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网络诈骗怎么认定犯罪
法律分析:网络诈骗,只要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同样构成诈骗罪。诈骗罪,指的是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捏造事实或掩盖事实真相等手段,骗取金额较大的他人财物的行为;诈骗罪的侵犯对象,一般仅限于国家、集体或者个人的财物,而不是以骗取其他非法的利益。
诈骗罪的犯罪构成有:
1、诈骗罪得侵犯的客体,主要为他人财物的所有权。
2、该罪在客观上,主要表现为行为人采用使用捏造事实或掩盖真相等方式,骗取金额较大的他人财物。
3、该罪在主观方面,主要表现为行为人直接故意,且是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
4、该罪主体为一般主体,实施诈骗的行为人凡是达到法定的刑事责任年龄,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均可构成诈骗罪。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一百九十二条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B. 什么是敲诈勒索罪,信息网络敲诈勒索犯罪的认
敲诈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被害人使用威胁或要挟的方法,强行索要公私财物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 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敲诈勒索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敲诈勒索罪是一种重要的侵犯财产罪,其犯罪对象是公私财物。有的学者认为,敲诈勒索罪的对象是复合的,包括人和公私财产。从敲诈勒索罪的客观要件入手,敲诈勒索的客体只能是财产所有权,因而其犯罪对象只包括公私财物,而不包括人。
信息网络敲诈勒索罪的认定:
1、利用信息网络实施敲诈勒索犯罪的行为方式
《解释》第六条规定,“以在信息网络上发布、删除等方式处理网络信息为由,威胁、要挟他人,索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实施上述行为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的规定,以敲诈勒索罪定罪处罚。实践中,主要表现为“发帖型”敲诈勒索和“删帖型”敲诈勒索两种方式。“发帖型”敲诈勒索,是指行为人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到有关被害人的负面信息,然后主动联系被害人,以在信息网络上发布相关负面信息为由,威胁、要挟被害人,进而索取财物。而“删帖型”敲诈勒索,是指行为人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到有关被害人的负面信息后,先在信息网络上发布,然后主动联系被害人,以删除上述负面信息为条件威胁、要挟被害人,进而索取财物。与“发帖型”敲诈勒索相比,“删帖型”敲诈勒索通常要借助一定的网络平台。例如行为人自己建立或者经营所谓的“维权网站”,收集不利于被害人的负面信息后,发布在该网站,然后与被害人联系并告知该网站上有不利于被害人的负面信息,要求对方将特定数额的钱款存入指定的账户,否则就要继续在网络上发布或者炒作相关的负面信息。由此达到索取财物的非法目的。
2、利用信息网络实施敲诈勒索犯罪罪与非罪的界限
《解释》第六条采用了“索取”的表述,意味着认定敲诈勒索罪,要求行为人必须有主动向被害人实施威胁、要挟并索要财物的行为。尤其是对于“删帖型”敲诈勒索,如果行为人没有主动与被害人联系删帖事宜,未实施威胁、要挟,而是在被害人主动上门联系请求删帖的情况下,以“广告费”、“赞助费”、“服务费”等名义收取被害人费用的,不认定为敲诈勒索罪。如果被害人主动上门联系请求删帖,但并不同意支付费用,而行为人以不支付费用,或者不支付指定数额的费用就不删帖甚至将对负面信息进一步炒作为由,威胁、要挟被害人,进而索取费用的,可以认定为敲诈勒索罪。此外,《解释》第六条采用的是“信息”而非“虚假信息”的表述。行为人威胁将要在信息网络上发布、删除的涉及被害人的负面信息即使是真实的,但只要其出于非法占有的目的,以发布、删除该负面信息为由索取公私财物,仍然构成敲诈勒索罪。
C. 请问如何看待网络诈骗这个事
首先是预防网上诈骗,不能轻信网上的信息。如果在网络被骗应当向公安局报案,公安局接到报案后,超过3000元以上的就立案侦查。
立案后,公安局可以采取侦查措施,对犯罪嫌疑人刑事拘留,冻结银行存款,扣押赃款赃物。如果犯罪嫌疑人在逃,可以发出通缉令,并且网上追逃。
D. 网络诈骗概念是怎样的该怎么量刑
法律分析:网络诈骗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网络上以各种形式向他人骗取财物的诈骗手段。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1、个人诈骗公私财物2千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个人诈骗公私财物3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个人诈骗公私财物20万元以上的,属于诈骗数额特别巨大。诈骗数额特别巨大是认定诈骗犯罪情节特别严重的一个重要内容,但不是唯一情节。诈骗数额在10万元以上,又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也应认定为情节特别严重:(1)诈骗集团的首要分子或者共同诈骗犯罪中情节严重的主犯;(2)惯犯或者流窜作案危害严重的;(3)诈骗法人、其他组织或者个人急需的生产资料,严重影响生产或者造成其他严重损失的;(4)诈骗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救济、医疗款物,造成严重后果的;(5)挥霍诈骗的财物,致使诈骗的财物无法返还的;(6)使用诈骗的财物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7)曾因诈骗受过刑事处罚量刑的;(8)导致被害人死亡、精神失常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9)具有其他严重情节的。2、数额较小,没有达到2000元,尚不构成诈骗罪,但是违反社会治安,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处5~15日拘留,可并处1000元以下罚款。但如果诈骗行为累计数额超过2000-5000,就可以追究诈骗罪的刑事责任了。
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
E. 网络诈骗是如何定义的
法律分析:网络诈骗是指为达到某种目的在网络上以各种形式向他人骗取财物的诈骗手段。网络诈骗如果诈骗财物价值达到3000元以上,就构成诈骗罪,一般要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八条 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四十九条 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的,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五十条 一方或者第三人以胁迫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胁迫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一百九十二条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F. 如何识别诈骗手段
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款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预防诈骗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基础法律意识,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体现在对于任何人都不要轻信和盲从,尤其是陌生人。对于涉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事情,应当有着清醒的认识,不要轻信他人许诺的好处,天上没有掉馅饼的事儿。要懂得调查和思考,作出正确的判断。那么,生活中如何识别他人的诈骗手段呢?
1、利用好网络上的各种搜索引擎
网络骗子,只要在网络上行过骗,就肯定会在网络上留下一些蛛丝马迹,网友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查询交易信息里的各个关键词来辨认骗子;另外,网络上的手机与电话查询功能、IP地址查询功能、身份证号码查询功能等等,也可以帮助你防范骗子。
(1)利用搜索引擎,查询信息里的电话、联系人、公司名等关键字,看看网络上有没有其它网友公布的行骗记录。
(2)利用搜索引擎,查询信息里的电话、联系人、公司名等关键字,看看信息发布者有没有在网络上售卖多种不同商品。
(3)利用网络上的手机和IP地址查询功能,查询信息发布者的手机属地和IP属地,如果属地与信息标示地区不同,请停止交易。
(4)用搜索引擎搜索一下这家公司或网店,查看电话、地址、联系人、营业执照等证件之间内容是否相符。
(5)各大银行的网站要从搜索引擎中进行搜索,不要轻易相信各类邮件和网页中的链接。
2、与信息发布者电话沟通前,可详细了解产品信息,然后在沟通时询问产品的详细信息,如果对方不了解产品信息,需加倍小心。
3、永远不要相信“特殊渠道”“海关罚没”的谎言,拒绝“先付订金”的骗局。
4、如果接到中奖、抽奖等信息,应该拨打媒体上曾经公布过的公司对外电话进行咨询,不要轻易相信来自偏远地区的电话、手机等号码提供的信息。
5、目前,我国公安部已经牵头开发了《全民反诈app》,全民反诈APP是一款能够普及和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软件,这款软件中有非常多的防骗知识可以让大家清楚的了解诈骗手段,从而更好地预防电信诈骗案件。如果大家的防范意识比较强的话,还可以将诈骗信息提供给警方,帮助警方侦破犯罪案件。安装这个软件之后就可以开启自动拦截骚扰电话和短信,平台还会有很多的防诈骗知识宣传。通过这个软件可以快速的举报诈骗内容帮助他人提前防范,还是可以一键开启录屏录音,上传诈骗线索。全民反诈APP旨在宣传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知识,提高群众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意识和能力;方便用户举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行为,提供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线索。减少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降低财产损失。是一款非常实用的预防诈骗和识别诈骗的软件。
【拓展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罪】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G. 如何看待现如今网络上诈骗行为
网络诈骗犯们硬生生把互联网变成了黑暗森林,没有谁能确保永远安全,但情况可以让很多人感到绝望。本是生活无忧虑,却因骗子害惨人,投资理财骗中局,莫叹人生悲观矣!既然骗子们学会利用互联网来行骗和藏匿,那我们也能利用互联网络传播速度快的特性来防御,就像烽火台那样,一位受害者出现,人们立即竖起狼烟,一人吃一堑,所以有人长一智。才会让更多的人躲开冷冷的一枪!
H. 你如何看待网络欺骗行为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挨。
如果没想着天上掉馅饼,怎么会中陷阱?凡事多思考一下前因后果,问一下身边的亲戚朋友,别把验证码给别人,你告诉我,欺骗的概率是不是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