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地球上的板块的运动主要有哪两种
全球岩石圈板块之间有三种相对运动方式:聚合、张裂与保守(错动)三种方式,所以板块之边界可分为张裂型板块边界和聚合型板块边界和错动型板块边界三种类型。
总体来说,板块都是水平移动的,只有在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才板块被抬升或插入别的板块下消亡的现象。
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请及时点击采纳为【满意回答】按钮
手机提问者在客户端右上角评价点“满意”即可。
你的采纳是我前进的动力! 如还有新的问题,请另外向我求助,答题不易,谢谢支持……
2. 监测板块运动为什么用GPS的原因
在于监测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消减运动造成的日本列岛的应变场、监测板块运动伴有地壳应变积累的地震活动和火山爆发。
主要致力于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及关键零部件的技术研究与开发、生产制造、检测咨询服务。
3. 地球上有多少个板块,各个板块上分别有哪
1970年前后,一批年轻的海洋地质学家,在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提出大陆板块构造说。科学家认为,全球的广大板块可能在它们还做为一个整体时就已经形成,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板块、南极板块,它们曾经是一个整体;发生分裂漂移时,当一个板块离开另一个板块的时候,这两个板块的后缘部分由于熔岩上涌,在沿轴线部分冷却固结,形成新的物质被填充在轴线上,大洋中脊就是这种轴线
4. 板块运动有哪些
名称: 板块运动
主题词或关键词: 地球科学
内容
坚硬的地壳并不是“铁板一块”,位于地表以下70-100公里厚的岩石层也不像蛋壳那样完整。无论是在大洋底下或大陆底下的岩层,原来都是由一块块大板块构成的。在这些大板块之间不是大洋中脊的裂口,就是几千米深的海沟或者是巨大的断层。
全球六大板块1968年,法国地质学家勒皮顺把地球的岩石层划分为六个大板块,即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除了太平洋板块全部侵没在海洋底部外,其他五个板块上,既有大陆也有海洋。随着研究的深入,有人在这些大板块中又分出一些较小的板块,例如,把美洲板块分为北美洲板块和南美洲板块;从太平洋板块中分出东太平洋板块;从亚欧板块中分出以中国大陆为主体的东亚板块等等。所有这些板块,都漂浮在具有流动性的地幔软流层之上。
随着软流层的运动,各个板块也会发生相应的水平运动。据地质学家估计,大板块每年可以移动1-6厘米距离。这个速度虽然很小,但经过亿万年后,地球的海陆面貌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当两个板块逐渐分离时,在分离处即可出现新的凹地和海洋;大西洋和东非大裂谷 就是在两块大板块发生分离时形成的。当两个大板块相タ柯2⒎⑸�鲎彩保�突嵩谂鲎端口下5牡胤郊费钩龈叽笙站�纳铰觥N挥谖夜�髂媳呓�肿url]喜马拉雅山,就是三千多万年前由南面的印度板块和北面的亚欧板块发生碰撞挤压而形成的。有时还会出现另一种情况:当两个坚硬的板块发生碰撞时,接触部分的岩层还没来得及发生弯曲变形,其中有一个板块已经深深地插入另一个板块的底部。由于碰撞的力量很大,插入部位很深,以至把原来板块上的老岩层一直带到高温地幔中,最后被熔化了。而在板块向地壳深处插入的部位,即形成了很深的海沟。西太平洋海底的一些大海沟就是这样形成的。
板块构造学说诞生后,已成功地解释了一些大地构造现象。同时,仍存在一些尚不能圆满解释的问题,有些推论也未得到最后的证实。但这些都不会影响这一学说的发展,相反会对它起推进作用。
5. 地球上的运动板块
板块在软流层之上运动,由地幔对流柱产生驱动力而运动。
板块之间有三种相对运动方式:聚合、张裂与保守(错动)三种方式,所以板块之边界可分为张裂型板块边界和聚合型板块边界和错动型板块边界三种类型。聚合型板块边界是板块相互挤压的地区,在地貌上表现为海沟、火山岛弧、褶皱山脉等。张裂型板块边界是板块相互拉张的地区,在地貌上表现为裂谷、中洋脊等。错动型板块边界(保守性板块边界)是两个板块互相摩擦的地区,转换断层发育,其运动方式类似地表的走向滑移断层,面积无改变而称之为保守性。
板块的边界类型
◆ 离 散 型 边 界
除非洲和北美西部的几个裂谷带之外,现存的所有离散型边界几乎全被海水淹没,使得我们难以观察这些区域的特征。板块沿着洋中脊离散并相背运动,高温的地幔物质从地幔深部上涌充填板块运动留下的空隙,部分物质喷发到地表形成玄武岩,从而板块的后缘出现新生的岩石圈。大洋中脊地形较高,因为组成它的物质温度较高,而密度较低,所以洋脊峰部的热流比洋脊两侧老洋壳的热流高6倍。当古板块破裂并漂移时,新板块也同时形成,例如东非裂谷被认为是沿初期离散型板块边界形成的,以裂谷及火山活动为特点,进一步发展成为红海裂谷,几乎使沙特阿拉伯完全从非洲分离出去。
离散型边界以拉张作用为特征,张应力产生断裂,地幔部分熔融产生的玄武质岩浆沿着这些裂隙侵入或喷出。这些岩浆冷却之后成为板块的一部分,地表面积的一半以上是由沿离散型边界的火山作用产生的。
◆ 汇 聚 型 边 界
汇聚型边界两侧的板块相向运动,是一个地质作用复杂的地区,它以岩浆作用和构造变形变质作用为特征,又可以分成两种基本类型:俯冲型边界和碰撞型边界。俯冲型边界有一侧的板块俯冲到软流圈,并受热熔融并最终成为地幔的一部分,由于陆壳物质的密度较小,洋壳的密度较大,发生俯冲的板块通常是大洋板块,俯冲作用通常会形成海沟、岛弧、弧后盆地的地貌组合,称为沟—弧—盆体系;碰撞型边界两侧通常都是大陆板块,二者不会发生俯冲而进入地幔,最终发生地壳的变形缩短并“焊接”在一起,在板块的结合处形成一系列的山脉。
※ 汇聚型边界模型 喜马拉雅 阿尔卑斯 ※
◆ 转 换 型 边 界
转换型边界位于相邻板块相互错动的地方,沿转换断层发育,在边界处既没有物质的增生,也没有物质的消减。转换型边界的地震影响如图所示,它们分隔了大洋洋脊。断裂两边出现的地质体年龄略有差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断裂带附近,地壳减薄。
转换断层以不同的形式将汇聚板块和离散型板块边界连接起来。在被错断的各段洋脊处,转换断层将两个离散型板块边界连接起来,转换断层也可以将山脊与海沟或海沟与海沟连接起来。但不管转换断层以何种方式连接其它板块边界,转换型边界都与板块相对运动的方向平行。
6. 全球板块结构及其运动是什么
20世纪60年代末,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由美国的摩根、法国的勒比雄和英国的麦肯齐共同提出岩石圈板块构造说。地震学的研究成果支持了板块构造说,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承认这一学说。于是岩石圈板块的相对运动被视为岩石圈大陆构造的原因,板块构造学说也就被视为新全球构造理论。
按照岩石圈板块学说,一个刚性的岩石圈可依其地质构造特征区分成若干岩石板块。经过地质学家们的研究,多倾向把岩石圈区分为7个大板块和7个小板块,每个板块又可区分成若干地块。板块边界的地质构造主要有3种构造体系:全球洋脊构造体系、大陆新造山带构造体系和岛弧—海沟构造体系。这3种构造体系都是明显的变形破碎地带,活动性很强。因此全球的地震、火山绝大部分发生在板块的边界地带。板块的边界是某些地块的边缘。地块边缘的地质构造体系为大陆上老的褶皱带构造体系、大陆裂谷构造体系、稳定大陆边缘构造体系、洋底的海岭构造体系、大陆大断裂带构造体系和洋底大断裂带构造体系。这7个大板块是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印澳板块、非洲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和南极板块。
太平洋板块是由单一的大洋岩石圈组成的大洋型板块。这个板块有9个地块。
亚欧板块主要由大陆组成。中国地处亚欧板块之中。亚欧板块的内部结构最为复杂。亚欧板块有24个地块。
印澳板块有9个地块。
非洲板块主要是非洲大陆。大西洋的部分海域也被划分在该板块中。非洲板块有9个地块。
北美板块包括北美大陆和北冰洋盆地的绝大部分,有14个地块。
南美板块主要是南美大陆,有6个地块。
南极板块有9个地块。
地球在不停地运动着。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内圈之间存在着相对运动,这7大板块作为一个整体相对于地球的内圈有一个向西的转动。除此之外,岩石圈的板块还存在一个离极运动。北半球的板块向赤道方向运动,南半球的板块也向赤道方向运动,但南北两半球板块的运动方向相反。因此岩石圈板块作为整体相对内圈的运动是这两种运动的合成。岩石圈板块除了有整体运动之外,各板块之间还存在相对运动。岩石圈板块之间相对运动有3种形式:板块相互分离、板块相互汇聚和板块相互平移。目前,全球岩石圈板块相对运动的速率大部分已被确定下来。根据板块的这3种相对运动形式,其边界可称为分离型板块边界、汇聚型板块边界和平移型板块边界。
板块相互分离运动一般发生在较古老的大陆块的破裂带。分离运动的结果会产生一个新生大洋盆地。
板块汇聚运动表现为板块之间的相互碰撞挤压。这种相对运动与全球大规模造山运动有密切关系。
板块平移运动表现为2个板块以简单的方式相互滑过。板块平移运动在许多情况下是沿某种形式的扭动构造带发生的,它与板块的分离运动和汇聚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
7. GPS除了定位还可以干什么监测地球版块运动状态和地壳变形行吗
当然可以!
除了导航定位之外,在测绘,交通,测时授时等方面都有巨大作用。
我国已开始用GPS技术监测南极洲板块运动,青藏高原地壳运动,四川鲜水河地壳断裂运动,建立了中国地壳形变观测网,三峡库区变形观测网,首都圈GPS变形监测网。
卫星导航系统,迟早会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回答完毕~~
8. 地球上的运动的板块有哪两种
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
9. 全球四大卫星定位系统分别是那四个
截至2020年12月,全球四大定位系统为:美国GPS、欧盟伽利略、俄罗斯格洛纳斯、中国北斗。
1、美国GPS
由美国国防部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设计、研制,于1993年全部建成。1994年,美国宣布在10年内向全世界免费提供GPS使用权,但美国只向外国提供低精度的卫星信号。据说该系统有美国设置的“后门”,一旦发生战争,美国可以关闭对某地区的信息服务。
2、欧盟伽利略
欧盟于1999年首次公布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计划,其目的是摆脱欧洲对美国全球定位系统的依赖,打破其垄断,组成“伽利略”卫星定位系统。该项目总共将发射30颗卫星,位置精度达几米,亦可与美国的GPS系统兼容。
3、俄罗斯格洛纳斯
“GLONASS ”是由俄罗斯单独研发部署的卫星导航系统,该项目启动于上世纪70年代俄罗斯有22颗Glonass卫星在轨运行,但仅有16颗运转正常。该系统需要有18颗卫星才可满足继续为全俄罗斯提供导航服务的需求,至少需要24颗卫星才提供全球导航服务。
4、中国北斗
2003年5月25日零时34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地将第三颗“北斗一号”导航定位卫星送入太空,前两颗“北斗一号”卫星分别于2000年10月31日和12月21日发射升空,运行导航定位系统工作稳定,状态良好。
(9)世界上的板块运动监测网络有哪些扩展阅读:
卫星定位系统的应用:
1、精密工程、测量及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将应用GPS卫星定位技术建立的控制网叫GPS网,GPS网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全球或全国性的高精度GPS网;一类是区域性的GPS网。
大地测量的科研任务是研究地球形状及其随时间的变化,利用全球覆盖的高精度GPS网建立起高精度的动态坐标框架。区域GPS网是指国家C、D、E级GPS网或专为工程项目布测的工程GPS网。
2、交通系统中的应用
对当前位置的定位以及对目标物的定位是地面车辆导航系统的两个关键技术。前者需要GPS获取点位根据,而后者则偏重以数字地图为基础,确定点位置,这实际上是一个地图相关分析的问题。
3、地球动力学中的应用
用GPS来监测全球和区域板块运动,监测区域地壳运动,对地球成因及动力机制的研究。研究地下断层活动模式、应力场变化,对地震危险值估计和预报。
为了进行地壳形变监测,由地震局、总参测绘局、国家测绘局、中国科学院承担的“九五”重大科学工程项目“中同地壳运动监测网络工程”已于2000年建成。
4、军事中的应用
军事上可用于协同作战、导弹的制导、搜索及救援人员野外定位。协同作战方面,GPS可为各级指挥系统提供各种目标及事件所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搜索及救援人员野外定位方面,在茫茫的沙漠上,没有任何标志,主要靠导航卫星进行定位,才能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全球定位系统 (高精度无线电导航的定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