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异常信息 > 全球网络连接原理

全球网络连接原理

发布时间:2023-04-26 07:23:38

‘壹’ wifi网络的基本原理

1.无线网络相比有线网络,还是有许多的缺点的:

(*)通信双方因为是通过无线进行通信,所以通信之前需要建立连接;而有线网络就直接用线缆连接,不用这个过程了。

(*)通信双方通信方式是半双工的通信方式;而有线网络可以是全双工。

(*)通信时在网络层以下出错的概率非常高,所以帧的重传概率很大,需要在网络层之下的协议添加重传的机制(不能只依赖上面TCP/IP的延时等待重传等开销来保证);而有线网络出错概率非常小,无需在网络层有如此复杂的机制。

(*)数据是在无线环境下进行的,所以抓包非常容易,存在安全隐患。

(*)因为收发无线信号,所以功耗较大,对电池来说是一个考验。

(*)相对有线网络吞吐量低,这一点正在逐步改善,802.11n协议可以达到600Mbps的吞吐量。

2、协议

Ethenet和Wifi采用的协议都属于IEEE 802协议集。其中,Ethenet以802.3协议做为其网络层以下的协议;而Wifi以802.11做为其网络层以下的协议。无论是有线网络,还是无线网络,其网络层以上的部分,基本一样。

这里主要关注的是Wifi网络中相关的内容。Wifi的802.11协议包含许多子部分。其中按照时间顺序发展,主要有:

(1)802.11a,1999年9月制定,工作在5gHZ的频率范围(频段宽度325MHZ),最大传输速率54mbps,但当时不是很流行,所以使用的不多。

(2)802.11b,1999年9月制定,时间比802.11a稍晚,工作在2.4g的频率范围(频段宽度83.5MHZ),最大传输速率11mbps。

(3)802.11g,2003年6月制定,工作在2.4gHZ频率范围(频段宽度83.5MHZ),最大传输速率54mbps。

(4)802.11n,2009年才被IEEE批准,在2.4gHZ和5gHZ均可工作,最大的传输速率为600mbps。

这些协议均为无线网络的通信所需的基本协议,最新发展的,一般要比最初的有所改善。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802.11n在MAC层上进行了一些重要的改进,所以导致网络性能有了很大的提升例如:

(*)因为传输速率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Channel(信道)的ChannelWidth有多宽,而802.11n中采用了一种技术,可以在传输数据的时候将两个信道合并为一个,再进行传输,极大地提高了传输速率(这又称HT-40,high through)。

(*)802.11n的MIMO(多输入输出)特性,使得两对天线可以在同时同Channel上传输数据,而两者却能够不相互干扰(采用了OFDM特殊的调制技术)

3、术语

讲述之前,我们需要对无线网络中一些常用的术语有所了解。这里先列出一些,后面描述中出现的新的术语,将会在描述中解释。

(*)LAN:即局域网,是路由和主机组成的内部局域网,一般为有线网络。

(*)WAN:即广域网,是外部一个更大的局域网。

(*)WLAN(Wireless LAN,即无线局域网):前面我们说过LAN是局域网,其实大多数指的是有线网络中的局域网,无线网络中的局域网,一般用WLAN。

(*)AP(Access point的简称,即访问点,接入点):是一个无线网络中的特殊节点,通过这个节点,无线网络中的其它类型节点可以和无线网络外部以及内部进行通信。这里,AP和无线路由都在一台设备上(即Cisco E3000)。

(*)Station(工作站):表示连接到无线网络中的设备,这些设备通过AP,可以和内部其它设备或者无线网络外部通信。

(*)Assosiate:连接。如果一个Station想要加入到无线网络中,需要和这个无线网络中的AP关联(即Assosiate)。

(*)SSID:用来标识一个无线网络,后面会详细介绍,我们这里只需了解,每个无线网络都有它自己的SSID。

(*)BSSID:用来标识一个BSS,其格式和MAC地址一样,是48位的地址格式。一般来说,它就是所处的无线接入点的MAC地址。某种程度来说,它的作用和SSID类似,但是SSID是网络的名字,是给人看的,BSSID是给机器看的,BSSID类似MAC地址。

(*)BSS(Basic Service Set):由一组相互通信的工作站组成,是802.11无线网络的基本组件。主要有两种类型的IBSS和基础结构型网络。IBSS又叫ADHOC,组网是临时的,通信方式为Station<->Station,这里不关注这种组网方式;我们关注的基础结构形网络,其通信方式是Station<->AP<->Station,也就是所有无线网络中的设备要想通信,都得经过AP。在无线网络的基础形网络中,最重要的两类设备:AP和Station。

(*)DS(Distributed System):即分布式系统。分布式系统属于802.11逻辑组件,负责将帧转发至目的地址,802.11并未规定其技术细节,大多数商业产品以桥接引擎合分步式系统媒介共同构成分布式系统。分步式系统是接入点之间转发帧的骨干网络,一般是以太网。其实,骨干网络并不是分步系统的全部,而是其媒介。主要有三点:骨干网(例如以太网)、桥接器(具有有线无线两个网络接口的接入点包含它)、属于骨干网上的接入点所管辖的基础性网络的station通信(和外界或者BSS内部的station)必须经过DS、而外部路由只知道station的mac地址,所以也需要通过分布式系统才能知道station的具体位置并且正确送到。分步式系统中的接入点之间必须相互传递与之关联的工作站的信息,这样整个分步式系统才能知道哪个station和哪个ap关联,保证分步式系统正常工作(即转达给正确的station)。分步式系统也可以是使用无线媒介(WDS),不一定一定是以太网。总之,分步式系统骨干网络(例如以太网)做为媒介,连接各个接入点,每个接入点与其内的station可构成BSS,各个接入点中的桥接控制器有到达骨干网络和其内部BSS无线网的接口(类似两个MAC地址),station通信需要通过分布式系统。

‘贰’ 互联网 各国的网络是怎样连接

国际互联网的主服务器是有限的,离中国比较近的可能是日本的了~ 我们国内没有,中国接入主要是中国电信,国际互联网的核心管理层在美国,美国拥有对国际互联网的管理权限,最初的国际互联网是美国军方使用的网络,最后加入了高校和科研单位,渐渐的接入的多了,就实现了地域和国家的互联,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今天的国际互联网,北美拥有全球ip的接近30%,最近世界各国呼吁美国应该将国际互联网的管理权限交给联合国,可是似乎没有反应~~ 每个网络连接都是通过路由实现的,不一定要到达总的服务器,如果查询不到地址,可能会到服务器访问查询,路由会自动选取最佳路径。
即使美国对互联网有管理权限,可是以现在网络的发展,如果中国和主网断开连接,也是不会瘫痪的,中国有自己的下一代互联网,中国是能继续访问国内的网址的,国际访问可能有问题~

QQ:261091243

‘叁’ 小米的全球上网原理是什么

其实这就是个文字信号,电信号,无限信号来回转换的问题,就好比电视,首先用录像机拍下来,然后通过电线,把图像转换成电信号给电视机,等电视机接受到的时候,它会把电信号再转换成图像。

1.基于wifi的发射原理,小米全球上网首先是通过APP创建一个虚拟的SIM卡,小米通过和国外目的地的移动运营商签署协议来为这张虚拟卡提供移动数据收发服务。

2.启动服务后,记得在手机的“双卡和移动网络”选项中把卡2设置为默认上网选项,以保证“全球上网”功能的正常使用,功能启用后在下拉菜单中会常驻“全球上网”选项,以便点击进入查看套餐的使用情况。

在稳定度方面小米的“全球上网”令楼主非常满意,由于楼主选择的是台湾换到游,旅行路线遍布台湾的各个角落,有平原、有海岸、有山谷也有市区,在全岛除了车行经过几段非常偏僻的山路外,其余时间都保持良好的信号强度。

同行其他人员有人使用某宝购买的电话卡,也有人租用机场的移动wifi,但都有不同程度的断网现象,甚至有因服务故障几小时不能上网的情况,总体来讲小米手机的“全球上网”非常给力,同时“全球上网”在上网速度方面也表现不错,日常刷新微博、朋友圈等非常流畅,楼主测试在4G环境下下载软件,速度达到1M/S,而且下载速度非常稳定,没有忽快忽慢的情况。

拓展资料:

全球上网是做什么的:面向MIUI用户提供境外通信服务的APP。目前已支持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等68个国家和地区的上网和通话服务。当前已开通全球上网(国内版)、全球上网(印尼版)、全球上网(印度版)。

‘肆’ 宽带连接原理是什么

宽带连接在基本电子和电子通讯是描述续号或者是电子线路包含或者是能够同时处理指拿较宽的频率范围,它是一种相对的描述方式,频率的范围愈大,也就是嫌棚频宽愈高时唯者搭,传送资料相对增加。那么宽带连接原理是什么呢?

1、 传统的电话线系统使用的是铜线的低频部分(4kHz一下频段)。而ADSL采用DMT(离散多音频)技术,将原来电话线路okHz到1.1MHz频段划分成256个频宽为4.3khz的子频带。

2、 其中,4khz以下频段人用于传送POTS(传统电话业务),20KhZ到138KhZ的频段用来传送上行信号,138KhZ到1.1MHZ的频段用来传送下行信号。DMT技术可以根据线路的情况调整在每个信道上所调制的比特数,以便充分的地利用线路。子信道的信噪比越大,在该信道上调制的比特数越多,某个子信道饿信噪比很差,则弃之不用。ADSL可达到上行640kbps、下行8Mbps的数据传输率。

3、 对于原先的电话信号而言,仍使用原先的频带,而基于ADSL的业务,使用的是话音以外的频带。原先的电话业务不受任何影响。

以上就是对于宽带连接原理是什么的相关内容。

‘伍’ Wi-Fi连接网络原理是怎样的(请详细)

Wi-Fi网络工作原理塌败
Wi-Fi与无线电信号非常相似,都借助波传输数据。这些波拥有不同的频率、振幅和周期。Wi-Fi做着与无线电相同的事情,以一个截然不同的频率进行数据传输。

至少需要一个ap和一个或一个以上的hi。AP每100ms将SSID经由信号台分组广播一次,信号台分组的传输速率是1 Mbit/s,并则侍且长度相当的短,所以这个广播动作对网络性能的影响不大。因为Wi-Fi规定的最低传输速率是1 Mbit/s,所以确保所有的Wi-Fi hi端都能收到这个SSID广播分组,hi可以借此决定是否要和这一个SSID的AP连接。
用户可以设置要连接到哪一个SSID。Wi-Fi总是孙衫吵对客户端开放其连接标准,并支持漫游。但亦意味着,一个无线适配器有可能在性能上优于其他的适配器。由于它是通过空气传送信号,所以和非交换以太网有相同的特点。

‘陆’ 互联网是如何连接在一起的

互联网
上面的网络非常接近我们所谓的 Internet,但是我们缺少一些东西。

我们不太可能在世界的每个地方之间都铺设上电缆,事实上,电话基础设施已经先于网络基础设施连接起了全世界,这是我们需要完美的电线。

为了将我们的网络连接到电话基础设施,我们需要一种称为调制解调器 (俗称"猫") 的特殊设备,这个设备可以将来自我们网络的信息转换为可由电话基础架构管理的信息,反之亦然。

(相信不少小伙伴都还记得需要“拨号上网”的日子,这就是把网络接入电话基础设施的过程,现在已经优化了)

到此,我们的网络已经连上了电话基础架构。

但我们的目的是把消息发送给我们要到达的其他网络——目前为止,这一整套网络都是基于自己的目的搭建的——为此,我们还需要把网络连接到 Internet 服务提供商(ISP)。

ISP 是管理一些特殊路由器的公司,这些路由器都链接在一起,并且还可以访问其他 ISP 的路由器。

(中国的 ISP 服务商耳熟能详:电信、网通、移动、联通、铁通等。)

因此,来自我们网络的消息将通过这么多 ISP 网络搭建的基础网络架构来传送到目标网络——互联网的基础结构也由这个网络组成。

现在经过一系列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三层 ISP 结构的因特网了:

由此,整个互联网基础架构就搭设好了。(实际更复杂)

寻找目标终端
如果要把消息发送到计算机,则必须要指定 IP 地址,它是由一系列由点分割的四个数字组成,例如:192.168.2.10。

这对于计算机来说完全是可以的,但我们人类却很难记住这种地址。

于是我们给 IP 地址加上了一个易于理解的名字,即 域名 domain name。

原文链接:blog.csdn.net/qq939419061/article/details/113502704

‘柒’ 境外随身WiFi的原理是什么为什么去各个国家都能有网络连接

通讯专业的来解答一下,首先这些境外随身WiFi品牌都和各个国家当地的通讯运营商有合作,然后就是机器本身的技术原理了,像漫磨耐游超人这个品牌的随身WiFi,是有自己的的iCloudSIM云识别技术,姿坦能自动识别并连接所处地区的最佳4G网络,获得了三十多项国家专利技术。漫游超人官网都有介绍,可以迹游桐去详细看看。

‘捌’ 以太网和FDDI网的工作原理和数据传输过程的简述是什么

以太网是当今现有局域网采用的最通用的通信协议标准,组建于七十年代早期。Ethernet(以太网)是一种传输速率为10Mbps的常用局域网(LAN)标准。在以太网中,所有计算机被连接一条同轴电缆上,采用具有冲突检测的载波感应多处访问(CSMA/CD)方法,采用竞争机制和总线拓朴结构。基本上,以太网由共享传输媒体,如双绞线电缆或同轴电缆和多端口集线器、网桥或交换机构成。在星型或总线型配置结构中,集线器/交换机/网桥通碰悄过电缆使得计算机、打印机和工作站彼此之间相互连接。

以太网具有的一般特征概述如下:

共享媒体:所有网络设备依次使用同一通信媒体。

广播域:需要传输的帧被发送到所有节点,但只有寻址到的节点才会接收到帧。

CSMA/CD:以太网中利用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方法(CarrierSenseMultipleAccess/CollisionDetection)以防止twp或更多节点同时发送。

MAC地址:媒体访问控制层的所有Ethernet网络接口卡(NIC)都采用48位网络地址。这种地址全球唯一。

Ethernet基本网络组成:

共享媒体和电缆:10BaseT(双绞线),10Base-2(同轴细缆),10Base-5(同轴粗缆)。

转发笑贺渣器或集线器:集线器或转发器是用来接收网络设备上的大量以太网连接的一类设备。通过某个连接的接收双方获得的数据被重新使用并发送到传输双方中所有连接设备上,以获得传输型设备。

网桥:网桥属于第二层设备,负责将网络划分为独立的冲突域获分段,达到能在同一个域/分段中维持广播及共享的目标。网桥中包括一份涵盖所有分段和转发帧的表格,以确保分段内及其周围的通信行为正常进行。

交换机:交换机,与网桥相同,也属于第二层设备,且是一种多端口设备。交换机所支持的功能类似于网桥,但它比网桥更具有的优势是,它可以临时将任意两个端口连接在一起。交换机包括一个交换矩阵,通过它可以迅速连接端口或解除端口连接。与集线器不同,交换机只转发从一个端口到其它连接目标节点且不包含广播的端口的帧。

以太网协议:IEEE802.3标准中提供了以太帧结构。当前以太网支持光纤和双绞线媒体支持下的四种传输速率:

10Mbps_10Base-TEthernet(802.3)

100Mbps_FastEthernet(802.3u)

1000Mbps_GigabitEthernet(802.3z))

10GigabitEthernet_IEEE802.3ae

以太网简史:

1972年,罗伯特??梅特卡夫(RobertMetcalfe)和施乐公司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XeroxPARC)的同事们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套实验型的以太网系统,用来实现XeroxAlto(一种具有图形用户界面的个人工作站)之间的互连,这种实验型的以太网用于Alto工作站、服务器以及激光打印机之间的互连,其数据传输率达到了2.94Mbps。

梅特卡夫发明的这套实验型的网络当时被称为AltoAloha网。1973年,梅特卡夫将其命名为以太网,并指出这一系统除了支持Alto工作站外,还可以支持任何类型的计算机,而且整个网络结构已经超越了Aloha系统。他选择“以太”(ether)这一名词作为描述这一网络的特征:物理介质(比如电缆)将比特流传输到各个站点,就像古老的拍滑“以太理论”(luminiferousether)所阐述的那样,古代的“以太理论”认为“以太”通过电磁波充满了整个空间。就这样,以太网诞生了。

最初的以太网事一种实验型的同轴电缆网,冲突检测采用CSMA/CD。该网络的成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1980年,三家公司(数字设备公司、Intel公司、施乐公司)联合研发了10M以太网1.0规范。最初的IEEE802.3即基于该规范,并且与该规范非常相似。802.3工作组于1983年通过了草案,并于1985年出版了官方标准ANSI/IEEEStd802.3-1985。从此以后,随着技术的发展,该标准进行了大量的补充与更新,以支持更多的传输介质和更高的传输速率等。

1979年,梅特卡夫成立了3Com公司,并生产出第一个可用的网络设备:以太网卡(NIC),它是允许从主机到IBM终端和PC机等不同设备相互之间实现无缝通信的第一款产品,使企业能够以无缝方式共享和打印文件,从而增强工作效率,提高企业范围的通信能力。

以太网和IEEE802.3:

以太网是Xerox公司发明的基带LAN标准。它采用带冲突检测的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协议(CSMA/CD),速率为10Mbps,传输介质为同轴电缆。以太网是在20世纪70年代为解决网络中零散的和偶然的堵塞而开发的,而IEEE802.3标准是在最初的以太网技术基础上于1980年开发成功的。现在,以太网一词泛指所有采用CSMA/CD协议的局域网。以太网2.0版由数字设备公司、Intel公司和Xerox公司联合开发,它与IEEE802.3兼容。

以太网和IEEE802.3通常由接口卡(网卡)或主电路板上的电路实现。以太网电缆协议规定用收发器将电缆连到网络物理设备上。收发器执行物理层的大部分功能,其中包括冲突检测及收发器电缆将收发器连接到工作站上。

IEEE802.3提供了多种电缆规范,10Base5就是其中的一种,它与以太网最为接近。在这一规范中,连接电缆称作连接单元接口(AUI),网络连接设备称为介质访问单元(MAU)而不再是收发器。

1.以太网和IEEE802.3的工作原理

在基于广播的以太网中,所有的工作站都可以收到发送到网上的信息帧。每个工作站都要确认该信息帧是不是发送给自己的,一旦确认是发给自己的,就将它发送到高一层的协议层。

在采用CSMA/CD传输介质访问的以太网中,任何一个CSMA/CDLAN工作站在任何一时刻都可以访问网络。发送数据前,工作站要侦听网络是否堵塞,只有检测到网络空闲时,工作站才能发送数据。

在基于竞争的以太网中,只要网络空闲,任一工作站均可发送数据。当两个工作站发现网络空闲而同时发出数据时,就发生冲突。这时,两个传送操作都遭到破坏,工作站必须在一定时间后重发,何时重发由延时算法决定。

2.以太网和IEEE802.3服务的差别

尽管以太网与IEEE802.3标准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别。以太网提供的服务对应于OSI参考模型的第一层和第二层,而IEEE802.3提供的服务对应于OSI参考模型的第一层和第二层的信道访问部分(即第二层的一部分)。IEEE802.3没有定义逻辑链路控制协议,但定义了几个不同物理层,而以太网只定义了一个。

IEEE802.3的每个物理层协议都可以从三方面说明其特征,这三方面分别是LAN的速度、信号传输方式和物理介质类型

‘玖’ 计算机网络连接原理是什么(越详细越好)

连接原理是TCP/IP原理..
我目前也正在学.

TCP/IP的通讯协议

这部分简要介绍一下TCP/IP的内部结构,为讨论与互联网有关的安全问题打下基础。TCP/IP协议组之所以流行,部分原因是因为它可以用在各种各样的信道和底层协议(例如T1和X.25、以太网以及RS-232串行接口)之上。确切地说,TCP/IP协议是一组包括TCP协议和IP协议,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协议、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协议和其他一些协议的协议组。

TCP/IP整体构架概述

TCP/IP协议并不完全符合OSI的七层参考模型。传统的开放式系统互连参考模型,是一种通信协议的7层抽象的参考模型,其中每一层执行某一特定任务。该模型的目的是使各种硬件在相同的层次上相互通信。这7层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路层、传输层、话路层、表示层和应用层。而TCP/IP通讯协议采用了4层的层级结构,每一层都呼叫它的下一层所提供的网络来完成自己的需求。这4层分别为:

应用层:应用程序间沟通的层,如简单电子邮件传输(SMTP)、文件传输协议(FTP)、网络远程访问协议(Telnet)等。

传输层:在此层中,它提供了节点间的数据传送服务,如传输控制协议(TCP)、用户数据报协议(UDP)等,TCP和UDP给数据包加入传输数据并把它传输到下一层中,这一层负责传送数据,并且确定数据已被送达并接收。

互连网络层:负责提供基本的数据封包传送功能,让每一块数据包都能够到达目的主机(但不检查是否被正确接收),如网际协议(IP)。

网络接口层:对实际的网络媒体的管理,定义如何使用实际网络(如Ethernet、Serial Line等)来传送数据。

TCP/IP中的协议

以下简单介绍TCP/IP中的协议都具备什么样的功能,都是如何工作的:

1. IP

网际协议IP是TCP/IP的心脏,也是网络层中最重要的协议。

IP层接收由更低层(网络接口层例如以太网设备驱动程序)发来的数据包,并把该数据包发送到更高层---TCP或UDP层;相反,IP层也把从TCP或UDP层接收来的数据包传送到更低层。IP数据包是不可靠的,因为IP并没有做任何事情来确认数据包是按顺序发送的或者没有被破坏。IP数据包中含有发送它的主机的地址(源地址)和接收它的主机的地址(目的地址)。

高层的TCP和UDP服务在接收数据包时,通常假设包中的源地址是有效的。也可以这样说,IP地址形成了许多服务的认证基础,这些服务相信数据包是从一个有效的主机发送来的。IP确认包含一个选项,叫作IP source routing,可以用来指定一条源地址和目的地址之间的直接路径。对于一些TCP和UDP的服务来说,使用了该选项的IP包好象是从路径上的最后一个系统传递过来的,而不是来自于它的真实地点。这个选项是为了测试而存在的,说明了它可以被用来欺骗系统来进行平常是被禁止的连接。那么,许多依靠IP源地址做确认的服务将产生问题并且会被非法入侵。

2. TCP

如果IP数据包中有已经封好的TCP数据包,那么IP将把它们向‘上’传送到TCP层。TCP将包排序并进行错误检查,同时实现虚电路间的连接。TCP数据包中包括序号和确认,所以未按照顺序收到的包可以被排序,而损坏的包可以被重传。

TCP将它的信息送到更高层的应用程序,例如Telnet的服务程序和客户程序。应用程序轮流将信息送回TCP层,TCP层便将它们向下传送到IP层,设备驱动程序和物理介质,最后到接收方。

面向连接的服务(例如Telnet、FTP、rlogin、X Windows和SMTP)需要高度的可靠性,所以它们使用了TCP。DNS在某些情况下使用TCP(发送和接收域名数据库),但使用UDP传送有关单个主机的信息。

3.UDP

UDP与TCP位于同一层,但对于数据包的顺序错误或重发。因此,UDP不被应用于那些使用虚电路的面向连接的服务,UDP主要用于那些面向查询---应答的服务,例如NFS。相对于FTP或Telnet,这些服务需要交换的信息量较小。使用UDP的服务包括NTP(网落时间协议)和DNS(DNS也使用TCP)。

欺骗UDP包比欺骗TCP包更容易,因为UDP没有建立初始化连接(也可以称为握手)(因为在两个系统间没有虚电路),也就是说,与UDP相关的服务面临着更大的危险。

4.ICMP

ICMP与IP位于同一层,它被用来传送IP的的控制信息。它主要是用来提供有关通向目的地址的路径信息。ICMP的‘Redirect’信息通知主机通向其他系统的更准确的路径,而‘Unreachable’信息则指出路径有问题。另外,如果路径不可用了,ICMP可以使TCP连接‘体面地’终止。PING是最常用的基于ICMP的服务。

5. TCP和UDP的端口结构

TCP和UDP服务通常有一个客户/服务器的关系,例如,一个Telnet服务进程开始在系统上处于空闲状态,等待着连接。用户使用Telnet客户程序与服务进程建立一个连接。客户程序向服务进程写入信息,服务进程读出信息并发出响应,客户程序读出响应并向用户报告。因而,这个连接是双工的,可以用来进行读写。

两个系统间的多重Telnet连接是如何相互确认并协调一致呢?TCP或UDP连接唯一地使用每个信息中的如下四项进行确认:

源IP地址 发送包的IP地址。

目的IP地址 接收包的IP地址。

源端口 源系统上的连接的端口。

目的端口 目的系统上的连接的端口。

端口是一个软件结构,被客户程序或服务进程用来发送和接收信息。一个端口对应一个16比特的数。服务进程通常使用一个固定的端口,例如,SMTP使用25、Xwindows使用6000。这些端口号是‘广为人知’的,因为在建立与特定的主机或服务的连接时,需要这些地址和目的地址进行通讯。

‘拾’ 网络互连的基本原理

1、网络互连的要求
(1)在网络之间提供一条链路,至少需要一条物理和链路控制的链路;
(2)提供不同网络节点的路由选择和数据传送;
(3)提供网络记账服务,记录网络资源使用情况,提供各用户使用网络的记录及有关状态信息;
(4)在提供网络互连时,应尽量避免由于互连而降低网络森者的通信性能;
(5)不修改互连在一起的各网络原有的结构罩核和协议。
2、网络互连的层次
(1)物理层
用于不同地理范围内的网段的互连。
工作在物理层的网络设备是中继器、集线器。
(2)数据链路层
用于互连两个或多个同一类的局域网,此闷薯传输帧。
工作在数据链路层的网间设备是桥接器(或网桥)、交换机。
(3)网络层
主要用于广域网的互连中,
工作在网络层的网间设备是路由器、第三层交换机。
(4)高层
用于在高层之间进行不同协议的转换
工作在第三层的网间设备称为网关

阅读全文

与全球网络连接原理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网络共享中心没有网卡 浏览:513
电脑无法检测到网络代理 浏览:1364
笔记本电脑一天会用多少流量 浏览:551
苹果电脑整机转移新机 浏览:1368
突然无法连接工作网络 浏览:1033
联通网络怎么设置才好 浏览:1213
小区网络电脑怎么连接路由器 浏览:1009
p1108打印机网络共享 浏览:1203
怎么调节台式电脑护眼 浏览:670
深圳天虹苹果电脑 浏览:909
网络总是异常断开 浏览:603
中级配置台式电脑 浏览:966
中国网络安全的战士 浏览:623
同志网站在哪里 浏览:1404
版观看完整完结免费手机在线 浏览:1449
怎样切换默认数据网络设置 浏览:1099
肯德基无线网无法访问网络 浏览:1275
光纤猫怎么连接不上网络 浏览:1448
神武3手游网络连接 浏览:956
局网打印机网络共享 浏览: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