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理解和认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一、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
1、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宝贵的思路。
2、为人类未来发展提供了具有重要价值的构想。
3、为人类共同美好的未来指明了方向。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和内涵:
人类社会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共同体已经成为共识。国际社会发生的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等事件,使相互依存现象具有了更加深刻的内涵。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国发生的危机通过全球化机制的传导,可以迅速波及全球,危及国际社会整体。
面对这些危机,国际社会只能“同舟共济”、“共克时艰”。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把握其宏观经济政策以帮助东盟国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二十国集团机制的出现,都是国家之间在相互依存中通过国际机制建设应对国际危机的例证。
可以设想,如果国家之间互不合作、以邻为壑、危机外嫁,这些危机完全可能像上个世纪20—30年代的危机一样,引发冲突甚至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严重灾难。
(1)网络安全命运共同体背景扩展阅读
提出背景:
当今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潮流不可逆转,各国间的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但也面临诸多共同挑战。
粮食安全、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网络攻击、疾病流行、跨国犯罪等全球非传统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对国际秩序和人类生存都构成了严峻挑战。
不论人们身处何国、信仰如何、是否愿意,实际上已经处在一个命运共同体中。与此同时,一种以应对人类共同挑战为目的的全球价值观已开始形成,并逐步获得国际共识。
Ⅱ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背景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背景: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一个世界,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习近平就任总书记后首次会见外国人士就表示,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
“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政府反复强调的关于人类社会的新理念。2011年《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提出,要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寻求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
当今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潮流不可逆转,各国间的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但也面临诸多共同挑战。粮食安全、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网络攻击、人口爆炸、环境污染、疾病流行、跨国犯罪等全球非传统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对国际秩序和人类生存都构成了严峻挑战。
不论人们身处何国、信仰如何、是否愿意,实际上已经处在一个命运共同体中。与此同时,一种以应对人类共同挑战为目的的全球价值观已开始形成,并逐步获得国际共识。
(2)网络安全命运共同体背景扩展阅读:
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源自中华文明历经沧桑始终不变的“天下”情怀。从“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处世之道,再到“计利当计天下利”“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价值判断……同外界其他行为体命运与共的和谐理念,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基因,薪火相传,绵延不绝。
新时期,中国人民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追求的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福祉,也是各国人民共同的福祉,关于命运共同体的传统理念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
Ⅲ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核心,基本原则和目标是什么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的核心,于2013年首次提出。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思想是当代中国外交的重大创新成果,已写入党章,写入联合国文件。
Ⅳ 为什么要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网络的出现,把地球真的变成了地球村,不同人种,不同肤色的人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亲密无间地居住在一起,无论你身处何地,眨眼之间你身边发生的任何事情都可能通过网络,一会儿功夫传遍世界的各个角落。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要求所有人都要遵守网络道德,不能在网络上不负责任地随意传播低级趣味,有害大众的信息,要共同承担起维护网络安全的重任,让网络更好的为各国人民服务。
Ⅳ 如何理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对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内涵的理解如下:
其一,构建大数据产业发展的责任共同体:国际合作促进大数据产业健康发展,成为世界范围内应对数据安全、网络空间治理挑战的硬需求。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国家管理、社会治理、人民生活正在发生重大而深远的变化。如何在网络空间和通过网络空间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谁都需要应对挑战,谁也无法独善其身。面对信息化进入大数据浪潮的千载难逢机遇,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成为叠加递进的信息化新阶段,大数据是其中的血脉和纽带,其渗透力度、粘合强度、涉及广度前所未有,正在对世界各国大数据产业健康发展带来新机遇,提出新挑战。各国加强交流互鉴、深化沟通合作,成为保障数据安全,治理网络空间的硬需求。
其二,构建大数据发展的利益共同体:围绕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全面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途径。打铁还要自身硬,中国倡导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既要站在道义的制高点,又要成为经济的驱动力。当前,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手段;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就是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新目标。但中国的努力既服务于十三亿多中国人民,也服务于世界人民。更加开放自信的中国,大数据产业支撑下的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智慧社会建设,是世界志同道合各国参与的大格局。就像中国经济高速度发展离不开国际合作一样,中国高质量发展同样离不开国际合作。中国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就是要和世界各国一道,抓住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的机遇,让世界在中国的高质量发展中普遍受益。
其三,构建大数据发展的命运共同体:智慧生活牵引大数据产业创新发展,成为人类社会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强动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入智慧生活的新阶段。
“数据创造价值·创新驱动未来”,这个价值应该是数据支撑的网络空间福祉的共同价值,必须通过齐心协力的创新驱动,实现人类社会智慧生活的共同目标。
“数化万物·智在融合”,这个融合是系统工程,需要大智慧,它既是现实社会和虚拟空间在大数据海洋中的虚实融合,也是网络国防和数字经济协调发展的军民融合,还是世界各国在大数据产业支撑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国际融合。
从“乌镇峰会”到“贵阳数博会”,中国持续打造深入交流,集思广益的国际平台,正在把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倡议,转变为大数据产业的创新发展,进而激发中国大数据战略的最大潜力,携手共创智慧生活,造福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供参考。
Ⅵ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背景下如何维护网络安全的最新相关信息
需要构建强大的网络防火墙,安全协议需要升级!
Ⅶ 什么是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如何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网络空间是人类共同的活动空间,网络空间前途命运应由世界各国共同掌握。各国应该加强沟通、扩大共识、深化合作,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第一,加快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互联互通,让更多发展中国家和人民共享互联网带来的发展机遇。
第二,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促进交流互鉴,推动世界优秀文化交流互鉴,推动各国人民情感交流、心灵沟通。
第三,推动网络经济创新发展,促进共同繁荣,促进世界范围内投资和贸易发展,推动全球数字经济发展。
第四,保障网络安全,促进有序发展,推动制定各方普遍接受的网络空间国际规则,共同维护网络空间和平安全。
第五,构建互联网治理体系,促进公平正义,应该坚持多边参与、多方参与,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意愿和利益。
Ⅷ 中国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有什么作用
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是应对解决网络空间所面临的共同机遇和共同挑战而提出的中国方案,是当代中国在互联网发展方面对世界作出的重大理论贡献,对推动世界网络空间的繁荣进步有着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中国正在用实际行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国际抗疫合作作出积极贡献。从网络空间来看,也出现许多新变化、新态势。信息技术助力疫情防控,成为抗击疫情和复工复产的重要手段,在一些国家,互联网从在线课堂、居家办公等方面为人们赋能。
(8)网络安全命运共同体背景扩展阅读:
人类在网络空间是发展相生、安全相济、命运相系的命运共同体,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起手来,加强沟通、扩大共识、深化合作,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让互联网发展成果更好造福人类。
国际社会应积极顺应全球网络空间发展治理的大趋势,切实做到发展共同推进、安全共同维护、治理共同参与、成果共同分享,使互联网发展成果更好助力人类美好未来,不断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注入新内涵、提供新实践。
Ⅸ 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为什么要强调“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在线等。政治解答..
众所周知,网络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战略决策等等方面至关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如果不在起码的层面达成相对公平公正的共识与应当共同遵守的条约,那就会天下大乱!虽然都心知肚明,表面化的规则不能管住各自的野心,但起码有个表面的约定,不至于为所欲为太过放肆。
Ⅹ 目前我国对哪四大重点领域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四大重点领域提出了人类命运,人体主要是人类生存,人类健康,人类学习等等。在十九大报告中做出了明确的概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具体来说,包括五个方面内容:
一是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这一条规定了如何处理中国与世界在政治外交领域相互关系的基本理念和主张,明确了建设持久和平的世界主张,是指导中国对外关系的新外交观。
二是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三是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四是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五是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10)网络安全命运共同体背景扩展阅读: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党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只有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只有同世界各国一道维护世界和平,中国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才能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随着中国快速发展,国际上有些人担心中国会走“国强必霸”的路子。
提出了所谓的“中国威胁论”,这既有认知上的误读,也有根深蒂固的偏见。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对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发展走向的回应,更是中国人民对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自信和自觉。这种自信和自觉,来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
来源于对实现中国发展目标条件的认知,来源于对世界发展大势的把握。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有和平的国际环境。没有和平,中国和世界都不可能顺利发展;没有发展,中国和世界也不可能有持久和平。
要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使国家更加富强,使人民更加富裕,依靠不断发展起来的力量更好走和平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