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大学生如何人正确对待网络
1、调整心态,提高抵制诱惑能力。网络说到底是一种工具,看你怎么用它,因此说到底是自身的问题。迷恋网吧的原因有多种多样,有的出于好奇,有的出于消遣、休闲,有的心理负担大,寻求心理释放。不管哪一种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心理问题,要防止学生沉迷于网络聊天、游戏,关键就是要充实学生的精神空间和现实空间,让学生有忙的地方、时间和内容。如: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举办多种形式的校园活动,丰富学生生活;进行教学课堂改革,使课堂教学趣味化、生活化、技能化,学有趣味、学有所用、学有致用。
2、大学生要严格自律。多数人想改变这个世界,但是很少想到改变自己。有网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认识不到它的危害,并不去设法改变自己。有句谚语说:“生存决定于改变的能力”。其中所说的关键是学生要有自控力。我们要着重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与能力,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自控力。让学生作网络的主人,让网络成为学生手中有用的学习工具。
3、合理安排上网时间。无节制的上网浪费时间,影响正常的工作与学习。我们必须合理安排上网时间,在上网和工作、学习之间取得平衡。只有通过合理安排上网时间,才能做到有效率的使用网络资源并使其真正的为工作、学习、生活带来便利。
4、正确对待网络娱乐资源。劳逸结合、寓教于乐是我们所提倡的健康的工作、学习方式,适度娱乐能缓解工作、生活中的压力,也为后续的学习和工作提供了能量。然而过度沉溺于网络娱乐资源(如网络游戏、在线聊天等)不仅不会让人感受到娱乐带来的快乐反而会玩物丧志。只有正确对待网络娱乐资源才能真正的从网络上获取轻松,因网络而受益。
5、具备时间观念。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放松自己,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网络,但一定要注意时间的把控。最好是0.5h-1h之间就站起身,放下手机,活动活动身体,让自己从网络中抽离出来,这样不仅可以避免网络沉迷,也减少了身体上的负担。
② 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利与弊谈谈你的看法
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只有弊端,没有益处。
青少年适当玩网络游戏利于身心放松,但沉迷于网络游戏会损害身心健康。青少年阶段是个人学习生活发展的重要阶段,而网络游戏成瘾就像是杂草,在侵入青少年生活世界的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发展蒙上一层阴影。
2018年,网络游戏成瘾被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列入“成瘾性精神障碍”的精神疾病范畴,其相关症状包括:无节制沉溺于游戏,因过度游戏而忽略其他兴趣爱好和日常活动,明知会产生负面后果却仍沉溺其中等。
(2)如何看待网络的过度娱乐扩展阅读:
防止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要求:
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全社会群策群力。青少年往往由于现实情感补偿与发泄、人际交往与团队归属和成就体验等社会心理缺失,出现网络游戏成瘾行为,而治理网络游戏成瘾,应加大针对个体的社会支持和外部环境改变。
作为“网络原住民”,当代青少年很容易浸入虚拟的社会环境中,加上人格构建过程中的认知缺失和思想迷茫等因素叠加,使得青少年更倾向于到网络游戏中寻找寄托。
因此,应积极改善家庭亲子关系和学习生活环境,完善同伴支持,着力培养青少年健康的学习生活方式,积极开展价值观教育、人格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③ 你怎么看待网络的娱乐性和实用性
网络的娱乐性在网络其他功能之上,是网络其余诸多功能的外延和引伸,是我们使用网络的最大和最终收获,网络实用性也好,丰富性也好,最终的产物是网络的娱乐性。
④ 如何看待泛娱乐化现象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泛娱乐将会是必然的结果。生产力发展之后,社会关系一定是要与其相适应的,所以过于恐惧或者说排斥“泛娱乐”化,其实是没有必要的,而且从结果上也改变不了什么。例如:以前认为的玩游戏不好,看动画片不好等等,现在已经变成巨大的产业,很多人在享受,也有很多人在依靠它吃饭。
一个事物的产生,总是有它的历史意义,也一定是有好也有坏的。
因此,对于“泛娱乐”的变化,我们应该尝试着去接受它,去了解它,最后适应它。
在泛娱乐化的社会来看① 从生产端,未来大部分面向大众用户的产品可能都是通俗的,热闹的,娱乐的
② 从消费端,用更喜欢的是简单,不需要思考的直接快感
③ 从学习端,请记住,娱乐并不是适合用来学习以及认识事物。
面对“泛娱乐”的社会,我想只要明白以上3点,从你当下出发,选择最合适自己的即可。
⑤ 武磊谈《吐槽大会》:体育不是娱乐,如何看待现在的娱乐过度化
体育的过度娱乐化会影响到体育正常化的发展进程。
现在国内的体育产业与娱乐圈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这因此这也导致很多体育明星频繁的参加娱乐综艺节目的录制。虽然这么做会让体育明星赚到很多收入,但是体育明星与娱乐圈联系过度紧密也会使得体育明星的内心变得越来越浮躁。因此我觉得体育产业如果想要正常发展的话,就必须与娱乐圈划清界限。
一、过度娱乐化会使得体育运动员出现不肯刻苦训练的问题。娱乐明星每年的收入远远要比体育运动员的收入高很多,如果体育运动员出现羡慕娱乐明星收入的情况的话,那么就会导致越来越多优秀的体育运动员开始去往娱乐圈发展。因为这些运动员就会认为自己无论再怎么认真刻苦的训练,也都无法达到娱乐明星的年收入水平。
因此我觉得应该要避免体育运动与娱乐圈之间的联系,而且也应该要减少运动员参加娱乐圈节目的次数或者是频率。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娱乐圈带给体育运动的影响变得越来越低。
⑥ 如何看待如今的泛娱乐化
在如今这个各种网络媒体愈发泛滥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网络作为载体来过度放大自己的情绪,尤其是像是一些明星的新闻和八卦,更是让很多的人确有其事,他们一直不停的传播不实消息,导致信息扭曲,影响越来越恶劣。
2.泛娱乐化会给大众带去错误的价值观
像是现在受到泛娱乐化严重损害的追星族群体,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完全把自己的生活重心放在了自己所喜欢的偶像之上。这样的一种生活价值观是非常可怕的,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把所有的精神寄托都放在了另外一个人,而且还是一个离自己非常遥远,甚至是虚无飘渺的偶像身上,那么他自己的未来会在何处,他自身能够发挥的价值又在何处,这样的问题真的值得我们去认真反思。
⑦ 因为过度娱乐化,湖南台等被约谈,过度娱乐化对观众有何影响
如果说过度娱乐化的话,那么很多严肃的问题都得不到正视,一些需要去解决的问题更不会被大家所关注,所以说禁止过度娱乐化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现在很多的年轻人都喜欢看湖南台,这是因为湖南台基本上是以娱乐为主,他们所推出的所有节目都关乎于娱乐,所以说这样的一档节目他们的娱乐化倾向是很明显的。
所以说过度娱乐化他最不好的一点就是会无限的去缩小问题在大家眼中的占比,慢慢的大家的眼中都看不到问题,所看到的就是娱乐。所以说这种过度娱乐化的倾向被调整,或者说是被尽可能的去制止,其实是非常的重要的。只有这样的话才能够让整个社会的分化更加的明显娱乐有娱乐,但是有问题也需要解决。
⑧ 如何看待如今的泛娱乐化
一、什么是“娱乐”与“泛娱乐”
首先,我想先明确两个概念:
“娱乐”是指人民群众闲暇时的一种打发时间方式,是基本精神需求之一。比如工作忙了一天,约上三五知己喝两杯,回家聊聊天打打游戏,看看综艺。
“泛娱乐”是指的将那些原本并不是以娱乐大众为出发点的事物,改造成娱乐大众。比如前面说的,新闻、文章、教育。新闻是给大家传递信息,而不是讨好观众的;文章是表达观点,而不是哗众取巧的;教育是传递知识,而不应该是吸引注意的。
二、为什么从“娱乐”走向了“泛娱乐”
事实上,这是近代全世界的风潮,而引领这个风潮的正是很多国人都向往的先进国家——“美国”。
1966年,美国记者彼德·马丁与哈拉特·舒曼在《全球化陷阱》首次提出了“奶头乐”(tittytainment)概念,大意就是让人向婴儿含着奶头一样“乐不思蜀”;
1995年,美国召开全世界500多名经济政治界精英的会议,正式提出并开始进行了奶头乐战略,大致内容是“随着生产力和人口的不断提升,只需20%人生产物质,即可满足所有人需求,80%人将被边缘化,他们不必也无法参与产品的生产和服务;因为这个原因,80%的财富掌握在另外20%的人手中。为了安慰社会中“被遗弃”的人,避免阶层冲突,精英们准备的方法是制造大量的“奶头”— —让令人沉迷的消遣娱乐和充满感官刺激的产品(比如:网络、电视和游戏)填满人们的生活、转移其注意力和不满情绪,令其沉浸在“快乐”中不知不觉丧失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能力。”
进入21世纪之后,尤其是智能化制造的开启(机械臂,工厂机器取代工人),全世界的娱乐化更加明显,原本很多的非娱乐行业都开始娱乐化以“取悦”观众,有些词很反应这种现象,如“吸睛”、“标题党”等等。
可以说,由于21世纪生产力的继续发展,导致社会环境又发生了变化:社会并不需要那么多人从事直接物质生产,更多的人只能转而从事娱乐生产(门槛相对较低),产出增多的同时,也必然需要引导大家需求增多,于是便“泛娱乐”了。
三、如何正确看待“泛娱乐”?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泛娱乐将会是必然的结果。生产力发展之后,社会关系一定是要与其相适应的,所以过于恐惧或者说排斥“泛娱乐”化,其实是没有必要的,而且从结果上也改变不了什么。例如:以前认为的玩游戏不好,看动画片不好等等,现在已经变成巨大的产业,很多人在享受,也有很多人在依靠它吃饭。
⑨ 如何看待当下的“娱乐至死”现象
个人看法:
进入互联网时代,尼尔·波兹曼的理论依旧具有现实意义,我们仍需对新媒体的“娱乐至死”保持警惕,更为重要的是,肯定正当娱乐的价值,警惕过度娱乐带来的负面影响。对抗娱乐至死,需要艺术创作者保持对艺术的真诚,同时艺术欣赏者更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审美判断。
泛娱乐化的隐忧
网络时代的新媒体,以更为自由、更为开放的态度表达新的内容,影响新一代的观众,而观看这一新媒介的观众也在重新塑造着新媒介的走向。
从网络综艺来看,由于网络节目创作与电视节目相比更为自由,也就更偏重娱乐精神的释放,容易滑向媚俗的边缘。《吐槽大会》第一季第一期就因言语露骨、尺度过大而被下架,《奇葩说》也因话题过分敏感而遭到删减。窥私、猎奇、博眼球一度成为网络综艺出奇制胜的“法宝”。
归根结底这也只不过是对娱乐精神的片面理解。“重口味”热辣话题的确符合注意力经济的规律,能以最低的成本吸引用户,成功触及年轻人的“痒点”和“痛点”,成为网络剧最佳的上位方式。
然而只注重对娱乐精神的发掘,为了眼球经济而不惜牺牲意义,放弃了对艺术的品味和对社会的责任,最终只能陷入娱乐至死的境地中。
⑩ 互联网时代应该如何看待网络文学的过度娱乐的现象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大众获得新闻的渠道也越来越广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市场经济,市场竞争的压力使得我国的媒体在操作方法,编辑模式,运营方针等方面都不约而同的呈现出商业化的趋势,从而进一步催生了我国的新闻娱乐化现象。
一、什么是“新闻娱乐化”
新闻娱乐化如今并没有一个准确能够概括它的定义,在国内,目前广泛认可的新闻娱乐化的定义是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经济新闻系主任林晖教授在《市场经济与新闻娱乐化》一文中提出的:综合媒介新闻娱乐化的现象来看,就内容和形式可分为两部分。一方面娱乐化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软新闻的潮流。即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另一方面,娱乐化就是媒介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使硬新闻软化。在内容上,新闻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在表现技巧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从最初强调迎新闻写作中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衍变为一味地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
二、新闻娱乐化成因分析
1、受众需求。从受众的内心角度来看,媒体把重大严肃的政治经济新闻转化为富有人文色彩,戏剧性和故事性的软新闻更能引发受众的共鸣,所以各个媒体为争夺观众,不谋而同的以“硬新闻软着陆”的方式进行新闻播报。受众对媒介的传播影响不仅决定着媒介内容的选择、媒介的风格和媒介的改革方向。可以说在一些方面受众的确是是传媒的财富之源和权利之源。时至今日大众对于播报式的硬新闻的确是缺乏关注度和新鲜感,所以连代表着党的喉舌的中央1套晚七点的《新闻联播》节目也开始逐渐的添加一些硬新闻软播报的方式,用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2.市场竞争压力。当下广播电视媒体已经走向市场,受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调节和影响,节目的编排、制作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之下,媒体单纯的认为只要制造娱乐性便可以提高收视率,收听率,从而导致节目过度娱乐化。
3.“把关人”缺失。当今政府对电视媒体的监管存在低效、不合理、不规范,从而导致在执行监督“把关”上的漏洞,在过度娱乐化现象泛滥时,显得手足无措。其次,行业组织内部进行的管理在我国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行业内部监管体系还没有建构完善,对媒体的监管“把关”仍显不足。
4.媒体的自律下降。新闻媒介的社会控制之一就是媒介自律,而媒介道德的自律下降是造成当下新闻泛娱乐化的重要愿意之一,当今的媒介以及从业人员过度追名逐利,将自律一说早已抛之脑后,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新闻报道的重点放在炒作上,淡化新闻本身所承载的舆论导向和社会批判功能。
三、新闻娱乐化的利弊
1、新闻娱乐化的利
新闻娱乐化在我国是有着深刻的发展渊源的,也是新闻发展的一个大方向,作为媒体正常竞争所采用的一种方式手段之一,合理的使用新闻娱乐化手段可以激发人的兴奋点、动情点、能使观众兴奋起来,产生收视欲望,增加收视率。从而促进新闻节目更好的发展,对整个新闻传播产生积极影响。
2.新闻娱乐化的弊
2.1新闻真实性原则遭到动摇。媒体过度的观众受众的需求,导致很多新闻为吸引受众的眼球造成内容虚假,极大程度的破坏了新闻传播中最重要的原则真实性。真实性原则遭到破坏导致新闻媒体的公信力下降,大众传媒承担者社会舆论监督、树立社会典型、文化传承、以及娱乐大众等社会功能,新闻从业者也是因为向大众提供真实新鲜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得到大众的尊敬,但是因为新闻媒体过度的追求利益把娱乐化作为自己的核心导致新闻扭曲和失实。
2.2过度娱乐化对个人的价值观、个人素质和修养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试问如果一个正常人每天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都是通俗娱乐,暴力,刺激性的新闻,那么这个人的精神素养会有多好,同理长期面对这样的娱乐新闻,那人们的主意不再是国际变化和发展,而喜欢新闻快餐,导致树种对于世界的理解变的简单肤浅。
2.3媒介过度娱乐化带来的反而是固定受众的缺失。每个人在这个社会由于文化层次,收入水平,地位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角色和分工,娱乐化造成一些固定受众对原本新闻节目的反感,或者有些观众对节目喜好就是严肃而认真的,这样一来从而导致媒体丧失一部分核心观众。
2.4过度娱乐化导致记者责任意识缺失。新闻工作者是有一定的工作修养和职业道德的,许多记者依然已经忘记了自己的职责,甚至在一些重要新闻中,也出现“旁观者”的心理。只注重“娱乐化”而忽视媒体所肩负的责任,任由娱乐凌驾于准确,客观,真实之上是不符合受众需求的。
四、如何应对新闻过度娱乐化
新闻娱乐化是这个时代的潮流,但同时也是把双刃剑,控制的好了可以使新闻节目以生动、鲜活的语言和丰富的样式服务于更多受众,但是如果控制的不好造成过度娱乐化就会导致更多的危害。如何更好的控制和应对新闻过度娱乐化,综合而论在以下四方面:
1、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新闻传播的规律是真实性、准确性、权威性。在新闻过度娱乐化现象泛滥时,一定要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规范过度的新闻娱乐化倾向,对于一些国际重大时事,政治经济新闻则尽量不要去用新闻娱乐化的形式来播报,避免受众对实施产生错误地认识。
2、提升对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作为传播新闻的一线人群,新闻从业者理当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时新性、重要性、新奇性、接近性、趣味性是新闻价值的基本要素。无论是什么时代,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新闻从业者都要遵循客观性、真实性、社会责任论,正确引导公众舆论,牢记媒体是政府的喉舌,加强自身对社会的责任感,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
3、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把关人”作用。完善法规,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加强对新闻娱乐化的监督。虽然我国相关的新闻业规定有很多,但至今未出台《新闻法》。新兴媒体发展迅猛,但是相关法律却不健全。只有加强“把关人”的作用,才能长远保证新闻媒体的健康发展,同时行政部门的执法人员也应该严格执法,保证相关规定能落实到位。
4、重视对新闻内容的独树一帜。实际上,一味的搞笑,娱乐,刺激人眼球这样的新闻只是满足受众一时的需要,并非长久之计。受众始终关注的是反映重大政治经济民生的硬新闻的需求始终是第一位的。所以这样一来,在新闻内容的开拓和有划伤还有很大空间可以拓展,同时针对现在新兴媒体,在内容的表现形式上,传统纸质媒体,电视,网络媒体可以根据侧重点不同着重报道不同的新闻,这样可以兼顾娱乐性和严肃性。
总之,新闻娱乐化的现象值得我们重视,它既不是拯救媒体的灵丹妙药,但是也无需称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媒体和受众正确认识娱乐化现象,采用积极的措施,避免过度娱乐化,引导它向良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