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麦课网络通识课大学生安全教育答案
这里应该没有人知道你的答案,最好问问自己的同学,像这种东西网上一般没有答案,最好自己做吧。
控制方法
抄作业现象是当今中国中小学教育的必然且负面的产物,需要有自控力。
一、学生:
1、端正学习态度。
2、不私藏答案。
二、老师:
1、改变教育方式,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主动性)为主,找准病根,全面抓起。
2、对学生友善,多与学生交流,拉近距离。
3、严格管理控制。
4、布置作业时要求精不求多。
三、家长:
学生的学习习惯一定是与他从小的家庭教育有关,如何把握平衡很重要。例如,父母为了让孩子在周末不浪费时间而报很多的辅导班,最终或许会导致孩子没有写作业的时间也去抄袭,这属于与学校的教学配合过度。
此外,还要尊重孩子的内心想法,保留他们的自尊心。如果采取当众指责孩子的抄袭行为,或进行处罚、痛骂等不当方法,就会严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甚至使其产生一种敌意感,给以后的学习效果带来不利因素。
应该正面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想方设法引导他们的作息时间和学习习惯。沟通和鼓励始终是与孩子之间最好的引导方式。其实作业都是有难易梯度性的,家长可以配合老师,引导他们独立完成容易的部分。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抄作业
B. 云南省彭国军
彭国军
性 别: 男,职 称: 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讲课程:,1.软件安全,专业课,2.信息安全概论,全校通识教育课,3.上网安全与信息安全意识,全校通识教育课
研究方向:网络安全;恶意代码;可信软件;电子证据
C. 佩斯大学在美国当地的知名度高吗
佩斯大学信息系统专业已有二十多年的办学经验,是美国同类专业开设最早的。今天,这个专业仍然能够为学生提供前沿的教育体验。
教学内容
学习根据组织机构特殊需求设计应用。分析大型复杂系统,将数据服务于商业决策。学习软件和硬件系统,掌握各种网络。运用工具从信息系统中提取特殊数据,并将数据的意义传达给利益相关者和管理者。
此外,最重要的是,将新掌握技术和商业头脑结合,为企业寻找到有效、创新的方法。
在专业方向上,佩斯大学信息系统专业设四个方向,包括:计算机与因特网取证,移动应用开发,数据挖掘、库存与可视化,网页与网络安全。
2. 课程
a. 基础课程
基础课提供给入学之前没有学过或者只学过一部分专业知识的学生。计算类专业学士学位持有者可免除全部或者部分基础课。对于其他学生,在被推荐情况下,可免除部分或者全部基础课。
基础课包括以下:
面向对象概要与开发(三个学分)、数据库管理系统(三个学分)、信息系统原理(三个学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三个学分)、商务通信(三个学分)。共计:十五个学分。
b. 职业发展课程
信息系统专业向学生推荐职业发展课。每个方向至少学习课程三门。可选择的方向如下:
安全与信息保障
课程包括:信息系统规划与政策、信息安全与控制、信息安全概要、网络安全、网页与因特网安全、计算机与因特网取证。
通信管理与技术
课程包括:分布式信息系统、通信管理、通信政策与环境、通信系统案例、网页与网络安全。
数据库管理与技术
课程包括:数据库编程,数据挖掘、存储与可视化,网页应用的数据库设计与开发,网页与因特网安全。
D. 山东科技大学泰山科技学院物联网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有什么
物联网工程
所属院系: 通信工程学院
学制:4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专业特色
物联网将无处不在的末端设备和设施,包括传感器、移动终端、工业系统、楼控系统、家庭智能设施、视频监控系统、RFID的各种资产、携带无线终端的个人与车辆等,通过各种无线/有线的长距离/短距离通讯网络实现互联互通、应用大集成、以及基于云计算的SaaS营运等模式,提供安全可控乃至个性化的实时在线监测、定位追溯、报警联动、调度指挥、预案管理、远程控制、安全防范、远程维保、在线升级、统计报表、决策支持等管理和服务功能。
培养目标
本专业遵循“商科教育、完满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四位一体+双院制的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学习能力、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和创新意识,掌握物联网技术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具备物联网开发、设计、运营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具有较宽的系统专业知识,较强的计算机、外语能力和相关工程技术能力,具有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物联网系统规划_设计_物联网各种软硬件设备生产、安装、维护、管理、应用、开发、销售和售后服务等实际工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学生在毕业5年左右预期能够成为物联网工程领域具备组织管理能力的骨干人才
核心课程
电路分析基础、电子电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信号与系统、传感与检测技术、通信原理、嵌入式系统与设计、数据库应用技术、传感器原理及技术、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RFID原理与应用、物联网前沿技术与创新、物联网工程设计与实践、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等。
就业前景
面向物联网行业,从事物联网的通信架构、网络协议、信息安全等的设计、开发、管理与维护。主要岗位包括:物联网系统设计架构师、物联网系统管理员、网络应用系统管理员、物联网应用系统开发工程师等,以及物联网设备技术支持、企业管理与营销等相关职业岗位,能够成为具有扎实专业背景的企业管理者。
E. 云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的专业培养
网络工程专业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坚持通、专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将网络工程专业按通信理论、网络与网络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核心理论与技术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教学的优先地位,培养出既会做人,又符合社会需求的具有高尚人格、创新精神的专业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网络工程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系统掌握计算机网络方面基本技能和方法,掌握信息时代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受到良好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基本训练。对计算机网络的工程与技术发展及其应用前景有较好的理解,掌握网络技术应用方法以及网络软件开发技能,具有较强的计算机网络应用系统分析、设计、集成与管理能力。
1、具有良好的网络技术与工程素养,系统地掌握网络工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2、通过严格地网络系统思维训练与工程训练,具有从事网络系统分析、规划、设计、实施、开发、服务与管理的能力;
3、掌握网络安全基本技术,并具有网络通信应用软件的设计、开发能力以及相关学科应用系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4、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初步学科研究的能力;
5、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在计算机软硬件、网络、应用相关领域从事通信网络、计算机网络系统设计、集成、管理、应用开发方面的工作,适合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教学部门等单位工作。
三、培养模式
通识教育+专业教育
大体在第一、二、三学期进行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第三、四、五学期进行专业主干课和专业必修课,第六、七、八学期进行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教育。专业基础课和主干课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侧重培养学生应用开发能力,通过见习、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的过程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专业综合素质。
四、时间安排
本专业基本学制为4年,同时试行弹性学制(3~6年),允许提前一年毕业或延长毕业年限。经学校批准,学生可休学,但在校学习时间(含休学时间)一般不得超过6年。
五、毕业标准
1.毕业资格:思想政治合格,修完本专业计划规定的所有课程,通过毕业论文答辩,获得相应学分且所获得学分的结构符合要求。
2.授予学位:取得毕业资格,达到云南师范大学关于授予学士学位的规定者,即可授予“网络工程”工学学士学位。
F. 网络安全与填报高考志愿
通信工程,最好的北京邮电,再就是清华/华科,
专科学校的通信工程没好的。
G. 大学 网络工程学 学什么的
一、专业特色
网络工程专业的特色主要在于以网络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突出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数字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网络安全技术和网络管理技术,使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适应网络通信和计算机两方面专业领域的能力。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系统地掌握计算机、通信和网络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可在信息产业、国防以及其他国民经济部门从事计算机通信系统和计算机网络及协议的研究、设计和开发,从事计算机网络管理、计算机网络安全研究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使学生成为知识面广,具有一定创造能力的研究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通信以及网络方面的基础理论、设计原理,掌握计算机通信和网络技术,接受网络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计算机网络设备、系统的研究、设计、开发、工程应用和管理维护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能力;
2.系统地掌握计算机和网络通信领域内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3.掌握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系统的分析、设计与开发方法;
4.具有设计、开发、应用和管理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基本能力;
5.了解计算机及网络通信领域的一些最新进展与发展动态;
6.了解信息产业、计算机网络建设及安全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
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四、学制与学位
标准学制:四年
修业年限:三至六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五、主干学科、交叉学科
主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交叉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
六、主要课程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与统计、离散数学、电路与电子学、数字逻辑电路、数据结构、编译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系统与接口技术、通信原理、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现代交换原理、TCP/IP原理与技术、计算机网络安全、计算机网络组网原理、网络编程技术、计算机网络管理、网络操作系统、Internet技术及应用、软件工程与方法学、数字信号处理、网格计算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等。
七、集中实践教学环节
军事训练、生产实习、网络综合实验、软件课程设计、硬件课程设计、VISUAL C++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
八、课程体系结构及学分比例
课程类别
学 分
学分比例
通识教育基础课General Ecation Courses
72
40.4%
学科基础课Basic Courses of Disciplines
46
25.8%
专业课Specialized Courses
18
10.1%
学科选修课Disciplines Electives
8
4.5%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Practical Training
30
16.9%
第二课堂The Second Classroom
4
2.3%
合 计Total
178
100%
H. 诚问高手:网络工程,信息系统,计算机信息系统,计算机和信息科学这些专业之间的区别
一、引 言
在信息社会,“信息技术”作为一个广泛使用的词语,其含义宽泛,因人而异,包罗万象;在本规范中,“信息技术”特指计算机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之一的教学内容体系。本规范的目的之一就是定义这个内容体系。之所以还用“信息技术”这个词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尚未找到更合适的词语来概括这个内容,其次也因为与“国际接轨”[1]。总之,希望读者在阅读下面的文字时总是记住这里谈的是和计算机学科专业教育相关的一套教学内容,而不是广义的“信息技术”。
1. 本规范报告产生的背景
信息技术专业方向规范的制订是一项研究成果的一个应用。从2003年起,教育部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计算机专业教学分委员会(后简称“教指委”)同时启动了三项工作:计算机专业发展战略研究,制定计算机专业办学规范,制定计算机专业办学评估办法。
“战略研究”提出了以“培养规格分类”为核心思想的计算机专业发展建议。该思想包含如下要点:
(1) 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名称下,鼓励不同的学校根据社会的需求和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但都要达到本科水平)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
(2) 将三种不同的类型归纳为四个不同的专业方向:研究型(计算机科学专业方向)、工程型(包括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和软件工程专业方向)、应用型(即这里的信息技术专业方向)。
(3) 一个学校在其中一个专业方向上通过评估合格,就被认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办得合格。
基于这样的认识,教指委在最初一个规范起草小组的基础上扩充形成了四个规范起草小组,以期形成四个独立的文件,指导不同学校调整办学定位。本报告的内容就是其中信息技术专业方向规范起草小组的工作成果。
在形成本规范的过程中,我们从IEEE-CS/ACM的CC2004文件中得到很大启发。特别是正在形成的CCIT报告,不仅使我们从理念上产生共鸣,而且其已有的工作成果对我们有直接的用处。本规范的附录部分(即知识体和核心课程描述)基本上就是CCIT对应材料的编译。这样做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我们认为该材料在整体上相当不错,集中了大批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近三年的智慧和劳动,二是我们做这个规范的时间和投入有限,需要在较短的时间里拿出一个能为各个学校参考的文件。因此,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特点的一些较大的变动只能在将来规范修订时做了。
2. 关于信息技术专业方向的产生
为什么会出现“信息技术专业方向”?其根本的原因在于人们认识到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的深入,作为信息化社会的需要,出现了一类有明显特征的人才需求。这类人才在各种企事业单位承担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任务。与计算机科学人才相比,对他们没有探索新的计算理论的要求,也没有设计复杂算法的预期;与计算机工程人才相比,不要求他们了解微处理器设计的细节,也不要求他们具备设计新型计算机系统的能力;与软件工程人才相比,不要求他们懂得系统的软件测试,也不指望他们参与大型软件的编写。对他们的核心要求是能够熟练地应用各种软硬件系统知识构建优化的信息系统,他们更了解各种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功能和性能,更善于系统的集成和配置,更有能力管理和维护复杂信息系统的运行。这种认识不仅仅是对当前计算机专业办学状况的认识,也不仅仅是一些研究人员感觉到了这种社会需求,很重要的一个现象是不少学校实际上已经自行开始了相关的教育实践。在中国,近几年纷纷在学校出现网络工程,电子商务,信息安全等专业;在国外,不少学校就有信息技术本科专业。应该说,我们现在讨论信息技术专业方向的规范,不仅有了对社会需求的认识基础,而且也有了教育活动的实践基础。
借鉴CCIT的描述,信息技术作为大学人才培养的一个知识体系,其基本目标是围绕社会中各种组织机构(以及个人)的需求,通过对计算技术的选择、应用和集成,创建优化的信息系统并对其运行实行有效的技术维护和管理。
换句话说,“信息技术”是一门针对社会与各种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化需求,提供与实施技术解决方案的学科,它涉及对计算机软硬件、计算机网络等相关技术与产品的选择、评价、拓展、集成、应用与管理。培养这方面人才所涉及的知识面包括:数学与信息技术基础、程序设计基础、系统平台技术、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与安全、人机交互、集成程序开发、系统架构与集成、Web与数字媒体技术、工程实施、职业操守等。
我们正在走向信息化社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经成为我们的基本国策。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各样的信息系统将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大到“三金工程”,小到一个单位的财务系统;重要的,可能涉及到国家的经济命脉,不那么重要的,可以仅仅是个人家庭数字化信息的组织与维护;有些需要保证长期的稳定运行,例如一个银行的信息系统,另一些则可能只是临时的(但不是不重要的)需要,例如奥运会信息系统。这些系统,不只是给人带来便利,更是企事业单位竞争能力的体现,是个人有效生存的需要。
面对五彩缤纷的需求,背靠层出不穷、动态变化的软硬件技术和产品,经济有效地构建这样的信息系统并使其能够令人满意地运行,将不是一件随意而行的事情。做这类工作的人需要有专门的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不仅能保证胜任当前的工作,还应该为他奠定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这样一种知识结构的外在表现如本节第一段所述。对各种计算技术的理解是基础,这样一种理解应该能够直接指导为满足用户需求对它们的选择和应用。在实践上,信息技术人才应该善于系统集成,善于理解用户的需求和提供最优的满足这种需求的技术路线,有效地对系统运行实施技术性管理。
这样一种知识结构是足够丰富的,有其独立存在的教育学意义。回顾科学技术发展对学科形成的促进作用,如同CCIT报告起草负责人在2004年世界工程师大会上所阐述,1900年前后,由于马达、电话的出现,从物理学科中衍生出了电气工程;1960年前后,由于三极管、集成电路的发明,从电气工程中分出了电子工程;1965年前后,由于计算机的出现和广泛使用,从电气工程和数学中“长”出了计算机科学。而现在,由于互联网,特别是互维网在全球的迅速普及,深入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信息技术从计算机科学和通信科学中分化出来不仅是社会发展所需,而且在教育学上也是水到渠成了。
作为计算机专业(CC2004叫“计算学科”,Computing Discipline)新兴的分支之一,我们有必要比较一下信息技术和它的几个近邻的区别。除了前述作为人才培养的结果,毕业生工作岗位的性质和要求不同外,为适应这种不同在课程设置上也会有明显的区别。附录1给出了信息技术专业方向知识结构框架,附录2则是对其必修课程组织的举例描述。对比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等专业方向,CC2004从课程设置的角度给出了一种实证分析。通过研究美国12所既有信息技术专业,也有计算机科学专业或信息系统专业学校的情况(课程名称,课时安排),我们看到尽管这些相近的专业在课程名称上有很大的相关和重叠,但在课时的配比上有明显的区别。例如“计算机科学”强调数理化和软件的内容,占到了总学时的70%;信息技术强调网络、数据库,以及软件相关的内容,也占了60%多;而信息系统(IS)则更强调商业应用的内容,差不多也是60%。
3. 制定本规范的指导思想
首先,这个文件的基本定位是向学校提供开办信息技术专业方向的办学指导,这种指导也将影响未来相应的办学评估(Assessment)。从操作层面看,这个文件将是学校制定相应培养方案的基本依据。应该强调,本规范不等于各学校的培养方案,各学校应该参照本规范的精神和要求,制定符合自己特点的培养方案。所谓评估,其核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看学校提供的培养方案和本规范的相容性,二是要通过座谈、问卷等方法考察实际情况与培养方案的一致性。我们鼓励学校制定并执行和本规范相容,同时也有自己特色的培养方案。
在制定这个规范的时候,我们遵循如下指导原则:
(1) 这个规范是为指导未来中国计算学科发展走向所形成的文件之一;特别地,它将和计算机科学规范,计算机工程规范,软件工程规范共同构成一个学科专业方向体系,因此在文件的宏观结构上尽量保持一致。本章可能是个例外,因为其他几个方向在内容上要相对成熟,在我国也有了多年的教育实践,从而可以系统地回顾发展历史等。
(2) 尽管信息技术的内容是日新月异的,变化性很强,希望本规范描述的知识内容有相对稳定性。按照CCIT的策略,在刻画信息技术知识单元的时候,先是介绍目的,然后才是技术内容。目的讲的是能力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是独立于技术的,从而有较长的稳定性。例如“网络编程”是一种能力,但是用JSP还是PHP技术编程则属于具体技术的问题。尽管如此,规范建议办学单位应该定期对技术的发展有准确的认识和评估,从而使学生学到的东西能够与时俱进,适应发展的需要。
(3) 课程设置应该足够灵活,必修的内容应该尽量小。从信息技术专业方向毕业的学生就业面会很宽。虽然他们的工作核心是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维护,但其应用会涉及各种行业领域,表现出各种不同的系统需求。这种系统需求反过来对计算技术的选择和应用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本规范提出的课程设置要求给学校留有足够的自由度,允许学校根据自己的情况(例如周边地区的产业条件,学生的状态,学校的条件)进行有针对性的剪裁。
(4) 本规范必须充分地体现信息技术和其他计算机学科分支的差异。信息技术强调各种不同技术的集成,强调将技术融入企事业单位的日常运作之中。因此,对信息技术毕业生的基本要求是他们要掌握实施系统集成的技能,包括通过对系统的抽象来管理复杂性的能力,对技术和产品提供商提出主张的技巧,对技术及其适应性的深刻理解,以及出色的人际交往能力。
(5) 同时,本规范也要反映信息技术和其他计算机学科分支方向的关系。我们认识到,计算机学科不同分支的教学内容在相当程度上有共通之处。无论是从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还是从学校培养人才多样性的角度,条件好一些的学校可能同时提供一种以上的培养方向。因此在描述知识单元时,在相适应的地方,我们都直接采用其他规范中的相关内容。
(6) 本规范的定位是本科教育,但其精神也能适用于其他层次的教育。
(7) 本规范将超出一般的知识点设计和课程设置框架的范畴,同时希望能够对学校办学的实践有具体的参考性指导,有些内容是“要求”,有些内容则只是“建议”。例如,附录1给出了必修的内容,是要求完整体现在教学计划中的;而附录2所提供的只是一些示例教学计划和课程的设计,不要求(也不鼓励)学校照搬。
下面,按照四个方面组织本规范的主体内容。第二节是关于信息技术专业方向的办学目的和人才培养规格要点的一般性描述。对于一个办学单位来说,其目的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表述可以和规范中不一样,但需要体现其中的要求和精神。第三节是本规范的核心,给出信息技术的必修知识体系结构、关于课程设置的考虑,以及对实践教学的要求。第四节是对办学条件的要求,包括师资力量、图书资料、实验室条件、实习基地建设。最后一节将本规范中提出的一些指标性的内容汇集在一起,以便于学校在学科建设中参考。
本规范的编写过程得到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和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由于这个规范是在早先教指委战略研究和规范制定课题之外的内容,所需开支超出了原定预算。如果没有清华大学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支持,这个规范工作是难以开展的。我们在此特别对两个出版社表示衷心感谢。
二、培养目标和规格
“培养目标”,讲的是在一个专业教育计划指导下,一个人达到了相关教育要求后应该达到的综合状态和具备的基本素质。“培养规格”讲的是达到了教育要求后应该具备的专业能力诸方面。
1. 人才培养目标[2]
本学科方向培养具有如下特点的高级专门人才[3]: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与信息技术相关的自然科学和数学知识,并具有创造性地将这些知识应用于信息系统构建和应用的潜力;掌握计算机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信息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熟练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应用知识,对信息技术的效用和发展趋势有深入理解和评估能力;有良好的组织管理和交流沟通能力,能根据不同组织和机构的需求,选择相应的信息技术,并能有效地实施;具备良好的国际交流能力,能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
2. 人才培养规格
信息技术专业方向的本科教育学制一般为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毕业生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一定的文学和艺术修养;具有基本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等。
毕业生通过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在信息技术应用领域发挥专业特长,成为该领域的主要人力资源,并具有在该领域进一步做出创造性贡献的潜能。信息技术人才的基本素质特征是能将不同的技术集成到应用系统中并使系统和所属组织机构的日常运作整合。毕业生为了能胜任这种综合性的任务,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层面的能力:
(1) 基本能力
1) 对信息技术领域的核心技术和概念能熟练运用
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涉及到信息技术基础、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平台技术、系统管理和维护、网络应用及管理、Web技术、人机交互、集成编程技术、信息管理、信息安全、系统集成与体系结构、信息技术与社会环境。对这些方面主要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是从事信息技术领域工作的基础。
2) 为解决个人和组织机构所面临的问题,能系统地分析、确定和阐明用户的需求
信息技术专业人员作为用户和技术之间的桥梁,首先要能帮助用户明确需求,将用户的需求用技术语言清晰的表达。他们要有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能力,谙熟科学、逻辑地思维方法,具有需求分析、抽象问题和建模的能力。由于信息技术的专业人员所处的工作环境涉及面宽,还希望他们具有迅速在适当的层面领会非本专业领域知识的能力。
3) 能设计高效实用的信息技术解决方案,并善于将该解决方案和用户环境整合
要求具有系统架构设计能力,项目管理能力。与工程开发人员不同,信息技术专业人员需要特别关注解决方案和用户环境的关系,从用户的角度出发,进行方案的实施。要有良好的适应能力,适应用户的技术环境,不仅能紧跟技术发展,还能处理遗留的技术问题。能帮助建立有效的项目计划,能够利用成熟的信息技术和工具来构建满足需求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并能管理该系统,在各个阶段,都自觉地关注信息安全问题。具有创新精神、工程意识,管理和经济效益意识,以及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
(2) 专业综合素质
1) 能鉴别和评价当前流行的和新兴的技术,根据用户需求评估其适用性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特性,使得信息技术专业人员要具有突出的信息获取能力,不但熟悉原有的技术,还要对新兴的技术做出快速的反应;不仅在于学习新技术,还需要能够应用基本原理和经验,针对用户需求和应用环境做出评估。
2) 能分析技术对个人,组织,社会带来的影响,包括伦理,法律和政策等各方面问题
信息社会的到来使得信息技术和社会环境的互相影响变得尤为显着和重要。信息技术人员处于技术和社会关联的第一线,要求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对技术的社会影响有专业的判断力。同时要关心社会,对社会有高度责任感,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
3) 深刻理解成功的经验和标准,并能运用
标准和成功的经验是前人劳动的结晶,学习标准和经验能够更快更深的理解技术原理;反过来,对技术原理有深入理解才能更好的理解标准和经验的内涵。并且,标准和经验对系统开发、运行和升级都有重要影响,要求能够熟练运用。
4) 具有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是素质教育的共同要求,同时也是信息技术的实践应用特性所必需的。毕业生要能对实际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并能实施解决。不仅掌握专业技术知识,同时要掌握专业原理,形成专业思想,适应环境的变化、技术的进步和新问题的出现。
(3) 团队和社会交流能力
1) 能将个人行动与团队合作相融合,在队伍中相互协作来达到团队的共同目标
信息技术的解决方案一般都由具有各种不同技术和知识背景的成员组成的团队来开发,信息技术专业的毕业生需要能够在各种形形色色的团队中有效地工作,这就要求他们要具有出众的团队协作能力。
2) 能通过口头和书面的方式,运用恰当的专业词汇和客户、用户及同伴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为了具有出众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交流能力,需要他们掌握各种有效的口头和书面表达技巧,以及倾听的技巧。需要有在用户语言和技术语言之间相互转换的能力。要求他们能够正确评价不同组织机构的作用,了解它们的文化,能够尊重和欣赏别人的差异,对在处理问题中出现的各种不同的观点、意见和建议能够倾听和正确评价。同时为了适应国际化需要,应具备良好的外语能力,能够进行国际交流。
3) 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
终身学习是时代的要求,更是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要求。需要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同时掌握各种理论和实践的学习方法。具备良好的信息获取能力和自学能力。
三、知识结构和相关教学要求
这一节是本规范的核心。一个专业方向的实质反映在其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中。一般地,教学计划是培养方案的一个组成部分,培养方案还可能包括其他的要求和环节。一个教学计划的核心是一组课程(包括其内容和执行要求的描述)。作为一个旨在指导各种不同条件、不同类型学校办学的规范,本节不试图描述某个具体的培养方案,而只是给出对学校制定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特别是从知识体系内涵的角度给出设计本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为此,下面的内容分成四部分阐述:培养方案总体框架,相当于是学校制定培养方案的一个提纲,以便于办学评估和不同学校的比较;知识体系,描述在教学计划中必须覆盖的内容(这里给到知识单元的层次,附录1进一步给到知识点层次);课程体系,给出课程设置的一些宏观要求,并给出用一组必修课程覆盖知识单元的示例,附录2对此有进一步详述;实践教学内容及体系,提出对实践教学安排的建议和具体要求。
1. 培养方案总体框架
所谓“培养方案”,就是针对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在一定的时限和学生入学状态的条件下,通过教学及其相关活动的进行,达到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一种设计。
因此作为学校的专业培养方案,首先就是要明确指出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它们必须符合本规范第二节内容的精神,但应该有具体化的内容。
然后,我们应该看到一组课程的设计,不仅是一组课程的名称,对每一门课还有知识点、学时数、开设的年级、必修与选修属性,等等。在学时等因素上符合本节第三部分的要求,同时其中的必修课程所涉及的知识点要基本覆盖本节第二部分的内容。
最后,我们要看到关于实践教学的组织和实施措施,需要达到本节第四部分的要求。
作为一个总体的要求,课程设计和实践环节的安排都要注意紧扣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鼓励显式说明。
除上述外,作为补充说明,我们强调不同的办学单位可以有不同的培养方案,但其课程计划的内容都要覆盖本规范中规定的必修[4]知识点,并达到必要的深度。信息技术,蕴含宽泛,应用面广。为反映这个特点,本规范只要求一个相对较小的专业必修知识体(大约占总学分数的30%),同时提出了课程体系设计的指导性建议,这样就为具有不同资源条件以及有特定应用倾向的办学机构留有充分的余地。
从教学内容看,信息技术培养方案除了国家统一要求的公共课外,还将涉及数学与信息技术基础、程序设计基础、系统平台技术、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与安全、人机交互、集成程序开发、系统架构与集成、Web与数字媒体技术、工程基础、专业实践等。它们大致能被归纳为如下三类,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其中:
通识教育包括:价值观,职业操守;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和数学;外语;体育等。对它们的要求主要根据国家的规定和学校其他相关专业的成功实践来确定,本规范不着重讨论。
专业教育包括:计算机与信息系统基础知识;信息技术学科专业知识与能力培养;专业实践训练等。这是本规范的重点。
素质教育包括:文字与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社会实践活动;跨专业的选修课;学术与科技活动等。除表达沟通能力被认为对信息技术人才特别重要,从而专门有必修知识单元安排外,其他在本规范中也不讨论。
同时,信息技术专业方向重视系统级抽象能力的培养,强调通过交互性和实践性的教学过程培养综合分析问题与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办学单位满足一定的设施和组织条件,通过足够的时间和学分的安排,让学生得到充分实践训练。
I. 计算机网络工程有哪些
网络工程其他网络词条
以工程化解决网络系统问题的工程
网络工程是指按计划进行的以工程化的思想、方式、方法,设计、研发和解决网络系统问题的工程。培养掌握网络工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及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方面的知识,能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去分析和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可在信息产业以及其他国民经济部门从事各类网络系统和计算机通信系统研究、教学、设计、开发等工作的高级网络科技人才。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网络工程
外文名 Network Engineering
修学年限 四年
授予学位
工学学位
分类
硬件工程和布线工程
专业代码
080903
专业层次
本科
专业类别
计算机类
专业特色
以网络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使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适应网络通信和计算机两方面专业领域的能力
主干学科
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
交叉学科
通信软件设计
开设院校
华北电力大学、天津城建大学等
目录
分类
网络工程(Network Engineering)分为:硬件工程和布线工程。
硬件工程
硬件工程是指计算机网络所使用的设备(交换机、防火墙、
内核、硬件内存、cpu、服务器等),工程包括网络的需求分析
、网络设备的选择、网络拓扑结构的设计、施工技术要求等。
布线工程
布线工程:也称综合布线,它的目的是为了保持正常通讯而使用
光缆、铜缆将网络设备进行连接。工程包括线缆路由的选择、
桥架设计、线缆及接插件的选型等。
技术问题
网络工程主要是指计算机网络系统。以分组交换技术为核心的计算机网络,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得到了飞速发展,采用TCP/IP体系结构的Internet得到广泛运用。
为了使得网络能够适应基于网络的多种多样服务在带宽,可扩缩性和可靠性等方面不断增长的需求,网络工程必须应付这些挑战,解决好网络的设计,实施和维护等一系列技术问题。
1)有非常明确网络建设的目标,这在工程开始之前就确定,在工程进行中不能轻易更改。
2)工程有详细的规划,规划一般分为不同的层次,有的比较概括(如总体规划),有的非常具体(如实施方案)。
3)工程要有正规的依据,例如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军队标准、行业标准或是地方标准。
学科定义
作为一门学科,网络工程必须总结并研究与网络设计,实施和维护有关的概念和客观规律,从而使无论是刚刚涉足该领域的新手,还是久经沙场的老将,都能够根据这些概念和规律来设计和建造满足客户需求同时跟得上Internet发展步伐的计算机网络未来。
本专业培养掌握网络工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及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方面的知识,能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去分析和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可在信息产业以及其他国民经济部门从事各类网络系统和计算机通信系统研究、教学、设计、开发等工作的高级科技人才。计算机网与通信网(包括有线、无线网络)的结合是本专业区别于网络工程专业的显着特色。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网络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网络工程技术应用的基本训练,具有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网络工程方面的实际问题和进一步学习网络工程领域新理论、新技术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网络工程
本专业培养的人才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能力;能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网和通信网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各类网络系统的组网、规划、设 计、评价的理论、方法与技术;获得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与通信系统的设计、开发及应用方面良好的工程实践训练,特别是应获得较大型网络工程开发的初步训练;本专业是专门为网络领域人才市场供不应求的迫切需要而设置的专业。
本专业修业年限四年。学生在修完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全部课程并考试合格后,将被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本专业主要课程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随机过程、数学建模与模拟、组合数学、运筹学、形式语言与自动机、排队论、电路与电子学基础、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离散数学、计算机导论与程序设计、算法与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原理、软件工程、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接口技术与汇编语言、嵌入式系统、信号与系统、计算机网络、通信导论、通信原理、现代交换原理、现代通信网、网络工程、信息与网络安全、接入网技术、宽带无线通信网络、通信软件设计、Internet技术等。
专业特色
网络工程专业的特色主要在于以网络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突出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数字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网络安全技术和网络管理技术,使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适应网络通信和计算机两方面专业领域的能力。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基础知识、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及应用知识、网络工程的专业知识及应用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具有本专业领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实践技能,并具有良好的外语应用能力的高级研究应用型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通信以及网络方面的基础理论、设计原理,掌握计算机通信和网络技术,接受网络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计算机网络设备、系统的研究、设计、开发、工程应用和管理维护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能力;
2.系统地掌握计算机和网络通信领域内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3.掌握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系统的分析、设计与开发方法;
4.具有设计、开发、应用和管理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基本能力;
5.了解计算机及网络通信领域的一些最新进展与发展动态;
6.了解信息产业、计算机网络建设及安全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
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课程设置
主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交叉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与统计、离散数学、电路与电子学、数字逻辑电路、数据结构、编译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系统与接口技术、通信原理、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现代交换原理、TCP/IP原理与技术、计算机网络安全、计算机网络组网原理、网络编程技术、计算机网络管理、网络操作系统、Internet技术及应用、软件工程与方法学、数字信号处理、网格计算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等。
课程体系
课程类别
学 分
学分比例
通识教育基础课General Ecation Courses
72
40.4%
学科基础课Basic Courses of Disciplines
46
25.8%
专业课Specialized Courses
18
10.1%
学科选修课Disciplines Electives
8
4.5%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Practical Training
30
16.9%
展开表格
就业方向
计算机维修工程师
现代信息网 络办公师、计算机维修工程师、网络管理员、售后服务工程师、综合布线工程师、技术支持工程师、监理工程师、操作系统工程师、网络架构工程师、网络安全工程师、网络工程师、网站维护工程师、网站设计开发工程师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各级各类企事单位的办公自动化处理、计算机安装与维护、网页制作、计算机网络和专业服务器的维护管理和开发工作、动态商务网站开发与管理、软件测试与开发及计算机相关设备的商品贸易等方面的有关工作。
可考证书
(1)汉字录入师
(2)现代信息网络办公师
(3)国家教育部(NIT)证书
(4)计算机维修工程师
(5)计算机硬件装调师
(6)程序设计师(VB方向)
(7)网络综合布线工程师
(8)网络工程与管理师
(9)数据库开发师(VFP方向)
(10)网络安全管理维护师
(11)网页设计师
(12)平面设计师
(13)动画制作师
(14)国家劳动部计算机职业资格证书(中级)
(15)动态网页设计师
(16)SQL数据库维护师
(17)网站开发架构师(ASP. NET+SQL)
(18)CCNA
(19)CCNP
(20)CCIE
工程模块
第一模块
第一部分:从零起步,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汉字输入法、windows7操作系统。
第二部分:熟练掌握Office办公软件(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Powerpoint电子演示、并能够熟练的使用常用办公设备,如:打印机、扫描仪、刻录机、数码相机、网络摄像头等。
第三部分:熟练的运用和掌握Internet网络技术,如网络连接、信息浏览查询、上传下载、收发电子邮件、网络通讯等。
第二模块
第一部分:掌握计算机基本组成、硬件识别、整机拆装、BIOS参数设置等。
第二部分:多媒体电脑组装维修调试和网络与通信基础。
第三模块
第一部分:信息网络工程师
网络工程与综合布线(网络拓扑、网络互联设备、网络组建与调试、网络工程预算及招、投标),智能楼宇、宽带网络;WIN2003网络操作系统、IIS设置以及各种服务器的设置与管理技术。
第二部分:高级网络工程师
路由技术及TCP/IP协议、WINDOWS高级管理技术(活动目录)和ISA网络安全管理。
第四模块
第一部分:网站设计与维护师。
通过学习“网页设计及网站建设、网站规划设计”掌握静态网站的设计制作技术和网站的规划建设;除学习传统的网站设计知识外,还要学习最新的DIV技术及综合素质课等。
第二部分:网站设计与维护师拓展课程。
通过学习Photoshop达到专业图片处理优化水平。
通过学习Flash动画达到职业“闪客”水平。
网络协议
TCP/IP协议(Transfer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叫做传输控制/网际协议,又叫网络通讯协议,它包括上百个各种功能的协议,如:远程登录、文件传输和电子邮件等,而TCP协议和IP协议是保证数据完整传输的两个基本的重要协议。通常说TCP/IP 是Internet协议簇,而不单单是TCP和IP。
TCP/IP协议的基本传输单位是数据包(Datagram)。TCP协议负责把数据分成若干个数据包,并给每个数据包加上包头;IP协议在每个包头上再加上接收端主机地址,这样数据找到自己要去的地方。如果传输过程中出现数据丢失、数据失真等情况,TCP协议会自动要求数据重新传输,并重新组包。总之,IP协议保证数据的传输,TCP协议保证数据传输的质量。
TCP/IP协议数据的传输基于TCP/IP协议的四层结构: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链路层,数据在传输时每通过一层就要在数据上加个包头,其中的数据供接收端同一层协议使用,而在接收端,每经过一层要把用过的包头去掉,这样来保证传输数据的格式完全一致。
考试说明
1、考试目标
通过本考试的合格人员能根据应用部门的要求进行网络系统的规划、设计和网络设备的软硬件安装调试工作,能进行网络系统的运行、维护和管理,能高效、可靠、安全地管理网络资源,作为网络专业人员对系统开发进行技术支持和指导,具有工程师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能指导网络管理员从事网络系统的构建和管理工作。
2、考试要求
(1)熟悉计算机系统的基础知识;
(2)熟悉网络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
(3)理解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方法;
(4)熟悉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
(5)熟悉系统安全和数据安全的基础知识;
(6)掌握网络安全的基本技术和主要的安全协议;
(7)掌握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和网络协议的基本原理;
(8)掌握计算机网络有关的标准化知识;
(9)掌握局域网组网技术,理解城域网和广域网基本技术;
(10)掌握计算机网络互联技术;
(11)掌握TCP/IP协议网络的联网方法和网络应用技术;
(12)理解接入网与接入技术;
(13)掌握网络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14)熟悉网络系统的性能测试和优化技术,以及可靠性设计技术;
(15)理解网络应用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16)理解网络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17)了解有关知识产权和互联网的法律法规;
(18)正确阅读和理解本领域的英文资料。
3、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水平考试科目设置
(1)计算机与网络基础知识,考试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