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局域网的一台电脑可以上外网,用路由器怎样连接另一台电脑上外网
外网线接路由器,路由器接2台电脑(如果路由器上接口够,理论上可以接N台)
简而言之,就是你路由器上网了,其他电脑通过路由上
如果你原来能上网到电脑需要账号和密码,那这个账号和密码现在就设置在路由器里
‘贰’ 如何用外网ip访问路由器下的电脑
用外网ip访问路由器下内网的电脑,最通用的方法是用NAT。
NAT------网络地址转换
NAT是通过将专用的网络地址(内部网Intranet)转换为公用地址(如互联网Internet),从而对外隐藏了内部的IP地址。这样,通过在内部使用非注册的 IP 地址,并将它们转换为一小部分外部注册的 IP 地址,从而减少了IP 地址注册的费用以及节省了目前越来越缺乏的地址空间(即IPV4)。同时,这也隐藏了内部网络结构,从而降低了内部网络受到攻击的风险。
NAT三种类型
NAT有三种类型:静态NAT(staticNAT)、NAT池(pooledNAT)和端口NAT(PAT)。
1,其中静态NAT设置起来最为简单,内部网络中的每个主机都被永久映射成 外部网络中的某个合法的地址,多用于服务器。
2,而NAT池则是在外部网络中定义了一系列的合法地址,采用动态分配的方法映射到内部网络,多用于网络中的工作站。
3,PAT则是把内部地址映射到外部网络的一个IP地址的不同端口上。
下面以静态NAT为例,配置步骤:
假设外部地址只有一个,比如61.177.0.7。
而内部的IP是私有地址,比如路由器设为10.0.0.1,下面的电脑就依次设为10.0.0.2到10.0.0.254。
以最常用的80端口为例,设置一个虚拟HTTP服务器,假设内部HTTP服务器IP地址为10.0.0.10。
第一步,在浏览器中输http://10.0.0.1,进入其他配置页面,修改路由器本身HTTP服务端口,不建议关闭,因为通常使用WEB设置将HTTP服务器端口修改为81。
提交并重新启动。
第二步,打开路由器控制页http://10.0.0.1:81
进入虚拟服务器页面,依次填入公共端口号80,私有端口号80,端口类型为TCP,主机IP地址10.0.0.10。
完毕后点击“增加该设置”,然后保存并重新启动路由器,设置就完成了。这个时候外网的通过在IE中输入外网IP地址就可以访问到内部的10.0.0.10了,当然10.0.0.10要把HTTP服务打开。
‘叁’ 我想让我的电脑同时能访问内网192.168.1.1和外网拨号10.3.187.46网段,请问如何设置路由
方法一:
首先你得有两个网关,但两个网关的地址都需要和你的本地IP在同一网段,不然你的数据无法到达网关。照你目前的IP配置来看,默认路由是到10.3.187.46(其实这也是个私有网络),这个就是你所说的外网。另外,你再用一个路由器,LAN口设 10.3.187.0网段的一址(假设为10.3.187.254),WAN口设192.168.1.0(假设为192.168.1.254)的一地址。
然后在你的本地添加一条路由为:
route add 192.168.1.0 mask 255.255.255.0 10.3.187.254 -p
这样,从你本机出去的数据就可以到达两个不同的网段了。
方法二:
加一交换机,将10.3.187.0网段和192.168.1.0网段都物理接入此交换机,在你本机上网卡上设置两个IP,分属两个不同网段的地址。也可以实现都访问。
方法三:
加一企业级路由器:
将不同网段物理接入该路由器上,路由器中配置路由协议。将路由交给路由器处理。
刚刚又看了你的题设,你的本机IP掩码是30位的,我前面所提的是24位,第一种可能不好做哈。
‘肆’ 如何让内网系统中的部分电脑通过路由器访问外网
路由器更好控制
可以在安全设置里对内和外网进行限制,IP策略即可,外网IP段1.1.1.1至255.255.255.255,内网IP为你指定的IP段,策略可设置为通过或禁止,这样就可以单独控制某IP或IP段的电脑的上网行为了,相当精准。
接入方式还选PPPOE拨号,这样如果不设置策略限制的话,局域网内所有电脑都能访问拨号的外网。
还可以通过MAC地址来做出限制,可以限制只有指定几台MAC地址的电脑才可以访问外网,MAC地址可以定位到网卡(相当于定位到某台电脑),所以应该能更精确的控制内网电脑访问外网了。
具体还有其他方式,这些功能普通路由器都能实现。
‘伍’ pc通过一个交换机一个路由器访问外网服务器 用到的协议及这个过程中都会有哪些包
tcp/ip协议通信 必须要用的到 内网都用
电脑上的数据,是如何“走”到远端的另一台电脑的呢?这是个最基础的问题,可能很多人回答不上来,尽管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网络。 这里我们以一个最简单的“ping”命令,来解释一个数据包“旅程”。
假设:我的电脑A,向远在外地的朋友电脑B传输数据,最简单的就是“ping”一下,看看这个家伙的那一端网络通不通。A与B之间只有一台路由器。(路由器可能放在学校,社区或者电信机房,无所谓,基本原理是一样的)
具体过程如下------
1.“ping”命令所产生的数据包,我们归类为ICMP协议。说白了就是向目的地发送一个数据包,然后等待回应,如果回应正常则目的地的网络就是通的。当我们输入了“ping”命令之后,我们的机器(电脑A)就生成了一个包含ICMP协议域的数据包,姑且称之为“小德”吧~~~~
2.“小德”已经将ICMP协议打包到数据段里了,可是还不能发送,因为一个数据要想向外面传送,还得经过“有关部门”的批准------IP协议。IP要将你的“写信人地址”和“收信人地址”写到数据段上面,即:将数据的源IP地址和目的IP地址分别打包在“小德”的头部和尾部,这样一来,大家才知道你的数据是要送到哪里。
3.准备工作还没有完。接下来还有部门要审核------ARP。ARP属于数据链路层协议,主要负责把IP地址对应到硬件地址。直接说吧,都怪交换机太“傻”,不能根据IP地址直接找到相应的计算机,只能根据硬件地址来找。于是,交换机就经常保留一张IP地址与硬件地址的对应表以便其查找目的地。而ARP就是用来生成这张表的。比如:当“小德”被送到ARP手里之后,ARP就要在表里面查找,看看“小德”的IP地址与交换机的哪个端口对应,然后转发过去。如果没找到,则发一个广播给所有其他的交换机端口,问这是谁的IP地址,如果有人回答,就转发给它。
4.经过一番折腾,“小德”终于要走出这个倒霉的局域网了。可在此之前,它们还没忘给“小德”屁股后面盖个“戳”,说是什么CRC校验值,怕“小德”在旅行途中缺胳膊少腿,还得麻烦它们重新发送。。。。。我靠~~~~注:很多人弄不清FCS和CRC。所谓的CRC是一种校验方法,用来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会丢包,损坏等等,FCS是数据包(准确的说是frame)里的一个区域,用来存放CRC的计算结果的。到了目的地之后,目的计算机要检查FCS里的CRC值,如果与原来的相同,则说明数据在途中没有损坏。
5.在走出去之前,那些家伙最后折磨了一次“小德”------把小德身上众多的0和1,弄成了什么“高电压”“低电压”,在双绞线上传送了出去。晕~~出趟门就这么麻烦吗?
6.坐着双绞线旅游,爽!可当看到很多人坐着同轴电缆,还有坐光纤的时候,小德又感觉不是那么爽了。就在这时,来到了旅途的中转站------路由器。这地方可是高级场所,人家直接查看IP地址!剩下的一概不管,交给下面的人去做。够牛吧?路由器的内部也有一张表,叫做路由表,里面标识着哪一个网络的IP对应着路由器的哪一个端口。这个表也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靠路由器之间互相“学习”之后生成的,当然也可以由管理员手工设定。这个“学习”的过程是依靠路由协议来完成的,比如RIP,EIGRP,OSPF等等。
7.当路由器查看了“小德”的IP地址以后,根据路由表知道了小德要去的网络,接着就把小德转到了相应的端口了。至此,路由器的主要工作完成,下面又是打包,封装成frame,转换成电压信号等一系列“折腾”的活,就由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的模块去干吧。
8.小德从路由器的出口出来,便来到了目的地----电脑B----所属的网络的默认网关。默认网关可以是路由器的一个端口,也可以是局域网里的各种服务器。不管怎样,下面的过程还是一样的:到交换机里的ARP表查询“小德”的IP地址,看看属于哪个局域网段或端口,然后就转发到B了。
9.进了B的网卡之后,还要层层“剥皮”,基本上和从A出来的程序是一样的------电脑B先校验一下CRC值,看看数据是否完整;然后检查一下frame的封装,看到是IP协议之后,就把“小德”交给IP“部门”了;IP协议一看目的地址,正确,再看看应用协议,是ICMP。于是知道了该怎么做了------产生一个回应数据包,(可以命名为“回应小德”),并准备以同样的顺序向远端的A发送。。至于刚刚收到的那个数据包就丢弃了。
10.“回应小德”这个数据包又开始了上述同样的循环,只不过这次发送者是B而接收者是A了。 以上是一个最简单的路由过程,任何复杂的网络都是在次基础之上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