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2018年一月中科大潘建伟教授及其研究团队与合作者利用什么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2018年1月,中科大潘建伟教授及其研究团队与合作者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首次实现距离达7600公里的洲际量子密钥分发,并利用共享密钥实现了加密数据传输和视频通信。
2018年,潘建伟教授及其同事彭承志等组成的研究团队,联合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所以及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等单位,与奥地利科学院合作,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中国和奥地利之间首次实现距离达7600公里的洲际量子密钥分发。
并利用共享密钥实现加密数据传输和视频通信。该成果标志着“墨子号”已具备实现洲际量子保密通信的能力。相关成果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发表在1月19日出版的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
(1)潘建伟网络安全学院扩展阅读: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简称墨子号),于2016年8月16日1时40分,在酒泉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 2017年1月18日,中国发射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圆满完成了4个月的在轨测试任务,正式交付用户单位使用。
2017 年8月12日,墨子号”取得最新成果——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通信,为构建覆盖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网络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和技术基础,至此,“墨子号”量子卫星提前、圆满地完成了预先设定的全部三大科学目标。
2020年6月15日,中国科学院宣布,“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千公里级基于纠缠的量子密钥分发。
该实验成果不仅将以往地面无中继量子密钥分发的空间距离提高了一个数量级,并且通过物理原理确保了即使在卫星被他方控制的极端情况下依然能实现安全的量子密钥分发。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于北京时间6月15日23时在线发表了这一成果。
❷ 潘建伟的量子通信,为什么会被质疑是伪科学
今年6月15日,中国科学家潘建伟团队在量子通讯技术研究上,再次获得世界级突破,相关研究结果也登上了最新一期的《Nature》,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骄人成就。不过在国内,似乎关注的人并不太多,反而西方国家对这一突破 表现出了相当高的关注度。
其实早在2017年,潘建伟就被世界顶级期刊《Nature》评为年度科学人物,世界各国的量子通信团队都将潘建伟视为学科发展带头人。不知那些抹黑潘建伟的人 看到6月15日这一被国际同行高度认可的重大突破,还会说些什么?
❸ 潘建伟教授用什么量子科学
墨子号。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简称墨子号),于2016年8月16日1时40分,在酒泉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此次发射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又迈出重要一步。
中国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潘建伟院士介绍,如果说地面量子通信构建了一张连接每个城市、每个信息传输点的“网”,那么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就像一杆将这张网射向太空的“标枪”。当这张纵横寰宇的量子通信“天地网”织就,海量信息将在其中来去如影,并且“无条件”安全。
2017年1月18日,中国发射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圆满完成了4个月的在轨测试任务,正式交付用户单位使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等单位相关领导在交付使用证书上签字。
2019年1月31日,被授予2018年度克利夫兰奖。中国研究人员2019年2月14日在美国华盛顿说,“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预计将超出预期寿命、继续工作至少2年以上,并展开更多国际合作。
2001年,31岁的潘建伟从欧洲回国,在中科大组建了量子信息实验室。2003年,当大多数人仍致力于在实验室内部的原理性演示时,潘建伟和同事们已经萌生了“天地一体化”量子通信网的初步构想,“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正是这个构想中的关键节点。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围绕这一远景目标,潘建伟团队开始了十余年的技术积累。他带领团队在自由空间量子密钥分发、量子纠缠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实验等方面不断取得国际领先的突破性成果。
2005年,潘建伟团队在世界上第一次实现13公里自由空间量子通信实验,证实光子穿透大气层后,其量子态能够有效保持,从而验证了星地量子通信的可行性。
❹ 最近关于潘建伟及量子通信的消息怎么变少了
最近不少关心量子信息方面的朋友发现四年前炙手可热的潘建伟教授似乎突然消失了,也没有任何新闻报到;其实潘建伟教授并没有出现任何问题,依旧在潜心研究。估计很多人对潘建伟教授和他的量子信息项目了解的不多,下面我也一并给大家好好介绍一下。
❺ 潘建伟的量子通信是真是假,到底该相信谁
量子通信工程是国家品牌,很多测评专家的专业知识也在那里。量子通信的国际学术界也很权威,能被这么多人认可,说明量子通信真的很厉害。
墨子号推出已经快三年了。有哪些新发现?量子通信与大众有什么联系?是伪科学吗?10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说了很多话。
墨子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发射以来有哪些新发现?潘建伟说,“墨子”作为科学实验卫星,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实用。为了实现卫星与地球之间非常远距离的量子保密通信,它还有一个基本的科研目标,需要验证爱因斯坦严格意义上的“量子力学的非局域性”。
潘建伟表示,中国目前在量子信息领域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即使在某些方向上,仍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但也不能过于乐观,部分优势受到欧美发达国家的强烈冲击。与传统的国际科技强国相比,中国以往的科研组织模式主要是短期科研项目,在满足国家战略的迫切需要以及科技资源的整合和支持力度上仍然不足。与发展相比
潘建伟表示,他所从事的量子信息科学已经进入深化和快速发展的阶段,尤其需要跨学科交叉融合和攻关。他希望国家在这一领域部署重大科技项目,建设国家实验室。
去年,在全国政协双周咨询论坛上,潘建伟发表了“加强国家实验室建设,建设高水平创新团队”的演讲。考虑到欧盟、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在量子信息科学技术领域的国家战略已经启动,国际竞争激烈,潘建伟建议中国尽快实质性启动相关领域的国家实验室和科技创新项目建设,同时, 依托相关领域最具优势的创新单位开展国家实验室建设和运行管理,具体负责相关重大科研任务的总体部署和实施。
❻ 中科大潘建伟教授团队用什么量子卫星
墨子号。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简称墨子号),于2016年8月16日1时40分,在酒泉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此次发射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又迈出重要一步。
中国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潘建伟院士介绍,如果说地面量子通信构建了一张连接每个城市、每个信息传输点的“网”,那么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就像一杆将这张网射向太空的“标枪”。当这张纵横寰宇的量子通信“天地网”织就,海量信息将在其中来去如影,并且“无条件”安全。
2017年1月18日,中国发射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圆满完成了4个月的在轨测试任务,正式交付用户单位使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等单位相关领导在交付使用证书上签字。
2019年1月31日,被授予2018年度克利夫兰奖。中国研究人员2019年2月14日在美国华盛顿说,“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预计将超出预期寿命、继续工作至少2年以上,并展开更多国际合作。
(6)潘建伟网络安全学院扩展阅读
2001年,31岁的潘建伟从欧洲回国,在中科大组建了量子信息实验室。2003年,当大多数人仍致力于在实验室内部的原理性演示时,潘建伟和同事们已经萌生了“天地一体化”量子通信网的初步构想,“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正是这个构想中的关键节点。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围绕这一远景目标,潘建伟团队开始了十余年的技术积累。他带领团队在自由空间量子密钥分发、量子纠缠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实验等方面不断取得国际领先的突破性成果。
2005年,潘建伟团队在世界上第一次实现13公里自由空间量子通信实验,证实光子穿透大气层后,其量子态能够有效保持,从而验证了星地量子通信的可行性。
❼ 讨论一下量子通信,潘建伟是骗子还是神人
量子通信是指利用量子纠缠效应进行信息传递的一种新型的通讯方式。
量子通讯是近二十年发展起来的新型交叉学科,是量子论和信息论相结合的新的研究领域。
量子通信主要涉及:量子密码通信、量子远程传态和量子密集编码等,近来这门学科已逐步从理论走向实验,并向实用化发展。高效安全的信息传输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基于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并因此成为国际上量子物理和信息科学的研究热点。
量子通信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利用量子的不可克隆性质生成量子密码,他是二进制形式的,可以给经典的二进制信息加密,这种通信方式称为“量子密钥分发”。我们下一节会单独介绍。
第二种是利用量子纠缠用来传输量子信息的最基本单位——量子比特。两个处于纠缠态的粒子A和B,不论它们分开多远,我们把其中一个粒子(A)和携带想要传输的量子比特的粒子(C)一起测量一下,C的量子比特马上消失,但是B就马上携带上了C之前携带的量子比特,我们把这个过程叫做“量子隐形传态”。
根据量子力学“不确定性原理”,处于纠缠态的两个粒子,在被观测前,其状态是不确定的,如果对其中一粒子进行观测,在确定其状态的同时(比如为上旋),另一粒子的状态瞬间也会被确定(下旋)。
❽ 量子通信实验已经成功了,为什么还会有人会质疑甚至抹黑潘建伟院士
但他作假的方法是打磨国外已有的芯片外观,并打印上汉芯的标识。专家组进行验收时只对这块芯片的性能进行了验收,也就是说,这块芯片的技术参数是达到要求的。没想到有如此厚颜无耻之徒,居然用这种方法作假。这只能说验收程序还不完善。
如果说,潘建伟的国内同事碍于面子,或者慑于潘建伟的地位,不敢对潘建伟的工作提出异议,而那些国外的同行,并没有理由去与潘建伟同流合污。他们如果觉得有问题,一定会提出异议。可是,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看见这方面的记录,只能在网络上看见物理学专业以外的人士对潘建伟的工作予以否认。潘建伟之所以被某些人否认,主要是因为量子力学比较难懂,很多人不能理解,所以不能接受。
网友四:
正所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不管什么事情,总会有人喜欢,也总会有人不喜欢。量子通信实验已经获得初步成功,潘建伟院士已经在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和《科学》(Science)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他的成就已经获得世界范围的认可,并且让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即便如此,潘建伟院士还是招来了一些无知者的恶意抹黑。
❾ 政协委员潘建伟谈安全信息,量子通信开启新时代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中国科普博览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据中新社北京3月5日报道, “从原理上说,量子通信基于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来保障通信安全,没有什么假设条件,因此对于安全信息‘裸奔’是比较彻底的解决方式。”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5日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说。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