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媒体时代如何解析受众
《受众分析》出版于1997年,距现在已经16年了。在这段时间里,以手机、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在技术上有了重大突破,信息传递的时效性大大增强。此时的受众出现了与以往很不相同的特点。新媒体时代里该怎样认识受众,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我根据自己的认识并结合麦奎尔关于受众维度的观点,来分析一下当前出现的一些受众洞键迹现象。随着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涌入我们的生活中,受众选择性地使用这些产品,借用麦奎尔的观点,这“是受众利用这些媒介完成了搜寻者、浏览者、反馈者和对话者的角色”。但从另一方面来看,现在各行各业的商家利用新老媒体平台做广告,千方百计吸引受众,对受众的爱好和品位等进行多方调研,以此作为打造自己商品的依据。而受众对信息的接受处于主动还是被动,很难测量。然而亮扒,不论受众对信息的接受是主动还是被动,接触媒体的受众规模正在变大。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许多偏远落后的乡村有了广播和电视;伴随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产品样式增多和产品价格降低使更多的人拥有了手机和电脑。从整个社会来看,受众的量都是在增长的。另外,受众接触媒体的时间也在增多。这时的受众,又表现出了一些质的变纳并化。2012年由杨艾菁发起的“戒指换
2. 手机新媒体给广告传播带来哪些影响
以手机和网络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对传统媒体产生了巨大冲击。新媒体独有的媒介特性也使媒体环境更趋复杂化。
网络化时代的新媒体,是以手机等移动终端与网络为主要载体的媒体。它无处不在,充塞着我们的生活,形式丰富,互动性强,覆盖率高。对企业来讲,新媒体的传播所创造的价值异常宝贵。新媒体的广告宣传能为企业吸引更多的顾客与潜在顾客来购买产品。新媒体能给企业带来很多显性与隐性的利益。企业该怎样利用新媒体,从而达到自己宣传企业与产品的目的呢?这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当下新媒体时代媒体环境所产生的变化。扮含
媒体环境的变化,直接锋缺腊影响了广告传播模式。按照广告传播媒介的不同时期来划分,我将广告传播模式的发展历程归为三个时代:人体媒介时代、传统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与以往的广告传播模式相比,新媒体环境下的广告传播模式呈现出以下新特点:
第一,广告信息传播由中心向边缘扩散。传受双方身份模糊化,专业媒介组织不再是权威的信源中心,个体开始发挥信源角色作用。
第二,信息传播不再是线性、单向的传播过程,而是在传受双方之间双向流动。
第三,受众由同质化的大众群体向异质化的小众个体分裂。
第四,受众本位时代来临,传受双方地位趋于平等。媒介强大效果论的时代已经过去,受众开始有甄别性地选择蜂拥而来的信息,并对传者做出反馈,传者以受众需求为标准对传播信息进行修改。
第五,信息传播多维化,广告主对广告传播流程控制性弱化。
第六,传者对信息的传播控制力下降,信息变异成为广告主十分担忧的现象。
与传统媒体相较而言,新媒体的广告成本低,传播速率快。因广告对企业而银滑言,是重要的。所以,要想节约成本,新媒体是最好的广告载体。同时,新媒体广告覆盖率也极高。
3. 运用传播学分析手机短信为什么有这样的效果
第一,人际传播是最大的动力,同事之间、领导之间、朋友之间、家人之间,都是分分钟地参与进来了。本人在过年期间都收到了一个6.6元的红包。
第二,商家的精明利用,商业是喜欢利用热点现象来包装宣传自己的。助推了红包现象。
第三,智能手机时代的必然产物,手机怎样运作才能盈利,这也是微信的探索方式的一种方式吧。
接下来,我们言归正传,从传播学来小小的分析一下。传播学:传播者、受众、传播效果、传播媒介、传播内容。
手机抢红包现象很火喊李热。更多的的是利用梁码传郑渣迟播媒介(手机与微信)来传递的,电视报纸很少见到抢红包的新闻,多是广告。说明信息传播总是以最新的方式出现的。
受众多数是年轻人(至少乐于接受手机方式),如果是老年人的话,肯定是不行的,之前的手机版的婚礼请柬也是一种潮流方式。说明流行方式速度越来越快,尤其是在过年期间,大家更喜欢图一乐呵。
传播效果更不用说了,很多商家赚了影响力和知名度,负面影响就是很多人吃年夜饭的时候,不看春晚看手机啦。
4. 手机作为媒体有哪些特点
手机媒体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最大的优势是携带和使用方便。手机媒体作为网络媒体的延伸,具有网络媒体互动性强、信息获取快、传播快、更新快、跨地域传播等特性。手机媒体还具有高纤郑度的移动性与便携性,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互动性,受众资源极其丰富,多媒体传播,私密性、整合性、同步和异步传播有机统一,传播者和受众高度融合等优势。从蠢迅传播角度看带竖此,手机媒体拥有的独特优势有:高度的便携性,跨越地域和电脑终端的限制,拥有声音和震动的提示,几乎做到了与新闻同步;接收方式由静态向动态演变,用户自主地位得到提高,可以自主选择和发布信息;信息的即时互动或暂时延宕得以自主实现,使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完美结合。
相较于传统媒体,手机媒体具备以下特点:
1、体积小,分量轻,便于携带。2、易于使用,无需学习就能掌握它的操作方法。...
5. 简述我国手机媒体的发展
我也来试试!原文引用于网络!希望能够帮得到你!
手机作为媒体的演化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手机短信热。由于与其它媒体的互动结合,借助四大媒体平台或樱,“第五媒体”的概念很不恰当地套在手机短信上。其实这只是手机媒体功能的表现形式之一。第二阶段:手机上网、无线互联,实现WAP功能。从此,移动通话融合移动上网,手机网络化。手机报纸、手机电视,这些传统媒体嫁接手机的无线增值业务渐露端倪。纸媒、广播、电视、网络,在这四大媒体之后,“第五媒体”成为手机的代名词。第三阶段:3G手机应用和普及。3G是英文3rd Generation的缩写,指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第三代手机是指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它能够以超强的数据传输能力,处理图像、音乐、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3G时代,手机将由移动的个人通信终端全面进化为移动的个人多媒体终衫慧丛端,成为移动媒体的终极形态。
在我国,手机已经成为普遍的通讯工具。手机打破了地域、时间和电脑终端设备的限制,可以很方便的接受文字、图片、声音等各类信息,实现了用户与信息的同步,但是在上网手机不是很普及的情况下,手机媒体的发展还是受到了相当的制约。手机媒体在我国的发展空间非常大。信息产业部统计显示,至2005年底,中国手机用户数接近4亿,达到3.93亿。2005年全国手机短信发送量达3046.5亿条,平均每天发送8.35亿条。信息容量更大的手机彩信(VLMS)、无线互联网(HAP)、互动式语音应答(IVR)以及游戏、彩铃、定位服务等无线增值业务也很快发展起来,手机信息传播方式也变得更为丰富。
手机正在从人际传播走到大众传播。手机媒体作为媒体的延伸,除了具体手机传播的各种优势外,还具有携带方便,真正成为能随时随地使用的媒体。随着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合并”,手机作为媒体打破了地域、时间和电脑终端设备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接收文字、图片、声音等各类信息,实现了用户与信息的同步。此外还有手机广播、手机电视、移动电视、宽频电视等。“手机广播” 的发展为广播产业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路。即对以往单纯依靠广告收入来维持广播电台的经营运作模式的突破。除了广告来源, 广播节目的付费收听对“手机广播” 变得切实可行。“手机广播” 作为手机媒体的一种,将“说话和走路”这两种功能有机结合, 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媒介特性。有关资料显示, 到2010年,全世界将有1.2亿用户收听收看手机广播电视节目, 而中国将成为“手机广播”服务最为普及的国家之一。
手机短信不仅创造了让人震撼的“拇指经济”,也开辟了新的传播渠道,由于其具有便携性、即时性的优势,集个性化和互动化于一身,成为重要的人际传播方式。新的增值业务“彩信”(MMS)震撼登场,它是在移动网络的支持下,以WAP无线应用协议为载体传递多媒体的内容和信息(包括文字、图像、声音、数据等各种多媒体格式,如音乐、贺卡、新闻照片、MMS动画、铃声、视频及“彩铃”(炫铃)。“移动梦网碧老”和“互动视界”两个无线互联网门户网站,共同为客户提供各种娱乐服务,除了短信、彩信、彩铃以外,移动游戏、视频点播、无线音乐、视频聊天、卡拉OK、wAP2.0、JAVA、IVR (互动式语音应答),成了人们新型娱乐载体,另外新增的手机应用业务手机邮箱、手机银行、手机搜索、手机钱包也逐渐走进消费者。“手机报纸”在国内报业蔚然成风。手机电视精彩亮相,成为手机媒体的另一道亮丽风景,它是手机流媒体主流业务的一种。手机博客是建立在博客、可拍照手机与移动互联业务三者基础之上的一种全新的形态。手机媒体开辟了阅读视听新时代。
据有关专家从目前发展势头来看,作为手机媒体的大众娱乐新模式,手机电视、手机电影、手机出版物以及游戏将会逐渐在人们的生活中普及。手机带来文本复兴,带动拇指经济,拓宽社会空间,成为民意窗口。作为一种新媒介,3G到来之后(3G是英文3rd Generation的缩写,指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在传输声音和数据的速度上的提升,它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手机发布新闻、手机阅读小说、手机看报纸、手机点播电视……传统媒体借道“手机”扩张业务,互联网借道“手机”重获新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手机将从另一个层面拉大原先互联网所带来的“信息鸿沟”。人际交往的方式有了新的变化,许多SP商目前在推的许多聊天游戏,将人际关系网络化,手机号码与个人捆绑在一起,随时随地的联络使手机成为完全个人化的通讯工具。人们生活方式、心态的变化,使大众越发崇尚娱乐化。
手机媒体的显着特点在于个性化、分众化、定向化和互动性。它的分众特点让其可以定向地向用户推介信息,进一步达到传播终端的互动效果。手机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一个阅读终端,超越了简单的通讯功能,还可以作为媒体无线发布新闻的载体和平台。它的快速发展正迅速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成为传播、整合信息的设备,甚至是个人数字娱乐中心。截至2006年2月,我国手机用户数已逾4亿,专家预计20l0年手机持有量将达7亿部。据预测,到2008年底,中国的手机电视用户将达到2560万户,收入将达92亿元,届时,手机电视业务将是用户最主要使用的3G业务。此外手机报纸,手机小说,手机电影,手机博客等手机媒体形态也不断发展,成为手机媒体家族重要的成员。
三、手机媒体发展存在的问题及瓶颈
(一)存在问题
然而手机媒体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却存在着不少问题。匡文波指出手机媒体存在问题:1.虚假与不良信息传播2.侵犯个人隐私3.信息垃圾4.信息安全5.有关手机传播的信息立法。
丁士、真才基在《积极应对手机媒体的挑战》指出,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手机短信以讹传讹、引诱诈骗;少数别有用心的人传递有害信息,影响社会安定团结;黄色低俗的短信和彩信动画污染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社会风气;手机拍照及无限制地快速传递,导致了侵犯隐私权、肖像权、名誉权甚至泄露国家、企业机密的问题;手机进入学生群体,扰乱了课堂纪律并方便了考试作弊,等等。随着手机上网的增加和技术的升级,这些现象将以几何级数增加。[18]
黄宏《试论手机媒体的负面影响及控制》指出手机媒体负面短信造成信息污染和不良社会效应:1.以讹传讹类新闻短信2.普通违法乱纪类短信 3.破坏社会安定团结类短信4.黄色、低俗类短信 5 病毒类短信6.垃圾类短信;可拍照手机引起侵犯隐私权问题;手机铃声或手机通话在公共场合造成噪音污染;泄露隐私引起信任危机。[19]
金震茅指出:“手机广播”在未来的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难题。首先,政策管制,获得专用广播频率和广播牌照很艰难。其次,高额费用。手机上网流量和信息费居高,其三,运营模式,就是各部门之间怎样进行更加有效的合作。其四,终端有限。另外电池的持续使用时间也是一个问题。[20]
肖叶飞指出手机媒体的传播方式对于传统媒体的传播模式是破坏性的建构,它是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融合,实现了多渠道传播。从信息的流向来看,既有点对点的传播,也有点对面的传播。手机媒体的“去中心化”的传播模式,缺少传统媒体的守门人,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源,也可能是信宿,传播活动处于一种自组织的状态,任何一个传播系统内的个体既是受众又可以成为传播者,这也是对传统传播模式的颠覆。[21]
曾丽清认为手机媒体发展面临的问题:第一,在技术方面尚未实现对业务的较好支持,面临的技术瓶颈。第二,内容不够丰富,新闻内容较少。第三,数字版权问题尚未解决。第四,垃圾短信的泛滥。[22]
(二)发展瓶颈
认为:手机媒体遭受的众多瓶颈:第一,技术瓶颈,第二,政策瓶颈,第三,内容瓶颈,第四,商业模式尚待探索。[23]
杨春兰指出:手机媒体的发展受到的瓶颈制约因素是:1、终端限制。目前,只有支持彩信的手机才能读手机报、浏览互联网,这大大限制了“手机媒体”的新闻信息发布与接收。2、费用相对较高。手机报每条短信的价格为0.5-1元,手机电视、手机电影每小时高达上百元。3、缺乏符合手机要求的特定内容。4、受众问题。[24]
手机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交流方式,在目前的发展当然不是尽善尽美的,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必将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得以解决,手机媒体将在人们生活中发挥它前所未有的为题作用。
四、手机媒体发展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随着传媒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手机媒体传播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克服这些负面影响对于推动手机媒体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黄宏指出,对负面短信的控制;可拍照手机侵犯隐私权或窃取机密的控制;对手机铃声或手机通话在公共场合噪音污染的控制;敏感手机短信和通信记录泄露引起侵犯隐私和信任危机的控制。[25]
毕醒世指出,在迎接手机媒体的挑战中:首先,因势利导,正确引导手机使用,促进手机媒体文化的形成。其次,调整政策,鼓励主流媒体与手机媒体对接。第三,完善立法,加强管理。第四,建立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机制,保障信息安全。手机媒体是传统媒体的延伸,传统媒体就应该接纳融合手机媒体,主动应对所面临的新问题积极创新工作模式:1、内容提供者需要“升级”;2、注意采编联合作业,实现实时报道;3、实现“点”对“点”传播;4、携手建立公共平台。 并进一步提出整顿不良手机信息的对策:1、从政策上加强监管2、加强法律法规建设3、从技术上加以防范4、加强社会公德教育,提高国民素质。[26]
五、总结
本文对我国手机媒体发展做了总结。手机作为新兴媒体在我国的发展还不是很成熟,目前的研究也不是很全面。主要还是集中于概念的界定,手机媒体盈利模式,手机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和应对新媒体挑战上,而对具体的问题还没有更加深入的研究,如手机媒体传播方式的规范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等。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如何更加有效的利用手机媒体资源,引导手机媒体更加有效的为社会发展做贡献,是以后研究的重点。
6. 手机广播的媒介特性
手机广播作为手机媒体的一种,将广播媒体与手机媒体的功能有机结合,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媒介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跨媒体的信息共享
手机从一种通讯终端变成一种信息终端,这种演变给信息时代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方向。
首先是多媒体性。手机与网络技术结合后,在充分发挥手机自身语音传输能力的同时,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于一体。如3G手机对用户最大的吸引运尺就在内芦悄宴容,由于拥有足够带宽,3G能够实现手机在线听广播、看电视、视频点播等内容。一机在手,可以共享多种媒体信息。
其次是可检索性。网络广播的技术优势使得广播电台建立自己的专业资源库成为可能;广播节目成为可查询、可检索的信息资料,为手机广播的听众搜寻检索广播节目资源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同时,也为其他媒体共享广播信息资源,特别是音频资源创造了条件。
再次是信息的开放性。如用手机发短信、打热线电话参与广播节目。受众在收听手机广播后,可以上网查询更详尽的消息,把信息再反馈到电台直播节目。手机收听网上广播不受传统广播覆盖范围的限制,可以超越更广大的地理空间,各种功率的电台共享信息的机会平等而广泛。手机广播实现了双向甚至多向的跨媒体信息交流。
多向的互动方式
手机广播相对传统媒体,具有多向互动的传播优势。一是与传统媒体的互动。“手机广播”可以和广播、电视、报刊实现互动,如用短信或者热线电话参与节目,和主持人或者受众讨论相关话题,发送下载音频、图片资料给传统媒体;二是与广播网站的互动。受众可以用手机广播在线收听、点播节目,也可以发电子邮件或者进入聊天室、BBS、网上调查等参与电台的节目讨论;三是与受众的互动。手机广播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利用手机直接通话交流,链接不同媒体的受众群,促使不同媒体之间的受众进行多向的沟通和交流,实现更广泛、迅速的互动。
个性化的传播特点
手机广播深层次地挖掘出了手机媒体的社会价值和传播价值,充分体现出了个性化的传播特点。
首先,实现“一人一媒体”。手机精巧、轻便,便于随身携带,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收听广播。手机广播在传播的分散性方面达到了目前其他大众传媒尚无法企及的高度,使大众传媒和陪银个性化传播实现了完美的结合,达到了点对点传播的效果。
其次,接收的主动性。受众利用手机上网,收听自己喜欢的节目,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时点播节目。随着通讯网络覆盖率的提高和无线通讯技术的发展,手机广播将使受众在全球范围内收听自如。
再次,内容的指向性。手机广播在节目内容上更加具有指向性和针对性。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说:“在后信息时代,我们的生存环境变得越来越数字化,大众传媒的受众往往只是单独一人,信息变得极端个人化,个人化是窄播的延伸,媒介的受众从大众到较小的和更小的群体,最后终于只针对个人。” 手机广播验证了这一说法。从广播到窄播,再到手机广播的个播,广播电台更加适应受众需求的多样化和受众市场的细分,甚至为手机广播定做节目,成为手机广播内容供应商。因此,与其他的大众媒介相比,手机广播的受众接受率与信息有效利用率相对要高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