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网络的来历
网络(Internet),它的前身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用于军事目的的通信网络。
20世纪60年代末,正处于冷战时期。当时美国军方为了自己的计算机网络在受到袭击时,即使部分网络被摧毁,其余部分仍能保持通信联系,便由美国国防部的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建设了一个军用网,叫做“阿帕网”(ARPAnet)。
阿帕网于1969年正式启用,当时仅连接了4台计算机,供科学家们进行计算机联网实验用。这就是因特网的前身。到70年代。ARPAnet经过独断发展,又设立了新的研究项目,最终形成“互联网”。研究人员将之简称“Internet”。这个名词就一直沿用到现在。
(1)电脑网络来源扩展阅读
网络诞生过程:
随着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后的十多年时间内,由于价格很昂贵。电脑数量极少,早期所谓的计算机网络主要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而产生的。其形式是将一台计算机经过通信线路与若干台终端直接连接,我们也可以把这种方式看做为最简单的局域网雏形。
最早的网络,是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建立的。现代计算机网络的许多概念和方法,如分组交换技术都来自ARPAnet。 ARPAnet不仅进行了租用线互联的分组交换技术研究,而且做了无线、卫星网的分组交换技术研究-其结果导致了网络协议TCP/IP协议的问世。
㈡ 计算机网络的起源也发展
因特网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 ARPA)资助的ARPAnet。该计划局是1957年成立,主要针对前苏联的Sputnik(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做出的反应,其任务是打造美国国防及军事应用科技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ARPA主持研究了用于军事研究的计算机实验网络ARPAnet。该网络的设计思想是:要求网络能够在遭受严重破坏的条件丅(如某些节点不能工作或某些线路中断),仍然能够保持运行。因此,ARPAnet被设计成可在计算机间提供许多线路(即“路由”)的网络,使计算机能够通过其中任一线路而不是只通过其中某一固定线路来发送信息。“包交换”的含义就是把数据分解成不同部分,每部分经由不同路径发送,最后再重新组合成完整的数据。 在1969年底,建立起一个由4台计算机(节点)互连的分组交换试验网络ARPA网。这四个节点分别是斯坦福研究院(SRI)、加州大学巴巴拉分校(UCSB)、加州大学洛杉机分校(UCLA)和犹他大学。1976年,ARPA网发展到57个节点,连接了100多台不同类型的计算机,网络用户发展到2000多个。 1982年,ARPA网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作为军用,称为MILnet;另一部分作为民用,即早期的Internet。为了将不同的计算机局域网和广域网实现互连,即解决网络之间相互通信的问题,ARPA提供基金支持工业界和学术界从事新的研究项目,最后ARPA网决定采用网络互连协议IP(Internet Protocol)来取代网络控制协议NCP(Network Control Protocol)。如果把Internet的发展划分阶段的话,1968~1984年的这个时期可以看作是Internet的提出、研究和试验阶段,这时的Internet以ARPA网为主干网。由于ARPA网采用离散结构,不设中央网络控制设备,实现了网络渠道的多样性,从而减少了系统彻底崩溃的可能性,网络的生存能力得到保证,实现了ARPA的最初构想。
后来,Internet的发展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从1984年到1992年可以看作是Internet的实用发展阶段。为了使全美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能够共享那些过去只有军事领域和少数人才能使用的超级计算机设施,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于1985年提供巨资建设了全美6个超级计算中心(分别是匹滋堡超级计算机中心、康奈尔超级计算机中心、约翰�6�1冯诺依曼超级计算机中心、国家超级计算机中心、圣地亚哥超级计算机中心、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同时建设了将这些超级计算中心和各科研机构互连的高速信息网络NSFnet。1986年NSFnet成功地成为Internet的第二个骨干网(并取代ARPAnet,1990年ARPA网停止运行)。NSFnet对Internet的推广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它使得Internet不再是仅有科学家、工程师、政府部门使用的网络,而是进入了以资源共享为中心的实用服务阶段。
到1991年底,由于Internet发展太快,NSFnet主干网已无法满足需要,且美国政府也负担不起整个Internet。于是基金会要求私营公司承担某些责任,IBM、MCI和Merit组建了高级网络服务公司ANS。ANS建立一个新的广域网,取代NSFnet,成为目前T3级Internet主干网——ANSnet。1992年以后Internet开始进入它的商业化发展阶段,开始向全世界扩展。在Internet商业化的过程中,万维网(WWW)的出现,使Internet的使用更加简单、方便,开创了Internet发展的新时期。
㈢ 计算机网络是如何产生的
1969年美国国防部创建了第一个分组交换网ARPAnet只是一个单个的分组交换网。
产生的原因:20世纪60年代,美苏冷战期间,美国国防部领导的远景研究规划局ARPA提出要研制一种崭新的网络对付来自前苏联的核攻击威胁。
因为当时,传统的电路交换的电信网虽已经四通八达,但战争期间,一旦正在通信的电路有一个交换机或链路被炸,则整个通信电路就要中断,如要立即改用其他迂回电路,还必须重新拨号建立连接,这将要延误一些时间。
(3)电脑网络来源扩展阅读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与一般的事物分类方法一样,可以按事物所具有的不同性质特点(即事物的属性)分类。计算机网络通俗地讲就是由多台计算机(或其它计算机网络设备)通过传输介质和软件物理(或逻辑)连接在一起组成的。
总的来说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基本上包括: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传输介质(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如无线网络的传输介质就是空间)以及相应的应用软件四部分。
㈣ 网络的来源
现代互联网(Internet),它的前身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用于军事目的的通信网络。
20世纪60年代末,正处于冷战时期。当时美国军方为了自己的计算机网络在受到袭击时,即使部分网络被摧毁,其余部分仍能保持通信联系,便由美国国防部的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建设了一个军用网,叫做“阿帕网”(ARPAnet)。阿帕网于1969年正式启用,当时仅连接了4台计算机,供科学家们进行计算机联网实验用。这就是因特网的前身。到70年代,ARPAnet经过独断发展,又设立了新的研究项目,最终形成“互联网”。研究人员将之简称“Internet”。这个名词就一直沿用到现在。
Internet的发展引起了商家的极大兴趣,从而使Internet开始走向商业化。在最近几年,因特网更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很快就达到了今天的规模。
㈤ 计算机网络的起源来自哪里
自1946年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计算机不仅非常庞大,而且极其昂贵,只有极少数的公司才买得起。那时,人们上机既费时,又费力,很不方便。为了克服这种困难,人们就想到能不能把计算题目要用的数据和程序利用电话线路送到计算机上,而计算结果再通过电话线路送回来?最早实现这个想法的是美国军事部门。
1950年,美国在其北部和加拿大境内建立了一个地面防空系统,简称赛其(SAGE)系统。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计算机与通信设备结合起来,是计算机网络的雏形。
赛其系统还不能算是真正的计算机网络,因为由通信线路所连接的,一端是计算机,另一端只是个数据输入输出设备,或称终端设备。人们将这种系统称为联机终端系统,简称联机系统。联机系统很快就得到了推广应用。按照这种方式,人们只要将一个终端通过通信线路与计算机联起来,就可以在远地通过终端利用计算机,好像人就在机房里面一样。
除了在科学计算上的应用外,联机系统在商业上也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如用于航空公司的自动订票系统。航空公司在各售票点的窗口都装一台终端,通过通信线路连到总部的大型计算机上。这样,总部的计算机随时可知道每个航班已经发售了多少票,各终端上的售票员也随时可知道哪些航班还有余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在发展联机系统的同时,人们也在探索能不能将计算机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使得一些计算机上的用户能够利用其他计算机强大的计算能力、昂贵的外部设备和丰富的信息资源。20世纪60年代,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资助计算机网络的研究,于1969年12月建立了只有4台主计算机的ARPA网络。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网络,它就是今天因特网的前身。ARPA网的成功引发了计算机网络研究的热潮,这些研究为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随后,以IBM和数字设备公司(DEC)为代表的各大计算机厂商几乎都推出了自己的网络产品,但是计算机网络的普及是俗称个人计算机出现以后的事了。
㈥ 网络是怎么由来的
网络(Internet),它的前身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用于军事目的的通信网络。
网络始于1969年的美国。是美军在ARPA(阿帕网,美国国防部研究计划署)制定的协定下,首先用于军事连接,后将美国西南部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斯坦福大学研究学院、UCSB和犹他州大学的四台主要的计算机连接起来。这个协定由剑桥大学的BBN和MA执行,并于1969年12月开始联机。
ARPA网和NSF网最初都是为科研服务的,它的主要目的为用户提供共享大型主机的宝贵资源。随着接入主机数量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把internet作为通信以及交流的工具。一些公司还陆续在internet上开展很多商业活动。
随着internet的商业化,其在通信、信息检索、客户服务等方面的巨大潜力被挖掘出来,使internet有了质的飞跃,并最终走向全世界。
(6)电脑网络来源扩展阅读:
网络的定义:
网络是由若干节点和连接这些节点的链路构成,表示诸多对象及其相互联系。
在1999年之前,人们一般认为网络的结构都是随机的。但随着Barabasi和Watts在1999年分别发现了网络的无标度和小世界特性并分别在世界着名的《科学》和《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他们的发现之后,人们才认识到网络的复杂性。
网络会借助文字阅读、图片查看、影音播放、下载传输、游戏、聊天等软件工具从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方面给人们带来极其丰富的生活和美好的享受。
㈦ 如何查找自己电脑里的图片在网络上的来源
下载一个onsee1.07 软件。这样右击图片会出现onsee图片达人,然后有图片来源选项
㈧ 网络的起源与创建是什么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史
1969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管理局( ARPA - -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开始建立一个命名为ARPAnet的网络, 把美国的几个军事及研究用电脑主机联接起来。当初,ARPAnet只联结4台主机,从军事要求上是置于美国国防部高级机密的保护之下,从技术上它还不具备向外推广的条件。
1983年,ARPA和美国国防部通信局研制成功了用于异构网络的TCP/IP协议,美国加利福尼亚伯克莱分校把该协议作为其BSD UNIX的一部分,使得该协议得以在社会上流行起来,从而诞生了真正的Internet。
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利用ARPAnet发展出来的TCP/IP 的通讯协议,在5 个科研教育服务超级电脑中心的基础上建立了NSFnet广域网。
在90年代以前,Internet的使用一直仅限于研究与学术领域。商业性机构进入Internet一直受到这样或那样的法规或传统问题的困扰。事实上,象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等曾经出资建造Internet的政府机构对Internet上的商业活动并不感兴趣。 1991年,美国的三家公司分别经营着自己的CERFnet、PSInet及Alternet 网络,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向客户提供Internet联网服务。他们组成了“商用Internet协会”(CIEA),宣布用户可以把它们的Internet子网用于任何的商业用途 。
Internet普及化 Internet目前已经联系着超过160个国家和地区、4万多个子网、500多万台电脑主机,直接的用户超过4000万,成为世界上信息资源最丰富的电脑公共网络。Internet被认为是未来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雏形。
㈨ 电脑网络是谁弄的
Internet发展史 国际互联网是美国高科技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美国政府出于军事目的不得已而为之的产物。为了分散因遭遇外国核武器打击本国军事指挥控制系统所带来的危险(即当网络中的某一物理层遭到破坏不至于影响整个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行),美国国防部于1969年建立了一个实验型的网络架构APRANET,资金来源于国防部的高级研究规划局(APRPA)。起初,只有几个着名大学院校、研究机构及军事设备承包商等单位被允许与APRPANET联接。APRPANET的建立虽然是出于军事上的目的,但在和平时期,这一网络却极大地方便了各部门的研究人员在该网络上进行信息及技术数据交流。80年代中期,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undation)又建立了一个更加庞大的网络架构NSFnet。1990年,APRPANET中止了与非军事有关的营运活动,随即NSFnet便成为国际互联网初期的主干网。由于是政府出资,NSFnet因而只对大学院校及公共研究机构免费开放,而且限制在该主干网传输与商业活动有关的数据信息。然而许多大企业都对网络潜藏的巨大商业机会表示了极大的关注,并且出现了一些由企业自主兴建的主干网络。到了1992年,由于网络技术已日趋成熟,NSF为了推进国际互联网的商业化进程,宣布几年后将停止营运NSFnet,并开始积极鼓励和资助各类商业实体建立主干网。从此,国际互联网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商业化进程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NSFnet也于1995年正式退出。要了解国际互联网,就不可避免地要提及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几个重要事件。国际互联网的发展与信息技术发展息息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以及技术上的创新是决定国际互联网得以顺利发展的重要因素。网络的主要功能是交换信息,而采取什么样的信息交换方式则是网络早期研究人员面临的首要问题。 1961年,MIT的克兰洛克(Kleinrock) 教授在其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提出了包交换思想,并在理论上证明了包交换技术(packet switching)相对于电路交换技术在网络信息交换方面更具可行性。不久,包交换技术就获得了大多数研究人员的认同,当时APRPANET采用的就是这种信息交换技术。包交换思想的确立在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史上是第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因为包交换技术使得网络上的信息传输不仅在技术上更为便捷,而且还在经济上更为可行。国际互联网发展中的第二个里程碑是信息传输协议(TCP/IP)的制定。网络在类型上有多种,诸如卫星传输网络、地面无线电传输网络等等。信息的传输在同样类型的网络内部不存在任何问题,而要在不同类型的网络之间进行信息传输却会在技术上存在很大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DARPA研究人员卡恩(Kahn)在1972年提出了开放式网络架构思想,并根据这一思想设计出沿用至今的TCP/IP传输协议标准。 在TCP/IP中,“网络”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即任何一个能传输数据分组的通信系统都可以被视为网络。这样,只要采用包交换技术,任何类型的数据传输网络都可相互对接。由于兼容性是技术上一个重要的特征,因而标准的制定对于国际互联网的顺利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TCP/IP标准中的开放性理念也是网络能够发展成为如今的“网中网”——Internet一个决定性因素。第三个里程碑事件是互联网页(World Wide Web,又叫万维网)技术的出现。早期在网络上传输数据信息或者查询资料需要在电脑上进行许多复杂的指令操作,这些操作只有那些对电脑非常了解的技术人员才能做到熟练运用。特别是当时软件技术还并不发达,软件操作界面过于单调,电脑对于多数人只是一种高深莫测的神秘之物,因而当时“上网”只是局限在高级技术研究人员这一狭小的范围之内。 WWW技术是由瑞士高能物理研究实验室(CERN)的程序设计员Tim Berners-Lee 最先开发的,它的主要功能是采用一种超文本格式(hypertext)把分布在网上的文件链接在一起。这样,用户可以很方便地在大量排列无序的文件中调用自己所需的文件。1993年,位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国家超级应用软件研究中心(NCSA)设计出了一个采用WWW技术的应用软件Mosaic,这也是国际互联网史上第一个网页浏览器软件。该软件除了具有方便人们在网上查询资料的功能,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即支持呈现图象,从而使得网页的浏览更具直观性和人性化。可以说,如果网页的浏览没有图象这一功能,国际互联网是不可能在短短的时间内获得如此巨大的进展的,更不用说发展电子商务了。特别是,随着技术的发展,网页的浏览还具有支持动态的图象传输、声音传输等多媒体功能,这就为网络电话、网络电视、网络会议等提供一种新型、便捷、费用低廉的通讯传输基础工具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适应未来商务活动的发展。如果说,最初网络的发展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信息交流的需求,而现在通过网络进行的商务活动或者人们所熟悉的电子商务则是国际互联网今后发展的主要推进器。可以肯定的是,国际互联网仍将以一种不可预见的飞快速度向前发展,同时,如何发展网络经济也将成为每个国家不可?h避的重要问题。
㈩ 笔记本电脑网络来源有哪些
那就可以接收有线和无线信号普遍配有RJ45网线插座跟无线网卡的电脑,移动,长鸿,有线和无线的都就那几家电信,中海,联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