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和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有哪些特征
传统文学讲究体裁,大纲,立意等等。一般用词造句也比较正规,极少出现病句,显得比较正规和传统。
网络文学就比较自由和散漫了,几乎每一名码字匠都是随手写随手想,所以显得比较天马行空和不拘泥于格式,而是遣词造句也比较随意。
1就语言而论,网络文学更注重语言本身、语言外在的质感;而传统文学更注重语言的内涵,看起来朴素的毫无出彩之处的语言却蕴含了无穷的力量。
2就结构而论,网络文学的随意性更强,但真正的具有文学意义的随意性却很少,它的随意有时显得松散、哗众、不合情理。而传统文学则要紧密得多,虽然它也在不断地寻找自身的突破,但当这种突破显得不合情理时,突破就被扼杀在摇篮里。
3就故事而论,网络文学更注重故事的可读性,而传统文学更注重故事内在的意义——传统作家总是想方设法地给他(她)的文章贴上思想的标签。
2. 网络文学的利与弊
利:起点低,无需繁琐审查与较长的出版周期,更新时间短,阅读快捷便利、成本较低,有利于作者与读者之间互动交流,可按照读者要求改变剧情走向甚至结局等。弊:相对于传统文学篇幅冗长语言啰嗦不精练,精品少,内容低俗不堪、虎头蛇尾、太监者居多。
3. 网络文学的优劣
好处:网络的传播速度和空间都是极其强大的额,其加大文学的传播,也使得各种新型文学(玄幻、穿越等)的诞生。坏处:文学糟粕繁衍(各种意淫、种马泛滥,以及出现以下肮脏词汇),遍布整个网络。文学越来越廉价,文学商业化越来越严重。作者也越来越不为文学而文学,而是为读者而文学。
4. 网络文学的好处与坏处(说得好高分,不骗人)
1.因为网络文学没有太多的限制,所以想象力非常丰富
2.网络文学的发表没有限制,也涌现出了一批平民作者
3.网络文学是依靠点击率排行的,选出来的大部分是群众所喜欢的文章,不存在造假一说
4.网络文学的传播很快,通俗易懂,很适合大众口味
5. 网络文学特征
网络文学的特征。
我们知道,传统文学是以纸张为载体的。传统文学在其特殊的文化背景下形成了强调教化作用,实用功能,表现性突出,讲求"形神兼备"及题材的多样性、风格的丰富性等特征。网络文学从一开始就呈现了与传统文学不同的特点。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很大不同。相同的方面是,文学的教化作用是一样的,但网络文学似乎更强调它的娱乐性;实用功能也一样,网络也更强调实用性;风格的多样性也没变,网络文学的作者广泛,风格更加多样化。不同的是,网络文学表现力更强,传统文学不能表现的事物,网络文学都能表现。比如诗歌舞的一体化,使表现力增强。网络文学的题材更加丰富,传统文学由于严格的审稿制度和报刊杂志审查制度,使有关题材不能涉及,有的甚至给枪毙。网络文学不存在这个问题,只要在政治上不违法乱纪,所谓的性问题、个人隐私心理秘密都可在网络上表现。传统文学强调文以载道,网络文学出现了许多无主题、无思想作品。文学的娱乐性在网络文学中体现得更充分。从文学样式来看,网络文学出现了许多新样式,如小说接力,散文诗接力、诗歌跟贴赛等。当然,必须看到,目前绝大多数网络文学作品大多是转发作家的现成作品,即便不是着名作家,也是在下面写好再贴上来的。只能说是传统文学作品的数字化、网络化,只是在传播方式、存在媒介上截然不同。只有部分网络文学作品则只存在于互联网络的虚拟空间之中,其创作手法、风格、传播与接受方式是特有的。
网络文学有一部分是把原来的传统文学作品贴上来,供大家阅读欣赏。这一部分作品不是原创,却满足了大众的欣赏与收藏欲望。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不再是离自己的居所相当距离甚至自己完全不能抵达的场所,这些场馆里的文学艺术作品,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公共收藏品,而是通过个人电脑,轻点鼠标就可随时欣赏的"虚拟收藏品"。文学艺术世界从外在进入室内,从实在进入虚拟,从公共进入个人,从过去进入现在,从经验进入体验,从鉴赏进入浏览。这也是二者不同的功能。
概而言之,网络文学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特征。
一是创作主体的平民性。
个人性。由于网络上的艺术作品都是以数字形式存在的,因此它们都可以被随意复制而且易于改造。个人主观意愿能够更大程度地得以实现。
传统艺术更多体现"公共性",艺术是为更多的人服务的,艺术创作完成之后要进入公共场所或公共媒介,而网络艺术由于更为强烈的开放性、随意性,反而更具有"个人性",个人的随感,一点点灵感,一点点艺术的火花,都可以记录下来、制作出来,放入个人主页中去,被人浏览,接受他人的反馈意见。网络释放了人们的"写作情结",实现了人们的"发表欲望"。
如尼葛罗庞帝描绘的那样,计算机网络技术将使"已经完成、不可更改的艺术作品"的说法成为过去。给蒙娜丽莎脸上画两撇胡子不再是艺术大师的专利。现代艺术大师马塞尔·杜尚在一张复制的《蒙娜丽莎》上为蒙娜丽莎画上了小胡子。这幅被修改了的"蒙娜丽莎"被冠以新的标题,成为杜尚的艺术"名作"。在互联网络上,将能看到许多人在"据说已经完成"的各种艺术作品上,进行各种数字化操作,将作品改头换面,随心所欲地复制、涂抹与删改。
从欣赏角度看,网络艺术把电影剧场、音乐厅、图书馆等艺术鉴赏的公共场所缩小、拉近到个人计算机的"桌面"上来。
网络软件研制也正向这个方向发展。电视的特点是所有观众看到的节目能够针对特定的团体或个人播出,甚至能够把节目送到你的寻呼机或者蜂窝电话中。这种"窄范围广播"正在把互联网络变成一种个人广播系统。
网络艺术语言具有平面化、大众化、公共性的特点。网络艺术是开放的、可修改的,考虑到作品要面向广泛的大众,网络艺术创作语言上更为平实,更具有公共特点。目前网络艺术的创作绝大多数都是一种面向大众的个人自我展示。
电脑绘画产生以来,专业画家和业余爱好者的界限也趋于消失。如,电脑使一些有鉴赏力而美术基础不够好的人进行艺术创造成为可能。有时候,用电脑从事绘画创作,常因一时疏忽而获得一种意外的效果,这种偶发效果是传统技法不能带来的。越来越多的非专业人员通过电脑进入艺术创作领域,电脑使非专业艺术创作人员的潜在才华有了极大的释放空间。
综合性。网络艺术是一种交融性的综合艺术。计算机技术使信息的物理性从模拟信号变为数字信号,存储形式同时发生改变。网络艺术的存在,使艺术的保存、传播发生了质的变化。多媒体技术把多种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达到图、文、声、像并茂。在网络上,诗歌、小说、广告、戏曲、散文、绘画、动画、流行音乐、电影(画面)、电视等均可相互交融,相互拼凑、剪切、粘贴在同一主页上,或者建立起从一种艺术样式到另一种艺术样式的超文体链接。
由单文本转为超文本是这种综合艺术的一个根本特点。以往,读者、研究者面对的是某一个单一的文本,而进入因特网后,艺术的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不再仅仅是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形式,而是一个"超文本"。超文本是这样一种文本文件,其中的某些字、词、符号、短语或图像起着"热链路"的作用,显示在屏幕上,其字体或颜色发生变化,或者有下划线,以区别于一般正文。当用鼠标器的光标移至该字词或图像时,光标的形状由箭头变成手的形状,点击鼠标,屏幕显示主页会跳到链接的新内容上,亦即链接到另一个文本。超文本的另一种链接方式是将信息按类别链接到Map图上,Map图实际上就是万维网www导航地图,使用者可根据图示的引导来查找信息。网络搜索引擎就是按信息分类的形式提供信息查询的便利的。
这样,超文本成为文本之间相互链接所形成的文本网络。
各种材料、媒介的综合运用,现代艺术家们已经操作得很熟练了。1998年夏天,北京的炎黄艺术馆举办了一个"图像艺术展",从平面效果看,类似于绘画作品,但每幅图像都是摄影、计算机绘图、喷涂等多种艺术手段的结合。与这种现代图像艺术的特点相类似,大杂烩艺术、大拼盘艺术将普遍流行于网络之中。
动态性。网络艺术与传统艺术不同的另一特点是:从静态到动态。甲骨文、金文和铅字一经造就,除非毁坏,永世不变;电影电视制成拷贝、录像带,难以更改;网络上的一篇小说,一幅画,明天就有可能因为网站主人的修改而发生变化。在某种意义上,网络艺术作品是永远创作中的作品,随时有浏览者加以评述、修改、补充,这些评述修改意见可以被附加在文本之后,成为超文本的一个链接,也可以由制作者根据浏览者的意见对文本加以修改,使文本以新的面貌出现。这样,网络艺术就成为一种动态艺术。
一部小说的内容简介或部分章节在网上发表后,作者和出版部门可以对访问该小说的读者进行调查,分析他们的文化程度、信仰、爱好、反馈意见等,据此判断该小说适合的读者进行调查,分析他们的文化程度、信仰、爱好、反馈意见等,据此判断该小说适合什么样的读者群、小说畅销程度、再版时需要作哪些修改等。
阅读印刷艺术作品时,顺着句子、章节、段落,从一页翻到下一页,一个情节到下一情节,一个故事进入下一故事,这是一个不可逆的线性阅读过程;而网络艺术作品,浏览时往往可以链接到相关主题、情节、故事,类似于电影画面蒙太奇式的切换,导演是浏览者本人。
传统艺术是一种"只读艺术",只可被动观看,空间上有一定距离,网络艺术是一种"可读写艺术",空间上距离缩短为不到1米,一旦操起鼠标进行修改、反馈,距离消失为零。
网络上与艺术有关的许多站点也是日日更新、甚至时时更新的,只要网络艺术作品传播者愿意,可以随时对这些作品进行修改、补充与完善。
交互性。网络用户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参与者、制造者,只要用户有参与、制造的兴趣。其它电子媒介传递信息的方式是发布→传输→接受,而网络媒介的信息传递是发布←→传输←→接受,是双向的、可逆的、互动的。每个不同的网络用户由于性格、趣味的不同,对接受的信息有不同的反应,也可以有不同的信息反馈。这种交互性与电子游戏的特点是相同的。从这个角度来说,网络上的艺术作品都是极具个人特点的艺术。
网络艺术是一种交流艺术。这种交流,是创作者和欣赏者、制作者和浏览者、浏览者和其他浏览者之间的交流。正是这种双向交流的特点,使原初的艺术作品被重新阐释,被重新配置,被"翻译",因而也使艺术作品有可能变得更丰富、更复杂、更精巧、更有意味。然而,在这种可能性实现之前,艺术作品创作时独一无二的历史性情境(原初语境)失去了,原初的真实被歪曲、修改了。艺术作品进入了现实情境之中,这种现实情境因为艺术接受者的不同而各不相同。网络进一步使日常生活科学化和艺术化,网络艺术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尚未述说、尚未看见、尚未听到的情境的展示,使浏览者体验到别处的生活。
对于读者可以对上网文学作品作任意修改的可能,亦即网络艺术的交互性与作家创作的个性化是否矛盾,多数作家认为并不妨碍他们自己的创作。有的作家说,在这一点上不存在任何问题,"因为基本的文本是永远存在的,经读者修改过的已不是作家的东西。""正如100个人读《红楼梦》会有100种理解,但这种分歧同样不妨碍曹雪芹自己创作的小说一样。"来自网络上的各种批评、争鸣对作家不会形成伤害。(刘震云)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网络作为一种现代信息交流的方式,其操作过程缺少人文气息,而读书人仍喜欢对图书的有形占有。
短暂性。在美术领域,"既兴作品"的创始人阿伦·卡普劳描述过"即兴作品"与日常生活中"用过就扔"的文化之间的关系。他认为,这种"即兴作品"以展出一次最为理想,仅仅一次而已。即兴作品就是美术的卫生纸。另一种"活动艺术"流派将创造最大限度的可就性和短暂性为自己的创作目的,其代表人物、以色列活动艺术家耶亚柯夫·阿甘姆阐述了他们的信念J:"我们与三分钟前的自我不同了,再过三分钟,我们又变了。……我试图创造一种不存在的视觉形态为这种看法造型。形象一出现又消失,什么东西留不住它。"(【美】阿尔文·托夫勒:《未来的冲击》148页,149页,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
与"即兴"是"即兴作品"流派的根本特征相类似,"短暂"是当代大众文化产品的普遍特征,这一特性使多数大众文化产品失去了持久的魅力。不幸的是,这一特征在网络艺术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
从传统艺术到网络艺术,由屏气凝视到短暂浏览,沉浸其中的凝神浮想被"到此一游"的浮光掠影取代。碎片是后现代文化形象的基本形态。今天的网络艺术,是一种碎片拼贴起来的艺术,是一种拼盘艺术。美国作家保罗·罗伯茨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就为一些光盘只读存储器公司撰写了1000篇"非线性文本"这样的"碎片"--一种每篇不超过200字的短小文本,用于对有可能引起读者兴趣并轻点鼠标作进一步浏览的某些词句的短语的注解。传统的"被鉴赏"的艺术变成一种"被浏览"的艺术。网络用户在"碎片"上不再作长时间的逗留,只是跑马观花,匆匆浏览。为了吸引网络用户的注意力,网络艺术的制作者刻意向浏览者的展现的,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各种新奇独特的万花筒艺术。一个主页制作的好坏,由网络用户的访问的次数多少来衡量。绝大多数网的主页都设置了一个自动计数器,自动统计网民点击该主页次数。史诗性的影片风光不再,类似《解放》那样长达5个多小时的影片,恐怕今天的观众再也不会有看完的耐心。观众们饕餮的是像北京电视台"环球影视"栏目中10分钟介绍一部的"电影精选"那样的文化小吃、文化快餐。
虚拟性。网络艺术是一种数字化的虚拟艺术,它只存在电脑空间。这种虚拟性使艺术品的现场感不复存在。
就音乐而言,电脑里的音乐再美妙也无法与音乐厅里的演出相比,因为后者耳朵里捕捉现场音乐的"质感"在电脑上是无法捕捉的;就绘画而言,显示器里的真彩色画面,再逼真也不会使人产生画框前的那种真实、可触的感觉。就电影而言,电影院里灯光暗下来,神秘的黑暗的气氛,使观众一下子就融入影片情节之中。
正如电视问世之后,就有人提出电影将会消亡的论断,面对最新的娱乐方式,面对虚拟现实技术,又有人对电影的未来忧心忡忡。在电影的一片哀歌声中,人们没有认识到,衰落的并不是电影艺术本体,而是已有的传统电影技术与多媒体技术难以匹敌。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现有的家庭影院、高清晰度投影电视等电子媒介尚不具有高科技影院的特殊氛围和视听感觉。网络艺术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现场感的消失。
可下载性。一百多年来,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我们的艺术也从"复制艺术"发展到"下载艺术"。
工业革命为大规模复制艺术作品提供了条件。19世纪中叶照相术发明,19世纪末可以"拷贝"的电影艺术诞生。照相复印机虽然早在1907年就在美国纽约面市,但直到施乐914型静电复印机于1959年推向市场后,复印技术才被广为利用。从照片洗印到电影胶片洗印,从铅字排版到激光照排,从复印到电子扫描,除了节约时间、提高效率之外,使艺术由原创时代进入复制时代。
大多数花朵在开放过程中颜色都会发生变化。一般而言,多是由深色逐渐向浅色方向演变。这是由于单位面积花瓣所含的色素量下降所致。原来花朵开放时,花瓣的面积不断扩大,而新合成的色素却十分有限,供不上花瓣伸展的需要,这样,随着单位面积色素量下降,花色也变得越来越淡了。在日光下氧化变质,不断分解,是造成花色变淡的另一原因。
当代艺术之花,花瓣的面积与一个世纪以前的相比已经扩大了无数倍,而单位作品的艺术含量也下降了,"花色"也越来越淡了。艺术作品数量日益增加,寿命却日益下降。今天没有哪一本书能够象过去一样具有珍品的价值。一本书所含的知识量正日渐缩小,书的阅读时间也日渐缩短。现代科技的进步,创作手段的便捷,使艺术创作变得容易了,加上艺术品的大量的无限度复制,产生了大量的艺术膺品、艺术垃圾。
今天的网络艺术更使艺术进入下载时代:只需用鼠标点菜单"选定"栏,再点击"另存为",敲击一个新的文件名,就能将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存进个人电脑的硬盘,需要时再随时调看,或者打印出来。大规模复制艺术是一种商业行为,使与原作一模一样的艺术品进入消费市场。而下载艺术纯粹是一种个人行为,使艺术品进入家庭的显示屏。
6. 网络文学有什么利和弊
网络文学的评价
关于对网文作者群体数量及素养之担忧 因特网自问世,便立即显示出王者之气,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抢占全世界的信息与传媒高地。别无它,只因其无限容量、无时空与地域之限制以及快捷便利、经济,让地球上不论何种肤色语言的各色人等所喜爱,甚而留恋忘情。网络已深入人类社会生活、经济生活、文化教育生活乃至家庭与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显然这是一个久久远远的历史大趋势。网络文坛随之应运而生、茁壮成长也是必然或自然而然的。网上文坛的最大优势之一,就在于她有无所不包的广阔天地,容得下任何有兴趣或有志于文学事业的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老手、新手、高手与拙手进入这历来被视为高雅圣殿的领地,从而极大地扩展了人民文学事业的领地。她普及与提高并重,更倾向于普及推广;她雅俗共赏,更偏向于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通俗文化。正如此,它的读者群体最广泛;而人们的参与性也是其他任何报章刊物、广播电视、各色媒体无法与之相比肩的。当然其读者、作者群体必然是庞杂的,他们的文化水平、文学修养、思想品格及情操各不相同,甚而有可能呈天壤之别,这是毫不为怪的。我们在网上会看到一些拙劣的、幼稚可笑的、甚而是“虚妄“的作品,大可不必为之动肝火。相信多数此类作家在游泳中学游泳,会逐步有所长进的。至于某些网上“文痞”,没有多少人答理他,他也就没了趣,只能偃旗息鼓,走而了之。其实何止在网络上,君不见在传统报章杂志上、甚而在正经文艺刊物上照样有各类“文痞作家”胡说八道的文字在招摇撞骗。这种刊物及文字对社会的危害更大得多。我们不应苛求网络文坛,要其十分地纯净高雅。“池清无鱼”,那样会使文坛沉闷孤寂,寥无生气。我们自信有足够的免疫力,可以防范五花八门的文坛毒草的危害,甚而用毒草作肥料,在除草抗毒中进一步锤炼自己的意志及抗病力.
关于网络文坛编辑素养水平之担忧 吾观网上文学网站多属高雅场所,其主持者多为有相当水平之文人,当然也不排除有少数无聊网站与无聊文人,但这些下三流掀不起大浪.文学网站的主体是好的,编辑大多数也是很不错的.至于文艺评价本无定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罢了.个人认为该先生也不必过虑.
关于文艺鉴赏及批评 文艺批评从来就没有特定标准,正如此,方使得文坛躁动不安、百花齐放、生机勃勃。文艺鉴赏更是如同进餐、饮酒、品茗,各有各的兴致爱好。鉴赏家流派雅俗土洋及高、中、低不同档次,各有各的观察、欣赏、评论角度,文坛会更显得热闹、有生气,也不至于出什么大庇瘘。
最后,笔者以为丁先生似乎应当作一点心态调整:宽容一点、辩证一点、眼光放长远一点,那么可能会舒坦一点、客观一点、“悲哀”也就少一点。
网络文学站点和网络文学刊物很多,由于网上发表的不加挑选和没有限制,就像一个文学爱好者最初的时候,当一个作者参与网络文学的创作和发表,他有着十足的热情。他被一种唐吉诃德式的激情催动着写作、发表、写作。
最初参与的网络发表的作者肯定都有一种要创作出好作品,在这“另一个界面里”成为大师,这种一举成名的伟大梦想支撑着他的创作热情。可是越来越快速的发表和消亡就像一列无法停止的火车,慢慢地把他拉入了惯性的旅程。因为你得引起注意,所以你得像一个玩泥巴的小孩,为了得到大人的认可,不断地写作不断地发表,以保持读者对于你名字的熟悉感。
一个网刊或者网站,每天都有大量的新作品,你一个人的作品不过是九牛一毛,大海中的一滴水,如何才能脱颖而出?
因为如此,网络文学创作者越来越陷入一种自我欺骗的怪圈,写作的速度越来越快。快速的产生,快速的消亡,使作者越来越不注意自己作品的质量,创作也就变成了一种惯性的操作,机械的打字和快速的浏览消磨了创作的活力和激情,因此作品质量越来越低劣是在所难免的。很多文学网站上,同一个作者每天发表七、八篇作品的情况是很常见的现象,我们不由感慨:他们真名副其实的高产作家啊!
这样的创作,甚至连自娱也算不上,又哪里有创造性可言?网络的成名梦想,其实只不过是一个虚妄的理想而已。
网络是一片自由的土地。正如许多人津津乐道的那样:网络比起传统媒体来说,其优势在于它不像传统媒体那样,一篇稿子的命运不再取决于编辑的眼光,这样作者有了充分的自由。但是论者并没有看到,传统媒体中,虽然编辑的剔选是严酷的甚至也许是偏执的,但它起码保持了我们拿到一本书刊的时候不至于无所适从。并且传统文学媒体的编辑,多数还是有比较高的阅读欣赏眼光的,而网络文学刊物的编辑呢?恕我直言,论其专业程度和欣赏水准,实在难以与传统媒体的编辑相比的,他们在屏幕上匆匆闪过的大量字符中发现精品?这似乎不太可能,他们也许会依赖于作品的点击术来决定?——可是,浏览者盲目而又随机的“点击”能说明多少问题呢?网络发表实在是太虚妄了,它几乎无法和中学生办的文学社团相比,因为在那里,编一本社团刊物,起码还有一个“挑选”的过程;而网络文学,就只能把一摊乱七八糟的东西按时间先后摆放在那儿而已。
在匆匆写作和匆匆的发表中,文学成了一种十足的自娱。这是为什么读者并不能从网络上欣赏到好的原创作品的原因。“提篮叫卖”
成为越来越多的网上发表的作者的自嘲之语,这四个字中表现出的悲哀一听便知。在这个“跳蚤市场”上,有多少人脱颖而出呢?大多数人只能越来越陷入一种自恋与虚妄的怪圈而已。发表与不发表又有什么区别呢?
其实对于这种发表形式,连网络自己(网站主办者、网络文学刊物编辑等)骨子里都有一种天生的自卑。要不,为什么着名的文学网站“榕树下”要在自己的首页很显眼地注明“本站已转交作者稿费……元”呢?它甚至还为被传统媒体转载的作品和作者名字编了一个专栏,叫“金榜题名”——一看这四个字,你大概就知道网络文学刊物和传统文学刊物有多大的区别了。
这样的发表算什么?难道不是自恋吗?
科技时代人们最迷信的就是数字统计了。网络文学最注重的一个统计数字就是点击数了。无论是论坛的帖子还是网刊网站上的原创作品,都有一个点击统计数目。肯定,创作者也都十分关注这个数字。
可是这个数字对于一篇文学作品来说,到底有多少科学性呢?
点击的权利在读者手上。浏览网页,鼠标的移动决定了这个数字。
可是鼠标是如何被操纵的呢?决定读者是否点击的因素是什么呢?不用说,随机性是主导因素。
鼠标是如何随机点击的?读者为什么要点击这个作品?决定的因素不过有这样一些——网站的推荐、作品的题目、作者的名字等。
网站的推荐得依靠网络编辑的判断——网络编辑的判断水平、欣赏水平有多高?他们是不是就比传统文学刊物的编辑水准高?这个问题已经说过了。
作品的题目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这使得许多作者在作品标题上苦心孤诣,只求一鸣惊人。可惜,你的题目赢得了点击数,就能说明你的作品好吗?而事实是,多数网络文学作品就是依靠这去提高点击数的,那么这个点击数能说明什么呢?
作者的名字也是决定读者是否点击的一个因素。所以许多作者为求惊人,往往起些奇怪的笔名,在我看来,没有哪个时代的作家比我们的网络文学作者更注重自己的名字了。为了求得别人的认同,这些名字本身包含了投机和媚俗——来自于武侠小说、来自于影视作品,由于其源头的大众化,这些名字才能得到认可。但是名字能决定作品的好坏么?这样看来,点击数成了虚伪的科学、十足的谎言。作者的知名度还来源于网络的炒作,炒作的危害我们已经多次领略过了,可是我们不得不在网上再次遭遇这种欺人之举。除了网站的炒作,作者自己也常常变着法子炒作——有些作者,到处匿名发帖子,吹嘘自己的作品,到了令人无法忍受的程度。我在一个网站的BBS 上做版主,这个版面是个外国文学版面,可是居然有一个作者一日三次在上面发帖子,我删除了无数次,也没能打击他的积极性。他居然在外国文学版面吹捧一个刚刚还是中学生的“知名作家”(也许就是他自己),你说怎么办?发这种“文不对题”的帖子,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提高自己的名字和作品的“知名度”,真是可悲——这样的“知名度”赢来的“点击数”又有几分科学性?
网络文学的质量判断还有一个标准,可能就是评论和回复。我所知道的,大多数的网络文学网站和刊物都很注重读者的评价和回复。
就像传统媒体发表的作品一样,读者的反应是对作品最好的肯定。传统媒体发表作品,读者和批评家的反应说明了作品的质量影响度。可是网络文学的批评和回复呢?能体现作品的好坏吗?大多数网站是相信这里面的科学性的。
其实批评和回复也是随机的。实际的情况是,很多作品得到的评价并不能说明作品。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作者请自己的朋友回帖子、写评论的情况非常多。而在网上,很多得到回帖和评论的作品并不是质量高或者引起了读者的反响,相反,多数回帖是因为对于这个作品有话说。读者的话语权取决于作品是否留给了他们说话的机会。
打个比方,你在网上发表一部货真价实的作品,肯定不比发表一个人人能回答的提问得到的回些悲哀,你就不能不感慨:网络,能带给文学什么呢?
帖多。这样,回帖和评论其实并不能说明什么。
由于阅读的随机、作品的繁杂,批评家很少去关注网上的作品——可以理解,如果网站聘请一个批评家来主持,依照批评家的治学态度,要去阅读研究那么多的作品,这该是多大的工作量。因此网络文学就只能自生自灭而已,网络发表并不能造就一个优秀好作家,就因为缺少培育他的土壤。
曾经以为网络文学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光荣和梦想,看来这注定只是一个被验证了的虚妄。
7. 当今网络文学的优缺点是什么
优点:
1、网络文学的获利多元化。付费阅读无疑是网络文学开创式的创新。这一创新是尊重知识,知识创造价值的最好体现。创作者在网络上发表的作品,只要有读者订阅都可获得收益,并且是长期性。
2、网络文学易传播。网络文学只要有网络,可以随时随地阅读以及分享,传播性极强。近年来,网络文学不仅仅在国内占领半数网民,更是出海,以一种神秘的东方文化走出国门,传播海外。
3、网络文学的创作模式符合潮流。如今社会,生活节奏快速,时间碎片化,网络文学采用章回式创作,每一章回两千多字,适合休息时的短短几分钟时间内阅读。
缺点:
1、模式化严重。所谓模式化,也就是套路化。只要有一部作品爆红,那接下来很多创作者都会蜂拥而上,所创作的新作品,几乎全都是一个模仿的套路,同一个大纲。
2、抄袭现象严重。随便打开网络文学网站,一眼便能看到无数似曾相识的书名,点开阅读,甚至主人公名字相同的也多得是,这样会拉低了读者用户的阅读感和体验感。
(7)网络文学好坏怎么分辨扩展阅读
网络文学的创作目的:
1、文学爱好者为获得更多认同而创作的作品。作品以小说为主,但可以看到一些很好的诗和散文。
2、写手的创作目的首先是出于爱好,但也抱着一定的功利性。作品中小说占了绝大多数。
3、虽首发于网络,却以网络平台作为进入传统媒体的跳板。作品也大多是小说。
4、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感情而在网上写的作品。大多文学性较弱。体裁比较多样。
5、为了推广自己的公司或是产品。这种就是现在网络上比较多的软文。
8. 你对于网络文学的看法
写在前面:下面的观点主要涉及的是网络文学的负面,主要是想引起大家对不良风气的警惕,网络文学当然有其正面影响,但这里就不再具体阐释了。
问题一:
首先,我并不同意“存在即合理”这句话。网络文学的出现有其一定的原因,网络时代的来临使得人们的知识和信息的获取能力空前强大,在如此大量的信息涌向人们的时候,物极必反的现象出现了,大多数的人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和耐心持续走低。特别是生长在网络信息时代的年轻人们,他们大多不愿意读那些拥有极丰富内涵的名着书籍,而是转向浅白易懂的网络文学。同时,网络文学拥有极强的时代气息和与当时新鲜事物极高的亲和力亦使得网络文学得到很多人的喜爱。或许还有一个潜在的原因,主要是针对年轻人,即载体问题。经典的纸质文学向电子载体的转换速度远远达不到年轻人们的需求,因此对于习惯了电脑的他们而言,还是看电子书来的方便和习惯。说到此处,还是呼吁一下图书的电子化进程能加快一些,当然,就我个人而言,电子书永远无法撼动纸质书在我心中的地位。网络文学存在着极为明显的弊端。资源的极度丰富和新鲜的血液既是网络文学的优势,又是其劣势。极快的社会节奏和现代人普遍的浮躁心态以及网络本身的特质使得网络文学普遍带着轻浮的影子,极难有真正的佳作出现。同时,网络文学中存在大量粗俗不堪的内容,对其主要的受众---年轻人会产生极为不好的影响。短时间写的东西可能不够严谨,见谅见谅。浅知陋见,不胜惶恐。
问题二:
二者实际上不可避免的存在交叉。至于分辨,说实话,“网络文学”本身就很难分辨。
“所谓网络文学,就是以网络为载体而发表的文学作品。本身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如果说网络文学有什么底线,就是对网络没有了解的人所写出的东西,没有官方人士在网上发表过(或者说网友流传上来的不算)的东西不是网络文学,仅此而已。”以上引号中的文字是网络对网络文学的界定,主要偏向于载体的方面。我个人认为,这种分类方法也是无可奈何的偷懒之举。
首先,“网络文学”这个词本身就是暧昧而费解的。什么样的东西才能被称为“网络文学”?“文学”这个词本身即限定了其属性。现在很多写网络小说的人,即使再有名,再受追捧,大多数的也只能被称为“写手”而已,而不是作家(其实现在作家也不值钱了……),这本身也说明一个问题,并不是所有网上的相关东西都可以被称为“网络文学”的(这可能与我原来说的有些出入,但原来的是宽泛的说,现在是更进一步的讨论)。缩小了范围后,再来回头看。想从价值观方面来界定网络文学与其他文学是不很现实的。因为“网络文学”正和网络本身一样,拥有其惊人的包容性,其价值观不可能用一种或一些词汇来界定,这与其他的具体到派系的文学称谓不同。内容,叙事法,语言等同上。所以,由此可以看出,狭义的“网络文学”的确只是载体的区分而已。那么我们只好回归广义的网络“文学”了。剔除掉只是因为载体的原因而被称为“网络文学”的真正的“文学”后(这本身又是一个令人纠结的难题),所谓网络文学的辨别就容易了些。由于篇幅原因,这里只能大概说一下,所以必然不可能全面。
价值观,这个与社会的现状关系密切,大部分的,浮躁而缺乏严谨,快餐化现象严重。内容,大多空洞而缺乏令人深思的思想。所表述的道理或“非主流”,或主流却浅显。不能给人以精神上的深层的帮助,对社会的思考和反思也缺乏严肃的态度和认识的深度。很多东西粗制滥造,千篇一律。叙事法,呃大多很幼稚,不够凝练。至于语言,这个倒算是挺好的标志——网络化语言。(又是一个议题,呵呵)
当然,根据辨证法的思想,网络文学中也有能令人获益的东西,只不过目前瑜不掩瑕而已。网络文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其旺盛的生命力是不可否认的。我们应该以正确的态度辨证的对待它。
限于个人认识的局限性以及个人价值观的基本导向,以上的文字不可避免的具有其不足之处,望见谅。希望这些能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