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西安未央区长城宽带晚上怎么那么卡
长城宽带垃圾的很,大家千万不要装啊速度超级慢,聊天登陆不上去,QQ游戏玩不成我玩连连看,都连完十分钟了别人还在连.最后输都不知道为什么输一户不让用2台电脑还服务态度特别差.如果不让你装2台电脑的时候一天能跑到你们家十次但是让他维修为什么网络不通我打电话2个星期,还再说我们过几天给你安排.听了我就想打限速,限时我上网2个小时肯定要断线一个小时我是西安的大家一定要吸取教训啊
建议你换网吧,换电信的能好许多...真的
⑵ 收到未央区疫情防控指挥部怎么辨别信息号码的真假
拨打当地防疫电话确认即可。
一般来说防疫短信是以温馨提示开头,以发布单位、时间结尾,格式比较标准,号码也是一些类似的网络号码不是一般的号码,一般一个区是统一一个号码的,比如我们区发生疫情的时候一直都是这个号码发的防疫提醒。或者直接是手机运营商号码,比如上次房东没通知到位导致我没有参加集体核酸,是通过中国联通给我发短信,让我凭短信去医院免费做核酸的。而且短信内容都是类似提示要注意安全防疫和通知什么时候会有核酸检测为主,其他内容一般不会以短信通知,是社区通知直接行动的,要谨防电信诈骗,收到一些奇怪要求的马上拨打当地的防疫指挥中心官方电话或者和社区核实。
⑶ 未央区的历史沿革
历史上先后有秦、汉、唐等11个王朝在未央建都。 西周时,今未央区为诸侯函伯封地函国。
秦孝公十三年(公元前349年)迁都咸阳,置咸阳县。今未央区辖地属咸阳县辖。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建都咸阳,仍置咸阳县,今未央区辖地归其所辖。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县下设乡,乡下设里。咸阳县所辖乡里,在今未央区辖地内现知名的仅有长安乡(在今六村堡乡一带)、建章乡(在今三桥镇以北,高、低堡子一带)、阴乡(在今未央宫乡武库遗址一带)、樗里(在今未央宫乡讲武殿村一带)。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长安县,治所设在汉长安城横门(今未央区六村堡乡相家巷一带),今未央区辖地归其所辖。新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改长安县为常安县,更始元年(公元23年)灭新莽后恢复长安县原名。其治所及今未央区辖境隶属未变。 长安县城内设里,城外设乡。据《三辅黄图》记载,都城内闾里160个。见于《三辅黄图》、《长安志》、《汉书》、《居延汉简》的有宣明、建阳、昌阴、尚冠、修城、黄棘、北焕、北燠、南平、大昌、有利、假利、戚里、函里、孝里、杜里、当利、梁陵、棘里、嚣里、宜里、南里、苟里、五里、穷里等闾里。以上诸里在今何处,如西晋潘岳《西征赋》所云:“皆夷漫涤荡,亡其处而有其名”,已难详其处地。都城外所设的乡,在今未央区辖境内,现知名的仅有长安乡(在今未央区西北部)、建章乡(在今未央区三桥镇以北)、千乡(在今西安城西北角外一带)。
三国魏时,长安县城内设里。西晋时县下设乡、里二级。前秦、后秦时县下设里,里下设闾。北魏时,县下改设党、里、邻三级。西魏沿用北魏制。北周时,县下设乡、里。这一时期,在今未央区辖境内所设的乡、里,现知名的仅有长安县的建章里。
汉、魏、西晋、前赵、后赵、前秦均置长安县,其治所及今未央区辖地隶属未变。后秦建初元年(公元386年)复改长安县为常安县,北魏神四年(公元431年)又恢复长安县名。在此期间,其治所未变,今未央区辖境仍属长安(常安)县辖。
周明帝二年(公元558年)析长安县地置万年县,约以汉长安城洛城门为界,东、西分治;万年县辖汉长安城内外东部地区,治所设在汉长城八角街(今未央区汉城乡三官庙村一带);长安县辖汉长安城内外西部地区,治所设在汉长安城横门(今六村堡乡相家巷一带)。今未央区辖境东部属万年县辖,西部属长安县辖。
隋、唐时,城内设坊,城外设乡,乡下设里。在今未央区辖境内,现知名的仅有属唐长安县所辖的承平乡(在今未央区三桥镇阿房宫村向东一带)、青槐乡(在承平乡之南)、居德乡(唐长安城西北的龙首原上)、永平乡(今未央区三桥镇秦阿房宫遗址周围)、孝悌乡(今未央区三桥镇阎十村附近)、修仁乡(今未央区三桥镇杈杨村一带)、渭阴乡(今未央区西北部)、苑西乡(唐长安城北禁苑以西)。万年县设有龙首乡(唐长安城北龙首原一带),乡下设龙首里、未央里。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隋都迁往大兴城,万年县改名大兴县。大兴、长安两县以大兴城朱雀大街为界,东、西分治,两县治所移至大兴城内。今未央区辖域东部地区属大兴县,西部地区属长安县辖。 在今未央区辖地所设的乡、里(社),现仅知北宋时樊川县有龙首乡,长安县有苑西乡。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大兴县复名万年县。唐天宝七年(公元748年)改万年县为咸宁县。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改咸宁县为万年县。今未央区辖域东部归万年县,西部仍属长安县。
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改长安县为大安县,改万年县为大年县。后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恢复长安县和万年县名。今未央区辖境隶属未变。
宋宣和七年(1125年)改万年县为樊川县。今未央区辖域东部属樊川县,西部属长安县辖。
金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改樊川县为咸宁县。今未央区辖境东部属咸宁县辖,西部仍属长安县辖,直至清朝末年。
明代,在今未央区辖境内,长安县设有苑西乡,咸宁县设有苑东乡。
清代,县以下改乡、里为仓(社)、廒。嘉庆年间(1796~1820年),咸宁、长安两县约以今未央、西铜路为界,东、西分治时,分别设仓(社)、廒。
咸宁县在今未央区辖境东部设午门、白花、五龙、北辰4社。午门社驻午门村(午门村修建陇海铁路时已迁),白花社驻白花村,五龙社驻伍家堡南五龙坡,北辰社驻北辰堡。另有八旗(清代兵制)绿营马厂(今草滩镇沿河一带),后因外籍客户在草滩一带垦荒逐步形成村庄,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咸宁县改社为仓时始设马厂仓。
长安县在今未央区辖境西部设红庙、杨善、叶马、三桥、王寺(有今未央区辖境的部分村)5廒。红庙廒驻红庙坡(驻地今属莲湖区辖地,现域仅有红庙廒部分村庄),杨善廒驻东杨善寨,叶马廒驻西叶寨,三桥廒驻三桥街,王寺廒驻王寺村(其驻地今属长安县辖)。 民国初期,沿用清制,隶属及政区未变。民国二年(1913年)3月撤销咸宁县建置,辖地划入长安县。今未央区辖境属长安县辖,行政区划仍为仓、廒。
民国二十年(1931年)废仓、廒制,改设乡。今未央区辖境有长安县未央、龙首、渭滨、杨善、阿房、三桥6个乡。各置乡公所。并有长安县浐桥乡、王寺乡和咸阳县沣桥乡的部分村。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国民政府推行区、联保、保、甲4级保甲制。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将长安县龙首乡邻近城区的部分村和未央乡划归西安市,置西安市第十一区。龙首乡建置保留,驻地迁往井上村。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今未央区辖境内有西安市第十一区和长安县龙首乡、渭滨乡、杨善乡、三桥乡。乡以下均设保、甲。 1949年5月27日,设立西安市第十一区临时人民政府。同年6月14日,废保、甲制。同年8月,西安市第十一区人民政府成立,区下设乡,乡以序数命名。初设4个乡,1951年5月调整为6个乡,共辖85个自然村。 1949年7月,撤销龙首区建置,其辖地划归渭滨区。同年8月,长安县渭滨、杨善、三桥3个县辖区均设区公署,驻地未变。区下设乡,以序数命名。渭滨区设7个乡,杨善区设8个乡,三桥区设4个乡和三桥市(镇)。
1949年10月至1954年12月,现未央辖区除小部分隶属陕西省西安市外,大部分归陕西省长安县管辖,设有渭滨等区公署。
1950年4月,撤销长安县杨善区,将原杨善区第七、八两乡划归三桥区。由渭滨区的7个乡和原杨善区的一至六乡合并组成新成立的渭滨区,渭滨区共辖13乡,区公署驻东杨善寨。各乡仍以序数命名:原渭滨区的7个乡仍为第一、二、三、四、五、六、七乡;原杨善区的第一至第六乡依次改排为第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乡,驻地、辖村未变。三桥区公署仍驻三桥街,各乡也依序数命名:由原杨善区划入的第七、八两乡排为第一、二乡;三桥区原有的4个乡依次改排为第三、四、五、六乡,驻地、辖村未变;三桥市(镇)建置保留。三桥区辖6个乡、1个市(镇)。
1954年9月,为适应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经政务院批准,将陕西省长安县所辖的第七区和第八区所辖的3个乡划归西安市管辖,组建成西安市草滩区(即未央区前身),机关驻地在东扬善村(后迁到张家堡);1955年1月正式对外办公。同时,将西安市第八区和第十一区合并组建成西安市未央区。
1954年2月,长安县区、乡两级建制称谓易名。渭滨区公署改称第七区公所;三桥区公署改称第八区公所。改乡以序数命名为按驻地取名:第七区公所改第一乡为草滩乡,第二乡为王家堡乡,第三乡为苏席乡,第四乡为沟上乡,第五乡为池底乡,第六乡为徐家堡乡,第七乡为赵村乡,第八乡为北康乡,第九乡为北李乡,第十乡为杨善乡,第十一乡为北党乡,第十二乡为席王乡,第十三乡为雷寨乡,驻地、辖村未变。第八区公所改第一乡为相家巷乡,第二乡为河乡,第三乡为柏梁乡,第四乡为建章乡,第五乡为后围寨乡,第六乡为阿房宫乡,驻地、辖村未变。同年4月7日,又将相家巷乡更名为北徐寨乡,4月26日,将三桥市(镇)人民政府更名为三桥街人民政府,驻地、辖域未变。
1954年9月25日,长安县渭滨区、三桥区划入西安市,并作区划调整:撤销西安市第八区、第十一区和三桥区建置。在今未央区辖境置未央、草滩、阿房(有今未央区三桥镇部分辖村)3个市辖区。次年5月1日,新设的各市辖区正式对外办公。
1957年4月20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批准西安市区划方案,决定撤销原长乐、未央两区建制,同时将原未央区一部分辖域与草滩区合并,更名为未央区,人口118923人,驻地在张家堡,从1957年7月1日开始对外办公。
1960年5月20日,经陕西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撤销新成区的建制,并将新城区部分辖区并入未央区。未央区机关驻地由张家堡迁至尚德路。
1962年4月17日,经陕西省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恢复新城、莲湖、碑林三个区的建置。未央区与新城区分设后,未央区下辖6个农村人民公社和1个街道人民公社。机关驻地迁回张家堡,同年7月1日对外正式办公。
1965年10月,西安市区划调整,撤销灞桥、雁塔、阿房、未央等四个郊区的建制,合并为西安市郊区,驻地在南郊小寨。今未央辖域大部分隶属西安市郊区管辖。
1965年10月14日,撤销城郊4区建置,将其合并为西安市郊区。复将原未央区徐家湾街道人民公社划归新城区。将原阿房区三桥街道人民公社划归莲湖区。
“文化大革命”期间,今未央区辖境各人民公社均更改社名:马旗寨人民公社更名为跃进人民公社;谭家人民公社复称红色人民公社;草滩人民公社更名为星火人民公社;汉城人民公社更名为五星人民公社;六村堡人民公社复称先锋人民公社;未央宫人民公社更名为七一人民公社;徐家湾街道人民公社更名为燎原路街道人民公社;阿房宫人民公社更名为东升人民公社;三桥街道人民公社更名为红桥街道人民公社。1972年10月16日,郊区民政局通知,各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均恢复“文化大革命”前的名称。
合并为市郊区期间,今未央区辖境各人民公社生产大队进行了数次调整,并几度掀起合队热。1966年,红色人民公社将25个生产大队合并为17个;草滩人民公社将33个生产大队合并为9个,1972年又分为22个,1975年再分为33个,1977年又合并为7个;汉城人民公社将44个生产大队划分为50个,1977年又合并为31个,1978年再合并为8个;六村堡人民公社将42个生产大队合并为32个,1978年再合并为8个;1977年冬,未央宫人民公社将26个生产大队合并为10个。
1979年5月4日,马旗寨人民公社更名为大明宫人民公社。
1980年3月2日,撤销西安市郊区建置,恢复未央区建置时,原西安市郊区所辖阿房宫人民公社,莲湖区所辖三桥街道办事处,新城区所辖徐家湾街道办事处及辛家庙工厂、居民聚集区划归未央区。未央区共辖大明宫、谭家、草滩、汉城、六村堡、未央宫、阿房宫7个人民公社和徐家湾、三桥两个街道办事处。并筹建辛家庙街道办事处。
1980年4月,西安市进行区划调整,撤销了西安市郊区建制,恢复了雁塔、灞桥和未央区建置。并将原阿房宫公社、新城区的徐家湾街道办事外、莲湖区的三桥街道办事外划归未央区管辖。未央区下辖6个人民公社和徐家湾、三桥街两个街道办事处。
1982年1月24日,大明宫人民公社所辖含元殿、八府庄、自强、联志村4个生产大队划归新城区;大明宫人民公社所辖北关生产大队,未央宫人民公社所辖白家口、邓家村、火烧碑、纸坊村、红庙坡5个生产大队划归莲湖区。莲湖区所辖大白杨、枣园南岭、二府庄、方新村4个居民委员会划归未央区。辛家庙街道办事处于同年3月23日正式成立。
1984年3月20日,改各人民公社为乡、镇人民政府。同时建立村民委员会,并重新整顿和组建居民(家属)委员会。
1985年2月,成立张家堡、二府庄两个街道办事处。谭家乡红色村民委员会所辖张家堡、郑王村、郭家庙、高铁寨、施家庄、池底西村、池底东村、河止西东村等8个自然村和张家堡居民委员会、西安毛纺厂家属委员会,汉城乡所辖尤家庄(含韩家庄)、翁家庄、南李村、王前村、北康村、盐张东村、盐张西村等7个村委会划归张家堡街道办事处。大明宫乡所辖南康村、肖家村、方家村、二府庄等4个村民委员会和方新村、二府庄两个居民委员会及未央宫乡所辖枣园南岭居民委员会划归二府庄街道办事处。同年4月16日,草滩乡改名草滩镇;撤销三桥街道办事处和阿房宫乡建置,合并成立三桥镇。
1991年9月19日,简家村村委会改为红光路居民委员会,仍属三桥镇人民政府管辖。
1996年,未央区人口34.8万人。辖4个街道、2个镇、5个乡:二府庄街道、徐家湾街道、张家堡街道、辛家庙街道、草滩镇、三桥镇、谭家乡、大明宫乡、未央宫乡、汉城乡、六村堡乡。区政府驻龙首北路。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未央区总人口460416人,其中(6个街道、2个镇、3个乡):二府庄街道35333人、张家堡街道18269人、辛家庙街道33150人、徐家湾街道42503人、大明宫街道30548人、谭家街道30399人、三桥镇99796人、草滩镇27589人、未央宫乡33644人、六村堡乡43383人、汉城乡32690人、市经济开发区33112人。
2001年,二府庄街道并入张家堡街道。
2002年,未央区总人口4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近20万人,辖10个街道:张家堡街道、三桥街道、辛家庙街道、徐家湾街道、大明宫街道、谭家街道、草滩街道、六村堡街道、未央宫街道、汉城街道。共有212个行政村、41个社区。
2010年,三桥街道,六村堡街道全面托管给西咸新区,实质不受未央区管辖。
2011年,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未央区常住人口总数为:81.14万人。
2013年8月,未央区调整行政区划,①调整草滩街道办事处,新的草滩街道办事处辖原草滩街道办事处的东三村、东四村、东五村、李家街村、韩家湾村、柳林村等6个村和草镇社区、华山分厂社区、草二社区、长乐东苑社区、吕小寨社区、草一社区等6个社区,草滩街道办事处驻地不变。②设立未央区未央湖街道办事处。未央湖街道办事处管辖原草滩街道办事处的王家棚村、牛王庙村、冯家滩村、贾家滩村、陈家村、后村、王家堡村、八家村、景家村、新房村、草店村、湖北庄村、小滩村、苏家村、夏家村、上庄村、北钱村、苏席村、郑家寺村等19个村和长庆未央湖花园社区、文家社区、老洼滩社区、杜家堡社区、湖滨花园社区等5个社区,未央湖街道办事处驻未央区环湖南路3号。
⑷ 未央区的经济
2005年,未央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1.73亿元(在地),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0000元(在地),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08亿元(区属),“十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幅度为16.3%、24.26%;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2亿元、67.5亿元、32亿元(在地),三次产业比重为2∶66.5∶31.5(在地),非公有制经济占总量的60%(区属)。
2010年,生产总值完成403.89亿元,总量比“十五”末翻一番,在西安市十三区县中排名上升到第二位,“十一五”年均增长16.2%,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4872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4.46亿元,是2005年的4.69倍;连续三年入围陕西省城区经济社会发展“五强区”。 未央区地处渭河冲积平原,未央区分为河漫滩和一、二、三级阶地等四个地貌单元,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属大陆性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适宜多种作物生长。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水稻、大豆、红薯也有种植。经济作物有蔬菜、油菜和少量药材、棉花、花生。未央区按地理位置、土壤类型和水利条件等自然因素分为两个农作物区:北部及东部沿河滩地为粮菜瓜果区;中、南部为粮菜区。
1951年土地改革后,辖区农民走上农业互助组的道路,农业生产得到稳步发展。1956年农业总产值2579万元,是1949年的1.9倍;粮食总产量4.48万吨,比1949年增长1.07倍;粮食亩产254.3公斤,是1949年的2.14倍。同期,耕畜也增长30.4%。1958~1960年,农田基本建设取得较大成绩,对农业生产起到奠基作用。但由于受急于求成错误的严重干扰,1961~1962年,农业生产连续大幅度下降,未央区农业总产值1961年比1960年下降23.17%,1962年又比1961年下降8.75%,甚至比1953年还低4.5%,使农业总体水平倒退了9年。1963年,未央区农业生产在调整中得到恢复。1965年农业总产值比1960年增长3.9%。1967年,“文化大革命”“左”的错误波及辖区农村,农业总产值又比1966年下降7.24%。1968年,农业生产仍徘徊不前。1970年,境内7个人民公社贯彻北方地区农业会议精神,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总产值又有所上升。1971年农业总产值较上年增长25.60%。1972~1979年,农业生产总产值徘徊在4000万~4500万元之间。80年代前期,连阴雨和洪涝灾害频繁,农业生产下降。1983年农业总产值比1979年下降13.12%。1984年后,农业生产逐年快速增长。至1993年,粮食总产66189吨,亩产612.6公斤,农业总产值7362万元,分别比1983年增长26.48%、17.54%和103.71%。农业总产值年递增率7.37%。
建国后的44年中,未央区农业内部结构日趋合理,各业产值不断上升。1949年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占93.50%,牧业占5.84%,林、副、渔业不到1%。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除种植业比重稍有增加外,其他各业变化甚微。嗣后,种植业比重不断下降,其他各业均有上升。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未央区人民政府对农业经济内部结构进行调整,牧业和渔业比重增长较快,种植业比重进一步下降。
至1993年,各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种植业72.51%,畜牧业18.68%,渔业4.67%,副业2.50%,林业1.64%。曷1949年相比,种植业减少21个百分点,畜牧业、渔业、副业和林业分别增加12.84、4.67、1.92和1.57个百分点。
2012年,未央区实现农业总产值36525万元,同比增长-7.6%,其中:农业产值21321万元、林业产值13万元、畜牧业产值10761万元、渔业产值2363万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067万元。 西周时,位于今未央区西部的“双子城”(丰镐二京)——主要为贵族服务的奴隶工匠中心已经形成。
两汉时期,今未央区辖地手工业已相当发达。东汉末年和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不休,手工业被破坏殆尽。唐代,现境大部为禁苑。宋代农户无几。明、清两朝,境内村落虽与日俱增,但多以务农为主,手工业均为自给性家庭副业。
民国十六年(1927年),未央区域内始有村民兴办的机器工业。
西安解放后,域内手工业日渐兴起,1950年有各类手工业工场作坊300多家。
1955年,第一个商办工业企业——汉城酿造厂在手工业合作化运动中建立。在1958年的工业“大跃进”中,现辖区各人民公社相继办起一批纺织、农机、建材和缝纫工业企业。至1959年末,工业总产值由1956年的15万元增至456万元。1960年,区人委贯彻中央、省、市指示,清理整顿社队工业,压缩非农业占用劳力,加强农业第一线,绝大多数社队工业解散。1961年未央区工业总产值降至195万元。1963年,国民经济在调整中恢复、发展,未央区社队工业也有较大发展。但由于未央农业机械厂等4个骨干企业收归市有关部门管理,未央区工业总产值较上年减少两万元。
1965~1969年,未央区域内工业生产在社会动荡中缓慢发展。1970年,各人民公社贯彻国务院北方农业会议关于建立农业机械修造网的精神,大办农机修配企业。1971年,工业总产值较1963年的313万元增长2.6倍。1980年,未央区建置恢复。年末,未央区有工业企业22个,总产值3738万元。其中区直工业697万元,占18.65%;社队、街道工业3041万元,占81.35%。1984年,未央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带动未央区工业迅猛发展。工业企业数增至1340家,总产值由6582万元增至1亿3220万元。乡街工业产值在未央区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也由上年的86.64%上升到91.38%。1985年后,未央区工业总产值以34.5%的速度逐年递增。
1993年,未央区有工业企业2664家,职工58438人,工业总产值19亿0408万元。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在三桥兴建的长安机厂三桥车辆场,西安解放后更名为铁道部西安车辆工厂,为现境最早的驻区国营工业企业。从50年代始,境内陆续兴建一批国营大、中型工业企业,至1993年,驻区工业企业增至近70家,职工人数增至67827人。工业产值达21亿8996万元。
“十一五”期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0.4%和1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跃升至西安市十三区县首位。
2012年,未央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7家,完成工业总产值650.20亿元,同比增长19.7%。实现工业增加值189.88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4.34亿元,增长9.1%;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25.54亿元,增长7.9%。 1949年5月至1957年,未央区各项收入全数上缴,支出向上级报领。1958年开始建立区级财政,实行“以收定支、三年不变”的体制。1959年1月至1963年,财、税机构合一,市对区实行“收支挂钩,总额分成,一年一定”的体制,留区比例为74%。1965年10月财政收支由西安市郊区财政科统管。1977年建立人民公社一级财政,实行“以收定支,收支挂钩,超收分成,支出节余归社”的办法。
1980年4月,西安市对未央区实行“分灶吃饭”,财政收入范围是区属企业上缴部分、区征收的工商各税、农业税和其他收入。其中房产税、地产税、车船使用税、屠宰税、特种消费行为税5种地方税作为固定收入全部留区。工商税作为调剂收入,按54%留区。区财政支出包括区内基本建设投资、支援人民公社支出、区办“五小”(小化肥、小水泥、小钢铁、小机械、小煤炭)企业补助、区级农田水利事业费、行政事业费和其他支出。包干比例,因未央区支出大于固定收入,除固定收入全部留区外,调剂收入按54%留成。1984年1月,将“分类分成”体制改为“总额分成”办法,留区比例为74%,超收部分市、区五五分成。1985年1月,按国务院决定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简称“划分税种、分灶吃饭”)的财政新体制后,核定区财政固定收入包括集体企业(市以上企业除外)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国营企业奖金税、契税、房地产税、车船使用牌照税、屠宰税、牲畜交易税、集市交易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征收区及其以下企业部分,全部上解)、税款滞纳金、农业税和区级单位的其他收入:区属企业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资源税、国营企业所得税、调节税、建筑税、区属其他企业收入等为市、区财政共享收入。将区财政固定收入和市区共享收入加在一起,同区财政支出挂钩,实行“总额分成”,留区比例仍为74%。对收入比上年增长部分,实行“总额分成”和“增收多留,提高超收留成比例”的办法,总额分成比例不变,超收部分留区95%。财政支出按隶属关系划分,区财政支出范围是区属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新产品试制费、简易建筑费、支援农业支出、行政事业费和其他支出。1988年后继续执行“划分税种,分灶吃饭”体制,将中央、市上借款调减支出进入基数,把13种小税划区作固定收入,调整“总额分成”比例,留区比例定为62.2%。
1980~1993年,未央区对乡镇、街道(公社)级财政体制进行改革,将原“定收定支,收支挂钩,超收分成,支出节余归社”办法改为“定收定支,收支挂钩,基数留成,增长分成,支出节余归社”体制,对乡镇、街道本期内的收入按预算基数的1%留成,分项考核,有一项未完成任务者,不予留成。增长部分乡、区按二八或三七分成。大明宫、未央宫、三桥、谭家分成20%;六村堡、汉城、草滩分成30%。1986年4月,将农村地区的有证个体工商业户、合伙经营户、无证临时经营户的税收及房产税、车船使用牌照税、零散工商税收等,下放给乡、镇、街道征收管理。1988年9月,在区支库内建立乡镇金库代办处。
2012年,未央区实现财政总收入99.38亿元,增长23.7%,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5.00亿元,增长27.5%,地方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完成23.73亿元,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94.9%。分税种看,营业税完成11.10亿元,增长40.6%;增值税完成1.80亿元,增长1.5%;城市维护建设税1.91亿元,增长7.6%;企业所得税1.61亿元,增长37.0%。从收入来源看,全年财政部门组织收入3.28亿元,增长62.2%;地税部门组织收入14.16亿元,增长39.3%;国税部门组织收入1.98亿元,增长-3.8%。 自1980年以来,未央区现辖域内的外贸企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
1991~1993年间,西安铸管厂“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累计创汇200万美元,被评为西安市冶金系统机电产品出口创汇先进单位,陕西省冶金工业厅授予该厂“七五”期间陕西省冶金工业系统出口创汇成绩突出单位奖。1993年,西安高压阀门配件厂生产的法兰盘等产品出口马来西亚、台湾,创汇93万美元,该厂荣获陕西省科技示范企业、国家二级企业、省级先进企业等称号。西安建宏纸品有限公司1993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200万元,实现销售收入3500万元,上缴各种税金73万元,出口创汇20万美元。西安安达海纺织印染有限公司1992年5月成立,是纺织、印染销售集团化企业,装有90年代国内最先进的特宽幅280生产线两条,生产各种染色布、印花布,同时开发、经营其他棉纺织品,产品经香港销往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出口创汇150.23万美元。西安家乐调味食品有限公司1993年11月投产,生产宴会酱油200吨、鲜味王400吨、鸡精600吨,年产值1300万元,年利税105万元,创外汇10万美元,出口欧、美、亚、太等地区。唐宫制衣厂1993年创外汇40万美元,上缴税金10万元。区外贸公司1992年成立,全年引进外资协议10项,总投资662万美元,协议引进资金361万美元,共完成出口交货值2025万元,创汇400万美元。
1989~1993年,未央区外贸系统共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
“十一五”时期,未央区实际引进内资17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9631万美元。欧亚经济论坛永久会址落户未央,三届论坛成功举办,连续组团参加“西洽会”,“高交会”等大型展会,未央被中国县域经济发展中心和新华社半月谈杂志社评为“新中国60年县域经济最具投资潜力十大县市”之一。
2012年,未央区实际引进内资59.8亿元,增长16.9%;实际利用外资7800万美元,增长25.8%。第十六届西洽会共签约23个项目,引进资金186亿元,其中已经实施的合同项目18个,实际到账资金20.12亿元。
⑸ 2020年8月份西安市联通手机网络用户在家里经常没有信号是怎么回事
你好,如果经常没有信号的话,那就是你家里附近的联通网通信网络设备不好,可以直接打联通的客服投诉。
⑹ 查询未央区玄武路联通营业厅营业时间
你可以登录联通网上营业厅首页-常用功能-营业厅查询页面,选择地市,查询所需位置的营业厅信息,点击详情可以查看营业厅的业务受理范围、联系电话、营业时间等,点击地图还可以查看具体位置。
另外,也可以手机上网登陆联通手机营业厅,使用网点查询,可以选择地市查询、也可以选择查找所在位置附近的营业厅的相关信息。
目前查询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玄武路的联通营业厅情况如下:
⑺ 最近西安未央区联通信号为什么这么差
手机信号差是因为信号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地形、地貌、高楼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果你所在的位置是比较封闭的地方,信号将会受到影响;你也可以重启手机,或将手机卡换到家人朋友的手机上再次尝试,并看看周围其他联通用户的信号是否正常。如还未能解决你手机的信号问题,可以联系当地联通客服进行反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