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影响网络安全的因素
网络系统自身的脆弱性 所谓网络系统的脆弱性是指系统的硬件资源、通信资源、软件及信息资源等,因可预见或不可预见甚至恶意的原因,可能导致系统受到破坏、更改、泄露和失效,从而使网络处于异常状态,甚至导致崩溃、瘫痪等的根源和起因。计算机网络由于系统本身可能存在的不同程度上的脆弱性,为各种动机的攻击提供了入侵或破坏系统的可利用途径和方法一、硬件系统网络硬件系统的安全隐患主要来源于设计,主要表现为物理安全方面的问题,包括各种计算机或者网络设备(主机、电源、交换机、路由器等),除了难以抗拒的自然灾害外,温度、湿度、静电、电磁场等也可能造成信息的泄露或失效。二、软件系统软件系统的安全隐患来源于设计和软件工程中的问题。软件设计中的疏忽可能留下安全漏洞,比如4月30日震荡波(Sasser)病毒被首次发现,短短一个星期时间之内就感染了全球1800万台电脑。它利用微软公布的Lsass漏洞进行传播,可感染WindowsNT/XP/2003等操作系统,开启上百个线程去攻击其他网上的用户,造成机器运行缓慢、网络堵塞。“震荡波”病毒在全球带来的损失已达5亿美元。软件系统的安全隐患主要表现在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和应用软件上。三、网络和通信协议目前在因特网普遍使用的标准主要基于TCP/IP架构。TCP/IP并不是一个而是多个协议,而TCP和IP只是其中最基本也是主要的两个协议。TCP/IP协议是美国政府资助的高级研究计划署(ARPA)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研究成果,目的是使全球的研究网络联在一起形成一个虚拟网络,也就是国际互联网。由于最初TCP/IP是在可信任环境中开发出来的成果,在协议设计的总体构想和设计的时候基本上未考虑安全问题,不能提供人们所需要的安全性和保密性。概括起来,因特网存在以下严重的安全隐患1. 缺乏用户身份鉴别机制于TCP/IP使用IP地址作为网络节点的惟一标志,在Internet中,当信息分组在路由器间传递时,对任何人都是开放的,路由器仅仅搜索信息分组中的目的地址,但不能防止其内容被窥视,其数据分组的源地址很容易被发现,由于IP地址是一种分级结构地址,其中包括了主机所在的网络,攻击者据此可以构造出目标网络的轮廓,因此使用标准IP地址的网络拓扑对因特网来说是暴露的。另外,IP地址很容易被伪造和更改,TCP/IP缺乏对IP包中的源地址的真实性的鉴定和保密机制,因此,因特网上任何主机都可以产生一个带任意IP地址的IP包,从而假冒另一个主机IP地址进行欺骗。2. 缺乏路由协议鉴别认证机制TCP/IP在IP层上缺乏对路由协议的安全认证机制,对路由信息缺乏鉴别与保护。因此,可以通过因特网利用路由信息修改网络传输路径,误导网络分组传输。3. 缺乏保密性TCP/IP数据流采用明文传输,用户帐号、口令等重要信息也无一例外。攻击者可以截获含有帐号、口令的数据分组从而进行攻击。这种明文传输方式无法保障信息的保密性和完整性。4. TCP/IP服务的脆弱性TCP/IP应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因特网上的应用,也就是提供基于TCP/IP的服务,由于应用层协议位于TCP/IP体系结构的最顶部,因此下层的安全缺陷必然导致应用层的安全出现漏洞甚至崩溃,而各种应用层服务协议(如DNS、FTP、SMTP等)本身也存在安全隐患。1.2.2安全威胁 一、网络安全的基本威胁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基本目标是实现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和资源的合法使用,安全威胁就是对这4个安全目标的威胁1. 信息泄露信息泄露是指敏感数据在有意、无意中被泄露、丢失或透漏给某个未授权的实体。它通常包括:信息在传输中被丢失或泄露(如利用电磁波泄露或搭线窃听等方式截获信息);通过网络攻击进入存放敏感信息的主机后非法复制;通过对信息流向、流量、通信频度和长度等参数的分析,推测出有用信息(如用户帐号、口令等重要信息)。2. 完整性破坏以非法手段窃得对信息的管理权,通过未授权的创建、修改、删除和重放等操作而使数据的完整性受到破坏3. 服务拒绝服务拒绝是指网络系统的服务功能下降或丧失。这可以由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一是受到攻击所致。攻击者通过对系统进行非法的、根本无法成功的访问尝试而产生过量的系统负载,从而导致系统资源对合法用户的服务能力下降或者丧失。二是由于系统或组件在物理上或者逻辑上遭到破坏而中断服务。4. 未授权访问未授权实体非法访问系统资源,或授权实体超越权限访问系统资源。例如,有意避开系统访问控制机制,对信息设备及资源进行非法操作或运行;擅自提升权限,越权访问系资源。假冒和盗用合法用户身份攻击,非法进入网络系统进行操作等。二、安全威胁的来源归纳起来,对网络安全的威胁和攻击可能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 内部操作不当信息系统内部工作人员操作不当,特别是系统管理员和安全管理员出现管理配置的操作失误,可能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由于大多数的网络用户并非计算机专业人员,他们只是将计算机作为一个工具,加上缺乏必要的安全意识,使得他们可能出现一些错误的操作,比如将用户口令张贴在计算机上,使用电话号码、个人生日作为口令等。2. 内部管理漏洞信息系统内部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或制度执行不力,给内部工作人员和犯罪留下机会,其中以系统管理员和安全管理员的恶意违规和犯罪造成的危害最大。内部人员私自安装拨号上网设备,绕过系统安全管理控制点;利用隧道技术与外部人员内外勾结犯罪,也是防火墙和监控系统难以防范的。和来自外部的威胁相比较,来自内部的威胁和攻击更难防范。而且是网络安全威胁的主要来源。3. 来自外部威胁和犯罪一般认为,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威胁主要来自黑客攻击、计算机病毒和拒绝服务攻击三个方面 http://ttxx.tte.org/ttxx080617bak/Article/xinxjs/200810/2944.html
⑵ 大数据安全分析的6个要点
大数据安全分析的6个要点
现在,很多行业都已经开始利用大数据来提高销售,降低成本,精准营销等等。然而,其实大数据在网络安全与信息安全方面也有很长足的应用。特别是利用大数据来甄别和发现风险和漏洞。
通过大数据,人们可以分析大量的潜在安全事件,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勾勒出一个完整的安全威胁。通过大数据,分散的数据可以被整合起来,使得安全人员能够采用更加主动的安全防御手段。
今天,网络环境极为复杂,APT攻击以及其他一些网络攻击可以通过对从不同数据源的数据的搜索和分析来对安全威胁加以甄别,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对一系列数据源的进行监控,包括DNS数据,命令与控制(C2),黑白名单等。从而能够把这些数据进行关联来进行发囧。
企业针对安全的大数据分析下面是一些要点:
DNS数据
DNS数据能够提供一系列新注册域名,经常用来进行垃圾信息发送的域名,以及新创建的域名等等,所有这些信息都可以和黑白名单结合起来,所有这些数据都应该收集起来做进一步分析。
如果自有DNS服务器,就能过检查那些对外的域名查询,这样可能发现一些无法解析的域名。这种情况就可能意味着你检测到了一个“域名生成算法”。这样的信息就能够让安全团队对公司网络进行保护。而且如果对局域网流量数据日志进行分析的话,就有可能找到对应的受到攻击的机器。
命令与控制(C2)系统
把命令与控制数据结合进来可以得到一个IP地址和域名的黑名单。对于公司网络来说,网络流量绝对不应该流向那些已知的命令与控制系统。如果网络安全人员要仔细调查网络攻击的话,可以把来自C2系统的流量引导到公司设好的“蜜罐”机器上去。
安全威胁情报
有一些类似与网络信誉的数据源可以用来判定一个地址是否是安全的。有些数据源提供“是”与“否”的判定,有的还提供一些关于威胁等级的信息。网络安全人员能够根据他们能够接受的风险大小来决定某个地址是否应该访问。
网络流量日志
有很多厂商都提供记录网络流量日志的工具。在利用流量日志来分析安全威胁的时候,人们很容易被淹没在大量的“噪音”数据中。不过流量日志依然是安全分析的基本要求。有一些好的算法和软件能够帮助人们提供分析质量。
“蜜罐”数据
“蜜罐”可以有效地检测针对特定网络的恶意软件。此外,通过“蜜罐”获得的恶意软件可以通过分析获得其特征码,从而进一步监控网络中其他设备的感染情况。这样的信息是非常有价值的,尤其是很多APT攻击所采用的定制的恶意代码往往无法被常规防病毒软件所发现。参见本站文章企业设置“蜜罐”的五大理由
数据质量很重要
最后,企业要注意数据的质量。市场上有很多数据可用,在安全人员进行大数据安全分析时,这些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是一个最重要的考量。因此,企业需要有一个内部的数据评估团队针对数据来源提出相应的问题,如:最近的数据是什么时候添加的?有没有样本数据以供评估?每天能够添加多少数据?这些数据哪些是免费的?数据总共收集了多久?等等。
安全事件和数据泄露的新闻几乎每天都能够出现在报纸上,即使企业已经开始采取手段防御APT,传统的安全防御手段对于APT之类的攻击显得办法不多。而利用大数据,企业可以采取更为主动的防御措施,使得安全防御的深度和广度都大为加强。
⑶ 请结合实际,分析说明日益突出网络安全威胁和风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政治安全
在总体国家安全中,政治安全是根本。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网上渗透与反渗透、破坏与反破坏、颠覆与反颠覆的斗争尖锐复杂。
相比传统媒体,网络具有跨时空、跨国界、信息快速传播、多向互动等特性,对现实社会问题和矛盾具有极大的催化放大作用,极易使一些局部问题全局化、简单问题复杂化、国内问题国际化,给国家治理带来挑战。
2011 年初,突尼斯、埃及等国相继爆发被称为“阿拉伯之春”的街头政治运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成为民众组织串联、宣传鼓噪的重要平台。
突、埃反对势力利用推特、脸谱等网站,频繁发布集会通知、游行示威等信息,大量传播极具刺激性、煽动性游行画面,不断激发民众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反抗意识,使抗议浪潮迅速爆发。
新兴媒体发挥的强大组织和煽动作用,直接影响和改变了突、埃民众的思维和行动,产生了连锁反应和“滚雪球”效应,引发抗议力量迅速聚积,最终导致两国剧变甚至政权更迭。
2、经济安全
金融、能源、电力、通信、交通等领域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运行的神经中枢,是网络安全的重中之重,也是可能遭到重点攻击的目标。
“物理隔离”防线可被跨网入侵,电力调配指令可被恶意篡改,金融交易信息可被窃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存在重大风险隐患。一旦遭受攻击,就可能导致交通中断、金融紊乱、电力瘫痪等问题,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和杀伤力。
3、社会安全
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等势力利用网络煽动、策划、组织和实施暴力恐怖活动,发布网络恐怖袭击,直接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秩序。
2014 年6 月24 日,中央网信办发布《恐怖主义的网上推手—“东伊运”恐怖音视频》电视专题片,揭示了暴恐音视频危害及与暴力恐怖违法犯罪活动之间的联系。据统计,在中国发生的暴力恐怖案件中,涉案人员几乎无一例外观看、收听过宣扬、煽动暴力恐怖的音视频。
(3)网络安全威胁数据流分析扩展阅读:
影响网络安全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结构因素
网络基本拓扑结构有3种:星型、总线型和环型。一个单位在建立自己的内部网之前,各部门可能已建造了自己的局域网,所采用的拓扑结构也可能完全不同。在建造内部网时,为了实现异构网络间信息的通信,往往要牺牲一些安全机制的设置和实现,从而提出更高的网络开放性要求。
(2)网络协议因素
在建造内部网时,用户为了节省开支,必然会保护原有的网络基础设施。另外,网络公司为生存的需要,对网络协议的兼容性要求越来越高,使众多厂商的协议能互联、兼容和相互通信。这在给用户和厂商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安全隐患。如在一种协议下传送的有害程序能很快传遍整个网络。
地域因素由于内部网Intranet既可以是LAN也可能是WAN,网络往往跨越城际,甚至国际。地理位置复杂,通信线路质量难以保证,这会造成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损坏和丢失,也给一些“黑客”造成可乘之机。
(3)用户因素
企业建造自己的内部网是为了加快信息交流,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建立之后,用户的范围必将从企业员工扩大到客户和想了解企业情况的人。用户的增加,也给网络的安全性带来了威胁,因为这里可能就有商业间谍或“黑客”。
(4)主机因素
建立内部网时,使原来的各局域网、单机互联,增加了主机的种类,如工作站、服务器,甚至小型机、大中型机。由于它们所使用的操作系统和网络操作系统不尽相同,某个操作系统出现漏洞(如某些系统有一个或几个没有口令的账户),就可能造成整个网络的大隐患。
(5)单位安全政策
实践证明,80%的安全问题是由网络内部引起的,因此,单位对自己内部网的安全性要有高度的重视,必须制订出一套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
(6)人员因素
人的因素是安全问题的薄弱环节。要对用户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选择有较高职业道德修养的人做网络管理员,制订出具体措施,提高安全意识。
(7)其他
其他因素如自然灾害等,也是影响网络安全的因素。
⑷ 常见的网络安全威胁及防范措施
由于计算机网络信息被大众广泛接受、认可,在一定程度上给社会、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使得人们也就越来越依赖网络的虚拟生活,那么,有哪些常见网络安全威胁呢?应该怎么防范?我在这里给大家详细介绍。
常见的网络安全威胁及防范 措施
1 在计算机网络中,常见的安全性威胁障碍
袭击方式为什么会发生网络安全威胁事件呢?
一般情况下都是有目的性地实施的。这些威胁可能存在于网络中的每一个角落,即使有的袭击必须要经由特定的相关网络系统来进行,可只要袭击者一展开攻击,最终的破坏结果损失都很惨重。目前主要的袭击网络信息的方式一般有几下几种:
(1)扫描。换句话讲,扫描其实就是利用智能化的设备展开大范围嗅探活动,并对协议数据加以观察、分析。通常用的扫描形式一般有协议扫描跟端口扫描这两种。扫描一般都是袭击的初期阶段,主要就是攻击者在寻找、识别想要攻击的目标对象。
(2)嗅探。它原先是利用在网络中捕获到得数据信息,将之供给给网络管理员来利用、分析以及查看网络状态、环境的管理手法。攻击人利用嗅探器来获取到众多的数据信息,这些数据信息也许是一些用户名、密码或者特定的需要身份验证的资料。这样的话,攻击者就能有针对性地去展开袭击。其实嗅探器是极容易获取的,在计算机网络中一搜索,就会出现成千上万的嗅探器软件。
(3)拒绝网络服务。袭击人一般是往网络上传输一些没用的数据信息或者大量浪费那些很稀缺、稀有的资源,就比如说网络带宽型攻击,还有延续攻击。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到了数据信息正常的传输、利用,就算是那些加密的数据文件,也保障不了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它的目的其实根本就不是想要获取那些数据,而是想让别的用户得不到这些数据,享受不到正规的 网络技术 服务。
(4)伪装。在计算机信息网络中,互相间都有着一定的信任性。有时候必须要在特定的信任度下,才可以确立起合法的宽带网络连接机制,如果袭击网络者克隆了合法登入者的身份,就使得其可以有信任度地和网络连接起来。
(5)恶意代码。它其实就是一种计算机的程序。每当按照程序执行的时候,就会使得计算机不能正常的运作。有些用户根本就想不到是自己的电脑被植入了恶意代码程序,一直到自己的计算机程序真的被破坏了,才会全面地去检查、杀毒。常见的恶意代码有特洛伊木马 普通病毒以及蠕虫等。计算机被这些恶意代码侵入之后,就会使得自身数据丢失,网络系统也会出现混乱状况。
1.2整体发展趋向现时代的攻击者会喜欢将自己的攻击实战 经验 跟一些破坏程序放在论坛上跟其他的一些同行进行交流,分享经验。他们检测网络数据的源代码,并从其中的某些程序里面找到缺陷,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袭击策略。大多数专业攻击人都可以咋袭击一些网络数据时遮掩掉自己的非法行为。就算有的受害者能及时发现嗅探日志,都很难辨别哪些数据被袭击者改写过。
同时网络技术正不断成熟、完善,攻击的手段、技术也变得更加智能化,可以同一时间内快速地获取大量网络主机内部存在的信息资源。这些技术、手段在对整个网络扫描时,识别网络中存在的一些漏洞。针对漏洞,攻击者就能借一些特殊的工具来获取到网络客户的真实信息,或者分享于其他人,或者立即攻击网络客户。由此可知,攻击者根本就不需要过硬的 网络知识 就可以对网络客户实施突袭。
2 针对上述存在的威胁,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安全管理
(1)安全管理程序。安全管理程序通常是在计算机安全准则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给用户和网络管理员提供有关安全管理方面的依据。安全准则通常是由各国组织围绕计算机信息安全性而制定的提纲要领文件。随着网络技术不断前进,安全准则也在不断更新,进而避免涉及范围过于狭小。
(2)安全管理实践作业。安全管理实践作业是不可或缺的,是国家公认的解决方案。就比如:保障账户需要密码设置、验证,所设置的密码避免太容易解除;针对安全级别较高的网络系统,普遍采用一次性的安全密码;用特定工具使得系统保证其完整度;设计安全的计算机程序;定期杀毒、检测、对网络的安全系数进行评定。
安全技术
安全操作信息技术。想要保证数据信息的安全度,我们就必须及时地对那些可疑的网络活动进行评估、监测,并找到合理的响应方案加以处置。
(1)防火墙网络技术。攻击者一般都是使用欺诈形式来连接网络的认证系统,并凭借“拒绝服务”来对目标对象进行攻击。而防火墙其实就是最重要的第一道安全防线。形式最简单的防火墙通常由过滤路由器组织形成的,淘汰那些从未授权网址或服务端口出现过的数据信息,实现信息的过滤目的。而相对复杂的一种防火墙技术则是代理机制来运行的,经代理机制确认核实请求之后,将经授权的信息请求输送给合法的网络用户。
(2)监控管理工具。对于虚拟的网络来说,监控管理工具是必备的。它一般是安装在网络计算机里面专门用来获取数据和检测可疑活动行为的。当可疑活动一出现的时候,就会自动报警,然后管理员得到通知就对此加以处理。监控管理工具通常是有针对性地监控网络各类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还能阻隔可疑的网络行为。
(3)安全解析作业。科技的更新,网络攻击程序逐渐成熟,所以对网络安全定期进行评估是不可缺少的。目前很多分析漏洞的工具都是可以直接从网站上得到的,网络系统管理工作者可以凭借这些工具来识别网络安全存在的漏洞。由此可知,安全分析工具在一定程度上不仅能强化安全力度,还能阻隔安全危害。
密码编码科学。密码编码科学在密码学中其实就是一门分支的科目,重点研究领域就是加密。
(1)安全保密性:提供那些被授权的用户访问网络和获取信息的服务,而非授权的网络用户通常都不理解具体信息。袭击者捕获、揭示数据信息都是很简单的。那么想要防止他们违法利用这些数据,通常可以对这些数据信息进行加密。
(2)完整全面性:给予保证数据信息在存储跟输送进程里不被未经授权就加以修改的一项服务。就拿下面例子来讲,用MD5校对并检测数据信息的完整全面性。校对的信息都是从文件里面提取、精炼出的,确定数据信息是否全面。攻击人也许是还能改数据信息再进行信息的伪造校对,如果是被保护的话,一般的修改都是不会被察觉的。
(3)不可否决性:给予阻止用户否决先前活动的一系列服务。一般分为对称性加密或者非对称性加密等。
结语
由于计算机网络信息被大众广泛接受、认可,在一定程度上给社会、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使得人们也就越来越依赖网络的虚拟生活,所以网络信息技术的安全问题变得极为紧迫。
网络安全的相关 文章 :
1. 关于网络安全的重要性有哪些
2. 关于加强网络安全有何意义
3. 网络攻击以及防范措施有哪些
4. 常见的网络安全威胁及防范措施
5. 关于网络安全的案例
⑸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网络系统的威胁
网络系统面临的威胁主要来自外部的人为影响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它们包括对网络设备的威胁和对网络中信息的威胁。这些威胁的主要表现有:非法授权访问,假冒合法用户,病毒破坏,线路窃听,黑客入侵,干扰系统正常运行,修改或删除数据等。这些威胁大致可分为无意威胁和故意威胁两大类。
1.无意威胁
无意威胁是在无预谋的情况下破坏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或信息的完整性。无意威胁主要是由一些偶然因素引起,如软、硬件的机能失常,人为误操作,电源故障和自然灾害等。
人为的失误现象有:人为误操作,管理不善而造成系统信息丢失、设备被盗、发生火灾、水灾,安全设置不当而留下的安全漏洞,用户口令不慎暴露,信息资源共享设置不当而被非法用户访问等。
自然灾害威胁如地震、风暴、泥石流、洪水、闪电雷击、虫鼠害及高温、各种污染等构成的威胁。
2.故意威胁
故意威胁实际上就是“人为攻击”。由于网络本身存在脆弱性,因此总有某些人或某些组织想方设法利用网络系统达到某种目的,如从事工业、商业或军事情报搜集工作的“间谍”,对相应领域的网络信息是最感兴趣的,他们对网络系统的安全构成了主要威胁。
攻击者对系统的攻击范围,可从随便浏览信息到使用特殊技术对系统进行攻击,以便得到有针对性的信息。这些攻击又可分为被动攻击和主动攻击。
被动攻击是指攻击者只通过监听网络线路上的信息流而获得信息内容,或获得信息的长度、传输频率等特征,以便进行信息流量分析攻击。被动攻击不干扰信息的正常流动,如被动地搭线窃听或非授权地阅读信息。被动攻击破坏了信息的保密性。
主动攻击是指攻击者对传输中的信息或存储的信息进行各种非法处理,有选择地更改、插入、延迟、删除或复制这些信息。主动攻击常用的方法有:篡改程序及数据、假冒合法用户入侵系统、破坏软件和数据、中断系统正常运行、传播计算机病毒、耗尽系统的服务资源而造成拒绝服务等。主动攻击的破坏力更大,它直接威胁网络系统的可靠性、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被动攻击不容易被检测到,因为它没有影响信息的正常传输,发送和接受双方均不容易觉察。但被动攻击却容易防止,只要采用加密技术将传输的信息加密,即使该信息被窃取,非法接收者也不能识别信息的内容。
主动攻击较容易被检测到,但却难于防范。因为正常传输的信息被篡改或被伪造,接收方根据经验和规律能容易地觉察出来。除采用加密技术外,还要采用鉴别技术和其他保护机制和措施,才能有效地防止主动攻击。
被动攻击和主动攻击有以下四种具体类型:
·窃取:攻击者未经授权浏览了信息资源。这是对信息保密性的威胁,例如通过搭线捕获线路上传输的数据等。
·中断:攻击者中断正常的信息传输,使接收方收不到信息,正常的信息变得无用或无法利用,这是对信息可用性的威胁,例如破坏存储介质、切断通信线路、侵犯文件管理系统等。
·篡改:攻击者未经授权而访问了信息资源,并篡改了信息。这是对信息完整性的威胁,例如修改文件中的数据、改变程序功能、修改传输的报文内容等。
·伪造:攻击者在系统中加入了伪造的内容。这也是对数据完整性的威胁,如向网络用户发送虚假信息,在文件中插入伪造的记录等。
⑹ 请分析威胁网络信息安全有哪些因素
1.软件漏洞:每一个操作系统或网络软件的出现都不可能是无缺陷和漏洞的。这就使我们的计算机处于危险的境地,一旦连接入网,将成为众矢之的。
2.配置不当:安全配置不当造成安全漏洞,例如,防火墙软件的配置不正确,那么它根本不起作用。对特定的网络应用程序,当它启动时,就打开了一系列的
安全缺口,许多与该软件捆绑在一起的应用软件也会被启用。除非用户禁止该程序或对其进行正确配置。否则,安全隐患始终存在。
3.安全意识不强:用户口令选择不慎,或将自己的帐号随意转借他人或与别人共享等都会对网络安全带来威胁。
4.病毒:目前数据安全的头号大敌是计算机病毒,它是编制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数据。影响计算机软件、硬件的正常运行并且能够自我
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程序代码。计算机病毒具有传染性、寄生性、隐蔽性、触发性、破坏性等特点。因此,提高对病毒的防范刻不容缓。
5.黑客:对于计算机数据安全构成威胁的另一个方面是来自电脑黑客(backer)。电脑黑客利用系统中的安全漏洞非法进入他人计算机系统,其危害性非常大。从某种意义上讲,黑客对信息安全的危害甚至比一般的电脑病毒更为严重。
⑺ 网络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网络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取得了积极进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多个领域的重要辅助手段,对提高工作效率和改变生活方式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网络个人信息的增多,以及人们对网络的依赖,网络安全问题成为了制约网络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网络安全问题还对用户的信息及财产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和威胁。为此,我们应对网络安全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应从网络安全现存问题入手,分析问题的成因,制定具体的应对策略,保证网络安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提高网络安全性,为用户营造一个安全稳定的网络环境。
网络安全的概念分析
网络安全从本质上来讲就是网络上的信息安全,就是指网络系统中流动和保存的数据,不受到偶然的或者恶意的破坏、泄露、更改。系统连续正常的工作,网络服务不中断。从广义上来说,凡是涉及网络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和可控性的相关技术和理论都是网络安全所要研究的领域。从本质上来讲,网络安全就是网络上的信息安全,是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广义来说凡是涉及网络上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和可控性的相关技术和理论都是网络安全所要研究的领域。
网络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从目前网络安全所暴露出的问题来看,重要包括两个大的方面,即自然因素引起的网络安全问题和人为因素引起的网络安全问题,以下我们着重分析这两种网络安全问题。
1、自然因素及偶发因素引起的网络安全问题
计算机系统硬件和通讯设施极易遭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如:各种自然灾害(如地震、泥石流、水灾、风暴、建筑物破坏等)对计算机网络构成威胁。还有一些偶发性因素,如电源故障、设备的机能失常、软件开发过程中留下的某些漏洞等,也对计算机网络构成严重威胁。此外管理不好、规章制度不健全、安全管理水平较低、操作失误、渎职行为等都会对网络安全造成威胁。
2、人为因素引起的网络安全问题
从计算机网络的实际使用来看,人为因素引起的网络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应用中的不安全问题
在网络的应用中,由于网络具有较为开放的特征,因此在网络中信息的传输和交换非常频繁,由此造成的信息安全也成为了网络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互联网中,用户之间由于现实的数据传输需求,需要保证自己的网络终端属于开放的状态,由此就给他人以植入木马程序等电脑病毒的机会。所以,网络使用中存在的不安全问题是网络安全问题的重要类别。
(2)操作系统本身存在的安全漏洞和缺陷
在网络应用中,操作系统是网络终端用户的重要软件系统。虽然操作系统在开发过程中均会对安全设置予以高度重视,并在使用中起到一定的安全防护作用。但是随着网络黑客手段的升级,操作系统本身存在的.安全漏洞和缺陷逐渐被网络黑客所破解,由此给网络用户的信息和资金安全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为此,我们必须对操作系统本身存在的安全漏洞和缺陷有足够的重视,采取积极措施予以弥补。
(3)数据库存在的安全隐患
在互联网使用中,不管是网络用户终端还是各个网站,都会有相应的数据库。在数据库中,存储着大量的信息数据和关键信息。其中有些涉及个人隐私,有些则是涉及资金安全的重要信息。但是从目前数据库建设来看,数据库的安全防御措施比较薄弱,一旦遇到网络入侵,难以形成对数据信息的有效保护,数据库的安全隐患已经成为网络安全的重要问题之一。
(4)网络防火墙存在的安全漏洞和局限性
为了提高网络终端用户的安全防御能力,网络防火墙系统是重要的网终端防御系统。但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困扰以及网络防火墙技术的限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网络防火墙不可避免的存在安全漏洞和局限性,这一缺陷导致了网络防火墙只能抵御一般性网络攻击,一旦遇到升级版本的计算机病毒,将无法形成对系统的保护,进而给网络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网络安全问题的应对策略分析
考虑到网络安全问题造成的严重影响,以及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在网络使用过程中,我们应对网络安全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应从网络发展实际出发,围绕着网络安全存在的问题,制定具体的应对策略,保证网络安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提高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促进网络的快速健康发展,为网络用户提供一个安全的网络环境。为此,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制定网络安全问题的应对策略:
1、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应对网络安全突发事件
为了防范网络系统突然遭遇外界因素干扰进而发生安全问题,应在网络使用过程中,根据自身需要,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保证对网络安全问题能够有够的预见,并做到在网络安全突发事件中能够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应对。考虑到网络安全面临的现实影响和威胁,我们应在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对网络系统和数据进行备份,避免因外界因素导致数据损坏或丢失。
2、对操作系统进行及时更新,堵塞操作系统的安全漏洞
从目前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发展来看,操作系统的研发部门能够在操作系统使用一段时间后意识到其存在的漏洞和缺陷,能够通过定期对操作系统进行升级和更新的办法有效堵塞操作系统的安全漏洞,从而满足操作系统的安全性能指标,提高操作系统的防御能力。所以,我们应在网络使用过程中,对操作系统进行及时更新,防患于未然。
3、在网络终端系统中安装杀毒软件,提高防御能力
从目前网络使用过程来看,计算机病毒作为一种特殊代码,无法从根本上予以消除。为了保证网络终端能够满足安全性能要求,我们应在网络终端系统中安装杀毒软件,定期对网络终端系统进行杀毒,保证网络终端系统能够抵御病毒攻击,提高网络终端系统的安全性。在当前网络保护中,安装杀毒软件是一种保护系统安全的有效方式,我们应广泛采用。
4、采用信息加密技术,提高数据库的安全性
考虑到数据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在网络使用中,我们应结合数据库的使用特点,对数据库中的信息采取加密技术,防止数据库中的数据被盗用,提高数据的安全性。在数据库信息加密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最新的加密技术,并不定期的更新密钥,保证数据库不被计算机病毒和黑客入侵,达到保护数据库安全的目的。
5、安装高版本的防火墙,采用防火墙和密码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安全性
对于计算机终端而言,防火墙对防御外界攻击提高系统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应在计算机终端上积极安装高版本的防火墙,提高防火墙的防御能力,满足计算机终端的防御需要,同时,我们还可以采用防火墙与密码相结合的方式,提高防火墙和计算机终端的安全性,有效解决网络安全问题。所以,应在每一个计算机终端上都安装防火墙。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为此,我们应从网络安全制度建设、操作系统更新、安装杀毒软件、采用信息加密技术和安装高版本防火墙等手段,有效提高网络安全性能,满足网络安全发展需要。
;⑻ 网络安全有哪些威胁
信息安全的威胁有:
(1) 信息泄露:信息被泄露或透露给某个非授权的实体。
(2) 破坏信息的完整性:数据被非授权地进行增删、修改或破坏而受到损失。
(3) 拒绝服务:对信息或其他资源的合法访问被无条件地阻止。
(4) 非法使用(非授权访问):某一资源被某个非授权的人,或以非授权的方式使用。
(5) 窃听:用各种可能的合法或非法的手段窃取系统中的信息资源和敏感信息。例如对通信
线路中传输的信号搭线监听,或者利用通信设备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电磁泄露截取有用信息
等。
(6) 业务流分析:通过对系统进行长期监听,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诸如通信频度、通信的信
息流向、通信总量的变化等参数进行研究,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和规律。
(7) 假冒:通过欺骗通信系统(或用户)达到非法用户冒充成为合法用户,或者特权小的用
户冒充成为特权大的用户的目的。黑客大多是采用假冒攻击。
(8) 旁路控制:攻击者利用系统的安全缺陷或安全性上的脆弱之处获得非授权的权利或特
权。
例如,攻击者通过各种攻击手段发现原本应保密,但是却又暴露出来的一些系统“特性”,利用这些“特性”,攻击者可以绕过防线守卫者侵入系统的内部。
(9) 授权侵犯:被授权以某一目的使用某一系统或资源的某个人,却将此权限用于其他非授
权的目的,也称作“内部攻击”。
(10)特洛伊木马:软件中含有一个觉察不出的有害的程序段,当它被执行时,会破坏用户的
安全。这种应用程序称为特洛伊木马(Trojan Horse)。
(11)陷阱门:在某个系统或某个部件中设置的“机关”,使得在特定的数据输入时,允许违反
安全策略。
(12)抵赖:这是一种来自用户的攻击,比如:否认自己曾经发布过的某条消息、伪造一份对
方来信等。
(13)重放:出于非法目的,将所截获的某次合法的通信数据进行拷贝,而重新发送。
(14)计算机病毒:一种在计算机系统运行过程中能够实现传染和侵害功能的程序。
(15)人员不慎:一个授权的人为了某种利益,或由于粗心,将信息泄露给一个非授权的人。
(16)媒体废弃:信息被从废弃的磁盘或打印过的存储介质中获得。
(17)物理侵入:侵入者绕过物理控制而获得对系统的访问。
(18)窃取:重要的安全物品,如令牌或身份卡被盗。
(19)业务欺骗:某一伪系统或系统部件欺骗合法的用户或系统自愿地放弃敏感信息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