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在社交网站上抢红包是出于什么心理
“恭喜发财,红包拿来”,这句多用在春节拜年时的戏谑语在2015年春节有了新玩法:一甩过去“讨”红包的羞涩扭捏,进入全民“抢”红包模式,十足的“火药味”和趣味性不仅使这项传统重获生命力,也令微信红包一夜爆红。数据显示,除夕开始,超过800万用户参与了红包活动,超过4000万个红包被领取,平均每人抢了4至5个红包。红包活动最高峰是除夕夜,最高峰期间的1分钟有2.5万个红包被领取。
社会学者认为,满足用户在某些场景的强需求是关键,这些产品火爆的背后,代表着一种移动生活新方式的日渐流行。
用几块钱甚至几分钱的“利市”,
微信红包正是让人们在相互讨要、分发的欢乐中拉近人际距离,同时给传统的“发红包”注入社交网络的新时尚。事实上,这款迅速获得人心的产品是腾讯财付通下属的一个小团队,仅用十多天时间加班赶出来的一个应景之作。
“我们就是希望开发一个好玩、有趣的产品。微信红包正是基于这样的初衷而设计的一个好玩的小应用。”
微信红包开发负责人、腾讯财付通产品总监吴毅表示。
微信红包之所以这么火爆,原因并不复杂:一是年关将近,大家对抢红包有比较强的心理需求;二是微信作为一种社交工具,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它更贴近于真实世界的人际关系和社交属性;三是在设计这个产品的过程当中,的确考虑到了一些好玩的元素,比如“拼手气群红包”,让每个人拿到的红包都是随机的,这样拆开时就会感觉到一种意外惊喜。套用一句《阿甘正传》里的经典台词——“红包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都不知道拆开之后里面会是多少。”
中国银行电子银行部总经理助理董俊峰这样分析微信红包:微信红包作为一个小而美的移动支付产品,无疑是成功的。它是适度套牢情感的客户行为实验,是产品组合设计和快速迭代开发理念的有益尝试,也是病毒式营销推广的成功案例。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不对称不断被削平。当世界越来越平的时候,当同质化竞争越来越残酷的时候,当利润越来越薄的时候,谁洞察人性,谁将赢到最后。尽管产品总监吴毅出来声明,请大家理性看待微信红包,但在社交媒体上对于它的热络讨论依然不减。
收发红包的社群心理学
春节前几天,我所在的微信群里不能免俗地开始了哄抢红包的大业,最受欢迎的发放种类是随机金额,虽然大部分时候抽到的钱数也就够喝杯水,不过带来的乐趣却不小。
而另一方面,现实生活中的走亲戚发红包却往往被人视为苦差,给少了担心不落好,给多了钱包受不了。同样是收发红包,心情可谓大不同。何故?一大原因可能在于时代变迁。人是社会动物,需要互惠互利,才能收获归属感和支持感。但从前我们仰赖亲族相照顾,如今却要靠“多个朋友多条路”。从前一姓就是一村,大家鸡犬相闻,如今亲戚天南海北,一年才聚一回。现代人更重视找到同好的职业圈,共同度过昨天今天明天。当你在一个小社群里投入许多时间精力,这个圈子感觉上就是你的大部分世界,里面的悲喜动荡也会牵动你心。
圈子要成立,必须靠友谊。朋友与我们并无亲缘,为何我们愿意作出牺牲奉献?这种互惠心理可能来自万年以前。这周你逮到一头猪,下周他猎到一只鹿,如果双方愿意互相接济,就没有人需要挨饿,如果两方都决定吃独食,吃不完的部分可能腐坏,最终就成了经济学上所谓的“边际效益递减”。
懂得交换,才能双赢。在食物匮乏的远古,双赢的社群战胜了自私的社群。如今我们若有能力,也愿意为社群中的小伙伴一掷千金。事实上,同样是花钱,用在自己身上叫花费,用在小伙伴们身上,则可以视为投资,给花钱者带来更多幸福感。正是因为如此,有些平常节约的人更舍得为他人付出。有美国研究者利用磁共振成像术观察脑部活动,发现同样是花高价买饮料,买给自己会让吝啬鬼心痛不已,买给别人反而让他们松一口气。
既然是投资,自然有回报。说到底,收发红包是个零和博弈。参与者想要回报率高,就得在群里形成“你发我发大家发”的风气,从心理学上说,主要靠三点:其一,社群长久存在,相信自己未来还要和这群人打很多交道的人,付出的动力就更强;其二,有人以身作则,随大溜是人之本性,发放红包的人越是多,带动参与进来的人也越多;其三,坚持公平诚信,如果有人明显在“搭便车占便宜”,比如抢完红包后退群,群内的后续热情就会受到重大打击。
东方文化本就在意“回礼”,出于互惠心理驱动,大部分人在收到红包后会回馈社群。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甜枣,最终形成良性循环,事实上,这种“以牙还牙”的策略在演化上正是着名的优秀策略,唯有让人认识到你是“合作者”,才可能在未来获得社群的支持。
对于微信红包发放者来说,“小伙伴们也会给我发”自是一大动力,而收获感谢之词也同样让人感到愉悦。前者是金钱回馈,后者是自尊满足。微信设定了抢到红包者会自动留言祝福,而对于抢到大红包的人来说,再额外多写几句赞美之词也不是难事。
还有一种情形,是土豪给群众发红包,发出的数目特别巨大,基本不可能回收多少。他们的收益又在哪里呢?做慈善是一种自我宣传,目的在于广而告之,自己是个优秀的“利社会型”合作者,吸引更多的人来支持自己或者与自己结盟。长远来看,仍然是门好生意。红包飞得最勤的日子里,有人在微博上开玩笑说,“求进陈光标所在的微信群”。可见,不管这位“首善”真正做了多少善事,至少他的名声确确实实已经远扬
⑵ 如何看待微信、支付宝、新浪微博和陌陌打响的红包大战
红包起源是中国春节的一种习俗,寄托了老人对年亲人的一种思念,和祝福而在当今社会互联网昌盛的时代,最初 为了方便人们寄托的思念,而做出的商业红包策略,因为越来越多的社交平台演变成了一种商业大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红包大战。
无论这种战争会引发的多热烈最初的目的都是纯粹的,只是在演变过程当中加了太多的商业味道。
⑶ 网络红包弊大于利反方
1.使自控能力差的同学沉溺网中,不能自拔,花费大量时间上网,从而影响学习成绩。 2.网络良莠并存,容易接触不良网页,如色情、暴力等。又因为学生常常容易受人影响、自控能力差、分辨能力弱,他们常常会因为网上不良内容而走上犯罪道路。 3.长时间上网容易造成大脑缺氧,从而造成精神萎靡、眼睛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容易造成近视。 4.一些长期长时间上网的学生容易产生孤独症,整天沉溺于幻想中脱离现实,而当他真正面对社会和人群的时候,就会因为想象和距离的问题产生退缩感,不敢正常与人沟通。 5.许多中学生因为打一些暴力游戏使自己模糊了真人与游戏对象的区别,常常无意识地模仿游戏来对待身边的人。 6.长期上网需要大量金钱,没有钱的时候,自控能力弱的人会采取违法的方式,不择手段地获取金钱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7.网吧这些上网的地方往往是无业游民、瘾君子、罪犯的藏匿地点,在这些地方逗留时间太久往往会出意外,或受人引诱。 8.互联网中的不良信息和网络犯罪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危害和威胁. 9.互联网使许多青少年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脱离现实,也使一些青少年荒废学业。 10.青少年在充分享受着网络时代的快捷与方便的同时,其身心也正承受着网络负面效应的煎熬。信息网络对于玩酷追星、宣展自我、极富好奇心和冒险精神的年轻一代而言,是一个“挡不住诱惑”的新奇世界。由于网络技术尚存在着一些不成熟、不完善之处,加之网络管理、规范的相对滞后,信息网络对青少年网民心理的负面作用也日渐凸现并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是需要我们审慎对待的。 11.一些青少年网民过分迷恋与网上的“ 人——机”式交往,爆炸般的网络信息,会加大青少年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引发“信息污染综合症”等心理障碍。 12.长时间的上网会使一些青少年沉溺其中不能自拔,产生对网络的过分依赖心理,成为“电子海洛因”的“吸食者”,染上“网成瘾症”等心理疾病。患者的行为与吸毒成瘾类似,一接触因特网就兴奋异常,没机会接触就寂寞难耐。可见,网瘾问题的心理危害不容小视。 13.青少年的自制力、理性发展都还未达到成人状态,所以很难控制自己,容易导致网瘾问题的出现。 14.互联网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构成潜在威胁。互联网是一张无边无际的"网",内容虽丰富却庞杂,良莠不齐。 15.互联网使许多青少年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脱离现实,也使一些青少年荒废学业。与现实的社会生活不同,青少年在网上面对的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它不仅满足了青少年尽早尽快占有各种信息的需要,也给人际交往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而且不必承担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责任。虚拟世界的这些特点,使得不少青少年宁可整日沉溺于虚幻的环境中而不愿面对现实生活。而无限制地泡在网上将对日常学习、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严重的甚至会荒废学业。 16.互联网中的不良信息和网络犯罪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危害和威胁。当前,网络对青少年的危害主要集中到两点,一是某些人实施诸如或性侵害之类的犯罪;另一方面就是黄色垃圾对青少年的危害。据有关专家调查,因特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有47%与色情有关, 网络使色情内容更容易传播。据不完全统计,60%的青少年虽然是在无意中接触到网上黄色信息的,但自制力较弱的青少年往往出于好奇或冲动而进一步寻找类似信息,从而深陷其中。 17.据一项调查显示,不少的中学生成了小“网虫”,沉湎于网上,将90%的时间用到网络游戏上,做了网络的俘虏,为网络所累,痴迷于“网吧”、“聊天室”不能自拔。据2000年4月《广州日报》报道,一名15岁的中学生为了上网玩“随心所欲”网络游戏,竟然杀害自己的表姐,以达到占有她电脑的目的。青少年沉浸到网络的虚拟化生活空间中,容易患上“网络上瘾症”,“网络疏离症”等新型的精神性疾病。一旦回到现实社会就产生一种孤独感,成天高唱:网络是我家,我的眼里只有它。这样对心理造成严重损害。同时在生理上小学生正处于快速发育时间,但是他们一上网就是四、五个小时,不仅眼睛超负荷运转,危害视力。对青少年的身体也有不良影响。 18.长时间进行网上交友聊天、网络游戏,浏览不健康的色情、暴力等内容,使得未成年人沉溺于虚幻的环境中而不愿面对现实生活,造成心理焦虑、脾气暴躁、性格扭曲,对其它一切事物失去兴趣;而家长严管时就极易使孩子走向另一个极端,造成亲子关系破裂和犯罪现象的发生。 19.绝大多数上网者,都是全神贯注,长期盯住屏幕,眼睛得不到休息,眼球离屏幕越来越近,导致视力急剧下降;身体长时间坐在屏幕前而得不到活动,尤其是长时间沉浸于极端紧张和刺激的超级游戏中,导致废寝忘食,夜不归宿,进而四肢无力,精神恍惚,直至身体被彻底拖垮。
⑷ 你是如何看待微信抢红包现象
近几年,随着新型互联网交流方式的出现,“微信红包”已经日益成为一种新的支付和交流方式:“表示感谢”发个红包,“表达祝福”发个红包,“展示财富”发个红包,“无聊寂寞”发个红包……人们在抢红包、发红包之间,忙的不亦乐乎。微信红包不仅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也使人们心情得到了放松。
我认为微信抢红包会火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社会认同原理:经常都是较有钱的开头发红包,就算不是最有钱,被人吆喝几声土豪,也会心甘情愿来个大红包。因为人们往往会强化别人对自身的看法,迎合社会认同是我们的本能。
2、互惠原则:小弟小妹抢土豪的红包不亦乐乎,自己也抢了不少了,但是拿人手软,所以经常会出现有人把抢到的所有红包贡献出去的现象,中国的人情社会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3、从众心理:发红包的人越来越多了,有人安奈不住了也发一个吧,不然显得跟不上潮流,也会被人看成异类。
4、合理遮蔽性原则:发着发着,手就停不下来了,大家玩得不亦乐乎。
5、惊喜原则:在设计这个产品的过程当中,我们的确也考虑到一些好玩的元素,比如“拼手气群红包”,让每个人拿到的红包都是随机的,这样拆开时就会感觉到一种意外的惊喜。红包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都不知道拆开它里面会是多少。
2016马上就要过去了,腾讯和阿里巴巴为了抢夺移动支付市场今年的抢红包热潮会不会来的比以往更猛烈,我们一起期待吧。
⑸ 国考面试热点:如何看待日益风靡的“抢红包“
2015年随着抢红包的火热,滋生了一个新的职业,很多人成了专职的“抢手”,各种场合都有红包的身影,一个个都抢得手发酸。但当越来越多的人们因忙于抢红包而忽略身边亲人时,世上最遥远的距离就变成了“我看着你,你却在抢红包”。对于今年过热的“抢红包”现象谈谈你的看法。
【审题】根据题目描述要审清题目,微信红包是互联网应用技术和传统习俗的巧妙结合,强化了网络空间的交往,增进了感情交流的互动方式。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微信红包也不例外。若不分场合不分地点抢红包,抢红包就会从闲暇消遣的“好玩”演变为 “家庭大战”,甚至出现冷落家人,疏远情感的情形。因此,正确对待生活中的“红包”是十分必要的。 【题型】智能性问题;考察综合分析能力。
【答案解析】 2015年随着微信红包的盛行,有多少假日时间本该全家人欢聚一堂、其乐融融的温馨时刻被红包抢走,让很多人不能容忍。因此,针对抢红包我们应该趋利避害,注意引导。
高速发展的互联网科技正在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当我们对抢红包趋之若鹜,难得的长假里,只见网络红包不见身边亲人,我们应该扪心自问,到底是我们在抢红包,还是红包在抢我们?中国自古就是一个注重礼仪的国家,重视人情往来。在我们日常的待人接物中关注对方,应答得体是一种礼节,也是一种亲近感情的别样表达,而在与人交流时,一门心思的盯着手机,抢着红包,心不在焉,由此怠慢了别人,也显得非常不礼貌,不文明。
比如某男子看不惯妻子疯狂抢红包的状态,忍不住爆发“你到底要抢多少钱,我一次性付给你。”然而, 更多的人还是显得无可奈何,最终选择“妥协”。为抢红包夫妻反目虽是一个个案,但这个特殊的事例,向人们发出警示:为抢红包冷落家人、淡薄亲情是买椟还珠。正确对待数字通讯化时代的网络新事物,珍惜亲人相聚时的美好时光,用亲切的交谈和笑容维系美好的情感,当真诚交流和微信红包相辅相成,人间的亲情日渐紧密而不被红包稀释,主次分明而不是本末倒置,才能消弭亲情的距离,感受亲情的温暖和力量。因此,我们应该共同努力。
第一,电视、广播等媒体在加入一些营销娱乐手段的同时,也需要强调家庭人员感情交流互动的重要性,通过一些公益广告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重亲情的美德。
第二,学校和家庭也要多组织一些亲子活动、家庭活动,增加家庭成员彼此之间的感情交流,使得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关注周围亲人的感受和想法。
第三,我们年轻人也要换位思考,不要过多的沉迷于新兴的事物当中,要有一定的把控力,更多的跟周围亲人的交流和沟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维护好和谐的家庭关系,共创和谐的社会氛围。
⑹ 你如何看待网络上的抢现金活动这个活动呢
我认为网络上的抢现金活动纯属在浪费时间,消耗人们的精力。消耗自己的人情,请许多人助力最终却发现在最后一步永远也无法成功。
随着时间的发展,互联网在快速进步,从最开始的大屁股电脑一直到现在的笔记本和一体机。时代发展的非常迅速,各类互联网公司也在快速扩张自己的资本。其中有一部分公司为了增强自己的名气,为了让用户量增加,因此会设置各种福利来吸引人们下载公司APP。有些公司是真心实意,只要完成任务就可以领取到现金,既让用户满意也让自己收获了流量。但是有的公司却不这么做,让许多用户都深恶痛绝。
⑺ 网络红包的利与弊的资料
“微信红包”的推出从很大意义上拉近了大家的距离,不管大家相距有多远,只要你有手机,能够网上支付,那么你就能很轻松地参与到抢红包的活动中来。甚至毫不夸张地说,这种发红包的方式比之前打车软件更让人容易接受,便捷的电子支付时代开始悄悄来临。这种转变带来的是什么?通过这种转变,开发者又得到了什么?我不由得开始思考这之间的种种。或许,是资金流,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或许几块钱,十块钱算不得什么,但是平台使用人口基数这么大,点点滴滴的汇集将使得开发者拥有一笔数目庞大的资金流,而这笔资金只需拿出很小一部分用于提取周转,甚至都不需要支付任何利息;或许,是消费习惯,纸币的支付让我们对于支付有更感性的认知,而数据的交换会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产生更多的消费,进而为网络商家赚取更多的利益;或许,是为了让大家进一步使用这个电子商家搭建的平台,扩大自己的网络影响力,从更多的广告中赚取利润;或许,还有其他……但是,紧随着电子商务便捷而来的其实就是个人信息的不安全和网络犯罪的频发。对于电子产品的依赖让我们少了很多人文关怀和现实交流,很多人宁愿坐在一起通过玩手机交流,也不想面对面的沟通。我无法断定这到底是大数据时代的优越,还是人文交流的落寞。不尽其然,不定其形。
⑻ 如何解读类似于“发红包”这样的网络传播形式(例如京东发红包事件)用新媒体广告的知识解答
诱惑点击诱导下载,也就等于花几毛钱到几块钱让人帮你推广,甚至是欺骗下载,也算广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