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们应如何看待网络词语
摘要 流行语,被称为国家的“口头禅”,它们在大众中口口相传,承载着各个时代群体的集体记忆。据中国新闻网报道,根据网络热度排名,2016年十大网络流行语近日出炉,“蓝瘦香菇”“洪荒之力”“小目标”“宝宝”等十大网络热词入榜。一阵喧嚣之后,也不禁令人深思,对此既要理性看待这些网络流行语,也不能把这些流行语当成一种时尚,更不能滥用。
Ⅱ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网络词语
我们应该理性对待,理性使用。既要有开阔的胸怀,也要冷静思考和鉴别,积极引导,最大限度发挥其作用,去除其消极作用。不跟随很多的人一起议论,也不跟随很多的人一起拍摄,我们要共同维护网络的安全环境。
换句话说就是在网上跟网友聊天的时候,可以用网络词语,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如果跟朋友或者是跟上级领导说话的时候,一定要用正确的词语才可以。现在的年轻人都比较喜欢上网冲浪,所以他们经常会把网络用语用在现实生活中,这样也是可以的。但是一定要分清楚,人和场合才可以运用。
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善待这样的文化,它是网络时代的代表,网络时代的烙印,新兴词汇是网络语言简便使用的体现,丰富了多元的文化体系,活跃了人们的生活,方便人们在网上进行交流,体现了文化的创新运用,在某些领域和范围内也发挥了汉语博大精深的作用。
对网络热词这一新生事物,我们的态度应该尊重支持网友的创新精神,应该自觉溶入对网络热词的熟悉了解之中,应该因势利导把网络热词琢磨得更精彩,更生动,更形象,更有趣,力求多点正能量。
同时也要注意扬长避短,发扬其有利的一面,改善其不利的一面,通过一种合理的方式将汉语文化创新并传承下来,使其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Ⅲ 如何看待网络流行词
对于学生作文中出现网络流行词语的现象,人们看法不同。一些人认为网上的流行词语不规范,会对语言造成污染,应当禁止在学生作文中出现;另一些人则认为它自由活泼、生动幽默,是语言多样性和充满活力的表现。
这个看似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用文化理性去思考,从语言学科的视角去判断,以文章的传播功能加以审视。具体来讲,就是要分清网络词语的不同属类(前提),分清表义功能上优劣的界限(实质),分清使用的场合(解决方案)。
从属类看,网络流行词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网络专指词,即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译入、引入或组合而成的新增语汇,如“博客”“微博”“在线”“网迷”等;另一种是网络代替词,即网民在网上写作、聊天、发帖时使用的非正式词语,如“光光”(独身男人)“神马”(什么)“烘陪鸡”(homepage)之类。这两种词语都因网络传播而出现,都可看作是网络流行词或网络“热词”,但它们的功能、属性和用途相差甚远。前者为新义词,意义是增殖的,即汉语中原来没有相应的词汇。比如“播客”“网络推手”这类词,互联网出现前不可能存在。而后者多为同义词,在汉语中已有相应的词语,只不过采取了“另类”的表述形式。一般而言,专指词比较规范,由有文化修养的人根据表达需要新增而来;而代替词则大多不规范,是网友在交流中渐次约定俗成的。
事实上,人们有争议的网络词语主要指向网络代替词语,因为它们大多使用不规范,而且用于即时、随意、感性的表达,追求情绪宣泄或戏谑搞笑,有明显的低俗化倾向。例如,当用“青蛙”“狼族”“驴友”等词汇指代某一类人时,已超出了善意的嬉戏而多少带有侮辱色彩,无疑属于不文明现象。
从功能看,词语规范的目的在于更好地表达与交流,而表义混乱的词语难以增强语言的活力,无法促进语言的发展。判断词语优劣有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其表义是否准确。例如“主页”一词言简义明,而用“烘陪鸡”替换“主页”,反倒使人不知所云。需要强调的是,不论通过什么介质书写,错别字的出现都是不规范现象,其后果是引起表义错位,造成交际障碍。遗憾的是,眼下网络代替词中的错别字现象十分严重,诸如把“压力”写成“鸭梨”,把“喜欢”写成“稀饭”,把“版主”写成“板猪”等。至于用“走召弓虽”来表示“超强”,用“天才”来表示“天生蠢才”一类,更是不能允许。比方说,当用“鸭梨”代替“压力”,面对“那里的鸭梨很大”这样的句子时,人们该如何理解呢?是“那里出产的鸭梨大”,还是“那里的环境条件给人的压力大”?因此,从中、小学到大学的各种作业、习作、论文,应当坚决杜绝网络代替词的渗入和影响;语言教学一定要坚持基本的原则和要求,不能赶时髦、凑热闹。
从传播看,网络代替词应当在特定范围内存在。为保证语言教育和信息传递不受干扰,应当把网络代替词限定在网上聊天、发帖、个人邮件、手机短信等范围之内。随着网络功能的扩展,各种新闻已实现网上传播,许多文件、文献、事务文书、科研资料等也会通过网络传播,这时就得拒绝代替词的侵扰——这也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不使用不规范网络词语的前提条件。
分清使用场合,给其生存的空间,也是考虑到语言本身就是生态化、多样化的存在,更何况人际交流状态需要多样化的语言形式。例如,不能因为有“再见”这个正规词,就取消“拜拜”这个非正规词。从交流空间来讲,网上比纸质有更大的自由性和灵活性,交流的渠道、方式也更加丰富多样。于是,随意表达和零星片断、通俗形象和轻松活泼、情绪宣泄和调侃逗笑也就在所难免,没必要非得追求正规书面语言的典雅与庄重。
此外,对网络词语的判断还要参照汉语的表达习惯。在网络流行语中,有不少不合汉语习惯的表达形式,如“BTW”“555”“3Q”之类。对于不上网的人来说,看后如坠“云雾”。在这一问题上,以往的经验教训值得注意。例如,比起直译的“祖母绿”“德谟克内西”,意译的“翡翠”“民主”更符合汉语习惯。作为俗文化表达形式的网络代替词,大多如同流行歌曲一样,只是昙花一现,便成了过眼云烟,空耗人们的察识而已;而且,其中一些词原本就是“闹着玩”,属于无聊的文字游戏,没有实质的意义和功能。如果不加分析地收集、编纂网络代替词,弄不好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现在有人在编《“汗”语言字典》,所谓的“汗语”指“使人流汗的语言”,这本身就不严肃,有猎奇、炒作之嫌——难道有必要建立有别于“汉语”习惯的“汗语”习惯吗?
当然,并非所有网络代替词都不规范,也有一些符合汉语习惯且有表现力的。如“灌水”一词,原意与写字无关,现在网络流行语中用来指“发无聊的帖子”,形象而生动。问题在于,网络代替词孰优孰劣不可能由正在学习语言的学生去判断,只好交给时间来检验。
Ⅳ 如何看待网络新词汇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网络的普及,不论影响好坏,网络新词汇的出现已成必然。网络词汇的出现与发展一方面体现了人们文化表现方式的多样化,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人们对应用了几百年的传统词汇的厌倦,他们想寻求一种更能直接体现当时人、事、情、景的词语。其实网络新词的出现也部分地反映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但某些低俗、粗鄙的网络词汇也充斥着我们的视听,这又是其负面性。要一分为二地正确对待网络新词汇这个事物,既要看到其积极的一面,扬其善,又要注意其消极的一面,抑其恶!大家共同推动这个新事物积极健康的发展。
Ⅳ 你怎样看待网络用语请简要说说你的看法。
网络语言也是一种语言实践,能在学生中间风靡,就说明它是有生命力的。但是,如果用网络语言写出来的东西大部分人都看不懂,影响了沟通,也就失去了语言的意义。同时,老师和家长应该用宽容和理解的心态看待这种现象。
在语言的长期发展中会出现一些新的词汇,有一部分有生命力,有一些会被淘汰,这些新出现的网络词汇中有些可能成为汉语的新词汇。网络语言是年轻人的一种调侃语言,它也有个生命力的问题。对网络语言我们要有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对网络语言的出现不要大惊小怪,视为洪水猛兽。
Ⅵ 如何正确看待网络新词汇
当前,互联网的发展正在深刻改变着语言使用生态,在“两微一端”、网络论坛等媒介中,新潮网络词汇随处可见。一些网络语言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犀利传神、精确达意,其流行对丰富语言表达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也应看到,网络语言存在泥沙俱下问题,低俗浮夸语言屡见不鲜。
网络语言传播力强,不规范甚至低俗的网络语言绝非无伤大雅,实际上会对语言安全、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带来负面影响,不规范网络语言的流行会使语言所承担的正常沟通功能受到影响,一些不良网络语言的传播,甚至会降低青少年对汉语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自信。
所以应该开展网络用语辨析教育,引导学生自觉抵制违反汉语规则的行为,清楚语言文字使用的“对错美丑”,引导学生热爱汉语、正确规范使用汉语。
(6)如何正确看待网络词语呢扩展阅读
近期出现的一些高频网络新词汇
1、钢铁直男
原意指异性恋男生,但在很多异性恋女孩的指责下,已经演化为具备贬义色彩的词语,指在女孩前面总是一根筋,粗线条,不明白如何花式讨好女孩的男生。
注:直男癌指的是内心深处岐视女孩的男生,具备大男子主义趋向,也许和如今一般含义上的钢铁直男人群有一定程度的重合,但只是差了一个字,可是两个彻底不同的定义,一些钢铁直男尽管不太善于讨好女孩,面对女孩时不够圆滑,但他们内心还是敬重女孩的。
2、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顾名思义就是沉没下去,不能考虑的成本,即已经发生的成本,且对以后的决定不产生作用。例如买了一场比赛的门票(不能转让),突然下大雨了,出现了需要做出决定,是去看比赛还是不看比赛。
但是门票的钱已经花了,不论去还是不去,门票的成本已经产生。决定去与不去并不是由门票成本决定的,而且对比赛的喜欢程度大还是在家舒服躺着,通过电视看比赛哪个更让自己更愉悦!
Ⅶ 该怎么看待网络语言
提到网络语言,最多指的就是生于网络长于网络的一种语言,当然它最多就是用一种有意思的方式,被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混合表现出来,而这种表现又极具传播性。于是乎,我们最常常见到的就是,它像病毒一样的被广泛使用,并且以不可思议的方式衍生出,更多更有意思的新兴语言,甚至是衍生出表情包和颜文字等等。
由此可见,“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是我们对于一些热点事件的缩减以至经验总结,虽然不能够全部被引进教科书当中,但是依旧可以帮助我们达到排解生活苦闷,快速与对方拉近距离的小“窍门”,我想这对于“网络语言”而言,就已经足够了!
Ⅷ 如何看待 网络热词
一些热门网络用语反映出人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丰硕发展成果惠及千家万户,百姓日子越过越滋润。跳广场舞、跑马拉松、去健身房……这类“燃烧我的卡路里”的健康生活方式成为时尚。人们通过“确认过眼神”“土味情话”“皮一下”这些风趣的语言,欢乐了自己,也感染了别人。
正能量
一些热门网络用语传递正能量,为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对那些不关注客观事实,以抬杠为目的,为反对而反对的人,广大网民称之为“杠精”,对认可的做法和事情,大家也毫不吝惜“skr”一下,点赞称道;而“C位”永远留给最受瞩目的那个人,同时身处“C位”也意味着肩负更多的责任。
更有一些网络热词饱含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拜“锦鲤”表达的是对诗和远方的憧憬和向往;而“佛系”心态这类热词,则折射出部分群体尤其是年轻人,在面对社会压力时的些许无奈和自我调整的尝试。
Ⅸ 怎样看待网络用语
当今时代是一个互联网时代,网络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同时人们的思维、语言也发生了变化。日常生活中的用语,经过网络的快速传播和放大,成为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语之所以能够吸引众人眼光,与它其中的修辞学内涵是密不可分的。
现代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无论哪个年龄阶段的人,都会感受到生活的压力。网络上便出现了“鸭梨”,并迅速流传,成为网络流行语,不少人在社交网络上直呼“鸭梨大”。分析起来,这个词实际上是运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谐音是汉语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方式,他是指在语言应用的过程中借助音同或音近的语言特点表达丰富,隐晦或曲折的意思,从而形成特殊的语言表达效果。通过谐音的转换,新词可以表达原词所不具备的意味,增加语言的艺术情趣。
把“压力”说成“鸭梨”,体现了谐音修辞使原本呆板严肃的普通话变得生动活泼起来,符合人们日常生活与网络交际的需要。有压力本来是一件十分消极的事情,会让人产生挫败感,甚至失去生活的信心,“压力”是个非常沉闷的词语。而“鸭梨”,无论是文字外在形象还是读起来,都有一种俏皮可爱的感觉,于是这种负能量似乎也变得没有那么黑暗,显得生动活泼阳光。现代人们的联想想象丰富。
鸭梨本来是河北的一个梨的品种名称,网友将“压力”说成“鸭梨”,也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像吃鸭梨一样,一口一口啃下去,鸭梨总会被吃完的,压力也是总会过去的。网络语言也是一种语言实践,能在学生中间风靡,就说明它是有生命力的。但是,如果用网络语言写出来的东西大部分人都看不懂,影响了沟通,也就失去了语言的意义。同时,老师和家长应该用宽容和理解的心态看待这种现象。
在语言的长期发展中会出现一些新的词汇,有一部分有生命力,有一些会被淘汰,这些新出现的网络词汇中有些可能成为汉语的新词汇。
网络语言是年轻人的一种调侃语言,它也有个生命力的问题。对网络语言我们要有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对网络语言的出现不要大惊小怪,视为洪水猛兽。
Ⅹ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网络词语
我们应该理性看待。网络词语虽然新颖、时尚、生动、幽默,但也存在许多不符合语言规范的问题,特别是由谐音引起的排版现象。要认真判断,学好汉字,遵守语言规范。
网络词语是一种新兴的、创造性的词语,在网络世界中非常流行。我们的同学经常使用网上聊天,如“川菜”、“蘑菇酷”、“妈妈达”和“666”。我们可以互相理解,为生活增添一点快乐的色彩。像“点赞”、“给力”、“正能量”这样的词有时在作文中使用,报纸和杂志也使用这个词。
有时它们是缩写的,因为它们短、有趣、时髦。比如我经常把“想你”简化为“3Q”,但老师说它不规范,规模小,也不提倡使用。所以我认为网络用语应该有选择地使用,不失规范、有时代气息的网络流行语可以更多地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