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信息共享的利弊有哪些
信息共享的利处:信息共享指不同层次、不同部门信息系统间,信息和信息产品的交流与共用,就是把信息这一种 在互联网时代中重要性越趋明显的资源 与其他人共同分享,以便更加合理地达到资源配置,节约社会成本,创造更多 的财富。是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避免 在信息采集、存贮和管理上重复浪费的 一个重要手段。
信息共享的弊端:现在是信息共享刚起步阶段,各方面都还不是很完备,特别在法律法规上面还存在较大的漏洞,而且不法分子越来越多,越来越会利用弊端来危害社会,需要完备保障措施,才能让信息共享越来越好。
(1)网络时代为何要学会知识共享扩展阅读
信息共享的效率依赖于信息系统的技术发展和传输技术的提高,必须严格在信息安全和保密的条件下实现。当然,不同国家的信息共享程度是不一样的,当前看来,西方国家的信息共享程度要大得多,这也是为什么他们为什么那么发达的一个无形中的指标了。
信息共享的缺少对各部门、各行业间无论是工作方面的合作还是科研方面的数据需求都有极大的阻碍作用。因而,如何尽早的解决全球的信息共享标准将是一个非常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2. 互联网发展带给我们的好处
互联网发展带给我们的好处是给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发布。从购物、缴费、订票等生活应用的革新,到网约车、共享单车等新事物如雨后春笋,越来越多的人体验到了与时代发展同步的获得感。可以说,从单一的技术发明,到覆盖衣食住行用的随处可见,互联网“越来越像空气”,弥漫在每一个人周围。
不仅如此,如果说,生活方式的进步是网络力量最直观的彰显,那么在公共领域带来的价值嬗变和制度进步,成为互联网时代不容忽视的特征。微博微信成为社会舆论的组成部分,广播直播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2)网络时代为何要学会知识共享扩展阅读:
应当说,互联网在精神领域掀起了一场头脑风暴,“多元价值、凝聚共识,提倡共享,实现多赢”等理念深入人心,由此诞生的“互联网思维”不仅被行业奉为圭臬,也在全面深化改革、创新社会治理等方面有着深刻的现实启迪和实践意义。
而对更多的普通人而言,最大的触动就在于,信息壁垒的消弭,让芸芸大众不仅享受技术进步带来的生活便利,也增强了每一个网民在社会公共生活当中的参与感和现场感。
有人曾经这样比喻网络,说它是看世界的窗口和望远镜。“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借助互联网羽翼,我们可以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但最重要的是,会让我们思考得更深,行走得更稳。
3. Web 时代下构建石油知识共享平台
郭攀红 唐先明 计秉玉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
摘 要 目前石油领域没有一个汇聚知识、交流知识、传播知识、连接企业员工知识的社会化的网络平台。基于Web 2.0架构的软件,构建了知识沉淀、知识共享、知识学习及知识应用的应用环境,可应用于石油知识管理领域中,促进企业的知识能力创新。本文结合实践经验,提出并构建了石油知识共享平台,详细介绍了石油知识共享平台如何实现Web 2.0的架构和理念。
关键词 Web 2.0 知识管理 Wiki
Construction of Petroleum Knowledge Share PlatformIn Web 2.0 Architecture
GUO Panhong,TANG Xianming,JI Bingyu
(SINOPEC Exploration & Proction Research Institute,Beijing 100083,China)
Abstract Nowadays,the oil fields haven’t a knowledge network platform used for gathering knowledge, exchanging knowledge,propagating knowledge and connecting enterprise staff.This thesis is designed and implemented some social software based on Web 2.0 architecture,and applied it in oil knowledge management, which constructed a precipitating,sharing,learning and using knowledge environment.In the meantime,this thesis introces that how the oil knowledge Wiki system implement Web 2.0 architecture and some outstanding character.
Key words Web 2.0;knowledge management;Wiki
科研院所承担着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的重任,支撑着中国科技研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同时,也为国家石油经济战略决策提供重要依据。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是知识高度密集型单位,是知识、研发成果的加工厂,是高水平人才从事创新研究的基地。因此,在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建立知识管理体系、开展知识管理技术的应用尤为重要,可以说知识管理是研究院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随着Web 2.0架构的广泛应用,网络上出现了众多的Web 2.0类型的学习交流网站和工具,但是这些通用型的社会网络工具并不能满足石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首先它们的网站定位多以娱乐休闲为主,整个平台内容大而全,无专业性的知识,并且处于一种信息孤岛的状态,没有进行知识和应用的整合,用户每天需要登录不同的网站来获取信息。同样,现在也有许多的石油专业信息网站,但是它们大多是传统的Web 1.0方式,用户不能有效地分享自己的石油专业知识,只能是少数的管理员添加内容,并且无有效地激励和管理机制,导致网站中内容不丰富,而且这些网站多是以石油商务性的知识居多,勘探开发专业知识很少。
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作为知识的密集区域,每个人手中都有许多的石油专业资料,头脑中有许多的石油专业知识,但是每个人又都觉得自己的资料不够用,遇到问题时,没有地方去请教,没有地方去查找。其实这个问题的关键是:知识是离散的,没有实现知识的汇聚和关联;思维是离散的,没有实现思维的汇聚和关联。也就是说没有一个汇聚知识、交流知识、传播知识、知识连接你和我的社会化网络平台,因此,建立一个统一的、开放的、集成的石油知识共享平台,能有效地实现石油勘探开发显性知识及隐性知识的汇聚及分享,成为迫切所需。其作为知识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石油企业的知识管理战略的实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同时,对于企业的内部员工,利用石油知识共享平台可以公平地获取资源和传播信息、知识、思想、智慧;可以认识朋友,扩充人脉;可以交流、学习、协作;可以发展、提升;可以积累社会资本,塑造个人品牌,以更好地进行社会生存。
本文将介绍如何运用Web 2.0相关概念及技术工具构建石油知识共享平台,帮助石油企业实现高效的知识系统管理。
1 知识管理及Web 2.0概述
所谓知识管理[1],就是通过管理与技术手段,使人与知识紧密结合,让知识的沉淀、知识的共享、知识的学习和知识的应用及创新这个 “知识之轮” 循环转动(图1),并通过知识共享的文化,提高企业的效益和效率,为企业创造价值,赢得竞争优势。
如上定义可用一个公式表达如下:
图1 驱动“知识之轮”
油气成藏理论与勘探开发技术: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2011年博士后学术论坛文集.4
其中 “P” 指人(People);“+” 为管理及技术手段;“K” 为知识(Knowledge);“S” 指共享的文化与氛围(Share)。这样看来知识管理简单地说即是通过技术手段(+)将人(P)与知识(K)充分结合,通过知识共享的管理机制和文化(S),使知识的价值成指数级提升,最终实现知识的社会化。知识的社会化对人类甚至高等动物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自从2004年Web 2.0架构出现[2],互联网络步入了一个社会化的网络时代,其优秀的技术架构和开放的管理模式为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注入了新的活力,充分体现了人与知识的紧密结合。
2004年,O'Reilly公司和MediaLive公司采用头脑风暴法,在总结Web 1.0的经验教训的基础提出了Web 2.0的理念[5]。Web 2.0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互联网协会对Web 2.0的定义是:Web 2.0是互联网的一次理念和思想体系的升级换代,由原来的自上而下的由少数资源控制者集中控制主导的互联网体系转变为自下而上的由广大用户集体智慧和力量主导的互联网体系。互联网2.0内在的动力来源是将互联网的主导权交还个人从而充分发掘个人的积极性参与到体系中来,广大个人所贡献的影响和智慧及个人联系形成的社群的影响就替代了原来少数人所控制和制造的影响,从而极大地解放了个人的创作和贡献的潜能,使得互联网的创造力上升到了新的量级。
Web 2.0作为一种新技术架构,它的服务是由许许多多社会网络服务软件组成的。比如博客(Blog)/播客(Podcast)、顶客(digg)、维基网络(Wiki)、内容聚合(RSS)、图像分享(Flickr)、视频分享(YouTube、薯仔网)、网络办公(Google Docs)、社会书签(Delicio.us)、社交网络(开心网)、社会标注评论(Diigo)、幻灯片共享(Slideshare)等等。
其特点如下[5 ]:
1)多人参与,利用集体力量和智慧。传统网站是自上而下的集中发布的旧体系,用户只能看到设计者让他们看到的内容。Web 2.0网站则是以用户为中心,大部分的内容是由用户贡献的,是自下而上的由广大用户集体智慧共同来创造内容,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Web 2.0的灵魂是人。
2)可读可写互联网。在Web 1.0里,互联网是 “阅读式互联网”,用户只能读取网络内容,而Web 2.0是 “可写可读互联网”,普通用户对网络内容可读、可写,每个人都能写入内容。
3)海量的数据。Web 1.0网络内容是封闭而死板的,内容增长能力很弱,Web 2.0网站信奉的是 “数据为王”,将数据变为自我增生( “Intel Inside”)。它们通常都具有巨大的数据资源,并且内容是开放且活跃的,商业模式就是让用户消费这些数据。
4)社会化网络。传统网站的用户之间往往是孤立的,Web 2.0网站则加入了社交元素,让用户之间能够建立联系,把互不沟通的离散人际关系体系转变成沟通顺畅的社会关系网络体系。
Web 2.0对于构建学习型、知识型的组织结构也是一种有力的手段,众多的社会性软件服务为人们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支持,与学习的发生和知识的转化相辅相成。
2 石油知识共享平台架构
石油知识共享平台是为共享石油方面的知识而建立的Web 2.0类型的学习型共享网络,图2为石油知识共享平台的架构图,包括功能层和知识应用模型层,通过从知识沉淀、知识汇聚、知识审核、知识存储、知识关联、知识互助、知识获取、个人知识管理到知识应用及知识创新的一整套知识管理流程,来实现隐性及显性石油专业知识的汇聚及分享。
石油知识共享平台的构建目标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实现汇聚,实现关联,实现知识的转化,以及实现个人知识的管理。
2.1 实现汇聚
包括网络资源的汇聚、社会资源的汇聚、知识的汇聚和思维的汇聚。实现汇聚,将能极大地促进知识的利用效率,促进人与知识更和谐地结合。
图2 石油知识共享平台架构图
2.2 实现关联
除了汇聚外,更重要的是要实现关联,包括网络资源间的关联(即构建互联网络)、社会资源间的关联(即构建人际关系网)、知识的关联(即构建知识网络)、思维的关联(即形成集体性智慧)。同时,不仅要实现同类资源内部的关联,更需要实现资源间的关联。例如,知识与社会资源的关联、知识与思维的关联等。这样用户可以找到与自己兴趣相符合的学习群体和相关链接,轻松方便地查看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不至于在茫茫的网海中搜索寻觅。
2.3 实现知识的转化
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即人脑思维。知识的最大未知区在于人脑中,所以知识管理的关键在于怎样实现隐性知识的转化,包括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以及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直接的转化。
2.4 实现个人知识的管理
在信息化社会,网络知识无限扩充,并且处于杂乱而无序状态,所以需要借鉴纸质资料的知识管理过程来构建网络的个人知识管理,把有用的网页收藏起来,对它高亮标识并注释以及分类、聚合,形成自己的网络知识收藏;能方便地与其他人分享自己的个人收藏,并从其他用户的收藏中进行有针对性的信息采集,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
石油知识共享平台具有典型的社会网络服务的特点,除了具有社会性、开放性、互动性等特征外,还具有以下独特的地方:
1)强调实现实名制。一般的Web 2.0应用中,用户可以任意注册,具有虚拟性、匿名性的特征,容易产生信任危机,而石油知识共享平台将采用企业电子邮件等注册方式,限制会员的注册权限,真正实现实名制,从而让人形成责任感并减少不信任感,沟通距离会更近。
2)强调通过知识的互帮互助来建立新型的关系。该平台将打破传统的组织机构的界限,通过知识分享、知识的交流、共同的成长来建立学习型的组织关系。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领导之间、专家学者与领导之间、领导与领导之间、专家学者及权威人士之间,都可以更加轻松地互相沟通交流,打破了外在条件约束和情感障碍。
3)强调知识权威性的审核和评定。普通的Web 2.0不强调权威性审核,但是石油知识共享平台将强调用户及知识的权威性的审核和评定,以保证石油专业知识的可靠性和权威性。
3 石油知识共享平台主要功能
石油知识共享平台PKSNS包括以下5个功能模块:石油知识资讯模块,石油知识共享模块,个人知识收藏模块,石油知识问答及论坛,石油知识网络全书。将来随着技术和管理理念的提升内容会不断扩充。
3.1 石油知识资讯模块
将分专业、分研究方向设置多个栏目,每个栏目由知识工程师设置知识采集的条件,分发爬虫,到石油专业网站中采集最合适的内容,返回给栏目。同样地,石油知识共享平台的每个栏目都会有爬虫去网站中自动的爬取知识,称为知识爬虫。这部分就体现了知识的汇聚目标。
采集后的知识并不以时间先后顺序放在首页,而是放在一种类似缓存的地方,用户可以判断每个知识的价值,有价值就顶,无价值就踩,越顶排名越靠前,越踩排名越靠后。用户可以做心情评价,做评论。这体现了知识与思维的关联。
3.2 石油知识共享模块
包括书籍共享、文档共享、图片贡献、幻灯片等等,通过这个成果知识共享平台,用户可以把手中的成果资料共享到平台中。贡献与获得成正比。贡献得越多,所获得的知识内容也越多;贡献越少获得越少,没有贡献将没有获得。从而发挥用户共享的积极性,这体现了知识汇聚目标。
在每本项目成果报告页面上,都关联项目的图片册、项目的汇报录音、幻灯片等,在同一平台上把各种显性的知识和隐性的知识关联起来,体现了系统的构建目标,即知识的关联。
3.3 个人知识收藏模块
信息社会,网络知识无限扩充,并且处于杂乱而无序的状态,在石油知识共享平台可以利用个人知识收藏平台,收藏自己喜欢的网页,并且点击编辑后,可以对网页在线进行标注,包括高亮标识及注释,成为自己的知识收藏;也可以搜索到感兴趣的人,点击进入他的知识收藏中进行学习。这体现了系统的构建目标,即个人的知识管理和学习的目标。
3.4 石油知识问答及论坛
通过提问、回答、投票、评分4个阶段来完成问答流程。这个子系统的功能实现了知识转化的目标,即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
3.5 石油知识网络全书
采用wiki这种面向社群的协作式方式编纂石油知识网络全书,特点是普通用户自由创建词汇,协作编辑共同完成。实行权限、版本控制,以确保能回滚到最佳内容状态,这样有效地保护了知识内容的权威性。
4 应用效果分析——以石油知识网络为例
很多的网络,如网络平台、互动网络平台等,内容过大而过全,但有关石油的内容很少,分类粗糙,词条的解释并不专业,且功能较简单,不能完全满足应用需求,如没有英文解释,没有相关词汇,没有上位词、下位词、相关词等语义逻辑关系,因而这类通用的网络网站不能满足石油专业知识管理的需求,于是作者建立了针对石油专业应用的知识网络平台,按照勘探、开发、工程及综合四大类把石油专业主题词、石油网络全书、实用案例等,采用基于Wiki架构的知识协同建构方式共同来完成,充分发挥用户的创造力和参与性。
Wiki来源于夏威夷语 “Wee Kee Wee Kee”,即 “快点快点” 之意[5 ],中文译为 “维基” 或 “维客”。Wiki是一种多人参与的知识集成方式,其通过对信息多人协作、多人维护、自由发表的形式对共同的主题进行补充和丰富,有利于读者从不同作者的不同角度实现对一个专题的了解。例如,项目长编写前言,确定目录,每个子部分由项目组成员来共同完成,如图3所示。
石油知识网络平台具有严格的权限、版本控制以及审核流程。用户编辑完成,提交给知识管理员进行审核,审核完以后,编辑才算完成,如果审核不通过,能够确保回滚到最佳内容状态。所以采用这种流程的控制策略,可以有效地保护知识内容的权威性,但又不抹杀个人知识共享的积极性。
石油知识网络平台的成果是一个不断完善的石油专业知识库,享用这个知识库的人要比为这个知识库做贡献的人多得多。作为一种知识社会性的工具,它在提供知识共享的同时,亦不断地促进、激发知识的创新。
图3 Wiki以协作的方式对词条内容进行编辑
石油知识网络平台将原本杂乱无联系的词条以主题词链接的方式连接起来,以线性的网状组织方式,体现了词条间的类目关系,加强了对知识信息的导向性挖掘,并以部门、知识等为整体,将知识修改的不同版本列出,方便词条修改、创建者相互联系,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
石油知识网络平台与石油网络平台中其他系统进行了有效集成,并且其他任何外部的应用系统都可在线查询石油词汇解释,图4所示是重大专项的管理信息系统,页面上鼠标滑过词汇后,会自动关联到石油网络中的解释,如果没有这个解释,会提示您去创建。同时,石油知识网络平台与地理信息系统进行了有效集成,编辑词条时可以点击修改和添加地图,填写经纬度坐标,然后在GIS中就会自动标注这个词条的地理位置,点击后能进入石油网络中详细查看这个词条的解释。
石油知识网络平台已经由知识管理员把《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网络全书》[7]4本全部录入,共有6000条条目,630万字,2200幅图片。广大的普通用户可以任意添加词条,进而扩充石油知识网络平台,因而,石油网络知识的内容会无限的扩充。
石油知识网络平台建立了词条间的逻辑关联,词条间具有语义的逻辑关系,包括同义词、上位词、下位词、英译名等等,如图5所示。知识管理员已经把1994年出版的《石油主题词表》[8]收录进该平台,收录主题词16939条,详细构建了石油词汇间的语义逻辑关系,并且普通用户也可自行添加词汇逻辑关系,这样,词条间的语义关系会更为庞大,更为合理。
石油知识网络是专为石油知识定制,由广大用户集体智慧共同创造知识,并且是开放而活跃的新体系。普通用户对石油知识网络的访问、词条的修改、词条的创建过程中,也是实现对知识的沉淀、知识的共享、知识的学习和知识的应用及创新这个 “知识之轮”的循环驱动。其实PKSNS平台中所有的子系统都具有这个知识流程的驱动过程,是开放而活跃的,是体现群体性智慧的知识管理平台。
图4 重大专项管理信息系统集成石油知识网络平台词条解释
图5 词条语义逻辑表
5 小结
石油知识共享平台利用Web 2.0架构下的各种技术手段将石油企业内部员工与石油专业知识充分结合,实现了隐性及显性石油专业知识的汇聚及分享,并构建了学习型共享组织,倡导了企业知识共享的管理机制和文化,使得石油专业知识的价值成指数级提升,最终将实现石油知识的应用及社会化。
参考文献
[1]吴庆海,周伟,夏敬华.驱动知识之轮.企业基业常青,http://www.kmcenter.org/ArticleShow.asp? ArticleID=1532.
[2]王伟军,熊瑞,张扬.Web 2.0与知识管理平台集成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07,(5):37240.
[3]武琳.Web 2.0时代信息交流模式分析[J].情报杂志,2006,(3).
[4]胡科,王荣良.基于Web 2.0的wiki技术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6,(9).
[5]赖晓云.Wiki在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5,(6).
[6]Murali Raman,Terry Ryan,Lorne Olfman.Design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with Wiki technology.
[7]刘宝和.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网络全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
[8]杨义忠,王承勇,林淑凤.石油主题词表[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
4. 共享时代的来临,你是否支持全人类一秒知识共享为什么
支持知识共享!腹有诗书气自华,人人都做有气质的公民,多好!
5. 网络时代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策略产生的影响
在对网络技术进行有效的教学开发的基础上,随着对网络教学环境的开发建设和基于网络的教与学的研究,网络在中小学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网络教学对体现主体性教育观、素质教育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有效运用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同时,也必然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一、网络教学的功能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获得了巨大发展。伴随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网络对教育教学的作用与潜能充分地显露出来。在对网络技术进行有效的教学开发的基础上,随着对网络教学环境的开发建设(包括设计、制作、评价和使用)和基于网络的教与学的研究,网络在中小学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网络教学对体现主体性教育观、素质教育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如对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充分的教学交往、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等方面的支持等。这不仅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更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由单个的独立的计算机发展到网络是一次划时代的飞跃,网络具有单独工具的计算机所不具备的功能。在网络范围内的各种输入设备、存储设备、各种计算机等硬件资源都是可以共享的网上资源;网上数据库和各种信息资源也是可以网上共享的;网络为人与人之间、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数据交换和信息交换提供了最快捷、最方便的途径。
二、网络教学的影响 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学校教学中的应用,使得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在学生的学科学习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网络教学实际上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学方式。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的获取、加工、管理和利用的能力已经成为教师教学能力不可或缺的部分,这势必带来学生的学习程度、学习心理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某些变化。教师将依托信息资源和网络传输系统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学生将利用信息资源和网络传输系统进行学习。在网络教学方式中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信息能力也必然得到培养和提高。
天然翡翠一手源头价,仅限泰安,直播热卖中!
广告
6. 新华网评:尊重版权是知识共享的前提,实现知识共享都有哪些途径
为了实现知识共享,必须按照人际交往规律和知识市场规律建立知识共享机制。V. P. Ko chikar博士认为,知识共享机制的建立涉及三个方面:内容结构——包括企业内外知识的内容、类型定义、编制知识地图、组织内享有知识内容的审查、编辑、出版、维护等;技术结构——包括建立中央知识管理门户,对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上的知识进行查询,并提供协作所需的技术和工具。
有两种方法可以建立这种可持续的商业生态环境。一是建立良好的知识共享机制,让知识的吸收促进智力的生成。另一方面,它通过外部使用竞争情报来帮助企业做出决策。竞争情报的应用使得没有必要以牺牲他人为代价来赢得市场优势。
就像很多公司把经营战略固定在合作、联盟、创新上一样,从而创造了良性竞争的商业生态。并购浪潮也可以说明这一点:只要有共同的利益,最强的竞争对手就能结成联盟。随着企业越来越重视竞争情报,企业将变得更加具有社会意识,从而可以有效避免恶性价格战等事件,企业将因其努力而获得更多利益。因此,建立可持续的商业生态环境是在这种环境下实现所有企业双赢的唯一途径。
7. 网络教育资源共享对社会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有什么影响
如今,互联网不仅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而且还影响着政治,经济,文化和其他领域。这种影响正在逐步升级我们社会的每个地方,并将持续下去。在教育领域,互联网突破了地理位置的限制,扩大了我们的教育范围和渠道。只要能够连接到互联网,我们就可以接受世界各地优秀教师的教学,这解决了教师不足的问题,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教育的发展取决于技术,技术的发展取决于教育。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不可避免地带来教育的革命,打破以书籍为主的知识传播载体的局限性,并为教育带来新的知识传播形式。建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互联网已经成为知识传播和获取的有效途径。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上进行学习,并且网上平台已成为知识传播的主要载体。
教学信息的传输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师生可以实时沟通。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在任何适当的时间查看以前的学习内容。在高等教育经费紧张的现状下,网络教育可以减少投资和成本,以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打破高等教育的内部划分,最大限度地共享和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在线教育的出现也给传统高等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展望未来,我国教育界应主动拥抱数字化浪潮,积极进入互联网时代,着力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率,促进人民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