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麦田怪圈之谜到底解开了吗
经过调查,发现大部分是某些人的恶作剧,但是热衷于此的人还是对此怀有很大的好奇心。然而,不久后在英国汉普郡的Chilbolton天文台附近的麦田里再次发现了两个图案,其中之一是一个脸形,很多人都说很像电影电视里外星人的形象。另一个是1974年11月向M13球状星云发射的阿雷西沃信息修改后的图案。
麦田怪圈频繁成为头版新闻,正是这些特征让怪圈疑云重重。如果是人为的,怎样能解释这些现象呢?数字6是关键专家讲述麦田怪圈人造细节
郭教授一直关注国外麦田怪圈的研究进展,他认为,麦田怪圈是一些艺术家在黑暗掩护下制造的杰作。这些人通常选择制造的形状不是最新电脑绘图软件的结果,是他们喜欢的设计和当天早些时候草拟出来的。
这些艺术家的秘密工具不是人们所预料的复杂仪器,而是简单的绳、木板和测量员用的尺。直升机红外线摄影机曾拍摄过麦田怪圈的制作过程,郭教授向记者描述了这个过程。
“制造者拿着工具进入麦田,记得麦田怪圈的第一个特征吗?(No Physical Evidence),那不是绝对的事实,小心查看可以找到脚印。通常地下十分硬,跟随轨迹,少许脚印会留下,而制造者会说是随后来访者造成的,他们总可以自圆其说。
进入麦田的通道是农作物中的小径。这些小径是农夫用来运送、施肥和收割时走的田间小道。当制造者抵达麦田内预先决定的地点后,其中一人站在中心点,另一个人开始画第一个圆圈,没有在地下钉上任何标记,因为他们不会留下痕迹。
当第一个圆圈完成后,一束小麦不会压平,而是被当作中心点,将来所有量度以这个位置做根据。由于害怕被人听见,于是他们用暗号联络。此时,制造者开始用自制木板压平农作物,制造弯曲图案。
木板有不同尺寸,每块木板两端有孔,让绳索穿过。每位队员拉着绳子一直向前跑,所到之处的小麦被压平,麦田的形状就这样随着设计的形状悄悄发生改变。
这个木板的尺寸造就了复杂编织的图案(Complex Woven Patterns)。然而,所有麦田怪圈都是根据几何原理制作的吗?(Secred Geometry)
郭教授说,那些艺术家们承认对制造单纯的几何图案没有兴趣,关键是轨道(Fram Lines)。6在几何学上是个重要数目,在探察中,不难发现一个细节,主要形状所有圆圈的直径都可以被6除尽。这种运算规律证明了麦田怪圈为何总能形成对称图案。
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这些人为何要制造麦田怪圈呢?
郭教授说:“多年以来,那些怪圈制造者对超感觉都有兴趣,他们合作从事广泛的计划,包括美术和摄影。他们渐渐由传统艺术家变为隐蔽艺术家,合伙去制造麦田怪圈,因为他们认为,麦田圈的美是一种行为艺术的表达。
由于怪异图案经常在他们家乡附近出现,却没有怎么制造的合理解释,他们最后决定看看人力是否可以做到。他们没有失望,在数小时内便完成图案,确保没有留下任何犯罪证据。
而针对近日的磁场说,郭教授认为并不可信。“如果没有被证明麦田怪圈全是造假,也并不意味着磁场说成立。不会有足够大的磁场能量制造出那么大的麦田怪圈,同时,磁场不可能引起麦田怪圈规律地形成几何图案。麦田怪圈是故弄玄虚的炒作,追求制造奇迹的结果。”
暂时没有,只有猜想而没有实际的结论
麦田怪圈(在广泛地域里神秘产生的大型图案)
麦田怪圈(Crop Circle),是指在麦田或其它田地上,透过某种未知力量(有极少数怪圈是人类所为)把农作物压平而产生出来的几何图案。这个神秘现象有时被人们称之为“Crop Formation” 。
麦田怪圈的出现给了对支持外星人存在论的人们多种看法。怪圈中的作物“平顺倒塌”方式以及植物茎节点的烧焦痕迹并不是人力压平所能做到,也有麻省理工学院学生试图用自制设备反向复制此一现象但依然未能达成,至今仍然没有解释该现象是何种设备或做法能够达到。
麦田怪圈[1]是在麦田或其他农田上,通过某种神秘的力量把农作物压平,产生出的几何图案[3]。
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人在汉普郡和威斯特一带屡屡发现怪圈,而且大多是在麦田里,所以正式将它命名为“麦田怪圈”。
30多年来,科学界对怪圈是如何形成的一直存在争议,关于它的成因,世人也有多种看法。
人为形成
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所谓麦田怪圈只是某些人的恶作剧。英国科学家安德鲁经过长达17年的调查研究认为,麦田怪圈有80%属于人为制造。
美国科普作家卡尔·萨根提出的“萨根悖论”认为,如果存在许多地外文明,那么我们的文明一定非常普通,地外文明就不必要定期来访问我们;如果说外星人、智慧生命是很不普遍的,那么在宇宙中我们这个地球就显得很不突出,因为其他文明要发现我们的可能性非常小。
俄电工学院的专家阿尔将耶夫的观点与斯米尔诺夫正好相反,他认为高频辐射来自闪电。阿尔将耶夫称,高频辐射使草本植物发生规律性倒伏并不稀罕,50年前他们就在学院的草坪上干过这事。当年,阿尔将耶夫与两名年轻的助手一起在学院的草坪上试验高频设备,当悬在草坪上的高压电缆被接通时,电缆下方的草坪立刻呈顺时针方向倒下,形成一个极其规律的圆圈。阿尔将耶夫解释说,当电缆通电时,草坪被电磁化,此时的草坪相当于电机里的定子,而电缆是转子,在电磁扭力的作用下,草坪上的草便发生扭曲。阿尔将耶夫认为,电缆所产生的电磁现象相当于人造闪电,而大自然的闪电更加奇妙,它会产生更加复杂的电磁场,因而也就可以画出更加奇妙的图案。
关于麦圈这一神秘现象的形成,阿尔将耶夫与斯米尔诺夫两位学者的观点似乎都很有说服力,不过,就算麦圈是高频辐射现象所为,但两人都没有证实,高频辐射来自哪里,是地磁现象?还是天空闪电?
其他猜想
1.外太空粒子束或能量束击打造成。大自然是鬼斧神工的最大制造者,在短时间内创造出如此大且规则的杰作而不被人察觉,人为制造的可能性非常低;另外怪圈出现在地球的能量带处且植物和土壤有明显变异特征,可以判断绝不是机械手段造成的,而最大的可能性是受到外太空飞来的粒子束或射线束的击打造成的。综上,怪圈很有可能是来自外太空的能量束受到地球磁场的影响后发散击打造成的。
2.英国二战时期的文件认为,“麦田怪圈”是纳粹特工所为,据《每日快报》报道,遍布英国各地的神秘“麦田怪圈”神秘莫测,其成因至今仍是未解之谜,甚至有人认为它是外星人的杰作。但一批最新解密的军情五处(MI5)二战文件得出惊人观点:“麦田怪圈”最早是纳粹的秘密特工发明创造,其用意是为纳粹空军的轰炸机空投炸弹或者伞兵部队降落提供记号。这一惊人密闻是从英国国家档案馆最新公布的一批军情五处(MI5)二战时期的文件中披露的。该文件称,二战期间,英国南部麦田和玉米地里,开始出现大量来历不明的“地面标志”。
一份名为《地面标记调查案例》的文件显示,1940年5月,飞行员发现康沃尔郡北纽奎地面曾出现奇怪标记,并拍下照片。对照片研究后发现,那些标记是由农业用石灰按规律堆放而成。1941年5月,蒙矛舍郡地区的玉米田中,出现一个不寻常的标记,大约30米长,好像是一个大写字母‘G’。1943年10月,肯特郡附近,飞行员看到地面出现一个巨大白圈。据报道,这些来历不明的“地面标志”,让当时正处于战争中的英国情报部门如临大敌。公布的文件称,1941年当大卫·佩特里被任命为MI5主管之后,他奉命对此进行调查。据称,为了查明真相,MI5不仅暗访了多名英国各地农夫和空军官员,而且与各盟国密切合作调查。
令MI5震惊的是,几乎与此同时,在欧洲各地也陆续出现了类似神秘标志。文件写道:“波兰、荷兰、法国和比利时都不断有报告称,当地发现了奇怪标记——如涂刷特别颜色的屋顶,白色烟囱,或者是将亚麻布拼出特别的图案等。”最令MI5调查者震惊的是波兰盟军提供的情况,据称,波兰曾出现过一大片“直径大约20米”的被割倒的玉米田。解密文件显示,缜密调查之后,MI5终于得出结论:这些出现在英国和欧洲各地的所谓的“麦田怪圈”,是纳粹秘密特工的“杰作”。
它们很可能是纳粹德军互相联系的方式,用来为轰炸机和伞兵部队导航。文件称:“‘麦田怪圈’中很可能隐藏着某种加密的特殊信息,而且很容易从空中观察到,而这正是纳粹将之作为联络工具的重要原因。”
麦田圈是怎么形成的,长期以来是一个谜。1989年6月,人们进行了“白鸦行动”,希望抓捕到麦田圈制造者,却更加增添了麦田圈的神秘色彩。
⑵ 在这个时代,你必须很努力,才能跳出“信息茧房”的怪圈
作者:隽君
这是一首灵巧别致的诗歌,相信不少人都很喜欢,我也很喜欢它。
我依稀还记得,在过去的岁月里,在少年时期信息不那么发达的情境中,内心那种平静又微微泛起波澜的感觉,生活节奏慢,却又在平淡之中蕴藏着某种不可名状的趣味。
曾几何时, 我手写书信,粘上邮票,投入到信箱里,寄给另一个学校的朋友,总怀着期待的心情不厌其烦地翻看有无对方的来信,我们就这样如此来往,倾诉衷肠。
曾几何时, 我总是要拿着MP3到书店录入歌曲,每录入100首歌,收5块钱。那时候很少人有电脑,只有书店有那种比较厚又笨重的台式电脑,能够导入歌曲。
曾几何时, 我第一次拿着手机,和同学初次上网聊天,按键打字出句子总是慢的,却只能怀着期待的心情等待着彼此的回复。最尴尬的是,还能被对方发现自己同时跟几个人对话,显示为对方繁忙、正在输入的状态。若聊天对象是稍有好感的男同学,总免不了尴尬,有些许罪恶感。如果打字回复太慢,会让对方心里不高兴的,所以我只能当从不会、不懂,训练自己的打字速度了。我们互相窥探彼此QQ空间发布的说说和照片,还有腾讯微博,虽然大家发表的蛮多都是偏向于二次元、非主流和流行语录,但也忍不住上前点赞,连评论都是深思熟虑、小心翼翼放上去的。那时候连会使用网络进行搜索,都是一件让同学夸奖、值得别人欣赏的事情,可以拿来标榜自己不是常人认知的书呆子,为人灵活变通、有趣,颇又有一种“学习又好、思想又潮、又懂得应用生活、技能点多”的优越感。
曾几何时, 我开始用上了触屏更加灵敏的手机,那种手触的方便和新鲜感让我感到小雀跃,我可以通过这个和他人高效率联系了。读书时期我们都建立了自己的群,然后在群里上传照片。看着拍摄的照片,依旧保存至今,有着过往的回忆,心里是欣喜万分的。
曾几何时,我开始有了人生中第一台电脑,屏幕很大,可以下载大量的应用软件,可以存储各种文件,整个页面让人感到豁然开朗——那无疑是步入新世界的大门。仿佛在电脑的另一端,有着永无止境的、值得我们 探索 的东西,神秘、危险、又迷人。
紧接着步入了大学,急匆匆地考了计算机考试,节奏很快,老师、学校给的信息狂轰滥炸。
从那时起,我和很多同龄人一样,彻底地掉进了信息大爆炸的漩涡 ——但当时我们称这是知识的海洋,直觉和过往的经历告诉我们,这绝对是有利而无大害的。
因为还深刻记得小学时候学的一篇文章——《渴望读书的大眼睛》,获得教育的机会已经如此难得,我们又怎能说它的不是?如果有不好的地方,那一定是我们自身的错。我们偏执地这么认为,这种偏执,也成为了我们这一代人的鲜明特征,多多少少有点网瘾而不自知。
带着对知识的敬畏,我们开始在信息的海洋里漫无目的地 探索 。
我们已然分不清楚什么是 信息和知识 ,也从来没有人告诉我们什么是信息和知识,就连老师都告诉我们应试教育里学的东西仿佛就是知识,他们说知识能够改变命运。
我们开始被“信息茧房”困扰着。
可是很多人开始变得 浮躁 ,而且 社会 风气也变得如此 ,甚至把浮躁当做习以为常,把浮躁视为骄傲,把浮躁当成现代人的常态。因为很多人都如此,“从众心理”让我们忘了反省自己出了什么问题,潜意识告诉我们,只要和身边大部分人一样,我们就不会有危险。
但是这是错的。
去掉浮躁 ,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它一直以来都应该成为一种像吃喝拉撒一样的习惯而已,就像每天刷牙一样的好习惯。不必搞得惊天地泣鬼神,因为去掉浮躁,仅仅是拥抱最好的自己而做出的第一步而已。
去掉浮躁 ,这是一件很大很大的事情,这是一件值得高度重视的事情。一个人,如果连这个都无法做到,那么他也就这么慢慢废掉了,只等着时间来制裁。
去掉浮躁 ,这也是一件很小很小的事情,它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这应该成为一个人骨子里的修养和底蕴,这个是不能拿出来炫耀、彰显品位的。它可能不能帮助一个人一定能够成事,但是却是成事的基础,是高楼大厦的地基。
正如泰戈尔《纸船》这首诗中描写的心境,那正是我们需要找回来的状态。
深呼吸3秒,去想象,静静地去体味这首诗吧,这首诗蕴藏着怎样的心情呢?对成长的渴望,对远方的憧憬,对交流的渴望,对神秘事物的向往,对爱和美的感悟。朴素而单纯,内心平和、喜悦、怀着希望,这是多么难得的一种心境啊。
……1……
……2……
……3……
这是我们要学习的,也是我们要回归的。我们应该做一个纯粹的人。在这个灰度的世界,能够一生把自己活得如此干净纯粹,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也是一种很了不起的能力。
你听说过“信息茧房”一词吗?
“信息茧房”是什么? 有人说它存在,有人说它不存在。有人说这个概念是虚的,有人说它确实存在 ,就像电磁场一样。关于它到底是虚的,还是实在的,人们各有各的观点和意见。
这种现在,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人们的性格和行为,对人们的意识形态和思维境域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也通过潜意识或者获得的信息限制着人们在生活中的种种决策,使得 社会 之中不同人群之中存在巨大的信息不平等,造成了群体极端想法的产生,威胁着 社会 的和谐和稳定发展。
除此之外,哪怕在信息传输较快的今天,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也不意味着不同的地域、地区就趋向于信息平等了。比如一线城市就和三四线城市甚至农村,居住的人知道的事物都差不多一样,在今天这依旧是不可能的。
昨日人民网发表《提高青少年的媒介素养》一文中末尾写道:
“随着我国青少年触网年龄的不断降低,提升青少年媒介素养已是当务之急。《法治 社会 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就指出,加强全 社会 网络法治和网络素养教育,制定网络素养教育指南;加强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引导青少年理性上网。只要政府与学校、家庭与 社会 团体携起手来,就一定能让青少年在面对网络信息的海洋时明辨是非, 健康 成长。”
不止是青少年,这也同样适用于成年人,中老年人,适用于一切活到老学到老的人,适用于所有还没有放弃自己的人。
让我们也努力吧,跳出信息茧房的怪圈!
⑶ 手机再陷竞争怪圈,亿级像素后会是什么
现在各家手机都在拿像素的数字做营销,所以4800万/6400万/亿级像素的手机纷至沓来。但实际上,大家关于像素的理解不应只停留在数字上,如果你问手机一味追求像素方向是否正确?我只能说,这是一场影响挂圈,高像素虽好,但手机成像并非只看像素。
3、超采样无处不在。几乎所有的相机(包括手机)其拍摄的分辨率都要高于回放他们的屏幕的分辨率。从画质上来说:利用超采样,高像素能够带来更好的锐度表现,在超采样的情况下即便同样输出低像素的照片,通过高像素得出的照片在信噪比没有太大损失(甚至可以忽略)的情况下有更好的细节表现。而且高像素带来的不利影响会随着技术的进步(例如像素隔离技术、无缝微透镜等)越来越小。结果就是优势会越来越突出。
另外,更高的像素密度依然为实现各种各样的新功能提供了可能:例如通过对一个集群中的同色像素进行不同时长的曝光可以实现单帧 HDR ;例如检测在同一个滤色片下四个像素的相位差异来实现高速相位对焦,等等等。
⑷ 如何走出和异性频繁聊天的怪圈
你应该也有过跟异性频繁聊天的经历吧。
已经想不起来最开始是因为什么了,印象中忽然从某一天开始,有个人频繁出现在你的对话列表里,跟你分享日常,每天互道晚安。
后来你们更加频繁地对话聊天,从兴趣爱好聊到未来规划,从“中午吃啥”到接下来的安排这种事无巨细的小事,他都会一一跟你报备,还会经常发来照片和小视频。
你们甚至会谈论观点性很强的话题,还有不为人知的阴暗面。喜好相同、聊得投机,连星座都意外地般配,让你有种跟他很合拍的感觉。
聊天时他妙语连珠总能讲出让你脸红心跳的话、输出新鲜的观点,你在屏幕的另一头试图找一些有趣的话题,想一些好玩的梗来回应他。
好奇和新鲜,让你产生了一丝恋爱的错觉。你把相册封面换成了符合他审美的图片,在朋友圈发自拍只为了引起他的注意,分享歌单就像是递给他的另一只耳机。
长期高频率的聊天,很容易在精神上造成一种“互相依赖,互相陪伴”的感觉。你慢慢熟悉了他的说话方式,习惯了在晚上八点左右收到他一连四五条微信,也习惯了以他的“晚安”作为对话的结尾进入每天的睡眠。
你开始想要多了解他一点,幻想与他见面,期待说出去的话都有回应,希望他对你也拥有相同的心动和感觉。
在某个周四的夜晚,你像往常一样在家坐在沙发上看电视,但你的手机没有如往常那样响起。你低头看了看时间,打开手机确认一下网络通畅再锁屏,然后继续一边看电视一边等待。
但时间过去了十五分钟、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候,你根本不知道电视演了什么,剧情进行到了哪里,那些都是吵闹且不重要的背景音。你的余光始终瞟向放在桌子上的手机,但手机的屏幕始终没有亮起,你空落落的,说不上为什么。
直到到了该上床睡觉的时间,还是没有等到他的微信。你合上眼睛却怎么也睡不着,脑子里都是他曾说过的让你心动的字句。
第二天你还是重复着同样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度过了一整个晚上,等待让你枯萎,你躺在床上意识到自己失眠了。你一气之下关掉消息提示假装没有在等,删掉对话框假装并不在意。
你讨厌心情会被一个微信提示音扰乱的感觉,更讨厌需要试探和揣测的关系。
但你自己知道,无所谓和不在乎全都是假的,你早就被失落和不安紧紧包围得透不过气。
你胆怯紧张地打下一行“这两天是不是挺忙的呀”,再一个字一个字删掉。你存了“宝你怎么不理我了,今天群发消息没选上我吗”的熊猫头表情包,也只是安静的躺在相册里,没勇气发给他。
你开始思考是不是自己之前说错了什么话,你甚至想怒气冲冲地跑去质问他到底什么情况,但发现自己好像根本没有立场。你告诉自己“人家忙不忙,在忙什么,用不着跟我汇报呀”,毕竟说到底,你们并没有任何实际的关系。
人类的关系就是这么脆弱,就算暧昧的话题都说尽,就算用宠溺的语气说过“要乖”、“今天要记得想我”、“不要背着我跟其他坏小孩聊天哦”。转头两天不讲话,也就这么断了联系。
频繁的聊天,太容易造成亲密的假象了。
新鲜感出现的时候,总觉得彼此有着说不尽的默契,暧昧上头的那几秒像极了爱情。那些分享日常吃喝拉撒、今天干了啥事的图片,总觉得是专属于自己的独家视角,殊不知这种内容可能在对方的世界里,有着太多收件方。
很悲伤的是,就算频繁找你聊天未必代表什么,或许这只是他用来打发时间的一种方式。
人们总是把频繁的聊天误认为是心动,会对异性心动,也有可能对同性心动,让人产生恋爱的错觉,但那终究不是爱情,只是一场Crush.
那个Crush的时刻,通常出现在人很孤独的时刻,一个悄然而至的问候,就有可能抚慰到我们脆弱的小心脏。但这份心动很有可能只是错觉,或许你也不一定是多么需要跟他聊天,你需要的只是一个陪你打发无聊时光的人罢了。
等不来他的消息也不要再等了。他不找你聊天了就去追追剧、刷刷微博、打会儿游戏,实在不行找其他人聊会儿,给自己找一点事儿做就行。
聊久了难免会产生依赖感我知道的,但爱情应该是双向的,明确的。所有让你为之困惑的,你都该重新考虑一下这段关系。在等待中痛苦的人,可以试试停下来,几天下来,或许你会发现 move on 其实也没那么难。
⑸ 孩子不会做的题目拿手机查题,这样真的好吗为什么
⑹ 刷短视频成杀时间第一利器,怎么样可以摆脱不停刷视频的怪圈呢
简单解决办法:卸载。
卸载掉任何可以刷视频APP,尤其是卸载掉抖音和快手,两大刷视频来源务必卸载,卸载后不要再安装,忍不住通过其他APP刷视频后去做其他自己感兴趣事情。
其余解决办法有:
1、有条件直接隔绝互联网。
有些人能够做到直接隔绝互联网,别人可以做到你同样也可以,如果有些人因工作因素、家庭因素无法隔绝互联网,就采用卸载方式。远离网络,享受真实的生活,玩手机,工作,读书。
短视频只是娱乐工具,如果不能控制自己娱乐世界,只想着通过娱乐收获快乐,可以寻找其他让自己快乐方式。并不一定要刷视频。看到了解决办法,更多要付出行动去做。可以采取如下摆脱不停刷视频的怪圈步骤:
1、先卸载刷视频APP;
2、后让自己生活、工作忙碌起来;
3、合理规划时间,自我控制好娱乐世界;
4、以上还是没办法摆脱,最后直接隔绝互联网,等能够自我控制后再玩手机。
愿你早日摆脱不停刷视频的怪圈。
⑺ “重生”的陌陌,囿于社交变现怪圈
大多数80、90后的社交始于陌生人社交,那时互联网发展初期,很多互联网巨头也才刚刚起步,用得起手机和电脑的家庭也并不是很多,因此很多人可能有社交账号但是并非社交常驻客。
随着 社会 发展越来越好,互联网模式也愈发的成熟,到现在为止,不说全民互联网时代也八九不离十,人们的生活状态也更加的依赖互联网信息的采集与分发,同时人们的社交状态也从线下变成线上+线下,而一些从出生就处于互联网时代的人们,更是将互联网社交视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从互联网产生的陌生人社交究竟如何吸引、又如何将社交赛道转化为资本利器,其实从不断出现的qq、微信、探探、陌陌等社交软件就能看出, 那么我们从陌生人社交软件陌陌说起,它在互联网时代充当了什么角色呢?
陌陌成立于2011年8月,这时互联网社交也已经进展到初期末端,QQ、微信也早就成为人们社交的主流软件。
陌陌出现时语音、视频等基础功能也在逐渐成熟,因此其功能性相对完善。当然,这一切随着网络升级也在不断变化,到现在的5G时代,网速、社交环境已经非常完善,而人们更多的需求则是体现在不同的社交需求上。
社交需求是陌生人社交最核心的基本因素。
笔者最早接触的社交软件是QQ,目的是为了与同学联系,但是熟悉了QQ的用法之后,逐渐开放了心态,接触了很多陌生人。那时候QQ邮箱中漂流瓶是让笔者最先和互联网陌生人产生联系的功能,那时候很多漂流瓶上写的大多是祝愿、祈祷等话语,也有一些是写心里话发泄情绪,希望有人安慰的。
漂流瓶这个功能一直还有,只不过随着社交环境愈发成熟,漂流瓶并没有成为陌生人社交的聚集地,而是一个辅助工具。
除了漂流瓶,对笔者影响最深的是QQ的兴趣部落部分。兴趣部落细分了不同陌生人的 兴趣喜好,譬如文字类就细分了优 美文 字、一句话、伤感部落、古诗文部落等多个较大的部落群体,但是由于部落的管理问题,兴趣部落也在2021年2月26日官方宣布正式停止运营。
在兴趣部落停运公告中有一段话:山高水长,也许未来有一天,我们还会再见。兴趣部落的关闭并没有停止人们以兴趣爱好产生社交行为,在QQ中,有很多人组建了兴趣爱好群,甚至在二手特卖软件咸鱼上也有将近40万分类的鱼塘在维持不同人的兴趣社交。
不管是从文字还是从图片,又或者是语音以及视频中,其实陌生人社交的根本还是在填补自己的社交需求,达到心理满足感。随着越来越多人投入互联网状态的陌生人社交环境中,原本的互联网交友也逐渐向互联网恋爱状态转变。
仅从身边朋友互联网交友的状态来看,大部分列表中除了家人、同事等,异性朋友一定是首要的聊天对象,而其目的也是为了恋爱。当然这种状态并非因为互联网产生,大多数社交始于异性,只不过随着社交的方式从线下转至线上,而以恋爱为目的的社交也转至线上,而一些成熟的社交软件也成为他们社交的聚集地。
陌陌为陌生人社交的元老之一,社交状态也是一恋爱为主,而且其月活在2020年就达到了1.136亿,其直播月活也在今年4月份达到3000万,流量为王的时代里,陌陌也有存活的资本。
当然,恋爱并非社交的全部主线,社交目的细分状态下,陌陌其实还有很多强力的竞争对手在发力社交赛道。
有人问社交赛道最强的是谁,很多人第一想的多是QQ、微信,但如果将社交赛道细分化,笔者认为巨头也不一定能够成为王者。
陌陌的社交状态其实与大多数社交产品相似,多是以分享状态、直播、聊天为主,因此在社交赛道中去分析陌陌的优势,无非就是拿流量与社交环境来取胜,但真实的社交状态或许并不一定有一些其他社交产品有优势。
以恋爱的目的来说,虽然有部分人会从陌生人社交软件上寻求自己的另一半,但这种情况仍是少数,而且有大部分到了结婚年龄想要恋爱的人,很可能回去尝试婚恋网站、百合网等,而前几年比较火热的相亲节目也促进了部分婚恋网站的发展,以次来看,陌陌的优势比一定有它们明显。
在以交友、分享的目的来看,近年来比如“跟随灵魂找到你”的陌生人社交产品soul也不断带给人们惊喜。有朋友说,他在学校文学社的QQ空间中看到了关于soul的推荐说说,文学社介绍这款产品时并没有夸大其词,而是因为有文友偶然用这款产品找到了挚友才推荐给文学社社员的,而通过这一条信息去验证到很多同样找到伴侣盒朋友的信息。
其实这种信息并非soul的专利,陌陌、QQ、微信都可以做到,为什么soul会如此出彩呢?一方面是通过“灵魂”一词来深化精神社交的需求,另一方面是soul的匹配机制更能够给人们新鲜感以及时空想象力,因此在这方面,soul甚至比社交巨头们更能吸引陌生人社交。
当然,虽然soul在社交优势上能够略胜一筹,但是在商业变现上与巨头相比就显得拮据。
用户始于社交结识,企业于社交寻求变现。陌陌的变现并非完全依靠会员等增值业务,其变现方式与探探相似,都是依靠直播为主,通过用户对主播的打赏来获得佣金抽成,当然一些广告主也会因为其庞大的流量基础与其合作,资本也会因为陌生人社交的前景对其投资,这都是陌陌能变现以及产生变现的重要因素。
透过陌陌的融资信息来看,阿里巴巴、经纬中国等资本是陌陌的主要投资方,最后一次公开融资信息显示在2014年陌陌的上市元年,那是陌生人社交处于激烈的竞争期,所以资本融资力度相对较大,截止目前为止陌陌已经能够独立完成商业营收,只不过在陌生人社交赛道仍旧称不上标新立异。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孤独心理,即孤单寂寞的心态。在这种心态下,人表现的更加渴望与人交往,也会放下原本的戒备心,变得松弛、弱小。这时候一旦有个陌生人找到与自己相关的话题,就会在 情感 上产生共鸣。
在近日,陌陌改名Hello Group Inc.,也是因为知道“第一个陌生人社交产品”的头衔并不能让其吃太久的红利,因为从用户的角度来讲,社交也不仅仅是为了恋爱,而是宣泄、分享情绪。但改名并非其变化的唯一点,在之前的几年中,陌陌一直在寻求新的变现商机。
成立前几年的陌陌一直是顺风顺水的,但是走得顺并不代表没有危机感。从大多数互联网公司的状态来看,狼性文化、996、大厂生活都是加速快跑的特征,而陌陌以现金流抵抗快速前进的竞争对手虽然有优势,但是危机感太大,陌陌也要改变策略才能够更好的应对不断前进、变化的竞争对手。
市场的竞争不仅在于流量之争,还有细分领域之争。
从流量上来讲,是统计社交产品能够吸引的流量总和,这时QQ、微信必然是排在国内首位。流量基数大,代表能变现的几率大、方式多,是每个社交产品都梦寐以求的,所以流量之争也是在争抢市场规模以及营收。
从流量的角度来讲,有些社交巨头功能齐全,在工作或者生活中都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这部分社交产品是属于必备选项的,这也是产品本身的优势所在。
流量的本身是没有价值的,但是流量能够进入资本赛道后就具备了变现的价值,因此对于细分流量来说,争的其实是流量本身,而非流量价值。
关于社交的细分领域有哪些呢?电商社交、兴趣社交、孤独社交、婚恋社交等等,再比如以脉脉为例的工作社交,以斗鱼、虎牙为例的 游戏 社交,以soul为例的陌生人心灵社交,以Blued为例的同性社交等都是属于社交的细分化。
社交细分化是为了加深流量与社交产品之间的粘性,需要陌生人心灵社交我会到soul类产品,需要 游戏 社交会到虎牙、斗鱼类产品等等以此类推。
总的来说陌生人社交建立的还是社交需求之上,陌陌虽然改名Hello Group Inc.但是并非真正的改变,不管是从增值业务还是直播业务来说,都不能支撑陌陌完成理想中永动发展,迫切寻求寻商机是每个企业都应该积极应对的,陌陌自然不能例外。但陌陌改名也宣告了其需要改变的决心,希望未来陌陌能够成就更有价值的陌生人社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