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网络成瘾 有没有具体的行为表现
每天如果不上网总感觉少点什么,心里不自在,上网了就要上一天,不间断的上,一旦离开网络就会很不舒服。网络成瘾综合征的主要表现:(1)耐受性增强:需要不断增加上网时间才能达到同样的满足程度,也就是网瘾越来越大。(2)戒断症状:如果有一段时间(从几小时到几天不等)不上网,病人就会变得明显坐立不安、焦虑、无所适从,上网的愿望特别强烈,时刻担心自己错过了什么,甚至做梦都与网络有关。(3)上网频率总是比事先计划的要高,上网时间总是比事先计划的要长。(4)企图缩短上网时间的努力,总是以失败告终。(5)在有关互联网的活动上花费大量时间,比如参与网络游戏、网上聊天、安装新软件、整理和下载大量文件等。(6)因为上网,严重影响了患者在现实世界中的工作、学习、社交和家庭生活。(7)虽然能够意识到上网带来的严重危害,患者仍然继续花大量时间上网。
B. 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的特点
人际关系是指我们人和人之间通过简单而直接的交往形成的相互之间的心理关系。人际关系是我们在社交过程中无形中发展起来的,是人与人交往不可或缺的一种形式。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协调性是人与人的相互交往过程中的特征。人际关系在20世纪由梅奥提出。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在社会和校园面对的问题更加复杂多样化,对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行为要求也更加严苛和约束。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交往的基础上得以完成,大学生精力充沛,充满青春活力,对人际交往的需求更加强烈。这就需要大学生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过硬的交往技能。面对形形色色的人,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促进精神文明社会的发展,有助于增强团体的凝结力,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好的人际关系同时可以增加人们内心的幸福感指数[。在心理学上,人际关系的研究不仅仅是历史选择的必然,更是现实生活的基本需要。那么,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现状如何?
我国教育部在1989年对13万名在校大学生实施了心理健康调查,调查发现超过20%的大学生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冯正直,2004)。黄希庭,郑涌等人(1999)对528名大学生用SCL-90量表进行心理测量,结果表明,在校大学生普遍心理健康因子高于正常水平[4]。过去的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的心智正在处于成长期,还没有形成正确稳定的三观,缺乏社会经验和正确处理事务的能力,遇到紧急情况时情绪也不是很稳定,但是由于社会对其的要求过高、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也比较大、以及大学生本身的成才愿望大,想要突破更好的自己,所以常常出现心理失衡的现象,因而导致人际关系受到困扰。人往往是在交往的过程中,获取精神和物质上的需求,以及心理上的满足[5]。当然,在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好人与人的关系,就会感觉身心俱疲,产生心理问题。在当代大学生中,交际烦恼越来越普遍,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了解与探索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是不可避免的一个重要课题。
当代大学生大部分集中在90后,这一代的学生经历初中高中大学的学习过程,在与人交谈和人际交往方面都会有进步和发展,在性别方面没有显着的差异。从“过分地羡慕和妒忌别人”、“时常伤害别人”等题目的结果表明,女生在待人接物方面比男生要擅长,因为女生比较感性,容易用情绪去感染他人,进而更好的与人进行交往。男生是比较理性的,善于用逻辑思维来分析事物,对待处理的问题严肃刻板,这在人际待人接物的过程中无疑会让对方有意的远离。一般认为,女生在情感上更加细腻,在人与人之间的待人接物方面更加懂得如何相处。从“与异性交往太少”、“与异性来往感觉不自然”等题目的结果研究表明,女生在与异性的交往过程中,关系处理的更加圆润,从男女心理结构上来看,女生的先天优势是擅长情感倾诉,以及情绪的宣泄,但是男生恰恰相反,男生在苦闷烦躁的时候,通常自己消化,任由情绪在心里积攒,不愿与人倾诉。而在与异性交往过程中,传统观念认为,女生偏向于矜持与被动,但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高速发展,传统观念逐渐被摒弃,女性在异性关系中更加善于支配主动权。这就造成了男女大学生在待人接物与异性交往困扰上差异明显。
当代大学生在优越的环境下成长,身心方面的发展导致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挫折较少。这与郑雪等人已有的研究结果不同,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大学生的人际困扰程度要明显低于农村大学生。这可能与调查选取学校的地理位置有关,以及其他因素。他们的试验中,选取的是发达城市的学校,且来源地为城镇的大学生占大多数,所以在学习和生活中适应性更强,因此在人际交往困扰程度上较低。
C. 网络对人际交往有利也有弊,谈谈如正确使用网络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对人际交往有利有弊,其优缺点如下。
优点:
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互联网能够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拓宽沟通的渠道,促进人际的新方式的产生。以前一些由于地域阻隔难以相识,或是由于性格原因很难在现实生活中成为朋友的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在虚拟外衣的保护和支持下找到新朋友,极大的满足了人对社会交往的需求。
由于网络交友的目的比较单纯,我们能够更加迅速的获得友谊。互联网的特性给人一种相对安全、隐秘的感觉,使人在拥挤、无法保障隐私的现代城市的个人空间得到较好的保护。
2. 张扬人的个性。《中国社会心理分析》指出,网上社会群体既是现实社会群体的延伸,又不 同于现实社会群体。其社会角色不确定、社会关系松散且群体意识和归属感较为淡薄。在虚 拟世界,性别、种族、年龄都是流动性的,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被赋予一种身份;而在网络 世界里,你的身份就是你自己赋予和表现的身份。
在网络社交中,人可以通过虚拟身份和开放式平台畅所欲言,不受身份和权威的限制,使人 的个性得到张扬。另外,“小团体”式的网络*的分众化特点,特别是由于兴趣和观点的相似 性而组织起来的公共交流平台也通过群体内部的社会支持功能使自己的团体所支持的观点得 到自我强化。
缺点:
人际疏离的作用。毫无疑问,互联网挣脱了时间、地点的局限,拉近了远方的朋友之间的距离;但是有趣的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它又拉大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人与人的孤独和隔 离,人长期沉迷于虚拟世界对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的障碍。
网络社交成瘾。人们对于青少年网瘾的忧虑已经存在很多年了,但是最近,互联网上又出现了“成人网瘾”的新现象。前者主要痴迷的是网络游戏和色情网站,而后者则是典型的网络社交的受害者。一些在社交网站上开发出来的小游戏,比如QQ农场,还有一些内容丰富的论坛,以及新近兴起的微博,都让不少人乐此不疲。
D. 严重的网瘾有哪些表现及特点
1、 强烈的依恋性
网络成瘾者的心理和行为为上网这一活动所支配,上网也演变为其主要的心理需要,上网时间和精力所占比例逐渐加大,进而导致了个体生物钟的紊乱。
2、 情感冷漠
常言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成瘾者往往对网友如胶似漆,关系密切,相比之下对有血肉联系的亲人则显得更为冷漠。
3、 人际交往圈变窄
网络成瘾者都有寻求较高的社会赞许性的愿望,但在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却遇到了相对较多的困难,从而产生严重的社交焦虑。
4、 意志力薄弱
网络成瘾者虽能意识到过度上网所带来的危害,企图缩短上网时间,但总以失败告终。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制戒除之后,就会变得焦躁不安,不可抑制地想上网,最后成瘾行为反复发作,并且表现出更为强烈的倾向。
E. 属于网络成瘾的表现有哪些
1、 强烈的依恋性
网络成瘾者的心理和行为为上网这一活动所支配,上网也演变为其主要的心理需要,上网时间和精力所占比例逐渐加大,进而导致了个体生物钟的紊乱。
2、 情感冷漠
常言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成瘾者往往对网友如胶似漆,关系密切,相比之下对有血肉联系的亲人则显得更为冷漠。
3、 人际交往圈变窄
网络成瘾者都有寻求较高的社会赞许性的愿望,但在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却遇到了相对较多的困难,从而产生严重的社交焦虑。
4、 意志力薄弱
网络成瘾者虽能意识到过度上网所带来的危害,企图缩短上网时间,但总以失败告终。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制戒除之后,就会变得焦躁不安,不可抑制地想上网,最后成瘾行为反复发作,并且表现出更为强烈的倾向。
F. 网瘾一般有哪些表现
强烈依赖网络。上网成为一种心理需要,支配着网瘾者的心理活动以及日常行为的一切。一旦无法上网时,就会产生烦躁。不安的情绪,处于焦躁状态。生活的重心即是上网,生活质量非常差,对工作、学习毫无兴趣。只有接触网络,才能变得生龙活虎起来。
冷酷对待亲人。网瘾者对待自己的亲人不闻不问,伪装自己的情绪,不与家人进行沟通交流,也没有朋友。相反,却愿意在网络上对着陌生的人倾吐自己的心声。因为家人限制其上网,网瘾者也很容易与家人产生冲突关系,甚至导致悲剧发生。
人际交往失常。同病者语言表达能力随着日益沉迷于网络而急速下降,人际交往很容易出现障碍。网瘾者往往在日常人际交往中遭受挫折转而更加地封闭自己,将自己的一腔热情都付诸网络。日复一日,形成恶性循环,生活中的正常交往都已无法完成,自信心更加消退。
G. 网络人际交往的特点有什么
网络交友, 最大的特点就是虚幻, 也就是不真实。 在另一个虚拟的空间里, 你完全摸不透电脑那边是男是女, 是好是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