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雄安新区发展前景及现状
一、前景:智能城市建设产业一定会有一席之地。雄安新区在进行实体城市建设的同时,将同步建设一个数字城市,打造虚实结合的共生城市。雄安新区将充分引入和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强智能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全面智能化应用服务。智能出行、智能购物、智能环保等等甚至小编还大胆预测,在雄安很可能会有物流、外卖、网约车的独立智能服务的机会,所以关乎智能城市建设的产业在雄安的发展前景是相当不错的。在雄安,环保科技公司的未来很乐观。
不光是智能城市,雄安新区还要是一座不打折扣的绿色城市,在未来建设中必须走绿色发展之路,重点引进资源集约、劳动高效、生产清洁等高精尖产业集群。在社会服务上,构建绿色便捷公交体系,建设绿色市政基础设施,百分百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和绿色城市指标体系。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不会再走,前期的顶层设计已经铺垫,后续的智能环保建设仍在继续。
除了以上两个产业,专致京津冀地区的物流产业,企业服务,创新科技公司等产业也将会有一席之地,还有就是以往当下火热的人工智能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等等都是有相当大的机会的。最后小编也是祝愿雄安新区能够发展的越来越好,进一步的带动京津冀的协同发展,河北的城市圈打造成功能够更加的提前。
二、现状:雄安新区主要由三个县组成:容城县、雄县、安新县,其中容城县是目前为止投资建设最火热的,也是相对来说人流量最大的地区。从新闻中总是看到“千年大计”的宣传语,建筑工地热火朝天的画面,对这里满怀期待,但实际考量后发现它的发展速度并没有想象中的快,除了几个标志性的投资项目建设地,其他地方都是原有的小县城模样。
只有几条街道,最繁华的当属奥威路,有很多央企设立了办事处,中铁、中交等都集中在这条街道。还有最大的商场惠友购物广场,肯德基什么都有,但商场里面装修、出售的商品还是偏低端的。北边的豪丹路多是五金商店,店面小而乱,有几家规模不大的旅馆酒店。新区设立后,提高了这边的物价水平,旅店最低也得130元左右,环境还不怎么样。其他的街道很多都很窄,两边密密麻麻地停放着汽车,可以过道的地方很狭窄,经常堵的水泄不通。顺应国家政策,有很多北京的学校在这边创办了分校区。
② 航拍雄安新区建设现场太震撼,雄安新区承载了怎样的历史使命
关于中国国内现在一直在努力的发展本国的一个国家经济,同时也在进行着伟大的城市建设当中,因为对于中国本身的这个国家是处于一个发展中国家,而且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所面临到的问题也会十分的繁多,这时候城市的建设也在不断的进行着。建设更多的城市,让更多人民居住到这样的城市当中,也是国家建设局在努力完成的任务。那么现在新地区的雄安新区,建设实在太过于震撼,那么关于雄安新区存在着怎样的历史使命?这其中的答案有以下几点。
三、也是为了降低北京城市的一个压力。最后就是为了降低北京城市的一个压力,毕竟在中国北京城市生活了近几千万的人口,这几千万的人口都依靠着北京这个城市服务体系完善着,但是有了雄安新区在旁边,那么可以有更多人口迁移到雄安新区里面,以此来保证首都北京的一个城市服务。
③ “未来之城”雄安新区迎来五年巨变,这座城市的建设的意义在哪
雄安新区可以进一步帮助我们实现智能化网络,这也将会成为一个数字之城。
每当我们提到雄安新区的时候,我们对雄安新区的第一印象就是日新月异,雄安新区每天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雄安新区建设之初,雄安新区的目标之一就是数字化网络,很多知名的企业也会在雄安新区落地,一起把雄安新区打造成一个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智能化中心。
雄安新区已经迎来了5年巨变。
这是一个令大家感到非常欣喜的荣誉,在雄安新区建设5周年之际,雄安新区已经呈现出高楼林立的状态。与此同时,很多企业已经开始在雄安新区布局数字化网络,同时也积极参与对雄安新区的建设和规划。对于雄安新区来说,这个城市将会进一步呈现出智能化城市的价值,同时也会进一步带动我们实现数字化突破。
④ 河北新区雄安新区现状如何
按照中央政府的规划方向,雄安新区将成为世界级的现代绿色智慧城市。随着无人驾驶汽车、人脸识别、无人超市、布局 5G网络等尖端技术的出现,雄安新区现状发展如下:
1、建筑信息管理、计算机集成制造等技术的综合应用
雄安新区成立后的第一个大型城市建设项目是雄安市市民服务中心,主要承担政务服务、规划展示、会议召开、企业办公等功能。BIM、CIM技术、被动式建筑、公用隧道等30多项新技术,在建设过程中得到综合应用,形成了国内建筑创新的“试验场”和未来城市的“示范区”。
2、绿色智慧城市
雄安市服务中心项目采用绿色装配式施工方法,大力发展装配式钢结构和模块化建筑。建筑垃圾比传统建筑垃圾减少超80%,构件工厂化生产,降低了施工噪音,比传统建筑缩短工期40%。
3、5G智慧雄安
5G是重要布局中的一项,移动5G人工智能实验室、电信5G应用开放实验室、电信中性合作的雄安5G示范网络联合实验室等等,都已经开始入驻,可以说,雄安已经成为各种高科技的训练场。
(4)雄安新区智能城市建设网络安全扩展阅读:
雄安新区发展规划:
1、新安北堤施工
雄安新区起步区市位于白洋淀, 大清河新安北堤以北,该地区地势低洼,现有工程防洪能力低,洪水威胁大。为确保起步区的安全,加大了防洪工程建设力度,已基本设计防洪能力。
2、推进优质高效重点工程建设
截至2019年5月15日,新区163家工业企业全部恢复生产,2019年继续推进的58个重点项目全部恢复建设,2020年新开工的103个重点项目除两个高铁项目外全部投产。
3、扩增新道路
雄鄚路(一期)项目:道路等级为主干路,市区标准,双向六车道,包括两座中桥。从高铁站至S333 连接线:线路经荣乌高速公路向南下行,然后向东南转弯,在高铁站西侧的主干路平交道处结束,建设里程约4.23公里。
环淀路(一期):起点在刘李庄西南,终点在鄚州连接线, 全长约16.62公里。一级公路标准,双向四车道,设计时速一小时60公里。
雄县到启动区:起步区东部为起点,终点在雄安高铁站以西的干路交叉口,全长约8.35公里,新建3.2公里,在其中改建5.15公里。
省道S333东延伸工程(S042至白沟站):起点为当前S042,终点相连E5路,长7.92公里,一级公路标准,一小时80km。
⑤ 河北雄安新区是怎样的未来之城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样板和标志。
10个篇章、2万多字,《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一出炉即引起万众瞩目。这张规划“未来之城”的宏伟蓝图,描绘着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前景,凸显着“雄安模式”的精髓。
契合党的十九大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安排,《雄安规划纲要》提出了“两步走”——到2035年和本世纪中叶的建设目标。
“无文化传承,无雄安未来。新区规划建设中,坚持古树不挪,古建筑不拆,古牌坊不搬,保持原址不动。建成的新城市要有老场所,让老百姓记得住乡愁。”河北省委常委、副省长、雄安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刚说。
一个新的城市要立得住,关键要传承好文脉,注重对历史文物和历史风貌的保护。《雄安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保护历史文化,形成体现历史传承、文明包容、时代创新的新区风貌。
殷会良说,新区规划坚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古树、古牌坊等将有机嵌入公园、绿地等,使城市与历史文化传承有机融合、相得益彰,深刻构筑富有雄安特色的城市印记。
雄安新区将保护和合理利用文物古迹、历史古城、传统村镇,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老百姓记得住乡愁。
亮点之十:建设“安全雄安”:构筑现代化城市安全体系,确保千年大计万无一失
“安全是万事之基,是一座城市最核心的基础。安全问题一失万无。”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李原园表示。
《雄安规划纲要》提出,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形成全天候、系统性、现代化的城市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安全雄安。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高孟潭等专家表示,雄安新区规划充分考虑了方方面面安全因素,灾害和安全问题的监测预警、决策指挥、应急救灾等系统标准高,将成为我国安全城市的典范。
《雄安规划纲要》在构建城市安全和应急防灾体系、水安全、抗震能力、能源供应安全等方面作出周密部署。起步区防洪标准为200年一遇,内涝防治标准为50年一遇。
新区将构建完整的城市安全和应急防灾体系,全面提升监测预警、预防救援、应急处置、危机管理等综合防范能力,确保千年大计万无一失。
以上内容来自:新华视点
⑥ 中国运营商将在雄安新区提前部署5G网络是真的吗
中国运营商近日表示,将以国际领先标准规划建设雄安新区的新一代通信与信息基础设施及能力,在雄安新区超前规划部署5G移动通信网络。目前,三大电信运营商均成立服务雄安新区建设领导小组。
中国移动决定组建雄安新区分公司,超前规划部署5G移动通信网络,确保全光高速宽带基础网络一步到位。
中国官方已决定2020年实现5G网络商用。运营商希望能在2018年开展5G网络试商用。
⑦ 全面揭秘雄安新区启动区控制详规
新京报快讯(记者 李玉坤)中国雄安官网6月1日公示了《河北雄安新区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河北雄安新区起步区控制性规划》,公示时间为6月1日至6月30日。
按照公示,启动区作为雄安新区率先建设区域,承担着首批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项目落地、高端创新要素集聚、高质量发展引领、新区雏形展现的重任。启动区规划面积38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设用地26平方公里。
起步区作为雄安新区的主城区和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重点示范区,肩负着集中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时代重任,承担着创造雄安质量、培育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新引擎的历史使命。起步区规划面积约198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设用地约100平方公里。
看点1
2022年,雄安启动区城区雏形将初步显现
根据规划,雄安新区的启动区将建成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首要承载地、雄安新区先行发展示范区、国家创新资源重要集聚区、国际金融开放合作区。
到2022年,启动区的生态系统和交通路网骨架基本成型,主要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建成,重要功能节点建设有序推进,科技创新项目、高端高新产业项目加快落地投产,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初见成效,城区雏形初步显现。
城市核心区示意图。图片来源:雄安发布
到2035年,雄安新区启动区将全面建成创新智能、绿色生态、幸福宜居、韧性安全的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首要承载地、雄安新区先行发展示范区、国家创新资源重要集聚区和国际金融开放合作区,支撑起步区建设成为高质量、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主城区。
看点2
每平方公里人口控制在1万人以下
启动区轨道交通预留40公里
按照规划,雄安新区的启动区规划范围38平方公里,规划建设用26平方公里,人口规模原则上按照新区规划建设区1万人/平方公里控制。
主要通过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存量,有效吸引北京人口转移,集聚优秀人才,逐步形成与创新智能等新区功能定位相适应、满足高端高新产业发展需求的人口结构。
未来,在新区的启动区,绿色交通出行比例将达到90%,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80%,
整体路网密度12公里/平方公里,核心区路网密度15公里/平方公里,城市道路红线15-45米,各类公交专用道总长约100公里,公交站点3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100%,规划轨道交通廊道约25公里,远景预留廊道约15公里。
雄安规划纲要就提到,城际站枢纽布局在启动区。根据新区建设步骤和人口规模、交通出行需求,有序建设轨道交通,对地铁作规划空间预留。加强规划控制并预留市域、区域轨道交通通道走廊空间。规划中低运量轨道交通系统,衔接大运量轨道交通。
看点三
启动区建有六个综合型城市社区
未来,启动区将延续起步区“北、中、南”功能分区结构,通过南北向中央绿谷串联,集中布局城市核心功能,以城市绿环串联六个社区,形成“一带一环六社区”的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图。图片来源:雄安发布
“一带”是中部核心功能带,“一环”是城市绿环,融合城市水系和慢行系统,串联各复合型社区中心,形成环形城市公共生活休闲带。“六社区”即六个综合型城市社区。城市绿化率将超过50%,人均绿化面积超过20平方米。
启动区将塑造“中华风范、淀泊风光、创新风尚”的城市风貌。传承中华营城理念,坚持平原建城原则,以蓝绿空间为骨架,以模数化格网为基础,构建秩序规整、平直方正、窄路密网的街区格局。城市将以明快的天空和烟波浩渺的白洋淀为背景,构筑联通南阳遗址与大溵古淀的特色文化路径,串联各级文化设施,通过多种方式保留有价值的特色民居、古树和特色建筑物。
看点四
启动区将“万物互联”
启动区将集中打造金融岛、总部区、创新坊等产业功能片区,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先行承接企业总部、金融机构、高新高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项目,承接和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服务业企业,尽快形成独具特色和充满活力的优势产业,为新区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奠定坚实基础。
着重发展的产业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互联网和信息服务产业、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产业、现代金融业、软件信息服务、数字创意产业、其他高端现代服务业。先行承接北京高质量创新资源,布局一批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培育一批创新企业。
此外,启动区将坚持智能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在启动区先行布置智能基础设施,重点建设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通信设施。加快建设广域覆盖的窄带物联网(NB-loT)和增强移动物联网(eMTC),积极采用先进物联网技术,预铺预留低功耗局域无线物联网,形成空间全域覆盖的物联网感知网络体系,支持各类智能传感设施的泛在接入,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的万物互联感知。针对智能城市安全需要,加强物联网终端、通讯信息网络和基础架构安全防护,有效应对智能感知体系的安全风险。
释疑
启动区和起步区在什么位置?
按照雄安新区规划纲要,雄安未来将规划形成“一主、五辅、多节点”的新区城乡空间布局。
“一主”即起步区,选择容城、安新两县交界区域作为起步区,是新区的主城区,按组团式布局,先行启动建设。“五辅”即雄县、容城、安新县城及寨里、昝岗五个外围组团,全面提质扩容雄县、容城两个县城,优化调整安新县城,建设寨里、昝岗两个组团,与起步区之间建设生态隔离带。
记者了解到,雄安的发展基本分四个层次:启动区、起步区、中期发展区和远期控制区。
启动区和起步区位置。图片来源:雄安发布
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提到,选择特定区域作为起步区先行开发,在起步区划出一定范围规划建设启动区,条件成熟后再有序稳步推进中期发展区建设,并划定远期控制区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
在新区首场发布会曾提到,雄安新区建设起步区是57个村。新区规划纲要明确,选择容城、安新两县交界区域作为起步区,是新区的主城区,按组团式布局,先行启动建设。按照已经公示的图片来看,启动区主要在现状G18荣乌高速以南,南北向的白洋淀大道附近,涉及乡镇主要是安新县大王镇。
新京报记者 李玉坤 编辑 李丽霞
校对 卢茜
⑧ 雄安: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工智能城市吗
其实早在之前乌镇互联网大会上,李彦宏就表示,网络将和雄安共建一个庞大的智能城市计划:在计划区域内,雄安新城将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解决交通拥堵,自动驾驶,身份识别和授权,以及绿色经济发展和公共效率提高等问题。
现在看来,在雄安这张“白纸”上,AI可以画下的蓝图,远比人们想象的要多。
那么,AI将如何赋能一座城?
自动驾驶如何改造城市
一个笼统回答是:它将大幅提升城市资源的运营效率。
人类科技发展至今,就是一个不断将权力“还给”个人的过程。互联网的出现引发了一次次“去中心化”浪潮,AI也势必进一步带来城市资源配置的去中心化。
如你所见,无论食品配给还是信息传播,工业时代自上而下的供给制度都越来越少,整个城市资源的聚合方式日趋转向每个具体的人——而全球城市管理者的共识是,一座城市里,最需高效匹配的公共资源就是交通系统。这种匹配远非“共享出行缓解交通拥堵”那么简单,而是指未来城市的整个街道系统,都将通过去中心化的智能调度,为每一个人带来价值增量。
很大程度上,这是因为在未来,自动驾驶汽车将成为人类交通系统的核心要素。《连线》杂志曾采访了一批城市学者对自动驾驶的看法,有些回答老生常谈,麻省理工学院城市实验室主任卡罗·拉蒂的回答颇具代表性:“大量城市用地目前都被停车场和公路占据,它们将可被改造为全新功能的建筑,如公园、公共场所及生产空间等。”
最具启示的回答来自知名学者雷恩沃特,在他看来,当自动驾驶普及,城市里的公路,人行道以及街道墙壁之间的界限将变得模糊。自动驾驶将打破工业时代城市规划的枷锁,重新释放城市居民的自主权,将道路“还给”个人。
就在最近,美国国家城市交通官方协会发表了一份未来无人驾驶城市蓝图的报告,详述了智能交通将如何融入城市环境。报告最核心的关键词就是:以人为本。
这份报告对未来智能出行城市提出了几个准则,譬如:未来的城市将通过提高自动化效率,以减少对道路的需求,确保路人的安全和舒适感;使用第三方数据平台安全无缝地交换所有街道数据,实时支持街道管理,保持一个动态可视化的人行道库存,以实现人行道的民主化;用最少的自动驾驶车辆运载最多乘客。
在他们对自动化城市的构想中,较少的车道,频繁出现的“中途跨越点(每隔50-100英尺)”,将极大缓解交通十字路口的重压,甚至可以让行人频繁安全地横穿马路。总之诚如雷恩沃特所言:“有了无人驾驶,你可能再也不需要交通灯或明确人行道与公路之间的区别,城市将更多依靠数据。你可以看到城市结构以难以想象的方式发生改变,特别是人口密集的城市。”
雄安的交通雄心
事实上,这与雄安新区的规划不谋而合。
雄安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刚曾表示,雄安新区未来将实现以智能公共交通为主,无人驾驶私家车个性化出行为辅的出行方式,以此构成未来雄安新区的路网结构和空间分配模式。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一个核心理念是把城市还给人,不再按照汽车尺度来设计城市和道路,而是按照人的尺度来设计。
这需要整个自动驾驶产业链集结待命。此前,科技部宣布将依托网络建立自动驾驶国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Apollo开放平台成为不折不扣的“国家队”。如前所述,在与雄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当天,Apollo第一届理事会也在雄安召开,据介绍,网络、博世、大陆、戴姆勒、福特、英伟达、奇瑞、北汽、一汽、金龙客车共10家企业成为Apollo理事会单位(整个Apollo生态合作伙伴规模已超过70家),将共同商讨城市无人车的发展,推动相关法规政策的制定,并探寻可复制推广的无人驾驶示范模式。而Apollo无人车队在雄安的集体开跑,也为无人车在雄安的运营积累技术和经验。
雄安并未掩饰自己的雄心:成为中国第一个没有红绿灯,没有拥堵,拥有先进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不再需要大量人力上路管理的城市。
事实上,倘若上述雄心得以实现,受益的地方不只雄安,还有整个京津冀经济带乃至全国各城市。
如今全球大约5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据联合国预测,2050年全球人口预计将达到90亿,城市化率预计可达70%,伴随城市化而来的,还有交通拥堵,房价上涨,环境污染等各种“大城市病”。
面对“大城市病”,雄安新区的建立,就是一个颇具气魄的“中国方案”,从过去集中资源发展超级大城市,转向发展城市群。这样做的目的是,在推进城市化同时,力求相对均衡的城市人口分布,以避免过多人口集中在少数大城市。
而在这个过程中,技术的力量将非常关键。犹他大学都市研究中心董事 Reid Ewing就将自动驾驶比作当年高速公路的兴建,就像高速公路的发达让“均匀扩建城市边界”成为可能,在Ewing看来:“想象一下未来,道路拥堵很少发生,你在无人驾驶汽车中可以卓有成效地利用时间,人们出行的‘广义成本’将大大减少。”
这或许意味着,自动驾驶能让不同城市摆脱对本地交通的强依赖,让这个时代真正核心的资源——人才,更自由的流动,这不仅能缓解超级大都市的压力,还将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交通不便、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让区域发展不均问题随之好转。
未来城市的样子
当然,人工智能对城市的赋能,不只交通一面,而是渗透进公共生活的方方面面。篇幅所限,今天简述一下语音识别和人脸识别技术,对城市未来的影响。
先说前者,人机交互的历史就是一个逐渐告别冗余,交互难度不断下降的过程,而业内共识是,未来五至十年,随着物联网产业的崛起,语音将成为人类与机器最自然的交互方式。譬如网络对话式AI操作系统DuerOS就能让人用最自然的语言,实现信息查询,生活服务,智能家居,出行路况,个人助手和知识教育等200多个功能的操作——或许在未来的雄安,人们可以用最直白的语言,通过与设备对话完成缴费、查询、购物、打车等日常活动。
当然,前提是这台机器认识你——这就得谈及另一项惠及城市的人工智能技术:人脸识别。作为图像识别的核心技术,人脸识别可以实现人脸检测,人脸对比和人脸查找。很早之前,网络就已将人脸识别在乌镇和武夷山等景区落地,通过人脸识别闸机提高游园体验及管理效率,还与寻亲平台合作,通过人脸识别系统对比,协助家人快速找到走失者的救助信息。
可以想象,具备语音交互和人脸识别等AI能力的机器,会让人们的城市生活更便捷舒适,最直接的写照就是:当人们早已被各种密码搞得不堪其扰,未来的雄安或许将成为一个没有各种身份认证,没有各种烦琐程序的城市。我特别相信,就像“无现金社会”在中国的飞速普及(以及被其他国家各种羡慕),更具技术含量的“无密码社会”,也将在中国率先来临,它很可能就在雄安。
而你知道,中国令不少国外游客羡慕的,除了“出门不带钱包”,还有“夜里也敢出门”——未来,人工智能技术也将渗入城市安保系统,进一步提高社会安全系数。
事实上,技术进步降低犯罪率的历史有迹可循。举个例子,八十年代的纽约犯罪问题非常严重,但到了九十年代,纽约犯罪率突然一路走低,甚至低于美国平均犯罪率——因为人类这个时候发明了网络摄像头,纽约率先开始大规模安装摄像头,极大提高了破案率,也让犯罪率得以下降。所以完全可以想象,当人脸识别技术得到完善,无异于在城市构筑了一张“数字天网”,这将大幅提高涉恐识别和预警能力,让城市更加安全。
总之在人们的共同期许中,已经走在全球城市探索前沿的雄安,有望成为全球历史上第一个人工智能城市。
当然,人工智能与雄安有关,也与所有城市有关。我相信,就像当年电力革命在中国土地的星火燎原,雄安即将成为的样子,也是所有城市能够成为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