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大学生如何提升网络安全意识
1、加强网络教育的重视程度。
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增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提高大学生自我保护能力,正确认识网络世界,正确使用网络。学生工作要开展一些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的内容。
2、提高自我约束,规范大学生自身能素质来形成道德的网络意识。
网络道德包括不在网络上谩骂、攻击人或事,窥探、抄袭他人的作品等。大学生要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更要运用法律武器自觉维护网络空间的秩序,对危及网络安全的行为要勇于抵制,比如遇到网络诈骗要及时举报、避免他人受害等。
3、建设网络安全,营造健康网络环境
时代的发展需要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迎接新挑战、新要求。
4、大学生进行正确的社会人际交往
大学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奠基石,所以在大学时期学生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也要学会正确的人际交往,有着正确人际交往能力的人是不会通过网络寻找朋友,这样就减少了大学生网络交往的问题。大学生应该建立积极向上的人际关系,即:平等互助,真诚友爱。
5、增强网络安全教育,提升大学生自我保护能力
开展网络安全教育课程展要使得网络安全意识和网络安全技能相结合,使学生知行合一,在实际生活中能有效的应用进行自我保护,也能在网络技能的使用中提高安全意识,强化网络安全教育实践。
⑵ 如何增强网络安全意识
加强法律监管势在必行。
目前我国互联网的相关法律法规还比较欠缺,相关部门应根据网络体系结构以及网络安全的特点,尽快建立比较完善的网络应急体系,为破解网络安全难题提供法律方面的依据。
网络安全架构的建设刻不容缓。
构建一个比较完善的网络安全架构,不仅要从技术方面保障网络系统的安全性,还要加强对网络安全问题的监管,为用户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尽可能预防网络安全事故的发生。
网民个人安全意识亟待提高。
现实生活中,很多网络完全事故的发生,都是因为网民自身安全意识过低,使得不法分子钻了空子。因此,广大网民一定要提高自己的网络安全意识,丰富自己的网络安全知识,以不变应万变,避免掉入不法分子处心积虑设置的网络“陷阱”中。
⑶ 网络安全教育内容是什么
网络安全是一门涉及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密码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应用数学、数论、信息论等多种学科的综合性学科。
网络安全是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网络安全从其本质上来讲就是网络上的信息安全。
从广义来说,凡是涉及到网络上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和可控性的相关技术和理论都是网络安全的研究领域。
一、充分认识开展网络安全与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青少年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开发潜能和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大量不良信息内容也在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危害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特别是网络犯罪、网络欺诈、网络成隐等,已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
在广大中小学生中开展网络安全和道德教育十分必要,举办读书征文大赛是开展教育的一种形式,旨在通过读书学习活动,促进中小学生自觉树立网络安全与道德意识、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利用网络学习文化知识和加强自我保护的能力,创建文明健康的网络风气。
2、进一步深入开展《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学习宣传活动。教育学生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3、加强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房等学生上网场所的管理,防止反动、色情、暴力等不健康的内容危害学生,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文明上网。4、加强网络文明、网络安全建设和管理。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高青少年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网络道德水平和自律意识,以及在网络环境下防范伤害、自我保护的能力。
注重在校园网络建设过程中,建立网络安全措施,提供多层次安全控制手段,建立安全管理体系。
5、加强校园网络文明宣传教育。要求各处室部门和学校各教学系部注意研究防止网络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积极引导青少年健康上网。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使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了解网络知识,遵守网络道德,学习网络法规,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校外活动,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与网络安全教育。
6、加大与国家网络安全相关部门交流与合作,加强对校园周边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治理力度。积极主动联合市公安、消防、文化、工商、城管等部门,开展学校内部及学校周边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监控和管理,杜绝学生沉迷于网吧。
【法律依据】《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连网国际联网管理办法》第九条接入单位和用户应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加强信息安全教育,严格执行国家保密制度,并对所提供的信息内容负责。
⑷ 网络安全管理如何加强(2)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规章制度,健全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责任
为加强相关建设和管理,学校于2002年就确立了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分管 副书记、副校长直接负责,各有关部门分工协作的领导体制。在相互配合的基础上,校党委宣传部具体负责校园主网站建设与维护、网上舆论分析与引导、网络信息监控、网络文化建设等工作,并对各二级网站的内容进行日常监督、协调、管理、指导。学校网管中心负责建设和维护校园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平台,保证校园网络安全平稳运行,并对校园网内的二级域名资源进行统一分配和管理。学校实验与设备处、后勤与资产管理处负责购置相应的硬件设备。校内各单位按“谁主管、谁负 责”的原则,对部门网站进行日常管理和信息监控。为加强对于网络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我校还建立了舆情分析机制和网络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学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承担舆情汇集、研判和快速处理的职责。
为确保网络文化建设的规范性,学校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及上级有关部门的文件精神,紧 密结合学校实际,陆续出台了《四川师范大学校园网络管理办法》、《四川师范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通知》等规章制度。今年,学校又发布了《中共四川师范大学委员会关于校园网络新闻发布管理的规定》,该规定对校园网络信息的发布、审核、监控及相关工作绩效考评作出了详细的要求。这些制度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扬校园网络文化主旋律;提高校园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提高网上引导水平;加强监管,净化环境,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氛围起到了重要的规范和保障作用,使学校的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有章可循,为校园网络文化乃至于整个校园文化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开通校务信箱,推动民主管理,营造共建共享的文化氛围
四川师大校务信箱系统是校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设计制作的一个具有学校校务管理功能的网络留言和回复系统。该系统很好地结合了学校公共事务管理特点,运用网络Web技术和数据库技 术,把与学校公共事务管理相关的各种要素都集中放置到一个网络系统之中,构建起一个人人可以平等参与的互动式交流平台。通过这一平台,广大师生员工乃至社会各界都可以直接与校方管理者就相关校务问题进行无障碍的沟通与交流,而且这些交流的信息在通常情况下都是公开进行的,这就意味着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矛盾与问题及其处理流程,只要不是涉密的信息,都有可能在这里被呈现于公共视野之中。因为该系统最大的特点就是信息的公开性,所以在这里进行意见表达,还有许多其它沟通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可以不受时空限制自由提出疑问和建议,更容易讲清楚,讲透彻。校务信箱系统的开通还有利于促进学校勤政、廉政建设,减少和消除腐败,杜绝“暗箱”操作等;同时,它在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节约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增强了师生员工对学校事务的关心和兴趣等诸多方面也起着相当重要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广大学生就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提出各种问题后,校内各单位都将根据工作职能及时予以回复并给出处理办法,使有序、民主、和谐的网络文化氛围日益浓厚,深受学生好评和欢迎。
(三)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监控,为校园网络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第一,加强网络的技术防护。由于网络具有信息发布平台开放性、信息发布来源隐蔽性等特点,加之各种安全漏洞、不良网站及“网络黑客”的存在,给高校网络 信息安全工作带来诸多挑战。尤其是在对匿名用户缺乏有效控制的情况下,一些不宜宣传或不健康的内容极有可能通过网络渗透进校园网。针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面临的这种复杂情况,早在2003年,校党委宣传部和网管中心即建成了以“防火墙”网络安全技术为支持的校园网防护系统,通过这一系统,可以对各类有害网站和有不健康内容的网站进行封堵,并能较有效地抵御校内外“黑客”的攻击,还能对校内不良或者不健康的网络信息和上网行为进行监控,为构建健康的校园网络文 化环境提供了必要的技术防护。
第二,加强对校内论坛等网络交流平台的监管。为活跃和繁荣我校网络文化,我们开辟了以师大论坛为主的校内网络交流平台,下设数十个子版块,涵盖文学、艺术、政治、经济、电脑技术等各个方面。就运行情况看,上述平台上的交流文章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也出现过一些过激言论,也有一些持不同观点的同学进行争论时超出了必要的`限度,为此,学校党委宣传部协同有关部门对校内论坛等网络交流平台加强管理,管理者既有网络技术人员,还有德育工作者和安全保卫人员。同时,学校每学期都要对各版块的“版主”进行专门的政策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要求其认真履行职责,及时删除错误的信 息,切实把所负责的版块建设成健康、高雅、科学、文明的交流平台。另外,凡申请在学生寝室上网或申办“论坛”者,须填写申请书、责任书,并经所在学院书记 签字批准才能入网。学校还组建了网络信息员队伍,他们由德育工作者和部分学生骨干组成,在校党委宣传部指导下,定期整理论坛上的讨论热点及主要观点,捕捉和反馈重要信息,掌握网上动态,以适当方式制作和发布积极信息,及时处理消极信息。
(四)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加强网络阵地建设,构建网络德育平台
学校在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因势利导,大力加强网络阵地建设,不断将各种文明健康的文化信息输入校园网络,并以此为依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了使校园网成为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阵地、示范区和辐射源,学校将网络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进”的新载体,在门户网站上开辟了思 想政治教育网页,用先进文化占领网络,引导青年学生坚定理想和信念,用科学的观点分辨是非。学校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政治教育学院等单位还开辟了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页,在上述网站、网页上,以问答、纲要、述评、案例分析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分门别类地提供大量的党史党建知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知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并针对校内外各种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及时转载权威媒体的论述和同学们有代表性的观点,帮助同学们树立先进的文化观念和正确的价值取向,使校园网络成为弘扬主流文化、优化校园环境、塑造校园精神、培养合格人才的阵地。
(五)建设高素质的网络文化建设者队伍,为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提供人才保障
我校在校园网络文化 建设和管理工作始终高度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学校认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者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能力,才能适应大学生群体不断变化的思想特征、情感特点、行为特色,才能对这些变化加以敏锐观察,准确分析,正确引导。为此,学校着重抓了两支队伍的建设,一是校园网络日常管理与维护专业队伍建设,二是网络红客和评论员队伍建设。
第一,加强校园网络日常管理与维护专业队伍建设。 学校按照提高素质、优化结构、相对稳定的要求,以学校组织部、宣传部、学工部、校团委、网络中心工作人员和部分学生干部为骨干,建立和培养了一支思想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熟悉学生思想状况和上网规律的网络工作队伍,并着力加强该队伍的两个方面能力的培养,既监控网络舆情的能力和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学校每年都要安排有关人员进行业务进修,接受专门培训,提高他们甄别问题、应对问题的工作能力。学校凭借这支工作队伍,建立了功能完备、多级防范的网络管理体系,坚决删除“黄色的”,着力疏导“灰色的”,积极营造“红色的” 和“绿色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
第二,加强网络红客和评论员队伍的建设。 学校目前组建了一支包括12名教师和50名学生在内的稳定的网络红客 和评论员队伍,并根据实际需要,邀请特约评论员参与评论引导工作。这支队伍非常熟悉大学生思想动态、高等教育规律及学校校情,且热心于此项工作。为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增强舆论引导的及时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学校在门户网站和各级网站上不定期推出他们撰写的高质量的述评文章,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与交流,就学生有关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解答,通过有理、有力的深入分析,引导大学生运用正确的理论和观点去解疑释惑,增强大学生的信息解读能力、对网络文化的辨别能力和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
(六)开展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情况调研,加强关于网络文明的宣传和教育
为深入了解大学 生利用网络的现状和网络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学校定期组织校内有关专家和相关工作人员,对学校网上信息进行分析研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和行为特征。学校还不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开展问卷调查,及时了解大学生上网时间、上网目的、上网收获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通过调研,学校对校园网络文化显在、潜在的积极影响、消极影响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形成若干调研报告,为进一步加强相关建设和管理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三、关于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思路
主动占领网络阵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工程建设。新时期,高校要重视“红色网站”建设,打造“品牌栏目”,专门建立能充分体现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立场、 观点、方法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或在高校网站主页的突出位置设立德育教学专栏,注意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积极开展网上正面的宣传和正确的信息传播。校内各单位还要按照弘扬主旋律,倡导多样性的原则,在部门网站上开设思想政治教育频道,建立“网上答疑”、“网上讨论”系统,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通过网络 进行交流解答。同时,也可以在网络上提出一些焦点、难点、疑点问题供学生讨论,不断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力。为此,我校将进一步改变客观上存在的,大学网络思政教学资源提供与使用方面的条块分割状态,真正实现共建共享。构建全方位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一)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和教育
高校在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大力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和自律意识,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制网络垃圾的侵蚀,恪守网络规范,约束网络行为,自觉维护网络秩序,做到文明上网,努力营造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校园网络文件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将积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弘扬民族精神,强化爱国主义意识,帮助他们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驾驭网络的能力,加快网络信息技术和网络知识的普及,培养大学生掌握信息技术,提高信息素养和网络意识,使他们学会利用网络进行交流沟通,利用网络进行科学研究,利用网络全面发展自己。在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还要重视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心理辅导,积极开展网上心理咨询,防止不当使用网络导致人格障碍和心理障碍,让大学生逐步适应数字化环境,真正成为网络世界的主体。
(二)培养一批专兼职结合的网络德育教学工作者队伍
大多数 高校承担网络德育教学工作的,大多是专门的德育工作者,具有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但是,他们其中的相当部分老师只具备简单的网络技术,在内容上也只不过把原来的课堂教学照搬到网络上,根本没有依据网络德育教学的特点来设置,导致网络德育教学没有特色,甚至枯燥乏味。因此,我校将重点培养一批专兼职结合德育教学工作者的队伍,确保参与德育网络教学的必须是能够适应网络文化、具有网络文化创新能力的高校教师,并组织有关专家,开设一些上网引导课,让大学生懂得在互联网这个知识宝库中到底能做些什么,如何利用网络获取、使用与自己的专业相结合的信息等问题,同时,完善兼职的网络德育工作者还应和校内的网络红客和网络评论员一起,在校内论坛上就热点问题进行主动导贴,积极跟贴,及时发布正面观点,及时引导网上舆论,切实有效地全方位提高网络德育教学质量。
(三)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弘扬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为提高健康高雅的校园网络文化对于学生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我校认为,可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展电脑网络知识大赛、电脑软件展示大赛、电脑技能大赛、个人主页大赛、电脑美术设计大赛等,使科技活动在信息领域得以不断地深化和拓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网络文化建设,使他们对网络生存方式和现实生活的关系产生正确认识,发挥网络文化的教育功能。另外,还可通过组织IT 校园行、网上冲浪等活动,丰富同学的课余文化活动。在活动开展过程中。特别要注意网上网下结合,利用校园网络这一功能强大的宣传媒体为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渲染气氛、报道活动情况,使校园文化活动质量更高使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焕发新的生机。
⑸ 如何树立安全的上网意识,做一个合格的网络公民
随着高新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网络的普及和广泛应用,互联网已经成为青少年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对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根据2004年7月公布的第14次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中显示,我国目前的上网用户总人数为8700万,其中18岁以下的青少年占到总数的17.3%,达1500万之多。如何引导青少年正确地利用网络资源、信息资源,为其创造一个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责任,也成为社会发展长远利益。
一、社会呼唤重视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是把双刃剑”,它带来快捷便利的网上生活、丰富多彩的文化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所谓“网络综合症”。少数缺乏社会良知的人更是找到了新的肆虐空间,他们利用网络犯罪传播病毒,制造黄色垃圾,过度沉迷网络而导致工作和学习受到影响,以及引起消极颓废的文化氛围,都是网络上存在的毒瘤。
网络作为相当一部分青少年课余消遣、精神寄托的首选途径,其中的负面信息对青少年的侵袭尤其难以防范。鼠标的一次误击,随意的一次搜索,都有可能把成人世界中的东西完全裸示在孩子面前。网络中有一条着名的游戏规则,便是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只狗”。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对于精力充沛、求知欲强、极富好奇心的青少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而网络的隐蔽性和无约束性所带来的有害信息的泛滥,对于自我监控能力不强的青少年则构成网络行为失范的环境因素。黄毒侵害、上网成瘾、陷入虚幻等等,一系列发生在青少年身上的网络社会问题,都对青少年的道德成长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严重影响了他们现实人格的健康发展。于是人们开始高呼“积点网德”,网络道德教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信息和网络是影响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罪魁祸首”吗?显然不是。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信息科学等为标志的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不仅给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也给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造成了深刻影响,让青少年拒绝网络是不现实的。事实上,网上信息资源只是对现实信息资料的重新处理,它源于现实生活,网络道德问题应是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道德问题在网络时代的具体体现,而非什么新事物。问题不在网络本身,在于使用网络的有思想意识的人。网络的问题其实是我们人类自身在科技发展时代所面临的思想、道德、文化冲突的集中反映。
因此,网络道德教育的对象不能单指青少年群体,生活在网络社会的每个人,都应该成为教育的对象。网络在深深作用于青少年身心发展、考验他们信息判别、道德认知能力时,也拷问着网吧管理者、网上信息传播者的道德良知,拷问着游弋在网络世界的每个网民、以及整个社会的良知,网络能走多远,这个拷问、反思就要走多远。网络道德教育不应仅仅作为针对网络行为的应时之举,而应该作为学校道德教育乃至社会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构建信息时代的网络道德体系
道德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网络道德是社会道德的反映。一般而言,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样的道德素质,在虚拟空间也会有相应的道德品质体现,但网络世界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生活方式,正是它的特殊性,又决定了网络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必然具有不同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道德的新的特点与发展趋势:一是自主性。即与现实社会的道德相比,网络环境中更少人干预、过问、管理和控制,因此失去了现实中的某些强制和他律因素,网络社会的道德呈现出一种更少依赖性、更多自主性的趋势,客观要求人们在网络使用中的行为具有较高的道德自律性。二是开放性。信息技术带来的传播方式的现代化,使得现实的地理距离暂时“消失”了,人们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的交往,不同的道德意识、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之间呈现经常性的冲突、碰撞和融合的特点与趋势。三是多元性。在网络社会中,人们的需要和个性有可能得到更充分的尊重与满足,在遵守网络主导道德的前提下,人们可以自由地从事网络行为、进入网络生活,自主自愿形成的网络社会,网络社会的道德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多层次化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网络社会这种道德影响的自主性、开放性、多元性特点,必将对人们的道德水平、文明程度等进行一场或许是有趣的、意味深长的新检验,许多传统道德津津乐道的东西,譬如空洞的号召说教、人为强加的规范约束都将难免被“默杀”。简单地套用既有社会道德去代替网络社会道德是不可想象的,但抛弃既有社会道德去构筑网络社会道德也是不可能的。如何在虚拟空间中引入传统道德的优秀成果和富有成效的运行机制,适应并满足网络社会对道德教育的新需求,并形成网络时代新的道德观念体系,均是网络道德建设的重要课题。
2001年11月,团中央、教育部等部门就向社会发布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其内容大致可归纳为“五要”和“五不”:“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公约》正式启动了网络文明工程,号召“文明上网、文明建网、文明网络”, 使我国青少年有了较为完备的网络行为道德规范。但道德规范只有上升至道德习惯和道德信念的高层次,才具有自律性和有效地规范个人的网络行为。如何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网络文明工程,健康繁荣网络文化,成长为合格的网络公民,仍然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
三、为青年营造绿色网络空间
有人把健康的网络环境称之为“绿色网络”,绿色是环保的标志。网络文明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反映,道德是人在自身需要推动下创造的一种特殊文化规范,是为人实现幸福目标而服务的工具。只有全社会携起手来,努力开辟一条网络道德教育的发展之路,才能为青少年打造一个“绿色网络空间”。
1、整合政府、社会的各种资源,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和科技手段,创造促进青少年成长发展的网络环境。严格执行互联网管理方面的国家法律法规,加强科学技术研究,以技术控制有害信息的传播,坚决从源头上拒绝黄、赌、毒等不良信息;加强对现有互联网站的引导,加大对不健康网站、不良网吧的治理力度,以更科学、更实际、更有效的管理方法,为青少年提供利用网络的健康的外部空间。国家近日颁布政策,已明确将网络游戏归口文化部管理,由文化部对网吧、网络游戏的管理工作统筹考虑,这项政策的实施,无疑是想从根本上解决网吧等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之前存在的管理职能交叉的问题,从源头上解决网络游戏监管问题,以保障网络文化持续健康快速协调发展。
2、社会和与互联网相关的企业、行业联合起来,大力开发民族优秀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积极传播先进文化,并致力创建适合青少年口味的文明网站和文化产品,让他们在文明网站上汲取健康的营养。互联网被称为“争夺眼球的战争”,如何吸引青少年的“眼球”,满足青少年的需求,应该成为建立青少年网站的首要考虑因素。全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的成立,以及一批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富有实效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站创建,在一定意义上都将有效促进网络安全工程和网络文明工程的进行。
3、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大力普及网络知识,强化网络应用能力,多开展青少年喜闻乐见的网络文化活动,通过正面引导的方式,积极倡导青少年遵守网络规范,发扬网络道德,营造文明、安全的网络环境。互联网就像一条船,它要靠船上的舵手和船工瞄准方向、团结一致、坚持不懈、齐心协力,才能扬帆远航。维护网络文明不仅仅是成年人的责任,学校、家庭、社会应本着“主动出击,积极应对,把握导向”的原则,以日常教育为基础,努力提高青少年的道德自律性,加强对网络不良信息的疏导,学会在网络世界趋利避害,有所为有所不为,争做倡导和维护网络安全、创建网络文明的先锋,只有让广大的青少年在充分的网络自由下,成长为合格的网络公民,网络文明才真正落到实处。
4、倡导网络文明、培养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树立正确的网络观,是社会每个人责无旁贷的义务。由于网络的隐蔽性,网上的道德约束比现实社会弱。在网上,人的言行靠个人内心信念来维系,它不像现实社会中的道德更多的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共同维持。但是,网络与现实世界,青少年与成人之间,并不存在一种隔离的规范。每个网民都应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自觉实践网络道德开始,只有当网络道德上升到道德习惯和道德信念层次上,才能更有效地规范个体的网络行为,才有可能创建一个绿色的网络空间。
⑹ 如何加强网络安全教育
一:是以“三全育人”体系为依托,增强学生主体地位。将网络安全教育纳入“三全育人”体系,全员协同,统筹教学、管理、服务各方面、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宣传阵地,使网络安全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意义,在主观上产生警惕与防备心理,提升维护网络安全的意识与能力。
⑺ 如何在网络生活中加强道德自律
一、坚持系统治理,促进良性互动
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我国传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分散于安全部、工信部、公安部、国信办等部委,存在职能交叉、多头管理、权责不一、效率低下等弊端。在网络时代,这种管理模式已经严重滞后,迫切需要从顶层进行设计和整合,并赋予新的职能业务部门更多的政策手段。
二、坚持依法治理,强化法治保障
网络管理要靠法律支撑,也需要法律规范。依法维护网络安全,既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应有之义,也是建设网络强国的有力保障。依法治网要用法制思维、法制方式来规制,使得网络治理有序化、常态化。
三、坚持综合治理,加强社会规制
坚持综合治理,加强法律与道德的协同共治。要用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引领网络舆论、占领网络阵地,同时要疏导网民情绪,营造理性的网络环境。深入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网络法制文化创建活动,是网络综合治理不可或缺的要素。
四、坚持源头治理,健全管理平台
坚持源头治理,构筑防控第一岛链。网络源头治理,关键是要紧紧扭住龙头企业,使其开发的各类互联网产品,都符合国家互联网信息服务条例和法规。要加强互联网许可证和备案手续的审查与监管,加大对申办人资格的审查,进行实名认证。要加强对注册网址、域名的监管,加快高科技监控技术的研发。要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追根溯源,将网络犯罪分子绳之以法,保障网络安全。
五、健全基层网络,综合服务管理平台
健全基层网络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各方面各层次的利益诉求。要加大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设备的普及力度,消除地区间的数字鸿沟;同时加大软硬件、网络安全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生产出具有自主核心技术的软硬件产品,以提升对恶意攻击的“黑客”的监控和防范解决能力。
网络监管部门应紧跟网络跨平台服务要求,积极介入不同网络服务平台,建立能动、联动的监管机制和严格的问责机制,实现网络监管无盲区。
⑻ 信息时代大学生如何做到网络自律
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离不开网络,通过自我正确认识和利用网络能发挥出网络的积极作用,规避副作用。而自律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学校、家庭、朋友和社会的帮助,因此,这不再是大学生本人的事情,是各方的义务。在急速变化的网络时代,只有各方联动帮助大学生培养自律意识,才能更好避免大学生迷失网络误入歧途的后果。
大学生应当在网络生活中培养自律精神,在缺少外在监督的网络空间里,自觉做到自律而“不逾矩”;大学生应当从自己的身心健康发展出发,学会理性对待网络。
(8)牢固树立网络安全网络自律意识扩展阅读:
适度的上网对学习和生活是有益的,但长时间沉迷于网络对人的身心健康有极大损害。现实中存在着一些同学上网成瘾,沉迷于网络而不能自拔,进而导致耽误学业、甚至放弃学业的现象。值得同学们警惕的是,沉迷于网络尤其是游戏已成为近年来青少年刑事犯罪率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网络的虚拟性以及行为主体的匿名隐蔽特点,大大削弱了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使得道德规范所具有的外在压力的效用明显降低。在这种情况下,个体的道德自律成了维护网络道德规范的基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