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网络安全法的立法方针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一条规定:为了保障网络安全,维护网络空间主权和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信息化健康发展,制定本法。
国家制定并不断完善网络安全战略,明确保障网络安全的基本要求和主要目标,提出重点领域的网络安全政策、工作任务和措施。
(1)我国的网络社会治理方针是什么扩展阅读:
国家倡导诚实守信、健康文明的网络行为,推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采取措施提高全社会的网络安全意识和水平,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促进网络安全的良好环境。
国家积极开展网络空间治理、网络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打击网络违法犯罪等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网络治理体系。
国家网信部门负责统筹协调网络安全工作和相关监督管理工作。国务院电信主管部门、公安部门和其他有关机关依照本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网络安全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B. 社会治理28字方针是什么
法律分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
法律依据:“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社会治理的28字方针,即‘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打击和惩治黄赌毒黑拐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C. 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发展并重遵循的什么方针
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发展并重,遵循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三条规定:国家坚持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发展并重,遵循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鼓励网络技术创新和应用,支持培养网络安全人才,建立健全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提高网络安全保护能力。
网络主权是国家主权在网络空间的体现和延伸,网络主权原则是我国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参与网络国际治理与合作所坚持的重要原则。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将“维护网络空间主权和国家安全”作为立法宗旨。
同时,按照安全与发展并重的原则,设专章对国家网络安全战略和重要领域网络安全规划、促进网络安全的支持措施作了规定。
(3)我国的网络社会治理方针是什么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于2016年11月7日通过,自2017年6月1日起施行。
新出台的《网络安全法》共七章七十九条,内容涉及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范围的界定、对个人信息保护的加强管理、对攻击和破坏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境外组织和个人的惩罚措施,以及惩治网络诈骗等新型网络违法犯罪活动的规定。
《网络安全法》作为我国第一部全面规范网络空间安全管理方面问题的基础性法律,是我国网络空间法制建设的重要里程碑。近年来,互联网安全问题愈演愈烈,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和重视。针对网络犯罪的界定和具体惩罚措施,各国均出台新方案解决相应问题。
D. 网络治理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推动社会治理从现实社会向网络空间覆盖,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加强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全面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E. 我国的信息安全网络体系坚持什么方针
目前的网络安全角势日趋严峻,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针对网络安全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16字方针,加大依法管理网络的力度,不断健全网络安全的保障体系。
一是积极推动网络信息安全立法工作。组织制定信息安全检查、信息安全管理、通信网络安全防护、互联网安全接入等急需的标准,推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依法办事。二是加快完善信息安全审查制度框架。有计划地开展信息安全审查试点,特别是要加强政府部门云计算服务的信息安全管理,组织实施党政机关互联网安全接入工程和重点领域信息安全检查。三是强化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和技术手段体系化建设。进一步巩固提升电话用户实名登记工作,开展地下黑色产业链等网络安全环境的治理,特别是抓好木马、僵尸等病毒的防范,进一步加强对钓鱼网站、移动恶意程序等网络攻击威胁的监测和处理工作,同时配合公安机关开展源头打击,实现标本兼治。四是扶持和壮大网络与信息安全产业。重点支持网络与信息安全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加强应用试点示范,发展信息安全产品和服务,构建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格局。五是推动网络空间国际交流与合作。在网络安全的技术、信息共享、跨境安全事件处置等方面加强国际合作,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的宣传教育,组织开展网络安全宣传周等项活动,提升全社会网络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F.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十二字方针是什么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十二字方针是“打防并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强调,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加强和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
这是在总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针的重要补充。从此,“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明确成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指导方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方针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方针的演变和发展,是对实践经验的高度总结和提炼,是一个认识不断深化、逐步走向科学的发展过程。同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方针的确立和贯彻执行,也是在不断克服和纠正各种片面认识、错误观点的过程中曲折前进、逐步深化的。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工作范围
(一)打击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首要环节,是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其他措施的前提条件。必须长期坚持依法从重从快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的方针,运用打击的手段震慑犯罪分子。
(二)防范工作是减少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和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积极措施。各单位要在党政的统一领导下,发动群众建立起各种形式的群防群治组织,落实治安责任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不断提高自防自卫的能力。
(三)教育,特别是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是维护社会治安的战略性措施。各部门和各单位都要根据青少年的特点,开展各种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思想教育活动,培养青少年高尚的情操,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四)管理工作是堵塞犯罪漏洞,减少治安问题,建立良好秩序的重要手段。要加强对重点人员和重点部门要害部位的管理,落实责任,明确措施。
(五)加强基层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是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关键。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各单位要层层建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组织机构,要把基层组织建设作为重点。
推行各种形式的综合治理目标责任制和领导干部责任制,加快制定和完善综合治理的法律、法规,使综合治理各项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六)改造工作是教育人,挽救人,防止重新犯罪的特殊预防工作。积极做好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的帮教和就业安置,采取多种渠道为他们解决生活出路问题,以利于对他们的改造和帮教,减少重新违法犯罪。
G. 社会治理28字方针是什么
一、二十八字具体内容
社会治理二十八字方针是2019年最新修改的,原来为20字。二十八字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
二、由二十字变为二十八字的意义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二十八字方针相比于党的十九大报告的对应表述,不仅增加了“民主协商”和“科技支撑”,而且把“社会治理体制”变成了“社会治理体系”。从20字到28字,从“体制”到“体系”,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社会治理理论更加丰富、更加深刻,而且提出了把社会治理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的要求。因为社会治理体制侧重于明确各类社会治理主体的地位和作用,而社会治理体系,不仅要以制度为基础,还要强调运行方式。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九条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H. 什么是我国网络社会治理的方针
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积极防御、综合防范。一手抓管理、一手抓发展。
保障公民权益、维护社会稳定。我国的信息安全网络体系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16字方针,加大依法管理网络的力度,不断健全网络安全的保障体系。
一是积极推动网络信息安全立法工作。组织制定信息安全检查、信息安全管理、通信网络安全防护、互联网安全接入等急需的标准,推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依法办事。
二是加快完善信息安全审查制度框架。有计划地开展信息安全审查试点,特别是要加强政府部门云计算服务的信息安全管理,组织实施党政机关互联网安全接入工程和重点领域信息安全检查。
三是强化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和技术手段体系化建设。进一步巩固提升电话用户实名登记工作,开展地下黑色产业链等网络安全环境的治理,特别是抓好木马、僵尸等病毒的防范,进一步加强对钓鱼网站、移动恶意程序等网络攻击威胁的监测和处理工作,同时配合公安机关开展源头打击,实现标本兼治。
四是扶持和壮大网络与信息安全产业。重点支持网络与信息安全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加强应用试点示范,发展信息安全产品和服务,构建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格局。
五是推动网络空间国际交流与合作。在网络安全的技术、信息共享、跨境安全事件处置等方面加强国际合作,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的宣传教育,组织开展网络安全宣传周等项活动,提升全社会网络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
【法律依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中明确规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必须坚持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积极防御、综合防范方针。”
I. 我国网络社会治理的方针
分工负责、齐抓共管。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第一条 为了保障网络安全,维护网络空间主权和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信息化健康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建设、运营、维护和使用网络,以及网络安全的监督管理,适用本法。
第三条 国家坚持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发展并重,遵循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鼓励网络技术创新和应用,支持培养网络安全人才,建立健全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提高网络安全保护能力。
第四条 国家制定并不断完善网络安全战略,明确保障网络安全的基本要求和主要目标,提出重点领域的网络安全政策、工作任务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