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利用网络资源备课
随着网络的发展,如何让网络教育资源更好的用于教学,如何利用这些资源,将其整合成适合自己的教学,发挥网络资源的最大作用,是我们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备课时,教师可以在网络中查找、获取大量丰富有效的信息来源,弥补自己原有知识的不足,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去。经过不断运用和摸索,我觉得在应用网络教育资源时,要做到三备。 一、备教材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学目标,合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真正实现用教材而不是学教材。有的教师没有好好把握教材,备课只是看看资源中的课件和教学设计,这是远远不够的。那备教材岂不是就看看自己的教材和教师用书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利用网络资源来备课了吗?我们认真研究教材和教师用书,整体把握教学目标这是必须的;另外教师用书上的一些建议也是很好的,但除此之外,如果你再到网络上寻求一些专家的、同行的理论和建议,经过对比,挑选出适合自己和自己学生的好方法,将会给你带来不同寻常的收获。在备课时,我们可以在网络中查找、获取大量丰富有效的信息来源,弥补自己原有知识的不足,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去。我们还可以将网上备课资源的这些资源与课标、教材、学生实际相结合加以修改、完善,变为个人教案,改变我们教学眼界受限、围着自己小圈子做的孤立做法,广开教学思路,转变教学观念,进而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求。比如,我们搜索课堂设计、课件,从中借鉴他们的优点,找到适合自己的特点。 二、备学生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有时发现网络资源中的教师提出的问题,设计的较好,而到了我们的班上,学生对许多问题不能理解或达不到教学目的,还弄得学生一头雾水,这是为什么呀?我们的课完全是按照网上高级教师的示范课设计,怎么感觉收效甚微呢?原因出在自己对学生缺乏分析,忽略了他们的已知。这其实是我们没有充分考虑自已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指的备学生应该是自己的学生,了解他们的差别。因为地域不同,城乡不同,学生的素质不同,我们要充分考虑自己学生的特点和能力,合理的利用资源中的素材,达到最优的效果。因此利用网络资源不是让自己照搬的,必须结合自己的情况择优求取,选择适合自己和自己学生的方法再加以整合才能出效果。我们应从中选择出适合自己的再加工整合成自己的教学设计。在利用课件时,我们不能照搬一个人的课件,而是筛选出一部分适合自己课的,自己再对其中不如意的地方修改。
② 信息技术手段从哪些方面优化教育教学工作
(一)、创新管理方式,提升学校管理水平
1、健全组织机构 构建高效管理网络
众所周知,教育信息化是现代教育的需要,是教学改革的推进器,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因此,我校建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主管副校长为副组长、信息技术骨干教师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信息工作专题会议,制定了信息技术建设规划,建立了从校长到各处、各教研组,直至各班级的的信息技术管理网络,为扎实推进学校教育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2、强化管理力度,确保管理有序高效
我校从上到下,统一认识,切实把教育技术工作置于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位置。在硬件建设逐步到位达标的基础上,为使教育信息管理更趋规范化、科学化、合理化、人性化,我校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大管理力度,落实各个岗位的责任分工,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做好管理监督工作:
第一,实行“三级组织,层层落实”的组织运行机制,确保管理落实到位,即学校-领导小组-教师;
第二,制订了系列管理条例,健全了教育技术工作管理制度,责任明确到人,确保管理有序高效;
第三,资料管理规范齐全,记载翔实,与绩效评定挂钩,确保管理切实有效。
“配”好、“管”好教育技术装备最终的目的在于“用”好。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会有力地促进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的改革,推进教育方法更新,有效提高教育质量,产生最大效益。
3、加强校务电子管理和网站建设,增进学校对外交流
为实现学校管理信息化,学校建有校务管理电子档案,学校及各处室的资料、档案分门别类进行存放,并及时上传到教育局电子档案管理中心。
学校网站建设是学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是适应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大学校对外交流与宣传力度,提高教学、科研、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学校网站是学校对外宣传的窗口,因此,充分发挥学校网站的宣传作用,让校园网成为加强对校外联系,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阵地。校园网我们设有专人管理,做到了及时报道,及时更新。网站不仅为学校各处室提供交流的平台,还为各教研组或教师个人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阳光校园”“依法治校”“教学之声”“德育之窗”“教师风采”“班级管理”“家校互动”“语言文字”等版块向社会展示了二中的风貌以及全校师生才能,促进了家校互动,加强了对校外的联系。
(二)、加强资源库建设,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1、挖掘资源,发挥资源库作用
资源建设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因此学校十分重视资源库的建设,鼓励教师在利用好县教育局的教育资源的同时,对学校资源库内容不断充实、更新,每学期以8G的容量增加,到目前为止,学校资源库已达到250G,其中按年级、学科保存了学校教师大量的精编习题、教育教学课件、各类教学案例、教学设计、相关影像资料等,学校还投资购买了课件库和习题库软件,并及时进行更新。将这些校本资源链接到学校网站,供全体教师学习、参考、使用,充分做到了资源共享,同时提升教师信息素养,为实施信息化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2、强化培训方式,更新教师教育观念
现代教学实践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打造一支具备先进教育理念,掌握先进信息技术的成熟的信息化师资队伍尤其重要。因此,根据县教育局和县研修中心文件精神,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参加了继续教育远程培训学习,合格率100%;适龄教师参加并通过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和考试,合格率100%;学校承担了Internet未来教育主讲教师培训,结业率100%;学校百名教师参加了携手助学网上培训工作,参训教师均获得合格证,合格率为100%。 学校每年还选派多名信息技术教师参加市、县级学科研讨会,并利用寒暑假组织全体教师进行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大大提高了教师的应用意识,提升了教师的应用水平。
(三)、借助信息手段,推进学生素质教育
借助现代化的教育技术,通过多样的教育教学手段来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一直是我校实施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的抓手。
1、着眼课堂,推进学科整合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是教学信息化。教学是教育领域的中心工作,教学信息化就是要使教学手段信息化、教学方式现代化。为了彻底改变一支粉笔、三尺讲台的传统授课模式,让信息技术手段真正为教育教学服务,我们采取了一定措施:
首先,我们大力推行“四课”,即信息技术教育课、信息技术整合课、信息技术创新课、网络开放课。学校以资源库和网络为支撑开展好“四课”,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将“四课”优先安排,课表统一编排,并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学校教师在“四课”开展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在教学实践中摆脱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的束缚,不仅自己上网搜索、下载资料、自制课件、建立专题学习网站,而且学生也能通过自主学习,查找资料,辅助学习。“四课”的落实,改变了教师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了课堂教学的信息化。
其次,发挥视频网络系统优势,开展优质直播课堂。优秀的公开课,只局限于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势必造成很严重的知识浪费,因此,我们充分利用学校校园局域网,搭建视频应用系统,直播优质公开课,从而达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例如今年九年级中考研讨课、各学校视频公开课,视频网络发挥了它积极的作用。
2、致力于把54个教学班都变成多媒体教室。新设备安装伊始,学校就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和使用制度。新添置了78台笔记本,按照每三位教师一台的标准自由结组分派到教师手中使用。投影仪按每三个班一台标准配置。教师可以利用课件上课,播放影音资料。学校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4节整合课或创新课,并将多媒体使用情况责任到人,量化到课,纳入奖惩。今年,班主任在教授“弟子规”“新八德教育”时,无一例外全部使用了多媒体,一度造成了投影仪使用紧张。这样简单、实用的安排,减轻了教师负担,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
3、利用信息资源,构建“导学自主”的课堂模式,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
“导学自主”的课堂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问题设计必须针对性的展开。在教学中教师利用网络资源查找资料、备课,精心设计学生“学件”和教师“教件”,给学生充分自主的学习探究,又可以保证学习的目标轨道。在利用信息资源,构建“导学自主”的课堂模式的过程中,90%以上的教师都掌握了多媒体技术,人人都能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下载网上资料,不少教师建有个人网页或博客。
“导学自主”的课堂模式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了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自主探究是发掘学生个体的自我潜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的一种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能更好地发挥其优势,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我们以网络为平台,鼓励学生针对课堂疑惑提出拓展性问题,利用网络资源、专题学习网站、卫星资源、电子图书、学生论坛围绕主题展开研究性学习,查阅信息资料,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总结,完成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信息技术也达到较高的水平,每个学生都会使用计算机进行网络学习和网上交互,班级还建有班级网站。学生制作的多媒体作品多人次获省市级奖励。
目前,我校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蔚然成风,从网上下载资料、自制教学课件的达100%;用现代教育装备(主要是投影仪)上课的学科达100%,课堂教学依托网络环境,使教学资源得以重组,教育时空得以拓展,课堂教学活动焕发出勃勃生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正成为我校优化课堂教学、有效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四)、借力信息平台,全面提高教研、科研水平
教师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主导力量,建设一支适应教育信息化需要的教师队伍,是推进教师研修信息化的关键。
1、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提高备课质量的重要形式。它可集思广益,将个人才智转化为集体优势,共同提高教学质量。我校集备已形成模式并在全县推广。在此基础上,我们要求集备教研组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相关资料的查找方面加强集备力度。督促各位教师共享网络资源,尽可能多的利用多媒体上课。通过“常态课”“提升课”“示范课”“复习课”等不同的课堂类型凸显集备的效率。
2、网上交流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中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信息资源改变了教师的学习、工作方式和状态。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县研修网“六环节论坛”发布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提出教学中的疑问等,通过网上教研,增强了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自主性,实现了问题咨询、互动交流、观摩学习,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其次我们提倡教师个人、教研组建立实名博客,利用博客作为知识信息存储、有效反思、课题研究、发布成果的工具。广大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活动理智地进行自我对照,对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审视和回顾,对自身教学进行积极反思,形成了很多优秀的教育故事和论文,在博客这个平台中进行展示与交流。
3、科研课题。
我校一直把课题研究作为实践新课改、推进新课改、扎实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的有效载体。目前,我校参与省级立项的课题三个,市级课题9个。其中我申报了省科研课题《网络教育模式与绩效实验研究项目》;刘俊芹副校长主持的省教育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已结题并获得好评。这些课题,我们特别注重规范其研究的行为,要求研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留下相应的数据和文字痕迹,从而规范课题研究档案。科研课题的研究为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更好地提高了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③ 如何培养青年教师成长
一、提高政治素养。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要履行好这项光荣而神圣的职责,首先政治素质要过硬,并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劳动是一种以人格培育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的劳动,与其他行业的职业道德相比较,教师职业道德在内容上更加具有丰富性,深刻性和全面性的特点。因此,青年教师在入岗前,首要任务是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认识到教书育人是一项神圣的职业,献身教育事业是一种崇高的选择。
二、加强职业认识。教育事业对教师的人格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要有爱岗敬业,忠诚教育的奉献精神;要有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美好品德;要有求实、严谨、虚心、刻苦的教风;要有尊重规律,勇于创新的精神;要有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大力弘扬集体主义的精神和有从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合格人才的大局出发的意识等等。因此,要充分激发他们爱党爱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并转化到热爱教育事业和热爱本职工作上,使之为其拼搏、奋斗。
三、注重岗前培训。岗前培训是青年教师步入教学岗位,完成角色转换的重要环节。当前各地有许多青年教师是非师范院校毕业,没有经过严格的教育教学训练,对教育规律、教学方法等缺少了解,在很多地方找不到方向,摸不着方法,岗前培训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一系列的培训,教给青年教师如何备课上课,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如何以身立教,做到为人师表;如何为人处事,做到育人育已等等,既给他们指出个人成长的途径,也让他们明确自身的发展目标。
四、注重岗中培养。1.建立结队帮扶。为青年老师精心挑选“教学导师”,开展一帮一活动,这是开展培训工作的重要一环。2.大量观摩教学。青年教师参加教学观摩的目的主要是提高教学技能,所以观摩的范围就不仅限于专业课,凡是教学名师和教学质量优秀的课程都可以,这样能够博取众长。3.不断进行试讲。青年教师今后都将传道、授业、解惑,所以进行试讲是一个很必要的环节。4.参与教研教改。在教研组活动中,让本校的名师解读课程标准,分析新时期教育教学的特点,并从教育思想、教师修养、教师素质、工作思路与方法等多方面阐释为师之品、为师之风、为师之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地拓宽青年教师的视野。还要对青年教师实施新课程改革教育教学理念的校本培训,搜集大量的新课改教学示范课,利用教研活动时间组织青年教师观摩,同时,由学校骨干教师分别点评,并鼓励青年教师勇于创新、善于实践,这样会对青年教师积极投身教改起到促进作用。
五、完善培训考核与激励机制。考核制度是使青年教师培养工作落到实处的必要措施。将青年教师的培训考核结果与个人工资、职务晋升、工作安排等直接挂钩,可以极大地激励青年教师自觉开发内在潜力,有利于形成开拓进取、积极向上的教学和科研氛围。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有“量”与“质”两个方面的要求。在“量”的方面,要求按照培训计划完成全部内容,并认真总结和填写各类考核评价表。在“质”的方面,如试讲工作要进行第二次试讲,并与第一次试讲比较,检验教学质量是否有提高。
④ 如何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信息技术革命引发了社会一系列的变革,催生了教育的信息化促进的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但是我县的教育信息化因多种原因严重滞后。然而,在以唐局长为核心的新一届教育局领导班子的正确领导下,正以崭新的改革创新精神开创我县教育新局面,高度重视我县教育的信息化,又恰逢“班班通”工程在我县的全面铺开,标志着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价值在我县真正实现。在此背景下,针对我县实际,如何让“班班通”能“有效用”,如何合理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为课堂教服务,开展本次调研。
调研方法: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电话采访等形式
基本情况:
现状:
(1)硬件设备严重溃泛
我县基础教育网络建设历程中有两项工程,分别是“校校通”工程、“农远工程”。“2005年农村远程教育工程中,许多学校配置了卫星接收系统,但是,电脑配置十分低下、安装调试十分复杂且不稳定、资源十分有限、使用十分复杂等因素,其效果不佳。
2007年校校通工程中,全县现有15所农村初中,有13所配备了一间多媒体教室,其中高坪初中和龙坪初中因没有专用教室没有配置。
全县69所完小中只有9所乡镇直小学和实验小学有一个多媒体教室。68所(个)村小或教学点没有条件用上多媒体。
只有乡镇直学校和城区学校通过有线宽带上网,其他乡下学校都只能通过无线上网,主要用于传送上级部门的文件和数据。无线上网网速慢、费用高,学校的财力根本不允许其服务于课堂教学。
值得一提的是,大堰中学和官店民族中学、三里初中三所学校领导思想观念先进,挤出资金另外添置了一套多媒体教学设备,即这三所学校有两间多媒体教室。但就学校无论班级数的多少,有一二间多媒体教室,依然是“远水近渴”。
(2)教师技术水平普遍落后:
全县学校35岁以上教师占87.2%,教师年龄普遍偏高,大部分教师的成长过程没有经历过对电脑的专业学习,已经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固守于老一套的粉笔加黑板的方式,对计算机这样的先进技术还存在着某种恐惧感。
基于上述原因,试想一个教学内容,多年来都是用粉笔加黑板模式完成,任课教师去请别人制作课件、去找教务处批准使用多媒体教室、去找管理员准备,非常麻烦,而且其他同事还认为这样上课是在“作秀”。因而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仅是稍年轻点的教师在公开课、表演课上的点缀。
欣喜:
(1)局领导高度重视。今年暑期的教师培训,李争局长、李克主任创新培训模式和内容,借用建始一中的网络教室,开展了一期课件制作培训,我担任班主任,培训过程中看到许多教师看上去还年轻,但电脑基础还停留在启蒙阶段,他们对培训的热情十分高涨,可惜培训时间只有两天,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
(2)今年秋季“班班通”工程在我县全面铺开,现在正在安装调试阶段,标志着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价值能够在我县真正实现,软硬件设施为全面实现我县教育的信息化迈出坚实的一步。
(3)也是今年秋天,我县新招聘了200余名优秀大学毕业生进入教师队伍,他们具备较好的信息技术素质,而且分布在全县的每一个角落,将成为推进我县教育信息化的生力军。
(4)建始县民族实验中学2007年开始使用班班通,有一套完美的使用和管理经验,值得借鉴推广。
建议与对策
针对上述调研情况,如何真正让“班班通”能“有效用”,如何合理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为课堂教服务,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即宏观方面上级主管部门的加强管理和创造条件让老师们能用、会用;从微观上即教师个人加强学习、提高认识、走出误区,用活用精。
一、宏观方面,上级主管部门加强管理、创造条件,让老师们 “能用、会用、想用” 信息技术于课堂教学
(一)加强领导、转变观念,是确保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关键
加强领导,广泛宣传,形成氛围,让全体教育工作者真正认识到,教育信息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撑新课程实施的重要条件来认识,把信息技术作为信息时代每个人生活、工作、生存的基本素质来认识,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师教与学的基本能力来抓落实。
校长是学校的最高领导者、决策者和指挥者,对外代表学校,对内主持学校的日常工作,始终处于行政管理、教育教学、后勤服务的核心地位、决策地位和主导地位,因而校长的观念和意识更是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服务于课堂教学的决定因素。
(二)加强硬件建设,是利用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根本
(1)教师办公室需装备必要的软硬件设施
有效将信息技术服务于课堂教学的主宰者是教师,学校要形成教师“学习、研究、运用”信息技术服务于课堂教学的氛围,教师进行电子备课、互相交流及资源共享等工作都需要教师在办公室完成。所以除了在教室安装“班班通”外,还要在教师办公室安装足够数量的电脑和网络。
(2)鼓励教师在家中安装必要的软硬件设施。
由于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的备课等活动不仅局限于学校,在家中有更充足的时间和宽松的环境进行学习和备课,因而教师家庭必备上网设备。建议学校和主管部门从资金和制度上鼓励教师家庭配置网络、数码相机等硬件设施,(如与电信部门协调上网费、边远学校教师家庭装备电脑给与少量的奖金等)。(把电脑和电视都放到客厅,让我白天在学校完成教学任务,晚上与家人一起,家人看电视我上网,安静祥和,轻松高效的完成电子备课、试卷命制、查找资料、上网学习,既完成了工作任务,又提高了自己素养。我就是这么做的,让我真正享受到了无穷的成功的快乐)
(三)加强管理,建立合理教师评价机制,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保证
规范管理是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于课堂教学的根本保证。
为保证软、硬件高效服务于课堂,⑴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规范设备财产、技术维护的管理,提高设备的完好率和使用寿命;(2)规范信息技术应用的量化管理,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益;(3)制定一些相关激励政策来鼓励教师不断学习,促进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4)完善教师电子备课管理办法,教师使用电子备课,让教师从繁重的书写教案的无效劳动中解脱出来;(5)建议仪供站与教研室经常联合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形成教学研究的氛围,在教研活动中用“以帮带教”的手段来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四)加强师资培训是提高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核心
(1)怎么培训?
说到全员计算机培训,在这里我引用着名教育记者,高效课堂首倡者李炳亭先生在第七届中国名校长峰会上的一段讲话:“让学习发生在学习身上,就是课改。形象地说,如果一个不认识字的老太太想学麻将,需要语文老师补拼音,而且补习繁体字,数学老师教一加一,校长还要开设财会课,请专家讲座麻将技法20讲?如果这样做,一搞就是四年,本科,没学完,老太死了。简单的办法,只需要一个下午,给老太太找三个老头嘛,陪着她打,其实学习原本很简单,简单到让打麻将发生在老太太身上”。这里讲的是高效课堂学习,这个道理也可以应用到高效教师培训上来,创新培训模式。
“首先是让老师想学”,讲三点理由:
①依托“班班通”建设的新奇感并认识“班班通”这一现代教学工具的高效性、实用性,认识互联网的娱乐功能和学习功能,激起老师的学习热情;
②时代的脚步在不断向前迈进,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于2012年8月13日共同发布了新版“24孝”行动标准,其中包含“教父母学会上网”、“每周给父母打电话”……由此看出教师“学会上网”是当前的教育工作的需要,是赡养父母的需要、也是未来年老退休打发余生的需要,同是也说明学习电脑不是年轻人的专利,年龄偏大不能成为不学习电脑的理由。
③教学点上的老师,更应该学习信息技术, “班班通”是借互联网均衡教育资源的形式,通过互联网的学习功能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学养,提升自己的品味,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才能活出自己的尊严。
让老师怎样高效学
①在学校教师中营造互学、互帮、互比的学习氛围,开展多形式的校本培训学习交流,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②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骨干教师的作用搞好教师培训,以点带面力求全体教师能认识并掌握这一新型教学工具,是提高培训效率的最佳途径;
③电脑既是学习的目的,更是学习的手段。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资源、针对性地向老师推荐和下载学习材料,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④电脑培训,是一个需较长时间的学习摸索、练习巩固,形成技能的过程,通过短期培训绝对是不能达到效果。我认为可以通过给受训教师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提供学习资料,给出足够长的自学时间,然后通过考试达标的形式,达到培训目的。利用这种方式,对教学点及其他师资紧张的学校,才有可操作性。
⑤通过展示课、研讨课、送课下乡等形式,让老师们开阔眼界、模仿学习,达到培训目的。
我参加过多种形式的培训,假期培训都是在气候极端的寒暑假进行,给受训教师带来诸多不便,且假期培训内容都是空洞的说教,无法激起教师的学习兴趣。前面几位作报告的老师在报告中也提到展示课、研讨课、送课下乡等活动是针对教师急需解决的和教师感兴趣的问题而进行,是提高教师素养的最有效形式,其效果永远大于假期的教师集中培训。但是过多的这种教学研究活动的差旅经费又困扰着学校,让学校领导处于两难的境地。所以我建议能否把假期培训的专用资金也灵活处理,拔出一部分给教研室用于平时的教研活动,减少暑期的集中培训。
(2)培训什么?
1、打字
中文打字是学习电脑和使用电脑最基础的技能。不会打字或打字的速度慢了都觉得运用电脑是件痛苦的事,无法满足课堂教学需要。所以培训打字是让信息技术有效运用于教学的最重要的技能。(磨刀不误砍柴工)
2、系统的备份与恢复
许多老师,特别是年龄偏大的老师对电脑有恐惧感,主要是因为怕自己或因为技术原因误操作将电脑这一“高科技”产品弄坏。让老师会使用“一键还原”等操作,知道“电脑弄坏了也不要紧”,从而会大大减少其对电脑的惧感,也能真正意义上提高电脑的使用效率。
3、懂得几种安装、卸载软件的方法。
4、学会使用qq。腾讯qq能十分方便的进行文字、语音、视频对话功能,十分方便的传送文件、课件、发送文件功能,更有远程协助功能,这一功能是新接触计算计的人十分有用的一个功能,能让不在身边的“电脑师傅”控制你的电脑,为你安装、卸载或演示操作等。
5、学会使用qq影音等播放软件
我对几款常视频播放软件进行对比使用,qq影音是最适合课堂教学的。①支持的文件格式多,②能十分方便的控制全屏与退出全屏;③能十分方便的控制播放与暂停;④能十分方便的调整音量的大小;⑤还能十分简单的对原来的视频进行截取、合并、配音等;⑥能十分方便的将播放进度调整到任何需要的时间。
6、学会网络搜索和下载
网络是一本巨大的网络群书,有丰富的教学学课件、学习文字和视频,要运用网络的学习资源,就必须学会网络资源的搜索与下载。
7、学会powerpoint课件制作与使用,懂得制作简单课件,懂得如何修改网上下载的课件,懂得让自己的课件在其他机器上准确运行
8、学会word 及学科专业软件。如数学的几何画板、化学的化学金排、物理金排等,能大提高教师的备课效率。
(五)建设资源库,是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保障
⑴建设教学资源库,提高教师备课效率。自建与购买并重,有针对性的征集、开发适合教与学的网络资源,是使信息技术有效服务于课堂的有力保障。教师通过该系统丰富的同步资源和拓展资源,结合实际教学需求,利用ppt等常用教学软件,对备课系统中已经下载的资源进行修改、整合、制作个性化的资源,提高了备课效率,搭建一个校本资源、均衡资源共享平台。
⑵对口支援、联片资源共享,提高教师备课效率。完小对口支援点小、乡镇直学校对口支援薄弱学校。
二、微观上,教师加强学习,提高个人信息素养,
“活用、精用”信息技术于课堂教学
(1)正确定位“信息技术服务于课堂教学”的含义。
“现代信息技术”含义广泛,不仅仅是通常所说的多媒体教学。运用计算机命制试卷、编写导学案、运用计算机分析和诊断学生成绩及成长状况、运用网络资源教师学习提高个人素养、运用网络资源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运用网络实现教学形式和内容的开放、利用网络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都是“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于课堂教学” 的形式。
(2)充分认识多媒体教学的优越功能,“用好”班班通
①利用多媒体形象性和直观性的特点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爱学。
②利用多媒体的动态模拟功能,突破教材重难点,使学生易学。
多媒体能跨越时间与空间的界限,利用多媒体的动态模拟,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直观,化枯燥为有趣。那些逻辑思维性强、较为抽象的知识、学生难以想象、难以建立起概念的知识,运用多媒体是比较容易突破的。
③利用多媒体信息量大的优势,能扩大教学容量,拓展教材内容、开拓学生视野,使学生会学。
④利用多媒体能将声、光、色、形等信息同时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容易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持久记忆,使学生乐学。
(3)走出多媒体教学的误区,“用精”班班通。
①误区之一:计算机“代替”教师的“教”。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核心特征应是辅助,“有效教学的精彩靠教师而非机器”,课堂中所有的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但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未根据学情去设计课件,导致教师不能驾驭课堂,从上课开始时的“欢迎光临”到下课时的“再见”都是课件预设的程序进行,限制了课堂的“生成性”,偏离教学主体,教师成了“播放员”。还有一些教师从导入到讲课,从练习到作业,从复习到评价,都由电脑包揽。教学由原来的“人灌”变成了“机灌”,传统的“填鸭式”演变为现代高科技的“填鸭式”。
②误区之二:课件替代传统的板书
课件替代传统的板书,会影响学生思维的深化和知识体系的构建。板书的内容往往是对教学内容的加工和提炼,具有与实物不同的直观作用,具有长时间地向学生传递信息的作用,具有不能用转瞬即逝的课件替代的效果。另外,板书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能记录课堂突发的现象或结论,这是课件无法替代的功能。
③误区之三:盲目扩大信息量,忽视学生吸收效果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大大节省了教师板书、画图时间,增大了一节课的信息容量。但是,稍不注意会过快的更换屏幕内容,就造成学生因滞留时间短,来不及理解和记忆,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④误区之四:课件制作片面追求课堂“热闹”的效果,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弱化了知识点的落实。
有的老师喜欢把课件做得很“花俏”,每一页幻灯片都有不同的背景,作为背景的图片又过于复杂,色彩太浓烈,使得重点内容无法突现。幻灯片之间的过渡过于强调过渡效果,什么百叶窗式、盘式、盒状式、梳理式、插入式等等,这些都容易使学生眼花缭乱,结果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个别老师还在每一个过渡中使用各种不同的声音,如爆炸声、抽气声、针打声、喷气机的声等等、每一个变化都引来学生的惊叹声。过渡追求这种效果的结果,是反而把原来应该突出的重点弱化了,剩下的是图、形、声、色、像的狂轰烂炸,最后反而让学生厌倦了这种“花俏”的表演
总之,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教育已成为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班班通”工程在我县的全面铺开,标志着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价值能够在我县真正实现。在以唐局长为核心的局领导的正确领导下,高瞻远瞩,激发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激情和学习需求,最终将全面提升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开创我县基础教育的新局面。
⑤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有何优势进行集体备课
教学内容、理论、实践,进行不断地总结、创新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学到有用的信息技术知识,从而真正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效率。
1 集体备课简述
集体备课是指教师由主备课人牵头、以备课组为单位,按照教学标准,对近期的教学内容进行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资源等分析,然后确定明确的教学任务并进行分解备课,最后审定提纲以及教学实践后的信息反馈的教学活动。通过这样的集体备课方式,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通过交流与资源共享,吸取其他教师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取长补短,同时还能有效地抓住重点、难点,更好地优化教学内容,从而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效率。此外,集体备课还为教师腾出了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以及进行教学科研,这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2 集体备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的创设历史短、教学经验少、信息技术知识更新快等特殊性,集体备课显示出了其重要的作用。
2.1 集体备课可以优化教学内容,方便教学管理
由于每个教师对信息技术知识的见解、对信息技术发展的了解程度、对教学方法的偏爱和掌握程度不一样,这就必定导致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度、高度以及难易程度的把握度不一样,而一个地区、一个学校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水平应该是相近的,这就导致学生学习的水平参差不齐,学习到的信息技术的方向也可能会不一样,久而久之,就容易偏离正确的教学目标。而集体备课可以对学情进行综合分析,统一安排教学进度,能正确把握教材以及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抓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资源共享、分析、整合,为信息技术的教学提供有力保障。此外,这些集体备课形成的教学材料,是集中了众多教师的经验和智慧的成果,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准,能够为后续教学方法提供一定的参考,也能为以后信息技术教学的方法研究甚至是教材的编写提供依据。
2.2 集体备课可以促进教师发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集体备课可以通过教师的相互交流,以老带新。新教师可以从老教师那里详细了解到学生的能力、学习态度等情况,根据老教师传统教学的经验,可以快速地找到合适自己的教学方法;老教师也可以从新教师那里学到一些新思想、新技术,如SPOC、MOOC等在线教育的方法,并合理地运用到教学中。新教师和老教师的资源互通、共享更能寻找到适合的教学方法。这对于教师自身来说,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还能够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新、旧教师教学思想和理念的碰撞,更能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整合,对于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和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发展都是有利的。
2.3 集体备课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集体备课虽然是教师教学的行为,但学生终究是教师集体备课的对象。集体备课过程中,经过众多教师的集体讨论,可以找到适合本校或本班级学生的、能够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法。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对学生的个性和能力的分析和探讨,找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方向,并鼓励其与具有相对应特长的教师进行交流和学习。如有的学生对Word、Excel的深入应用感兴趣,有的却在图片处理方面有心得,这样就可以对不同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从而加快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的的个性化发展,真正体现了学生主体性的教学理念。
3 集体备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的误区
集体备课给信息技术教学效率带来了很大改观,但是在集体备课开展的过程中,很多学校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误区。
3.1 教师团队意识不高,使集体备课成了走过场
由于传统教学考核制度及教学评价的影响,大多数教师仍然是各自为战,在集体备课时不愿意分享自己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而有的主备课人甚至实行“独裁”,所有的全由他一人说了算,这样就使得其他教师的优秀想法、见解、资源甚至是积极性都被打消了,使得集体备课成了名副其实的走过场,成为了应付学校检查而设置的一项任务。
3.2 集体备课成了各种资料的汇总
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的特殊性,大多数教师都具有较高的计算机水平,所以干脆直接网上下载别人的优秀教学案例,根本不联系教师自身以及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的程度,更有甚者没有经过选择就全盘吸收,使得教学成为了网络资源的组合;而各教师分头撰写的教案也不经过集体讨论,直接装订形成统一教案,使得其他教师对某一个知识点好的教学方法得不到发挥,使集体备课成了“教案之和”,不仅没有发挥集体备课应有的作用,反而阻碍了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使得以后的教学方式越来越单一。
3.3 对教案的应用成了照本宣科
集体备课的教案是众多信息技术教师优秀的教学理念、先进的教学方法以及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知识的结合,这个教案的形成大多是求同存异的结果,但是不并意味着在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就应该是对着教案照本宣科、生搬硬套。然而,很多的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正确地应用集体备课的教案,教案简单说来就是一个教学大纲。对于讨论出来的教学方法应当根据自身的教学风格选择合适的来应用,而不是盲目地照搬。这样不仅丧失了自身的教学风格,而且这种“东施效颦”的教学方法会让教学效果越来越差。
4 信息技术课程集体备课的正确构建方法
按照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特点,集体备课活动的构建应遵循以下顺序:确定主备课人―按内容集体分配任务并分头撰写教案―集体讨论并最终确认教案―实施个性教学―教学效果反思。例如,在“信息的获取”这一教学知识点的集体备课中,备课组在确定备课组长后,该备课组长先通过研读教材以及前几年积累的教案分析,将本节课划分为三个备课任务:信息检索的方法、搜索引擎及其使用方法、文件下载,同时分配给三位教师进行分解备课。三位教师通过自己的经验、对教材的分析以及网络上相关资料的查找、整合、利用,形成自己的教案框架。备课组长组织教师进行集体研讨,对教案进行分析和补充,形成最终的统一教案。如某教师在信息检索的方法中只提到了搜索引擎以及在线数据库两种方式,忽略了常见的直接网址访问这种方法,而其他教师就补充了这种方法;又如,搜索引擎查询的时候,负责该教案的教师只提到了创设教学情境的教学方法,但是擅长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师则提出了另外的教学方法。通过这样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补充,能使教学更加完善。教师在集体研讨的过程中,找到了适合自己同时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经过教学实践后,教师再集中对教学效果反思。例如,某教师在教学后发现学生在选择下载工具时普遍选择的是迅雷,对于其他的下载工具如快车等选择很少。教师就要思考是由于个人喜好还是周围环境的影响,要保证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下载工具以及下载方法,同时也要对其他的下载方法有所了解。
5 结语
集体备课给信息技术教学带来的好处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教师要学会正确使用这一备课方法,就要不计较个人得失,深刻钻研教材,结合当地信息技术教学进度、学生情况、教师能力等开展活动,同时要学会灵活变通各种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上好信息技术教育课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⑥ 如何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关注青年教师成长
1、学校每学期至少安排1-2次年轻教师的课堂教学汇报课,先由执教者说课,备课小组进行磨课,找足优点,找准缺点,使他们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让年轻教师树立自信心,在改进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最后,通过学期终端的成绩显示来总结工作。此外,学校对年轻教师还进行专项培训讲座,如“如何写教案”、“课堂板书的指导”、“怎样组织课堂教学”、 “如何出试卷”等讲座。
2、安排年轻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鼓励他们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使他们在班级管理中了解学生,热爱学生,掌握学情,迅速成长。由于年轻教师与学生年龄差异小,思想易共鸣,更容易把民主思想贯穿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能创造出独特的教育教学方法应用于教学实践。对于工作能力不足的年轻教师,应该谨慎调整工作,与下一轮年轻教师一起培养,防止挫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造成心理障碍。争取三年周期能够胜任工作。
3、采取多种听评课方式,同级听课、全校观摩课、开放课等多种听课活动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主体性的听评课活动,以 “一课多研”“同课异构”形式,形成热火朝天的教研氛围,这样的活动,对所有的听课老师来说,是一次收获,对授课者来说,更是一种提高。在听评课的过程中,评课者与被评者之间是一种民主的、建设性的、对话的伙伴关系,彼此交流,发表观点,共受启发。只有当活动的每一个参与者都有收获和启发时,这个活动才更有意义,才能推动我们的研究更深入,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听评课只是手段,而通过听评课,切实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引导教师把握专业内容的本质,提高教师的专业意识,帮助教师形成专业特长,才是我们的目的之所在。
三、教研活动民主化,激发灵感共提高。
1、学校教研活动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进步为目的,以学校课程实施过程和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让年轻教师直接借鉴教学经验,体会工作心得,是年轻教师获得教学感悟的最优途径。
2、学校要求年轻教师积极参与,在活动中不能只做旁听者和学习者,更要勇做参与者和主导者,和大家一起在观点上碰撞,从中深化思辨、激发灵感。年轻教师通过这种长时间地磨砺,必然会有大进步。新老教师在教研中互相借鉴,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2、集体备课,资源共享。学校教研室提供了教师学习活动室,提供教育教学图书,电子备课设备。不拘泥于教材、受限于教参,通过集体备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收集教学资源和信息,备课小组搜集整合、汲取精华,因地制宜地创新制作各种教学课件,直接把网络资源引入到课堂教学,丰富了教学资源,实现了资源共享。对教师的个人业务发展提供了便利。
四、“名师”“青蓝”结对子,精心指导促成长。
1、为加快年轻教师的成长,学校实行骨干教师帮扶青年教师的“结对子”活动,尤其是对近两年刚分配的新老师,通过骨干教师的带动、指导和帮扶,通过一起学习、互相听课、评课等形式的活动,共同探讨、研究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改进与完善自身的课堂教学方式,从而不断提高年轻教师的业务素养。
2、以市、区启动的“名师工作室”为契机,启动了学校的“名师工程”,继续推动“青蓝工程”。成立了首批4个学科的名师工作室。有13对教师师徒结对,学校有市、区级名师工作室成员,区级首席名师。大家互相促进,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3、组织市、区、校级公开课,研讨课、大赛课,教科研周、家长开放日等活动,有效的促进了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效果显着。通过新老教师“结对子”,从改善、提高年轻教师教学能力的初衷,到逐步提高青年教师的整体素质,加快了老师们的成长,全面快速提高了新教师综合素质,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注入活力。
4、培养青年骨干教师,进一步加快年轻教师的发展,学校外送年轻教师“走出去”学习、听课,学习外地先进教学经验,还“请进来”,聘请名师、教研员到校有针对性地指导课堂教学,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为打造高效课堂。提供了更好的服务。
5、培养青年骨干教师,大力开展课题研究,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提高青年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不断探究高效课堂的模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班级文化建设的发展。
五、教师涉足书海,博览群书。
学校教研活动增加了集体读书的环节,鼓励教师多读书,把读书变成一种自觉的习惯。教师图书借阅量数目增加明显。学校每学期为每位教师报销图书一册,督促每位教师多读书。教师只有做到博览群书,才能信手拈来,教学中才能游刃有余。
总之,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长期、持续发展的过程,从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到走向合格——成熟——教育专家,必须要有渊博的学识,涉足书的海洋,只有这样,教师在课堂上、在生活中,才能“胸藏万江凭吞吐,笔有千均任翁张,”,才能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妙语连珠,得心应手,给学生以知识的充实和心灵的震撼。读书,不仅是教师寻求教育思想的营养,教育智慧的源头,也是情感与意志的冲击与交流。读书,会让我们的教师更加善于思考,远离浮躁,从而让我们的教师更加富有教育的智慧,让我们的教育更加美丽。
六、培养年轻教师健康的人格和责任。
1、以人格的力量去影响孩子。教师人格在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要引导教师努力用自己良好的品行去教育孩子、影响孩子,成为为人师表的“人师”。所谓“人师”就是教育行为,教怎样做人,对刚刚走上工作岗位,走进社会的年轻教师来说,这既是一个难题,又是必须完成的课题,我们应当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促进年轻教师形成师德,向“人师”的目标努力。
2、强化群体意识,建立良好的学校风气。当一个人置身于群体中,都希望群体喜欢她,接受她而不希望群体讨厌她、排斥她,因而学校指导年轻教师的言行必须符合整个群体风气,努力地为集体争取荣誉,创造业绩。在管理中,注意为年轻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团队群体。良好的群体风气能给青年教师成长带来巨大的推动,使她们经常处于一种强烈的推动和感染之中,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它的教育和同化。
3、培养年轻教师的自信心和独立性。年轻教师自尊心很强,看问题又容易片面,出发点好而效果不佳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果在处理问题时,我们能站在他们角度去分析他们的心理,就能理解他们。多交谈,多鼓励。注重年轻教师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是年轻教师成长为优秀教师、骨干教师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一个人没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就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好教师,心理承受能力越大,对困难挫折的抵御就越强,成功的希望也就越大,所以,必须重视对年轻教师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
4、加强对年轻教师责任心的培养。责任心就是一种负责态度,有了这种态度完成任务、干好工作就有了保证,升学压力,考试制度,这都是需要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心,我们常能看到这样的情况,有些教师,特别是年长的教师能自觉的有条不紊的安排好工作,并不断地创造出有效的教学方法,而有些年轻教师能力并不差,所带班级的质量却不高,出不了成绩,原因何在?关键在于有无责任心、有责任心的人,工作就有动力,就自觉,对事对人都抱有一种认真负责的态度,而这种态度正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基础。责任心是可以培养的,用优秀教师成功的事迹打动年轻教师,帮助他们认识到对事业的热爱,对工作有责任感,责任心是事业取得进步的根本保证,有责任心的人就不怕付出,就会对事业作出贡献,当然,付出与得到是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应有一种人人都能尽心尽职,自觉工作的风气,树立学校有责任心强,工作有成绩的典范教师,使年轻教师学有榜样,做有方向。引导年轻教师,使自己成为一个能以高尚的人格和正确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的好老师。
总之,建立年轻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有助于教师正确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有助于教师群体形成爱岗敬业、积极进取的整体氛围,有助于教师群体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更有助于学校未来的发展。
⑦ 运城市智慧教育云平台应用空间的具体做法
摘要 你好,具体做法主要是智慧教育云平台推出的“网络备课”功能,打破时空限制,智能推送资源,课件互通共享,可大幅提升教师的备课水平,进一步推动全市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
⑧ 新课程改革教师如何开发课程资源
一、建设目标
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高中课程资源建设的基本目标是:
1、学校的人力、物力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动态课程资源基本满足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的需求。
2、学校人力资源配置更为完善和优化,形成数量适当、结构合理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教师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和运用能力切实增强,并实现教师这一重要课程资源对其它课程资源建设的有效带动。
3、学校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等各类教学场地、设施设备等的配置更为完备,使用更为充分,潜在的各类物力资源得到更为积极的挖掘和利用。
4、教材、教辅等教学素材得到科学、灵活地开发、加工和利用,以学科为单位的教学素材的建设与利用有效支持和保障课堂教学。
5、全省城乡间、区域内、校内外各种有利于课程实施的人力、物力资源得到有效挖掘、整合和利用,初步形成校内外有机结合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机制。
6、各级教育行政、教科研等部门对课程资源开发建设的规划、统筹、管理和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课程资源开发、建设、利用、共享制度。
二、建设要求
1、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培养优秀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建设一支适应课程改革发展需要,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要根据课程要求,认真规划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抓好薄弱学科和新增科目的教师队伍建设,保证所有学科必修模块有专任教师。对部分专业性较强的选修模块的任课教师可采用校际共享的办法,提高选修模块的开设率和开设质量。通用技术课程选修模块教师可采取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高职和高等院校或其它相关机构选聘共享的办法予以解决。各级师训部门要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教师对课程方案的理解程度和对新增内容的掌握程度。教研部门要加强教研培训和指导工作,不断提高教师课程实施的能力。高中学校要强化校本教研工作,以教师队伍素质提高为突破口,促进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切实服务课程实施。
2、教学场所和教学设备。要根据课程实施需求,做好现有教学场所功能的调整和改造工作,保证各教学场所满足课程需要。要做好区域内高中学校教学场所的统筹规划,尤其要加强短缺教学场所如新增科目教学场所的建设完善工作。要建立通用技术等课程的专用基地,并促进通用技术等专业性较强的教学场所的共享。要健全教学场所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等在促进师生教与学方式转变上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满足师生教与学的需要。
学校要根据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要求,不断补充短缺教学设备,保证有较为完备的设备资源支持课程实施。特别要根据学校规模和选修模块开设的需要,完善物理、化学、生物、通用技术、信息技术、音体美等课程所需的教学仪器、设备、器材,充分发挥使用效益。要建立实验室开放制度,向学生开放。要因校制宜地开发学具、教具、教学课件等,建立电子备课库,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更丰富的课程资源。
3、教学素材。要高度重视教学素材的开发与建设。要建立教材使用反馈制度,根据使用情况,定期向相关出版社反馈修订意见;要科学、灵活地处理教材,鼓励教师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 提倡教师对同一学科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比较研究,对教材进行深度开发、调整、筛选与补充;要注重对各种教学辅助材料进行比较、分析、加工和利用,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教学,鼓励教师开发与新课程教材相配套的教学辅助材料。要发挥教学素材在教学服务与学习支持中的功能,既要重视知识资源特别是学科知识资源的开发,又要重视学科知识的新进展和各学科知识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尤其要关注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创新。要本着引进与开发并重的原则,以学科为单位,加强教学素材的建设与利用,建立共同分享的优质教学素材资源库、案例库及备课平台,逐步形成教师协作、共享、开放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资源建设工作机制。要善于从教学过程中捕捉课程资源,关注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教学素材,使课堂得到更为丰厚的素材资源的支持和保障。
4、教育实践基地。要依据地域产业结构布局和产业特点,因地制宜,构建与科技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前沿结合密切的独具特色的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科技含量更高的实践场所。农村普通高中要结合新农村建设要求,在原有农业基地基础上,建设新型的与课程实施密切结合的教育实践基地,并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要充分挖掘利用农户的资源价值,通过与专业户、示范户、科技户建立紧密联系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直接的实习实验和技术示范基地,使基地从校内延伸到家庭。要充分发挥职业高中、职教中心等在师资、设施等方面的优势,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资源共享。充分发挥校外科技活动机构或场所的作用,为学校选修课程开设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提供更有效的资源。要规划并协调教育系统内部的其他可用资源,形成普通高中与大中专院校、教科研等部门的交流与沟通,实现在师资、设备、场所、信息等方面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共享。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协调社会各界为学校的课程实施提供支持,免费开放博物馆、科技馆、德育基地等。还要建立起与科研院所、公共图书馆、科技馆以及工厂、农场、养殖场等企业资源和社区资源的互惠共享机制,为学校教学服务。教研部门要加强对校外资源使用的研究和指导工作,促进校外资源的使用。
5、网络资源。要切实加强网络资源建设。各级教研部门要积极探索网上教研方式,促进网络资源的开发和使用。学校要充分利用全省统一的“校校通”应用平台及资源库等网络资源,加强学习化学校建设,优化课程开发和实施。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化课堂教学环境,有效培养学生收集、传递、处理、应用信息的基本能力,提高信息技术素养。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速农村学校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学的组织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优化,使课堂教学向着现代化、科学化、信息化方向发展。
三、建设途径
1、课程资源开发途径包括普查、分析、规划、具体开发等环节。各地各校要根据课程实施需求,对本地和本校已有和待开发的课程资源进行全面普查。通过普查,掌握本地、本校已拥有的课程资源项目;在资源普查的基础上,对本地、本校的各种资源进行综合评估,确定有利于学校未来发展的课程资源开发策略;在资源普查、分析的基础上,制定资源建设的整体方案,包括建设目标、步骤、方式、措施、保障条件和具体负责人,确保课程资源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发。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根据资源建设的整体规划,本着先校内后校外,先必修后选修的原则进行开发。
2、课程资源利用途径包括以下几种:充分发挥名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作用,优化学校师资资源;整合学校硬件资源,提高使用效率;从学生的经验、兴趣、差异、问题、学习活动过程中捕捉课程资源,关注课堂教学活动的动态资源;根据学校课程发展需求,加强区域内、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与利用;建设案例素材库,建立电子图书馆和虚拟学校以及开设网络课程等,用好网络资源。
3、课程资源共享途径包括校际间课程资源共享、教育系统内部资源共享、学校与社区资源共享和区域间课程资源共享等方面。学校之间应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开放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要结合本校实际,选编或改编外校的选修Ⅱ课程,通过“联校开发”的形式,形成选修Ⅱ课程资源的共享;要争取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和其他教育机构对普通高中学校的支持,做到教育系统内部课程资源的有效共享。要争取社会对教育的支持,实现与企业、社区等方面在资源上的共享,使社会的文化设施、场馆等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要建立优秀教师人才库,为学校及本地区高中课程改革提供必要的专业支持,以缩小不同区域、不同学校间师资资源的差距;要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共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不同地区之间应加强交流与合作,积极研究解决新课程中遇到的问题,探索积累典型经验,主动为本地区高中课程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的案例。
⑨ 如何有效使用网络教育资源
因而如何有效利用网络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至关重要。
一、利用网络教育对教师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课已经悄悄进入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必须要有一条奔腾的江水,这就迫切需要我们不断充电。要使教师学会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组织课堂教学和上课,对于大部分教师而言,无异于是思想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对于农村中小学来说信息比较闭塞,教师根本没有大量的时间进行计算机培训,即使培训了因为没有机会接触计算机很快就忘了。因而可利用网络教育对教师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进行培训。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网络教育管理员制定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由网络教育管理员担任辅导教师,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培训时要结合教师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块分类教学。 2、培训过程中要注重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学会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如计算机开关的操作、word文字处理、IE浏览器的使用、文件的下载和解压缩处理、学会利用幻灯片制作课件。把培训的内容与网络教育资源紧密结合起来,避免教师学了不会应用,从而失去学习计算机的信心。
二、利用网络教育资源进行集体备课,提高教学质量。 以往,教师在备课时往往以抄现成的教案为主,来应付即将到来的检查。而上课时,还是凭借平时一贯的经验来从事教学,备课仅成了一种被动的为了检查而备的手段,早以失去了它本该有的意义。其次,教师的思想观念滞后,将先进技术工具带入课堂的积极性远远不够,宁愿这些仪器设备躺在贮藏室里耗费小学教育论文小学教育论文,也不愿将它们带进课堂而上一次漂亮的课。针对农村中小学的课堂教学现状,具体实施措施如下: 1、学校领导应大胆创新,积极改革,开展利用网络教育资源进行集体备课论文的格式免费论文下载。备课前,要求教师认真查阅网络教育资源;备课中,先集体讨论,给每一位教师充分表达的空间,针对每一课发表各自的见解,集思广益。并且,每备一课,做到与农村网络教育资源的有机结合,为每一份新型教案的诞生的质量和可行性打下坚实的基础。2、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小组再分任务执笔,执笔人根据讨论意见来完善教学设计。这种举措,让种种教学经验密切地交流,很好的上升为一种适合农村本土教学教案的蓝本,为今后的实际教学提供了十分有益的设计框架。3、将各小组通过讨论、反复修改得来的教案进行汇总,再进行指导性的审核,并提出意见,经过修改,最后存入电脑,作为永久性资料。在整个备课过程中,集体备课要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它既解决了应付、抄袭的现象,又有效地减轻了教师教学负担,从而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推动了网络教育资源的纵深发展,促进了教育教学工作迈向了新的台阶。
三、利用网络教育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否合理地处理教材,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其中如何突出教材重点、突破难点是至关重要的。而有效地利用网络教育技术,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就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手段。多媒体课件具有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图像等直观媒体信息可同步进行的优点。在同一屏幕上同时显示相关的文本、图像或动画,这是其它教学媒体无法达到的。教学中,若能充分利用这一优点,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通过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创设情境的最佳途径。如六年级下册《思品与社会》中《动物的灭绝》,这是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课文,其中“酸雨”产生的原因是这篇课文理解的难点,特别是产生的原因这个科学性的知识点学生不易理解小学教育论文小学教育论文,运用了多媒体,利用计算机中光盘中形象的影像把学生自然地引入到情景之中,把抽象的知识变成了形象的画面,亲眼目睹它的变化,如身临其境,使学生对这一自然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通过阅读课文的环节,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再如“日本的水俣病”、“长江被污染的水面”等。课文仅用了几句话叙述,这对于知识贫乏的学生来说,单靠教师采用传授、口述等一般媒体设境进行这一段语言文字教学,是难以掌握课文摘要以网络教育资源为平台,学科教研组学习为载体,促进教师与资源对话、与同伴对话,提倡在校本教研中有不同呼声,在一个群体中有不同思想,鼓励教师大胆批评,各抒己见。以教师提出的问题为研究内容,将问题入组,以组为单位制定计划,开展研究。 网络教育为农村中小学带来了先进的文明之光,是广大师生了解世界和认识世界的窗口,是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技术手段,是教师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