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如何看待网络流行语的变化及传播规律
变化就是由少到多,传播规律就是从慢变到极快。
网络流行语的变化是很快的,也就是一句经典的话很快就会变得没那么受欢迎了;传播速度可以说是极快的;特别是是现在短视频平台的爆火,一句网络流行语可以说是以极快的蔓延速度覆盖大部分地方,也就是一句网络流行语今天刚创造出来,明天大家都知道了。
网络语言是指从网络中产生或应用于网络交流的一种语言,包括中英文字母、标点、符号、拼音、图标(图片)和文字等多种组合。这种组合,往往在特定的网络媒介传播中表达特殊的意义。
20世纪90年代诞生初,网民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诙谐、逗乐等特定需要而采取的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特定语言了。
进入21世纪的十多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革新,这种语言形式在互联网媒介的传播中有了极快的发展。网络语言越来越成为人们网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但是要注意的是,部分网络语言并不符合我们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定,因此并不具备教学意义,不能引进教学领域。
2. 如何看待人们在日常交谈中越来越多使用网络流行语的现象
弥漫于文化外壁上的一种娱乐性的文字游戏。
梗经常意味着超级大的信息密度,快乐就是别人跟不上你的节奏。
这些网络用语让你融入到了一种特定的群体当中,让你立马有了辨识度,你的那些队友就是通过这种辨识度组在一起的。
网络用语是他们这个队伍的暗号,在茫茫人海中,他们以此来作为自己的摩斯密码。
他们平时像普通人一样正常生活,但只要无线电接通,他们立马摇身一变,变成了肩负重任的作战队员。
3. 我们应如何看待网络词语
摘要 流行语,被称为国家的“口头禅”,它们在大众中口口相传,承载着各个时代群体的集体记忆。据中国新闻网报道,根据网络热度排名,2016年十大网络流行语近日出炉,“蓝瘦香菇”“洪荒之力”“小目标”“宝宝”等十大网络热词入榜。一阵喧嚣之后,也不禁令人深思,对此既要理性看待这些网络流行语,也不能把这些流行语当成一种时尚,更不能滥用。
4. 如何看待网络流行语的议论文
对于网络流行语我们应该抱着积极欢迎、宽容理解的态度,客观公正的去看待。
网络流行语是网络上流行的语言,具有生动风趣、新鲜活泼等特点,将其运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时,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人认为网络语言是垃圾文化,对传统汉语具有严重的破坏作用。但也有人认为这些新兴的语言生动风趣、有人情味,是语言的另类发展,观念上的更新。
5. 怎样看待网络用语
当今时代是一个互联网时代,网络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同时人们的思维、语言也发生了变化。日常生活中的用语,经过网络的快速传播和放大,成为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语之所以能够吸引众人眼光,与它其中的修辞学内涵是密不可分的。
现代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无论哪个年龄阶段的人,都会感受到生活的压力。网络上便出现了“鸭梨”,并迅速流传,成为网络流行语,不少人在社交网络上直呼“鸭梨大”。分析起来,这个词实际上是运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谐音是汉语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方式,他是指在语言应用的过程中借助音同或音近的语言特点表达丰富,隐晦或曲折的意思,从而形成特殊的语言表达效果。通过谐音的转换,新词可以表达原词所不具备的意味,增加语言的艺术情趣。
把“压力”说成“鸭梨”,体现了谐音修辞使原本呆板严肃的普通话变得生动活泼起来,符合人们日常生活与网络交际的需要。有压力本来是一件十分消极的事情,会让人产生挫败感,甚至失去生活的信心,“压力”是个非常沉闷的词语。而“鸭梨”,无论是文字外在形象还是读起来,都有一种俏皮可爱的感觉,于是这种负能量似乎也变得没有那么黑暗,显得生动活泼阳光。现代人们的联想想象丰富。
鸭梨本来是河北的一个梨的品种名称,网友将“压力”说成“鸭梨”,也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像吃鸭梨一样,一口一口啃下去,鸭梨总会被吃完的,压力也是总会过去的。网络语言也是一种语言实践,能在学生中间风靡,就说明它是有生命力的。但是,如果用网络语言写出来的东西大部分人都看不懂,影响了沟通,也就失去了语言的意义。同时,老师和家长应该用宽容和理解的心态看待这种现象。
在语言的长期发展中会出现一些新的词汇,有一部分有生命力,有一些会被淘汰,这些新出现的网络词汇中有些可能成为汉语的新词汇。
网络语言是年轻人的一种调侃语言,它也有个生命力的问题。对网络语言我们要有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对网络语言的出现不要大惊小怪,视为洪水猛兽。
6. 如何看待现在的网络流行语
具有时代活力。
语言是社会生活的符号,流行语则反映着时代的侧面。近日,经过公开征集、专家评选、媒体投票等环节,《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了“2019年十大流行语”,“文明互鉴”“区块链”等热词榜上有名,引发网友广泛关注。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时间在语言上不断留下“辙痕”。新表达、新句式、新修辞为开放的语言系统注入生命力,有的甚至沉淀为常用语。但另一方面,有的内涵有限,在网络空间、娱乐文化中热闹一时后,无法逃脱“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命运。沉淀与流失,是语言流变的自然过程。
流行语是一个语言现象,更是一个社会现象,其中既有个人表达,也有宏大叙事。从更大层面看,正如“区块链”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文明互鉴”向世界宣示交流对话的中国主张,流行语的变化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步伐相伴随。
7. 如何看待 网络热词
一些热门网络用语反映出人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丰硕发展成果惠及千家万户,百姓日子越过越滋润。跳广场舞、跑马拉松、去健身房……这类“燃烧我的卡路里”的健康生活方式成为时尚。人们通过“确认过眼神”“土味情话”“皮一下”这些风趣的语言,欢乐了自己,也感染了别人。
正能量
一些热门网络用语传递正能量,为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对那些不关注客观事实,以抬杠为目的,为反对而反对的人,广大网民称之为“杠精”,对认可的做法和事情,大家也毫不吝惜“skr”一下,点赞称道;而“C位”永远留给最受瞩目的那个人,同时身处“C位”也意味着肩负更多的责任。
更有一些网络热词饱含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拜“锦鲤”表达的是对诗和远方的憧憬和向往;而“佛系”心态这类热词,则折射出部分群体尤其是年轻人,在面对社会压力时的些许无奈和自我调整的尝试。
8. 你是如何看待如今网络用语大行其道的
这肯定是我不赞同却又无能为力的趋势,这样的事如果没有对文化造成粉碎性冲击,国家就不会出面管理,因为网络语言的青睐者和创造者都是青年、青少年等阳光群体,法律也没有明确表示禁止使用网络语言,所以国家如果不出面管理,就没有势力可以干涉。我个人是不赞同网络语言的使用以及流行的,但个人终究阻挡不了趋势的发展,原因就省略了,太长。
网络语言以其娱乐性、随意性、幽默、诙谐等众多特征获得了广大青年群体的青睐,以至于成为流行的趋势,除非有一种力量可与此流行趋势势均力敌,才能遏制其蔓延,但目前好像没有,所以只能任由其熏染社会和文化各方面。什么时候产生严重性,什么时候才有重视和清醒的时候。
网络语言其实就像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一样,它具有广泛传播性,它看似娱乐而无害,但它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人的语言,也会有人不信。最好的例子就是观察如今的网络,如果没有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主管部门监管着,网络还不得瘫痪?一言难尽其中复杂原因,总而言之,我觉得网络语言不应该使用,现在任何奇葩的语句都能够被创造出来,无论它多么令人窒息,它都能够被人热爱。只有人人都杜绝,才有清朗的那一天。网络语言总没有规范的汉语好听。
9. 如何看待网络流行语望举例说明
弥漫于文化外壁上的一种娱乐性的文字游戏。
梗经常意味着超级大的信息密度,快乐就是别人跟不上你的节奏。
这些网络用语让你融入到了一种特定的群体当中,让你立马有了辨识度,你的那些队友就是通过这种辨识度组在一起的。
网络用语是他们这个队伍的暗号,在茫茫人海中,他们以此来作为自己的摩斯密码。
他们平时像普通人一样正常生活,但只要无线电接通,他们立马摇身一变,变成了肩负重任的作战队员。
10. 如何看待现在新出现的这些流行语
互联网流行词是互联网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常用的表达方式,他具有两个特征:一个是年轻,另一个是时髦,年轻人积极地思考,对于新事物会灵活地思考,渴望交流,倡导创新,追求时尚,并且不愿在现实生活中承受太多的限制,包括主流语言规范的限制,匿名的在线虚拟世界无疑为主要是年轻人的网民提供了空间。
需要强调的是,无论使用哪种媒介进行书写,错别字的出现都是不规则的现象,其后果是造成错位的意思并造成沟通障碍,不幸的是,在线替代词中的错别字非常严重,因此中学的各种作业和论文,坚决防止小学到大学渗透网络替代词和影响互联网,语言教学必须坚持基本原则和要求,追随时尚,尽兴而归,但也要注意我们本身对于文字的敬重,这样才能显示出文字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