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议程设置的说明
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会的重要方式,其观点主要来自政治学,李普曼的《舆论》最早提出该思想,被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
议程设置(agenda setting)的基本思想最初来自于美国新闻工作者和社会评论家沃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1922年,李普曼在其经典着作《舆论学》(Public Opinion)中提出了他的观点:“新闻媒介影响‘我们头脑中的图像’”,这成为议程设置理论的雏形。
1963年,伯纳德·科恩(Bernard Cohen)提出了对“议程设置”最有影响力的表述:“在多数时间,报界在告诉它的读者该怎样想时可能并不成功;但它在告诉它的读者该想些什么时,却是惊人地成功” ,这更清楚的指出了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
1968年,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的两位研究人员马尔科姆·麦肯姆斯(Maxwell McCombs)和唐纳德·肖(Donald Shaw)对李普曼的思想进行了实证性研究,他们对1968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传播媒介的选举报道对选民的影响进行了调查分析,并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了论文——《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作为他们研究的总结。其主要含义是:大众媒介注意某些问题而忽略另一些问题的做法本身就可以影响公众舆论,而人们一般倾向于了解大众媒介注意的那些问题,并采用大众媒介为这些问题所确定的优先次序来确定自己对这些问题的关注程度。他们的研究标志着一个新的传播效果理论——“议程设置(agenda-setting)理论”的诞生。这个理论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议题从媒介议程向公众议程的传播过程,另一个方面是公众在头脑中形成这些议题和对象时新闻媒介所起的作用。
《新闻学大辞典》将议程设置理论解释为:“由马尔科姆·麦克姆斯和唐纳德·肖于1972年提出。……核心观点是:大众传播媒介在一定阶段内对某个事件和社会问题的突出报道会引起公众的普遍关心和重视,进而成为社会舆论讨论的中心议题。”美国学者沃纳·塞佛林和小詹姆斯·坦卡德在其《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一书中,对议程设置理论提出了较为理性的认识,认为“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就是指媒介的这样一种能力:通过反复播出某类新闻报道,强化该话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 而在中国学者郭庆光教授的《传播学教程》一书中,他认为议程设置的中心思想是: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着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
根据麦肯姆斯和肖的研究,媒介的议程设置效果还要看公众与媒介的接触频率、公众对媒介的需要程度、当时人际交流的情况、不同公众的兴趣等因素的影响。而且,人际交流和亲身观察以及很多具体情况也会增大或减弱媒介议程设置的效果。另外一些学者通过研究发现,时间在媒介的议程设置中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媒介议程设置的效果并不是立即出现的,一般都是在新闻报道几周之后。同时,公众对信息的接受量一般是有一定限度的,过多的议程往往会削弱媒介议程设置的效果。麦克姆斯和肖的一项研究发现,公众的议事日程中不能超过5-7个议题,否则受众就会忽略很多媒介认为重要的议题。
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的议程设置功能,已经被众多的学者接受,并从政治、社会生活的多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人们也普遍意识到传统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对公众议程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却又是强大的。但是,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作为新媒体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由于网络传播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有着很强的互动性,网络受众可以自由地选择信息和表达观点,既是传播者又是接受者;同时,以头版或头条形式出现的传统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在网络上也不再那么明显;再者,网络上的信息量是传统媒体所不能比拟的。因此,很多学者认为,在网络传播中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将会弱化,甚至不再存在。
㈡ 与传统媒体比较,在网络传播中进行议程设置有哪些不同
议程设置: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的重要社会功能和效果之一.是通过大众媒介形成或影响舆论的理论假设.
70年代,美国传播学者 麦康(McCombs,M)和肖(Shaw.D)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公众对社会公共事务中重要问题的认识和判断与传播媒介的报道活动之间,存在着一种高度对应德关系,即传播媒介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
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中;传播媒介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越高.根据这种高度对应的相关关系,麦库姆斯和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形成社会”议事日程”的功能,传播媒介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显着性”的方式,影响着公众瞩目的焦点和对社会环境的认知.后来也有一些研究对报纸,广播电视媒介等不同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的特点进行了探讨.
议程设置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着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断.
特点:1)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的阶段.
2)议程设置功能考察的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3)议程设置功能暗示了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有关议程设置的直接表述最先见于1958年诺顿·朗(Norton Long)的一篇文章中:
在某种意义上说,报纸是设置地方性议题的源动力.在决定人们将会谈论些什么,以及多数人认为解决问题的方法将是什么这些问题上,它起着很大的作用.
“新闻时效性”是关乎媒体议程影响力的重要因素.而网络,的时效性,当属现在最快.关乎媒体议程影响力的重要因素,网络是不可比拟的.
网络和议程设置理论出现的时间是接近的.议程设置理论是在传统的大众媒介的基础上提出的,可以说这个理论的提出者没有考虑到网络这个新一代媒体.所以议程设置理论在针对网络讨论时是有所变化的.
并且根据,议程设置理论中的特点分析.议程设置功能考察的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显然网络,是具有议程设置这个功能点的.
其次,在某种意义上说,报纸是设置地方性议题的源动力.在决定人们将会谈论些什么,以及多数人认为解决问题的方法.
网络,虽然是现代化的一个虚拟平台,但是他也具备,设置议题的原动力.也再在决定人们将会谈论些什么,以及多数人认为解决问题的方法.
然电视、广播等的现场直播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和加强了传统媒体议程设置的方式与功能,但由于出版制作的时间、空间限制,由于内容甄别和把关的需要,通常不可能做到新闻信息的实时传播.
网络媒体完全可以做到实时更新、实时报道.也正是由于这个“时间差”的存在,使得网络媒体摆脱了只是转载传统大众传媒新闻内容的状况.实时互动性这个特点,使得网络媒体得以通过对新闻事件的价值判断、加工手法等对传统平面传媒的媒体议程设置产生实质性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在传统媒体议程设置的实现形式中,现场直播也是广播和电视能够采用的手段,这一点也充分体现了传统大众媒体的快速实时性特点.但是,广播电视的直播一般适用于偶然性和突发性的新闻事件,而现实生活中,实时性互动传播在传统电子媒体的日常新闻传播过程中并不是报道的主要形式.
而从网络中,这样一个新媒介,立即衍生出一个,多元互动性的影响 .
多元互动性是网络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另一个重要属性.网络媒体的多元互动性可以帮助受众形成公众议程.网络媒体作为一个被多元要素影响的媒体,一部分传播权力分散到广大网民手中,传统新闻发布的单向度信息传播变成了互动性多向度信息传播.传统媒体不再是第一手的、或者唯一的新闻来源,多元化的传播者、复合式的传播形态、多样的传播渠道等因素,使得以网民为代表的公众可以自行选择、加工信息,并通过网络传播形成网上舆情.一些重大事件,如SARS事件、农民工工资问题等,网上舆情对于媒体的议程设置起了很大作用,进而影响到政府议程.
㈢ 请问在新媒体背景下议程设置的表现是什么是不是那些新闻网站的标题或者是论坛的标题以及微博的热点话题
议程设置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肖的论文《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中,他们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着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程度的判断。随着新兴媒体平台的不断出现,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发布议题的主体,这导致传统的以大众传媒为主体的议程设置发生了重组性的改变。接下来将以热搜排行榜为例论述新媒体时代下议程设置的改变。
一.议程设置主体的泛化
在传统媒体时代,议程设置的传播主体是大众传媒,是“传媒精英”,他们通过设置议题来影响受众,受众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不能自由选择议题,也不能自己设置议题。但是在现在的新媒体时代,赋予了每个人公开发表自己言论,评论他人言论的机会,在这个话语平机,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议程设置的主体。例如,网红papi酱就是通过在微博发布视频而走红的,她的视频就可以看做是设置的议题。
二.议程设置内容的泛娱乐化
在传统媒体时代,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代表的是党、政府、人民的利益,发布的也是与之有关的议题。但是在新媒体时代,议程设置内容的出现了泛娱乐化。花边新闻、八卦新闻经常霸占微博热搜排行榜前几名,鹿晗等流量明星出现在飞机场之类的消息动辄成为榜首,而一些真正利于人民的问题热度却远不如此。
三.议程设置渠道的多元化
在传统媒体时代,大众传媒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对公众进行议程设置,渠道种类少,传播范围也比较小。在新媒体时代,由于各种各样新媒介新技术的普及,议程设置的渠道和方式变得多元化。微博热搜排行榜就是一种议程设置的渠道,排名靠前的议题更容易影响更多受众,因此出现了很多明星或企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买热搜”的情况
四.用户属性的多样化
在传统媒体时代,由于传播技术的不发达,传播的信息能保存的时间不够长,传播的距离也不够远。然而在新媒体时代各种媒介以及互联网的普及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信息传播的及时性也有很大的提高,使越来越多的受众可以接受到传播内容,参与到其中。之前的滴滴事件,各行各业的人都发声了,这是传统的议程设置达不到的效果。
五.影响效果的不确定性
在传统媒体时代,大众传媒对议题具有主导作用,议题的选择、传播等环节都是按照传播主体的意愿进行的。而在新媒体时代,传播渠道、传播人群、传播主体都变得多样化,大众传媒无法控制议题所产生的影响。不确定性体现在受众拥有了舆论监督的权利,可以随意发表自己的观点,不同的人对事件的不同解读都可能影响到其他人对该事件的看法,之前对于王凤雅事件的错误解读就他们一家形成了伤害。
㈣ 什么是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媒体怎么运用其功能去影响舆论的
在传媒生态日益变化的历程中,危机事件造成了不同以往的传播环境。无论是2008年初的南方雪灾,还是5月的汶川大地震,抑或是9月的“三鹿奶粉事件”,这些都成为考验媒体实力和社会责任的标杆。通过比较几次危机事件,笔者看到媒体在面对危机时,不再是沉默无声,而是在坚持导向性的同时进行议程设置,更好地发挥了舆论引导作用。
议程设置之具体表现美国传播学家拉斯韦尔曾将环境监视、社会协调和社会遗产传承视为媒体最重要的三项功能。在公共危机来临时,媒体既要快速准确地传递危机信息,又要引导舆论,发挥其重大影响。
1.媒体设置报道时间:及时报道
议程设置理论研究的范围,是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报道活动所产生的社会效果。它在时间范围上,是媒体中长期的系列报道活动。而对于公共危机而言,它是突然爆发,负面影响力强。那么,及时地揭示危机信息,是媒体议程设置的关键要素。
在“三鹿奶粉事件”中,我国媒体表现出非同寻常的迅速敏捷。不光满足了受众最基本的知情权,也及时地化解了猜疑误解,将真相公布于众,从根本上破除了谣言。
2.媒体设置报道内容:人文诉求
公共危机发生后,会引起民众恐慌,在面临追求新闻效应和人文关怀的窘境中,大众传媒的新闻选择至关重要。笔者认为:新闻报道的首要内容,是密切关系人民生活的危情讯息。当然,这种选择必须建立在媒体全面客观的报道上。
“三鹿奶粉事件”中,媒体意识到人文诉求的重要性,充分发挥环境监视的效力,直指危机事件的主要源头。媒体将报道视角充分投向民众最关心的事情,从民众的切身利益出发,突出各阶段报道的重点,这样才真正承担起社会喉舌的职责。
3.媒介积极行动:引导舆论
日常生活中,媒体的议程设置主要是通过报道的选择和呈现来完成的。在危机关头,大众媒体一方面要发挥社会监督的功能,通过新闻触角及时发现社会中的阴暗面,使被监督者迫于舆论压力作出反应;另一方面,要多发挥抚慰力量,给受众带来危机关头的心理安慰。这次事件中,因为婴幼儿事关千家万户的幸福,新华社接连播发多条稿件,追踪事件进展。这种连续性的追踪报道,不光让受众了解灾情信息,还发挥了主流媒体的功能,将公众的注意力集中在政府所及范围,引导了社会舆论。议程设置的负面效应我们在肯定媒体作为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它们设置议程时的负面影响及社会后遗症。
1.社会和受众角度。首先,媒体议程设置过度可能引起舆论压力,形成社会意见压迫。在危机发生初期,媒体积极全面的报道无可非议,但是在危机后期,媒体应把握信息报道的度,避免给当事人及企业造成过度压力;其次,媒体议程设置不当,可能误导舆论,影响受众正确认知。危机事件的发生,给受众带来身体和精神上诸多伤害,此时急需媒体准确全面的报道。但若报道延迟或内容不当,会使受众产生怀疑和追问,直接影响媒体的声誉。议程设置的关键是对事实客观全面的报道,这样才能满足受众基本的知情权。
2.媒体角度。大众传媒进行环境再构成时,必须把握好议程设置的度和量。否则,将给媒体自身发展带来羁绊,严重损害其最有价值的媒体信誉。同时,这也会弱化媒介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违反新闻工作者职业准则。而新闻媒体拥有客观、准确、平衡的报道方式和实事求是的评论方法,才是获得公信力的有效手段。有效地发挥议程设置能力那么,在现代社会中媒体如何充分发挥其舆论导向作用呢?
首先,在公共危机事件中,媒体要寻求新闻价值与政府宣传的契合点。危机事件是突然袭来的事件, 具有很强的新闻价值,进行议程设置要掌握好量和度的把握。我国的媒体面对两个报道取向——政府还是社会,要综观全局,在把握正确的宣传导向时聚焦社会问题。在具体操作时,一方面要明确正面宣传、积极鼓动、做好舆论导向;另一方面,我国媒体要掌握当时的现实情境,做到既最大程度实现新闻价值, 又能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其次,媒体要重视对危机事件本身和普通群众的报道。媒体具体操作时,应该更加重视人文关怀,给予客观公正的报道, 并且履行好传播信息、沟通危情、监督政府,抚慰协调的功能。
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事件,新闻媒体必须积极有效地发挥自己的议程设置能力。在这场传媒战役中,媒体不仅仅是尽职尽责,而要在协调多方利益的前提下,有效介入危机事件。这样才能最大地化解公共危机,为社会稳定与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㈤ 网络时代议程设置功能失效了吗
议程设置功能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题目是《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该理论认为大众媒介虽然不能直接决定人们怎么想,但可以左右人们想什么。大众媒介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议题来影响人们去关注某些事实或意见,并通过设置议题不同显着度的方式来影响人们讨论议题的顺序。
有人说,在网络时代,网民自主选择的权利提高了,不再是被动地局限媒体为我们设置的议程圈层里,我们有自己的价值选择标准并形成了一套固定的议程选择思维模式,因此在网络时代,议程设置功能已经失效了?
答案是否定的。
(1)大众媒体议程设置的长期作用
大众媒体对于受众的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这些层面同时也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效果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认知是态度的基础和前提,而态度又是行动的先要条件,因此对受众认知方面的影响是最深刻的。而这种认知效果的扎根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大众媒体“长期洗礼”的过程,要想一下子摆脱大众媒体对于议程设置框架的束缚是痴人说梦。
世界上一切事物不是创造就是模仿,婴儿牙牙学语,不也是模仿,人一生下来就自然而然身处在媒体为我们构筑的信息环境,我们只能模仿媒体传递出来的价值观,对于这种认知模式也已经习以为常。因此大众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已经根深蒂固。
(2)议程的话语分析
传统的议程设置中的议题是经民意调查出的公开话题,而网络上的所谓的公众议程只是少数网友讨论的话题,而大多数网友并不是以网络为直接信息来源,所以网络上的公众议程对于议程设置理论并没有直接影响。
网络上的很多的舆论中心一开始只是被少数网友所关注,而只有经大众媒体转发,才使得该舆论中心成为大众关注的话题。因此大众媒体的中介作用不容小觑。大众媒体的“引发舆论”功能就是通过议程设置所实现的,这是这个时代所赋予的特征,也是这个时代受众所赋予的权利。
(3)网络对议程设置的影响
在一个民主的国家,媒体议程一般来自于部分公众的议程,网络只是部分群体议程的表达渠道,它并没有改变整个制度结构,所以目前还不能说,议程设置功能在网络上失效了。
但是网络确实给大众媒体议程设置造成了冲击,它的表现不是设置方向发生逆转(公众议程反过来影响大众媒体议程),而是大众媒体设置普遍性议程的能力下降。
㈥ 如何积极营造网上主流舆论
1、重视网上舆论阵地建设。
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最重要的是充分发挥重点网站在信息传播中的标杆示范和引导网上舆论的主力军作用。
一是要谋划好重点新闻网站的建设和发展规划,把重点新闻网站的建设作为党和政府占领舆论阵地、主导新兴媒体、维护信息安全、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战略举措来抓。
二是大力推进重点新闻网站的改革创新,解决好普遍存在的体制不活、自主经营能力不足、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提高重点新闻网站的综合竞争能力,保证在网上的信息源头优势。
三是贯彻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要求,组织好重点新闻网站的正面宣传,发挥好引导舆论的重要作用。深入宣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宣传党和政府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重大举措,帮助群众深入理解重大方针政策;大力宣传各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生动实践,努力营造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网上舆论氛围。四是加强重大主题策划,综合运用网络媒体的各种宣传手段,加大对党和政府的重要会议、重大活动和重大部署等的网上宣传强势,使党和政府的决策主张深入人心。
2、提高网上舆论引导能力。
在开放的网络媒体中,任何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接受者和发布者,加大了党和政府对舆论导向的难度。适应网络的特点,不断提高网上舆论引导能力和水平,是新时期宣传思想工作对互联网宣传提出的新要求。
一是建立信息披露机制,防范舆论危机传播。坚持从“网上来”到“网上去”,建立网上新闻发言人制度,适时组织网上信息发布,满足人们对公共信息的需求。特别是要增强对突发事件的舆论把握能力和引导能力,抢占舆论引导先机和主动,最大限度地压缩小道消息、政治谣言和攻击性言论在网上的传播空间。
二是针对网上强大的炒作力量,建立与之匹配的正面引导力量。培育一支政治素质高、有影响力的网上评论队伍,积极组织评论员参与网上跟帖和讨论,号召广大党政干部参与网评,扩大网上主流声音,增强正面控制力;注重培养“意见领袖”,增强网上权威声音的力量,通过有号召力的正面言论孤立非主流言论。
三是引导群众通过网络有序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根据网上宣传形势的需要,利用网络的互动功能组织在线交流、网上访谈、网上讨论等活动,引导网民发言讨论,把网民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方腊裂向。四是科学设置网上宣传议程,围绕时政新闻热点和网上热点难点问题,适时发表政策解读文章与正面评论,主动引导网上舆论热点。
3、构建网络信息预警体系。
以网上舆情的收信反映为基础,逐步建立健全舆情研判、舆情回应、舆情反映、问题处置等相配套、成体系的工作机制,是有效开展网上舆论引导的基础性如兆工作。建立反应灵敏的耳目,完善网上舆情跟踪机制、分析上报机制、监测机制、快速处理机制,加强网络舆情的 事先掌握、过程分析和走向预测,增强防范和化解网上舆论危机的能力,例如用乐思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建立起快速的只能舆情搜集中心。畅通网上舆情搜集渠道,组建以相关部门为依托、以网站为主要渠道的舆情搜集系统,建立部门联动机制、舆情通报机制,及时搜集网上舆情。密切跟踪网上舆情动态,既要及时搜集社会公平、腐败问题、仇富现象等容易引发公众舆论的具有前瞻性的信息,更轮橡闭要从“网下”抓“ 网上”,通过网上的议论、网下社会各群体关注热点的变化,洞察舆论的新走向。加强网络舆情分 析工作,形成舆情研判例会制度,定期对网上重大舆情进行研判,特别是要对重点网站后台监控系统过滤掉的有害信息进行分析,掌握更具动态、深层次的舆情。强化新闻网站的舆情监测功能,建立有害信息快速处理机制和网络舆情信息监控系统,使舆情掌握与堵截有害信息、加强正面舆论引导等应急处置手段有机结合。
㈦ 全媒体时代,如何积极有效应对网络舆情
全媒体时代,如何积极有效应对网络舆情
业界认为媒体微博主要有三个功能:形象塑造、关系建设、公共信息服务。微博有很多优点,诸如稳定、简单、快捷;但微博也有其致命缺陷,例如其庞大、广泛、不确定的受众面让用户不好把握这样的多元互动。基于视野窄化的原理,从个人情趣爱好出发,微博用户会选择具有某些一致性的人进行关注,这种用户偏好聚合下的自我的议程设置,逐渐形成一个舆论群体。要想使得自我议程设置成为公众议题,媒体微博必须要善于分析自身受众心理,发布适合一部分受众的内容,不断提高粉丝的参与度。媒体微博在运营时要注重策略调整,通过形象塑造、信息推送、意见领袖、话题策划等策略增加自身微博的影响力。
微博言论空间的自由性及巨大的发表空间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的公开透明,其裂变的传播效果增强了微博舆论监督功能。媒体微博在其传统媒体的强大的影响力基础上提高了信息的实效性,通过强互动凝聚舆论力量,在热点事件当中自成一派,引导舆论走向,形成密集的监督网。在新媒体时代,如何做好舆论话题的引导,如何掌握主动权,这是我们当下急需的。
一、学习认识新媒体,进一步认识新媒体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新媒体有着明显不同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媒体的特性,认清这些特性,才能更好地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新媒体在信息发送上具有即时性。传统媒体反映的是新近发生的事实,而新媒体却能将正在发生的事实瞬间告知公众。这给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带来了新的挑战,政府部门和传统媒体必须转变观念,学习认识新媒体,通过新的传播渠道及时发言、传播资讯。一些政府部门已经开设了官方网站、博客、微博等,积极疏通传播渠道。事实证明,善于运用新媒体,及时回应民意诉求,对密切与群众的关系,对提升自身影响力,都十分有利。
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上具有互动性。无论是参与网上讨论、转发手机短信,还是转载网络言论,受众常常集信息的接受与传播于一体,传统媒体时代“我播你看”的单向流动,正向“全民参与”的传播模式发展变革。这带来了传播内容的极大丰富,各种信息都被拓展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社会思想意识加速多元化,传统的舆论引导格局正经受着深刻的冲击。新媒体的出现,既为公众参与政治生活开辟了新通道,也为党和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提供了无限可能。领导干部需要改变执政理念与方式,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和途径,搭建起党务公开、政务公开、优化决策流程和执政方式的新平台,及时、全面地与公众沟通。
新媒体在信息接收上具有集群性。集群式接收、个性化传播是新媒体的又一明显特征。不同年龄、收入、职业、兴趣的人们在对信息的鉴别、筛选上,具有一定范围内的趋同性,这种趋向促进了新媒体的发展,新媒体的出现又加速集群性进一步走向深入。舆论格局的变化,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继续延续以往“批量生产”式的传播方式,传播效果必然要大打折扣。
二、善于运用新媒体,是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新突破口
置身新媒体时代,怎样更好地传播主张、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怎样更好地化解矛盾、在危机事件发生后掌握主动地位,怎样更好地听取群众呼声、进一步改进工作,都是摆在执政党和各级政府面前的重要命题。媒体技术、传播手段的更新,为进一步联系群众、更好地服务群众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一要合理设置议程。传统媒体主导的传播形态,其特点是“一对多”,媒体往往能够引导和控制舆论,起到议程设置的作用。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如果点击率够高、转发量或转载量够大,普通人的言论一样能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引发社会大讨论,传播形态变为“多对多”。研究发现,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体与受众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设置议程的复杂关系。这就要求执政党、政府部门必须遵守新闻传播规律,主动出击,善于运用传播技巧,使媒体愿意围绕自己发布的信息进行报道,并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互动,产生放大效应,合理地为公众设置议程。
二要处理好突发事件。突发事件消息的瞬间广泛传播,是新媒体凸显威力的重要表现。然而,怎样恰当处理好突发事件消息的发布,一直以来都是政府部门深受困扰的一个问题,新媒体的介入,使这种困惑更加凸显。当前,新媒体逐渐成为热点新闻的首发媒体,而政府部门和传统媒体却频频在第一时间失语。公众被具有震撼性的消息“击中”后,很快开始参与各种猜测和讨论,这固然印证了新媒体传播之快、影响之大,但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也是权威解释缺席后情绪焦虑的一种反映。在传播技术足以颠覆传播形态的今天,不敢说、不愿说、说不好都需要摒弃和改变,人们呼唤政府部门改变心态,尊重公众的知情权,真正从有利于事情解决的立场出发,在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的前提下,利用好新媒体这支利器,将事件真相和处理结果及时告知公众,平息不实传闻,主导社会舆论。
三要做好舆情分析。从根本上讲,网络舆情监测要求达到实时性、全面性和准确性。多瑞科舆情数据分析站能满足系统舆情信息服务市场三个要素,实时性:舆情获得越早,给应对和处置留下的余地就越大,而网络舆情的发展往往是爆发式的,机会稍纵即逝,一旦错失最佳时机将追悔莫及;全面性:网络舆情容易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信息量大,容易使很多重要信息被忽略;准确性:海量信息条件下,如何准确地掌握问题核心,不为纷扰所困,是得出正确判断的关键。“舆情是社会的脉搏”,随着网民队伍不断壮大,网络舆情越来越受重视。源自网络的言论和现实意见相互影响、融合,往往成为社会情绪的晴雨表。由于参与的门槛低,同时具有一定的隐匿性,网络舆情某种程度上更为真实地反映了大众心声。善于倾听,及时捕捉网络舆论热点,了解不同阶层群众的想法和愿望,并对公众的诉求整理、吸纳之后转化为决策依据,对密切党群关系、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三、善于管理新媒体,打造积极健康的话语场
新媒体发展迅猛,出乎很多人的预料。人们在为它推动公众知情权、参与权建设叫好的同时,也逐渐认识到,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它需要接受相应的监督管理,规避可能带来的弊端。首先要正视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特点。匿名发言会降低传播者的责任感,致使网络上出现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时候人们来不及辨识事实真相,就开始表态发言,加速了不实消息的散播;有的网站或网民为了提高点击率,将一些垃圾信息、不健康不道德的信息也放到了网上……网络传播的即时性、广泛性在这些时候“助纣为虐”,致使网络舆论走向暴力和失范,网络监管也成了一个世界难题。其次要加强立法,促进新媒体健康发展。很多国家都在网络安全、信息自由、未成年人上网保护等领域进行了立法。当前急需建立和完善与新媒体直接相关的法律制度,将新媒体置于相关部门有效监管之下。新媒体存在的舆论风险,不仅需要执政党和政府部门高度关注,公众也需对此廓清认识,提高媒介素养。要使公众了解,在享受言论自由的同时,虚拟世界同样也要讲大局、负责任,网络世界中的个人言行,一样要接受法律法规的监管。监督的作用体现在一方面优化自媒体舆论生态,另一方面培养网民的权利意识,鼓励网民以公开的、合法的途径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新的传播格局,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极大挑战,但挑战与机遇往往并存。适时开通微博,利用这个传播平台,给信息插上飞速传播的翅膀,粘合更多的网友扩大自己的网上阵地,从而在这个网络舆论场中查知民意、发出声音、引导舆情,这是时代赋予传统媒体的使命,更是传统媒体转型的契机
㈧ 网络舆论监督与传统监督相比具有什么新特点
网络舆论监督作为一种网络信息交流与传播方式,具有网络传播的范围广、效率高、速度快、互动灵活的特点。同时,作为一种监督形式,又有传统媒体舆论监督的特性。
(一)网络监督者可以自我设置议程
“议程设置理论”是由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提出的,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着性,以此影响着人们对事件重要性的判断。
“议程设置理论”是针对传统媒体而言的。在传统媒体时代,传播权集中在少数媒介手里,媒介不但享有信息的发布、传播权,还可以掌握信息的流向和流量,在传播中是处于主导地位的。而受众则是被动的,缺乏同时接触多个媒介的有效渠道,其主动性的发挥受到极大的限制。
而网络媒体则打破了传统媒体议程设置的基础。因为网络环境是一种开放的环境,信息的传播不可能被完全控制。在网络媒体中,传播权被分散到了广大受众手中,网络信息的流向和流量的很难受到控制,受众在信息传播中有了很大的主动性。这就建构了一种新的传受关系,即信息的传播者与受众处在相对平等的地位上,从而奠定了网络传播中网民自我议程设置的基础。这一点,在微博中体现得极为充分。Web2.0使得网络的互动性加强,每一个网民既是信息接收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每一个网民都可以发布信息并引导一个话题,也就是这种自媒体可以自我设置信息传播的议程。
自我议程设置就是网民利用取得的信息,依据自己的理解,对信息的传播采取控制,以达到设置议程的目的。自我议程设置是对传统媒体议程设置的扩展,有时它也可能为传统媒体“设置议程”。
网民自我设置议程使得网络舆论监督更广泛、更快捷、更公平也更能代表大众。它可以打破单一媒体监督的片面性与私利性,可以反映各方面的利益,使监督更具有广泛性的特点。
(二)网络传播具有“公共领域”中自由、开放、交互性的特点,使得网络监督更透明、更真实、更公平
“公共领域”是指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由各种对话构成。公民可以自由地组合、集合,可自由地表达思想与意见。其核心内涵是平等开放、自由讨论、理性批判、关注普遍利益、达成共识。
由于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所有人都可以参与舆论监督,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发布自己的意见与见解。这种开放性与互交性就形成了网民的“公共领域”。网络信息传播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足不出户,就可与别人进行交流,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重大新闻,具有开放性、即时性的特点,在提高信息传播速度的同时,也增加了信息的公开性。
网络舆论监督利用网络这个开放的平台,在舆论监督中不仅快速、便捷,而且廉价、有效。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得到充分的实现。具有“公共领域”中自由、开放、交互性的特点。
(三)网络传播“处处是中心,无处是边缘”的特点,使得网络监督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监督的范围更广
“处处是中心,无处是边缘”是由麦克卢汉提出的,他认为广播电视的出现使得原有以期刊报纸为中心的信息传播方式瓦解,信息的传播范围扩大了。
与广播电视相比,网络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成本也更低。网民可以将自己感兴趣的事件发布到网上,引起他人的注意。通时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事情,并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就这一点来讲,网络信息传播才真正实现了“处处是中心,无处是边缘”。
网络传播的这种特点,使网络舆论监督更具广泛性,无论是监督主体还是被监督主体,都更具广泛性。只要你可以利用网络,只要你在这个社会中活动,就可能成为网络舆论的监督者,同时也被整个社会所监督。
(四)网络传播使监督的成缓宏本更低、效率更高、形成的舆论压力更大
传统的舆论监督成本很高。一是监督渠道不畅造成的时间成本,二是监督手段匮乏造成的人力投入成本,三是难以取得信息而造成的监督范围过小。还有,监督者不可避免地会危及到被监督都的权力、地位或安全。可能造成被监督者对监督者进行打击和报复,使监督者承担监督的风此宽险成本,从而使大家不愿或不敢监督。
互联网的出现,解决舆论监督的渠道与范围的问题,同时在网络舆论监督中,监督者具有的匿名的特征,可以很好地保护监督者的权益,降低了扰扒册监督的风险成本。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人参与到监督中来,增加监督的效果。广泛的监督主体更易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提高舆论监督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