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网络设置 > 中学生网络安全的媒介

中学生网络安全的媒介

发布时间:2022-04-18 08:14:24

㈠ 加强网络安全 中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媒介素养

要善于网上学习
不浏览不良信息

要诚实友好交流
不侮辱欺诈他人

要增强自护意识
不随意约会网友

要维护网络安全
不破坏网络秩序

要有益身心健康
不沉溺虚拟时空

㈡ 有关青少年“文明安全上网~”的资料呃..!

利用网络,人们在家里就可以快速地获得自己想知道的信息资料,例如股市行情、网上订票等。毋庸置疑,网络给人们带来了诸多好处。但是同时,你也可能看到一些与网络文明极不协调、极不相称的内容。这些内容大都是不健康、不文明和带有反动性质的。对于我们造就一个健康、有序、安全、具有活力、没有污染的“绿色”网络环境来说,它们是最大的绊脚石。要清除上述不良因素,建设好网络文明,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着手:

(一) 政府方面

要倡导文明上网、文明建网、构建网络文明这样一种氛围,我认为政府在当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能在宏观的角度上来规范和约束网络的运转秩序。在网络不是很成熟,特别是网络技术有欠发达的客观环境下,政府可采用强制性的法律措施来维护网络的安全、健康和文明。一方面,从中央到地方可成立一些组织机构(如网络监管部),专门从事网络的管理工作,把网络当作产业来经营。在一个时间段内,对所有的网络机构或网站进行数次检查和整顿工作,不给有碍网络文明的东西以生长的土壤和存在的空间。象为了保护环境、绿化祖国而指定3月14日为植树节一样,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一天为“网络文明日”,目的是为了制造一种氛围,增强人们的网络文明意识。从而形成文明建网、文明上网的良好社会风气。一个省或一个地区也可以自己定义这个“网络文明日”。进而推广,以便产生巨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我认为这种从点展开的模式很适合当前的网络形势。因为当前不同地区间的网络发展情况差别很大,有的已采用了光纤传输的宽带网,而有的则只是刚刚起步。另一方面,政府设立专门的部门研究、指导网络文明的建设。例如,可以依托大学的硬件设备和人才,在大学里建几个网络文化研究中心,研究网络文化行为,将一些好的结果付诸实施。

(二) 网站方面

网站是网民上网时的直接访问对象,所以网站的内容对网民有着很大的影响。网站在发布之前,可将其网站上的内容提交给网络监管部门,经审核批准后方可发布。一经查出网站上带有不健康、不文明的内容立即取消的,并酌情处以一定的罚款。同时对那些举报带有反动、黄色等内容网站的网民给予奖励,激励人们的文明意识。对于一些涉及到“性”知识的网站,我认为可以这样去管理:在进入这样的网页(网站)之前,应该出现一个表单,要求访问的人填写有关的内容。就像我们上网注册电子信箱一样。填好后将表单提交给服务器进行处理,然后由服务器反馈一个信息,告知提交的结果。如果成功了,为了避免一些不真实的注册,所以应限制注册者的立即使用,但可在反馈信息的同时向注册者解释一下。网络经营者应抓紧接下来的时间通过电话或其他方式对注册者进行详实的考核,将结果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告知注册者。

(三)网民方面

对于网络文明建设来说,政府管理和网站自律都只是外因,网民自己才是内因。因此,增强网民的网络文明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采取电台广播、电视播放、课堂教学等形式来宣传网络文明,号召人们文明上网,共同维护网络文明。通过这些积极的引导,培养网民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不文明内容和行为的侵蚀,做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合格网民。网络的所有者或经营者可利用报纸、杂志等媒介刊登有关网络文明建设方面的知识竞赛试题,面向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以便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

(四)软件方面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功能强大的网络软件,它们能监视网络上传输的信息,并且能够拦截部分不良信息,并将它们过滤掉,从而维护和保证了网络的良好远行环境。但是这些软件具有滞后性,不能及早的扼制像黑客、木马等病毒的出现。为了防患于未然,软件公司可开发一些超前的软件。由于病毒的不确定因素很多,比如它的类型、侵入方式等,所以这给软件的开发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但我认为这项工作很有必要。同时,硬件方面也应该加强防范功能。可在主板或其它的硬件部件上采用一些先进的技术,配合软件一起,使整个系统具有强大的过滤功能,或者只允许计算机访问某个(些)方面的信息,将其它的信息屏蔽掉。此外,操作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盗版操作系统本身的功能就不完善,所以很容易给病毒以有机可趁的机会。因此,操作系统的出售商可通过降低其正版软件的价格,或者将它们捆绑在计算机里方式,让用户更普遍的使用正版操作系统软件,从而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从一个侧面减少病毒的干扰。

还有一点,就是网络上的BBS、聊天室等部分内容,我们最好把它们消灭掉。因为它们会浪费掉网民大部分上网时间,这还是好的,更坏的是网民可能通过它们互相谩骂,彼此展开污言秽语的争斗。这些低级趣味的东西实在是不应该出现在网络上。前段时间武汉地区发生了这样一起事件:在不同网吧上网的两个网民在网上对骂,互相攻击,以至双方都被激怒了,就约定在某一地方“单挑”,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我认为这种网络元素产生的危害大于益处。

㈢ 加强网络安全,清朗网络空间,中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媒介素养

要善于网上学习
不浏览不良信息

要诚实友好交流
不侮辱欺诈他人

要增强自护意识
不随意约会网友

要维护网络安全
不破坏网络秩序

要有益身心健康
不沉溺虚拟时空

-_-#网络来的

㈣ 浅谈初中生如何提高网络安全意识

网络是初中生日常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是他们了解世界、与外界联系的重要媒介。学校应该加强初中生的网络使用技能和网络安全意识教育的力度,不断提高初中生的网络使用技能,帮助初中生提高网络安全意识。 

  1. 课外引导家长培养中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

  2. 信息技术课程中注重网络安全意识的渗透;

㈤ 网络传播媒介的优缺点有哪些

遇到好的商品信息,读者可以长期保留下来。同电视比较而言,但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画面生动,却转瞬即逝,难以在记忆中长期保留。电子设备投入较高,且需要特别接收设备,而且电脑还需要一定的操作技术,报纸所载信息比较深入细致、详细、范围广,以备索用。广播,信息具有可选择性。现代生活节奏块,时间紧,报纸虽刊载信息量较大,在众多信息中选择自己有兴趣的加以阅读,而不必象看电视和听广播那样,不管喜欢与否。第一,信息较为详细。 大众传播媒介主要分为两大类:印刷类和电子类。这两类媒介都有各自的特点、全面,读者可以获得比较系统的信息。第二、新闻传播功能、舆论监督功能。报纸价格相对较低,不必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群众能够接受大众传播媒介主要是指报纸。印刷类大众传播媒介主要包括报纸和杂志。报纸的发行量较大、实用功能和文化积累功能,即宣传功能。第四,信息成本低廉、电视虽声声入耳,因而报纸有许多优点,影视、互联网等。第三,信息具有可保留性,都得照看(听)不误,这些传播媒介传播信息具有速度快,因而是受众面最大的印刷类大众传播媒介,是企业比较青睐的传播工具、影响大等特点。大众传播媒介具有五项功能、杂志、广播

㈥ 为什么说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网络给我们带来许多方便,我们可以在网上查阅资料、浏览到最新的消息;网络还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促进我们的学业。老师们也可以充分地利用网上的资源,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但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它也有不利于我们的一面。有的同学过度沉迷电脑无法自拔;有的同学做了网络的俘虏,成了小网虫;还有的同学因整天看着电脑,眼睛受到严重损坏,成了高度近视。

据调查,目前在网吧上网的青少年,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都是因沉迷于网络游戏,进而导致学业荒废,毁掉了自己前路。

(6)中学生网络安全的媒介扩展阅读

上网注意事项

一、不要沉迷于网络。大多数同学都喜欢玩电脑游戏。在家长允许的前提下,休息时间适当玩一玩,我认为是可以的,但千万不可入迷。长时间上网和玩游戏会严重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

据专家介绍,长时间坐在电脑前的青少年中,百分之三十患有缺铁性贫血,近视、脊椎及身体其它部位的疾患也明显偏高。长时间上网还会影响学习成绩。我建议,在家上网一定要得到家长同意,并严格控制时间,不玩大型的网络游戏。

二、遵守网络道德。很多同学都在网络上碰到过骂人、说脏话等不道德的现象。网络是个虚拟的空间,有些人会想,既然不是真的东西,没人知道我是谁。网络道德主要是靠自我约束,遵守网络规范是我们每个人的道德责任。

上网交流中做到文明用语;上网不发表和传播不良信息等。其实,网上发表的任何信息都是可以追查来源的,如果触犯了法律,警察很快就会能找到你。

三、注重网络安全。网络安全涉及到很多方面,对我们中学生来说,主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保护好自己的密码等信息不被盗走,方法有很多,请同学们向老师咨询。二是不随意透露自己的真实信息,不轻信网上的中奖通知等欺诈行为。

没有经过父母同意,不要把自己和家人的姓名、住址、学校、班级、电话号码、身份证件号码、相片等,在网上向其他人透露。未经父母同意,不和任何网上认识的人见面。

㈦ 青少年沉迷网络怎么办

1.始终把维护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未成年人安全放在首位
全社会都应具有维护少年儿童权益的意识,遵循儿童优先、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当代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与网络安全问题。更加重视新时期青少年的网络游戏沉迷问题。学校应大力推进核心素养教育,促进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全面发展,不把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家庭应改善教育方式,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把孩子的安全、健康放在第一位;企业不为经济指标、经济效益而忽略甚至损害未成年人的权利;媒体应加强预防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成瘾的舆论引导与监督。
2.加强政府管理,健全监管机制
国家各相关部门应各司其职、各尽所能、相互配合,制定保障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应不断完善网络游戏的监管机制,严格网络游戏的审批制度,从源头上、机制上设置关口,将一切有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游戏“拒之网外”,从机制上抵御网络游戏沉迷;应大力推进网络游戏分级制度,落实游戏注册实名制,禁止未成年人注册不适合其年龄的网络游戏;应敦促互联网企业和游戏厂商加强网上内容建设,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帮助未成年人摆脱游戏沉迷负面性。
3.积极教育引导,帮助未成年人抵御网络沉迷
广大教育工作者要警惕未成年人网络沉迷现象,提升未成年人的网络辨识能力,自觉抵御成瘾性网络游戏等危害健康与安全的不良网络内容;应通过校内外的网络体验和实践,多形式、多渠道引导未成年人正确认识、科学对待、合理使用网络;应与家庭加强互动,携手联动,对未成年人做好教育引导工作,提升未成年人辨别不良游戏、抵抗不良信息、科学合理使用网络的能力,有效维护未成年人身心和谐,健康成长。
4.提升媒介素养,与未成年人共同成长
互联网时代,成年人尤其是家长需要与未成年人共同成长。因此,家长应积极履行教育与监护责任,用开放的心态对待网络,与孩子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家长应主动提高对沉迷网络未成年人的教育引导能力,用媒介素养能力为未成年人的安全用网保驾护航;应重视家庭建设,自觉做健康生活的典范,给孩子积极的生活引领。
5.规范企业行为,承担社会责任
游戏生产商或服务提供者应坚持正确价值导向,坚持社会良知与商业效益的统一,根据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设计研发内容多样化、层次化的适合少年儿童成长规律的绿色游戏;应提高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自觉以社会道德、网络道德规范企业行为,主动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应自觉遏制低俗、色情、暴力的网络游戏在未成年人中传播,自觉抵御不当的网络游戏推广手段及网络游戏营销行为;相关企业应多研发更健康有趣、符合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的绿色网上产品。
6.养成良好习惯,形成健康生活方式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未成年人应树立“健康第一”的生活理念,从小养成良好习惯,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多走下网络,走出房间,走上运动场,不因玩网络游戏、看网络小说等娱乐活动晚睡熬夜、减少运动,做健康生活的新时代少年儿童。

㈧ 青少年应怎样安全进行网络交往

一、原因
是什么让这些孩子在网络中迷失自己,患上“网络成瘾症”而发生悲剧,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网络因其开放性满足了少年儿童宣泄、释放紧张的需求。少年儿童还可以通过网络释放生活中被压抑的一面,摆脱现实中的约束、孤独,在轻松、安全中实现自己的“欲望”,满足了自己的成就感。同时,网络也满足了少年儿童的好奇心与虚荣心,实现对困难、失控现实的逃避。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在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知识等方面跟不上孩子成长教育的需求,从而造成对孩子上网的“失控”。
学校教育长期以来注重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训练,而放松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国家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把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但现实中很多学校还是把教育的重点都放在学习成绩这一头,而忽略了道德训诫、性格养成、法制观念的培养。因此,一些少年儿童不仅心理道德水准低下,法制观念淡薄,甚至连基本的社会公德都不懂得遵守,心理上完全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不难想象,在这样的“人格白纸”上,再涂抹上一层“暴力崇拜”的墨汁,他们的精神世界还能是什么样子,他们的未来又面临着怎样的危险?
另一方面,目前社会对公共上网场所管理松散不规范,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也不容忽视。
患上“网络成瘾症”的少年儿童往往无心学习,荒废学业。曾经有一位“网迷”学生说:“在网上有一种天堂般的感觉,仿佛你就是世界的主宰,精神能得到极大满足。”少年儿童一旦成为“网迷”,就会陶醉在虚拟世界中不能自拔,越来越脱离实际,对现实世界表现出冷漠、麻木和不以为然,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是十分危险的。
二、应对策略:加强信息品德培养,让少年儿童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
网络的出现,引出了诸多的社会问题,难道网络真是“洪水猛兽”,我们要避而远之,拒绝它吗?当然不是。出现以上社会问题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社会应该负一定的责任。我们学校的实践证明,如果学校加强对学生的信息品德的教育,让学生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网络,正确使用网络,网络完全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好伙伴。
我校是全国着名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已经建立了功能强大,资源丰富的校园网群,全校有4千多学生,1350多台电脑,平均3个人就有一台电脑。学生家庭电脑拥有率约90%,学生运用电脑进行学习,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事了。随着网络使用率的增高,学生中是否会出现上面提到的社会问题呢?前段时间我们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调查显示:我校学生基本上养成了良好的网络习惯,没有发现患“网络成瘾症”的学生,到网吧去上网的比例为0.1%,很少有学生在网络上发布不文明的信息,98%的家长都很支持学生运用网络帮助学习。电脑拥有率和使用率这么高,而没有出现患“网络成瘾症”的学生,这一切得益于我校长期加强落实对学生的信息品德的培养。
下面我就谈谈我校进行学生信息品德教育,正确引导学生面对网络的一些做法:
一儿童触网,品德教育先行
1.让学生从触网开始就树立信息道德观念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它是人们通过假想营造出的虚幻空间。虽然网络由真实的人所开发,但通过网络所接触到的人或事都不是可触、可感的,是有好坏之分的。
少年儿童由于其自身心理发育的特点,易对直观、形象而又新奇的事物发生兴趣,但是非判断能力较差,很难对事物的实质加以正确的评判。如他们喜欢看卡通片,会钦佩那些用暴力取胜的卡通人物,并把他们当成勇敢的大英雄来崇拜,在生活中喜欢模仿卡通人物的攻击行为。
鉴于以上原因,我校从学生入学起就利用信息技术课和活动课,以及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向他们介绍网络、展示网络的优越性:
如教会他们利用网络收集自己喜欢的各种图片(卡通、风景、动物),让他们带着任务去上网,在网上查找学习中所需的资料。
在认识网络优势的同时,教师有侧重地向学生介绍一些网络的危害,如:网上一些图片和内容不适合小学生看;上网的人各种各样,很多言行是不负责任甚至是害人的;过分沉迷于网络和电脑游戏,就会耽误学习,还会导致犯法。
我们学校特别注意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良好的上网习惯,让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带着学习任务上网。同时,对学生上网时间进行必要引导和限制,避免学生成为“网虫”。
2.家庭、学校、社会相互配合,开展信息品德教育
学校教师主动同家长取得联系,积极做好家长的工作。开始,家长对小学生使用网络有不同的看法:一些家长认为网络信息纷繁复杂,上网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不利的影响,坚决不许上网;另一些家长认为网上资源丰富、信息量大,对孩子的发展有利,对孩子上网不应限制。
其实,这两种看法都有片面性,学生上网需要老师和家长的正确指导,上网应该有目的、有计划。
为此,我们在家长学校开设专题讲座,教师利用家长会及家访,用收集的数据和实践的效果向家长说明正确运用网络给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所带来的巨大变化,让家长明白网络教育的必要性,针对每个孩子的特点,同家长制定网络使用计划,如:对学生上网浏览的内容、上网时间等做出规定,使家长在学生上网时心中有数,正确引导,并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上网学习、交流、讨论。
二借助网络让学生欣赏美、感受美,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网络的最大优势是它的信息量大,收集快捷方便。教师不仅要能够运用网络有效地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潜能,使学生爱学、乐学。同时也应该开辟网络的育人功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他们打好信息素养基础。
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课里有许多对孩子的品德培养具有深远影响的好课文,但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传统教学媒体的局限,往往难以将它直观、形象的再现;利用网络可以生动活泼、形象地重现教学情境,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习效率,让学生感受文美、景美和境美。如:在教学《祖国多么广大》一课时,先组织学生从网上搜集大兴安岭、长江两岸、海南岛等地方的图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寻找、发现、感受、体会。通过课堂展示,让学生自己介绍、描述、体会祖国的广大、河山的壮丽,激发他们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情感。
教师还利用丰富的网上资源,细心寻找并收集大量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优秀网站推荐给学生,让学生在浏览过程中不仅丰富知识,拓宽视野,而且以网上美好的人物、事物为榜样,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
三借助网络,让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
网络介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学习个别化,它可以为学生建立一个自我学习环境,提供一个思维自由驰骋的空间。学生通过人机对话,借助互联网获取有关信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学习”“自我突破”。学生由传统的被动接受到自主获取,不仅增强了他们的学习能力,而且加深了对自我情绪的理解,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自我调控能力的提高,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目的。
由此可见,网络让我们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勇于挑战自己,形成独立自主的个性,体味学习成功的快乐,具备健康的人格特征。
四借助网络,培养学生心理耐挫能力。
现在的小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金字塔形的家庭结构易造成孩子自私,缺乏协作精神,造成意志力薄弱,耐挫能力差,这样的心理素质和道德观念很难适应新世纪的社会发展。
老师根据小学生模仿性强的特点,借助网络,有目的的下载各种资料。通过认识名人的经历,帮助学生认识到一个人从出生到成长、成熟,到成功的整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失败。失败并不可怕,但真正可怕的是不能去勇敢地面对。一个人一旦无法承受失败,就会一蹶不振,丧失了战胜它的自信和勇气。教师还通过学生身边所发生或遇到的挫折,让他们自己分析该如何去解决问题,把挫折看成是一个个堡垒,攻破它们,感受成功的喜悦。
五发掘网络的互联互通功能,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共处
有人认为,以网络为认知工具的环境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沟通,影响学生品德的培养。我们的实践证明教师利用网络信息的多样性、反馈信息的实时性、及时进行师生、生生、以及老师和家长之间的交流,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的能力。
我们在学校网站上设立了“校园BBS” “习作园地”“家校互动”“知心小屋”“小记者站”等版块栏目,小学生可以在这些互动栏目里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或将自己写好的“小作文”、“小日记”放在相关栏目里和其他的同学进行交流共享,比一比谁写得又多又好,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教师也利用网络组织讨论,帮助孩子们思考和辨别是非。学生可以通过“电子信箱”发送自己的学习体会,与同学分享成功的喜悦,让同学们看到自己的成绩,从而在学生中形成学习上的良性竞争;
同学之间也可进行实时讨论,或相互排解疑问,或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有些学生性格内向,不敢面对面将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但是有了网络这个非常便利的媒介,学生就可以利用网络将心里话向大家诉说,让老师、同学了解自己。
可见,网络的正确使用非但不会影响学生的相互交往,而会更有益于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人际交往,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以上是我校在培养学生的信息品德方面的一些探索,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加强学生的信息品德教育,让学生正确认识、了解网络,以一种平和的心态积极面对网络,网络一定会成为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好伙伴!

㈨ 大哥们,帮个忙

青少年用户使用互联网的特征

一、用户开始使用互联网的时间:约80%的用户从1999年或2000年开始使用互联网,网龄大都不长。具体分布如下:1997年以前占6.3%;1998年占14.0%;1999年占36.20%;2000年占43.50%。

二、上网地点:58.8%的青少年用户在家里上网,31.5%的用户在亲戚朋友家上网,在网吧、咖啡厅或电子游戏厅上网的占20.45%,在父母或他人办公室上网的占15.0%,在学校上网的占10.8%。

三、上网时间和对上网时间的满意度估计:青少年用户平均每周上网时间212分钟左右,如果平均到每日,约30分钟左右。37.0%的用户认为自己上网时间“正好”,认为“比较多还能满足”的用户占12.0%,认为“太多了”的仅为0.7%。31.7%的用户认为“比较少”,18.5%的青少年用户认为“太少了”。也就是说,50%的青少年用户对上网时间并不满足。

四、互联网功能的使用:玩游戏占62%;使用聊天室占54.5%;收发电子邮件占48.6%;下载储存网页占39.7%;使用搜索引擎占25.0%;订阅新闻占21,9%;网络电话占14.7%;网上寻呼占14.3%;制作和更新个人网页占12.6%;上传文件占9.4%;公告板(BBS)占9.2%;代理服务器占2.3%。

五、用户和非用户对互联网的需求;用户选择“获得更多的新闻”为最重要的需求的比例最高,其均值为3.81(满分为5分,以下同)。以下依次是:“满足个人爱好”为3.74;“提高课程的学习效率”为3.71;“课外学习和研究有兴趣的问题”为3.67;“结交新朋友”为3.65。最不重要的需求是“享受成年人的自由”,均值为2.8l。

网络的负面影响
1、对于青少年“三观”形成构成潜在威胁。青少年很容易在网络上接触到资本主义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等,思想处于极度矛盾、混乱中,其人生观、价值观极易发生倾斜,从而滋生全盘西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崇洋媚外等不良思潮。
2、网络改变了青年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及生活方式。青少年在网上公开、坦白地发表观点意见,要求平等对话,对青少年工作者的权威性提出挑战,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往往不能达到预期。同时,上网使青少年容易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存方式,集体意识淡薄,个人自由主义思潮泛滥。
3、信息垃圾弱化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意识。有关专家调查,网上信息47%与色情有关,六成左右的青少年在网上无意中接触到黄色信息。还有一些非法组织或个人也在网上发布扰乱政治经济的黑色信息,蛊惑青少年。这种信息垃圾将弱化青少年思想道德意识,污染青少年心灵,误导青少年行为。
4、网络的隐蔽性,导致青少年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增多。一方面,少数青少年浏览黄 色和非法网站,利用虚假身份进行恶意交友、聊天。另一方面网络犯罪增多,例如传播病毒、黑客入侵、通过银行 和信用卡盗窃、诈骗等。这些犯罪主体以青少年 为主,大多数动机单纯,有的甚至是为了“好玩”、“过瘾”和“显示才华”。另外,有关网络 的法律制度不健全也给青少年 违法犯罪以可乘之机。

内容三 上网青年的各种“症状”

第一,认知上的“快餐——硬结”症

对于众多步履匆忙的青年而言,互联网好比知识快餐一样,大大激发了他们急于求知的强烈欲望,在鼠标轻点之间就能立刻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中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从而大大提高了单位时间里的学习、工作效率。 而对网上各种时髦展品,他们在好奇心、求知欲驱使下流连忘返,从不审视、怀疑它的构造成份和运转功效,整个大脑于囫囵吞枣之际成了一个受动而麻木的机器,致使许多硬结不但吞噬着青年人本应充满活力和主见的青春大脑,而且阻塞着他们对真知的内化。

第二,情感上的“狂泻——冷漠”症

对于那些至今尚未完全摆脱父权主义、顺应主义教育的青年来说,虽然在现实中其情感表露总要受到他人及社会的左右,但他们身上被压抑的诸多情感却可以在网络世界中肆意暴发。上网交友,网上聊天、在BBS中高谈阔论成了人们忘记权威压制、排遣孤独,宣泄不满的畅通渠道。只是我们观察到,尽管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青年缓解压力、平衡心理、但过多虚拟的网上情感交流无疑让许多青年在放飞情感的同时,总想试图将自己真实的情感深埋心底,不愿向真实世界坦露,并懒得与活生生的人进行情感交流。 生活中,这些人沉默寡言、不善言谈、不为世间情感所动,显出一副冷漠姿态。互联网成了一部分人面对现实情感世界的心灵之锁。

第三、意志上的“自主——膨胀”症

在互联网这一无人管理的区域内,青年人能够以己为中心,以己需要为尺度,完全按自己的个人意志自主地利用网上资源、自主地在游戏中扮演各类角色、自主地设计令人惊叹的“小制作”、“小发明”等等,这种无拘无束,随心所欲的意志自主表现虽然在相当程度上利于青年个性的张扬。 但我们也为一部分人在极度的意志自主中其“唯我独尊、唯我是大”的意志膨胀表现所震惊:一些青年仅仅是为了显示自己的个性,总想通过自己的意志自主表现而一鸣惊人,于是利在互联网上随意制造思想和议论的巨大泡沫,甚至为了达到让世人把他当主角的目的而不惜作出损害别人数据、破坏他人网站,侵入别人系统等过激行为,以至酿发可怕的阻塞网络交通的网络地震。

内容四 充分认识网络发展中的“青年问题”,积极寻求对策
1、充分认识网上思想渗透问题,强化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必须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使他们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努力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强化爱国主义意识和宏扬民族精神。
2、切实加强网上文明行为规范的建设。要广泛开展以宣传《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为主题的各项活动,积极引导青少年遵守网络道德,提倡“五要五不”,即: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保护意识,不随意约见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空间。努力创造干净、健康、文明、有序的网络环境。
3、构建网络和社会互动的青少年教育体系。网络时代的青少年思想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 工程,因此政府、社会、家庭要协作联动,努力做到三个结合:一是要把传统的青少年教育的政治优势和互联网的特征有机结合起来;二是把党、政府和群众团体的组织力量和培养网上青年志愿者的工作结合起来;三是把网站的建设工作与对现有青少年组织和机构运行机制进行必要的改革结合起来,以适应网络发展需求。另外,还要着重加强对青少年 的社会化教育,提高青少年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使他们勇敢地直面现实世界,积极投入到改造社会的实践中去。
4、培养一批适应网络时代要求的青少年工作者。调查显示,目前青少年工作者中有5.6%的人根本不会用电脑,38.4%的人根本没有接触过网络,这种情况很难适应网络时代的教育要求,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对青少年工作 者队伍网络技术的培训,让他们尽快掌握和互联网有关的知识和技能,丰富自己的知识容量,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了解青少年的所思所想,这样才能使教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
5、开辟更多的更好的青年网站,积极占领网络阵地。目前,大多数青少年网站没有新鲜感、时代感,显得比较呆板,不容易产生强烈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因此我们要尽快建设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独特而富有新意的青少年网站,以“主题鲜明、形式活泼、清新高雅、健康向上”的风格对青少年进行正面教育,真正在“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上有所突破。同时,要加强青少年教育软件的开发制作,利用法律和技术上的可行性打击网上违法犯罪现象,走“以法治网”的良性发展轨道。

网络信息的丰富性易对中学生造成“信息污染”。
网络是一个信息的宝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网上各种信息良莠并存,真假难辨,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网上色情、反动等负面的信息屡见不鲜。同时,网络的互动性与平等性,又使得人们可以在一个绝对自由的环境下接收和传播信息。这些不良信息对于身体、心理都正处于发育期,是非辨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选择能力都比较弱的中学生来说,难以抵挡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个别网吧经营者更是抓住中学生这一特点,包庇、纵容、支持他们登陆色情、暴力网站,使他们沉迷于网上不能自拔。一些中学生也因此入不敷出,直至走上偷盗、抢劫、强奸、杀人的犯罪道路。如我们在人民网上找到《狼群出没的互联网》文章(http://www.people.com.cn/GB/it/52/303/20021128/876736.html),里面的内容主要是介绍了2000年以来我国以及别的国家由于青少年上互联网而发生的犯罪事件。
二、网络信息传播的任意性容易弱化中学生的道德意识。
丰富多彩的互联网信息极大地丰富了中学生的精神世界,但是由于信息传播的任意性,形形色色的思潮、观念也充斥其间,对于自我监控能力不强、极富好奇心的中学生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导致丧失道德规范。同时互联网上信息接受和传播的隐蔽性,使中学生在网络上极易放纵自己的行为,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自己想做的事,忘却了社会责任。部分中学生并不认为“网上聊天时说谎是不道德的”,认为“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毫无顾忌”等,使得中学生对自我行为的约束力大大减弱,网上不良行为逐渐增多。
三、网络的虚拟性造成中学生社会化的“不足”。
网络可以即时传送文字、声音、图像,为中学生人际交往提供多媒体化、互动性的立体途径。网上收发电子邮件方便、快捷, QQ新奇、及时,聊天室轻松愉快,BBS的讨论自由、广泛,中学生通过这些途径可以与许多互不相识的人交谈、来往,互相帮助,互相倾诉。但是,这种社会化只是一种虚拟的社会化,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存在机器的阻隔,是一种“人——机——符号——符号——机——人”形式的交往。这种形式的交往去除了互动双方的诸多社会属性,带有“去社会化”的特征,与真实社会情境中的社会化相去甚远。而且,网络上的青年交往范围大多只限于青年与青年之间的同辈交往,中学生与家长、亲戚朋友、老师等之间的社会互动较少,代际间的学习、互动明显不足。这一点从我们的调查中可以看到,20.4%中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还是聊天。
四、网络的诱惑性造成中学生“网络上瘾”、“网络孤独”等症状。
网络到处都是新鲜的事物,而且在不断地增加着。因此对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中学生有着无限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往往会导致中学生对网络的极度迷恋。男性中学生是网迷的主要人群,由于他们心理素质不强,自制能力相对较弱,所以成为网络性心理障碍的多发群体。患者因为将网络世界当作现实生活,脱离时代,与他人没有共同语言,从而表现为孤独不安、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自我评价降低等症状,严重的甚至有自杀意念和行为。医学上把这种症状叫作“互联网成瘾综合征”,简称IAD。
分析引起弊端的原因
一、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原因
中学生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个体从小学进入初中、高中阶段,其身心发展起了重大的变化。首先是出现了对其心理与行为有重要影响的两方面需要,第一是性的成热,使中学生性意识与性冲动出现,即出现了性的需要;第二是由于身体的全面发展,使中学生产生了成人感,出现了强烈的独立性需要。这些身心发展特点就势必导致了他们容易受网上信息的干扰。
二、互联网本身原因
互联网具有全球性、互动性、信息资源及表现形式丰富和使用方便等特点,这为以盈利为目的色情服务业提供了难得的营业场所。这些网站为吸引顾客,往往在主页上张贴色情图片,使任何在网上冲浪的人有意无意地就能看到,中学生当然也不例外。心智尚未成熟的中学生一旦接触这些内容,受到的影响可想而知。
三、家长和学校原因
我们的调查数据中有79.4%的中学生家长没有对孩子进行上网引导。当今社会,中学生家长将大量的时间放在了工作上,很少有大人陪伴的中学生便用上网来消磨时间。学校作为中学生最为集中并接受教育的场所,是中学生受教育中的最重要一环。但是有的学校忽视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忽视我们的传统教育往往回避的青春期教育问题,导致中学生缺乏正确的引导和网络道德意识。
四、社会原因
目前网吧经营竞争激烈,致使一些业户出于营利目的,不顾法律和道德,投中学生好奇心,专搞不正当竞争。同时通信、公安、文化和工商在对网吧的管理上,还不够和谐一致,“三证”不全的网吧还大量存在。防范措施和监管制度仍滞后于网络技术的发展。
电脑网络对中学生心理发展及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双重的,有消极影响更有积极影响,关键在于广大心理卫生工作者、学校、家庭、社会如何进一步发挥电脑网络积极的心理效应,控制和减少其消极作用,这是面临的一个全新课题。

㈩ 近半中国青少年常遇网络不良信息该如何呵护呢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设备的高速发展与全面普及,青少年接触网络更加便利,触网年龄呈现出低龄化趋势。适度地使用网络可以丰富生活、缓解压力,但青少年群体社会经历不足,网络素养和上网习惯正处于形成阶段,如何帮助青少年健康、有效地使用网络,引导其积极适应网络时代,是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面对网络这一新生事物,家长不再能像传统家庭中那样依赖自身的经验来引导孩子,而是首先应当主动学习相关的网络安全知识,并严于律己,合理安排上网时间,不浏览、不传播不良信息等,以身作则。

家长还应当从几个方面对孩子上网进行积极引导、教育:在时间上,严格控制孩子上网的总时长,并且设置上网设备的账户密码或安装限制上网时间的软件;在内容上,帮助孩子找到有益身心的、适合的网站,如定期查看孩子平时浏览的网站,评估网站内容,或是在与孩子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安装家长监控工具;在网络社交方面,鼓励孩子利用网络探索新世界,但坚决反对孩子在线下与网友见面,并告知这一行为的严重危险性,掌握目前孩子社交账户好友的真实情况,并经常与孩子沟通他们的上网体验。

阅读全文

与中学生网络安全的媒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网络共享中心没有网卡 浏览:517
电脑无法检测到网络代理 浏览:1369
笔记本电脑一天会用多少流量 浏览:560
苹果电脑整机转移新机 浏览:1372
突然无法连接工作网络 浏览:1043
联通网络怎么设置才好 浏览:1217
小区网络电脑怎么连接路由器 浏览:1018
p1108打印机网络共享 浏览:1205
怎么调节台式电脑护眼 浏览:680
深圳天虹苹果电脑 浏览:919
网络总是异常断开 浏览:608
中级配置台式电脑 浏览:976
中国网络安全的战士 浏览:626
同志网站在哪里 浏览:1408
版观看完整完结免费手机在线 浏览:1452
怎样切换默认数据网络设置 浏览:1103
肯德基无线网无法访问网络 浏览:1278
光纤猫怎么连接不上网络 浏览:1459
神武3手游网络连接 浏览:959
局网打印机网络共享 浏览: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