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国5G终端连接数达2.8亿,占全球80% 以上,具有哪些实际意义
5G手机终端数量达到2.8亿,我国所拥有的重要数量占据全球的80%以上,5G网络终端最多,很多人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改变,但大多数人没有感觉到这一种推行有什么质的变化,这是为什么呢?
应该说只要有了足够完善的5G网络,慢慢的很多这种网络服务,对应的特有的服务就会逐渐出现,也就能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大的改变了,毕竟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永远都是对的。这种路并不单纯体现在交通上面,也体现在信息通达路方面,无计给信息通达带来了更便利的条件。
‘贰’ 全球有百分之多少的人经常使用网络
在全世界总人口达到 76 亿的今天,全世界的网民总数已经超过了 40 亿(约为 40.21 亿)。
这是由互联网数据研究机构 We Are Social 和 Hootsuite 共同发布的“数字 2018”互联网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去年的同一时间,这个数字刚刚超过了世界人口总数的一半,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便增长了近 2.5 亿。
这是移动互联网的时代
《报告》显示,在过去的一年中,全世界范围内新增的网民大多来自移动端,由于智能手机的售价和移动资费正变得越来越平易近人,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这种方式来第一次“触网”:超过 2 亿人口在 2017 年拿到了他们的第一台移动设备。
在这样的增长态势之下,如今在全球的总人口中,超过三分之二的人至少拥有一台移动设备,特殊移动用户(使用任何一种移动设备)的总数达到了 51.35 亿,移动互联网的渗透率已经高达 68%。
其中,智能手机仍然是大多数用户的上网首选,在全部网络流量中的占比达到了 52%;相较之下,PC 端则进一步式微,网络流量占比较前一年下跌 3%。
市场研究机构 Gartner 前不久刚刚公布的数据也反映了同一个趋势,全球 PC 的出货量已经出现了连续 13 个季度的下滑。
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的连接速度也在不断提升。根据 GSMA Intelligence 的报告,目前全球超过 60% 的移动网络都可以被视为“宽频”网络(Broadband)。
然而网速的地区差异还是非常明显的,在挪威、荷兰、新加坡这样的发达国家,平均网速已经超过了 50 Mbps;但是在印度、东南亚以及西亚等欠发达地区,平均网速还不足 10 Mbps。
(网速最快和网速最慢的十个国家)
好消息是,各地区网速的提升速度还是非常快的,这个涨幅在去年达到了 30%。
虽然各地的网络资费标准不尽相同,但可以看到的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盛,人们每月消耗的移动流量越来越多。目前世界的平均水平是 2.9 GB/月,比前一年翻了一番。
可以说,我们正大步迈向移动互联网的时代。
我们越来越离不开互联网
不只是上网的人数在增多,我们在网上花费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数据显示,全球网民的平均上网时间已经达到了 6 小时/天,这差不多相当于,在我们醒着的时候,至少三分之一的时间都用来上网了。
如果再大胆一点,把全世界上网人口的上网时间加在一起,2018 年全球网虫们要在网上消耗的时间大约相当于 10 亿年。
也是非常恐怖了。
而如果用互联网渗透率(Internet Pentetration)这个概念来衡量,虽然在不同的地区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异,但整体上大家对互联网的依赖度都越来越高。
‘叁’ 中国只分到3千多万个的网络地址资源,为什么依然可以支持中国这么多的用户
根据权威机构统计,全球43亿IPv4地址资源,绝大多数掌握在美国手中。北美占有3/4,约30亿个,而人口最多的亚洲只有不到4亿个,中国只有2.5亿。 然而中国的需求却极为旺盛,仅2010年,中国就获得4500万IP,占全球新增IP总量的18%,名列第一。专家认为,这体现了中国互联网宽带与无线网络的巨大发展空间,但依旧远远不能满足中国4.7亿网民的需求。
2011年,将会是IPv4与IPv6的“分水岭”。据统计:2010年度IPv6地址的申请数量比2009年度翻了一番。自格林尼治时间2011年6月8日零时1分开始的24小时,将是IPv6协议系统的第一个试用日。届时,网络搜索引擎谷歌公司、社交网站“脸谱”等网站将率先启动IPv6协议系统,为用户及工程师提供测试和分析平台。
我国政府、运营商、产业界也在积极支持IPv6为基础的下一代互联网发展。据亚太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分析:2010年度,该中心IPv6地址发放数首超美国Internet号码注册中心,仅次于欧洲IP资源网络协调中心。而分配给中国的IPv6数量占世界第四,但只是第一名日本的13%
‘肆’ IPv6提供的网络地址资源足够世界范围内使用吗
IPv6一样会造成大量的IP地址浪费。准确的说,使用IPv6的网络并没有2^128个能充分利用的地址。
以前我们使用的第二代互联网IPv4技术,核心技术属于美国。它的最大问题是网络地址资源有限,从理论上讲,编址1600万个网络、40亿台主机。但采用A、B、C三类编址方式后,可用的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的数目大打折扣,以至目前的IP地址近乎枯竭。其中北美占有3/4,约30亿个,而人口最多的亚洲只有不到4亿个,中国截止2010年6月IPv4地址数量达到2.5亿,落后于4.2亿网民的需求。地址不足,严重地制约了我国及其他国家互联网的应用和发展。
首先,要实现IP地址的自动配置,局域网所使用的子网的前缀必须等于64,但是很少有一个局域网能容纳2^64个网络终端;其次,由于IPv6的地址分配必须遵循聚类的原则,地址的浪费在所难免。
‘伍’ 网络是全球性的。还是国家性的
网络,简单的来说,就是用物理链路将各个孤立的工作站或主机相连在一起,组成数据链路,从而达到资源共享和通信的目的。
凡将地理位置不同,并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而连接起来,且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网络协议、信息交换方式及网络操作系统等)实现网络资源共享的系统,可称为计算机网络。
网络一词有多种意义,可解作:
1、流量网络(flow network)也简称为网络(network)。一般用来对 管道系统、交通系统、通讯系统来建模。有时特指计算机网络 (Computer Network),或特指其中的互联网 (Internet)由有关联的个 体组成的系统,如:人际网络、交通网络、政治网络。
2、由节点和连线构成的图。表示研究诸对象及其相 互联系。有时用的带箭头的连线表示从一个节点到另一个节点存在某种顺序关系。在节点或连线旁标出的数值,称为点权或线权,有时不标任何数。用数学语言说,网络是一种图,一般认为它专指加权图。网络除了数学定义外,还有具体的物理含义,即网络是从某种相同类型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模型,习惯上就称其为什么类型网络,如开关网络、运输网络、通信网络、计划网络等。总之,网络是从同类问题中抽象出来的用数学中的图论来表达并研究的一种模型。
计算机网络是用通信线路和通信设备将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多台自治计算机系统互相连接起来,按照共同的网络协议,共享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的系统。
[编辑本段]【网络的诞生】
与很多人的想象相反,Internet并非某一完美计划的结果,Internet的创始人也绝不会想到它能发展成目前的规模和影响。在Internet面世之初,没有人能想到它会进入千家万户,也没有人能想到它的商业用途。
从某种意义上,Internet可以说是美苏冷战的产物。在美国,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很特殊的时代。60年代初,古巴核导弹危机发生,美国和原苏联之间的冷战状态随之升温,核毁灭的威胁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话题。在美国对古巴封锁的同时,越南战争爆发,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发生政治危机。由于美国联邦经费的刺激和公众恐惧心理的影响,"实验室冷战"也开始了。人们认为,能否保持科学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将决定战争的胜负。而科学技术的进步依赖于电脑领域的发展。到了60年代末,每一个主要的联邦基金研究中心,包括纯商业性组织、大学,都有了由美国新兴电脑工业提供的最新技术装备的电脑设备。电脑中心互联以共享数据的思想得到了迅速发展。
美国国防部认为,如果仅有一个集中的军事指挥中心,万一这个中心被原苏联的核武器摧毁,全国的军事指挥将处于瘫痪状态,其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有必要设计这样一个分散的指挥系统——它由一个个分散的指挥点组成,当部分指挥点被摧毁后其它点仍能正常工作,而这些分散的点又能通过某种形式的通讯网取得联系。1969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管理局( ARPA - -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开始建立一个命名为ARPAnet的网络, 把美国的几个军事及研究用电脑主机联接起来。当初,ARPAnet只联结4台主机,从军事要求上是置于美国国防部高级机密的保护之下,从技术上它还不具备向外推广的条件。
1983年,ARPA和美国国防部通信局研制成功了用于异构网络的TCP/IP协议,美国加利福尼亚伯克莱分校把该协议作为其BSD UNIX的一部分,使得该协议得以在社会上流行起来,从而诞生了真正的Internet。
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利用ARPAnet发展出来的TCP/IP 的通讯协议,在5 个科研教育服务超级电脑中心的基础上建立了NSFnet广域网。由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鼓励和资助,很多大学、政府资助的研究机构甚至私营的研究机构纷纷把自己的局域网并入NSFnet中。那时,ARPAnet 的军用部分已脱离母网,建立自己的网络--Milnet。ARPAnet --网络之父,逐步被NSFnet所替代。到1990年, ARPAnet已退出了历史舞台。如今,NSFnet已成为Internet的重要骨干网之一。
1989年,由CERN开发成功WWW,为Internet 实现广域超媒体信息截取/检索奠定了基础。
到了90年代初期,Internet事实上已成为一个"网中网"——各个子网分别负责自己的架设和运作费用,而这些子网又通过NSFnet互联起来。由于NSFnet是由政府出资,因此,当时Internet最大的老板还是美国政府,只不过在一定程度上加入了一些私人小老板。 Internet在80年代的扩张不单带来量的改变,同时亦带来质的某些改变。由于多种学术团体、企业研究机构,甚至个人用户的进入,Internet的使用者不再限于电脑专业人员。 新的使用者发觉, 加入 Internet 除了可共享NSFnet的巨型机外,还能进行相互间的通讯,而这种相互间的通讯对他们来讲更有吸引力。 于是, 他们逐步把Internet 当作一种交流与通信的工具, 而不仅仅是共享NSFnet巨型机的运算能力。
在90年代以前,Internet的使用一直仅限于研究与学术领域。商业性机构进入Internet一直受到这样或那样的法规或传统问题的困扰。事实上,象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等曾经出资建造Internet的政府机构对Internet上的商业活动并不感兴趣。
1991年,美国的三家公司分别经营着自己的CERFnet、PSInet及Alternet 网络,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向客户提供Internet联网服务。他们组成了"商用Internet协会"(CIEA),宣布用户可以把它们的Internet子网用于任何的商业用途。Internet商业化服务提供商的出现,使工商企业终于可以堂堂正正地进入Internet 。 商业机构一踏入Internet这一陌生的世界就发现了它在通讯、资料检索、客户服务等方面的巨大潜力。于是,其势一发不可收拾。世界各地无数的企业及个人纷纷涌入 Internet , 带来Internet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飞跃。
Internet目前已经联系着超过160个国家和地区、4万多个子网、500多万台电脑主机,直接的用户超过4000万,成为世界上信息资源最丰富的电脑公共网络。Internet被认为是未来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雏形。
【实现网络的四个要素】
1、通信线路和通信设备
2、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
3、网络软件软件支持
4、实现数据通信与资源共享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史】
随着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后的十多年时间内,由于价格很昂贵,电脑数量极少。早期所谓的计算机网络主要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而产生的,其形式是将一台计算机经过通信线路与若干台终端直接连接,我们也可以把这种方式看做为最简单的局域网雏形。
最早的Internet,是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建立的。现代计算机网络的许多概念和方法,如分组交换技术都来自ARPAnet。 ARPAnet不仅进行了租用线互联的分组交换技术研究,而且做了无线、卫星网的分组交换技术研究-其结果导致了TCP/IP问世。
1977-1979年,ARPAnet推出了目前形式的TCP/IP体系结构和协议。1980年前后,ARPAnet上的所有计算机开始了TCP/IP协议的转换工作,并以ARPAnet为主干网建立了初期的Internet。1983年,ARPAnet的全部计算机完成了向TCP/IP的转换,并在 UNIX(BSD4.1)上实现了TCP/IP。ARPAnet在技术上最大的贡献就是TCP/IP协议的开发和应用。2个着名的科学教育网CSNET和BITNET先后建立。1984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规划建立了13个国家超级计算中心及国家教育科技网。随后替代了ARPANET的骨干地位。 1988年Internet开始对外开放。1991年6月,在连通Internet的计算机中,商业用户首次超过了学术界用户,这是Internet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从此Internet成长速度一发不可收拾。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阶段
第一代:远程终端连接
20世纪60年代早期
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主机是网络的中心和控制者,终端(键盘和显示器)分布在各处并与主机相连,用户通过本地的终端使用远程的主机。
只提供终端和主机之间的通信,子网之间无法通信。
第二代:计算机网络阶段(局域网)
20世纪60年代中期
多个主机互联,实现计算机和计算机之间的通信。
包括:通信子网、用户资源子网。
终端用户可以访问本地主机和通信子网上所有主机的软硬件资源。
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
第三代:计算机网络互联阶段(广域网、Internet)
1981年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订:开放体系互联基本参考模型(OSI/RM),实现不同厂家生产的计算机之间实现互连。
TCP/IP协议的诞生。
第四代:信息高速公路(高速,多业务,大数据量)
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信息高速公路
ATM技术、ISDN、千兆以太网
交互性:网上电视点播、电视会议、可视电话、网上购物、网上银行、网络图书馆等高速、可视化。
中国的网络发展史
1、Internet的阶段性发展
我国的INTERNET的发展以1987年通过中国学术网CANET向世界发出第一封E-mail为标志。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四大主流网络体系,即:中科院的科学技术网CSTNET;国家教育部的教育和科研网CERNET;原邮电部的CHINANET和原电子部的金桥网CHINAGBN。
Internet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以大略地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87—1993年,也是研究试验阶段。在此期间中国一些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开始研究InternetInternet技术,并开展了科研课题和科技合作工作,但这个阶段的网络应用仅限于小范围内的电子邮件服务。
第二阶段为1994年至1996年,同样是起步阶段。1994年4月,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工程进入Internet,从此中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有Internet的国家。之后,Chinanet、CERnet、CSTnet、Chinagbnet等多个Internet络项目在全国范围相继启动,Internet开始进入公众生活,并在中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至1996年底,中国Internet用户数已达20万,利用Internet开展的业务与应用逐步增多。
第三阶段从1997年至今,是Internet在我国快速最为快速的阶段。国内Internet用户数97年以后基本保持每半年翻一番的增长速度。增长到今天,上网用户已超过1000万。据中国Internet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3年6月30日,我国上网用户总人数为 6800万人。这一数字比年初增长了890万人,与2002年同期相比则增加了2220万人。
中国目前有五家具有独立国际出入口线路的商用性Internet骨干单位,还有面向教育、科技、经贸等领域的非营利性Internet骨干单位。现在有600多家网络接入服务提供商(ISP),其中跨省经营的有140家。
随着网络基础的改善、用户接入方面新技术的采用、接八方式的多样化和运营商服务能力的提高,接入网速率慢形成的瓶颈问题将会得到进一步改善,上网速度将会更快,从而促进更多的应用在网上实现。
【网络分类】
按覆盖范围分:
局域网LAN(作用范围一般为几米到几十公里)
城域网MAN(界于WAN与LAN之间)
广域网WAN(作用范围一般为几十到几千公里)
按拓扑结构分类:
总线型
环型
星型
网状
按信息的交换方式来分:
电路交换
报文交换
报文分组交换
按传输介质分类有线网 光纤网 无线网 局域网通常采用单一的传输介质,而城域网和广域网采用多种传输介质。
按通信方式分类点对点传输网络 广播式传输网络
按网络使用的目的分类共享资源网 数据处理网 数据传输网 目前网络使用目的都不是唯一的。
按服务方式分类客户机/服务器网络 对等网
[ 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
又称邮电部互联网、中国公用Internet网,是邮电部经营管理的基于Internet网络技术的电子信息网,1995年初与国际互联网连通,并于5月向社会提供服务。CHINANET由骨干网、接入网组成,骨干网是其主要信息通路,由直辖市和各省会城市的网络节点构成;接入网是各省(区)建设的网络接点形成的网络。CHINANET的灵活接入方式和遍布全国各城市的接入点,可以方便地接入国际Internet, 享用Internet上的丰富信息资源和各种服务,并可为国内的计算机互联,为国内的信息资源共享提供方便的网络环境。
中国教育与科研网(CERNET)
1994年启动,1995年底完成首期工程,包括北京(网络中心)、上海、南京、广州、武汉、西安、成都和沈阳等高等学校集中的大城市。有连接美国的国际专线。全国主干网(共11条64Kbps DDN专线)于1995年10月开通。二期工程完成后,全国主干网和国际联网的逐步升级,主干网达到2Kbps以上,国际联网达到8Kbps以上。
中国科学技术网(CSTNET)
由中国科学院主持,联合清华、北大共同建设。1994年4月开通了与Internet的专线连接。1994年5月21日完成了我国最高域名CN主服务器的设置,实现了与Internet的TCP/IP连接。1995年底基本完成“百所联网”工程。至1997年底,已连接100多个以太网、3000多台计算机、1万多名用户,成为中国地域广、用量大、性能好、通信量大、服务设施齐全的全国性科研教育网络。
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
即国家公用经济信息通信网,由原电子工业部管理,面向政府、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提供数据通信和信息服务。金桥网年底与Internet连通,已开通24个城市,发展了1000多个本地和远程仿真终端,提供全面的Internet服务。
流氓兔网络集团(Hoodlum rabbit Group)
中国研发中心(Hoodlum rabbit China Research & Development Center,简称Hoodlum rabbit Group)于2006年4月成立于中国北京。至2007年4月底,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已经聚集了近120名高级软件工程师。公司将综合涵盖流氓兔网络系统公司所有的产品和技术系列。流氓兔网络系统体现了集团持续加强在中国的战略投入,以满足中国、亚洲乃至于全球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秉承流氓兔网络系统公司全球性研发战略的宗旨,流氓兔网络系统(中国)研发有限公司,立志成为全球市场提供战略性的、富于创新的、高品质的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全球领先的研发机构和卓越中心。流氓兔网络系统(中国)研发中心的成立,旨在扎根中国,连通亚洲,服务世界。
[
‘陆’ 全球的网络资源有多少
中国品居网速在世界排倒数第二,仅次于印度,你自己想想吧,求接纳
‘柒’ 世界多少国家有互联网
应该全部都有。
世界上网速最快的国家是哪里?你觉得呢?网盘公司Pando网络的在全球224个国家取样了2700万次下载,研究后发现,世界上下载速度最快的国家是韩国。平均下载速度是每秒2.2 MB。罗马尼亚位居第二,速度是每秒1.9 MB,接下来是一系列东欧国家,保加利亚,立陶宛,和拉脱维亚。
美国的速度很一般:每秒616 KB,世界第26位。而尽管中国有世界上最大的网民群体,但是因为一些未知的原因,速度很慢:只有每秒245 KB,排世界第82位。
速度最慢的国家是刚果,只有每秒13KB。大部分的世界上网速最慢的国家大部分都在非洲。
世界平均的下载网速是每秒580KB。
此外,根据 Gizmodo网站援引 Bloomberg的数据,世界上带宽最快的网络在中国香港,全港平均峰值带宽能达到54.1MB每秒。美国带宽则是29.6MB每秒。
#带宽和下载速度不一定成正比。后者受更多因素影响,并不稳定。比如妮妮用4M的带宽开迅雷会员下载神州第一组合凤凰传奇的专辑的速度,和楼上的高富帅100M的带宽不用工具下载墙外面的某则新闻视频,结果只能是屌丝的完美逆袭。文中的下载速度是一家较大的网络存储公司的平均数据,较为客观。
‘捌’ 简述网络营销的优势
1、网络媒介具有传播范围广、速度快、无时间地域限制、无时间约束、内容详尽、多媒体传送、形象生动、双向交流、反馈迅速等特点,可以有效降低企业营销信息传播的成本。
2、网络销售无店面租金成本。
3、国际互联网覆盖全球市场,通过它,企业可方便快捷地进入任何一国市场。
4、网络营销具有交互性和纵深性 ,它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信息单向传播,而是信息互动传播。
5、成本低、速度快、更改灵活,网络营销制作周期短,即使在较短的周期进行投放,也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很快完成制作,而传统广告制作成本高,投放周期固定。
6、多维营销,纸质媒体是二维的,而网络营销则是多维的,它能将文字、图像和声音有机的组合在一起,传递多感官的信息,让顾客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商品或服务。
7、网站一般都能建立完整的用户数据库,包括用户的地域分布、年龄、性别、收入、职业、婚姻状况、爱好等。
8、有可重复性和可检索性,网络营销可以将文字、声音、画面结合之后供用户主动检索,重复观看。
9、受众关注度高。
10、网络营销缩短了媒体投放的进程。
‘玖’ 全世界的网民有多少
截至2013年年初,全球网民数量达到24亿,其中22.4%来自中国,以下是美国调研公司Forrester Research发布的报告公布的数据。
1. 中国 网民5.3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40.1%。
2. 美国 共有3.14亿人,网民就2.45亿人。
3. 印度 12亿人中有1.37亿人是网民。
4. 日本 共有1.27亿人,网民的数量是1.01亿人。
5. 巴西 网民8849.4万人,而总人口只有1.93亿人。
6. 俄罗斯 1.42亿人中有6798.2万为网民。
7. 德国 网民为6748.3万人,占全国人口的83%。
8. 印度尼西亚 总人口2.48亿,5500万网民。
9. 英国 5273.1万网民占全国总人口的83.6%。
10. 法国 5222.8万人网民是法国人口的79.6%。
11. 尼日尔爾利亚 1.7亿人口中网民数量为4836.6万人。
12. 墨西哥 4200万网民占总人口的36.5%。
13. 伊朗 共有7886万人,网民4200万人。
14. 韩国 共有4886万人,网民就有4032.9万人。
15. 土耳其 网民为3645.5万人占全国人口的45.7%。
16. 意大利 共有6126万人,网民有3580万人。
17. 菲律宾 总人口1.03亿人,网民约为3360万人。
18. 西班牙 网民共3160.1万人,占总人口的67.2%。
19. 越南 网民为3103.5万人,是总人口的33.9%。
20. 埃及 网民2980.1万,是总人口的35.6%。
‘拾’ 现在全球一共有多少网民 中国一共有多少
(一)网民规模与结构特征
1.网民规模
截至2008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2.53亿,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但是普及率只有19.1%,仍然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1.1%)。
中国网民规模继续呈现持续快速发展的趋势。比去年同期增长了9100万人,同比增长56.2%。在2008年上半年,中国网民数量净增量为4300万人。
中国网民中接入宽带比例为84.7%,宽带网民数已达到2.14亿人。
截至2008年6月底,中国网民中的28.9%在过去半年曾经使用手机上过网,手机网民规模达到7305万人。手机上网成为网络接入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2.网民结构特征
中国网民中女性比例上升到46.4%,比2007年底上升了3.6个百分点,中国网民逐渐走向性别均衡。目前中国男性居民中的互联网普及率为19.9%,女性为18.3%。
中国网民的主体仍旧是30岁及以下的年轻群体,这一网民群体占到中国网民的68.6%,超过网民总数的2/3。
从学历的角度分析,互联网显现向下扩散的趋势。目前高中学历的网民比例最大,占到39%。随着网民规模的逐渐扩大,网民的学历结构正逐渐向中国总人口的学历结构趋近,这是互联网大众化的表现。
(二)互联网基础资源
1.IP地址
IPv4地址数量为1.58亿个,年增长率为33.7%。比其他三类互联网基础资源中的增长水平低,IPv4地址平稳增长。2008年6月份,中国IPv4地址拥有量已经超过日本,跃升至世界第二位。
IPv4地址的人均拥有水平为6251个/万网民,与2007年12月相比,网民万人拥有量减少了191个,IP地址的增速落后于中国网民规模的增速。如果IP地址数和网民人数之间的差距持续扩大,可能制约中国互联网的整体发展。
2.域名
我国的域名注册总量为1485万个,同比增长61.8%。
中国CN域名数量为1190万个,同比增长93.5%,已占我国域名数量的80.1%,是我国域名数量增长的主要拉动因素。
3.网站
中国网站数量为191.9万个,年增长率为46.3%。其中CN下的网站数为137万,占总网站数71.4%。
4.国际出口带宽
中国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数达到493,729Mbps,年增长率为58.1%。目前人均拥有水平为20Mbps/万网民,比2007年12月增长了2Mbps,中国互联网国际出口连接能力不断增强。
(三)上网条件
1. 上网接入设备
家庭上网计算机数量为8470万台,2008年上半年增加了670万台,半年增长率为8.6%。
台式机仍为目前上网设备的主流,有87.3%的网民使用台式机上网。笔记本电脑和手机已经成为网民的重要选择,分别有30.9%和28.9%的网民使用这两种设备上网。就总体趋势而言,台式机的使用比例在下降,笔记本和手机的使用比例在上升。但是手机目前还主要以辅助性上网设备的身份存在。
2. 上网地点
网民在家上网比例持续上升,从2007年12月的67.3%上升到目前的74.1%。随着上网条件的改善,在家上网的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
网民在网吧上网的比例为39.2%,规模达到9918万人,半年内在网吧上网的人数增加了2800万人。网吧网民以男性居多,占到63.3%。以年轻人居多,24岁及以下网民占到网吧网民的70.7%,比总体网民高了20.8个百分点。
3. 上网接入费用
在家上网的网民月均家庭上网接入费用为77元/月,略高于2007年12月的74.9元/月。在网吧上网的费用有所降低,目前网吧网民的月均网吧上网费用为44.8元/月,每月比2007年12月的51.6元/月降低了6.8元。
4. 上网时长
2008年6月网民每周上网时长为19个小时/周。继2007年12月上网时长略有下降之后,2008年6月上网时长呈上升的趋势。目前中国网民中新增网民数量较多,网民的属性结构不够稳定,上网时长也有所波动。
(四)网络应用
1. 网络应用概述
目前排名前十位的网络应用是:网络音乐、网络新闻、即时通信、网络视频、搜索引擎、电子邮件、网络游戏、博客/个人空间、论坛/BBS和网络购物。
2. 互联网基础应用
十大互联网应用中,即时通信、搜索引擎和电子邮件三大互联网基础应用均榜上有名,使用率均超过60%,说明互联网基础应用是网民使用互联网的重要方面,在网民中有很强的生命力。
中国网民的搜索引擎使用率为69.2%,为中国第五大网络应用。2008年上半年搜索引擎用户增长了2304万人,半年增长率达到15.5%。但总体使用率低于美国(91%)。
网民学历越高,搜索引擎使用率越高。在本科及以上的网民中,搜索引擎使用率已经超过93%。近一两年来,高中及以下学历的网民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可能会对搜索引擎使用率有所影响。
电子邮件的使用率为62.6%,在网络应用中排名第六位。2008年上半年用户增长量较高,半年增长了3973万人。某些网络应用的发展,如电子商务等,对电子邮件的使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中国较高的即时通信使用率,对电子邮件的使用有一定的冲击作用。
即时通信使用率为77.2%,用户规模达到1.95亿人,半年增长了2442万,半年增长率14.3%。使用率远高于美国网民的39%和韩国网民的47.8%。
3. 数字娱乐
十大网络应用中,三大娱乐类网络应用——网络音乐、网络视频和网络游戏都分列其中,娱乐仍旧是中国网民的主要互联网活动之一。
网络音乐是中国网民的第一大网络应用,使用率达到84.5%,用户量高达2.14亿人。网络音乐是中国网民的重要娱乐方式,也是促进网民群体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网络视频的使用率为71%,用户量已经达到1.8亿人,是中国的第四大网络应用。
网络游戏使用率为58.3%,在网络应用中排名第七位,用户规模达到1.47亿人。超过美国35%的使用率。中国网络游戏网民中玩角色扮演类网络游戏的比例为53%,此类网络游戏用户规模已达到7815万人。
4. 电子商务
网络购物使用率为25%,用户人数达到6329万人,半年内用户量增加了1688万人,已经成为十大网络应用之一。
上海是网络购物最为普及的城市,使用率达到45.2%;其次是北京,为38.9%。经济发达城市的电子支付和物流等环节较为通畅,带动了城市网络购物的发展。
中国25%的网络购物使用率低于美国网民的66%,也低于韩国网民的57.3%。
网上支付和网上银行是与网络购物密切关联的两个网络应用。网上支付和网上银行的发展都较为迅速,网民对两者的使用率分别达到22.5%和23.4%。尤其是网上支付,半年用户增量达到2379万人,半年增长率达到71.7%。这两项网络应用的迅速发展会对网络购物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5. 网络社区
博客/个人空间和论坛/BBS跻身前十大网络应用,反映了中国网络应用的新特点,社交类网络应用在中国呈兴起之势。
网络社区中的论坛/BBS访问率为38.8%,用户规模达到9822万人,在网络应用中排名第九。
拥有博客/个人空间的网民比例达到42.3%,用户规模已经突破1亿人关口,达到1.07亿人。半年内更新过博客/个人空间的网民比例为28%,用户规模超过7000万人,半年更新用户增长率高达43.7%。
6. 网络新闻
网络新闻使用率为81.5%,用户规模达到2.06亿人,在网络应用中排名跃升至第二位,仅次于网络音乐使用率。半年增长了5164万人,半年增长率达到了33.4%。网络新闻阅读率比2007年12月增加了8.8个百分点。这与中国上半年出现的社会事件密切相关,2008年上半年一系列重大新闻事件的出现使得更多的网民通过互联网查询相关信息。
7. 其他网络应用
网上银行使用率为23.4%。用户增长率较快,半年用户增长率达到47.1%。但使用率远低于美国网民53%的使用率,也低于韩国网民39.1%的使用率。
网上炒股/基金使用率为16.9%。网上炒股/基金的使用率与中国的股市同步波动,使用率在下降,总体用户量略涨了466万。目前中国网民的使用率仍高于韩国网民的5.4%,也高于美国网民的11%。
网络求职的使用率为14.9%,增长幅度较大,2008年上半年用户增长率达到72.8%,上半年是求职高峰,用户量增长也比较多。网络教育的使用率为18.5%,用户量达到4669万人,近几年来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