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信服 网康 任子行 网帅 莱克斯 启明星辰
几家比较大的审计公司
⑵ 网络安全审计系统的背景
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利用网络实施犯罪的新型网络违法与犯罪行为也随之日渐增多。网络的虚拟性与不确定性,造成传统的办案手段对此已力不从心,公安网监部门迫切需要新的技术手段来帮助其应对这一新挑战。
因网络而起的难题,其解决之道自然也在网络上,广道倾力打造的网络安全审计系统,包括“公安端网络安全审计中心机”和“场所端网络安全审计机”两大部分。该系统使用了最新的网络技术,实现了对所辖区域范围内所有网络行为的全面安全管理,为网监部门预防网络违法、侦破网络犯罪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同时也为相关单位的网络安全提供了全面保障。
⑶ 网络安全审计
国际互联网络安全审计(网络备案),是为了加强和规范互联网安全技术防范工作,保障互联网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促进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根据《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制定本规定。公安局网监分局对互联网单位规定接入网络的单位你就得去买一个由当地公安局认可的有资质的网络审计系统,这个系统会对你在网络上所有的话动进行监控.而且最少要保存90天的日志,深圳金山信息安全技术有限公司网络安全审计系统符合深圳市公安局网监分局所需要的功能要求,产品合格,并有公安部颁发的网络安全产品销售许可证,希望贵司有关负责人自觉办理手续并依法落实网络安全保护技术措施。咨询电话:0755-33301380 QQ:39025729 曾先生
⑷ 网络安全审计的概念
计算机网络安全审计(Audit)是指按照一定的安全策略,利用记录、系统活动和用户活动等信息,检查、审查和检验操作事件的环境及活动,从而发现系统漏洞、入侵行为或改善系统性能的过程。也是审查评估系统安全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的一个过程。在不至于混淆情况下,简称为安全审计,实际是记录与审查用户操作计算机及网络系统活动的过程,是提高系统安全性的重要举措。系统活动包括操作系统活动和应用程序进程的活动。用户活动包括用户在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中的活动,如用户所使用的资源、使用时间、执行的操作等。安全审计对系统记录和行为进行独立的审查和估计,其主要作用和目的包括5个方面:
(1)对可能存在的潜在攻击者起到威慑和警示作用,核心是风险评估。
(2)测试系统的控制情况,及时进行调整,保证与安全策略和操作规程协调一致。
(3)对已出现的破坏事件,做出评估并提供有效的灾难恢复和追究责任的依据。
(4)对系统控制、安全策略与规程中的变更进行评价和反馈,以便修订决策和部署。
(5)协助系统管理员及时发现网络系统入侵或潜在的系统漏洞及隐患。 网络安全审计从审计级别上可分为3种类型:系统级审计、应用级审计和用户级审计。
1)系统级审计
系统级审计主要针对系统的登入情况、用户识别号、登入尝试的日期和具体时间、退出的日期和时间、所使用的设备、登入后运行程序等事件信息进行审查。典型的系统级审计日志还包括部分与安全无关的信息,如系统操作、费用记账和网络性能。这类审计却无法跟踪和记录应用事件,也无法提供足够的细节信息。
2)应用级审计
应用级审计主要针对的是应用程序的活动信息,如打开和关闭数据文件,读取、编辑、删除记录或字段的等特定操作,以及打印报告等。
3)用户级审计
用户级审计主要是审计用户的操作活动信息,如用户直接启动的所有命令,用户所有的鉴别和认证操作,用户所访问的文件和资源等信息。
⑸ 什么是网络安全信息审计
今年国家的法律对网络犯罪实行了严厉的打击我门国家的网络安全也在一步一步完善当中所以有关部门要对个个大大小小的网络进行备案对以后打击网络犯罪是个很有效的方法。。这样对中国的几亿网民不是很好吗。。。
⑹ 什么是信息安全审计
信息安全审计,揭示信息安全风险的最佳手段,改进信息安全现状的有效途径,满足信息安全合规要求的有力武器。
信息安全审计可以使组织掌握其信息安全是否满足安全合规性要求的同时,也可以帮助组织全面了解和掌握其信息安全工作的有效性、充分性和适宜性,包括以下方面:
信息安全组织机构
信息安全需求管理
信息安全制度建设
信息科技风险管理
信息安全意识教育和培训
信息资产管理
信息安全事件管理
应急和业务连续性管理
IT外包安全管理
业务秘密保护
存储介质管理
人员安全管理
物理安全
系统安全
网络安全
数据库安全
源代码安全
应用安全
⑺ 网络安全审计产品是什么
网络安全审计产品一般是之公司电脑或者网络审计软件。
对公司电脑网络进行有效管理,我们公司用的是域之盾软件
功能比如
行为监控
监控即时通讯.电子邮件、文件操作等行为。
移动储存安全
移动设备权限管控, U盘加密,设备管理。
可视化报表
数据可视化,智能、直观、简洁。
文档安全管控
管控文档安全,防止数据泄密。
资产管理
软、硬件资产统计,变更告警。
运维工具
软件分发、远程协助、文档备份、补丁管理等。
⑻ 网络安全审计的审计跟踪
审计跟踪(Audit Trail)指按事件顺序检查、审查、检验其运行环境及相关事件活动的过程。审计跟踪主要用于实现重现事件、评估损失、检测系统产生的问题区域、提供有效的应急灾难恢复、防止系统故障或使用不当等方面。
审计跟踪作为一种安全机制,主要审计目标是:
(1)审计系统记录有利于迅速发现系统问题,及时处理事故,保障系统运行。
(2)可发现试图绕过保护机制的入侵行为或其他操作。
(3)能够发现用户的访问权限转移行为。
(4)制止用户企图绕过系统保护机制的操作事件。
审计跟踪是提高系统安全性的重要工具。安全审计跟踪的意义在于:
(1)利用系统的保护机制和策略,及时发现并解决系统问题,审计客户行为。在电子商务中,利用审计跟踪记录客户活动。包括登入、购物、付账、送货和售后服务等。可用于可能产生的商业纠纷。还用于公司财务审计、贷款和税务监查等。
(2)审计信息可以确定事件和攻击源,用于检查计算机犯罪。有时黑客会在其ISP的活动日志或聊天室日志中留下蛛丝马迹,对黑客具有强大的威慑作用。
(3)通过对安全事件的不断收集、积累和分析,有选择性地对其中的某些站点或用户进行审计跟踪,以提供发现可能产生破坏性行为的有力证据。
(4)既能识别访问系统的来源,又能指出系统状态转移过程。 安全审计跟踪主要重点考虑以下两个方面问题:
(1)选择记录信息。审计记录必须包括网络系统中所有用户、进程和实体获得某一级别的安全等级的操作信息,包括用户注册、用户注销、超级用户的访问、各种票据的产生、其他访问状态的改变等信息,特别应当注意公共服务器上的匿名或来宾账号的活动情况或其他可疑信息。
实际上,收集的信息由站点和访问类型不同而有所差异。通常收集的信息为:用户名、主机名、权限的变更信息、时间戳、被访问的对象和资源等。具体收集信息的种类和数量经常还受限于系统的存储空间等。
(2)确定审计跟踪信息所采用的语法和语义定义。主要确定被记录安全事件的类别(如违反安全要求的各种操作),并确定所收集的安全审计跟踪具体信息内容。以确保安全审计的实效,更好地发挥安全审计跟踪的重要作用。
审计是系统安全策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整个系统运行过程中,覆盖不同的安全机制,为其他安全策略的改进和完善提供了必要的信息。对安全审计的深入研究,为安全策略的完善和发展奠定重要基础和依据。
⑼ 互联网安全审计的安全审计
帮助安全人员审计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对妨碍系统运行的明显企图及时报告给安全控制台,及时采取措施。一般要在网络系统中建立安全保密检测控制中心,负责对系统安全的监测、控制、处理和审计。所有的安全保密服务功能、网络中的所有层次都与审计跟踪系统有关。
⑽ 审计和统计有什么区别,什么是网络安全审计
会计学与审计学都是传统专业,会计学与审计学相互联系又互相区别。
第一,组织部门角度。每个单位或企业都有财务部门,都有出纳会计,财务部门负责一个组织或企业单位账务资金管理。而审计学一般来说,有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相应的有公务员审计单位,企业内部审计等,审计学是用于核对上市公司财政报表,审查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审查有关文件、资料、检查现金实务、有价证券等,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 提到审计学,笔者最早知道有审计学是有一个小学同学的爸爸妈妈在审计局和地税局上班。后来考大学的时候,有些同学报考审计专业,对审计学有大致了解。
第二,从学科特点角度比较。会计学专业一般会学到的课程主要有: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在大学里,会计学和审计学专业基础课程基本上是一样的,比如都有数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信息系统、统计学、初中高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等。区别是,审计学多了政府审计、内部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审计学基础几门课程。
第三,从方法程序角度比较。会计学主要包括了记账、算账、报账、用账、查账等内容,比如设置账户、填制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会计报表等。审计学是方法是确定审计事项、收集审计证据、对照标准评价、提出审计报告、审计调与分析,抽样法等。
第四,侧重不同。两个学科总体框架上基本相同,但各有侧重,会计学侧重记账、登帐、会计凭证、会计报表。财务管理侧重财务分析。审计学侧重审计,但是必须有财务基础知识。简单的说,查账只反映审计一个内容,审计不等于查账,审计还包括比如实地考察、调查、分析、抽样检验等。审计只能由专门审计机构或部门进行,审计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不是会计的分支。
审计学离不开会计学基础内容基本知识,而会计学又是审计学的基本内容之一,审计学与会计学与相同之处但又有所不同,相互联系又有不同。
国际互联网络安全审计(网络备案),是为了加强和规范互联网安全技术防范工作,保障互联网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促进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我国于2005年制定了《互联网安全保护技术措施规定》,2006年3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