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互联网专业未来发展怎样
互联网专业未来发展怎样?
一、互联网与传统产业加速融合
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跨界融合更加广泛、深刻。传统产业向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纵深发展。产业互联网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互联网技术对传统产业的产品设计、生产流程、产品销售等全过程渗透。传统产业通过互联网技术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在原材料、装备制造、军工等重点领域开展试点工程,加快生产流程创新与突破。同时,传统产业也将发挥“信息流”作用,在研发、设计、生产、销售、服务等环节促进网络与信息技术发展。
面向传统产业服务的互联网新兴业态将不断涌现。新兴信息网络技术已经渗透和扩散到生产性服务业的各个环节,催生出各种基于产业发展的服务新业态,并将成为互联网经济背景下成长性最高的产业群。生产性服务业将从技术应用、服务内容、商业模式等方面不断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壮大将是下一个产业互联网重点融合的方向。产业集聚与产业协同创新成为发展重点。产业集群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推进工业化向高级阶段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互联网与传统产业加速融合的过程中,企业将进一步开放平台与数据资源,促进应用创新和产业集聚,积极打造开源社区,不断促进大众创新,助推产业集群向“在线产业带”转型。同时,互联网产业将注重协同发展,构建自主创新产业链,逐步形成互联共赢的产业生态。
二、互联网金融服务于产业发展
2015年经济新常态与深化金融改革,互联网金融服务模式将不断创新,金融服务多元、多维,市场竞争更加充分与规范。
面向实体经济创新金融服务模式。2015年互联网金融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将继续助力实体经济发展,逐步面向小微企业、“三农”服务。互联网金融平台将快速聚集数据信息,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吸引大量投资者进入,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数据分析促进金融服务纵深发展。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数据资产将成为重要风险管理资源。互联网金融企业利用数据分析为客户提供风险控制,融资贷款,财务咨询,提高更为贴近用户需求的金融产品。未来,评价一家互联网金融企业综合实力的指标将更加丰富,以数据为基础的综合服务平台将助推互联网金融服务纵深发展。
涌现更多的行业联盟和自律组织,金融信用体系日益完善。互联网金融平台是一个开放性强、兼容性广、信息自由流通的平台。互联网金融发展与监管需要并重。未来,互联网金融监管要充分发挥行业联盟与自律组织的作用,促进信息披露和信息共享,建立“黑名单”制度,保护金融数据安全,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三、电子商务布局迈入新阶段
电子商务纵向县域延展,促进城镇资源快速流转。目前,县域电商从以江浙代表的华东“单一区域增长”为主转向华东、华北、华南、华中“多极增长”的阶段。本地化的电子商务服务将不断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持续创造就业机会,加速城镇资源流转,服务日益成熟,服务类别丰富多样。
电子商务横向跨境布局,促进全球消费资源优化。随着跨境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交易产品逐步向多品类延伸,交易对象向多区域拓展。从销售市场来看,未来以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为代表的成熟市场仍是销售的主要市场。与此同时,不断崛起的新兴市场正在成为跨境电商零售出口产业的新动力。跨境电商B2C占比将不断提升,B2B和B2C将会协同发展。移动网络技术不断升级,将进一步模糊线上与线下商务服务界限,以互联、无缝、多屏为核心的“全渠道”购物方式将快速发展。
各地产业集群积极通过电子商务升级转型。电子商务涵盖实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软件公司、代运营工地、在线支付、物流公司等配套企业将进一步围绕电商企业进行聚集,服务内容涵盖网店装修、图片描述、网站运营、营销、物流、退换货、金融服务、质检、保险等内容,整个行业生态体系日益健全、分工更加清晰,并逐步呈现出生态化特征。未来,电子商务各个环节将协同发展,各地产业集群加速转型,社会商业生态逐步建立,创新结果惠及民生。
四、网络安全产业前景看好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快速普及,互联网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网络安全问题逐渐从PC端转移至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安全产业面临新机遇。
确保国家网络安全,大力发展自主可控的安全产业。由于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核心设备、技术和高端服务主要依赖国外进口,在操作系统、专用芯片和大型应用软件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网络安全隐患。为确保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具有自主可控的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产业前景广阔。
重视商业信息安全,数据加密与认证技术创新发展。随着网络与信息技术应用普及,产品制造商急于联网,企业商业秘密泄露、弱密码、非加密通讯以及网页操作等安全问题严峻。未来,企业将积极部署云计算产品安全战略,促进数据加密与认证技术创新发展,不断提高信息资源使用效率,确保商业信息安全。
规范个人信息获取与使用方式,智能硬件产品关注安全。从可穿戴设备到智能终端均需要网络安全产业为其提供保障。用户信息安全是互联网发展的前提条件。只有用户信息安全得到保证,互联网产业才能繁荣发展。未来,随着可穿戴设备、智能终端应用日益广泛,个人信息安全将成为网络与信息安全新热点,智能产品将更加关注产品安全。
2017年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面临着新形势、新挑战、新机遇,期待产业各界以更加务实的精神,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宽阔的视野,共同促进我国互联网产业繁荣发展。
❷ 未来的互联网发展是什么
一、互联网与传统产业加速融合
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跨界融合更加广泛、深刻。传统产业向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纵深发展。产业互联网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互联网技术对传统产业的产品设计、生产流程、产品销售等全过程渗透。传统产业通过互联网技术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在原材料、装备制造、军工等重点领域开展试点工程,加快生产流程创新与突破。同时,传统产业也将发挥“信息流”作用,在研发、设计、生产、销售、服务等环节促进网络与信息技术发展。
面向传统产业服务的互联网新兴业态将不断涌现。新兴信息网络技术已经渗透和扩散到生产性服务业的各个环节,催生出各种基于产业发展的服务新业态,并将成为互联网经济背景下成长性最高的产业群。生产性服务业将从技术应用、服务内容、商业模式等方面不断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壮大将是下一个产业互联网重点融合的方向。
产业集聚与产业协同创新成为发展重点。产业集群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推进工业化向高级阶段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互联网与传统产业加速融合的过程中,企业将进一步开放平台与数据资源,促进应用创新和产业集聚,积极打造开源社区,不断促进大众创新,助推产业集群向“在线产业带”转型。同时,互联网产业将注重协同发展,构建自主创新产业链,逐步形成互联共赢的产业生态。
二、互联网金融服务于产业发展
2015年经济新常态与深化金融改革,互联网金融服务模式将不断创新,金融服务多元、多维,市场竞争更加充分与规范。
面向实体经济创新金融服务模式。2015年互联网金融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将继续助力实体经济发展,逐步面向小微企业、“三农”服务。互联网金融平台将快速聚集数据信息,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吸引大量投资者进入,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数据分析促进金融服务纵深发展。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数据资产将成为重要风险管理资源。互联网金融企业利用数据分析为客户提供风险控制,融资贷款,财务咨询,提高更为贴近用户需求的金融产品。未来,评价一家互联网金融企业综合实力的指标将更加丰富,以数据为基础的综合服务平台将助推互联网金融服务纵深发展。
涌现更多的行业联盟和自律组织,金融信用体系日益完善。互联网金融平台是一个开放性强、兼容性广、信息自由流通的平台。互联网金融发展与监管需要并重。未来,互联网金融监管要充分发挥行业联盟与自律组织的作用,促进信息披露和信息共享,建立“黑名单”制度,保护金融数据安全,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三、电子商务布局迈入新阶段
电子商务纵向县域延展,促进城镇资源快速流转。目前,县域电商从以江浙代表的华东“单一区域增长”为主转向华东、华北、华南、华中“多极增长”的阶段。本地化的电子商务服务将不断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持续创造就业机会,加速城镇资源流转,服务日益成熟,服务类别丰富多样。
电子商务横向跨境布局,促进全球消费资源优化。随着跨境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交易产品逐步向多品类延伸,交易对象向多区域拓展。从销售市场来看,未来以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为代表的成熟市场仍是销售的主要市场。与此同时,不断崛起的新兴市场正在成为跨境电商零售出口产业的新动力。跨境电商B2C占比将不断提升,B2B和B2C将会协同发展。移动网络技术不断升级,将进一步模糊线上与线下商务服务界限,以互联、无缝、多屏为核心的“全渠道”购物方式将快速发展。
各地产业集群积极通过电子商务升级转型。电子商务涵盖实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软件公司、代运营工地、在线支付、物流公司等配套企业将进一步围绕电商企业进行聚集,服务内容涵盖网店装修、图片描述、网站运营、营销、物流、退换货、金融服务、质检、保险等内容,整个行业生态体系日益健全、分工更加清晰,并逐步呈现出生态化特征。未来,电子商务各个环节将协同发展,各地产业集群加速转型,社会商业生态逐步建立,创新结果惠及民生。
四、网络安全产业前景看好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快速普及,互联网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网络安全问题逐渐从PC端转移至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安全产业面临新机遇。
确保国家网络安全,大力发展自主可控的安全产业。由于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核心设备、技术和高端服务主要依赖国外进口,在操作系统、专用芯片和大型应用软件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网络安全隐患。为确保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具有自主可控的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产业前景广阔。
重视商业信息安全,数据加密与认证技术创新发展。随着网络与信息技术应用普及,产品制造商急于联网,企业商业秘密泄露、弱密码、非加密通讯以及网页操作等安全问题严峻。未来,企业将积极部署云计算产品安全战略,促进数据加密与认证技术创新发展,不断提高信息资源使用效率,确保商业信息安全。
规范个人信息获取与使用方式,智能硬件产品关注安全。从可穿戴设备到智能终端均需要网络安全产业为其提供保障。用户信息安全是互联网发展的前提条件。只有用户信息安全得到保证,互联网产业才能繁荣发展。未来,随着可穿戴设备、智能终端应用日益广泛,个人信息安全将成为网络与信息安全新热点,智能产品将更加关注产品安全。
2015年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面临着新形势、新挑战、新机遇,期待产业各界以更加务实的精神,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宽阔的视野,共同促进我国互联网产业繁荣发展
❸ 什么是网络网络的发展史是怎样的
事实上,Internet的时代早已经来临,只是限于连接速率和费用的问题,很多人并没有真正能够好好地利用、享受它。如今,各种各样的连接方式和越来越快的连接速率使得人们能够很好地享受宽带网(Broadband Networking)所带来的冲击和给我们生活、学习、工作方式的冲击,让我们生活真正地生活、工作、享受在一个宽带的时代!
事实上,Internet的时代早已经来临,只是限于连接速率和费用的问题,很多人并没有真正能够好好地利用、享受它。如今,各种各样的连接方式和越来越快的连接速率使得人们能够很好地享受宽带网(Broadband Networking)所带来的冲击和给我们生活、学习、工作方式的冲击,让我们生活真正地生活、工作、享受在一个宽带的时代!
在学习宽带网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网络的发展历史,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和使用网络大有裨益!
一、Internet的用处
Internet是世界各地的电脑相互间通信的方法和手段,是信息的载体和传输系统,是连接全世界计算机的纽带,同时也是一个功能强大的“工具”。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网络,几乎覆盖了整个世界的范围,它集新闻、通信、娱乐、资源共享于一体,是现代社会进行信息交流的高速公路。企业不仅可以从网上索取大量的商业信息,更可以通过Internet向国际社会展现自己。是当今世界上覆盖范围最大,用户最多,资源最丰富、最实用的计算机网络。
Internet的信息内容非常庞大,我们不仅可以把它当作一个计算机网络,而要把它视为一个庞大的、实用的、可享受的信息源。我们也希望你把Internet当作一个面向芸芸众生的社会来理解,世界各地上百万的人可以用Internet通信和共享信息源。可以送出或接受电子邮件通信;可以与别人建立联系并互相索取信息;可以在网上发布公告,宣传你的信息;可以参加各种专题小组讨论;可以免费享用大量的信息源和软件资源。
二、Internet发展简史
随着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后的十多年时间内,由于价格很昂贵,电脑数量极少。早期所谓的计算机网络主要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而产生的,其形式是将一台计算机经过通信线路与若干台终端直接连接,我们也可以把这种方式看做为最简单的局域网雏形。
最早的Internet,是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建立的。现代计算机网络的许多概念和方法,如分组交换技术都来自ARPAnet。ARPAnet不仅进行了租用线互联的分组交换技术研究,而且做了无线、卫星网的分组交换技术研究-其结果导致了TCP/IP问世。
1977-1979年,ARPAnet推出了目前形式的TCP/IP体系结构和协议。1980年前后,ARPAnet上的所有计算机开始了TCP/IP协议的转换工作,并以ARPAnet为主干网建立了初期的Internet。1983年,ARPAnet的全部计算机完成了向TCP/IP的转换,并在UNIX(BSD4.1)上实现了TCP/IP。ARPAnet在技术上最大的贡献就是TCP/IP协议的开发和应用。1985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组织NSF采用TCP/IP协议将分布在美国各地的6个为科研教育服务的超级计算机中心互联,并支持地区网络,形成NSFnet。1986年,NSFnet替代ARPAnet成为Internet的主干网。1988年Internet开始对外开放。1991年6月,在连通Internet的计算机中,商业用户首次超过了学术界用户,这是Internet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从此Internet成长速度一发不可收拾。
三、中国的Internet
1.Internet的阶段性发展
Internet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以大略地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87—1993年,也是研究试验阶段。在此期间中国一些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开始研究InternetInternet技术,并开展了科研课题和科技合作工作,但这个阶段的网络应用仅限于小范围内的电子邮件服务。
第二阶段为1994年至1996年,同样是起步阶段。1994年4月,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工程进入Internet,从此中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有Internet的国家。之后,Chinanet、CERnet、CSTnet、Chinagbnet等多个Internet络项目在全国范围相继启动,Internet开始进入公众生活,并在中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至1996年底,中国Internet用户数已达20万,利用Internet开展的业务与应用逐步增多。
第三阶段从1997年至今,是Internet在我国快速最为快速的阶段。国内Internet用户数97年以后基本保持每半年翻一番的增长速度。增长到今天,上网用户已超过1000万。据中国Internet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3年6月30日,我国上网用户总人数为6800万人。这一数字比年初增长了890万人,与2002年同期相比则增加了2220万人。
中国目前有五家具有独立国际出入口线路的商用性Internet骨干单位,还有面向教育、科技、经贸等领域的非营利性Internet骨干单位。现在有600多家网络接入服务提供商(ISP),其中跨省经营的有140家。
随着网络基础的改善、用户接入方面新技术的采用、接八方式的多样化和运营商服务能力的提高,接入网速率慢形成的瓶颈问题将会得到进一步改善,上网速度将会更快,从而促进更多的应用在网上实现。
2.今后发展重点
尽管取得了如此好的成绩,但政府还是对中国Internet今后的发展重点作了布署,了解它们对我们今后的宽带生活非常有用:
(1)根据国务院已颁布的《电信条例》和《Internet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修订已有的网络管理法规,并根据网络发展实际不断完善和制定新的法规;
(2)扩大网络规模,优化网络结构,避免重复建设,使网络向综合化,宽带化,智能化发展;
(3)在基础网络方面,要进一步引入竞争机制,促使价格降低,改善服务,解决带宽这个制约网络发展纳瓶颈问题;
(4)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如图书馆、公共数据库等,丰富网上中文内容;
(5)要十分重视网络安全问题。目前,国内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已有多项科研计划专门研究,一些成果已开始应用。
(6)加强中国与国际网络界的联系。中国教育和科研部门已经开始与国外的关于下一代Internet的合作研究。第一代Internet主要是由国外研究发展的,中国起步虽晚,但是通过努力已经逐渐拉近了与国际水平的距离。
四、Internet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Internet给全世界带来了非同寻常的机遇。人类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当前正在迈进信息社会。信息作为继材料、能源之后的又一重要战略资源,它的有效开发和充分利用,已经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取得经济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它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首先,网络缩短了时空的距离,大大加快了信息的传递,使得社会的各种资源得以共享。其次,网络创造出了更多的机会,可以有效地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有力地拉动消费需求,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生产力进步。同时,网络也为各个层次的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Internet的确创造了一个奇迹,但在奇迹背后,存在着日益突出的问题,给人们提出了极大的挑战。比如,信息贫富差距开始扩大,财富分配出现不平等;网络的开放性和全球化,促进了人类知识的共享和经济的全球化。但也使得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成为非常严峻的问题;网络的竞争己成为国家间和企业间高技术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网络带来信息的全球性流通,也加剧了文化渗透,各国都在为捍卫自己的网络文化而努力。中国拥有悠久的文化,如何使得这种厚重的文化在网络上得以延伸,这个问题显得尤其突出。
中国Internet发展中还存在着另一些问题。首先,中国Internet和国外还有一定的差距。在用户总数上,目前全球网民已超过两亿,其中有一半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等国家的网民数量都领先于中国。但是已经有机构预测,在未来几年内,中国的网民数量将跃居世界前五位,乃至前三位,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太大,所以网络用户的普及率还十分低。加拿大、美国和日本的网络用户普及率达到了30%以上,而中国仅仅有1.4%。
其次,中国的网络规模距离网络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但是随着基础设施的增加,宽带技术的使用,在网络规模上会有稳步的发展。第三,中国的网络管理法规还相对滞后和不够完善,要根据国家已颁布的《电信条例》修订现有部门规章中不适应的部分,为新业务制定新规定,做到法规到位。第四,由于语言和观念的原因,中文信息资源上网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另外,中国网络业在资本投入、经营模式、经营理念、技术创新等方面都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外国成功的方式有的在中国未必奏效,因此不能照搬,要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模式。
在学习宽带网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网络的发展历史,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和使用网络大有裨益!
一、Internet的用处
Internet是世界各地的电脑相互间通信的方法和手段,是信息的载体和传输系统,是连接全世界计算机的纽带,同时也是一个功能强大的“工具”。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网络,几乎覆盖了整个世界的范围,它集新闻、通信、娱乐、资源共享于一体,是现代社会进行信息交流的高速公路。企业不仅可以从网上索取大量的商业信息,更可以通过Internet向国际社会展现自己。是当今世界上覆盖范围最大,用户最多,资源最丰富、最实用的计算机网络。
Internet的信息内容非常庞大,我们不仅可以把它当作一个计算机网络,而要把它视为一个庞大的、实用的、可享受的信息源。我们也希望你把Internet当作一个面向芸芸众生的社会来理解,世界各地上百万的人可以用Internet通信和共享信息源。可以送出或接受电子邮件通信;可以与别人建立联系并互相索取信息;可以在网上发布公告,宣传你的信息;可以参加各种专题小组讨论;可以免费享用大量的信息源和软件资源。
二、Internet发展简史
随着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后的十多年时间内,由于价格很昂贵,电脑数量极少。早期所谓的计算机网络主要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而产生的,其形式是将一台计算机经过通信线路与若干台终端直接连接,我们也可以把这种方式看做为最简单的局域网雏形。
最早的Internet,是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建立的。现代计算机网络的许多概念和方法,如分组交换技术都来自ARPAnet。ARPAnet不仅进行了租用线互联的分组交换技术研究,而且做了无线、卫星网的分组交换技术研究-其结果导致了TCP/IP问世。
1977-1979年,ARPAnet推出了目前形式的TCP/IP体系结构和协议。1980年前后,ARPAnet上的所有计算机开始了TCP/IP协议的转换工作,并以ARPAnet为主干网建立了初期的Internet。1983年,ARPAnet的全部计算机完成了向TCP/IP的转换,并在UNIX(BSD4.1)上实现了TCP/IP。ARPAnet在技术上最大的贡献就是TCP/IP协议的开发和应用。1985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组织NSF采用TCP/IP协议将分布在美国各地的6个为科研教育服务的超级计算机中心互联,并支持地区网络,形成NSFnet。1986年,NSFnet替代ARPAnet成为Internet的主干网。1988年Internet开始对外开放。1991年6月,在连通Internet的计算机中,商业用户首次超过了学术界用户,这是Internet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从此Internet成长速度一发不可收拾。
三、中国的Internet
1.Internet的阶段性发展
Internet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以大略地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87—1993年,也是研究试验阶段。在此期间中国一些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开始研究InternetInternet技术,并开展了科研课题和科技合作工作,但这个阶段的网络应用仅限于小范围内的电子邮件服务。
第二阶段为1994年至1996年,同样是起步阶段。1994年4月,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工程进入Internet,从此中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有Internet的国家。之后,Chinanet、CERnet、CSTnet、Chinagbnet等多个Internet络项目在全国范围相继启动,Internet开始进入公众生活,并在中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至1996年底,中国Internet用户数已达20万,利用Internet开展的业务与应用逐步增多。
第三阶段从1997年至今,是Internet在我国快速最为快速的阶段。国内Internet用户数97年以后基本保持每半年翻一番的增长速度。增长到今天,上网用户已超过1000万。据中国Internet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3年6月30日,我国上网用户总人数为6800万人。这一数字比年初增长了890万人,与2002年同期相比则增加了2220万人。
中国目前有五家具有独立国际出入口线路的商用性Internet骨干单位,还有面向教育、科技、经贸等领域的非营利性Internet骨干单位。现在有600多家网络接入服务提供商(ISP),其中跨省经营的有140家。
随着网络基础的改善、用户接入方面新技术的采用、接八方式的多样化和运营商服务能力的提高,接入网速率慢形成的瓶颈问题将会得到进一步改善,上网速度将会更快,从而促进更多的应用在网上实现。
2.今后发展重点
尽管取得了如此好的成绩,但政府还是对中国Internet今后的发展重点作了布署,了解它们对我们今后的宽带生活非常有用:
(1)根据国务院已颁布的《电信条例》和《Internet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修订已有的网络管理法规,并根据网络发展实际不断完善和制定新的法规;
(2)扩大网络规模,优化网络结构,避免重复建设,使网络向综合化,宽带化,智能化发展;
(3)在基础网络方面,要进一步引入竞争机制,促使价格降低,改善服务,解决带宽这个制约网络发展纳瓶颈问题;
(4)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如图书馆、公共数据库等,丰富网上中文内容;
(5)要十分重视网络安全问题。目前,国内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已有多项科研计划专门研究,一些成果已开始应用。
(6)加强中国与国际网络界的联系。中国教育和科研部门已经开始与国外的关于下一代Internet的合作研究。第一代Internet主要是由国外研究发展的,中国起步虽晚,但是通过努力已经逐渐拉近了与国际水平的距离。
四、Internet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Internet给全世界带来了非同寻常的机遇。人类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当前正在迈进信息社会。信息作为继材料、能源之后的又一重要战略资源,它的有效开发和充分利用,已经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取得经济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它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首先,网络缩短了时空的距离,大大加快了信息的传递,使得社会的各种资源得以共享。其次,网络创造出了更多的机会,可以有效地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有力地拉动消费需求,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生产力进步。同时,网络也为各个层次的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Internet的确创造了一个奇迹,但在奇迹背后,存在着日益突出的问题,给人们提出了极大的挑战。比如,信息贫富差距开始扩大,财富分配出现不平等;网络的开放性和全球化,促进了人类知识的共享和经济的全球化。但也使得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成为非常严峻的问题;网络的竞争己成为国家间和企业间高技术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网络带来信息的全球性流通,也加剧了文化渗透,各国都在为捍卫自己的网络文化而努力。中国拥有悠久的文化,如何使得这种厚重的文化在网络上得以延伸,这个问题显得尤其突出。
中国Internet发展中还存在着另一些问题。首先,中国Internet和国外还有一定的差距。在用户总数上,目前全球网民已超过两亿,其中有一半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等国家的网民数量都领先于中国。但是已经有机构预测,在未来几年内,中国的网民数量将跃居世界前五位,乃至前三位,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太大,所以网络用户的普及率还十分低。加拿大、美国和日本的网络用户普及率达到了30%以上,而中国仅仅有1.4%。
其次,中国的网络规模距离网络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但是随着基础设施的增加,宽带技术的使用,在网络规模上会有稳步的发展。第三,中国的网络管理法规还相对滞后和不够完善,要根据国家已颁布的《电信条例》修订现有部门规章中不适应的部分,为新业务制定新规定,做到法规到位。第四,由于语言和观念的原因,中文信息资源上网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另外,中国网络业在资本投入、经营模式、经营理念、技术创新等方面都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外国成功的方式有的在中国未必奏效,因此不能照搬,要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模式。
❹ 未来互联网行业会怎么样
一、互联网与传统产业加速融合
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跨界融合更加广泛、深刻。传统产业向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纵深发展。产业互联网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互联网技术对传统产业的产品设计、生产流程、产品销售等全过程渗透。传统产业通过互联网技术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在原材料、装备制造、军工等重点领域开展试点工程,加快生产流程创新与突破。同时,传统产业也将发挥“信息流”作用,在研发、设计、生产、销售、服务等环节促进网络与信息技术发展。
面向传统产业服务的互联网新兴业态将不断涌现。新兴信息网络技术已经渗透和扩散到生产性服务业的各个环节,催生出各种基于产业发展的服务新业态,并将成为互联网经济背景下成长性最高的产业群。生产性服务业将从技术应用、服务内容、商业模式等方面不断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壮大将是下一个产业互联网重点融合的方向。
产业集聚与产业协同创新成为发展重点。产业集群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推进工业化向高级阶段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互联网与传统产业加速融合的过程中,企业将进一步开放平台与数据资源,促进应用创新和产业集聚,积极打造开源社区,不断促进大众创新,助推产业集群向“在线产业带”转型。同时,互联网产业将注重协同发展,构建自主创新产业链,逐步形成互联共赢的产业生态。
二、互联网金融服务于产业发展
2015年经济新常态与深化金融改革,互联网金融服务模式将不断创新,金融服务多元、多维,市场竞争更加充分与规范。
面向实体经济创新金融服务模式。2015年互联网金融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将继续助力实体经济发展,逐步面向小微企业、“三农”服务。互联网金融平台将快速聚集数据信息,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吸引大量投资者进入,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数据分析促进金融服务纵深发展。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数据资产将成为重要风险管理资源。互联网金融企业利用数据分析为客户提供风险控制,融资贷款,财务咨询,提高更为贴近用户需求的金融产品。未来,评价一家互联网金融企业综合实力的指标将更加丰富,以数据为基础的综合服务平台将助推互联网金融服务纵深发展。
涌现更多的行业联盟和自律组织,金融信用体系日益完善。互联网金融平台是一个开放性强、兼容性广、信息自由流通的平台。互联网金融发展与监管需要并重。未来,互联网金融监管要充分发挥行业联盟与自律组织的作用,促进信息披露和信息共享,建立“黑名单”制度,保护金融数据安全,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三、电子商务布局迈入新阶段
电子商务纵向县域延展,促进城镇资源快速流转。目前,县域电商从以江浙代表的华东“单一区域增长”为主转向华东、华北、华南、华中“多极增长”的阶段。本地化的电子商务服务将不断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持续创造就业机会,加速城镇资源流转,服务日益成熟,服务类别丰富多样。
电子商务横向跨境布局,促进全球消费资源优化。随着跨境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交易产品逐步向多品类延伸,交易对象向多区域拓展。从销售市场来看,未来以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为代表的成熟市场仍是销售的主要市场。与此同时,不断崛起的新兴市场正在成为跨境电商零售出口产业的新动力。跨境电商B2C占比将不断提升,B2B和B2C将会协同发展。移动网络技术不断升级,将进一步模糊线上与线下商务服务界限,以互联、无缝、多屏为核心的“全渠道”购物方式将快速发展。
各地产业集群积极通过电子商务升级转型。电子商务涵盖实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软件公司、代运营工地、在线支付、物流公司等配套企业将进一步围绕电商企业进行聚集,服务内容涵盖网店装修、图片描述、网站运营、营销、物流、退换货、金融服务、质检、保险等内容,整个行业生态体系日益健全、分工更加清晰,并逐步呈现出生态化特征。未来,电子商务各个环节将协同发展,各地产业集群加速转型,社会商业生态逐步建立,创新结果惠及民生。
四、网络安全产业前景看好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快速普及,互联网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网络安全问题逐渐从PC端转移至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安全产业面临新机遇。
确保国家网络安全,大力发展自主可控的安全产业。由于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核心设备、技术和高端服务主要依赖国外进口,在操作系统、专用芯片和大型应用软件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网络安全隐患。为确保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具有自主可控的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产业前景广阔。
重视商业信息安全,数据加密与认证技术创新发展。随着网络与信息技术应用普及,产品制造商急于联网,企业商业秘密泄露、弱密码、非加密通讯以及网页操作等安全问题严峻。未来,企业将积极部署云计算产品安全战略,促进数据加密与认证技术创新发展,不断提高信息资源使用效率,确保商业信息安全。
规范个人信息获取与使用方式,智能硬件产品关注安全。从可穿戴设备到智能终端均需要网络安全产业为其提供保障。用户信息安全是互联网发展的前提条件。只有用户信息安全得到保证,互联网产业才能繁荣发展。未来,随着可穿戴设备、智能终端应用日益广泛,个人信息安全将成为网络与信息安全新热点,智能产品将更加关注产品安全。
2017年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面临着新形势、新挑战、新机遇,期待产业各界以更加务实的精神,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宽阔的视野,共同促进我国互联网产业繁荣发展。
❺ 计算机网络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网络并不新鲜。在计算机时代早期,众所周知的巨型机时代,计算机世界被称为分时系统的大系统所统治。分时系统允许你通过只含显示器和键盘的哑终端来使用主机。哑终端很像PC,但没有它自己的CPU、内存和硬盘。靠哑终端,成百上千的用户可以同时访问主机。这是如何工作的?是由于分时系统的威力,它将主机时间分成片,给用户分配时间片。片很短,会使用户产生错觉,以为主机完全为他所用。 在七十年代,大的分时系统被更小的微机系统所取代。微机系统在小规模上采用了分时系统。所以说,并不是直到七十年代PC发明后,才想出了今天的网络。 远程终端计算机系统是在分时计算机系统基础上,通过Modem(调制解调器)和PSTN(公用电话网)把计算机资源向地理上分布的许多远程终端用户提供共享资源服务的。这虽然还不能算是真正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但它是计算机与通信系统结合的最初尝试。远程终端用户似乎已经感觉到使用"计算机网络"的味道了。 在远程终端计算机系统基础上,人们开始研究把计算机与计算机通过PSTN等已有的通信系统互联起来。为了使计算机之间的通信联接可靠,建立了分层通信体系和相应的网络通信协议,于是诞生了以资源共享为主要目的的计算机网络。由于网络中计算机之间具有数据交换的能力,提供了在更大范围内计算机之间协同工作、实现分布处理甚至并行处理的能力,联网用户之间直接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交换的通信能力也大大增强。 1969年12月, Internet的前身--美国的ARPA网投入运行,它标志着我们常称的计算机网络的兴起。这个计算机互联的网络系统是一种分组交换网。分组交换技术使计算机网络的概念、结构和网络设计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为后来的计算机网络打下了基础。 八十年代初,随着PC个人微机应用的推广,PC联网的需求也随之增大,各种基于PC互联的微机局域网纷纷出台。这个时期微机局域网系统的典型结构是在共享介质通信网平台上的共享文件服务器结构,即为所有联网PC设置一台专用的可共享的网络文件服务器。PC是一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小计算机,每个PC机用户的主要任务仍在自己的PC机上运行,仅在需要访问共享磁盘文件时才通过网络访问文件服务器,体现了计算机网络中各计算机之间的协同工作。由于使用了较PSTN数率高得多的同轴电缆、光纤等高速传输介质,使PC网上访问共享资源的数率和效率大大提高。这种基于文件服务器微机网络对网内计算机进行了分工:PC机面向用户,微机服务器专用于提供共享文件资源。所以它实际上就是一种客户机/服务器模式。 计算机网络系统是非常复杂的系统,计算机之间相互通信涉及到许多复杂的技术问题,为实现计算机网络通信,计算机网络采用的是分层解决网络技术问题的方法。但是,由于存在不同的分层网络系统体系结构,它们的产品之间很难实现互联。为此,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84年正式颁布了"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OSI国际标准,使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实现了标准化。 进入九十年代,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建立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基础上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特别是1993年美国宣布建立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后,全世界许多国家纷纷制定和建立本国的NII,从而极大地推动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使计算机网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目前,全球以美国为核心的高速计算机互联网络即Internet已经形成,Internet已经成为人类最重要的、最大的知识宝库。而美国政府又分别于1996年和1997年开始研究发展更加快速可靠的互联网2(Internet 2)和下一代互联网(Next Generation Internet)。可以说,网络互联和高速计算机网络正成为最新一代的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方向。
❻ 网络是如何发展而来的
当今社会,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回想计算机网络的发展阶段,可以预见未来计算机网络发展的潜力,使我们对计算机网络有更好的期待.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来看,主要是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以单计算机为中心的联机终端系统
计算机网络主要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从20世纪50年代起步至今已经有5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因为计算机主机相当昂贵,而通信线路和通信设备相对便宜,为了共享计算机主机资源和进行信息的综合处理,形成了第一代的以单主机为中心的联机终端系统.
在第一代计算机网络中,因为所有的终端共享主机资源,因此终端到主机都单独占一条线路,所以使得线路利用率低,而且因为主机既要负责通信又要负责数据处理,因此主机的效率低,而且这种网络组织形式是集中控制形式,所以可靠性较低,如果主机出问题,所有终端都被迫停止工作.面对这样的情况,当时人们提出这样的改进方法,就是在远程终端聚集的地方设置一个终端集中器,把所有的终端聚集到终端集中器,而且终端到集中器之间是低速线路,而终端到主机是高速线路,这样使得主机只要负责数据处理而不要负责通信工作,大大提高了主机的利用率.改进效果如下图所示:
二以通信子网为中心的主机互联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计算机网络不再极限于单计算机网络,许多单计算机网络相互连接形成了有多个单主机系统相连接的计算机网络,形如下图:
这样连接起来的计算机网络体系有两个特点:
①多个终端联机系统互联,形成了多主机互联网络
②网络结构体系由主机到终端变为主机到主机
后来这样的计算机网络体系在慢慢演变,向两种形式演变,第一种就是把主机的通信任务从主机中分离出来,由专门的CCP(通信控制处理机)来完成,CCP组成了一个单独的网络体系,我们称它为通信子网,而在通信子网连基础上接起来的计算机主机和终端则形成了资源子网,导致两层结构体现出现.第二种就是通信子网逐规模渐扩大成为社会公用的计算机网络,原来的CCP成为了公共数据通用网.
三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标准化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的逐渐普及,各种计算机网络怎么连接起来就显得相当的复杂,因此需要把计算机网络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使之更好的连接,因为网络体系结构标准化就显得相当重要,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了体系结构标准化的计算机网络.
为什么要使计算机结构标准化呢,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就是因为为了使不同设备之间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更加紧密.第二个就是因为体系结构标准化是为了更好的实现计算机网络的资源共享,所以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标准化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❼ 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你更看好哪一个为什么
相比之下我更偏向于实体经济,实体经济会发展的更快更长久,质量也更有保障一些。
网络经济只是大数据,实体经济的小数据会更靠谱一点。现在一些网络经济,他们都是依靠网络的大数据去猜测用户喜欢什么样的东西,根据个人的喜好去推荐产品,但有这些产品并不适用于每一个人。实体经济都是利用附近的小数据去进一些适合附近的商品,这样销售额也会更多。
❽ 网络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现状
(一)我国互联网络的基本情况
今年是我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络的第二个10年的起始年(1994年4月,国际上正式承认我国为真正拥有全功能Internet的国家),也正是在今年,我国的网民总数突破了1亿大关,这标志着我国互联网络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根据今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互联网网民总数已经达到1.03亿,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8.4%; 其中宽带上网的人数首次超过了网民总数的一半,同时也首次超过了拨号上网的人数,达到5300万人。至今年7月,全球网民达9.38亿,其中亚洲占3.23亿,北美占2.23亿。目前,我国网民总数和宽带上网人数均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我国IP地址近几年快速增长,总数达到6830万个,拥有量排名世界第四。我国上网计算机总数达到4560万台,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5.6%; 专线上网计算机数和拨号上网计算机数均首次出现了负增长,只有其它方式上网计算机数依然呈现出较快的增长态势。我国互联网网站总数达到67.7万个,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8.1%。我国互联网络国际出口带宽总数达到82.6G,与1999年相比增长了24倍,增长非常迅速。该报告的热点数据分析还表明,我国网上购物人数达到2000万人。网上支付的比例增长至近半数,网上购物者半年内累计购物金额达到100亿元,半年内仅通过网络购买手机就达300万部以上。
1.03亿网民、6830万个IP地址、4560万台上网计算机、67.7万个网站……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它们在世人面前展现了一个巨大的、几乎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巨大市场,这个市场的潜力无比巨大,蕴涵的能量无比巨大; 它决不会止步于眼前这些数据,决不会止步于2000万购物大军和半年100亿元的购买能力,更不会仅仅止步于网上购物; 互联网对人们的影响力已经凸显。任何一件小事情,放到网上去,都有可能变成大事件; 没有任何一个传播媒介拥有如此众多且持续快速增长的交互式的受众群。
(二)中国互联网络的应用状况
我国1.03亿网民操纵着4560万台上网计算机,通过67.7万个乃至境外更多的网站做些什么呢?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我国网民上网最主要的目的依次为:
1. 将休闲娱乐作为上网最主要目的的网民所占比例最多,达到37.9%。近年来,以休闲娱乐作为上网最主要目的的网民所占比例稳步上升,并且在今年的调查中首次超过以获取信息作为上网最主要目的的网民比例。
2. 将获取信息作为上网最主要目的的网民所占比例居其次,达到37.8%。一直以来,以获取信息为上网最主要目的的网民所占比例最大,但其所占比例呈逐渐下降趋势。
3. 将学习与知识浏览作为上网最主要目的的网民所占比例居第三,达到10.3%。这部分网民的比例比前半年略有增加。
相形之下,网民以学术研究、商务活动为主要目的的应用较少。其中,学术研究占1.4%,获得各种免费资源(如个人空间主页、下载免费资源等)占1.3%,网上金融占1.0%,网上购物与售物占0.1%,其它商务活动占0.1%。
(三)中国互联网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的互联网络已经发展11年了,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的进展,但是我国的互联网络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网络的普及率问题
我国网民、上网计算机和网站的绝对数量虽然很庞大,但是同我国更为庞大的人口基数相比较,显然网络的人口普及率还远远不够,网民数量还不到我国人口的8%; 仅及全世界网络人口平均普及率14.6%的一半。如果考虑到地域差异和城乡差距,我国互联网普及工作的难度还相当大。
2. 网络的信息资源问题
我国互联网络的内容还不能满足广大中国网民以至于更为广大的全球汉语网民和愿与中国友好交流的外籍网民的需要。据调查,全球使用汉语的网民占网民总量的13.7%,而我国境内开发的中文网页约6.4亿个(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4年统计),仅占全部网页总量不到2%。这里只是讲数量,如考虑质量,与需求相比差距可能还要大。
3. 网络的应用问题
目前,我国网民上网最主要的目的大多数是休闲娱乐和获取信息。尽管我国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做了很大的投入,但我国互联网尚未成为商务活动和接受公共服务(包括政府服务、教育、医疗保健等)的平台,反映了网络应用还不够成熟。
4. 网络和信息安全问题
互联网络安全性日益恶化,成为网络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以病毒、木马、僵尸网络、间谍软件等为代表的恶意代码,拒绝服务攻击、网络仿冒、垃圾邮件等安全事件仍十分猖獗。每天会出现数以十万计的僵尸程序; 成千上万网络主机被植入木马; 垃圾邮件成为网络公害。网络的安全以及对不良信息内容的有效控制和管理已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上述问题一方面说明我国互联网事业要做的事情还很多,任重道远; 另一方面说明我国互联网络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市场潜力。我国的互联网络挑战与机遇同在,问题在于我们如何把握发展的方向。
中国互联网络的发展方向
(一) 关于网络技术方面的发展
从技术层面讲,新一代互联网将会发展IPV6和在网络上支持信息资源共享的一些技术,包括P2P网络技术、互联网和无线宽带的融合、互联网和一些传感器的结合,再加上以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展示技术为核心的内容技术的发展,这几个趋势将会在未来5年或5年多一点的时间内成为互联网络技术的主流,将会大幅度改变网络的面貌。
(二)关于网络应用方面的发展
从应用层面讲,我国的互联网络应该逐步从现在的发电子邮件、看新闻、玩游戏——以个人生活消费为主的初级阶段走出来,提高我们的应用层次。互联网络应用的发展方向应该是: 作为电子商务平台,成为经济的助推器; 作为电子政务平台,成为公共服务的窗口; 作为个人终生学习平台,成为获取知识的宝库,三者逐步齐头并进。目前,我国这三个方面的应用都还比较薄弱。这三个方面的成熟应用将是互联网络应用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这是互联网络应用的主流。当然,作为个人生活消费、休闲娱乐包括网络游戏等内容,还会是互联网络上很重要的一部分应用。
我国的互联网络应该使广大网民不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不论在沿海,还是在内地,都能够真正在工作上、生活上、学习上、娱乐上受益; 使我们的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受益。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现在互联网络应用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关于网络治理
互联网络发展的原发性是它能够提供给人们自由交流的空间,提供给人们自由地几乎是无限制地信息沟通的渠道,它完全是开放的。但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慢慢看到这种理念也带来一些负面的东西,在网络交流的过程中被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利益集团或个人所利用,因此它的负面效应就越来越凸显。怎样在保持互联网络促进人们自由交流和沟通的长处的前提下,做到有序、有效的管理? 这是互联网络治理要研究的课题。
互联网络的治理就是要找到一个平衡点,就是要扬长避短,发挥它有利的方面,消除其负面影响。互联网络治理是一个新的问题,首先要解决安全问题; 第二要解决运营管理问题; 第三是对所有网上的信息发布和信息利用者,以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进行可管理的自律,同时又要保持和发挥他们利用互联网络平台自由沟通、自由交流信息的精神。要找到这样一个平衡点,这是互联网络治理的目标。
我国互联网络域名、地址数量、网站数量和带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互联网应用的发展水平。近两年来宽带用户数量、IP地址数量、CN域名数量的快速增长,反映了我国互联网络应用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互联网络基础资源的快速发展推动着互联网络应用向深度和广度迈进,而1亿网民的多元化互联网络应用又引发了对基础资源的强大需求,二者相辅相承将推动着我国互联网络的全面发展。
总之,我们相信,经过不懈地努力,我国的互联网络必将在网民数量上有大的发展,在内容质量上有新的飞跃,在应用领域日趋成熟,使安全问题逐步得以解决。在我国互联网新的10年里,互联网将会在我国信息化建设中,在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战略中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❾ 搜集关于电脑网络发明,发展的过程
计算机(computer)的原来意义是“计算器”,也就是说,人类会发明计算机,最初的目的是帮助处理复杂的数字运算。而这种人工计算器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纪的法国大思想家帕斯卡。帕斯卡的父亲担任税务局长,当时的币制不是十进制,在计算上非常麻烦。帕斯卡为了协助父亲,利用齿轮原理,发明了第一台可以执行加减运算计算器 。后来,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加以改良,发明了可以做乘除运算的计算器。之后虽然在计算器的功能上多所改良与精进,但是,真正的电动计算器,却必须等到公元1944年才制造出来。
从某种意义上,互联网可以说是美苏冷战的产物。在美国,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很特殊的时代。60年代初,古巴核导弹危机发生,美国和原苏联之间的冷战状态随之升温,核毁灭的威胁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话题。在美国对古巴封锁的同时,越南战争爆发,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发生政治危机。由于美国联邦经费的刺激和公众恐惧心理的影响,“实验室冷战”也开始了。人们认为,能否保持科学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将决定战争的胜负。而科学技术的进步依赖于电脑领域的发展。到了60年代末,每一个主要的联邦基金研究中心,包括纯商业性组织、大学,都有了由美国新兴电脑工业提供的最新技术装备的电脑设备。电脑中心互联以共享数据的思想得到了迅速发展。 美国国防部认为,如果仅有一个集中的军事指挥中心,万一这个中心被原苏联的核武器摧毁,全国的军事指挥将处于瘫痪状态,其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有必要设计这样一个分散的指挥系统──它由一个个分散的指挥点组成,当部分指挥点被摧毁后其它点仍能正常工作,而这些分散的点又能通过某种形式的通讯网取得联系。1969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管理局( ARPA-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开始建立一个命名为ARPAnet 的网络, 把美国的几个军事及研究用电脑主机联接起来。当初,ARPAnet只联结4台主机,从军事要求上是置于美国国防部高级机密的保护之下,从技术上它还不具备向外推广的条件。 1983年,ARPA和美国国防部通信局研制成功了用于异构网络的TCP/IP协议,美国加利福尼亚伯克莱分校把该协议作为其BSD UNIX的一部分,使得该协议得以在社会上流行起来,从而诞生了真正的互联网。 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利用ARPAnet发展出来的TCP/IP 的通讯协议,在5 个科研教育服务超级电脑中心的基础上建立了NSFnet广域网。由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鼓励和资助,很多大学、政府资助的研究机构甚至私营的研究机构纷纷把自己的局域网并入NSFnet中。那时,ARPAnet 的军用部分已脱离母网,建立自己的网络--Milnet。ARPAnet --网络之父,逐步被NSFnet所替代。到1990年, ARPAnet已退出了历史舞台。如今,NSFnet已成为互联网的重要骨干网之一。 1989年,由CERN开发成功WWW ,为互联网实现广域超媒体信息截取/检索奠定了基础。 到了90年代初期,互联网事实上已成为一个"网中网"──各个子网分别负责自己的架设和运作费用,而这些子网又通过NSFnet互联起来。由于NSFnet是由政府出资,因此,当时互联网最大的老板还是美国政府,只不过在一定程度上加入了一些私人小老板。 互联网在80年代的扩张不单带来量的改变,同时亦带来质的某些改变。由于多种学术团体、企业研究机构,甚至个人用户的进入,互联网的使用者不再限于电脑专业人员。 新的使用者发觉, 加入 互联网 除了可共享NSFnet的巨型机外,还能进行相互间的通讯,而这种相互间的通讯对他们来讲更有吸引力。 于是, 他们逐步把互联网 当作一种交流与通信的工具, 而不仅仅是共享NSFnet巨型机的运算能力。 在90年代以前,互联网的使用一直仅限于研究与学术领域。商业性机构进入互联网一直受到这样或那样的法规或传统问题的困扰。事实上,象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等曾经出资建造互联网的政府机构对互联网上的商业活动并不感兴趣。 1991年,美国的三家公司分别经营着自己的CERFnet、PSInet及Alternet网络,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向客户提供互联网联网服务。他们组成了“商用互联网协会”(CIEA),宣布用户可以把它们的互联网子网用于任何的商业用途。互联网商业化服务提供商的出现,使工商企业终于可以堂堂正正地进入互联网 。 商业机构一踏入互联网这一陌生的世界就发现了它在通讯、资料检索、客户服务等方面的巨大潜力。于是,其势一发不可收拾。世界各地无数的企业及个人纷纷涌入互联网 , 带来互联网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飞跃。
1、第一台计算机 1946年发明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埃尼亚克) 发明者: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莫克利教授和埃克特博士 特 征:电子管用了18000多个 重量达30吨 占地面积约170平方米 耗电150千瓦 计算速度为每秒5000次加法 美籍匈牙利数学家冯·诺依曼提出: 体系结构:控制器、运算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 重要思想:存储程序和二进制方法 存储程序:程序和数据一样都存在内存中 [ 以存储程序原理为基础的现在计算机都称为冯·诺依曼型计算机 ] 2、计算机发展的四个阶段 (1)第一代:电子管 (2)第二代:晶体管 (3)第三代:集成电路 (4)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 新一代计算机 (1)智能计算机 (2)神经网络计算机 (3)生物计算机 名 称 使用时间 基本元件 程序设计/软件系统 用途 运算速度 开始时间 结束时间 上限 下限 电子管计算机时代 1946 50年代后期 电子管 机器语言或汇编语言 科学计算工程计算 几千 几万 晶体管计算机时代 50年代中期 60年代后期 晶体管 FORTRAN、COBOL、ALGOL,并已经出现了操作系统 科学计算工程计算数据处理 几十万次 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 60年代中期 70年代前期 集成电路 操作系统日渐完善 范围更加广泛 几十万次 几百万次 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 70年代初期 至今 大规模集成电路(LSI),并采用集成度更高的半导体芯片作主存储器 系统软件实现了计算机的自动化,正向智能化迈进,计算机网络的研究发展迅速 社会的各个方面;以LSI为基础,微型计算机得到发展 百万次 上亿次 3、发展趋势 (从结构和功能方面看) (1)巨型化 (2)微型化 (3)网络化 (4)多媒体化 4、新的划代方法:按其功能和计算方式划分 (1)主机时代 (2)中、小型机代 (3)微型机代 (4)客户机/服务器代 (5)Internet/Intranet 代
计算机的发明,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认为它带来的影响可以和蒸汽机的发明相比拟。随着计算机的发展,网络随之而来,而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任何一项技术及其应用像网络一样发展那么快,对人们的工作、生活、消费和交往方式影响那么大,并且随着高度信息化的网络社会的到来,人类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必然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社会目前又处于了一个历史飞跃时期,正由高度的工业化时代迈向初步的计算机网络时代。网络给人类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人类技术史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深远影响,甚至于一些学者们认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将会引起一场新的科学革命。因此我们必须对网络而引发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各个层面的深层次变化作一个深刻的理解和清醒的认识。 正确认识计算机和网络的力量,是我们讨论计算机网络对当代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产生何种影响的基础,是探讨计算机网络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的前提。对现代社会而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和发展,将会对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十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网络作为一种生产和生活工具被人民广泛接纳和使用之后,计算机网络的作用将会变得更为巨大。下面我们就计算机网络对社会将产生的几方面影响做一下简单地介绍。
首先,网络将会推动社会生产力以更快的速度发展。人类社会经历好几次技术革命,而计算机网络时代到来,宣告了一场新的科技革命的到来。计算机和网络时代的主要元素就是信息,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会空前加快,人们了解信息、传递信息的渠道将增多、速度将变快,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也将会变的更强。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将会推动与信息相关产业的进步与发展,如生物技术和电子技术等。而一些新材料、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技术也都将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巨大发展,从而促使科技作为人类社会第一生产力的地位显得更为突出,甚至可能会让科学技术逐渐上升为一种独立的力量进入物质生产过程,并成为决定生产力大小的决定性要素。
其次,对于个人来说,通过使用计算机和网络,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我们可以预计到在不久的将来,通过计算机网络的连接,人们可以足不出户的完成工作和学习任务,可以让大家节约出更多的时间去处理一些其他的事,使人们在行动甚至是思想上都得到了解放。另外,我们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把我们的工作思维和方法输入到机器里面,完成本来我们必须亲手完成的任务。在企业的生产中,我们不仅可以通过计算机来对产品的外形、包装和性能做一个全新的设计,还可以通过计算机对产品的生产、包装和发配过程做一个全程的控制,节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而且我们还可以把企业和公司里的计算机组合成为一个网络体系,由一台主机对分机进行控制,从而形成一个有效的连接网络,保证整生产流程协调进行。通过网络进入生产过程,我们可以把原先大量的人力支配的生产环节节约出来,让他们去从事更为灵活的生产活动,这也可以说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的一个飞跃。
再次,计算机网络将会开辟电子化管理的时代。通过计算机网络,将会给政府部门的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方式和方法。未来电子化的政府管理模式可能会得以实现。今后,上到高级政府职能部门,下到地方各级政府部门都可以通过网络,以电子方式来履行管理的职能,可以建立专门的政府管理的电子系统,发布管理通告,颁布新的政策法律和相关政府新闻,各级政府和部门可以从自身的管理方向出发,建立起电子数据库,为政策的出台和查询提供有效的帮助。另外,通过这些网络,有关部门可以及时了解相关的信息和基层群众反映的情况,从而比较及时做出政策的调整。通过这个专门繁荣电脑网络,可以是政府和职能不满的管理工作更加清晰,对社会普通群众的透明度也会增加,使政府的行为更能受群众监督,保证社会的稳定。另外,还可以通过网络投票方式决定相关政策的出台和重大决议的推出,提高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保证政府与群众的有效联系。
最后,计算机网络对老百姓生活的改变也将产生极大的影响。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我们在今后可以拥有一个新的公共和私人的生领域,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出现了崭新的形式。网络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加方便,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使世界的距离变的越来越小。另外,网络还将会为我们提供任何我们需要的服务,比如收发信息、亲友联系、网上购物、了解及时新闻、收看电视节目以及完成工作和学习任务等等。总之,高效的网络系统将会为我们解决我们所需要解决的一切问题,
由此可见,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将会对人类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将会引起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的革命性变化,将会推动人类文明向更高的阶段发展。
一、计算机发展史简介
人类所使用的计算工具是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计算工具相继出现了如算盘、计算尺、手摇机械计算机、电动机械计算机等。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在美国诞生。这台计算机共用了18000多个电于管组成,占地170m2,总重量为30t,耗电140kw,运算速度达到每秒能进行5000次加法、 300次乘法。
电子计算机在短短的50多年里经过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IC)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四个阶段的发展,使计算机的体积越来越小,功能越来越强,价格越来越低,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正朝智能化(第五代)计算机方向发展。
1.第一代电子计算机
第一代电于计算机是从1946年至1958年。它们体积较大,运算速度较低,存储容量不大,而且价格昂贵。使用也不方便,为了解决一个问题,所编制的程序的复杂程度难以表述。这一代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只在重要部门或科学研究部门使用。
2.第二代电子计算机
第二代计算机是从1958年到1965年,它们全部采用晶体管作为电子器件,其运算速度比第一代计算机的速度提高了近百倍,体积为原来的几十分之一。在软件方面开始使用计算机算法语言。这一代计算机不仅用于科学计算,还用于数据处理和事务处理及工业控制。
3.第三代电子计算机
第三代计算机是从1965年到1970年。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是以中、小规模集成电路为电子器件,并且出现操作系统,使计算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它们不仅用于科学计算,还用于文字处理、企业管理、自动控制等领域,出现了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信息管理系统,可用于生产管理、交通管理、情报检索等领域。
4.第四代电子计算机
第四代计算机是指从1970年以后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LSI)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为主要电子器件制成的计算机。例如80386微处理器,在面积约为10mm X l0mm的单个芯片上,可以集成大约32万个晶体管。
第四代计算机的另一个重要分支是以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微处理器和微型计算机。
微型计算机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71~1973年,微处理器有4004、4040、8008。 1971年Intel公司研制出MCS4微型计算机(CPU为4040,四位机)。后来又推出以8008为核心的MCS-8型。
第二阶段是1973~1977年,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和改进阶段。微处理器有8080、8085、M6800、Z80。初期产品有Intel公司的MCS一80型(CPU为8080,八位机)。后期有TRS-80型(CPU为Z80)和APPLE-II型(CPU为6502),在八十年代初期曾一度风靡世界。
第三阶段是1978~1983年,十六位微型计算机的发展阶段,微处理器有8086、808880186、80286、M68000、Z8000。微型计算机代表产品是IBM-PC(CPU为8086)。本阶段的顶峰产品是APPLE公司的Macintosh(1984年)和IBM公司的PC/AT286(1986年)微型计算机。
第四阶段便是从1983年开始为32位微型计算机的发展阶段。微处理器相继推出80386、80486。386、486微型计算机是初期产品。 1993年, Intel公司推出了Pentium或称P5(中文译名为“奔腾”)的微处理器,它具有64位的内部数据通道。现在Pentium III(也有人称P7)微处理器己成为了主流产品,预计Pentium IV 将在2000年10月推出。
由此可见,微型计算机的性能主要取决于它的核心器件——微处理器(CPU)的性能。
5.第五代计算机
第五代计算机将把信息采集、存储、处理、通信和人工智能结合一起具有形式推理、联想、学习和解释能力。它的系统结构将突破传统的冯·诺依曼机器的概念,实现高度的并行处理。
二、计算机的特点
计算机的基本特点如下:
1、记忆能力强
在计算机中有容量很大的存储装置,它不仅可以长久性地存储大量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信息资料,还可以存储指挥计算机工作的程序。
2、计算精度高与逻辑判断准确
它具有人类无能为力的高精度控制或高速操作任务。也具有可靠的判断能力,以实现计算机工作的自动化,从而保证计算机控制的判断可靠、反应迅速、控制灵敏。
3、高速的处理能力
它具有神奇的运算速度,其速度以达到每秒几十亿次乃至上百亿次。例如,为了将圆周率兀的近似值计算到707位,一位数学家曾为此花十几年的时间,而如果用现代的计算机来计算,可能瞬间就能完成,同时可达到小数点后200万位。
4、能自动完成各种操作
计算机是由内部控制和操作的,只要将事先编制好的应用程序输入计算机,计算机就能自动按照程序规定的步骤完成预定的处理任务。
1.3 计算机应用领域和发展方向
一、计算机应用领域
目前,计算机的应用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计算(或称为数值计算)
早期的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目前,科学计算仍然是计算机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如高能物理、工程设计、地震预测、气象预报、航天技术等。由于计算机具有高运算速度和精度以及逻辑判断能力,因此出现了计算力学、计算物理、计算化学、生物控制论等新的学科。
2.过程检测与控制
利用计算机对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某些信号自动进行检测,并把检测到的数据存入计算机,再根据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这样的系统称为计算机检测系统。特别是仪器仪表引进计算机技术后所构成的智能化仪器仪表,将工业自动化推向了一个更高的水平。
3.信息管理(数据处理)
信息管理是目前计算机应用最广泛的一个领域。利用计算机来加工、管理与操作任何形式的数据资料,如企业管理、物资管理、报表统计、帐目计算、信息情报检索等。近年来,国内许多机构纷纷建设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MIS);生产企业也开始采用制造资源规划软件(MRP),商业流通领域则逐步使用电子信息交换系统(EDI),即所谓无纸贸易。
4.计算机辅助系统
1)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是指利用计算机来帮助设计人员进行工程设计,以提高设计工作的自动化程度,节省人力和物力。目前,此技术已经在电路、机械、土木建筑、服装等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计算机辅助制造(CAM)是指利用计算机进行生产设备的管理、控制与操作,从而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缩短生产周期,并且还大大改善了制造人员的工作条件。
3)计算机辅助测试(CAT)是指利用计算机进行复杂而大量的测试工作。
4)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指利用计算机帮助教师讲授和帮助学生学习的自动化系统,使学生能够轻松自如地从中学到所需要的知识。
二、计算机的发展方向
未来的计算机将以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为基础,向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与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1.巨型化
巨型化是指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更高、存储容量更大、功能更强。目前正在研制的巨型计算机其运算速度可达每秒百亿次。
2.微型化
微型计算机已进入仪器、仪表、家用电器等小型仪器设备中,同时也作为工业控制过程的心脏,使仪器设备实现“智能化”。随着微电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笔记本型、掌上型等微型计算机必将以更优的性能价格比受到人们的欢迎。
3.网络化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深入,特别是家用计算机越来越普及,一方面希望众多用户能共享信息资源,另一方面也希望各计算机之间能互相传递信息进行通信。
计算机网络是现代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计算机网络己在现代企业的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银行系统、商业系统、交通运输系统等。
4.智能化
计算机人工智能的研究是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之上。智能化是计算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新一代计算机,将可以模拟人的感觉行为和思维过程的机理,进行“看”、“听”、“说”、“想”、“做”,具有逻辑推理、学习与证明的能力。
第一代为电子管计算机时代(1946-1958)
第二代为晶体管计算机时代(1958-1964)
第三代为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1964-1971)
第四代为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1971至今)
20世纪90年代人工智能系统计算机的诞生标志着第五代计算机出台
第一台计算机(ENIAC)于1946年2月,在美国诞生。提出程序存储的是美国的数学家 冯^诺依曼, 在美国陆军部的资助下,与1943年开始了ENIAC的研制,1946年完成。 约翰·冯·诺依曼 ( John Von Neumann,1903-1957),美藉匈牙利人,1903年12月28日生于匈牙利的布达佩斯,父亲是一个银行家,家境富裕,十分注意对孩子的教育。冯·诺依曼从小聪颖过人,兴趣广泛,读书过目不忘.据说他6岁时就能用古希腊语同父亲闲谈,一生掌握了七种语言.最擅德语,可在他用德语思考种种设想时,又能以阅读的速度译成英语.他对读过的书籍和论文。能很快一句不差地将内容复述出来,而且若干年之后,仍可如此。1911年一1921年,冯·诺依曼在布达佩斯的卢瑟伦中学读书期间,就崭露头角而深受老师的器重.在费克特老师的个别指导下并合作发表了第一篇数学论文,此时冯·诺依曼还不到18岁。1921年一1923年在苏黎世大学学习。很快又在1926年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布达佩斯大学数学博士学位,此时冯·诺依曼年仅22岁。1927年一1929年冯·诺依曼相继在柏林大学和汉堡大学担任数学讲师。1930年接受了普林斯顿大学客座教授的职位,西渡美国。1931年他成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第一批终身教授,那时,他还不到30岁。1933年转到该校的高级研究所,成为最初六位教授之一,并在那里工作了一生。 冯·诺依曼是普林斯顿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哈佛大学、伊斯坦堡大学、马里兰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慕尼黑高等技术学院等校的荣誉博士。他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秘鲁国立自然科学院和意大利国立林且学院等院的院士。1954年他任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委员;1951年至1953年任美国数学会主席。 1954年夏,冯·诺依曼被发现患有癌症,1957年2月8日,在华盛顿去世,终年54岁。 1969年12月, Internet 的前身——美国的ARPA网投入运行,它标志着我们常称的计算机网络的兴起。这个计 算机互联的网络系统是一种分组交换网。分组交换技术使计算机网络的概念、结构和网络设计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 的变化,它为后来的计算机网络打下了基础。 八十年代初,随着PC个人微机应用的推广,PC联网的需求也随之增大,各种基于PC互联的微机局域网纷纷出台。 这个时期微机局域网系统的典型结构是在共享介质通信网平台上的共享文件服务器结构,即为所有联网PC设置 一台专用的可共享的网络文件服务器。PC是一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小计算机,每个PC机用户的主要任务仍 在自己的PC机上运行,仅在需要访问共享磁盘文件时才通过网络访问文件服务器,体现了计算机网络中各计算机之 间的协同工作。由于使用了较PSTN速率高得多的同轴电缆、光纤等高速传输介质,使PC网上访问共享资源的速率和 效率大大提高。这种基于文件服务器的微机网络对网内计算机进行了分工:PC机面向用户,微机服务器专用于提供 共享文件资源。所以它实际上就是一种客户机/ 服务器模式。 计算机网络系统是非常复杂的系统,计算机之间相互通信涉及到许多复杂的技术问题,为实现计算机网络通信, 计算机网络采用的是分层解决网络技术问题的方法。但是,由于存在不同的分层网络系统体系结构,它们的产品之 间很难实现互联。为此,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在1984年正式颁布了“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OSI 国际标准, 使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实现了标准化。 进入九十年代,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建立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基础上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 展。特别是1993年美国宣布建立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 后,全世界许多国家纷纷制定和建立本国的NII ,从而极大 地推动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使计算机网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目前,全球以美国为核心的高速计算机互 联网络即Internet已经形成,Internet已经成为人类最重要的、最大的知识宝库。而美国政府又分别于1996年和1997 年开始研究发展更加快速可靠的互联网2 (Internet 2)和下一代互联网(Next Generation Internet)。可以说, 网络互联和高速计算机网络正成为最新一代的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方向
❿ 网络的发展有何意义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现状 (一)我国互联网络的基本情况 今年是我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络的第二个10年的起始年(1994年4月,国际上正式承认我国为真正拥有全功能Internet的国家),也正是在今年,我国的网民总数突破了1亿大关,这标志着我国互联网络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根据今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互联网网民总数已经达到1.03亿,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8.4%; 其中宽带上网的人数首次超过了网民总数的一半,同时也首次超过了拨号上网的人数,达到5300万人。至今年7月,全球网民达9.38亿,其中亚洲占3.23亿,北美占2.23亿。目前,我国网民总数和宽带上网人数均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我国IP地址近几年快速增长,总数达到6830万个,拥有量排名世界第四。我国上网计算机总数达到4560万台,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5.6%; 专线上网计算机数和拨号上网计算机数均首次出现了负增长,只有其它方式上网计算机数依然呈现出较快的增长态势。我国互联网网站总数达到67.7万个,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8.1%。我国互联网络国际出口带宽总数达到82.6G,与1999年相比增长了24倍,增长非常迅速。该报告的热点数据分析还表明,我国网上购物人数达到2000万人。网上支付的比例增长至近半数,网上购物者半年内累计购物金额达到100亿元,半年内仅通过网络购买手机就达300万部以上。 1.03亿网民、6830万个IP地址、4560万台上网计算机、67.7万个网站……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它们在世人面前展现了一个巨大的、几乎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巨大市场,这个市场的潜力无比巨大,蕴涵的能量无比巨大; 它决不会止步于眼前这些数据,决不会止步于2000万购物大军和半年100亿元的购买能力,更不会仅仅止步于网上购物; 互联网对人们的影响力已经凸显。任何一件小事情,放到网上去,都有可能变成大事件; 没有任何一个传播媒介拥有如此众多且持续快速增长的交互式的受众群。 (二)中国互联网络的应用状况 我国1.03亿网民操纵着4560万台上网计算机,通过67.7万个乃至境外更多的网站做些什么呢?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我国网民上网最主要的目的依次为: 1. 将休闲娱乐作为上网最主要目的的网民所占比例最多,达到37.9%。近年来,以休闲娱乐作为上网最主要目的的网民所占比例稳步上升,并且在今年的调查中首次超过以获取信息作为上网最主要目的的网民比例。 2. 将获取信息作为上网最主要目的的网民所占比例居其次,达到37.8%。一直以来,以获取信息为上网最主要目的的网民所占比例最大,但其所占比例呈逐渐下降趋势。 3. 将学习与知识浏览作为上网最主要目的的网民所占比例居第三,达到10.3%。这部分网民的比例比前半年略有增加。 相形之下,网民以学术研究、商务活动为主要目的的应用较少。其中,学术研究占1.4%,获得各种免费资源(如个人空间主页、下载免费资源等)占1.3%,网上金融占1.0%,网上购物与售物占0.1%,其它商务活动占0.1%。 (三)中国互联网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的互联网络已经发展11年了,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的进展,但是我国的互联网络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网络的普及率问题 我国网民、上网计算机和网站的绝对数量虽然很庞大,但是同我国更为庞大的人口基数相比较,显然网络的人口普及率还远远不够,网民数量还不到我国人口的8%; 仅及全世界网络人口平均普及率14.6%的一半。如果考虑到地域差异和城乡差距,我国互联网普及工作的难度还相当大。 2. 网络的信息资源问题 我国互联网络的内容还不能满足广大中国网民以至于更为广大的全球汉语网民和愿与中国友好交流的外籍网民的需要。据调查,全球使用汉语的网民占网民总量的13.7%,而我国境内开发的中文网页约6.4亿个(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4年统计),仅占全部网页总量不到2%。这里只是讲数量,如考虑质量,与需求相比差距可能还要大。 3. 网络的应用问题 目前,我国网民上网最主要的目的大多数是休闲娱乐和获取信息。尽管我国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做了很大的投入,但我国互联网尚未成为商务活动和接受公共服务(包括政府服务、教育、医疗保健等)的平台,反映了网络应用还不够成熟。 4. 网络和信息安全问题 互联网络安全性日益恶化,成为网络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以病毒、木马、僵尸网络、间谍软件等为代表的恶意代码,拒绝服务攻击、网络仿冒、垃圾邮件等安全事件仍十分猖獗。每天会出现数以十万计的僵尸程序; 成千上万网络主机被植入木马; 垃圾邮件成为网络公害。网络的安全以及对不良信息内容的有效控制和管理已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上述问题一方面说明我国互联网事业要做的事情还很多,任重道远; 另一方面说明我国互联网络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市场潜力。我国的互联网络挑战与机遇同在,问题在于我们如何把握发展的方向。 中国互联网络的发展方向 (一) 关于网络技术方面的发展 从技术层面讲,新一代互联网将会发展IPV6和在网络上支持信息资源共享的一些技术,包括P2P网络技术、互联网和无线宽带的融合、互联网和一些传感器的结合,再加上以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展示技术为核心的内容技术的发展,这几个趋势将会在未来5年或5年多一点的时间内成为互联网络技术的主流,将会大幅度改变网络的面貌。 (二)关于网络应用方面的发展 从应用层面讲,我国的互联网络应该逐步从现在的发电子邮件、看新闻、玩游戏——以个人生活消费为主的初级阶段走出来,提高我们的应用层次。互联网络应用的发展方向应该是: 作为电子商务平台,成为经济的助推器; 作为电子政务平台,成为公共服务的窗口; 作为个人终生学习平台,成为获取知识的宝库,三者逐步齐头并进。目前,我国这三个方面的应用都还比较薄弱。这三个方面的成熟应用将是互联网络应用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这是互联网络应用的主流。当然,作为个人生活消费、休闲娱乐包括网络游戏等内容,还会是互联网络上很重要的一部分应用。 我国的互联网络应该使广大网民不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不论在沿海,还是在内地,都能够真正在工作上、生活上、学习上、娱乐上受益; 使我们的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受益。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现在互联网络应用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关于网络治理 互联网络发展的原发性是它能够提供给人们自由交流的空间,提供给人们自由地几乎是无限制地信息沟通的渠道,它完全是开放的。但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慢慢看到这种理念也带来一些负面的东西,在网络交流的过程中被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利益集团或个人所利用,因此它的负面效应就越来越凸显。怎样在保持互联网络促进人们自由交流和沟通的长处的前提下,做到有序、有效的管理? 这是互联网络治理要研究的课题。 互联网络的治理就是要找到一个平衡点,就是要扬长避短,发挥它有利的方面,消除其负面影响。互联网络治理是一个新的问题,首先要解决安全问题; 第二要解决运营管理问题; 第三是对所有网上的信息发布和信息利用者,以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进行可管理的自律,同时又要保持和发挥他们利用互联网络平台自由沟通、自由交流信息的精神。要找到这样一个平衡点,这是互联网络治理的目标。 我国互联网络域名、地址数量、网站数量和带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互联网应用的发展水平。近两年来宽带用户数量、IP地址数量、CN域名数量的快速增长,反映了我国互联网络应用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互联网络基础资源的快速发展推动着互联网络应用向深度和广度迈进,而1亿网民的多元化互联网络应用又引发了对基础资源的强大需求,二者相辅相承将推动着我国互联网络的全面发展。 总之,我们相信,经过不懈地努力,我国的互联网络必将在网民数量上有大的发展,在内容质量上有新的飞跃,在应用领域日趋成熟,使安全问题逐步得以解决。在我国互联网新的10年里,互联网将会在我国信息化建设中,在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战略中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希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