜欢的网站的最新消息。
在Windows 10中微软给该系统设计了一个新的网络浏览器,它的开发代号叫做“Project Spartan(斯巴达项目)”。这个新的浏览器有三大重要功能。在阅读模式下,用户可以通过键盘、手指或者触笔进行注释,然后分享。它还整合了Cortana,假设你正打开一个餐厅的页面,Cortana就可以帮你预订。它还支持用户创建阅读列表,并在你所有设备上进行同步,用户可以离线阅读。这个新的浏览器原生支持PDF。
应用商店
苹果是最早推出应用商店这个概念的公司,后来谷歌和微软纷纷效仿,但苹果还是这方面的“专家”。只是微软在这方面也有新的举动,因为现在Windows 10让所有设备都有了Windows Store商店。桌面和移动版本Windows 10的API更方便开发者,他们只要开发一款应用就可以在桌面电脑和平板电脑上通用。对于用户来说,这不仅是方便了,而且他们或许一款应用他们只要购买一次就可以在所有设备上使用。
相比之下,iOS App Store和Mac App Store则是两个完全没有关联的平台。从用户的角度来说,在OS X上运行iOS应用也许没有什么意义。在iOS上运行OS X应用,或者是在Mac上玩iOS游戏,有的人会觉得这很荒谬,不过也许有的人会拍掌叫好。从技术上来说,这些都是可行的,就是不知道实际会怎样。
以上就是我们对OS X Yosemite和Windows 10的主要对比,OS X Yosemite向我们证明了一个操作系统应该如何演变进化,至于Windows 10最好的评价或许只能说,和上一代相比没有那么糟糕了。不知道各位读者有怎样的看法?
㈣ 电脑的进化与发展
computer
英文PC (Personal Computer) 是个人计算机
用电子等部件模拟的具有运算能力的物体,学名计算机。
最初由约翰·冯·诺依曼发明(那时电脑的计算能力相当于现在的计算器,有三间库房那么大,后逐步发展而成。
是一种能够按照指令对各种数据和信息进行自动加工和处理的电子设备
一般来说电脑由二部分组成,即硬件和软件。硬件包括:显示器、鼠标、键盘、机箱、电源、主板,CPU、声卡、显卡、光驱(软驱已淘汰)、内存、硬盘,有些还包含网卡、音箱、耳机、打印机、扫描仪、摄像头、手写板等外部设备。软件又分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电脑学名计算机,是由早期的电动计算器发展而来的。1946年2月14日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埃尼阿克)。(The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
“埃尼阿克”计算机的最初设计方案,是由36岁的美国工程师 莫奇利于1943年提出的计算机的主要任务是分析炮弹轨道。美国军械部拨款支持研制工作,并建立了一个专门研究小组,由莫奇利负责。总工程师由年仅24岁的埃克特担任,组员格尔斯是位数学家,另外还有逻辑学家勃克斯。“埃尼阿克”共使用了18000个电子管,另加1500个继电器以及其它器件,其总体积约90立 方米,重达30吨,占地170平方米,需要用一间30多米长的大房间才能存放,是个地地道道的庞然大物。这台耗电量为140千瓦的计算机,运算速度为每秒5000次加法,或者400次乘法,比机械式的继电器计算机快1000倍。当“埃尼阿克”公开展出时,一条炮弹的轨道用20秒种就能算出来,比炮弹晒身的飞行速度还快。埃尼阿克的存储器是电子装置,而不是靠转动的“鼓”。它能够在一天内完成几千万次乘法,大约相当于一个人用台式计算机操作40年的工作量。它是按照十进制,而不是按照二进制来操作。但其中也用少量以二进制方式工作的电子管,因此机器在工作中不得不把十进制转换为二进制,而在数据输入,输出时再变回十进制。“埃尼阿克”最初是为了进行弹道计算而设计的专用计算机。但后来通过改变插入控制板里的接线方式来解决各种不同的问题,而成为一台通用机。它的一种改型机曾用于氢弹的研制。“埃尼阿克”程序采用外部插入式,每当进行一项新的计算时,都要重新连接线路。有时几分种或几十分种的计算,要花几小时或1~2天的时间进行线路连接准备,这是一个致命的弱点。它的另一个弱点是存储量太小,至多只能存20个10位的十进制数。英国无线电工程师协会的蒙巴顿将军把“埃尼阿克”的出现誉为“诞生了一个电子的大脑”,“电脑”的名称由此流传开来。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这是电脑发展的最新阶段。到1976年,由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成的“克雷一号”,使电脑进入了第四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明,使电子计算机不断向着 小型化、微型化、低功耗、智能化、系统化的方向更新换代。
20世纪90年代,电脑向“智能”方向发展,制造出与人脑相似的电脑,可以进行思维、学习、记忆、网络通信等工作。
进入21世纪,电脑更是笔记本化、微型化和专业化,每秒运算速度超过100万次,不但操作简易、价格便宜,而且可以代替人们的部分脑力劳动,甚至在某些方面扩展了人的智能。于是,今天的微型电子计算机就被形象地称作电脑了。
世界上第一台个人电脑由IBM于1981年推出。
1 定义
按照当前《牛津英语词典》(第二版)的定义:计算机是一种进行运算,或者控制那些可以表示为数字或者逻辑形式的操作的设备。 这个定义的确是真实精确的。然而它和从其他词典中找到的其他对计算机的定义一样,包含了太多的内容。这些定义没有办法区分历史上的,当代的,以及未来的,各种各样的计算机。更有意义的问题可能包含:有哪些不同种类的计算机?或者问,当代计算机有哪些区别与其他时代计算机的特点和能力?
1.1 辞源
“计算机”对应的英文computer这个词的含义一直在改变,但是它的含义总是落在了当时计算机能力的后面。“computer”最早用来代表被雇来进行算术计算的人,即计算员;这种用法今天仍然有效。《牛津英语词典》(第二版)认为最早是在1897年, 这个词被用来代表一种机械的计算设备。到1946年的时候,牛津词典加入了几个限定词来区分不同类型的计算机。这些限定词包含 模拟的,数字的,以及 电子的。 然而,从被引用的上下文看,这些限定词在1946年前就在被人使用了。
2 成指数级增长的计算机的发展
划分不同种计算机的难度因为计算机计算能力的指数增长更加复杂化。粗略估计,从1900到现在,计算设备的计算能力(按1000美元能够买到的设备在每秒种内处理运算指令的数量)每一年半到两年就增加一倍。英特尔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戈登.E.摩尔在1965年首次描述了计算机发展的这种特性(参考摩尔定律)。快速发展的计算机制造工程技术维持了这种指数级的能力增长。与这种能力增长携手并进的另一过程是戏剧化的计算机小型化过程。第一代的电子计算机,例如ENIAC(出现于1946年),都是一些重达数吨,占据好几间房间,需要多个操作员来维持它们正常工作的庞然大物。这些大家伙太贵了,以至于只有政府和大型机构才能够买得起。它们也的确太怪异了,当时的人们都认为几台,或者几十台这样的机器就能够满足全世界的需求了。相比之下,现代计算机比第一代前辈多了几个数量级,更加多才多艺,而且便宜,小巧,还随处可见。
3 计算机的分类
为了定义什么是计算机,对所有计算设备进行分类是必然的。下面的章节介绍几种不同的分类方法。这些分类方法必须一起使用才能准确无误的描述一台特定的计算机。
3.1 按用途分类
这是最明显的分类法了。 计算机制造商通常用这种方法来描述他们的产品;用户用同样的方法来描述与他们交流的机器。例如:
超级计算机
迷你超级计算机
大型计算机
企业级服务器
小型机
PC 服务器
工作站
个人计算机或者台式机
膝上型计算机或者笔记本电脑
个人数字助理
可以穿戴的计算机
嵌入式计算机
按用途分类很通俗,但是也导致它的不确定性,因为仅仅当前广泛使用的设备被包含进来了。计算机发展的快速性意味着计算机新的用途层出不穷,当前的定义很快就过时。许多不再被人使用的计算机的类型,例如微分分析器,通常不被列入分类条目之中。所以,必须采用其他分类方法来明白无误的定义 计算机 这条术语。
3.2 按制造技术分类
机械式
半电子-半机械式
电子式
晶体管
半导体集成电路
光学计算机
量子计算机
生物计算机
3.3 按设计特点分类
现代计算机综合了许多基本的设计特点,这些特点是许多贡献者在很多年里逐渐开发出来的。设计特点经常独立于实现技术。现代计算机的综合性能来源于这些特点互相作用的方式。一些重要的设计特性罗列如下:
3.3.1 数字式 和 模拟式
设计一种计算机时有一个基本的决定:这种计算机应该是数字式还是模拟式的?数字式计算机处理离散的数字性或者符号性值,而模拟式计算机仍然应用于一些特殊目的的领域:例如机器人和回旋加速器的控制。其他的途径,象脉冲计算和量子计算,也是可能存在的;但是他们或者用于很特殊的目的或者仍然处于试验阶段。
3.3.2 二进制 和 十进制
在数字式计算的发展历程中,一个重大的设计进步是引入了二进制作为内部的数字系统。这种方法避免了那些基于其他数字系统的计算机中必须的复杂的进位机制,例如十进制系统。采用二进制的好处是简化了实现算术功能和逻辑运算的设计。
3.4 按能力分类
对不同的计算设备分类的最好办法可能是按他们的内在能力分类,而不是按他们的用途,实现技术,或者设计特性来分类。计算机按能力可以分为三大类:只能计算一种函数的单用途设备,可以计算有限范围内的函数的特殊用途设备,以及我们天天使用的通用设备。过去计算机这个词用来描述所有这些类型的机器,但是现在口语中的用法通常特指通用计算机了。
3.4.1 通用计算机
按定义来说,一台通用计算机能用来解决任何问题,只要这个问题可以用程序来表示。然而,程序运行的是有一些实际的限制的:计算机的存储能力,问题的大小,以及运行的速度。在1934年,艾伦·图灵证明了:给定正确的程序,任何通用计算机可以模拟其他任何计算机的行为。他的数学证明是纯粹理论上的,因为那时候还没有通用计算机存在。这个证明的意义是深远的:例如,从理论上说,现在的通用计算机能够模拟任何未来制造的通用计算机的行为,尽管速度很慢。
通用计算机也称作完备的图灵机,它经常被用来作为定义现代计算机的能力上限。然而,这种定义是有问题的。几种过分单纯化的计算设备已经展现出完备的图灵机特性。但是他们都处于一种幽默化表达的“图灵沥青陷阱”(?)状态,一种什么都是有可能的,但是和实用性一点都不沾边。现代计算机不仅仅是理论上的通用化,而且是实用化的通用工具。
从1930年中期到1940年后期,许多人在开发现代的,数字式的,电子的,通用计算机。许多试验型的机器被造了出来并且可能是图灵完备化的。这些机器在当时都被宣称为第一台计算机,然而它们都只有有限的处理通用问题的能力,所以他们的设计最终都被抛弃了。
3.5 按操作类型分类
计算机也可以按用户操作的方式来分类。有两大类操作方式: 批处理 和 交互式处理
4 旧条目解释
计算机是计算的辅助工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计算机包括:
算盘
加法机
计算尺
计算器
狭义计算机就是电子计算机,如今称为电脑。
计算机分为巨型计算机、大型计算机、中型计算机、小型计算机、微机(PC)。计算机已经逐步进入社会各个领域,尤其是进入了家庭和个人领域,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的日常面貌。
回顾计算机的发展史,一个新概念或一件新产品的出世无疑都直接转化为产业变革的源动力,而个人电脑(PC)散发出来的能量,让整个产业瞬间飞越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场声势浩大的PC革命离不开那些伟大科学家的精准指引,阿伦·凯(Alan Kay)就是这么一个关键的领路人。他不但是PC革命的预言家,更是一个技术天才。他所开发的软件Smalltalk(面向对象程序语言)、Dynabook计算机(笔记本电脑的前身),提出的Windows GUI(图形用户操作界面)概念为PC软件、硬件和操作系统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美国国家工程学院(NAE)在华盛顿向凯颁发有工程学界诺贝尔奖之称的2004年“德雷珀奖”时,该学院的主席Wm. A. Wulf说到:“也许大多数人还都不明白,应用于网络的个人电脑为什么能像神话故事一样影响着我们。在对(计算机)技术本身和其发展方向进行重新定义的过程中,凯在这个群体中扮演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美国德州大学21世纪计划项目主任Gary Chapman在向凯颁发2003年“图灵奖”时也表示,Smalltalk和Dynabook概念给一代又一代技术人员带来创新的灵感。他的发明引来了个人电脑的革命,从苹果的Macintosh到微软的Windows都是受益者。
现年64岁的凯出生在美国,他的父亲是生理学家和医学家,母亲是艺术家和音乐家,外祖母是教授和学者,外祖父是摄影师和作家。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凯从小就多才多艺,聪慧过人。他三岁时就可以自己阅读,上小学时已读过上百本书籍。由于在学校里经常不服管理,他多次被校方责令停课,甚至在1961年被维吉尼亚的柏萨尼学院开除。不久他参加了军队的志愿服务,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的他在一次计算机能力倾向测验中,意外的发现自己有着这方面的天赋,并因此被美国空军招入IBM 1401大型计算机项目工作,从此便与计算机结下了不解之缘。
离开美国空军后,凯进入科罗拉多大学就读数学和分子生物学专业。1966年取得双学士学位后,在音乐、医学和哲学等方面都极具天分的凯面临多重选择,最终他还是进入了犹他大学攻读机电工程专业。1967年他与人合作发明了一台名为FLEX的机器。这台被他们称为“个人计算机”的机器配有显示器和控制面板,使用的是一种多窗口图形用户界面,并首次植入了凯开发的面向对象操作系统。虽然这台重量超过一百多公斤的机器基本不具实用功能,更不用说是市场价值,但仍让凯和他的同伴兴奋不已。
在后来的一次参观麻省人工智能实验室的过程中,凯有幸接触到了供儿童使用的LOGO程序语言。受LOGO的启发,他开始构想设计一台适合各年龄儿童使用的“笔记本式计算机”,即KiddieKomp项目。1968年,凯拿到了硕士学位,并在犹他大学的ARPA(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实验室中从事3D图形系统和ARPA网的开发工作。1969年他凭借一篇名为《面向对象图形系统》的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在斯坦福人工智能实验室做了两年的教授后,1972年技术前辈泰勒邀请他共同组建施乐的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PARC),凯成为了该中心的创始人之一。
在PARC的十年,凯的许多构想都得以实现。他只用了几个月时间就将Smalltalk程序完成,而在此基础上的第一台便携式计算机Dynabook也在随后完成。虽然Dynabook计算机主要是为儿童教学而设计的,但它所包含的同书本相同的尺寸和重量的概念以及平板式显示器、手写输入、无线网络、本地存储、图形界面等等超前技术直接导致了个人电脑概念在全世界的生根发芽。
1983年离开PARC后,凯先后加入了Atari、苹果、迪斯尼,并成立了非盈利机构观点(Viewpoints)研究中心,2002年他正式加入惠普继续从事软件的开发工作。惠普公司研发部高级副总裁Dick Lampman表示:“凯的能力、创造力和观察力始终都给业界带来了无法预知的影响。”惠普正寄托于凯能为业界引发另一场技术革命,就像凯自己最经典的一句话:“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电脑升级分硬件升级和软件升级.软件升级就是程序换个更新的(多指驱动程序),硬件升级指往电脑里添置新的设备或更换部件,让电脑运行速度更快。
但一般来说电脑升级可以分为主机升级与其他元件升级(如显示器,鼠标,音箱等),大多数人是指主机升级!
自己可以升级,但必须具有一定的电脑硬件的常识,与最近电脑配件种类,性能,品牌,以免升级后不能充分发挥出水平,或造成不兼容,严重的影响电脑其他部件的使用寿命,甚至是电脑烧毁!
显示器:如果资金不足的话可以选择CRT(普通显示器),资金允许的话可以买LCD(液晶显示器),但必须注意液晶显示器的几个特点:1. 高亮度 2. 高对比 3. 宽广的可视范围 4. 快速讯号反应时间(8ms以下) 不要有坏点通过TCO O3认证的.
主机:CPU,主板,内存,显卡,声卡,硬盘、电源、数据线
但是具体怎么升级,要看你的资金的多少,与原来的配置,如果机子较新的话换部分就可以了,但是较老的话建议全部换完,总而言之要看具体情况,与个人意愿。建议不太懂电脑的话,请专职的电脑人员帮忙升级!
电脑就是电子计算机的俗称.世界正在经历由a到b的转变,即原子(atom) 时代向比特(bit)时代的变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进步在其中无疑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经过50多年的量变,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领域几乎无所不在,成为人们工作、生活、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由此形成了独特的计算机文化。
李英栋谨供.自http://e.slz.cn/info/jsj/3.htm 目前电脑最高配置
CPU —Xeon 3.2Ghz×2; 内存:8192MB(8G); 显示器CRT×3台+17液晶; 硬盘由22台180GXP组成,共2110GB; 电源由7个电源组成,合计2740瓦; 显卡MillenniumG550+ MillenniumG450; 声卡采用Sound Blaster Audigy2 ZS 风扇采用15dB以下静音风扇。
㈤ 苹果手机IOS系统的发展史
iOS系统于2007年1月份发布,起初被称作“iPhone OS”。如今,iOS已发展到8代。我将整理的1-7代的历史整理如下:
iOS 1
随着第一代iPhone的问世,iOS 1系统应运而生,此后的历代的系统都有曾经1代系统的身影,特别是圆角正方形应用图标和界面底部固定不变的4个应用堪称经典,成为众多软件厂商的模仿对象。
除主屏幕外,iOS 1.0中多数界面和设计元素被沿用至今,包括虚拟键盘、通话界面、谷歌地图、移动Safari以及“视觉语音信箱”。
iOS 2
如果说iOS 1开启了移动体验的先河,那么iOS 2就为移动应用商店和第三方应用扩展树立了典范。
iPhone发布一年后,苹果推出了第二版iOS系统。iOS 2外观与上一版类似,但添加了基于云计算的电子邮件和同步服务MobileMe以及对Microsoft Exchange帐户的支持。
当然,App Store的出现才是最具有革命性的创新。它的出现开启了iOS和整个移动应用依靠软件成功的时代。
iOS 3
经过一年的打磨,苹果发布了iOS 3以配合发布的iPhone 3GS手机。
iOS 3推出于2009年6月,填补了之前版本OS中的许多空白,例如键盘的横向模式、新邮件和短信的推送通知、数字杂志,以及最初的语音控制功能-能够帮助用户寻找/播放音乐以及调用联系人。
随后,在2010年4月,苹果发布了iOS 3.2。iOS 3.2是一次划时代的演变,因为这是第一款针对“大屏”iPad平板优化的移动系统。
当然,iOS在iPad上的外观和使用体验均与iPhone类似,但经典“捏放”手势操作在大屏iPad上得到了更好的发挥。
iOS 4
iOS 4则进一步细化了图标的设计元素。
iOS 4于2010年6月到达,乔布斯及其设计团队为界面上的图标设计了复杂的光影效果,让让界面看上去更加漂亮。
iOS 4里的Game Center是我们看到的第一个变化很大的例子。它的界面颜色丰富,绿色、酒红色、黄色等,上下底部则是类实木设计。
iOS 4还带来全新的多任务处理新功能。通过双击Home键,用户会在屏幕底部看到一排常用应用程序列表。有了它,用户无需翻页,便能快速地在应用间切换。
苹果还在iOS 4中加入了文件夹功能,全新亚麻质地背景的文件夹中,用户可以存放相关应用内容。
iOS 5
iOS 5为苹果用户带来了一项非常重要的新功能:Siri。尽管最初功能有限,但这是苹果第一次尝试让用户以不同的方式使用自己的iOS设备。
仿真拟物设计在iOS 5中可谓达到了极致,苹果的软件界面中大量模仿现实世界中的实物纹理,例如,黄色纸张背景的“备忘录”和亚麻纹理的“提醒”应用。
苹果在iOS 5中整合了首款非苹果应用Twitter,并将Siri打造成为iOS中的个人助理服务。
iOS 6
基于云的邮件、日历,以及在OS X和iOS设备同步,是iOS 6的主要特色。它融合了苹果桌面操作系统的设计灵感和元素。
仿真设计在这一版系统中依然得到提升,新应用Passbook在删除虚拟证件时出现的碎片动画效果成为特色。
另外, iOS 6里音量和播放进度的滑块改成了金属质感风格它上面的反光纹路会随着iPhone的位置变化发生改变。
iOS 7
iOS 7的色彩和风格有了较大的变化,给人焕然一新的印象。各种颜色的渐变取代了iOS 6时代的浅蓝色或灰色背景的单一色调风格。
另外,动画效果也成为苹果设计师们提升用户体验的最佳工具。比如iOS系统中的橡皮圈功能,也就是大用户界面到达边缘时产生的反弹效果,以及长按App图标后进入的编辑模式,所有图标都会抖动。
在功能方面,为了让iOS上的功能更有秩序,苹果为iOS 7新增了控制中心与通知中心,改善了多工、照片程式、Safari、Siri,并推出新的AirDrop分享功能与iTunes Radio音乐串流服务。几乎每一款“老的”或“新的”应用都融入了苹果的新美学设计。
IOS 8
创新性的引入Apple Pay和指纹识别功能。从此手机支付变得前所未有的安全和可靠。iOS 8中自带相机也加入了延时摄影模式,延时拍照模式使得交互体验提升。
同时,ios8与其他的apple设备无缝连接,handoff功能使同一ID的不同设备连在一起。
㈥ 苹果Mac OS X El Capitan有哪些新升级
苹果在WWDC2015开发者大会上发布了最新版的os x el capitan系统,有网友提出了一个问题:哪些苹果设备可以升级os x el capitan系统呢?对于这个问题,下面小编给大家详细介绍!
在苹果最新版os x el capitan系统中,Safari浏览器中将加入固定标签页功能;Spotlight搜索也获得了进化;OS X El Capitan新增了新加入Metal核心图像处理技术。
此外,os x el capitan还对全系统进行了优化,号称具备了比上一代系统更快的运行速度,应用的打开速度能够达到之前的1.4倍,PDF的打开速度为原来的4倍。
当然,作为苹果Mac电脑用户除了关心新系统的变化之外,更关系自己的Mac能不能升级到这一系统版本。现在有外媒为我们带来了相关信息,值得高兴的是,很多大叔级的Mac产品均可升级到os x el capitan。
外媒表示“只要你的Mac能够运行OS X Yosemite,那么就可以升级到os x el capitan。”
苹果设备可以升级os x el capitan系统,如下:
- 2007年中及以后的iMac
- 2008年末及以后的MacBook Air
- 2008年末的铝合金版
- 2009年初及更新的MacBook
- 2009年初及更新的Mac mini
- 2007年年中/年末及更新的MacBook Pro
- 2008年初及更新的Mac Pro
- 2009年初的Xserve
㈦ 最新的电脑系统是什么
下面是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的进化表
win31-win32-win95-win98-win2000-windowsme-vista-xp-win7/32-win7/64-win8
你看懂了吗?
苹果电脑的一直是mac操作系统,不断在进化完善,苹果手机的是ios操作系统。版本不断更新。
诺基亚手机开发了塞班操作系统,渐渐被市场淘汰,现在跟微软合作,手机系统是微软的凤7.
黑莓系统只有黑莓手机专有。
谷歌公司开发了最受欢迎的移动操作系统--安卓。
㈧ 7个关于苹果笔记本的问题!
1.苹果 MacBook Air 售价18000
2.苹果 MacBook(MB061CH/B) 售价9500左右
3.太多了
4.出现年月:1984年 现行的最新的系统版本是Mac OS X 10.4.x版。
从苹果的操作系统进化史上来看,Mac OS Panther(以下简称Panther)似乎只是苹果操作系统一次常规性的升级,可是,事实果真如此吗?在下结论以前,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个事实:2003年的WWDC(苹果全球开发商大会),这一历来在5月中下旬举行的会议,因为要为开发商提供Panther Developer Preview(开发商预览版),而专门推迟到了6月!一个月的等待并没有让用户失望,在每年都令无数苹果迷期盼的Jobs主题演讲中,我们听到了比以往多得多的掌声。
2003年10月24日,Mac OS X 10.3正式上市;11月11日,苹果又迅速发布了Mac OS X 10.3的升级版本Mac OS X 10.3.1。或许在本文发表之际,Panther就可以升级到10.3.2了。苹果公司宣称:“Mac OS Panther拥有超过150种创新功能,让你感觉就像拥有一台全新的苹果电脑”。
5.网上有少量苹果版软件下载,但不要对在市场上买苹果版盗版软件抱太大希望
6.mac os 不兼容windows下的软件 不过苹果有windows版的笔记本
7.不可以
㈨ 计算机操作系统都经历了什么版本
DOS的版本
DOS在1981年推出其1.0版,功能还非常基本和薄弱;1983年推出2.0,主要增加了目录操作功能,使文件管理上了一个新台阶(目录和文件的概念我们将在讲解DOS内部命令时介绍);1984年推出3.0,主要支持1.2MB的5.25英寸高密软盘(1.X和2.X只支持低密盘)和大容量硬盘;1987推出目前普及率最高的DOS 3.3,主要支持3.5英寸软盘和网络。至此,DOS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尽管后续版本(目前PC-DOS的最新版本为7.0版,MS-DOS公布的最新版本为6.22)不断推出,但均无重大的内核改进,只不过增加了许多实用功能,如检测磁盘,清除病毒,硬盘增容等。
DOS是Disk Operation System(磁盘操作系统) 的简称,是1985~1995年的个人电脑上使用的一种主要的操作系统。由于早期的DOS系统是由为软公司为IBM的个人电脑开发的,称为MS-DOS,因此后来其他公司生产的与MS-DOS兼容的操作系统,也延用了这个称呼,如PC-DOS、DR-DOS等等。
1981年,MS-DOS 1.0发行,作为IBM PC的操作系统进行捆绑发售,支持16k内存及160k的5寸软盘。在硬件昂贵,操作系统基本属于送硬件奉送的年代,谁也没能想到,微软公司竟会从这个不起眼的出处开始发迹。
1982年,支持双面磁盘。
1983年MS-DOS 2.0随IBM XT发布,扩展了命令,并开始支持5M硬盘。同年发布的2.25对2.0版进行了一些bug修正。
1984年,MS-DOS 3.0增加了对新的IBM AT支持,并开始对部分局域网功能提供支持。
1986年,MS-DOS 3.2 支持了720K 的5寸软盘。
1987年,MS-DOS 3.3 支持了IBM PS/2设备及1.44M的3寸软盘,并支持其他语言的字符集。
1988年,MS-DOS 4.0 增加了DOS Shell 操作环境,并且有一些其他增强功能及更新。
1991年,MS-DOS 5.0发行,增加了DOS Shell功能,增强了内存管理和宏功能。
1993年,MS-DOS 6.x 增加了很多GUI程序,如Scandisk、Defrag、Msbackup等,增加了磁盘压缩功能,增强了对Windows 的支持。
1995年,MS-DOS 7.0 增加了长文件名支持、LBA大硬盘支持。这个版本的DOS并不是独立发售的,而是在Windows 95中内嵌的。之后的MS-DOS 7.1全面支持FAT32分区、大硬盘、大内存支持等,对四位年份支持解决了千年虫问题。
WINDOWS发展简史
作为世界上最流行的操作系统,Windows可不是从一开始就是这样的。Windows的进化过程经常是不确定和不稳定的。其成功是和处理器速度、内容容量等息息相关的,微软也非常依赖第三方的软件来填补概念和消费者之间的鸿沟。 随着Vista的发售,有必要通过截屏回顾一下23年来,Windows操作系统所走过的路。 Windows 1.0 比尔·盖茨于1983年正式宣布推出Windows系统,但是微软的第一个图形用户界面操作系统Windows 1.0,却直到1985年11月才放出,此时距离苹果推出Mac已经有两年之久了。由于涉及到和苹果的版权问题,此时的Windows系统还不能拥有例如重叠窗口和回收站的功能。Windows 1.0更多的是一个MS-DOS的扩展,而不是一个单独的操作系统,不过已经能够支持有限的多任务和鼠标操作了。
Windows 2.0 盖茨很快和苹果签订了授权协议,以便在Windows中使用Macintosh GUI的某些原素。不过随后,苹果将盖茨送上了法庭,称在新推出的Windows 2.0中,有170处涉嫌抄袭。Windows 2.0提供了图标和层叠窗口的功能。 另外,Windows 2.0还得到了一些关键的程序支持。早期版本的Word和Excel使用Windows作为界面;当时流行的桌面发布程序Als PageMaker,一度只在Mac电脑上运行,同样也进驻了Windows 2.0,这对Windows来说是一个关键的事件,因为这极大的扩展了系统的实用性和市场份额。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Windows 3.0 这一版的Windows于1990年发布,可以说是一次彻头彻尾的改进。新的文件管理系统和增强的图形性能,终于使Windows PC变成了Mac的强劲对手,而这一过程花了六年的时间。操作系统拥有全新的外观,受保护的和增强的操作模式使得内存管理更为有效。Windows 3.0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两年的时间里销售了超过1000万的拷贝。开发人员开始编写大量的第三方软件,对于消费者购买来说是不小的刺激。大量的现金改变了微软的方向,使之更专注于操作系统的开发上。
Windows 3.11 主要就是Windows 3.0版的更新产品,Windows 3.11支持包括TrueType可升级字体、多媒体、对象链接和嵌入等功能。一大堆在系统从3.0之后推出的升级补丁,也都集成进3.11版之中。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Windows 3.11 NT 这是一个非常强大的Windows版本,是在消费版的3.11上独立开发而来的,NT是专门为商业和工程师等需要非常成熟操作系统的用户而设计的。和3.11版不一样的是,NT是专门为32位处理器编写的。不幸的是,当时只有很少的硬件能够支持。开发人员不愿意费尽去让他们的产品兼容NT,因为这非常复杂,而且这一操作系统仅仅占据了很小的市场份额。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Windows 95 Windows 95真正的将计算处理带到普通人的身边,让很多人从此走进了Windows和电脑的世界。由于捆绑了Internet Explorer,Windows 95成为了浏览网页的常用入口。Windows 95从此开始使用大家熟悉的开始按钮和任务栏,这种风格一直保持到今天。 Windows 95也标志了微软和向下兼容之间永无止境的斗争,从3.11开始的许多架构,当然也包括其中的设计失误,都延续到Windows 95当中。而且一些部分运行在32位模式,另一些则不,这样使得操作系统能够在过去和现在之间摇摆。很多用户都不知道这个问题,他们唯一清楚的就是系统非常的不稳定,而且总是要打升级补丁。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Windows 98 不仅仅是从Windows 95稳定的升级到新的系统,Win 98还支持多显示器显示,WebTV和采用新的FAT32文件系统带来的更大的文件分割。Win 98是一版将Internet Explorer集成进GUI的系统,引发了对微软垄断行为诉讼的热潮。 随后又放出了Windows 98 Second Edition,增加了网络连接共享功能。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Windows 2000 这一版Windows推出的时间是2000年的2月,Win2K是Windows中NT系列的升级,这是第一个通过互联网进行自动升级的Windows版本。
Windows XP 2001年推出的XP将NT架构,和从95/98/ME上传承而来的用户界面,融合在一起。虽然仍然在安全性方面收到攻击,但是XP已经在很多地方获得了改善,包括文件管理、速度和稳定性。尤其是在GUI方面的明显改善,使得操作系统对于没什么经验的用户来说更为容易上手。 :
Windows Vista 最后就是才推出的Vista,至于Vista会带来怎样的影响,现在还不好说。在XP六年之后推出的Vista,在GUI上游客非常明显的变化,而且还带来了很多的新特性,路走怎么,让时间来说话吧。
Linux操作系统发展简史
【 原文由 glnju 所发表 】
在70年代,Unix体系的源程序大多是可以任意流传的。互联网的基础协议TCP/IP就是产
生于那个年代。在那个时期,人们在创作各自的"程序作品"中享受着从事科学探索、创新
活动所特有的那种激情和成就感。那时的程序员,如同作家一样,急于"发表"自己的程序
作品,并不专注于保守"机密",以换取钱财。
1979年,AT&T宣布了Unix的商业化计划,随之出现了各种二进制的商业Unix版本。于
是就兴起了基于二进制机读代码的"版权产业"(Copyright Instry),使软件业成为一种
版权专有式的产业,围绕程序开发的那种创新活动被局限在某些骨干企业的小圈子里,源
码程序视为核心"商业机密"。这种做法,一方面产生了大批的商业软件,极大的推动了软
件业的发展,诞生了一批软件巨人;另一方面,由于封闭式的开发模式,也阻碍了软件业
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由此,人们为商业软件的"BUG"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1984年,Richard Stallman面对程序开发的封闭模式,发起了一项国际性的源代码开
放的所谓牛(GUN)计划,力图重返70年代基于源码开放从事创作的美好时光。他为保护源
代码开放的程序库不会再度受到商业性的封闭式利用,制定了一项GPL条款,称为Copylef
t版权模式。
1987年6月,R..Stallman完成了11万行源代码开放的"编译器"(GNU gcc),获得了一
项重大突破,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1989年11月,M.Tiemann以6000美元开始创业,创造了专注于经营开放源代码"Cygnus
Support"(天鹅座支持公司)源代码开放计划。(注意,Cygnus中隐含着gnu三个字母)。
Cygnus是世界上第一家也是最终获得成功的一家专营源代码程序的商业公司。Cygnus的"编
译器"是最优秀的,它的客户有许多是一流的IT企业,包括世界上最大的微处理器公司。
1991年11月,Linus Torvalds写了个小程序,取名为Linux,放在互联网上。他表达了
一个愿望,希望借此搞出一个操作系统的"内核"来。这完全是一个偶然事件。但是,在互
联网上,Linux刚一"露头",便被广大的牛羚计划的追随者们看中,全部上阵,七手八脚,
把它"加工"成了一个功能完备的操作系统,叫做CNULinux。
1995年1月,Bob Young创办了RedHat(小红帽),以CNULinux为核心,集成了400多个
源代码开放的程序模块,搞出了一种冠以品牌的Linux,即RedHat Linux,称为Linux"发行
版",在市场上出售。这在经营模上是一种创举。Bob Young称:我们从不想拥有自己的"版
权专有"技术,我们卖的是"方便"(给用户提供支持、服务),而不是自己的"专有技术"。
源代码开放程序包括各种品牌发行版的出现,极大的推动了Linux的普及和应用。
1998年2月,以Eric Raymond为首的一批年轻的"老牛羚骨干分子"终于认识到CNULinux体
系的产业化道路的本质,并非是什么自由哲学,而是市场竞争的驱动,创办了"Open Sour
ce Intiative"(开放源代码促进会)"复兴"的大旗,在互联网世界里展开了一场历史性的
Linux产业化运动。在IBM、Interl为首的一大批国际性重型IT企业对Linux产品及其经营模
式的投资并提供全球性技术支持的大力推动下,催生了一个正在兴起的基于源代码开放模
式的Linux产业,也有人称为开放源代码(OpenSource)现象。
2001年1月,Linux 2.4发布,它进一步地提升了SMP系统的扩展性,同时它也集成了很
多用于支持 桌面系统的特性:USB,PC卡(PCMCIA)的支持,内置的即插即用,等等功能
。
2003年12月,Linux 2.6版内核发布,相对于2.4版内核2.6在对系统的支持都有很大的
变化。这些变化包括:1.更好地支持大型多处理器服务器,特别是采用NUMA设计的服务器
;2。更好地支持嵌入式设备,如手机、网络路由器或者视频录像机等;3.对鼠标和键盘指
令等用户行为反应更加迅速;4.块设备驱动程序做了彻底更新,如与硬盘和CD光驱通信的
软件模块。
这不是一场新的技术革命(程序还是那些程序),这是一次回到正确路上的充满创新
激情的"科学复兴"。
在国际范围内Linux的开发,都超越国界经由互联网进行。通常,按照一定规律,每周
发布一个Linux开发版,供全世界开发者参照。Linux开发版的序号的第二位为奇数,阶段
性发布的序号第二位为偶数。Linux的各个发行版只能均与一定的序号相对应没有序号的发
行版只能入另册。当今Linux的全部开发活动分布在各个国家,在互联网上由近100位高手
在日夜进行,总体协调人是LinusTorvalds。带有序列号的Linux发布权掌握在他手中。在
法律上,指称这组代码集的Linux注册商标的版权归Linus本人所有。
Linux体系发行版是由特定序列号的Linux(内核)及属于CNU体系源码开放的功能性支
撑模块和一些运行于Linux上的商用软件所集成。发行版整体集成版权归相应的发行商所有
。Linux发行版的发行商(称为Linux发行商)一般并不拥有其发行版中各软件模块的版权
,发行商关注的应该只是发行版的品牌价值,以含于其中的集成版的质量和相关特色服务
进行市场竞争。严格讲来,Linux发行商并非必须一定是什么独立软件开商。它本质上属于
一种新兴的IT行业。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发行版均必须含有一个标明特定序列号的完好的
Linux稳定运行版本。在这里,版本序列号授予权属于Linus本人,代表以Linux为首的国际
性开发团队的创造性智慧的结晶。任何Linux发行商在心中一定要牢牢记住这个站在Linux
内核背后辛勤创作的开发团队。没有他们,就没有Linux。Linus与Linux开发团队永远联系
在一起。经常不断的推出Linux发行版是各国Linux发行商应尽的责任,Linux发行商的经营
活动是Linux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
Linux 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1990年,Linus Torvalds 首次接触 MINIX
1991年,Linus Torvalds 开始在 MINIX 上编写各种驱动程序等操作系统内核组件
1991年,Linus Torvalds 公开了 Linux 内核
1993年,Linux 1.0 版发行,Linux 转向 GPL 版权协议
1994年,Linux 的第一个商业发行版 Slackware 问世????
1996年,美国国家标准技术局的计算机系统实验室确认 Linux 版本 1.2.13(由 Ope
n Linux 公司打包)符合 POSIX 标准
1999年,Linux 的简体中文发行版相继问世
2001年,Linux2.4版内核发布
2003年,Linux2.6版内核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