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闯入监测识别系统组成及其工作原理是什么
据其采用的技术可以分为异常检测和特征检测。
(1)异常检测:异常检测的假设是入侵者活动异常于正常主体的活动,建立正常活动的“活动简档”,当前主体的活动违反其统计规律时,认为可能是“入侵”行为。通过检测系统的行为或使用情况的变化来完成 (2)特征检测:特征检测假设入侵者活动可以用一种模式来表示,然后将观察对象与之进行比较,判别是否符合这些模式。 (3)协议分析:利用网络协议的高度规则性快速探测攻击的存在。 根据其监测的对象是主机还是网络分为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和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1)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通过监视与分析主机的审计记录检测入侵。能否及时采集到审计是这些系统的弱点之一,入侵者会将主机审计子系统作为攻击目标以避开入侵检测系统。 (2)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通过在共享网段上对通信数据的侦听采集数据,分析可疑现象。这类系统不需要主机提供严格的审计,对主机资源消耗少,并可以提供对网络通用的保护而无需顾及异构主机的不同架构。 (3)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目前这种技术在ISS的RealSecure等产品中已经有了应用。它检测的数据也是来源于网络中的数据包,不同的是,它采用分布式检测、集中管理的方法。即在每个网段安装一个黑匣子,该黑匣子相当于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只是没有用户操作界面。黑匣子用来监测其所在网段上的数据流,它根据集中安全管理中心制定的安全策略、响应规则等来分析检测网络数据,同时向集中安全管理中心发回安全事件信息。集中安全管理中心是整个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面向用户的界面。它的特点是对数据保护的范围比较大,但对网络流量有一定的影响。 根据工作方式分为离线检测系统与在线检测系统。(1)离线检测系统:离线检测系统是非实时工作的系统,它在事后分析审计事件,从中检查入侵活动。事后入侵检测由网络管理人员进行,他们具有网络安全的专业知识,根据计算机系统对用户操作所做的历史审计记录判断是否存在入侵行为,如果有就断开连接,并记录入侵证据和进行数据恢复。事后入侵检测是管理员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的,不具有实时性。 (2)在线检测系统:在线检测系统是实时联机的检测系统,它包含对实时网络数据包分析,实时主机审计分析。其工作过程是实时入侵检测在网络连接过程中进行,系统根据用户的历史行为模型、存储在计算机中的专家知识以及神经网络模型对用户当前的操作进行判断,一旦发现入侵迹象立即断开入侵者与主机的连接,并收集证据和实施数据恢复。这个检测过程是不断循环进行的。
❷ 什么是异常入侵检测
异常入侵检测,检测所有从网络到本地的链接等并发现不正常的、有入侵倾向的链接并阻止。
IETF将一个入侵检测系统分为四个组件:
事件产生器(Event generators),它的目的是从整个计算环境中获得事件,并向系统的其他部分提供此事件。
事件分析器(Event analyzers),它经过分析得到数据,并产生分析结果。
响应单元(Response units ),它是对分析结果作出反应的功能单元,它可以作出切断连接、改变文件属性等强烈反应,也可以只是简单的报警。
事件数据库(Event databases )事件数据库是存放各种中间和最终数据的地方的统称,它可以是复杂的数据库,也可以是简单的文本文件。
安全策略
入侵检测系统根据入侵检测的行为分为两种模式:异常检测和误用检测。前者先要建立一个系统访问正常行为的模型,凡是访问者不符合这个模型的行为将被断定为入侵;后者则相反,先要将所有可能发生的不利的不可接受的行为归纳建立一个模型,凡是访问者符合这个模型的行为将被断定为入侵。
这两种模式的安全策略是完全不同的,而且,它们各有长处和短处:异常检测的漏报率很低,但是不符合正常行为模式的行为并不见得就是恶意攻击,因此这种策略误报率较高;误用检测由于直接匹配比对异常的不可接受的行为模式,因此误报率较低。
但恶意行为千变万化,可能没有被收集在行为模式库中,因此漏报率就很高。这就要求用户必须根据本系统的特点和安全要求来制定策略,选择行为检测模式。现在用户都采取两种模式相结合的策略。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异常入侵检测、网络-入侵检测系统
❸ 网络安全的原理
网络安全的原理:网络是指以共享资源为目的,利用通信手段把地域上相对分散的若干独立的计算机系统、终端设备和数据设备连接起来,并在协议的控制下进行数据交换的系统,计算机网络的根本目的在于资源共享,通信网络是实现网络资源共享的途径,因此,计算机网络是安全的。
要使网络能正常地实现资源共享功能,首先要保证网络的硬件、软件能正常运行,然后要保证数据信息交换的安全。从前面两节可以看到,由于资源共享的滥用,导致了网络的安全问题。因此网络安全的技术途径就是要实行有限制的共享。
网络安全通常指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实际上也可以指计算机通信网络的安全。计算机通信网络是将若干台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及传输媒体互连起来,在通信软件的支持下,实现计算机间的信息传输与交换的系统。
网络安全在不同的应用环境下有不同的解释。针对网络中的一个运行系统而言,网络安全就是指信息处理和传输的安全。它包括硬件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安全,数据库系统的安全,电磁信息外露的防护等。狭义的网络安全,侧重于网络传输的安全。
❹ 简述入侵检测系统的工作原理
入侵检测技术(IDS)可以被定义为对计算机和网络资源的恶意使用行为进行识别和相应处理的系统。包括系统外部的入侵和内部用户的非授权行为,是为保证计算机系统的安全而设计与配置的一种能够及时发现并报告系统中未授权或异常现象的技术,是一种用于检测计算机网络中违反安全策略行为的技术
❺ 入侵检测系统异常检测方法有什么
入侵检测技术基础 1. IDS(入侵检测系统)存在与发展的必然性 (1)网络安全本身的复杂性,被动式的防御方式显得力不从心。(2)有关供触垛吠艹杜讹森番缉防火墙:网络边界的设备;自身可以被攻破;对某些攻击保护很弱;并非所有威胁均来自防火墙外部。(3)入侵很容易:入侵教程随处可见;各种工具唾手可得 2. 入侵检测(Intrusion Detection) ●定义:通过从计算机网络或计算机系统中的若干关键点收集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网络或系统中是否有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遭到袭击的迹象的一种安全技术。入侵检测的分类(1)按照分析方法/检测原理分类 ●异常检测(Anomaly Detection):基于统计分析原理。首先总结正常操作应该具有的特征(用户轮廓),试图用定量的方式加以描述,当用户活动与正常行为有重大偏离时即被认为是入侵。前提:入侵是异常活动的子集。指标:漏报率低,误报率高。用户轮廓(Profile):通常定义为各种行为参数及其阀值的集合,用于描述正常行为范围。特点:异常检测系统的效率取决于用户轮廓的完备性和监控的频率;不需要对每种入侵行为进行定义,因此能有效检测未知的入侵;系统能针对用户行为的改变进行自我调整和优化,但随着检测模型的逐步精确,异常检测会消耗更多的系统资源 ●误用检测(Misuse Detection):基于模式匹配原理。收集非正常操作的行为特征,建立相关的特征库,当监测的用户或系统行为与库中的记录相匹配时,系统就认为这种行为是入侵。前提:所有的入侵行为都有可被检测到的特征。指标:误报低、漏报高。攻击特征库:当监测的用户或系统行为与库中的记录相匹配时,系统就认为这种行为是入侵。特点:采用模式匹配,误用模式能明显降低误报率,但漏报率随之增加。攻击特征的细微变化,会使得误用检测无能为力。
❻ 如何理解异常入侵检测技术
入侵检测是用于检测任何损害或企图损害系统的机密性、完整性或可用性等行为的一种网络安全技术。它通过监视受保护系统的状态和活动,采用异常检测或误用检测的方式,发现非授权的或恶意的系统及网络行为,为防范入侵行为提供有效的手段。入侵检测系统(IDS)是由硬件和软件组成,用来检测系统或网络以发现可能的入侵或攻击的系统。IDS通过实时的检测,检查特定的攻击模式、系统配置、系统漏洞、存在缺陷的程序版本以及系统或用户的行为模式,监控与安全有关的活动。
入侵检测提供了用于发现入侵攻击与合法用户滥用特权的一种方法,它所基于的重要的前提是:非法行为和合法行为是可区分的,也就是说,可以通过提取行为的模式特征来分析判断该行为的性质。一个基本的入侵检测系统需要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如何充分并可靠地提取描述行为特征的数据;
二是如何根据特征数据,高效并准确地判断行为的性质。
入侵检测系统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模块:数据采集与预处理、数据分析检测和事件响应。系统体系结构如下图所示。
数据采集与预处理。该模块主要负责从网络或系统环境中采集数据,并作简单的预处理,使其便于检测模块分析,然后直接传送给检测模块。入侵检测系统的好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收集信息的可靠性和正确性。数据源的选择取决于所要检测的内容。
数据分析检测。该模块主要负责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数据分析,确定是否有入侵行为发生。主要有误用检测和异常检测两种方法。
事件响应。该模块主要负责针对分析结果实施响应操作,采取必要和适当的措施,以阻止进一步的入侵行为或恢复受损害的系统。
异常入侵检测的主要前提条件是入侵性活动作为异常活动的子集。理想状况是异常活动集同入侵性活动集相等。在这种情况下,若能检测所有的异常活动,就能检测所有的入侵性活动。可是,入侵性活动集并不总是与异常活动集相符合。活动存在四种可能性:
异常入侵检测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构造异常活动集并从中发现入侵性活动子集。异常入侵检测方法依赖于异常模型的建立,不同模型就构成不同的检测方法。异常入侵检测通过观测到的一组测量值偏离度来预测用户行为的变化,并作出决策判断。异常入侵检测技术的特点是对于未知的入侵行为的检测非常有效,但是由于系统需要实时地建立和更新正常行为特征轮廓,因而会消耗更多的系统资源。
❼ 简述入侵检测的过程
1.信息收集入侵检测的第一步是信息收集,内容包括网络流量的内容、用户连接活动的状态和行为。
2.信号分析对上述收集到的信息,一般通过三种技术手段进行分析:模式匹配,统计分析和完整性分析。其中前两种方法用于实时的入侵检测,而完整性分析则用于事后分析。
具体的技术形式如下所述:
1).模式匹配
模式匹配就是将收集到的信息与已知的网络入侵和系统误用模式数据库进行比较,从而发现违背安全策略的行为。该过程可以很简单(如通过字符串匹配以寻找一个简单的条目或指令),也可以很复杂(如利用正规的数学表达式来表示安全状态的变化)。一般来讲,一种进攻模式可以用一个过程(如执行一条指令)或一个输出(如获得权限)来表示。该方法的一大优点是只需收集相关的数据集合,显着减少系统负担,且技术已相当成熟。它与病毒防火墙采用的方法一样,检测准确率和效率都相当高。但是,该方法存在的弱点是需要不断的升级以对付不断出现的黑客攻击手法,不能检测到从未出现过的黑客攻击手段。
2).统计分析
分析方法首先给信息对象(如用户、连接、文件、目录和设备等)创建一个统计描述,统计正常使用时的一些测量属性(如访问次数、操作失败次数和延时等)。测量属性的平均值将被用来与网络、系统的行为进行比较,任何观察值在正常偏差之外时,就认为有入侵发生。例如,统计分析可能标识一个不正常行为,因为它发现一个在晚八点至早六点不登录的帐户却在凌晨两点试图登录。其优点是可检测到未知的入侵和更为复杂的入侵,缺点是误报、漏报率高,且不适应用户正常行为的突然改变。具体的统计分析方法如基于专家系统的、基于模型推理的和基于神经网络的分析方法,目前正处于研究热点和迅速发展之中。
3).完整性分析
完整性分析主要关注某个文件或对象是否被更改,包括文件和目录的内容及属性,它在发现被更改的、被特络伊化的应用程序方面特别有效。完整性分析利用强有力的加密机制,称为消息摘要函数(例如MD5),能识别及其微小的变化。其优点是不管模式匹配方法和统计分析方法能否发现入侵,只要是成功的攻击导致了文件或其它对象的任何改变,它都能够发现。缺点是一般以批处理方式实现,不用于实时响应。这种方式主要应用于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HIDS)。
3.实时记录、报警或有限度反击
IDS根本的任务是要对入侵行为做出适当的反应,这些反应包括详细日志记录、实时报警和有限度的反击攻击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