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网络祭扫”平台上线,在网上该如何祭扫
为积极应对当前疫情防控严峻形势,减少人员聚集,多个地区殡葬服务机构已暂停现场祭扫服务,大力倡导居家文明祭扫、网上祭扫。为方便市民在疫情期间办理相关事项,我市数字社会综合应用平台“津心办”会同市民政局贴心上线清明专区,方便您用文明祭奠方式缅怀亲人。
青松翠柏低头默哀,阵阵松涛轻轻祈祷。在代祭扫现场,哀乐奏响,全体参加人员默哀三分钟,随后济南市章丘区民政局领导宣读祭文,南陵园工作人员列队前往园区,擦拭墓碑,怀着虔诚的心情向逝者敬献鲜花并三鞠躬,为身在异地、异国的人士或行动不便的市民以及因疫情影响不能亲临现场祭扫的群众祭扫。群众可向公墓提出申请,由公墓工作人员通过擦拭墓碑、敬献鲜花,按要求实时传送图片或视频文档等方式代为祭扫。
‘贰’ 网络上坟是什么意思
一般有两种解释吧;
一、属于调侃——骗鬼。
二、网上上坟(网上扫墓)是通过在网上设立一个网上陵墓,然后在该网上陵墓进行上香献花等方式祭拜的扫墓形式。网上扫墓是民政部发文明确提倡的绿色扫墓方式。
‘叁’ 为什么要网上祭奠英烈
网上祭奠英烈是为了表达对英烈的敬意,也希望他们的优良传统能得到进一步传承。宗旨是传播文明、引领风尚。网上祭奠英烈的优点如下:
其一:文明快捷。缭绕的炉烟,无影;摇曳的烛光,无芒。在网络上,献上一束康乃馨、玫瑰或是饰有满天清明节天山网开通网上祭祀活动星的花环,留下一段感言——所有这些没有呛人的烟雾,没有振耳的声响,有的却是催人泪下的音乐和感人肺腑的留言。随着现代文明进程的加快,许多城市开始对实地祭奠烧纸燃炮进行限制,网上祭奠更方便、快捷、环保,政府鼓励。
其二:跨越时空。现实的纪念馆,那些远走他乡的亲友也许永远无缘前往。现实的豪华墓地,凡夫俗子也许永远不可建造。互联网是一个跨越时空的虚拟平台,空间阻隔和时间限制被完全地打破;随着鼠标的点击,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天二十四小时,悼念者随时随地都可访问网上纪念馆,献一束鲜花,留一支旋律,点一支跳动的烛光,诵一段超度的经文,在留言簿上找寻久未谋面的旧友亲朋,在论坛上记录自己的追思和感怀。也可以在这里建立网墓,各种风格随心所欲。
其三:精神永恒。互联网的时间永恒,空间无限。网上纪念馆可无限地存放照片、文集,逝者的音容笑貌,亲友的深切怀念,照片、献词、歌烛,都化为多媒体文件,永久保存,无限扩容,不因岁月的流逝而磨蚀,不因空间的转移而损耗。网上祭祀让逝者的精神融入永恒,让每一个生命的故事永远流传。
简介网上祭祀
网上祭祀是近年来才兴起的一种全新的祭祀方式,它是借助互联网跨越时空的特性,将现实的纪念馆与公墓"搬"到电脑上,方便人们随时随地祭奠已逝亲人。它不悖于传统祭祀方式,只是传统祭祀方式的继承与延伸。通俗的讲就是利用网络进行祭祀活动,网络祭祀是对现实祭祀的一种补充。逝者家属在相关网站上为逝者注册一块虚拟"墓碑",并附其生平简介等相关信息,输入祭扫人的名字,选择鲜花、花烛或留言等形式便可寄托思念。
‘肆’ 多地开通网上祭扫平台,在网络上如何祭扫
多已开通的网上祭扫平台,居民可以在网络上缅怀逝者。祭扫的流程是比较简单的,可以关注当地的微信公众号,然后点击下方的云祭扫,还可以选择水果、烧纸、献供等选项,最后填写主题留言进行追思就可以。
总结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方式,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也希望人们的思想可以进步一下,不要那么的固执,可以试着接受一下云祭扫,不要认为这样做就没有真心。
‘伍’ 网络祭祀乱象,你能接受“网络祭祀”吗
网络祭祀,是最近年来才兴起的一种全新的祭祀方式,利用互联网的方便性,将现实的公墓祭祀,给超脱空间的平移到电脑上操作,或是手机上操作,方便远在外地的亲人们随时随地祭奠已逝亲人。其实,网络祭祀不悖于传统祭祀方式,在我眼里,它只是传统祭祀方式的继承与延伸,简单的讲吧,其实就是逝者家属在相关网站上为逝者注册一块虚拟“墓碑”,并附其生平简介等相关信息,输入祭扫人的名字,选择鲜花、花烛或留言等形式便可寄托思念,一种对现实祭祀方式的补充和拓展,但是只要心意到位,意义是一样的。
网络祭祀,每一个新兴产业的形成,都是为了便民,为民,节省资源空间的,但是也要对此及时的更新和补充,让系统更加的完善,让信息更加的保密,让氛围更加的和谐。
‘陆’ 云祭拜什么意思
云祭拜就是通过祭祀平台献上一束花、献上一首歌、留言或朗读祭文、点上一支烛、上一炷香和献上一杯祭酒等等方式,寄托哀思,一样能表达我们的怀念之情,达到祭奠先人,追思哀悼的目的。这种“文明祭祀”只是改变了形式,并没有改变我们的祭祀内容和本质。
‘柒’ 网络祭奠的介绍
“网络祭奠”亦称作“网上祭拜”、 “网上祭奠”、“网上祭扫”、“在线祭拜”、“在线祭扫”等,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在网络平台上为逝者建墓、祭扫的过程。网络祭奠服务通常由一些营利或非盈利的纪念网站或纪念平台向公众提供,也有专门为某位逝者或某些历史灾难而建的个人纪/专题念网站。据统计,到2009年底,提供收费网上祭拜服务的中文纪念网站已经近千家。2011年7月28日,时逢甬温线特大铁路事故发生1周,网民们自发在网络上祭奠遇难者,通过微博等多种渠道寄托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