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怎样实现中国共同富裕
只有全民创业,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不能一部分人创业,另一部分人享受,这是不公平的!没有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创业制度,就不会让每个人都有向上流动的机会。就没有真正的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旗帜下的创业投资理应坚定不移的配合政府,促进全社会走共同富裕道路。在我看来,当初的4万亿根本不应该搞什么基础设施建设。而应该用于中小企业减税和支持青年创业,最有助于调整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08年我就说过,伪增长一旦成了硬性指标,对进一步调整经济社会结构等目标会产生很大的排挤效应,甚至会出现不同类型的泡沫指数上扬。现在大家都看到了。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的第一要务其实就是解决就业、支持创业。就业都不能很好的解决,还说啥发展。就是明年GDP到20%,有什么用?人民会感到幸福吗?根本不会。是结构不对称,包括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结构对称了,经济自然会好起来,民生才有所依。事实上,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和社会运动就深深地嵌入中国的近现代历史进程之中,它深刻地改变和塑造了中国的社会结构。 调结构是中国的重中之重。调整经济结构的关键还在于大力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创业投资体系。邓小平说:“金融活了,整盘棋都活了。”金融改革的目的也是为了调整相对畸形的金融市场结构。调好了,就能更好的服务中国经济。什么时候,银行,证券交易市场、股权投资市场,能够形成三足鼎立局势。4000万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就会得到显着消解。商业银行的部分资产如果不流向创业投资体系的建设当中,必将无法有效分解金融风险。 当前,全球各大证券交易所对公开招股的股份制公司的门槛要求越来越高。这将使私募股权投资上升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通路(上市企业数额毕竟为少数)。那么多的企业要出让股权换取现金,更多的投资者为追求高回报率认购企业股权。这就势必要求股权交易市场的诞生。但是,千万级别以下的股权投资有一个显着的特点:那就是地域性很强。投资人更愿意投资离自己距离近的企业。这样可以满足投资人的心理要求。尤其是那些以前是企业家,现在有投资欲望的实业家。若在“方圆百里”之内,能够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胃口的项目,他们一般不会投资距离十万八千里的企业。跨区域投资的概率很小。这也是中西部政府到东部招商引资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 事实上,投资人就是有钱人。但投资人大致分两种。一种是“得道”的投资人,这种人在旧社会遇到灾荒年舍粥放粮,赈济灾民。群众称呼其为“良绅”;另一种是“失道”的投资人。这种人叫“劣绅”。红色政权时期大致是:团结良绅,打倒劣绅。放到现在,也许仍然适用。发展中国创业投资事业最需要“得道”投资人的支持。但,得道的投资人也是创业者。经过几年的深入调查发现,民间的确有大量的股权投资人,但他们是在市场中捕捉再创业的机会。也就是说他们更愿意和有思路的项目团队一起合伙创业。也愿意以稀释股权的激励机制去“融智”。但问题在于他们还是希望自己得到更多的股权,以确保自身权益。投资几百万或上千万只占新企业20%股权,他们心理不平衡。也不愿意拿出更多的社会资源去支持新企业发展。 支持创业者创业,就特别需要服务于收入在金字塔底层的创业者,因为他们也有创业梦,他们占大多数。中国不一定很需要太会赚钱的创投,而需要用创投体系来优化金融生态链、产业结构。这不是赚钱不赚钱的问题。而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对于创业者而言,现在绝对是“通缩时代”。银行和普通投资者都出于资金安全性、流动性考虑,对创新技术和创新产品投资极为谨慎并观望避之。这使得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变为天堑。要想走出这种窘境,只有大力推动创投事业发展,提高创投在GDP的比重。否则得到的经济增长一定不会是很健康的增长!在创业者眼睛里,我国目前经济运行中似乎表现的更象通货紧缩。通货紧缩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不畅。生产相对过剩,其实质是存在严重的产业结构性矛盾,一方面是大多数产品相对供过于求,另一方面是许多产品出现短缺,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不对称,市场要求对产业结构和资本重新进行优化配置,因此,利用创业投资提升我国创新能力,调整产业结构,解决就业人口,促进市场竞争,不失为解决长期困扰经济的结构性矛盾的有效办法。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报》 刊发了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孟捷的一篇文章。他认为:“对于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经济学,首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要建立的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而不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完整的概念,这一模式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坚持市场取向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为了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我们一方面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允许用市场经济和私有制经济来协助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更要防范陷入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规律消极后果的泥淖。”(刘国光,2011)中国的金融前30年跟着苏联学,后30年跟着美国学,学来学去也没有创新出中国特色的金融。对中国金融作进一步的透视,则不难发现所谓的金融,一派“纨绔气息”、“矛盾重重”。金融革命,需要哪些尊重国情的金融人才,首先应找到这些为中国金融创新“打灯笼”的人。通过他们去活络现有的金融体系。只有金融活络了,整盘棋才能够更有活力。按照马克思的观点,金融资本是具有阶级性的。这次金融危机进一步暴露了金融资本的阶级性。或者说金融资本的“非中性”。是不是不可调和,就很难辩解了。金融是有阶级性的!它不会因为科学技术发展,我们可以像富人一样穿同样的衣服,读同样的报纸、看同样的《非常勿扰》而消失。中国金融革命的前提首先是确定中国金融的阶级性。这不是搞阶级斗争,这是为了科学发展!什么东西到中国,都会被捏来捏去,变成自己的东西。马克思主义到了中国,还被中国人创新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当然,创业投资理论也不会例外。这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 共同富裕,这是一个严肃而富有“乌托邦”色彩的话题。怎么让这个玄空的话题落地,我以为就是富人支持还没有富裕起来的人创业,组成合伙企业,共同分享未来的投资收益。再说一遍,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义。这才是可持续的民生工程观。创业投资应在“重民生,促就业”中挖掘发展机遇。先富起来的人,别忘了带带落后的穷人。都是乡乡里里的。自己生活改善了,别忘了是受惠于国家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你们要十分清楚这个前提。先富起来的人支持青年创业,在创业者困难时候,你扶持他,这就是拔刀相助。刚改革开放时,第一代创业者创业时(现在已经是先富裕起来的人),银行呆账估计也不少。但国家还是承担了,因为收益和成本国家早算过了。看看30年来取得的成绩不就证明了吗?目前,逐步健全的政策法规体系,日趋完善的股权投资市场体系,为创投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百年不遇的历史契机。我们将牢牢把握这一历史机遇,储备和利用优质项目源,广泛深入发展创投业务,在履行一定社会责任的基础上,尽可能提高企业权益资本增值率。然后再用增值资金去更好的支持创业企业。这就是后30年民富道路的利器。当然创业者不分国籍,任何善于发现人类价值图谱的创业者,都是值得称赞的世界公民,我们认为:发展股权投资,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模式,让敢于创业、乐于创业的劳动者都富起来,形成创业型社会,才是真正能够解决“内需不足”、实现共同富裕。
② 怎样实现共同富裕
一是大力调整经济结构,积极扩大国内需求,不断地增强内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做强做大先进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二是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坚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主导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三是狠抓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大力实施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加强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推进高效节能新产品的开发,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全面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加快开发低碳技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尤其是新能源,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不断地增加森林碳惠,推动绿色经济增长。四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积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发展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促进公共服务,逐步的均等化。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依、住有所居。五是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资源和要素价格形成的机制改革,健全资本市场和银行体系,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③ 怎么可以共同富裕呢
中国如何进入共同富裕发展阶段。常识告诉我们,市场经济就是企业经济体进行自由竞争,一方面资源得到了最优配置,另一方面,一定的无序生产也带来商品过剩。市场通过大资本,经过一次次洗牌,不断进行新的优胜劣汰和经济周期复始。
市场经济理论的基础是《国富论》和凯恩斯主义,是以生产和资本为核心的。但今天看过去,过去很多东西都是错的,企业市场生产出一大堆东西等着人来买,是最大的资源浪费,是人类社会最愚蠢的行为。
市场经济发展模式自进入互联网时代,就已经开始过时了,市场竞争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有没有的问题。现在市场已经是产能过剩,很多产品多的卖不掉了,市场经济的无计划生产已经造成了浪费;对社会资源的市场分配也造成了社会物资财富的两极分化,这种由市场经济体制造成的社会不平等,财富不平衡是与社会主义制度不相容的,是与人民群众共同富裕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所以,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需要找到一个人民群众共同富裕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如何才能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而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必然要不断创新发展模式,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方法。
现在,我们从各种电商平台上到了新时代经济发展的端倪和希望。
那就是是数字经济,也就是依靠消费来定制生产,算法利润分配,产品创新生产。
比如,中国数字农业就开了个好头,过去,农业供应链长期市场失灵,丰收了,农产品价格上不去谷贱伤农;遇灾了,农产品颗粒无收,农民一年心血白费。但最近几年,随着中国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开始与农业紧密结合,农业供应链失灵的问题迎刃而解。
农业供应链效率提升,在农业增产、提质、节本、环保等多方面作出贡献。尤其是阿里MMC电商进行了很好的创新,过去市场不知道消费者需要什么,现在社区小店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收集订单、按需采购,数字化的发展让这个过程变得简单。由MMC事业群聚焦整合社区团购业务和盒马集市业务。
很多媒体都正面报道了这件事,希望农业能够健康有序发展,不要浪费社会资源,给更多农民更好的赚钱机会。
数字化农业是一盘大棋,它是新时代的一面红旗,引领整个市场经济向远程化、精确化、制造业发展。谁都可以参与。但数据化管理经济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发展模式,更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经济运行体制,让老百姓有饭吃,吃好饭,共享知识经济的发展成果。因此,用数字化赋能市场经济高质量发展,除了利益驱动外,还应有社会责任和个人情怀在里面。这也是人类最理性的生产方式,是个人创新型生产和智能机器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的模式。
以消费定生产,一切生产都在消费中产生,不用生产数据,也不用流通数据,只靠消费数据,只有消费数据才是真实数据。所以,在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上,在现有的劳动效率上,如何科学合理的进行财富分配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关键环节。如果大部分人都没有钱,如何才能消费?没有消费何来定单组织生产?因为只有刚需,才能创造必需,消费者创新型生产模式和社会智能化大生产相结合,才是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
试看将来,数据计划经济加入信息技术的加持,通过发达的经济条件的保障,必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高级形态。
但要有一个顺序过程,先实现信息化,再有数字化,最后智能化,这个顺序不能错。市场化解决有没有的问题,信息化解决知不知道的问题,数字化解决好不好的问题(按劳分配),智能化解决按需生产的问题。
④ 怎样实现共同富裕
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构建和谐社会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回避的问题。九届、十届人大代表,红豆集团董事局主席周耀庭又提出了新观点。他说,先富者要担负起带动共同富裕的责任。这个责任是他们致富时就肩负的历史使命,这个责任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
他说:小平同志说,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大家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初级的中国,确实有一部分人已经富裕起来,但是大多数人还没有实现富裕。对于先富起来的人,不仅是因为他们有胆识、有眼光、能抓住机遇,更是因为他们得益于国家政策的转变和社会转型期产生的机遇。他们的成功是国家、社会允许他们先富起来的前提下的成功,大环境宽容了他们在致富过程中的一些不常规手段。但是国家政策、社会对他们的宽容是有条件的,正是小平同志说的:让一部分先富起来,带动共同富裕。这是不能割裂的一句话。因为要“带动共同富裕”才让“一部分人先富”,部分先富的历史责任就是带动共同富裕。
有人讨论先富者的“原罪”问题,但从高处想,我们得承认这是为发展经济的“效率”而付出的“公平”代价。周耀庭认为:不能把先富的人打上“原罪”的烙印,但是先富者要担负起带动共同富裕的责任。这个责任是他们致富时就肩负的历史使命,这个责任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所以,我们红豆集团的企业宗旨就是“产业报国、共同富裕”,体现对国家、社会的贡献。
共同富裕是周耀庭及红豆集团一直关注并身体力行、不断付诸行动的课题。他们的行为也受到国家和社会的肯定。就在去年,红豆集团总裁周海江还被授予“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称号。红豆的快速发展解决了当地、乃至邻省的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带领一方农民走向了共同富裕。红豆目前有员工20000余名,外地员工7000余名,吸纳下岗职工近1000名,近五年新进员工近6000名。红豆所在的东港镇有70%的家庭有人在红豆上班,30%的家庭全家人都是红豆员工,不仅如此,红豆还带动了东港镇周边地区的纺织、服装、运输、餐饮、零售等行业的发展。80年代末,东港镇在当地是出了名的“穷窝子”,而如今在无锡市名列前茅。
红豆坚持以人为本,又投资1000多万元兴建“红豆培训中心”,请专家、教授对员工进行培训,使他们成为有技术、有思想、有文化的现代化工人。红豆近几年先后为多项社会事业捐款捐物3580多万元。投资40万元在延安、镇江分别建起了红豆希望小学;资助村镇建设和市内外的8个村、10个厂发展共计1800多万元;等等。
证券代码:002006 证券简称:精工科技 公告编号:2005-05
浙江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关于控股子公司湖北精工科技有限公司委托
浙江精工轻钢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进行工程建设的关联交易公告
本公司及董事会全体成员保证公告内容的真实、准确和完整,对公告的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负连带责任。
一、关联交易概述
浙江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本公司”)控股子公司湖北精工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湖北精工”)于2005年3月4日召开第一届董事会第二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委托浙江精工轻钢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进行工程建设的议案》。因浙江精工轻钢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为本公司实际控制人金良顺先生控制的公司,故本公司控股子公司湖北精工科技有限公司与浙江精工轻钢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的上述行为构成关联交易。湖北精工科技有限公司董事会对上述关联交易事项进行审议时,2名关联董事在表决时按规定已作了回避,3名非关联董事一致表决通过了该项议案。
二、关联方介绍
湖北精工科技有限公司该项交易涉及的关联方为浙江精工轻钢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其基本情况如下:
根据绍兴县工商行政管理局2004年6月21日核发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注册号3306212106152),该公司企业类型为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为2�000万元,注册地址:绍兴柯桥经济开发区柯西工业园鉴湖路;法定代表人钱卫军。经营范围:生产销售轻型、高层用建筑钢结构产品及新型墙体材料、钢结构设计、施工安装(经营范围中涉及许可证的项目凭证生产、经营)。截止2004年12月31日,该公司总资产8�372.55万元,净资产2�228.50万元;2004年度实现净利润228.50万元。
三、关联交易标的基本情况
本次关联交易的标的为公司控股子公司湖北精工科技有限公司所在地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盘龙城经济发展区内的液压车间钢结构工程建设项目,建筑面积预计为13�431平方米,工程建设总金额预计为726.00万元(大写:人民币柒佰贰拾陆万元整),湖北精工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初期的生产经营所需场所将通过上述工程建设得到有效解决。
四、关联交易的主要内容和定价政策
1、交易各方:湖北精工科技有限公司与浙江精工轻钢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2、交易标的:湖北精工科技有限公司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盘龙城经济发展区内的液压车间钢结构工程建设项目,建筑面积预计为13�431平方米。
3、交易价格:按行业之可比当地市场价格,工程建设总金额预计为726.00万元(大写:人民币柒佰贰拾陆万元整),最终需进行工程决算审定。
4、交易结算方式:按照交易方签订的具体协议或合同约定并按照工程进度支付款项。
5、交易生效时间及期限:本次关联交易经湖北精工科技有限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后,交易方签订相关协议或合同。协议或合同经交易方授权代表签字并加盖公章后生效、并延续至双方完全履行相关责任和义务止(包括合同的变更、修改或补充)。
6、关联交易金额:预计726.00万元(大写:人民币柒佰贰拾陆万元整)。
五、进行关联交易的目的以及本次关联交易对上市公司的影响情况
本次关联交易主要是公司控股子公司湖北精工科技有限公司为了尽快形成经营规模,有效缩短生产筹建时间而委托浙江精工轻钢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进行液压车间钢结构的工程建设。上述交易行为将增加湖北精工科技有限公司的固定资产规模,满足湖北精工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经营对经营场所的需求。
本次关联交易相关协议或合同的签署将促进双方交易的规范,从而进一步促进湖北精工科技有限公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六、独立董事的意见
本公司独立董事马洪明先生、俞友根先生、张其林先生认为公司控股子公司湖北精工科技有限公司委托浙江精工轻钢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进行工程建设的关联交易遵循了公允的原则,其审议和表决程序合规、合法,符合《公司法》、《证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的规定。该项关联交易的实施将有效解决湖北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经营场所的不足,促进湖北精工科技有限公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七、保荐机构及保荐代表人意见
本公司保荐机构申银万国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保荐代表人刘祥生先生、杨璀女士已就该关联交易发表了意见,认为:公司控股子公司湖北精工科技有限公司本次委托关联方浙江精工轻钢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进行工程建设,主要系为了满足其生产经营实施场所的需要,本次关联交易已履行了必要的法律程序,遵循了公开、自愿和诚信的原则。
八、备查文件目录
1、公司控股子公司湖北精工科技有限公司第一届董事会第二次会议决议;
2、本公司独立董事关于本次关联交易的独立意见;
3、保荐机构及保荐代表人意见;
4、湖北精工科技有限公司与浙江精工轻钢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建设工程施工协议书
⑤ 如何推进公平分配,实现共同富裕
一、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1)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理顺分配关系,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的充分发挥,事关社会的进步和公平、公正、稳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推进分配制度改革,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分配的有效实现形式,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调动和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按劳分配是按照劳动价值进行分配,按要素分配是按照生产收益进行分配。这是两种不同的分配原则。按劳分配是在进行必要的社会扣除以后,根据个人提供的劳动分配报酬,而按要素分配是根据各个要素对产出的贡献分配报酬,包括工资、利息、租金、利润。按劳分配中的工资是劳动报酬,按要素分配中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格。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包括三层含义:一是生产资料占有形式决定分配形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要求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二是人的体力和智力劳动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经济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三是商品的价值是劳动创造的,劳动者应当取得劳动成果的主要部分。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要求收入呈现多元化,劳动仍然是人们获得收入的最主要方式,但非劳动收入也应占有一定比重。居民投资持有债券、股票、基金和其他金融资产,由此获得的利息、红利等财产性收入,应当成为部分居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正确处理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2)坚持效率优先、注重社会公平。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正确处理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注重社会公平。如果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悬殊,而又长期得不到解决,不仅会挫伤人们的积极性,影响社会经济发展,而且会影响安定团结。效率体现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属于生产力范畴。效率通常指资源配置中的产出与投入之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就是效益。市场主体的效率高收入相应就高,效率低收入相应就低,无效率即无收入。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给市场主体以强大的动力和压力,促使他们千方百计提高效率,推动生产力发展。公平反映人与人的关系,属于生产关系范畴。公平涉及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等一系列领域。公平主要是指收入均等化。但公平具有历史性和相对性,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有不同的公平观,不存在永恒的绝对公平。只要大多数人比较满意,就算比较公平。效率与公平是对立的统一。按要素分配可以提高效率,但必然导致收入不平等。如果收入一律平等,又不利于提高效率。因此,为了效率就要牺牲某些平等,为了平等就要牺牲某些效率。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基础,只有通过提高效率,创造更多的财富,才谈得上分配的公平。公平又是提高效率的前提条件,只有分配合理,才能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效率。坚持效率优先,实质就是发展生产力优先,使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与劳动贡献紧密结合起来,打破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奖勤罚懒,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奋斗精神。同时要注重社会公平,不仅要讲究物质利益,鼓励人们创业致富,也要提倡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坚持效率优先、注重社会公平,就是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
(3)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实现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有机结合,一切合法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这是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分配制度上的体现。劳动价值论是说明价值源泉,按要素分配是说明收益分配。作为物化劳动的资本,一般认为并不创造价值,但作为创造价值的重要条件,理应按其贡献参与收益分配。各种生产要素对使用价值所作出贡献和应得的报酬体现为:工资是劳动的报酬,租金是土地的报酬,利润是资本的报酬。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反映一般劳动的价值,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反映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等复杂劳动的价值,激发广大科技人员和管理工作者的创造精神和创新活力;三是反映土地、资本、知识产权等的价值,以集中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经济建设。也就是说,要形成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分配机制,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造福于社会。推进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相结合的较好实现形式是薪酬制度。薪酬由基薪、绩效薪金和中长期激励三部分组成。首先确定基薪和绩效薪金,扩大绩效薪金部分,与业绩考核结果挂钩。中长期激励是企业经营管理者报酬的一部分,如上市公司实行股票期权,没有上市的公司实行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医疗保险等。薪酬制度体现了按劳分配、以人为本与按资分配、以资为本紧密结合的要求,将企业的利益与经营管理者的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调动了经营管理持久的积极性。
二、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重视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分扩大问题
(1)加强分配秩序的整顿和规范。这是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必须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以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主要是依法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的分配体制、分配制度,解决运用公权把整体利益和公众利益转化为局部利益或个人利益的问题;依法调节地区之间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妥善处理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问题;依法规范收入分配行为,防止运用公共财力提高部分人群、部分行业、部分地区收入水平的问题。通过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改革税收制度、增加公共支出、加大转移支付等措施,支持和扶助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众,实现社会公平。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配秩序的建立,涉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许多方面,与我国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进程的推进紧密相关。因此,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不是权宜之计,不是短期的突击性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树立长期的思想准备,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
(2)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在收入分配调节中,坚持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实行机会均等,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企业经营管理者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是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方面多数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收入与企业的规模和经营业绩脱节,水平偏低,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一些企业经营管理者自己决定分配方式,自己给自己定工资,经营管理者收入分配实际处于失控状态。企业经营管理者是受出资人委托或授权来经营管理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的薪酬应由出资人来决定。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通过建立约束机制,解决企业经营管理者薪酬失控的问题。在企业职工分配中,打破固定工资的传统模式。在按照国家规定保障职工最低收入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加大与职工实际贡献直接挂钩的活工资的比例,奖励起用奖勤罚懒、收入靠贡献的机制。完善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和技能要求,实行以岗定薪,岗变薪变。岗位工资标准与企业经济效益挂钩,效益下降时相应降低岗位工资标准。调整职工收入分配结构,工资收入与企业效益和职工实际贡献挂钩,形成能增能减的机制。在收入分配调节中,再次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通过多方面的收入分配政策,调节收入差距,防止过分悬殊和两极分化,在不影响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积极性的前提下,兼顾各阶层群众利益,实现合理的公平分配。实行完整的货币化工资制度,调整工资结构,把工资外相对固定的各种补贴纳入工资收入,成为居民的持久收入。提高教师、研究人员和公务员的收入。
(3)加快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分扩大问题。近年来我国城乡、地区发展差距和收入分配差距呈扩大趋势。20世纪80年代,由于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城乡差距由1978年的257倍缩小到1985年的186倍。这些年由于城镇居民收入大大快于农村,2003年又扩大到32倍。2004年城乡差别为313倍,差距有所回落。由于农民收入还要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城市居民没有这笔支出,再加上城市有各种福利,而农村很少,实际上的城乡收入差距可能大于这个比例。地区间差距进一步扩大。东中西地带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例1980年是119∶1∶107,2000年扩大到149∶1∶106。东部与中西部的绝对差额由71元、44元,分别扩大到2517元和2195元。反映社会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在我国已超过国际公认的04安全警戒线。城市中贫富差距也在拉大,财富集中程度进一步上升。美林集团发布的年度全球财富报告中,2003年中国内地百万美元富翁约有236万人,如果以人民币计算,将近24万人成为千万富翁。与此同时,还有大量的下岗失业人员和依靠低保维持生活的城镇居民以及上千万未脱贫的农民。在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存在一定差距,是难免的。但如果差距悬殊,而且任其扩大,就会造成多方面的严重后果。因此,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必须妥善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分扩大问题,鼓励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并要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经济分配格局,切实采取有力措施,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
三、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从全社会看,低收入者的相对规模不应过大,更多的应成为中等收入者,并鼓励人们跨入高收入者行列,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分配格局。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基本途径,是将收入差距控制在社会可承受范围内的基本保证,也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措施。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必须标本兼治,采取多种有效措施。
(1)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因此,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必须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在产业类型上,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经济类型上,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企业规模上,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支持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强做大。积极鼓励创业和自谋职业。缓解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矛盾,为城乡低收入群体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针对小额贷款落实难的问题,通过加强创业培训和建立信用社区,进一步简化发放程序和手续,更好地支持劳动者自主创业。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中,抓住实现产权多元化、职工转变身份、改制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等重要环节,重点解决分离改制企业的产权关系、劳动关系,妥善安置职工,使辅业改制后真正成为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尽可能将富余人员安排在辅业企业,避免将企业富余人员大规模集中推向社会。大力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切实落实扶持政策,推进再就业援助制度化、长期化,帮助困难对象实现再就业,让有就业愿望的人能够获得就业机会,并获得同劳动贡献相符的报酬。
(2)统筹城乡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合理调整国民收入格局,更多地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从多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稳定、完善和强化对农业的扶持政策。加快减免农业税步伐。全部免征牧业税。继续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增加粮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格政策。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多渠道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改善农民进城务工就业、创业环境,建立确保进城务工农民工资正常支付的机制,做好清欠工作。提高低收入者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各类企业都要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按时足额支付职工工资,并在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增加职工收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的财政支持。鼓励智力劳动和智力投资,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的收入。建立开辟更多投资渠道,增加居民的收入来源,为居民提供多种多样可选择的投资工具,为居民投资和获取合法收入提供切实的法律保障。企业建立以岗位工资制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提高关键岗位和有突出贡献人员的收入水平。推行年薪制、技术和知识产权入股、股票期权等分配制度,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强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并合理调节其过高收入,推进福利待遇货币化。依法实行最低工资制度,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完善和规范公务员工资制度,推进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确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规范职务消费,加快福利待遇货币化。
(3)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对困难群体的利益保障机制。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扩大做实个人账户试点。推进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在全国多数地区基本解决历史遗留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问题。今后企业裁员将逐步依法直接纳入失业保险或城市低保。依法扩大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个体、私营和外资企业的参保率,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办法,使更多的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加大社会保险费的征缴力度,逐步提高统筹层次。研究制定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障制度改革方案。推进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建立多元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市低保制度,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好优待抚恤工作。支持慈善事业发展。对生活困难家庭进行救助,及时足额发放养老金和失业救济金。同时加大农村扶贫力度,减少农村贫困人口数量,让他们尽快脱贫致富。建立规范的社会保障预算管理制度,从制度上保证社会保障资金有稳定的来源。加强社会保障的管理基础,提高社会化管理服务水平,加强城市街道、社区和乡镇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健全服务功能。
(4)完善税收调节功能,取缔非法收入。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不是不允许人们致富,更不是剥夺高收入,而是要形成调节过高收入的税收体系,加强各种税收征管,取缔非法收入。加强对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实行综合分类税制,合理确定起征额和扣除额,以体现公平原则。加强对高收入行业的收入分配情况监控,尤其是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加强法制建设,强化对非法收入的打击力度。制止各种乱收费、乱摊派,营造公平、规范的市场环境,体现收入与贡献的对等。健全个人收入监测办法,强化个人所得税征管。对各种非法收入要坚决依法取缔和惩处。整治非法收入,制止权力的市场化和货币化,严惩贪污腐化,对于侵吞公有财产、偷税漏税、走私受贿、权钱交易、制假贩假等行为,依法严厉打击。
总之,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理顺分配关系,最根本的是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加快经济发展,提高教育水平,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注重公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形成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占少数、中等收入者占多数,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分配格局。
⑥ 怎样实现农民的共同富裕
如何使农民实现共同富裕是毛泽东最关注的问题,他认为,如果我们没有新东西给农民,不能帮助农民提高生产力,增加收入共同富裕起来,那些穷的就不相信我们。要巩固工农联盟,我们就得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的道路。我们要使农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穷的要富起来,所有农民都要富裕,并且富裕的程度要大大地超过现在的富裕农民。
在毛泽东看来,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唯一出路是走社会主义道路。对于他们来说,除了社会主义,再无别的出路,全国大多数农民,为了摆脱贫困,改善生活,为了抵御灾荒,只有联合起来,向社会主义大道前进,才能达到目的。
针对农业合作化初期存在的“富农的资本主义所有制和像汪洋大海一样的个体农民的所有制”可能导致两极分化现象及可能破坏工农联盟,毛泽东认为,这个问题,只有在新的基础之上才能获得解决。这就是在逐步地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逐步地实现对于手工业、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逐步地实现对于整个农业的社会主义的改造,即实行合作化,在农村中消灭富农经济制度和个体经济制度,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只要合作化了,全体农村人民就会一年一年地富裕起来。
在这里,毛泽东不但把合作社看作是社员发展生产共同富裕的必要组织形式,而且认识到合作社可以避免农村的两极分化,认为只有走社会主义合作化道路,才能消灭剥削制度,而只要走社会主义道路,就可以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根本目标。这是毛泽东在我党历史上首次正式提出“共同富裕”这一科学概念。
⑦ 我们究竟该如何实现“共同富裕”
要想去实现共同富裕其实有很多方法,下面我就来和大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一、先富带后富。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先让一部分地区快速发展,那里的经济水平迅速提升,所以总的来说这些发达的地区经济非常好,而且人民的生活水平总体来说要高很多,这里的富裕程度也更高。
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去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都能过上小康般的生活,只要我们有足够的信心、毅力,未来美好的生活一定在等着我们。以上就是我的观点,欢迎各位在评论区下方进行留言,指出我的不足,谢谢各位观看。
⑧ 怎样实现共同富裕
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邓小平同志就曾说过:“可以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这个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的战略构想,是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创新,是共同富裕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一项大政策。怎样把握时机用好这项大政策?邓小平同志又进一步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成为我国在达到小康时实施先富带后富战略的重要指导思想。 在分配中.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但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只有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先富的帮助后富的,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⑨ 如何实现共同富裕
深刻领会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应着重把握以下要点:
一是认清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什么是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上赋予共同富裕以科学的内涵。在共同富裕这个概念中,“富裕”反映了社会对财富的拥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共同”则反映了社会成员对财富的占有方式,是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集中体现。共同富裕包含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方面的特质,从质的规定性上确定了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地位,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
二是明确共同富裕的实现前提。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表明:我们既不能离开共同富裕讲发展生产力,离开了就会导致两极分化;也不能离开发展生产力讲共同富裕,离开了就会导致共同贫困。可见,共同富裕的实现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坚持社会主义,防止两极分化,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牢固的政治保障。
三是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邓小平同志提出,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多数地区和多数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个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的战略构想,是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创新,是共同富裕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一项大政策。怎样把握时机用好这项大政策?邓小平同志又进一步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成为我国在达到小康时实施先富带后富战略的重要指导思想。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归结起来,主要包含四个层次:一个总目标———实现共同富裕;一项大政策———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裕、先发展;一条主渠道———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人帮助后富的地区和人,先富带后富,最终共同富;一个大原则———把握适当的力度和时机,解决发展的不平衡和调节贫富悬殊问题。
关于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几个步骤 记得曾经有人提过,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在实现所谓的共同富裕,现在,一部分先富起来的目的达到,接下来,该如何实现共同富裕,却久久不见下文。
如果说拉开贫富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第一价段,那么现在就应该是进入调节贫富之间差距的第二价段了。
该如何调节,应从大的方面着手,即是全民性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医疗问题,首先实现看病不用钱,现在外国,有些国家已经达到了这种程度,按中国现在的情况,如果多加重视,可在20年内达到,如不重视,50年内也不可能达到。可以逐步的进行不用钱,先从大的着手,如全社会性的,像之前的非典,今次的禽流感,这些都是社会的共同问题,不是个人的问题,怎可叫个人负起社会的责任呢?然后就是各种疫苗的接种应也不用钱,还有就是各种传染病,如爱滋病,乙肝,肺结核等,然后在到要大花钱的病,如白血病啊,癌症之类,一个人又如何付得起这天价的医疗费呢?之后才是小病之类。虽然中国有向这方面发展的迹象,但目标不明显,没有政略指导,只是在瞎走乱走,没有比较明确的时间表。
2、教育问题,实现全民教育不用钱,你有能力读,就给你读,全部有国家支付,现在才九年义务教育,而且说是免学费,应连书本费等什么费都要免了,做到真真的免费,现在的书本费太贵了,绝对的高于造价,说明还有人利用书本费来赚钱,这是不可容忍的,一个国家的教育,竟还有人来赚这种缺德的钱,而且要从九年到十二年,再到大学,如果中国保持这样的经济增长率,也是在20年内可达到。
3。养老问题,每个达到法定离职年龄的人,都应享受养老费,无论是谁,有没有交养老保险的人,都应该有。有交的按国家规定发给,没交的,按当地最低生活标准发。这个问题也应在20年内可实现。
以上是调节价段的几个主要问题,等以上都达到,才能实施下一个价段。下一个价段,简称砍尾巴,也就是逐渐的消除贫困人口,主要有:
1。失业问题,一切没有工作的人,都可以在政府中领取当地最低消费的救助金,等找到工作后,再偿还,这样就可以解决那些连基本生活都过不下去的人了,预计30年内可实现。
2。逐步的将各行各业的工资拉平,国家进行统一标准,如非技术工的一个小时规定是多少,或一天是多少,白领的一个小时是多少,这样就可以逐步的缩小各行各业的差距,不过将是个漫长的岁月,不可操之过急,到完全拉平工资可能要60到80年后。
3。真正的实现共同富裕,但那是永远也不可能,我们只能不断的把最低层人的的收入一路一路的提上去,只能在渐断的缩小差距,这是我们唯一能做的,直到中国,不应该是世界不再需要钱为止,达到所谓的按需分配,这不是一个国家达到共同富裕就行,只有世界大同,才能真正的实现共同富裕,如果不出第三世界大战,如果世界按现这种和平发展下去,也话在200年后,可以看到共同富裕,不过那太遥远,还是实事求是的好,先解决我们有身之年可办到的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