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手机移动cmnet是什么意思
CMNET属于手机接入的一种方式,可以用它上因特网。另外还有一种CMWAP的接入方式,这个只适用于一般的手机的移动网络,也就是说是手机专属的移动网络,象移动的流量套裁就要用CMWAP的 接入点,而动感地带的就可以用CMNET的接入点 。
以宽带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电信数据基础网络。CMNET 同时也是中国移动GPRS网络的两大接入点(Access Point Name,缩写APN)之一,通过CMNET接入点可以接入中国移动CMNET网络,获得完全的Internet访问权。
CMWAP和CMNET是移动的两种接入点,分别包含在各种套餐中,现在移动推出的上网套餐对CMWAP和CMNET资费没区分了,也就是两种资费是一样的,但是因为CMNET是标准的互联网协议,他的特点是不受任何访问限制。
如果你是很久以前的套餐,就要看看自己的套餐是否仅仅包了cmwap,如果使用了cmnet,会产生额外并且巨大的费用。
② 军队中的使用的电话通信和网络通讯,都是用卫星电话转接电话信号和物理上隔离的
你好:
首先,应该都是物理隔离的;
其次,军队的网络与地方的网络基本一样:有电话网、数据网;有地面网、有无线网络、有移动网络、也有卫星网路。
最后,不都是用卫星电话转接电话信号;只有需要的时候,才会使用卫星网络。
另:你可以参考美军的通信网络。全世界的各国家军队的通信网络基本差不多。
希望能帮到你。祝好
③ 请教一下军事界的大神,美军舒特系统和宙斯盾系统的区别和联系,非常感谢!
宙斯盾战斗系统(Aegis combat system)是美国海军现役最重要的整合式水面舰艇作战系统。1960年代末,美国海军认知自己在各种环境中的反应时间,火力,运作妥善率都不足以应付苏联大量反舰导弹的对水面作战系统的饱和攻击威胁。对此美国海军提出一个“先进水面导弹系统” (ASMS/the Advanced Surface Missile System )的提案,经过不断发展,在1969年12月改名为空中预警与地面整合系统(Advanced Electronic Guidance Information System/Airborne Early-warning Ground Integrated System),英文缩写刚好是希腊神话中宙斯之盾(AEGIS),所以也译为“宙斯盾”系统。
在网络中心战思想的指引下,美军正在大力发展侦察-打击一体化的作战网络。“舒特”就是美国空军发展网络中心战的一个计划。
2001年7月27日,美国国防部呈交国会的《网络中心战》报告(附件)是披露“舒特”计划的最高级别文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它指出:“舒特”计划是美国空军实现从传感器到射击器的无缝一体化作战网络的计划之一。“舒特”计划的目的是将情报、监视与侦察(RC-135V/W“联合铆钉”电子侦察飞机)与进攻性反信息作战(EC-130H“罗盘呼叫”电子战飞机)和进攻性防空作战(F-16CJ)进行横向一体化集成。其中,EC-130H与RC-135V/W的一体化是通过先进战斗空间信息系统(ABIS)来实现的,ABIS是一个与通用数据链(CDL)兼容的广播网;F-16战斗机则通过改进的数据调制解调器加入网络。这样,执行侦察任务的传感器平台就通过指挥所与武器平台连接成一体化的作战网络。一旦发现目标(如移动导弹发射架),就可以迅速将目标信息传输给武器装备,实施打击平台,从而将信息优势转化为作战优势。
项目是从03年开始的,到08年已经是V,也就是第五期了,每年投资约在500万美元左右
舒特系统的概念是开始于90年代末,他作为全球作战计划的一部分,提供了全球化的电子进攻能力。该系统的建立是为了适应新的空军赛博司令部的需求。他被设计用来限制对手在网络空间的行动自由。
目前,舒特系统已经是第五代了,他在电子频谱和网络域中进行电子攻击,如侵入和黑客手段,一系列的攻击,否认、迷惑和拒绝攻击。美国空军赛博司令部在全球和局部战场中实现和使用这些网络攻击,并为战区司令部雇用赛博战专家团队。每个包括攻击黑客、系统安全性分析师和情报收集者。团队同时帮助和完成防御以保护信息空间,同时寻找漏洞和拒绝敌人使用该领域。
舒特系统在战术层面提供一致和实时的赛博空间景象。他集中管理和控制对入侵网络的分析和进攻,为赛博武器寻找对方的漏洞。通过对特定网络或网络组件的监视和标示,舒特系统能评估和确认在关键组件上的活跃或非活跃攻击,如模拟或评估某个特定节点的摧毁对整个网络影响,或者为渗透打开漏洞。攻击小组使用一系列建模技术来刻画目标网络的动态状态和模型,以期在攻击开始前获得明确攻击的后果。
舒特系统能控制电子和网络攻击装备开展追踪移动和实时网络攻击,同时开展活动攻击、情报、监视和侦查作战。
④ 移动互联网军事领域发展趋势
从传统桌面互联网过渡到移动互联网阶段,用户需求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当互联网进入移动时代,网络应用资源急剧扩张,这一方面体现为提供服务的企业数量急剧增长,另一方面,企业服务成本也在大幅降低。在这一背景下,网络服务资源的富足促使网络服务被尽可能地细分,而用户(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用户)更加倾向于接受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应用服务。
前瞻产业研究院:由于这种变化,使得移动互联网行业正从“资源稀缺”走向“经济富足”时代。据《2013-2017年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0年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到202.5亿元,同比增长31.1%;随着细分行业的发力及新型服务创新,2011年移动互联网市场强劲增长,市场规模达到391.1亿元,同比增长93.1%。预计到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940.7亿元。
在巨大的市场面前,具备移动互联网业务有利发展优势的企业,将通过多种方式取得移动互联网行业的竞争优势,自主研发、产业联合和企业并购是最为重要的三种方式。而对于多数的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完全依赖于自行研发的做法往往因专业度不高而效果欠佳,且效率低下。通过团结市场上相关领域的成熟企业和业务领先者,无疑是一条快速弥补业务缺失,并获取先发竞争优势的重要思路。
呵呵 以上是个人见解 经供参考,还望采纳谢谢!~
⑤ 中国的移动网络和美国的移动网络有什么区别,能共用车载导航系统吗
不可以,中国的是主要依靠北斗系统
⑥ 战场网络数字化建设有哪些
指挥、控制、通信、情报系统(C3I系统)是一个国家威慑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军队的神经中枢。C3I系统按作战任务的性质和规模分为战略C3I系统和战术C3I系统。如果按系统的功能分类,一般可分为侦察探测和预警系统、数据处理和显示系统、通信系统、电子战系统、防空系统、火力支援系统、后勤系统等。
战略C3I系统一般指用来指挥控制战略部队的C3I系统,美军战略C3I系统的全称是全球军事指挥控制系统(WWMCCS)。它不是一个单层结构的系统,而是一个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大型金字塔式结构的C3I系统。它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10多个探测预警系统、30多个指挥中心和60多个通信系统以及安装在这些指挥中心里的自动数据处理系统。美军战术C3I系统包括陆军战术C3I系统、海军战术C3I系统和空军战术C3I系统。陆军战术C3I系统一般是指军以下单位使用的C3I系统。
在信息时代,信息战制胜是在两军对垒中迅速取得决定性胜利的中心环节。欲以信息战取胜的一方,必须具有实时收集、处理和传送信息的能力,并同时不使敌方获得同样的能力,陆军作为联合武装部队的一部分,必须通过其计划和行动,实施干扰,乃至破坏敌方的信息传输,从而确保己方获得准确而有用的信息。从根本上说,每一种现代化武器系统只要依靠兼容的数字数据链路,并通过显示器共同观察战场来提高反应能力,都可成为信息战制胜的有机组成部分。
数字化情报侦察系统。为了在未来战场上以信息战取胜,美陆军正在实施一个庞大的发展计划。其中实现侦察和信息系统现代化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囊括了战场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C3I)的各个方面,因为它们对于指挥员获取准确的信息至关重要。美陆军为了通观战场,加强了空中侦察系统的研制工作,主要系统有:
RAH-66“科曼奇”武装侦察直升机,是美陆军新一代直升机,主要用于空降突击部队。它将显着提高美陆军在各种地形、恶劣气候和战场环境下昼夜作战的能力。由于它在飞行速度、抗毁能力、空对空作战能力方面都有较大提高,并配备了第二代宽视场数字式前视红外系统等先进的设备,故可支援部署在前线的部队和应急作战部队,进行近距离和大纵深作战。该直升机尺寸小,生产型重3522千克,巡航速度314.5千米/小时,最大飞行距离达1260海里,续航时间2.5小时。它能完成目前需要AH-1、OH-58A/C和OH-6三种直升机才能完成的任务,具有较强的作战和支援能力。一旦它装备部队,可大大提高美陆军战术作战的灵活性。
“护栏”系统,是用来向军级和师级指挥部提供目标情报信息的决策支持系统。RC-12和RU-21系列飞机将作为军级情报收集系统的运载平台。RC-12K/N/P飞机机载的“护栏”通用传感器系统把改进型“护栏”V系统的通信情报传感器与高精度机载通信定位系统综合在一起,可对360千米以外的敌方无线电台测向和定位,具有先进“快看”系统的电子信号截收和测向功能。美军在驻欧第5军装备了第一个“护栏”通用传感器系统。美军第3军装备了改进型“护栏”V通信情报传感器系统。1994财年,美第18空降军也装备了改进型“护栏”V通用传感器系统。美军还将向韩国提供这种传感器。“护栏”V将继续为美军情报和保密司令部服务,并继续在第3军和第18空降军中眼役。
近程无人航空器,将使陆军指挥官至少能够在距离己方前沿150千米的地方,对敌进行全天候侦察,并具有快速反应能力。更重要的是,无人航空器在敌占区执行侦察和监视任务期间,可避免己方作战人员受敌方火力的伤害。近程无人航空器不仅用于陆军和海军陆战队,而且还用于海军的航母和较大的两栖攻击舰上。
近程无人航空器是正在研制的无人航空器系列中的基本型,该系列还包括垂直/短距起落、留空时间长的中程无人航空器。最初装备的近程无人航空器将配备白昼电视、夜用前视红外系统和微光侦察系统。近程无人航空器的作战半径为150千米,冲刺速度大于203.5千米/小时,巡航和空中巡逻速度小于111千米/小时。该航空器的留空时间为8~12小时,在此期间,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都可提供近实时的图像信息。
联合监视与目标攻击雷达系统(简称“联合星”系统),是由美国空军和陆军于1985年开始合作研制,1989年生产出样机,用以满足空中地上作战需要的指挥控制和通信系统。该系统由改进的波音707-320C飞机、机载AN/APY-3雷达、2部高频/单边带(HF/SSB)电台、16部HAVEOUICKI型超高频(UHF)电台、5部甚高频/调频(VHF/FM)电台或1部联合战术信息分发系统(JTIDS)数据通信终端设备、FMS-800飞行管理系统、158部计算机网络设备和车载地面站组成。它能为陆军和空军指挥官提供完整的战场状况,使他们对敌方前沿地域的进攻规模、兵力部署以及纵深第二梯队和后续部队的推进情况了如指掌。
数字化指挥控制系统。指挥控制系统领域的装备是美陆军武器装备发展重点中的重点,这也是数字化C3I网络的核心内容。主要装备有:
指挥控制车,是一项联合研制计划,包括现代化装甲车和指挥控制系统两部分。它采用“布雷德利”战车的底盘,并在此基础上安装了指挥控制设备,用以代替海湾战争中重兵机动集团用的M577A1指挥所运载车。这种车辆将为移动指挥所提供快速机动能力、较强的抗毁能力以及定位导航能力,并增强指挥所对核生化武器的防护能力。指挥控制车将装备陆军战术指挥控制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增强自动化指挥能力,并通过与武器系统兼容的数字调制解调器扩大通信能力。1993年3月,指挥控制车按计划完成了可行性论证,相继由各承包商和军方分别对样车进行了系统试验和鉴定。未来的计划将继续进行标准系统和各分系统的合格试验,车内功能设备试验和样车生产。
标准化综合指挥所系统,是美陆军研制的系列化指挥所设施,计划容纳美陆军5个战场功能领域的设备,包括机动控制系统、前方地域防空指挥和控制系统。“阿法兹”高级野战炮兵战术数据系统、全信息源分析系统和战斗勤务支援控制系统。该系列化指挥所设施包括帐篷式刚性方舱型指挥所、履带车型指挥所、5吨重加长的厢式车型指挥所和M998高机动性多用途轮式车型指挥所。帐篷式刚性方舱的侧壁尺寸为3.34米×3.34米,可互换和任意组合。这种方舱安装在高机动性多用途轮式车上,通过配置指挥控制设备、5千瓦的电源装置和核生化综合防护设施等,构成帐篷式刚性方舱型指挥所。履带车型指挥所和5吨加长的厢式车型指挥所,也同样是在相应车辆上配置了指挥控制设备构成。其中帐篷式刚性方舱型指挥所和履带车型指挥所已小批量生产,5吨加长的厢式车型指挥所和高机动性多用途轮式车型指挥所仍在研制中。
多维作战管理与武器控制系统,美陆军1993年版《作战纲要》提出了“全维行动”的概念,强调未来的军事行动是涉及各维空间的行动。同时数字化战场将向指挥官提供大量的实时数据。如何从中筛选出有用的信息以指挥全维军事行动,遂成为急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为此,美国雷西昂公司最近推出了多维作战管理与武器控制系统,据称该系统将成为数字化战场的核心装备,其主要作用是能实时地模拟武器系统的性能,接收战场上各种数字系统的数据,为指挥官提供重新部署兵力的最佳方案,协助指挥官迅速作出决策。
旅以下指挥和控制系统,是一个软件系统,安装在战斗指挥车、各战斗车辆和攻击直升机上。该软件系统可为所有旅及旅以下指挥官提供战斗指挥能力,还可为单兵以及武器、传感器和支援平台提供数据和信息的横向与纵向的综合处理能力。该系统的各个子系统能对所有战斗、后勤支援及战斗火力报告的图形及文本信息进行存储和访问。该系统将与其他陆军战斗指挥系统互用并交换有关的数据与信息,还能为运动中的单兵及其操作的武器平台提供上述能力,其数据与信息交换方式和通信规程将在陆军战斗指挥系统的技术结构内互用。
车载信息系统(IVIS),是目前美军用于营以下实现指挥、控制和情报“横向一体化”的自动化综合系统。它装备于MIA2坦克,M2A2步兵战斗车和攻击直升机等作战平台上。由IVIS综合显示器、光塔电子装置及通信系统等组成,并由软件综合控制。
IVIS综合显示器,可向指挥人员实时地显示出作战区域的地图,敌友双方部队位置,后勤保障信息,车辆诊断与预测信息,本车的坐标位置,行驶方向和速度,并且可以接收命令和情报,发送报告,使指挥员及时、准确、全面地了解战场景象。IVIS的电子装置能够迅速处理各种传感器传来的信息(包括车辆运行数据)、目标和友军等战术数据。IVIS采用了国防部标准的NITF 2.0图像传输格式和数字图像压缩技术,大大压缩的图像数据,利于图像的传送。由于数字信息传输速度快,从而极大地减少了通信业务,也减少了人为的误差。同时,命令的改变可以随时通过通信网的广播形式迅速、准确、全面地传达到各用户终端,可与一个分队内所有车辆、阵地进行准确通信联络,并可传送图像、图表、文字和数据。由于IVIS利用了数字技术,通过SINCGARS使指挥员能以“快跳频”方式,向部属发出命令,并在战场上横向地与间接火力支援分队的“数字信息设备”及“航空兵的改进的数据调制解调器”互相交换信息。坦克、步战车、火炮及飞机装备了IVIS后,通过实时的数字化情报信息交流,可以极大地改善数字化部队间瞄火力和空中火力之间的协同行动,有效地支持了机动作战。该系统至少有以下5个优点:①可以加速指挥人员作出决策的时间;②提高了对全局形势的了解;③提高了指挥员在战场关键阵地集结兵力的可能;④减少了友军间的相互误伤;⑤提高了总体作战效能。
陆军战术指挥控制系统,是战场网络的基本框架结构,综合了5个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化指挥控制子系统,即机动控制、防空、情报、火力支援和战斗勤务支援系统。只有实现了它们之间的互通,战场指挥员才能迅速获取和综合信息,确定最佳作战行动,在各军兵种联合作战时正确实施指挥和控制。为了实现互通性,该系统采取的主要措施是确定通用的协调规程、系统语言、报告格式,并对每个子系统设有必要的接口;采用通用的具有连通性的硬件和软件;采用模块化、面向目标的Ada语言;配备了以下改进型数字通信系统:
(1)“阿法兹”高级野战炮兵战术数据系统,是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共用的自动化指挥控制和协调系统。为了确保对所有火力支援设施(迫击炮、近距离空中支援、海军炮火支援、武装直升机和进攻性电子战)的规划、协调与控制,并实施火力封锁和遏制敌方目标,它可提供综合的自动化支援。该系统配备有改进型数字通信系统,以改善武器系统对环境的感知和提高火力请示速度;采用加固的通用硬件和软件;软件采用美国国防部标准化的Ada语言编制,每一种版本都具有附加功能,并实现了互通。按计划,该系统的第三版本每小时能处理720次射击任务。
(2)机动控制系统,为美陆军军和军以下战术指挥官实施部队调遣提供辅助决策手段。为了实现与其他系统的互通,该系统采用通用硬件和Ada语言编写的软件。在1990~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该系统已初步试用。到90年代中期,其系统开发由最初的试验系统向目标系统发展,到1994年初开始批量生产。
(3)全信息源分析系统,用于接收和分析处理来自战略和战术情报传感器和信息源的数据;为实施战术部署提供计算机辅助能力;显示有关敌情的信息;迅速分发情报信息;指定目标以及支配部队建制内的情报和电子战资源;为部队行动提供安全保障。为完成这些任务,该系统必须增强其软件和硬件的通用性。为达到目标,该系统采用渐进采办计划。第一阶段计划在1993~1995年选定11支部队和训练基地优先装备。第二阶段采用通用硬件和软件向开放系统体系结构过渡。第三阶段将改进软件,以实现该系统的最终目标能力。
(4)前方地域防空指挥控制系统,用于对防空炮兵的指挥信息、分发和接收的防空炮兵的管理数据、空中目标的跟踪数据和远方传感器的数据进行自动交换。其核心部分是一个空战管理作战中心和若干个陆军空中指挥控制站,该系统传输数据的速度非常快。例如,E-3顶警机的数据传到火炮瞄准手只需4~9秒钟。该系统已得到美国政府批准,投入小批量生产。最先装备3个轻型和特种作战师及一个训练基地。这3个师是第101空降师(空中突击师)、第10山地师(轻步兵师)和第2步兵师。美陆军重型师将于1997年装备该系统第二阶段研制的设备。未来的防空武器系统(如超视距武器系统和“布雷德利-针刺”导弹发射车)都将纳入第二阶段的前方地域防空指挥控制系统的管辖之下。
(5)战斗勤务支援控制系统,包括补给、维修保养、运输、医疗卫生、人事和财务等方面的工作。陆军正在购买9000余部战术陆军指挥和控制系统通用硬件和软件项目中的便携式计算机系统,它们是加固的非研制项目设备,具有数据人口、询问、检索、编辑、打印和传输功能。民用设备软件也执行文字处理、分类/归并、电子扩展图表、编程等任务。加固的计算机采用16位结构,有一个容量为768K字节的随机存取存储器,以及一个67M字节的大容量存储器。战斗勤务支援控制系统有专用的通信系统,称为战斗勤务支援通信系统网。该通信网允许行政官员和后勤官员相互交换信息,并与其他的指挥控制网中的同行交换信息。通信设备包括话音无线电系统,高频/调频/单边带无线电系统、定位/数据通信系统和传真设备。
数字化通信系统。数字化通信系统是指以数字形式处理并传送信息。计算机模拟表明:在常规情况下,缺乏数字通信设备的4个连中只有2个连能如期部署到位与敌方交战,而使用数字通信的部队,4个连能全部部署到位投入战斗;数字通信比话音通信的错误率减少60%,在传输速度上,连级采用数字通信向营级报告的速度几乎比采用非数字通信的快1倍。因此,数字通信能提高部队的反应速度、杀伤力和生存力;能使指挥员更好地协调部队;提高直射和间射武器的射击精度、协同性和时效性,特别是在应急时刻,可充分发挥间射武器系统的齐射效果,等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作战部队普遍使用数字通信的时候,部队的作战条令、训练和设备方面都将有重大变革。为此,美陆军为未来信息战开发了6种新的数字通信系统。
单信道地面与机载无线电系统,是为指挥官在前沿战场实施指挥控制,提供可靠抗干扰和保密的无线电通信网。它有背负式、车载式和机载式三种型式。该系统中基本电台的通信频率为30~87.975兆赫,有2320个可用频道,重量8.4千克,通信距离可达8~35千米。美军计划采购180000部,其中141500部装备第一线部队,38500部装备其他部队。每个陆军师将装备3500部电台。目前己在陆军师中装备了28000部。为了增强系统性能,美军还着手在系统中增加数据通信和定位报告能力,以及与公共用户系统的接口能力,并减少重量,简化操作。
陆军数据分发系统,陆军数据分发系统ADDS,是一个专门设计用于支援陆军战术指挥与控制系统和其他战场自动化系统的战术数据分发系统,专用于数字通信,无话音通信能力,是美军为了解决话音传输与数字传输争夺线路的矛盾而研制的。它是美陆军师级和军级指挥控制系统使用的一个数据通信系统,用于在预期的电子干扰环境中提供近实时的数据分发,以提高战场信息系统的互通能力。该系统由增强型定位报告系统和联合战术信息分发系统组成。它的主要特点是采用了时分多址技术,可在4秒钟内进行快速数据通信,并可解决传输争夺线路的矛盾;采用跳频和扩频技术,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重量轻,背负式定位报告接收机重10千克,联合战术信息分发系统终端重34千克。虽然美军的移动用户设备系统MSE具有话音、数据、传真通信等多种功能,但实际使用时,主要是为分散配置的各级指挥所提供电话服务。ADDS则可以满足数字化战场上越来越多的数字式自动化指挥、控制和情报系统的需要,专门用于在计算机之间传送数据。
ADDS系统由实施中速数据分发的增强型定位报告系统(EPLRS)和实施高速数据分发的联合战术信息分发系统(JTIDS)的2M类终端结合而成,能在可预见的电子对抗环境中,在师地域内实施近实时数据的分发。EPLRS系统是一个超高频无线电网络,由网络控制台和背负式车载式及机载大用户分机组成。用户分机内有一个数据分发模块,对步兵和车辆的定位精度小于15米,对机载用户小于25米。EPLRS系统用户分机装备数据传输量较小的单位,如炮兵营、连射击指挥中心、火力支援小组、激光观测组以及火力支援协调组等。JTIDS系统的2M类终端,也工作在超高频波段,采用了时分多址、跳频、扩频技术,装备于数据传输量较大的单位,如师炮兵和炮兵旅射击指挥中心及目标侦察单位。EPLRS系统用户机“通话”,不但能进行点对点的传输,而且可以通过多种路由把数据送给用户,由于使用多种路由和中继台站,ADDS系统可以用较小的输出功率工作,并覆盖较大的地域。
“军事星”军事战略与战术中继卫星系统,包括移动式战术终端和可运输式的固定式战略终端。美陆军主要研制“恶棍”单信道,抗干扰、背负式终端和“斯马特”-T移动式、保密、抗干扰、可靠的战术终端,以保障利用“军事星”进行战术通信的需“恶棍”是一种低数据率卫星通信终端,工作在极高频频段,每秒可传输75~2400比特的话音和数据。该终端重量轻,原型重量为13.6千克,后续终端可减少到5.44~6.8千克;波束窄,可降低被探测概率,因而它主要用于扩大指挥控制主链路与远距离侦察分队和特种作战部队的通信距离。“斯马特”-T终端是一种由高机动性多用途轮式车载的卫星通信终端,为战术用户提供中数据率和低数据率话音和数据通信。它不仅具有保密、抗干扰能力,而且还能扩大美陆军军和军以下移动用户设备系统的通信距离。美陆军已与3家公司签订了合同,研制42部工程样机。
联合战术信息分发系统(JTIDS),是美国于1997年正式开始研制,用于三军联合作战C3I系统的一种全综合的具有多个网络和相对导航能力的TDMA(Time Division Multipe Access)时分多址、保密、抗干扰的数字信息分发系统。
该系统的容量足以为分散的战术指挥控制分队、飞机、水面舰艇、潜水艇和其他是信息源又是信息用户的分队提供保障。某种信息可在往一网络内通播,一个户可选择任意一种所需要的或指定接收的信息或分组。必要时还可以建立附加网络。
网络采取无节点结构。工作在主网络的单元能与在通信或定位网络内的所有其他单元相连接。不管哪一个单元破坏均不致削弱功能。而且任何一个终端均可起中继作用。因此,以中继方式工作的飞机只是暂时成为节点。一个联合战术信息分发系统的网络是由一组已知的伪噪声和跳频调制的码序列确定的,拥有该码序列的全体网络用户均可共享每个用户通播的信息,也可只选择需要的一些分组信息。一个信道是网络的一个重要分组。其重复率与该信道的用户数据率相等。
联合战术信息分发系统中规定一个时元为2.8分钟,这是作为时隙新编号依据的时间周期。有源网络成员必须在每个时元中至少占有一个时隙。无源网络成员只能接收,因而不必为它分配时隙。一个时元包含98304个时隙,每个时隙为7.8125毫秒。因此,如果在全网每隔2.8分钟没有信息需要进行一次以上更新的话,则每个单独的网络的容量大约为98000个用户或98000个单独的信息。一个中等周期规定为12秒,这只对定时工作的某个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联合战术信息分发系统的工作频率为965~1215兆赫。为了最大限度地抗干扰和保密,传输脉冲利用伪噪声编码和伪随机跳频技术在整个频段内进行扩展并跳变。虽然该信息系统工作在“塔康”频段上并跨越了整个敌我识别频段,但也证明,“塔康”对它的干扰可忽略不记,因为联合战术信息分发系统的频段宽、工作周期短,并可采取不用敌我识别专用的频率的方法,避免受到敌我识别信号的干扰。
移动用户设备系统(MsE),是美陆军历史上最大、最现代化的一个保密、自动、高度机动、可快速部署和抗毁的战术地域通信系统,可在整个陆军师和军作战地域内提供数据、话音和传真通信。MsE系统在150×250平方千米的作战地域内,展开完整的地域通信网,由42个节点中心、9个大型用户入口节点、224个小型用户入口节点联成一个栅格状的干线节点网,可为8100个用户(其中固定用户为6200个,移动用户为1900个)服务,各用户入口节点为固定有线电用户服务(主要供各独立营直至军的高级司令部使用)。移动用户由92个无线电入口单元(RAU)来提供服务,每个无线电入口单元按标准规定可连接16~25个移动用户无线电话终端(MsRT),并能保持初试呼叫成功率为90%。无论网络用户怎样移动,也无论用户处于网络中的任何位置,都能立即建立通信联络。MsE系统为全数字、保密、自动交换的战术通信网,使用AN/TT-47、AN/TTC-46、AN/TTC-48V等交换机、AN/TRC-190接力机、AN/GRC-224超高频设备、AN/TRC-191无线电入口单元、AN-1035U数字非保密话音终端、AN/VRC-97移动用户无线电终端以及AN/TTC-35(V)系统控制中心等设备和分系统,为用户提供机动话音、数据和传真通信,它可与战略通信网、民用通信网互通,也能和AN/TSC-85A、AN/TSC-93A等卫星终端互联,为师、旅两级部队在更大范围内的通信提供方便。该系统使用方便,节点一般由通信兵开设,而用户终端的装备使用则贯彻“用户拥有,用户操作”的原则,用户主要任务就是使用用户的终端设备。MSE还是一种拨号电话系统,用户只要入网即可用直接拨号的方法进行通话。系统设备全部车载,可随部队机动,一个大型分支节点开设或撤收作业,在30分钟内即可完成。该系统结构灵活,具有很高的冗余度,抗毁性好,在网络负荷过大时、转移时或某一部分受损时,可以自动调整通信线路,保证指挥作业的连续性。MSE使用了泛路由搜索技术,发出呼叫的交换机可以把呼叫请示发往邻近的所有交换机,邻近的交换机也做同样的呼叫,使MSE抗毁性能得到增强。
该系统采用泛搜索路由和增量调制技术,可使移动和固定用户实现边疆的战场覆盖,不管指挥官和参谋人员调动到哪里,都能使用一个固定的电话号码进行通信。系统中的每个信道的传输速率为16千比特/秒。一个移动用户设备网可保障5个军、总共装备26个师、2个训练基地和20个军的通信营。
全球定位系统,是美陆、海、空三军的一个联合发展项目。在该项目中,陆军牵头负责背负式接收机、车载式接收机和低/中性能的机载接收机的研制。这些接收机将广泛装备在陆军的所有梯队。其中小型化机载接收机已通过试验。
微型全球定位系统接收机已可从“导航星”全球定位系统接收信号。据悉,已有一种轻型精确全球定位系统接收机于1994年初装备部队。这是一种手持式地面接收机,能够处理全球定位系统信号、提供用户的位置、平台速度和时间信息。美陆军正在研制机载嵌入式全球定位系统接收机。该机只有一块或几块集成电路板,嵌入机载通信或导航设备中,就能在全球定位接收卫星信号。美陆军计划将之装备于一部分直升机和电子战飞机上。同时美陆军还在生产改进型微型数据调制解调器,以便使接收到的信号与诸兵种合成部队共享。改进型数据调制解调器的性能优于美陆军目前使用的机载目标信息自动传输系统,能同时传送和接收数个信道的无线电信息、能向运行车辆、直升机、联合监视与目标攻击雷达系统以及各运筹中心等传送实时的信息。
由此可见,美军已组建成完备的数字化情报侦察系统、指挥控制系统和数字化通信系统。它是以移动用户设备系统、单信道地面及空中通信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为基础的高技术综合体,通过电子计算机利用改进的调制解调器、车载信息系统等进行各种武器系统之间的数据、图像、图表和命令等情报的实时传递,全面综合来自各种渠道的侦察数据,包括士兵、野战炮兵及飞机发回的图像和报文,由战斗指挥车等平台上运行的旅以下指挥控制系统迅速组合出战场的动态画面,利用有关设备,使下属了解其意图和目标,及时向战斗部队发布战斗行动的命令,使战场高度透明,使作战部队和各种武器系统纵横联系、信息共享一体化和精确打击,从而实现了数字化C3I网络的一体化和高度自动化。
⑦ 美军在阿富汗用军事电脑可以聊qq吗
肯定不能的
首先,全世界所有国家里,美国也就是美军的网络安全是做的最好的,这方面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没法跟美国比。所以美军对电脑网络使用有严格的条例和监控,不是你想用就能用或者敢用的。阿富汗是美国作战地区了,那管制更加严格。所有军用电脑都只能方位军队内网,是不能方位互联网的。而且用什么软件管理更严格,对于即时通许软件那是严格禁止的。何况还是一款中国来的软件,那外衣中国间谍渗透怎么办。
其次,即便是在军事电脑之外,美军士兵自己购买或者携带的电脑,也会严格控制,不能装任何能定位功能等的软件。而且美军即便是在休息的时候上网,那网络也是军队提供的,所有信息都经过美军安全保卫部门的过滤,也就是实时监控。上面已经说了,QQ这种中国产软件美军是很敏感的。
最后,美军的网络安全管理和防间谍机制那都是世界领先的,所以不要相信网上那些所谓美军在阿富汗的什么军士长,在QQ上征婚或者交朋友啥的,都是骗子,去年出现好多这样骗子,说自己是美军在阿富汗服役,是军士长或者其他职务。想要找个中国妻子啥的。那都是骗子了,我去年辟谣了十几次,好多人受骗。美军事严禁军用电脑上外网(其实向上也上不去),而且即便是私人电脑也收美军监控,不能用QQ等中国产东西。最后美军军士长那一般都是40-50岁老头子了。还有,美军更不会允许现役士兵网上征婚,甚至到中国这种国家征婚的。
⑧ 驻阿富汗美军可以使用手机吗
美国陆军新的移动通信网络设备已经运抵阿富汗,那里的美军将首次使用类似智能手机的设备保持联络。
据美国《华盛顿时报》网站8月21日报道,美国陆军新闻处本周称,美国陆军对这种战术级无线网络设备的正式称呼是“能力装置13”(CS13)。不过,驻阿美军官兵说,这是一个“数字守护神”。
报道称,这一系统建立在车载移动网络主干(即作战人员战术信息网)的基础上。它还包括类似智能手机的手持机,称为“终端用户装置”,能够传输文本信息、全球定位系统确定的方位和其他信息。
CS13使步兵部队能够获得实时信息,而这在以前只有在车辆或指挥所中才能实现。它还能使军官通过数码技术跟踪分散在偏远地方的士兵并与之联络。
陆军新闻处说:“使用者说,CS13比过去的设备有很大改进。”它还表示,随着美国撤军行动加快,这种装备将变得“更加重要”。
由于准备撤离,驻阿美军正在关闭很多前沿作战基地,拆除固定通信基础设施,比如电话线、无线电发射塔和其他设备。使用CS13的部队将保持在其整个作战区内进行战术级士兵对士兵联络和交换语音、数据信息的能力。
⑨ 什么是ad hoc 计算方法
http://ke..com/view/28428.htm
Ad hoc Ad hoc网络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Ad hoc网络的特点和应用领域。然后对Ad hoc网络的体系结构进行了研究,给出了结点和网络的几种组织结构。最后对Ad hoc网络面临的特殊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这些问题的影响及引发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Ad hoc网络 自组织 多跳 体系结构
1 引言
我们经常提及的移动通信网络一般都是有中心的,要基于预设的网络设施才能运行。例如,蜂窝移动通信系统要有基站的支持;无线局域网一般也工作在有AP接入点和有线骨干网的模式下。但对于有些特殊场合来说,有中心的移动网络并不能胜任。比如,战场上部队快速展开和推进,地震或水灾后的营救等。这些场合的通信不能依赖于任何预设的网络设施,而需要一种能够临时快速自动组网的移动网络。Ad hoc网络可以满足这样的要求。
Ad hoc网络的前身是分组无线网(Packet Radio Network)。对分组无线网的研究源于军事通信的需要,并已经持续了近20年。早在1972年,美国DARPA(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就启动了分组无线网(PRNET,Packet Radio NETwork)项目,研究分组无线网在战场环境下数据通信中的应用。项目完成之后,DAPRA又在1993年启动了高残存性自适应网络(SURAN,SURvivable Adaptive Network)项目。研究如何将prnet的成果加以扩展,以支持更大规模的网络,还要开发能够适应战场快速变化环境下的自适应网络协议。1994年,DARPA又启动了全球移动信息系统(GloMo,Globle Mobile Information Systems)项目。在分组无线网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对能够满足军事应用需要的、可快速展开、高抗毁性的移动信息系统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并一直持续至今。1991年成立的IEEE802.11标准委员会采用了“Ad hoc网络”一词来描述这种特殊的对等式无线移动网络。
在Ad hoc网络中,结点具有报文转发能力,结点间的通信可能要经过多个中间结点的转发,即经过多跳(MultiHop),这是Ad hoc网络与其他移动网络的最根本区别。结点通过分层的网络协议和分布式算法相互协调,实现了网络的自动组织和运行。因此它也被称为多跳无线网(MultiHop Wireless Network)、自组织网络(SelfOrganized Network)或无固定设施的网络(Infrastructureless Network)。
2 Ad hoc网络的特点和应用
2.1 Ad hoc网络的特点
Ad hoc网络是一种特殊的无线移动网络。网络中所有结点的地位平等,无需设置任何的中心控制结点。网络中的结点不仅具有普通移动终端所需的功能,而且具有报文转发能力。与普通的移动网络和固定网络相比,它具有以下特点:
1.无中心:Ad hoc网络没有严格的控制中心。所有结点的地位平等,即是一个对等式网络。结点可以随时加入和离开网络。任何结点的故障不会影响整个网络的运行,具有很强的抗毁性。
2.自组织:网络的布设或展开无需依赖于任何预设的网络设施。结点通过分层协议和分布式算法协调各自的行为,结点开机后就可以快速、自动地组成一个独立的网络。
3.多跳路由:当结点要与其覆盖范围之外的结点进行通信时,需要中间结点的多跳转发。与固定网络的多跳不同,Ad hoc网络中的多跳路由是由普通的网络结点完成的,而不是由专用的路由设备(如路由器)完成的。
4.动态拓扑:Ad hoc网络是一个动态的网络。网络结点可以随处移动,也可以随时开机和关机,这些都会使网络的拓扑结构随时发生变化。
这些特点使得Ad hoc网络在体系结构、网络组织、协议设计等方面都与普通的蜂窝移动通信网络和固定通信网络有着显着的区别。
2.2 Ad hoc网络的应用领域
由于Ad hoc网络的特殊性,它的应用领域与普通的通信网络有着显着的区别。它适合被用于无法或不便预先铺设网络设施的场合、需快速自动组网的场合等。针对Ad hoc网络的研究是因国事应用而发起的。因此,军事应用仍是Ad hoc网络的主要应用领域,但是民用方面,Ad hoc网络也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它的应用场合主要有以下几类:
2 Ad hoc网络
1.军事应用:军事应用是Ad hoc网络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因其特有的无需架设网络设施、可快速展开、抗毁性强等特点,它是数字人战场通信的首选技术。Ad hoc网络技术已经成为美军战术互联网的核心技术。美军的近期数字电台和无线互联网控制器等主要通信装备都使用了Ad hoc网络技术。
2.传感器网络:传感器网络是Ad hoc网络技术的另一大应用领域。对于很多应用场合来说传感器网络只能使用无线通信技术。而考虑到体积和节能等因素,传感器的发射功率不可能很大。使用Ad hoc网络实现多跳通信是非常实用的解决方法。分散在各处的传感器组成Ad hoc网络,可以实现传感器之间和与控制中心之间的通信。这在爆炸残留物检测等领域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3.紧急和临时场合:在发生了地震、水灾、强热带风暴或遭受其他灾难打击后,固定的通信网络设施(如有线通信网络、蜂窝移动通信网络的基站等网络设施、卫星通信地球站以及微波接力站等)可能被全部摧毁或无法正常工作,对于抢险救灾来说,这时就需要Ad hoc网络这种不依赖任何固定网络设施又能快速布设的自组织网络技术。类似地,处于边远或偏僻野外地区时,同样无法依赖固定或预设的网络设施进行通信。Ad hoc网络技术的独立组网能力和自组织特点,是这些场合通信的最佳选择。
4.个人通信:个人局域网(PAN,Personal Area Network)是Ad hoc网络技术的另一应用领域。不仅可用于实现PDA、手机、手提电脑等个人电子通信设备之间的通信,还可用于个人局域网之间的多跳通信。蓝牙技术中的超网(Scatternet)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5.与移动通信系统的结合:Ad hoc网络还可以与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相结合,利用移动台的多跳转发能力扩大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覆盖范围、均衡相邻小区的业务、提高小区边缘的数据速率等。
在实际应用中,Ad hoc网络除了可以单独组网实现局部的通信外,它带可以作为末端子网通过接入点接入其他的固定或移动通信网络,与Ad hoc网络以外的主机进行通信。因此,Ad hoc网络也可以作为各种通信网络的无线接入手段之一。
3 Ad hoc网络的体系结构
3.1 结点结构
Ad hoc网络中的结点不仅要具备普通移动终端的功能,还要具有服文转发能力,即要具备路由器的功能。因此,就完成的功能而言可以将结点分为主机、路由器和电台三部分。其中主机部分完成普通移动终端的功能,包括人机接口、数据处理等应用软件。而路由器部分主要负责维护网络的拓扑结构和路由信息,完成报文的转发功能。电台部分为信息传输提供无线信道支持。从物理结构上分,结构可以被分为以下几类:单机机单电台、单主机多电台、多主机单电台和多主机多电台。手持机一般采用的单主机单电台的简单结构。作为复杂的车载台,一个结点可能包括通信车内的多个主机。多电台不仅可以用来构建叠加的网络,还可用作网关结点来互联多个Ad hoc网络。
3.2 网络结构
Ad hoc网络一般有两种结构:平面结构和分级结构。
在平面结构中,所有结点的地位平等,所以又可以称为对等式结构。
分级结构中,网络被刈分为簇。每个簇由一个簇头和多个簇成员组成。这些簇头形成了高一级的网络。在高一级网络中,又可以分簇,再次形成更高一级的网络,直至最高级。在分级结构中,簇头结点负责簇间数据的转发。簇头可以预先指定,也可以由结点使用算法自动选举产生。
分级结构的网络又可以被分为单频分级和多频分级两种。单频率分级网络中,所有结点使用同一个频率通信。为了实现簇头之间的通信,要有网关结点(同时属于两个簇的结点)的支持。而在多频率分组网络中,不同级采用不同的通信频率。低级结点的通信范围较小,而高级结点要覆盖较大的范围。高级的结点同时处于多个级中,有多个频率,用不同的频率实现不同级的通信。在两级网络中,簇头结点有两个频率。频率1用于簇头与簇成员的通信。而频率2用于簇头之间的通信。分级网络的每个结点都可以成为簇头,所以需要适当的簇头选举算法,算法要能根据网络拓扑的变化重新分簇。
平面结构的网络比较简单,网络中所有结点是完全对等的,原则上不存在瓶颈,所以比较健壮。它的缺点是可扩充性差:每一个结点都需要知道到达其他所有结点的路由。维护这些动态变化的路由信息需要大量的控制消息。在分级结构的网络中,簇成员的功能比较简单,不需要维护复杂的路由信息。这大大减少了网络中路由控制信息的数量,因此具有很好的可扩充性。由于簇头结点可以随时选举产生,分级结构也具有很强的抗毁性。分级结构的缺点是,维护分级结构需要结点执行簇头选举算法,簇头结点可能会成为网络的瓶颈。
因此,当网络的规模较小时,可以采用简单的平面式结构;而当网络的规模增大时,应用分级结构。美军在其战术互联网中使用近期数字电台(NTDR,Near Term Digital Radio)组网时采用的就是双频分级结构。
[编辑本段]Ad Hoc类问题
个性化问题,就是那些不能用一种已经被充分研究的算法来解决的问题。每个个性化问题都是不同的;没有具体的或者一般的算法能够解决这类问题。
当然,这使得问题个个有趣,而后让每个人面对一个新的挑战。解决此问题可能需要一种新的数据结构或者一套不寻常的循环或条件的组合。有时候,这些问题所需要的解决方案是十分罕见的,或至少很少遇到的。
个性化问题通常需要认真审题,有时候做题者会因要将题目中的细枝末节仔细联系起来而放弃此题。
个性化问题仍然需要合理的优化和某种程度上的分析,例如避免使用五层嵌套的循环。
[编辑本段]Ad Hoc网络中的关键技术
1. 信道接入技术:Ad Hoc网络的无线信道是多跳共享的多点信道,所以不同于普通网络的共享广播信道、点对点无线信道和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由基站控制的无线信道。该技术控制节点如何接入无线信道。信道接入技术主要是解决隐藏终端和暴露终端问题,影响比较大的有MACA协议,控制信道和数据信道分裂的双信道方案和基于定向天线的MAC协议,以及一些改进的MAC协议。
2. 网络体系结构:网络主要是为数据业务设计的,没有对体系结构做过多考虑,但是当Ad Hoc网络需要提供多种业务并支持一定的QoS时,应当考虑选择最为合适的体系结构,并需要对原有协议栈重新进行设计。
3. 路由协议:Ad Hoc路由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传统的保存在结点中的分布式路由数据库如何适应网络拓扑的动态变化。Ad Hoc网络中多跳路由是由普通节点协作完成的,而不是由专用的路由设备完成的。因此,必须设计专用的、高效的无线多跳路由协议。目前,一般普遍得到认可的代表性成果有DSDV、WRP、AODV、DSR、TORA和ZRP等。至今,路由协议的研究仍然是Ad Hoc网络成果最集中的部分。
4. QoS保证:Ad Hoc网络出现初期主要用于传输少量的数据信息。随着应用的不断扩展,需要在Ad Hoc网络中传输多媒体信息。多媒体信息对时延和抖动等都提出了很高要求,即需要提供一定的QoS保证。Ad Hoc网络中的QoS保证是系统性问题,不同层都要提供相应的机制。
5. 多播/组播协议:由于Ad Hoc网络的特殊性,广播和多播问题变得非常复杂,它们需要链路层和网络层的支持。目前这个问题的研究己经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6. 安全性问题:由于Ad Hoc网络的特点之一就是安全性较差,易受窃听和攻击,因此需要研究适用于Ad Hoc网络的安全体系结构和安全技术。
7. 网络管理:Ad Hoc网络管理涉及面较广,包括移动性管理、地址管理和服务管理等,需要相应的机制来解决节点定位和地址自动配置等问题。
8. 节能控制:可以采用自动功率控制机制来调整移动节点的功率,以便在传输范围和干扰之间进行折衷;还可以通过智能休眠机制,采用功率意识路由和使用功耗很小的硬件来减少节点的能量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