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预防与应对网络攻击
一、部署适配的安全设备
企业根据自身的安全状况,部署相应的网络安全设备。运维遇到问题,可以考虑部署堡垒机;定期自动化漏洞检测,可以考虑部署漏洞扫描系统;进一步加强Web应用防护,可以考虑部署Web应用防火墙。
网络安全设备并不是越多越好,应依据实际需求来进行采购,如果不懂得合理利用和维护,安全产品再多也是徒劳。
二、随时对IT资产进行备份
网络攻击猝不及防,往往给企业的重要资产和信息带来重大打击,当IT资产在遇到网络安全问题时,平时应保持将重要资产进行备份的习惯,并且做到异地备份,保证数据的完整性。
三、制定相关网络安全机制和政策
企业内部应制定相关的网络安全机制,网络安全问题不可忽视,它将涉及到企业的业务发展。往往人们容易忽视的东西,更容易出错;在网络安全建设中,网络安全管理制度也是必不可少,它能够对内部人员进行约束,当问题来临时能有条不紊。
四、就网络攻击响应场景进行演习
任何的突发事件,没有人能够预料到,但如果对其可能发生的情况提前进行一次预演,当突发安全事件来临时,应急预案可以时刻做好准备。网络安全法中对应急预案也提出了相关要求,具体请参考网络安全法。
五、加强员工网络安全意识
尽管企业管理者有足够的网络安全意识,员工也同样需要加强。信息泄露、数据丢失等情况时有发生,而此类情况大多都是内部员工网络安全意识缺乏引起。钓鱼邮件、使用弱口令、保存数据不当等操作都容易引来网络安全问题。因此应做好定期的宣贯,对员工使用操作不当等行为进行培训。
六、定期对IT资产进行安全检测
网络攻击的有效防范,少不了定期的安全检测工作。对IT资产定期体检,能及时发现问题所在,并在短时间内处理,以防后患。而安全检测的手段有很多,比如:漏洞扫描、渗透测试、代码审计等,企业可根据自身需求和预算进行选择。
❷ 全媒体时代,如何积极有效应对网络舆情
全媒体时代,如何积极有效应对网络舆情
业界认为媒体微博主要有三个功能:形象塑造、关系建设、公共信息服务。微博有很多优点,诸如稳定、简单、快捷;但微博也有其致命缺陷,例如其庞大、广泛、不确定的受众面让用户不好把握这样的多元互动。基于视野窄化的原理,从个人情趣爱好出发,微博用户会选择具有某些一致性的人进行关注,这种用户偏好聚合下的自我的议程设置,逐渐形成一个舆论群体。要想使得自我议程设置成为公众议题,媒体微博必须要善于分析自身受众心理,发布适合一部分受众的内容,不断提高粉丝的参与度。媒体微博在运营时要注重策略调整,通过形象塑造、信息推送、意见领袖、话题策划等策略增加自身微博的影响力。
微博言论空间的自由性及巨大的发表空间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的公开透明,其裂变的传播效果增强了微博舆论监督功能。媒体微博在其传统媒体的强大的影响力基础上提高了信息的实效性,通过强互动凝聚舆论力量,在热点事件当中自成一派,引导舆论走向,形成密集的监督网。在新媒体时代,如何做好舆论话题的引导,如何掌握主动权,这是我们当下急需的。
一、学习认识新媒体,进一步认识新媒体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新媒体有着明显不同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媒体的特性,认清这些特性,才能更好地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新媒体在信息发送上具有即时性。传统媒体反映的是新近发生的事实,而新媒体却能将正在发生的事实瞬间告知公众。这给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带来了新的挑战,政府部门和传统媒体必须转变观念,学习认识新媒体,通过新的传播渠道及时发言、传播资讯。一些政府部门已经开设了官方网站、博客、微博等,积极疏通传播渠道。事实证明,善于运用新媒体,及时回应民意诉求,对密切与群众的关系,对提升自身影响力,都十分有利。
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上具有互动性。无论是参与网上讨论、转发手机短信,还是转载网络言论,受众常常集信息的接受与传播于一体,传统媒体时代“我播你看”的单向流动,正向“全民参与”的传播模式发展变革。这带来了传播内容的极大丰富,各种信息都被拓展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社会思想意识加速多元化,传统的舆论引导格局正经受着深刻的冲击。新媒体的出现,既为公众参与政治生活开辟了新通道,也为党和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提供了无限可能。领导干部需要改变执政理念与方式,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和途径,搭建起党务公开、政务公开、优化决策流程和执政方式的新平台,及时、全面地与公众沟通。
新媒体在信息接收上具有集群性。集群式接收、个性化传播是新媒体的又一明显特征。不同年龄、收入、职业、兴趣的人们在对信息的鉴别、筛选上,具有一定范围内的趋同性,这种趋向促进了新媒体的发展,新媒体的出现又加速集群性进一步走向深入。舆论格局的变化,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继续延续以往“批量生产”式的传播方式,传播效果必然要大打折扣。
二、善于运用新媒体,是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新突破口
置身新媒体时代,怎样更好地传播主张、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怎样更好地化解矛盾、在危机事件发生后掌握主动地位,怎样更好地听取群众呼声、进一步改进工作,都是摆在执政党和各级政府面前的重要命题。媒体技术、传播手段的更新,为进一步联系群众、更好地服务群众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一要合理设置议程。传统媒体主导的传播形态,其特点是“一对多”,媒体往往能够引导和控制舆论,起到议程设置的作用。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如果点击率够高、转发量或转载量够大,普通人的言论一样能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引发社会大讨论,传播形态变为“多对多”。研究发现,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体与受众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设置议程的复杂关系。这就要求执政党、政府部门必须遵守新闻传播规律,主动出击,善于运用传播技巧,使媒体愿意围绕自己发布的信息进行报道,并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互动,产生放大效应,合理地为公众设置议程。
二要处理好突发事件。突发事件消息的瞬间广泛传播,是新媒体凸显威力的重要表现。然而,怎样恰当处理好突发事件消息的发布,一直以来都是政府部门深受困扰的一个问题,新媒体的介入,使这种困惑更加凸显。当前,新媒体逐渐成为热点新闻的首发媒体,而政府部门和传统媒体却频频在第一时间失语。公众被具有震撼性的消息“击中”后,很快开始参与各种猜测和讨论,这固然印证了新媒体传播之快、影响之大,但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也是权威解释缺席后情绪焦虑的一种反映。在传播技术足以颠覆传播形态的今天,不敢说、不愿说、说不好都需要摒弃和改变,人们呼唤政府部门改变心态,尊重公众的知情权,真正从有利于事情解决的立场出发,在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的前提下,利用好新媒体这支利器,将事件真相和处理结果及时告知公众,平息不实传闻,主导社会舆论。
三要做好舆情分析。从根本上讲,网络舆情监测要求达到实时性、全面性和准确性。多瑞科舆情数据分析站能满足系统舆情信息服务市场三个要素,实时性:舆情获得越早,给应对和处置留下的余地就越大,而网络舆情的发展往往是爆发式的,机会稍纵即逝,一旦错失最佳时机将追悔莫及;全面性:网络舆情容易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信息量大,容易使很多重要信息被忽略;准确性:海量信息条件下,如何准确地掌握问题核心,不为纷扰所困,是得出正确判断的关键。“舆情是社会的脉搏”,随着网民队伍不断壮大,网络舆情越来越受重视。源自网络的言论和现实意见相互影响、融合,往往成为社会情绪的晴雨表。由于参与的门槛低,同时具有一定的隐匿性,网络舆情某种程度上更为真实地反映了大众心声。善于倾听,及时捕捉网络舆论热点,了解不同阶层群众的想法和愿望,并对公众的诉求整理、吸纳之后转化为决策依据,对密切党群关系、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三、善于管理新媒体,打造积极健康的话语场
新媒体发展迅猛,出乎很多人的预料。人们在为它推动公众知情权、参与权建设叫好的同时,也逐渐认识到,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它需要接受相应的监督管理,规避可能带来的弊端。首先要正视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特点。匿名发言会降低传播者的责任感,致使网络上出现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时候人们来不及辨识事实真相,就开始表态发言,加速了不实消息的散播;有的网站或网民为了提高点击率,将一些垃圾信息、不健康不道德的信息也放到了网上……网络传播的即时性、广泛性在这些时候“助纣为虐”,致使网络舆论走向暴力和失范,网络监管也成了一个世界难题。其次要加强立法,促进新媒体健康发展。很多国家都在网络安全、信息自由、未成年人上网保护等领域进行了立法。当前急需建立和完善与新媒体直接相关的法律制度,将新媒体置于相关部门有效监管之下。新媒体存在的舆论风险,不仅需要执政党和政府部门高度关注,公众也需对此廓清认识,提高媒介素养。要使公众了解,在享受言论自由的同时,虚拟世界同样也要讲大局、负责任,网络世界中的个人言行,一样要接受法律法规的监管。监督的作用体现在一方面优化自媒体舆论生态,另一方面培养网民的权利意识,鼓励网民以公开的、合法的途径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新的传播格局,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极大挑战,但挑战与机遇往往并存。适时开通微博,利用这个传播平台,给信息插上飞速传播的翅膀,粘合更多的网友扩大自己的网上阵地,从而在这个网络舆论场中查知民意、发出声音、引导舆情,这是时代赋予传统媒体的使命,更是传统媒体转型的契机
❸ 如何正确应对网络舆情
一、如何防止舆情发生
1.组建网络舆情管理的常设队伍
这支常设队伍成员建议包括决策层负责人、公关部负责人以及其他主要部门的负责人,这些成员应随时保证畅通的联系渠道和预备的联系方式。当舆情危机发生时,该队伍自然转型为舆情危机领导核心。
2.树立舆情舆情危机意识
要培养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全体人员的舆情忧患意识,尤其是作为管理者首先就要具备强烈的危机意识,能把舆情危机管理工作做到危机实际到来之前,并为应对舆情危机做好组织、人员、措施、经费上的准备。
3.加强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内部传播流程管理
适当时候进行舆情演练,让内部人员熟悉发生危机时必须要做的事情。
4.建立舆情危机预警体系
危机是企业或单位内外环境出现问题造成的,因此,在危机爆发之前,必然会有一定的征兆出现。这个时候,建立舆情危机预警体系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如与识达科技这样的舆情监测服务平台合作,可做到全网舆情的24小时实时监测,并能同步识别“你”想关注的舆情信息,同步预警上报,为危机的处置创造先机,从而达到及时止损的目的。
二、舆情发生后怎么应对
1.主动作为
对于已经发生的网络舆情,不能怕,更不能躲。如果存在怕和躲的心态,就容易始终处于被动应付、消极应对的局面。要变被动为主动,主动接触新媒体,主动联系,主动沟通,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正确引导舆论导向。
2.尊重网友和媒体
网友和媒体的眼睛是雪亮的,任何试图糊弄的行为都是徒劳,最终适得其反。要站在舆论的角度思考问题,倾听舆论的诉求,并真诚回应舆论关切,充分考虑社会公众的心理认知和情绪感受,依据社会常识应对舆情。
3.快速及时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很快,如果没有及时应对,造成的影响将会以指数级速度扩散。
因此,这个时候就需要借助专业的舆情监测服务平台,展开24小时实时监测,确保第一时间发现舆情,否则就容易错失有效应对的关键时机;也不能按照平时的工作节奏,按部就班层层签批走程序,必须第一时间研判分析,尽快拿出方案,及时应对,尽早控制住舆情扩散,力争将负面影响降到最小。
4.公开透明
公开透明是舆情应对的天敌。遮遮掩掩、暗箱操作容易反而更容易引起误解,即便结果或结论是正确无误的,网友和媒体也会质疑相关程序是否得当。公开透明的态度,能够赢得大众的信任,要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做到及时公开、定期公开,能公开的尽量全部公开,公众看到的真相越多,对事件的怀疑和猜测就会减少。
5.合理处置
针对各类网络舆情信息,及时采用“化、沉、删、正、热”等策略,有序应对,提高网上舆论舆情引导能力。在具体的处理方面,主要可采取的手段有:联系发布者删除、直接进行投诉、借助官方的对外渠道以及权威的媒体、意见领袖进行积极正面引导、借助SEO手段淡化负面等等。
❹ 作为中学生应如何应对网络中的信息冲击
第一,从学校的角度:学校应该积极的定时的且多次的召开中小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大会,并且要求各个班级每周召开网络安全教育班会。
第二,从家长的角度:多去引导孩子,积极健康的上网,网络欺骗主要是通过一些不安全的网站,不安全的链接来转达消息的,所以培养孩子的上网合法与合理性也特别的重要。还有,家长应引导孩子,不要抱着捡便宜的思想,去进行网上活动,大多数网上欺骗,就是抓住了人们爱图小便宜的这个思想,以至于让他们有利可图。
第三,从社会的角度:社会应积极的效应社会的需要,严厉的进行网络安全管理,发动起法律的作用,强制的去管理网络欺骗。
第四,从手机制造者:他们在手机的安全提醒上,应该加强技术,巩固技术,现在的手机在这一块上,做的也特别的好,尤其在游戏这一块,实名认证,“限游”,就是中小学生,你的上网时间是受限制的。
总之来说,不要有图便宜,明白天上没有掉馅饼这样的好事,一般像网络欺骗离你还是很远的。
❺ 如何应对网络舆情
我国互联网络20年奇迹式的发展,深刻改变了传播格局和舆论生态,网络成了信息传播主阵地,成为民众表达诉求的首选平台。民众声音一经网络发酵就会形成牵动舆论神经的网络舆情事件。我们要克服舆情无常的侥幸心理,改变舆论可控的错误认识,走出眼高手低的实务困境,以端正的态度、得当的措施和灵活的方法,沉着冷静地应对舆情,成熟自信地引导舆论。
一、压力面前不卑不亢
当前,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矛盾不断凸显,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民众更加倾向于通过低成本的网络渠道来呼吁和呐喊,网络汇聚的各种声音汹涌来袭,网络舆论以其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得到全社会的重视与认同。网络舆情频发高发多发突发成为常态。处置网络舆情首先要适应挑战,破除传统的不理、不用、不管的思维定势,舆论压力面前不卑不亢,做到不慌、不怕、不躲、不拖、不堵、不抗、不纵。
1、不要慌。舆情突发后就会被置于一个举世瞩目的境地,就会曝光于公众的监督之下,六神无主,自乱阵角,慌张应对,说话口无遮拦、主观武断、乱下结论,容易乱中出错,反而把自身置于漩涡之中,给应对带来被动。淡定而镇静地坦然接受现实,有助于理性客观化解舆情。
2、不要怕。面对众声喧哗、缺乏理性的一边倒式的舆论监督所带来强大的杀伤力,畏惧害怕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抛弃胆怯心理,勇敢面对才是解决问题的起点。
3、不要躲。舆情突发后,各路媒体蜂拥而动,记者八面云集,面对种种质疑,四处躲藏,推三阻四,避而不见,只会加重舆情,谣言横飞,丧失处置舆情引导舆论的主动权。
4、不要拖。采用应对传统危机的经验来处置网络舆情,“拖一拖就会过去”的思想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而沉默只会将问题越拖越大,进而丧失自己的立场,葬送自己的公信力和网络形象。
5、不要堵。舆情事件引起舆论涛天,引来无数围观网友,对事件原因经过结果不宣传报道,不释疑解惑,实施信息封锁,以灭火心态处置,只会让网友更加猜测背后的真相是什么,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舆论往往会偏离应有轨道,甚至会引发恶果,造成社会危机。
6、不要抗。引起网络关注的事件一般是因为有勃于常理和常识。网络情绪面前,视舆论呼声于不顾,固执己见,不接受批评,逆网络舆论压力而行,采取与网络民众对抗方式,违民心民愿,极不可取,非智者所为,更易让真相错综复杂。
7、不要纵。面对舆论带来的压力,以妥协退让思维的方式来进行“断腕切割”,或划清界线,或推卸责任,刻意纵容讨好媒体和舆论,不仅损害自己形象和切身利益,相反吃亏还不一定讨好,甚至会成为众矢之的,更会激起网络民众更多的愤怒和拍砖。
二、还原事件客观公正
自媒体时代,以网民为主导的传播现实,提高了社会矛盾的舆情化概率和速度,也极大地增强了舆情的波及力和影响力。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延伸,网络舆情是社会不同层面复杂矛盾的外显形式,反映的是社会实情。处置网络舆论还原事实真相,应站稳立场,全面客观,尊重监督,用证据说话,以法律为准绳。
1、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杜绝“谣言止于下一个更大谣言”的根本,也是调查事件过程中必需始终坚守的原则,更是化解恶意的诋毁与攻击、消除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误解和争议的武器。要尊重客观事实,准确、全面调查事实真相,线下决定线上,实情决定舆情。以真实性和权威性的真相信息和进展情况,努力提高舆情应对质量,不断清朗网络空间。
2、以人为本。舆情处置不仅是矛盾双方的舆论较量和妥协,更是对广大围观网民追求真相的尊重和交代。积极妥善处置网络舆情,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首先表现在全民“弱势感”增强的网络舆论场里,要有敬畏民意的意识,以平等对话的方式,加强与网络民众的交流互通。其次表现在舆情处置要考虑民意的认可度与承受力,要澄清公众的疑虑,增加公众信任,化解社会的不满。再次表现在对待具体舆论漩涡中的具体当事人权益的呵护和保障。
3、依法进行。舆论场的情绪虽然可以瞬间点燃,但更多的网友已逐渐明白“有图未必有真相”。在客观全面还原事实的基础上,一定要用证据和法律得出能令人信服的公正结论。依法处置是我们不受媒体和舆论裹挟的根本,彰显法制和公平公正是我们不被少数人制造的网络舆论假象所迷惑,避免沦为网络多数暴政的帮凶的正确选择。
三、回应关注灵活多样
在处置网络舆情引导网络舆论的过程中,如何消解各方的猜疑与分歧、体现权力的公信力,考验着党委政府的决心;如何在各种批评和指责中与网络民众展开全方位的沟通和交流,锤炼着每位领导干部的智慧。网络治理的建设期,掌握舆情处置的时、度、效原则是各级领导干部克服“本领恐慌”提高科学应对水平的秘籍。
1、掌握时间。一要快速度。第一时间抢占舆论的制高点,在舆情处置的黄金时间里及时发出正面声音,和“谣言”赛跑,做到关键时候不失语。二要适时机。需要表明立场和态度之时,马上回应,坚决不能拖拖拉拉,防止因议论而陷入被动;存有争议的焦点问题并非越快越好,而是要慎重对待,根据调查情况,选择合适时间节点适时引导。
2、把握尺度。一要注意广度。向社会提供全方位信息,满足不同社会群体不同层次的信息需求,消除可能产生负面舆论热点的信息盲点,真正遏制谣言,引导舆论走向。二要考虑深度。舆情处置回应必须把握好边界和底线,争取冷热均衡、疏密得当、深浅适宜。三要严把精度。回应要解决舆论关心的焦点问题、抓住莫衷一是的热点问题和网友应知而未知的盲点问题,引发共鸣,进而有效地引导舆论。
3、注重效果。一要见到成效。当下,舆情事件下的网络舆论正由喧嚣哗然逐步趋于理性,一些无良媒体和公知兴风作浪的空间正受到挤压,网络民众体现出更多的理解和包容,我们要认真研究网络传播规律,调整舆情处置和舆论引导方式,运用网友能接受的网言网语,加强沟通交流,积极打通两个舆论场。二要建立长效。舆情应对和舆论引导要标准兼治,建立常态监测和研判、预警、应急机制;要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动,发挥各媒体优势,立体化、多渠道展开舆论疏导,不断提高应对网络舆情水平。
在有效处置网络舆情化解舆论危机的课题上,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积极科学应对。坚守网络舆情应对三原则,不仅可以让网络秩序和正义不再迷失在路上,而且还可以让舆情处置应对的自信悄然回归。
❻ 当前我们面临着互联网带来的哪些问题和挑战,应当如何应对
第一,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想信息网络化得到稳步发展,应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来保障和推动。国务院出台的《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相关部门应当乘势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利用税收政策、采购政策、资本市场的政策来推动信息网络化领域的技术创新,从而提高信息网络化的发展水平,缩短与发达国家在信息网络化上的差距。
第二,加速普及全民的信息网络化知识。信息化关系到我们民族在这个网络信息时代的崛起与发展,所以,普及全民的信息化知识十分必要。某种程度上,信息网络化知识拥有量的多少和程度的深浅,不仅关系着个人在未来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前景,更重要的是还影响到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未来。此外,要不断拓展信息技术领域的国际合作,为我国的信息网络化争取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第三,着重发展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具体是指提高信息化装备能力;突破产业发展在集成电路、软件、信息平台等方面的技术瓶颈;积极引导和推动数字技术的应用;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加速产品更新换代,争取在众多领域尽快取得技术上的突破,以此推进信息产业的升级发展。
第四,将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广泛实际的应用。具体是指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服务信息化;推动企业信息化;加快电子商务的发展;统筹规划,实施信息化重大工程等。通过信息网络化的建设,使国民经济各部门在生产方式、经营手段等方面都有比较大的改变,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效率和素质,全力应对信息网络化带来的挑战。
第五,加大经济体制的改革,尤其是加快生产信息产品的大型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采取股权多元化、主板市场和二板市场上市、债转股等措施,使国有信息产品生产和运营企业加快转变经营机制,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做足准备信息网络化带来的相关挑战。
互联网带来的便利:
一、互联网消除了信息壁垒。
无论是想学的,想做的,想认识的,基本上都是可以从网络上解决的。互联网让学习成本变的很低,现在只要是想学的,基本上都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的教程!能自学、爱钻研的人可以很快的成长起来,变的越来越优秀,让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变大。现在的世界需要更加专业,但又更加全面的人才,而互联网给了大家这样的学习机会。
二、互联网扩大了交友圈子。
互联网让交友没有地域的限制,可以接触到更多优秀的人。好友变多了,选择变多了,找到合适伴侣的机会也增加了。随着互联网渐渐普及,网络上出现了很多社交网站以及一些即时聊天工具。这样,可以及时的在互联网上和亲朋好友分享照片或者视频。所以说,社交网站在一定程度上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
三、互联网丰富了业余生活。
互联网对于社会生活影响极深,网上娱乐非常之多。电影,运动赛事,音乐会,游戏等等,这些娱乐活动都可以在互联网上观看到,这是互联网带给我们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同时,在线购买这些活动的门票等等,为人们参加娱乐活动提供便利。
❼ 网络暴力的危害和应对的方法
1、网络暴力侵犯了当事人的权益。
网络暴力中,参与者非理性的群体攻击侵犯了网络暴力事件当事人,对当事人的身心造成了伤害,并直接侵扰了当事人的现实生活。
网络暴力混淆真假,在网络暴力事件的不断冲击下,原本难以辨识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变得更加难以区分。
2、网络暴力影响网民的道德价值观。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他们的行为和处事方式。
那么,面对如此的网络暴力,我们有哪些解决方式呢?网络暴力的解决方式如下:
(1)收集网络暴力的证据。
在信息泄露之后,很容易收到各种各种的邮件,接到天南海北的电话。这时候要留心,记下对方的电话或者是邮箱地址等有用的信息。
可能这些信息很琐碎,但是一旦收集好这些信息不仅能帮助自己维权,而且还可能帮助更多的人。
(2)向相关部门报案。
个人信息一旦泄露,可向公安部门、互联网管理部门、工商部门、消协、行业管理部门和相关机构进行投诉举报。
报案的目的一来是保护自己的权益,二来也是可以备案。一旦有更多的人遇到和你类似的情况,就可以一起处理。
根据刑法的相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以及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可能涉嫌刑事犯罪,公安机关可以介入调查。
(3)委托律师维权。
可以向专业的律师咨询相关的法律法规。如果律师给予肯定的答复,就可以利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4)提醒身边的亲朋好友防止被骗。
个人信息泄漏后,不仅可以用这些信息盗用你的账号,甚至还可能骗你身边的亲朋好友。所以一旦你的信息泄露,或者联系工具账号丢失,一定要第一时间通知你的亲朋好友,要他们倍加防范,以免上当受骗。
❽ 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论危机
谢金林网络舆论危机是网络社会政府经常遭遇的一种危机,它对政府能力体系可能造成致命的伤害,也可能为政府与公众之间良性互动提供新的契机。如何对其进行治理,将是网络时代政府治理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新时期政府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作为新形式危机的政府网络舆论危机的本质及其特点 政府网络舆论危机是网络社会政府经常遭遇的一种新形式危机,其实质是公关危机,挑战的是政府公信力与执政地位。在信息以光速传播的网络社会里,政府的某一个成员或某一个组织的任何一项不恰当的具体行政行为,都可能引发出众多的带有明显倾向的一边倒的负面舆论,将政府置于公众舆论的风口浪尖,严重损害政府形象,削弱政府公信力。第一,网络社会信息“无限制过滤”切断了不同经验之间的对话,使得正面舆论与负面舆论的交锋过程中,负面舆论常常轻而易举地压倒正面舆论,因而以讹传讹现象极易发生。网络技术的运用,赋予听众极大的自主选择权利,每个人不仅可以在信息超市中完全根据自己的需要“量身定制”信息,而且可以自由、即时地参与事件的讨论,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当网络给我们提供了大量信息的同时,又像魔术师的障眼布一样,限制了我们的视界,隔断了不同经验之间的共享与对话。一方面是便捷的四通八达的信息传播,一方面是理性商谈、经验分享如此之困难,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难以理解的吊诡的境象。在这个吊诡的世界里,真相在公众之间难以被澄清,而某些负面因素常常被随意放大。有关政府的负面舆论总是比正面舆论更容易激起听众的响应,大量的非理性的发泄性言论由产生。 第二,网络舆论“群体集化”现象使负面舆论极端化,加剧了负面舆论一边倒的倾向。所谓“群体集化”指的是,“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着偏向的方向继续前进,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网络社区不是一个统一的社区,而是由分化成不稳定的互相抵制的小团体所组成的。在小团体之内虽然有着高度的认同感,但团体之间彼此抵制。“信息过滤”使不同经验之间缺少商谈机制,而网络意见表达不是多数决定少数,而是少数意见领袖支配多数。所以,负面舆论出现之后,少数的意见领袖总是能够通过煽动性的言论将舆论往极端的方向推进。而对于公众而言,从众心理使他们更容易接受这些煽动性的一边倒的言论,负面舆论不断积聚,关于事件的舆论就因此而被定格。第三,网络信息传播的“虚拟串通”使得负面舆论随时都可以在大范围内出现一边倒的可能。网络这种超时空的信息链接,使得任何信息,不管其是真是假,只要达到引爆点,就有可能以燎原野火之势迅速在网络之中蔓延。负面舆论也是如此,当其出现在网络上吸引了一部分网民的注意,马上就可能通过BBS、博客、跟贴、网络聊天等形式迅速传播。传播的面越广,信息的真实性就越没有人去质疑;最后哪怕是谣言,在网络之中也被认为是真实。与其相反的舆论则会慢慢地在这个信息自由市场中被驱逐出去,整个网络世界中只能听到一种声音。 第四,网络社会权力“去中心化”使政府难以控制舆论的方向。网络社会里,政党与政府不再是信息权力的惟一拥有者,信息主导权被分散,以至于没有谁可以成为固定的意见领袖。谁是信息的主体,谁就拥有了权力,谁就是意见的领袖,这就是网络权力的规则。传统的政府权力不断被稀释,政府权威也不断受到挑战,甚至是沆瀣一气的小团体也可以通过极端的网络暴力,蔑视并攻击政府应有的权威。再加上一些地方政府民主执政能力比较薄弱,回应能力不强,新闻发言人制度不完善,甚至在错误的政绩观指导之下,为了所谓的地方政府形象,在危机事件发生的时候,采取极不明智的压制信息传播的手段。这种状况不仅不利于政府及时处理舆论,反而只能加剧负面舆论的传播,甚至导致小道消息广为流传,严重损害政府应有形象,使政府在负面舆论的漩涡之中难以自拔。政府网络舆论危机既不同于一般公共事件危机,又不同于其他媒介中的舆论危机,它具有独特的个性:(1)爆发的瞬时性。网络信息是以光速传递的,再加上网络舆论常受到“群体集化”机制的影响,在极短的时间里,关于事件的舆论可能就走上极端化的道路,将整个舆论发展方向定格下来,形成舆论危机。(2)影响范围的广阔性。网络传播信息的空间远远超过报纸、电视等媒介,互联网上每个结点间彼此有着无数通道相互链接。这种信息串联机制使有关政府某一事件的负面舆论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就传遍世界任何一个网络所能够延伸到的角落。(3)难以预测性。网络相比其它媒介更具有平民性、无序性,网络的物理结构使得任何人要控制它都极其困难,甚至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网络匿名也使网民可以放弃现实生活中的顾虑随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网络舆论将会朝哪个方向发展?谁会是意见的领袖?谁能左右舆论?这都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4)后果严重性。舆论虽然只是意见的表达,甚至有时仅仅是公众的情绪的反应;但是,民主政府必须建立在合法性的基础之上,公众舆论不仅涉及到政府形象,而且会导致合法性危机,甚至使政府丧失执政地位。所以,政府舆论危机相比公共事件危机而言危害会更大。 二、舆论危机是一柄双刃剑 危机确实可能带来极大的损害,但是危机并不仅仅意味着灾难,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危机可能导致严重的损失后果;如果处理得及时,处理方法科学,可能也会出现新的发展机会,政府舆论危机也是如此。一方面,它使政府面临极大的舆论压力,严重挑战政府的合法性,可能使政府整个执政能力体系受到严重的削弱;另一方面,它又给政府与公众之间对话和政府自身反省创造了机会。如果处理及时、科学,变被动为主动,通过议题的重新设置,在政府与公众之间展开理性的对话,就可以加深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互相理解,在新的高度上重构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合作与信任关系。首先,任何信息只要传播到网络上,不管其是真是假,总是由一部分“进入基准低”的人相信,然后“进入基准高”的人也受从众效应的支配,跟着信其为真。由于网络信息这种串联功能,一旦某种有关政府负面的舆论在网络上出现以后,很快便出现爆炸效应,政府形象很快就会被妖魔化。 其次,政府网络舆论危机损毁政府公信力,从整体上削弱政府的执政能力。当公民感觉政府所追求的价值观与他们的价值观念相一致时,他们才会从内心接受政府的政策,并真正与政府形成一个共同体,为政府所倡导的目标而共同奋斗。同样,因为政府所追求的价值与公民价值趋同,公民才能感觉政府真正代表了他们的利益要求,对政府才有真正的信任。一旦政府陷入网络舆论危机,就会导致广大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如果政府公信力受到质疑,公众与政府之间对抗情绪就会大增,政府也就难以整合社会不同力量推行既定的政策。即使强制推行了,行政成本也会极高,甚至导致公众与政府之间的冲突。第三,政府网络舆论危机又可以带来政府与公众关系发展的新契机,为良好的公共领域形成提供了发展的机会。当舆论危机爆发之时,大量公众都卷入到政治事务评论之中。无论其态度如何,怀着对事件的关注心态,希望政府能够对事件作出积极的回应。这种参与的激情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真诚交流打开了一个缺口,也为拉近政府与公民之间日益疏远的距离创造了契机。只要政府态度是明智的,就有可能利用其网络资源的优势,及时对事件作出反应,在特殊时刻开启真诚的对话,重新设置舆论的议题,及时改变舆论发展的方向。这样,不仅可以稀释危机效应,把危机所带来的损害控制在小范围之内,而且还可以通过真诚的对话起到教化公民的作用;在新的基础上重塑政府形象,重构政府与公民的相互依赖与相互信任关系,使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在一个新高度上得到更好的发展。三、政府网络舆论危机治理原则 第一,责任原则。勇于承担责任,这是政府在面对网络舆论危机时,特别是舆论危机刚爆发时的首要原则。政府如果不能勇于承担责任,甚至采取回避的态度,就会使媒体和公众都觉得有必要将事件真相调查清楚。这种对事件本身的好奇会使各种信息以更快的速度传播,将更多的公众吸引到事件的评论之中。相反,如果政府首先将责任承担下来,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让公众相信政府本身是真诚的,会负责地解决问题。那么,一些非理性的言论可以明显减少,就能给不断升温的事件迅速降温,减政府的压力,也为政府重新设置议题,平衡舆论创造了良好条件。急于说明事件的真相,或者先自我辩解的策略并非可取。因为如果这样,公众追究责任的强烈愿望不能得到平息,甚至会觉得政府是刻意要掩盖事件真相,找替罪羊以平息事态。由此否定性的批评可能会由此迅速增多,使政府在舆论泥潭中越陷越深。所以,承担责任是政府面对网络舆论的首要策略。第二、信息公开原则。网络社会信息传播是多途径的便捷的,压制信息传播在技术上根本就难以做到,封锁消息的做法不仅是愚蠢的,其结果也往往是事与愿违,只会使事情变得更为复杂。人们可能会按照自己有关事件的片面消息对事件进行解说,这就等于为不同的事件有不同版本的舆论提供了条件。关于事件的不同版本的解说在网络之中经过一段时间的流传之后,最后会很快地朝向极端的方向发展,这时要再控制舆论已经不再可能了。负面舆论出现之时,政府惟一的选择只有真诚公布信息,满足并维护公众的知情权。为了防止网络以讹传讹现象的扩展,防止小道消息四处流传,及早化解公众不满情绪,政府在事件之初就应当公开信息,将事件的真相、历史渊源、处理办法及早公之与众,为引导舆论发展方向,化解危机创造良好条件。 第三、真诚对话原则。面对一边倒的负面舆论的压力,比较明智的选择就是重构政府与公众、媒体对话的新机制,通过真诚的对话以获取共识,重建媒体与公众的理解与认同。网络信息传播的群体集化效应的解决只有通过真诚的对话,使不同的意见与建议都能得到平等的表达,不同经验之间互相分享,这样才能使事件的真相被公众所了解,才可能在公众之间达成对事件的共识。第四、积极争夺话语权,重新设置舆论议题原则。当舆论危机爆发之时,负面舆论大多是非理性,而且媒体的报道也只是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而对事件进行片面的放大,整个舆论也就被设定了方向,快速朝着危险的方向发展。如果只是对其作出回应,而不能重新设置议题,化解危机的所有工作都会处于被动之中。化被动为主动的惟一办法就是积极争夺舆论的话语权,重新设置议题。相比公众而言,政府在网络资源的占有上具有绝对的优势,如果积极利用主流网络争夺话语权,就能在危机爆发之时,通过公开信息重建对话的结构,把事情原原本本公之与众,将公众对事情的泄愤转变为对事件的本质及其解决之道的理性思考。这样,舆论方向才可以朝积极的一面发展,舆论危机才能化解。 第五、日常预警原则。政府舆论危机的本质是政府形象的危机。危机爆发与政府公信力、政府形象有着密切的关系。政府公信力越低,在公众之中形象越差,特殊事件引发舆论危机的可能性就更大。对于政府而言,加快电子政务建设的步伐,充分利用政府网站的平台,及时了解民情,掌握公众价值观念的动态,及时发现政府日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根据公众要求调整服务方式,满足公众的要求,这对于提高政府公信力,塑造政府形象是极其必要的。政府形象的“毁”与“誉”也绝非一时之结果。只有未雨绸缪,在危机没有爆发之时,及时全面掌握各种舆论动向,并疏导负面舆论,强化正面舆论对政府形象的作用,即使特殊事件引发出负面舆论,政府也可以通过积极有效的策略,迅速摆脱其危害,防止舆论危机蔓延。
❾ 面对突发事件如何处理网络舆情
按照社会政治态度性质不同, 可以把网络舆情分为正面网络舆情和负面网络舆情。 负面网络舆情会引发群体性事件, 弱化政府公信力, 造成社会认同危机, 影响社会稳定。 要想缓解网络舆论造成的巨大冲击, 有效管理网络公共空间, 正确引导网络舆情发展,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增强网络监管和网络执法队伍建设
应建立一支网络监管队伍。 设立专门的办事机构, 有统一严格的规章制度, 明确的责任落实制度。 队伍中的舆情监测员运用短信、 电子邮件、 在线输入等方式上报舆情信息, 经舆情技术人员整理, 利用舆情智能分析技术对网络舆情做整体分析, 及时掌握有关舆情动态和危机征兆, 以舆情专报的形式向部门主管反馈, 进而上报领导。当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发生时, 网络监管队伍可迅速转成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指挥中心。 这样可以提高事件响应速度, 尽快采取有效措施, 沉稳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
2 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应对和防范机制
首先, 不断运用网络技术收集、 筛选、 分析、 研判、 过滤网络上的负面网络舆情。 通过网络信息分析研判系统, 实时监控网络信息发生和发展动态, 提高负面网络舆情的预警预防机制。 其次, 继续发挥内部网络作用, 建立信息预警机制, 使网情动态等涉及群体性事件方面的情报能够达到实时共享, 一方预警, 多方联动。 最后建立快速有效的联动机制。
3 改进网络技术方法
面对网络海量的舆情信息,不可能手工操作,必须依赖于先进的网络技术, 才能有效提取网络舆情发展信息, 从而实现对网络舆情的管理。根据自己的工作领域和行业需求,选择一个合适而且稳定的舆情监测系统,辅助舆情监测工作。(当前提供舆情监测,大数据等服务的公司规模不一,各有特点,小公司也越来越多,市场宣传活跃但日后发展方向不确定等,挑选一个合适的舆情监测软件很重要。)
4 利用政府网络媒体积极引导网络舆情
依托政府网络媒体, 就网上的焦点问题, 及时披露消息, 并且组织有说服力、 有深度的文章在网上刊发, 解释疑惑, 维护网上正确的舆论向导, 逐渐形成积极向上的 “网风”。 只有确立政府的主导地位, 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监督功能, 才能实现对网络舆情的管理。
5 注重研究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方法和技巧
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时, 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第一时间介入事件, 争取主动, 并积极做出回应。 任何声音当第一时间进入人的脑海后, 再想用其他声音去覆盖就变得非常困难了。 因此, 处理网络舆情危机必学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时间介入, 争取主动, 抢占话语权, 最大程度地争取得到网民和媒体的支持。 危机事件发生后, 网络监管办公室要在第一时间了解、 掌握危机的情况, 研究应对策略, 及时与领导沟通, 并通过新闻发言人迅速将与危机相关的内容用统一的口径、 统一的声音传达给媒体, 满足网民和媒体的知情权, 切不可封杀。
(2)注意用语, 不回避矛盾和问题。 舆情危机发生时, 要遵循 “统一口径、 不说假话” 的原则, 保证在危机处理中尽量留有回旋的余地, 做到实事求是。
(3) 态度诚恳, 沉着冷静。 在网络舆情危机处理中, 负责处置工作的相关人员要始终保持良好的态度, 做到有礼有节, 沉着冷静, 理性面对, 还要做到有人情味、 亲和力和影响力。
(4) 领导要以身作则。 领导在网络舆情危机处理中,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网络舆情危机发生后, 领导要尽可能在第一时间到达第一现场, 适时向媒体作出解释、 承诺和道歉, 回答社会公众和媒体的问题, 努力挽救声誉, 减少网络舆情危机对形象的损害和破坏。
6. 妥善解决网络舆情危机善后事宜
网络舆情危机发生后, 要认真受理公众和媒体的投诉, 安抚群众, 并对受害方给予慰问和补偿。 同时,对网络舆情危机处理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和评估, 并将检查结果写成相关书面报告。 网络舆情危机过后, 还应当认真回顾处理网络舆情危机的整个过程, 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不断完善相关机制。 并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 找出管理中的薄弱环节, 有针对性地开展形象修复工作, 以正面舆论向导来宣传形象借机冲淡网络舆情危机影响。
❿ 如何应对网络舆情
建立完善的舆情预警&应对机制
① 专项监督机制。指定专门舆情监督管理小组,熟练使用舆情系统,进行日常舆情配置及监控工作,保障企业重点事项及日常事项均在监控范围之内,结合系统预警发现涉及敏感舆情及时上报。
② 事前引导机制。营造企业正面形象,树立良好口碑,注重日常企业网络环境管理维护。如指定专门舆情评论员负责文字及宣传工作,能够针对敏感网络舆情及时、有效发声,并在领导小组的指导下正面引导舆论。
③ 事后应对机制。一是尊重公网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理解接受网民的舆论监督,同时积极沟通对话,缓释网民不满情绪。二是及时发布真相,坦诚回应质疑。第一时间发布最新、最权威的信息,把事件真相、解决措施和解决进展等情况公布于众,满足网民对相关事件的知情权。三是快速及时地对事件做出调查处理。把着眼点放在事后的处理、原因的调查以及责任追究上,甚至可以邀请网民参与事件的调查和处理,充分尊重网民的参与权与监督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