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么解决缓冲区溢出的问题啊``各位大侠请指点!谢了!!
缓冲区溢出是指当计算机程序向缓冲区内填充的数据位数超过了缓冲区本身的容量。溢出的数据覆盖在合法数据上。理想情况是,程序检查数据长度并且不允许输入超过缓冲区长度的字符串。但是绝大多数程序都会假设数据长度总是与所分配的存储空间相匹配,这就为缓冲区溢出埋下隐患。操作系统所使用的缓冲区又被称为堆栈,在各个操作进程之间,指令被临时存储在堆栈当中,堆栈也会出现缓冲区溢出。
当一个超长的数据进入到缓冲区时,超出部分就会被写入其他缓冲区,其他缓冲区存放的可能是数据、下一条指令的指针,或者是其他程序的输出内容,这些内容都被覆盖或者破坏掉。可见一小部分数据或者一套指令的溢出就可能导致一个程序或者操作系统崩溃。
缓冲区溢出是由编程错误引起的。如果缓冲区被写满,而程序没有去检查缓冲区边界,也没有停止接收数据,这时缓冲区溢出就会发生。缓冲区边界检查被认为是不会有收益的管理支出,计算机资源不够或者内存不足是编程者不编写缓冲区边界检查语句的理由,然而摩尔定律已经使这一理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但是多数用户仍然在主要应用中运行十年甚至二十年前的程序代码。
缓冲区溢出之所以泛滥,是由于开放源代码程序的本质决定的。一些编程语言对于缓冲区溢出是具有免疫力的,例如Perl能够自动调节字节排列的大小,Ada95能够检查和阻止缓冲区溢出。但是被广泛使用的C语言却没有建立检测机制。标准C语言具有许多复制和添加字符串的函数,这使得标准C语言很难进行边界检查。C++略微好一些,但是仍然存在缓冲区溢出。一般情况下,覆盖其他数据区的数据是没有意义的,最多造成应用程序错误,但是,如果输入的数据是经过“黑客”或者病毒精心设计的,覆盖缓冲区的数据恰恰是“黑客”或者病毒的入侵程序代码,一旦多余字节被编译执行,“黑客”或者病毒就有可能为所欲为,获取系统的控制权。
使用一组或多组附加驱动器存储数据的副本,这就叫数据冗余技术。比如镜像就是一种数据冗余技术。
㈡ 打开浏览器 跳出对话框说 缓冲器溢出 浏览器不能用 怎么解决~~~~
常说,正在进行缓冲,清除缓存这样的话。
而缓冲器相当于一个寄存器,暂时保存数据。缓冲区是内存中存放数据的地方。在程序试图将数据放到机器内存中的某一个位置的时候,因为没有足够的空间就会发生缓冲区溢出。而人为的溢出则是有一定企图的,攻击者写一个超过缓冲区长度的字符串,然后植入到缓冲区,而再向一个有限空间的缓冲区中植入超长的字符串可能会出现两个结果,一是过长的字符串覆盖了相邻的存储单元,引起程序运行失败,严重的可导致系统崩溃;另有一个结果就是利用这种漏洞可以执行任意指令,甚至可以取得系统root特级权限。大多造成缓冲区溢出的原因是程序中没有仔细检查用户输入参数而造成的。
缓冲区是程序运行的时候机器内存中的一个连续块,它保存了给定类型的数据,随着动态分配变量会出现问题。大多时为了不占用太多的内存,一个有动态分配变量的程序在程序运行时才决定给它们分配多少内存。这样想下去的话,如果说要给程序在动态分配缓冲区放入超长的数据,它就会溢出了。一个缓冲区溢出程序使用这个溢出的数据将汇编语言代码放到机器的内存里,通常是产生root权限的地方,这就不是什么好现象了。仅仅就单个的缓冲区溢出惹眼,它并不是最大的问题根本所在。但如果溢出送到能够以root权限运行命令的区域,一旦运行这些命令,那可就等于把机器拱手相让了。
缓存:它事实上相当于一个临时仓库。每次打开一个网页,IE会自动创建一份该网页文字和图像的缓存文件(一个临时副本)。当再次打开该页时,IE会检查网站服务器上该页的变化。如果页面变化了,IE从网络上重新下载新的网页。如果该页面没有变化,IE就从内存或硬盘上使用缓存中的临时复本来显示它。
IE会在缓存中保留网页到硬盘,直到各自的缓存占满空间;IE则根据网页的时间和空间来向下取舍。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更快地装载页面。
缓存不仅可以用来加快网页加载速度,而且当需要查看以前看过的网页时,还可以无需驱动“小猫”,只需单击IE上的“文件→脱机工作”菜单命令,然后单击工具栏上的“历史”按钮,即可方便地进行浏览。
既然IE缓存有这个妙处,那自然应该共享它了。除了直接复制缓存文件的方法外,还有大搬家—更改IE缓存的保存路径法: 首先打开IE浏览器,单击“工具→Internet选项”菜单命令,打开“Internet选项”对话框。在“常规”选项卡中单击“Internet临时文件”部分的“设置”按钮,打开“设置”对话框,单击“移动文件夹”按钮,在打开的“浏览文件夹”对话框里定位到另一个分区下的某个路径,然后单击“确定”按钮即可。
㈢ 电脑总报缓冲区溢出怎么解决
内存容量太小,或虚拟内存设置有问题,而且同时运行太多程序,系统资源耗尽
建议
1
加条内存
2
虚拟内存设置到物理内存的1.5倍,右键
我的电脑-》属性--》高级--》,在性能--设置中设置虚拟内存
3
不要开太多程序
4
尽量优化开机进程,在
开始--》运行
中,输入msconfig,打开系统配置实用程序,在启动选项卡中,将非必须进程禁用。
5关闭非必须服务,控制面板-》管理工具-》服务中,将不用的服务关闭,比如错误报告,在线系统时间更新,打印服务,系统还原等等
6设置BIOS,优化电脑,这个很多项,最好找书看看
㈣ 路由器有信号没网络是怎么回事
无线路由器连接上了 信号很好 但是还是不能上网是什么原因!原因:
1.运行时间过长,导致上网设备温度过高,出现故障。
首先可以把路由器和光猫这些上网设备都断电关闭几分钟,在开启,稍后再一下,有事可以解决问题。因为如果温度过高,或缓存溢出,都会造成这些设备无法正常运行,关闭几分钟可以释放缓存,降低温度。
2.宽带故障。
连接路由器的电脑能不能上网,也不能上,就把电脑与光猫直接相连,拼宽带连接试试能否连接到网络,还是不能,就是宽带故障,打电话报修。
3.路由器故障。
如果电脑可以通过光猫上网,就是路由器的问题。可以把路由器恢复出厂设置,再重新设置一下。如果还不行,就是路由器坏掉了,需要更换一个。
4.手机、电脑等设备故障。
如果别的手机、电脑可以上网,那么就是自己的上网设备出现问题,可以将手机、电脑重启或者恢复出厂设置。
㈤ 鼠标数据缓冲区数据溢出影响网络通信吗
影响。
缓冲区溢出是一种非常普遍、非常危险的漏洞,在各种操作系统、应用软件中广泛存在,利用缓冲区溢出攻击,可以导致程序运行失败、系统当机、重新启动等后果,更为严重的是,可以利用它执行非授权指令,甚至可以取得系统特权,进而进行各种非法操作。
㈥ win10系统出现缓冲区溢出怎么解决
摘要 你好,第一步:
㈦ 我电脑提示我"缓存溢出"怎么办啊高手教教我
你把菜单栏里“工具”—“配置”里面的第一项“常规”里的“磁盘缓存”设小些试一下!
设小些,一般是1024KB或是2048KB,和文件长度没有关系的,这个“缓存”的意思就是每当下载1024KB或2048KB的时候再存到你的硬盘里,之前是存在缓存里的。
些Sasser代码(可以说是插件或木马之类)穿过未打补丁的防火墙,到达没有防护的服务器。当代码进入没有防护服务器的内存时,它马上执行缓存器溢出,将服务器系统级的控制权交给了远端的主机,实现在企业网内的远程控制。
卡巴六正是针对Web浏览器或者其他最终用户网络应用的的漏洞防御,并可以检测和防止受保护计算机上运行的任何应用遭受缓存溢出攻击,防治计算机收到伤害,你拒绝的时候没有“以后都这样操作”的提示吗?如果没有,建议不要浏览该网页了!
温馨提醒:上网的时候最好不要用IE上网,因为80%病毒都是针对IE的(也就是WINDOW),如果使用第三方面的浏览器,将会大大降低中毒的几率!
㈧ 打不开网络和internet设置 系统显示检测到缓冲区打不开网络和Internet设置一打开就显示
摘要 你好,亲,你可以参考一下关于加载com组件报调试发现系统在此应用程序中检测到基于堆栈的缓冲区溢出错误_wangkuo106的博客-CSDN博客_系统在此应用程序中检测到基于堆栈的缓冲区溢出 https://blog.csdn.net/wangkuo106/article/details/53669426?utm_medium=distribute.wap_aggpage_search_result.none-task-blog-2~aggregatepage~first_rank_ecpm_v1~rank_aggregation-1-53669426.wap_agg_rank_aggregation&utm_term=%E7%B3%BB%E7%BB%9F%E5%9C%A8%E6%AD%A4%E5%BA%94%E7%94%A8%E7%A8%8B%E5%BA%8F%E4%B8%AD%E6%A3%80%E6%B5%8B%E5%88%B0%E5%9F%BA%E4%BA%8E%E5%A0%86%E6%A0%88%E7%9A%84%E7%BC%93%E5%86%B2%E5%8C%BA%E6%BA%A2%E5%87%BA
㈨ 缓冲区溢出是怎么回事怎么解决啊
缓冲区是内存中存放数据的地方。在程序试图将数据放到计算机内存中的某一位置,但没有足够空间时会发生缓冲区溢出。
㈩ 缓冲区溢出 是什么意思原理性讲解下
缓冲区溢出
开放分类: 计算机原理
缓冲区溢出是一种非常普遍、非常危险的漏洞,在各种操作系统、应用软件中广泛存在。利用缓冲区溢出攻击,可以导致程序运行失败、系统当机、重新启动等后果。更为严重的是,可以利用它执行非授权指令,甚至可以取得系统特权,进而进行各种非法操作。缓冲区溢出攻击有多种英文名称:buffer overflow,buffer overrun,smash the stack,trash the stack,scribble the stack, mangle the stack, memory leak,overrun screw;它们指的都是同一种攻击手段。第一个缓冲区溢出攻击--Morris蠕虫,发生在十年前,它曾造成了全世界6000多台网络服务器瘫痪。
1.概念
缓冲区溢出是指当计算机向缓冲区内填充数据位数时超过了缓冲区本身的容量溢出的数据覆盖在合法数据上,理想的情况是 程序检查数据长度并不允许输入超过缓冲区长度的字符,但是绝大多数程序都会假设数据长度总是与所分配的储存空间想匹配,这就为缓冲区溢出埋下隐患.操作系统所使用的缓冲区 又被称为"堆栈". 在各个操作进程之间,指令会被临时储存在"堆栈"当中,"堆栈"也会出现缓冲区溢出 。
2.危害
在当前网络与分布式系统安全中,被广泛利用的50%以上都是缓冲区溢出,其中最着名的例子是1988年利用fingerd漏洞的蠕虫。而缓冲区溢出中,最为危险的是堆栈溢出,因为入侵者可以利用堆栈溢出,在函数返回时改变返回程序的地址,让其跳转到任意地址,带来的危害一种是程序崩溃导致拒绝服务,另外一种就是跳转并且执行一段恶意代码,比如得到shell,然后为所欲为。
3.缓冲区攻击
一. 缓冲区溢出的原理
通过往程序的缓冲区写超出其长度的内容,造成缓冲区的溢出,从而破坏程序的堆栈,使程序转而执行其它指令,以达到攻击的目的。造成缓冲区溢出的原因是程序中没有仔细检查用户输入的参数。例如下面程序:
void function(char *str) {
char buffer[16];
strcpy(buffer,str);
}
上面的strcpy()将直接吧str中的内容到buffer中。这样只要str的长度大于16,就会造成buffer的溢出,使程序运行出错。存在象strcpy这样的问题的标准函数还有strcat(),sprintf(),vsprintf(),gets(),scanf()等。
当然,随便往缓冲区中填东西造成它溢出一般只会出现“分段错误”(Segmentation fault),而不能达到攻击的目的。最常见的手段是通过制造缓冲区溢出使程序运行一个用户shell,再通过shell执行其它命令。如果该程序属于root且有suid权限的话,攻击者就获得了一个有root权限的shell,可以对系统进行任意操作了。
缓冲区溢出攻击之所以成为一种常见安全攻击手段其原因在于缓冲区溢出漏洞太普遍了,并且易于实现。而且,缓冲区溢出成为远程攻击的主要手段其原因在于缓冲区溢出漏洞给予了攻击者他所想要的一切:植入并且执行攻击代码。被植入的攻击代码以一定的权限运行有缓冲区溢出漏洞的程序,从而得到被攻击主机的控制权。
在1998年Lincoln实验室用来评估入侵检测的的5种远程攻击中,有2种是缓冲区溢出。而在1998年CERT的13份建议中,有9份是是与缓冲区溢出有关的,在1999年,至少有半数的建议是和缓冲区溢出有关的。在Bugtraq的调查中,有2/3的被调查者认为缓冲区溢出漏洞是一个很严重的安全问题。
缓冲区溢出漏洞和攻击有很多种形式,会在第二节对他们进行描述和分类。相应地防卫手段也随者攻击方法的不同而不同,将在第四节描述,它的内容包括针对每种攻击类型的有效的防卫手段。
二、缓冲区溢出的漏洞和攻击
缓冲区溢出攻击的目的在于扰乱具有某些特权运行的程序的功能,这样可以使得攻击者取得程序的控制权,如果该程序具有足够的权限,那么整个主机就被控制了。一般而言,攻击者攻击root程序,然后执行类似“exec(sh)”的执行代码来获得root权限的shell。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攻击者必须达到如下的两个目标:
1. 在程序的地址空间里安排适当的代码。
2. 通过适当的初始化寄存器和内存,让程序跳转到入侵者安排的地址空间执行。
根据这两个目标来对缓冲区溢出攻击进行分类。在二.1节,将描述攻击代码是如何放入被攻击程序的地址空间的。在二.2节,将介绍攻击者如何使一个程序的缓冲区溢出,并且执行转移到攻击代码(这个就是“溢出”的由来)。在二.3节,将综合前两节所讨论的代码安排和控制程序执行流程的技术。
二.1 在程序的地址空间里安排适当的代码的方法
有两种在被攻击程序地址空间里安排攻击代码的方法:
1、植入法:
攻击者向被攻击的程序输入一个字符串,程序会把这个字符串放到缓冲区里。这个字符串包含的资料是可以在这个被攻击的硬件平台上运行的指令序列。在这里,攻击者用被攻击程序的缓冲区来存放攻击代码。缓冲区可以设在任何地方:堆栈(stack,自动变量)、堆(heap,动态分配的内存区)和静态资料区。
2、利用已经存在的代码:
有时,攻击者想要的代码已经在被攻击的程序中了,攻击者所要做的只是对代码传递一些参数。比如,攻击代码要求执行“exec (“/bin/sh”)”,而在libc库中的代码执行“exec (arg)”,其中arg使一个指向一个字符串的指针参数,那么攻击者只要把传入的参数指针改向指向”/bin/sh”。
二.2 控制程序转移到攻击代码的方法
所有的这些方法都是在寻求改变程序的执行流程,使之跳转到攻击代码。最基本的就是溢出一个没有边界检查或者其它弱点的缓冲区,这样就扰乱了程序的正常的执行顺序。通过溢出一个缓冲区,攻击者可以用暴力的方法改写相邻的程序空间而直接跳过了系统的检查。
分类的基准是攻击者所寻求的缓冲区溢出的程序空间类型。原则上是可以任意的空间。实际上,许多的缓冲区溢出是用暴力的方法来寻求改变程序指针的。这类程序的不同之处就是程序空间的突破和内存空间的定位不同。主要有以下三种: 1、活动纪录(Activation Records):
每当一个函数调用发生时,调用者会在堆栈中留下一个活动纪录,它包含了函数结束时返回的地址。攻击者通过溢出堆栈中的自动变量,使返回地址指向攻击代码。通过改变程序的返回地址,当函数调用结束时,程序就跳转到攻击者设定的地址,而不是原先的地址。这类的缓冲区溢出被称为堆栈溢出攻击(Stack Smashing Attack),是目前最常用的缓冲区溢出攻击方式。
2、函数指针(Function Pointers):
函数指针可以用来定位任何地址空间。例如:“void (* foo)()”声明了一个返回值为void的函数指针变量foo。所以攻击者只需在任何空间内的函数指针附近找到一个能够溢出的缓冲区,然后溢出这个缓冲区来改变函数指针。在某一时刻,当程序通过函数指针调用函数时,程序的流程就按攻击者的意图实现了。它的一个攻击范例就是在Linux系统下的superprobe程序。
3、长跳转缓冲区(Longjmp buffers):
在C语言中包含了一个简单的检验/恢复系统,称为setjmp/longjmp。意思是在检验点设定“setjmp(buffer)”,用“longjmp(buffer)”来恢复检验点。然而,如果攻击者能够进入缓冲区的空间,那么“longjmp(buffer)”实际上是跳转到攻击者的代码。象函数指针一样,longjmp缓冲区能够指向任何地方,所以攻击者所要做的就是找到一个可供溢出的缓冲区。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Perl 5.003的缓冲区溢出漏洞;攻击者首先进入用来恢复缓冲区溢出的的longjmp缓冲区,然后诱导进入恢复模式,这样就使Perl的解释器跳转到攻击代码上了。
二.3代码植入和流程控制技术的综合分析
最简单和常见的缓冲区溢出攻击类型就是在一个字符串里综合了代码植入和活动纪录技术。攻击者定位一个可供溢出的自动变量,然后向程序传递一个很大的字符串,在引发缓冲区溢出,改变活动纪录的同时植入了代码。这个是由Levy指出的攻击的模板。因为C在习惯上只为用户和参数开辟很小的缓冲区,因此这种漏洞攻击的实例十分常见。
代码植入和缓冲区溢出不一定要在在一次动作内完成。攻击者可以在一个缓冲区内放置代码,这是不能溢出的缓冲区。然后,攻击者通过溢出另外一个缓冲区来转移程序的指针。这种方法一般用来解决可供溢出的缓冲区不够大(不能放下全部的代码)的情况。
如果攻击者试图使用已经常驻的代码而不是从外部植入代码,他们通常必须把代码作为参数调用。举例来说,在libc(几乎所有的C程序都要它来连接)中的部分代码段会执行“exec(something)”,其中somthing就是参数。攻击者然后使用缓冲区溢出改变程序的参数,然后利用另一个缓冲区溢出使程序指针指向libc中的特定的代码段。
三、 缓冲区溢出攻击的实验分析
2000年1月,Cerberus 安全小组发布了微软的IIS 4/5存在的一个缓冲区溢出漏洞。攻击该漏洞,可以使Web服务器崩溃,甚至获取超级权限执行任意的代码。目前,微软的IIS 4/5 是一种主流的Web服务器程序;因而,该缓冲区溢出漏洞对于网站的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它的描述如下:
浏览器向IIS提出一个HTTP请求,在域名(或IP地址)后,加上一个文件名,该文件名以“.htr”做后缀。于是IIS认为客户端正在请求一个“.htr”文件,“.htr”扩展文件被映像成ISAPI(Internet Service API)应用程序,IIS会复位向所有针对“.htr”资源的请求到 ISM.DLL程序 ,ISM.DLL 打开这个文件并执行之。
浏览器提交的请求中包含的文件名存储在局部变量缓冲区中,若它很长,超过600个字符时,会导致局部变量缓冲区溢出,覆盖返回地址空间,使IIS崩溃。更进一步,在如图1所示的2K缓冲区中植入一段精心设计的代码,可以使之以系统超级权限运行。
四、缓冲区溢出攻击的防范方法
缓冲区溢出攻击占了远程网络攻击的绝大多数,这种攻击可以使得一个匿名的Internet用户有机会获得一台主机的部分或全部的控制权。如果能有效地消除缓冲区溢出的漏洞,则很大一部分的安全威胁可以得到缓解。
目前有四种基本的方法保护缓冲区免受缓冲区溢出的攻击和影响。在四.1中介绍了通过操作系统使得缓冲区不可执行,从而阻止攻击者植入攻击代码。在四.2中介绍了强制写正确的代码的方法。在四.3中介绍了利用编译器的边界检查来实现缓冲区的保护。这个方法使得缓冲区溢出不可能出现,从而完全消除了缓冲区溢出的威胁,但是相对而言代价比较大。在四.4中介绍一种间接的方法,这个方法在程序指针失效前进行完整性检查。虽然这种方法不能使得所有的缓冲区溢出失效,但它能阻止绝大多数的缓冲区溢出攻击。然后在四.5,分析这种保护方法的兼容性和性能优势。
四.1 非执行的缓冲区
通过使被攻击程序的数据段地址空间不可执行,从而使得攻击者不可能执行被植入被攻击程序输入缓冲区的代码,这种技术被称为非执行的缓冲区技术。在早期的Unix系统设计中,只允许程序代码在代码段中执行。但是近来的Unix和MS Windows系统由于要实现更好的性能和功能,往往在数据段中动态地放入可执行的代码,这也是缓冲区溢出的根源。为了保持程序的兼容性,不可能使得所有程序的数据段不可执行。
但是可以设定堆栈数据段不可执行,这样就可以保证程序的兼容性。Linux和Solaris都发布了有关这方面的内核补丁。因为几乎没有任何合法的程序会在堆栈中存放代码,这种做法几乎不产生任何兼容性问题,除了在Linux中的两个特例,这时可执行的代码必须被放入堆栈中:
(1)信号传递:
Linux通过向进程堆栈释放代码然后引发中断来执行在堆栈中的代码来实现向进程发送Unix信号。非执行缓冲区的补丁在发送信号的时候是允许缓冲区可执行的。
(2)GCC的在线重用:
研究发现gcc在堆栈区里放置了可执行的代码作为在线重用之用。然而,关闭这个功能并不产生任何问题,只有部分功能似乎不能使用。
非执行堆栈的保护可以有效地对付把代码植入自动变量的缓冲区溢出攻击,而对于其它形式的攻击则没有效果。通过引用一个驻留的程序的指针,就可以跳过这种保护措施。其它的攻击可以采用把代码植入堆或者静态数据段中来跳过保护。
四.2 编写正确的代码
编写正确的代码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特别象编写C语言那种风格自由而容易出错的程序,这种风格是由于追求性能而忽视正确性的传统引起的。尽管花了很长的时间使得人们知道了如何编写安全的程序,具有安全漏洞的程序依旧出现。因此人们开发了一些工具和技术来帮助经验不足的程序员编写安全正确的程序。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grep来搜索源代码中容易产生漏洞的库的调用,比如对strcpy和sprintf的调用,这两个函数都没有检查输入参数的长度。事实上,各个版本C的标准库均有这样的问题存在。
此外,人们还开发了一些高级的查错工具,如fault injection等。这些工具的目的在于通过人为随机地产生一些缓冲区溢出来寻找代码的安全漏洞。还有一些静态分析工具用于侦测缓冲区溢出的存在。
虽然这些工具帮助程序员开发更安全的程序,但是由于C语言的特点,这些工具不可能找出所有的缓冲区溢出漏洞。所以,侦错技术只能用来减少缓冲区溢出的可能,并不能完全地消除它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