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运用新媒体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新形势下,必须以积极主动、开放包容的态度面对新媒体,趋利避害,化弊为利,充分利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是唱响网上主旋律,用正面声音占领新媒体舆论阵地。任何宣传思想阵地,正面的、主流的、科学的东西不去占领,反面的、非主流的、伪科学的东西就会占领。必须牢固树立新媒体“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的阵地意识,充分发挥其覆盖面广、传播迅捷、参与程度高等优势,利用新媒体大力宣传社会主流价值,在复杂的社会舆论中唱响社会主旋律,有效引领和整合社会舆论,用正面声音占领网上阵地。要借助各种网络媒体平台,深入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民主精神的传播,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教育,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凝聚力。要认真研究新媒体传播规律,在创新教育形式上多动脑筋,在强化引导效果上多下功夫。要推广应用手机报、微博、QQ群等媒介快速传递“正面声音”,把党和政府制定的重大方针政策、关注民生和绿色低碳发展等重要信息,直接送到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口袋”里,让国家繁荣、民族复兴、和谐社会成为大家的主流思想和自觉行动。针对网络中一些不负责任、恶意造谣以及不健康、反动的言论,要迅速鉴别并加以查封和堵截。要采取法律和政策手段,健全完善网络管理制度,加强对网络信息传播的监控,把不良信息堵在用户终端之外,最大限度地净化网络空间,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二是畅通诉求表达渠道,搭建干群网上互动沟通交流平台。当前,社会上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越来越强烈。部分当事人借助于网络平台,特别是微博平台进行“上访”,期待引起上级领导、媒体以及社会大众的关注。“上访不如上网”。网络已成为当前群众表达诉求和心声的一个重要渠道。通过网络“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是了解民情、倾听民意、化解民忧的“最短路径”。要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积极开展网上心田建设,通过在网上与受众互动沟通交流和心理咨询,解决思想认识和心理问题,使酝酿中的负面情绪及时得以疏导。同时,通过建立完善领导信箱、QQ群、开设微博等,畅通基层诉求表达渠道、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困难,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三是注重网络舆情分析研判,牢牢把握舆论引导主动权。网络舆情是公众通过互联网对现实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政治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新媒体下,网络舆情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民众的意见,已成为民意的“晴雨表”。在公共突发危机事件中,为避免网上鱼龙混杂的言论引发社会不稳定,要及时占领舆论的高地,掌握话语权,成为“意见领袖”,积极主动应对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要把关注网络舆情当作一种工作常态来坚持,把引导网络舆情作为一种能力来锻炼,前瞻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强网络舆情监控工作,准确把握网络舆情的存在空间,及时搜索发现影响社会大局稳定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注重舆情表象背后本质的分析研判,不断提高网络舆情处置引导能力。对于网上搬弄是非、恶意炒作的内容,要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根源,控制事态的发展。通过各种媒介及时发布真实信息,正确引导和弱化负面信息,使党和政府的声音始终占据舆论制高点。在开展热点问题和敏感问题舆论引导时,要注意引导艺术,深入研究各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准确把握舆论引导的时机、节奏、力度。在新媒体时代,一个不能熟练掌握和运用网络与群众打交道的领导干部,不是称职的领导干部。党员干部必须要将懂网、上网、用网作为一项基本要求来落实,主动加强新媒体的业务学习,全面研究和掌握新媒体技术,学会运用网言网语和网络交流技巧,在良性互动交流中把握舆情的主动权。
四是坚持“网上做与网下做”相结合,着力增强工作的实效性。网上“灌水”之处、“拍砖”之语,尽管理解上会有偏差,但大多是民生关注所在。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善于在网上发现问题并及时交流引导,在网下集中力量加以解决,实现网上与网下结合,虚拟与现实结合,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为具体问题,特别是一些敏感、热点、疑难和深层次问题,在网上是得不到彻底解决的,仍然离不开网下耐心细致的深入工作,进网络只是思想政治工作在网络领域的有效延伸和有益补充。通过在网上一段时间的浏览和关注,可以归纳总结出一些苗头性、倾向性、普遍性的问题,在网下采取座谈讨论、专题宣讲、解释说明等“点对点”、“面对面”的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并对网上反映的实际问题积极给予答复解决,依靠解决实际问题来化解思想认识和心理上的疑惑。要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通过人际交流和心理咨询开展一人一事的思想政治工作,把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与解决心理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心理咨询帮助解决思想问题,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视野。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和企业通过开通“网络民生直通车”,采取“实时问答、在线交流、线下服务”等方式,积极把握民生动向,针对环境污染、食品安全、贪污腐败等问题,在网上及时解释答复的同时,在网下积极协调给予妥善解决,有效避免了矛盾激化,得到群众的普遍认可和广泛赞同。
总之,新形势下,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顺势而为,因势利导,不断拓展思想政治工作阵地,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提高实效性,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贰’ 我要发布诉求,在网上如何发布,在什麽网可以发布出去,让大家都能看到
看你是要发布什么样的信息了。如果是带有宣传、广告、启事一类的信息,可以在58同城、百姓网等这一类专门的信息网站发布;如果是阐述某类事务、表达诉求类的贴文,可以发在网络贴吧、天涯社区等国内知名的论坛网站,也可以发在你们本地的论坛网站。发布后可以把你信息的网页链接通过QQ群或QQ好友请求他们帮你转发;此外,你还可以通过你的微博和博客发布信息,将你要发布的信息先写在你的博客里,再通过你的微博转发链接,当然这种方式的前提是你要具有一定的粉丝数字。
‘叁’ 如何利用网络实现民主化
就“网络民主”而言,最早就是由美国学者马克·斯劳卡在1995年提出的,可以理解为“以网络为媒介的民主”,或者是“民主中渗入网络的成分”。本文认为,网络民主并不是一种独立存在的民主,而是在传统的民主基础之上,借助于互联网络这种形式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民主。它主要是指在网络空间中,借助于网络技术而实现对社会政治、经济等各项事务的参与和管理,并进而实现公民自身权利和利益的一种民主形式。
网络时代的民主有以下特点:(1)网路民主的主体具有平等性;(2)参与方式具有直接性、快捷性以及广泛性,公民的切实全面的参与是网络民主有别于以往民主形式的最明显特征;(3)网络民主的“虚拟化”是网络民主的形式特征,虚拟的网络社区成为新的政治场所,身份特征也去除基本的权威,走向虚拟;(4)网络民主的组织是非正式的,传统民主形式一般要要有正式的组织和群体,而网络聚集则没有正式组织形式,靠一定的利益诉求目的聚集在一起,事件解决后就自动解散,所以主体分散且不稳定;(5)主体身份现实和虚拟的差异性,网络民主的主体一方面是存在于社会之中的现实的个人,以其本来的真实身份和社会地位参与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活动,表达政治意志,而另一方面,他们又以“虚拟人”的形式存在于各种网络环境中,更加自由真实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主张。
网络民主是一种新式的民主运作方式,借助于网络技术,通过让公民更真实、自由的参与政治活动,网络民主就保持了民主的最本质理念,并且更好地发挥应有效果,更彻底地体现这种理念,这正是是网络民主区别于其他类型的民主的核心所在。
二、路径分析:网络民主如何影响我国的民主化进程的发展
网络民主与传统民主在本质上是没有分别的,分别主要在技术信息层面和实现民主的途径上。发展网络民主一定会促进我国民主化进程的发展,但是笔者认为需要构建一定的路径才能将网络民主与中国民主化进程之间联系起来,才能更好的研究网络民主到底通过何种方式影响我国的民主化进程。
(一)网络民主与利益表达
1.利益表达完全实现是中国民主化进程的逻辑起点
在现代民主社会,所有的公民都是已实现自身利益和追求表达为社会存在的基本条件的。对于正处于民主化进程发展中的中国来说,公民可以实现利益完全公平的表达是实现民主的第一步。然而,在现实中利益表达权还远远没有达到法律上的要求,利益表达完全实现依然任重而道远。在中国的民主化进程过程中必须把公民的利益表达权利在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作为前提条件,使得公民利益表达权不仅表现在法律条文上,更表现在制度的安排上。
另外,改革开放后,各种现实的差距不断呈现出来,而且越发明显。贫富差距使得一些人沦为弱势群体。格局的变化让生活在这两条道路上的人逐渐走上了利益的对立面,冲突也随之伴随而来。而在这其中,这种机会上的差距在利益表达上体现的尤为明显。优势群体更加有机会将自己的利益诉求表达出来,并且以自身的优势更政府施加压力,使得政府的政策向优势群体倾斜。而那些弱势群体尽管有利益要求,但他们的意见很少能进入政府的决策系统,最后利益随着各项政策的出台而加倍受到损害,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说利益表达机制在全社会公平的实现和完善是中国民主化进程的逻辑起点,特别是必须给公民表达利益渠道的功能公平机会,所有声音和诉求都能进入政府的决策系统,制定政策时可以充分考虑到全社会的意见,拿出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政策,这样民主才具备建立的基本因素。而网络民主就为利益的完全表达提供了无可比拟的优越平台。
2.网络民主的发展对利益表达的重大影响
一般认为,网络政治参与具有正向的民主价值,打破了信息集权,增加了信息平等的机会。网络的发展加强了公民政治沟通的能力,增进了政治表达的自由的实现,达到了“促进言论自由、社会平等和政治公开的发展”。
另外在民意表达中,网络民主是一种比范围广泛的民意表达,是基层民主的实践形式。网络民主打破了由上到下得多层级信息沟通模式,建立了扁平结构,层级少且方便快捷的信息输入方法,民众可以更加方便的直接将民意表达给需要了解的部门机构,减少了中间环节,防止了信息传递过程中的遗漏和丢失。由于网络民意表达成本较低,更多的民众愿意通过网络陈述自己的利益诉求。
在政治参与过程中,网络民主可以充分实现人民参与政治过程的直接性、平等性,进一步推动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民众通过网上采取各种方式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具有更高的真实性和自由度;对行政决策或行政过程造成影响、压力和对行政制度体制产生冲击。特别是各级决策者与社会公众有可能建立许多新的多向度的联系渠道,减少信息衰减,大大增强行政过程的透明性、互动性,从而增加行政过程的民主化、科学化程度,扩大了社会公众参与体制内民主的范围和形式。所以,网络民主在实质上从多方面促进了公民利益完全表达的通畅,加快了中国民主化进程的发展。
(二)网络民主与公权力制约
1.制约公权力是中国民主化进程的实质要求。
近三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商品化、市场化、自由化、利益的多元化发展,公民的个人利益意识觉醒,社会角色冲突日益强烈,意识形态淡化,政府权力面临着合法性的危机。另一方面,民主政治的最主要的特征就在于公民社会的繁荣、政府权力得到制约。没有形成符合自己国情的公权力制约机制就不可能是民主的国家,其政治稳定性也就面临着挑战。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已经证明,在那种过分集中权力,没有宪政层次的公权力制约机制的情况下,整个社会的政治稳定性根本无从谈起。
在今天面临社会转型的历史契机时,构建符合中国民主化进程要求的公权力制约机制就显得相当的重要和迫切。一切因公权力滥用所引发的社会问题都严重的威胁着国家的稳定和我国的民主建设。构建合理的宪政层次的公权力制约机制对于组织和引导现有的公权力制约技术来化解社会各方面矛盾,推进我国的民主化进程有着现实实质要求。
2.网络民主与公权力制约
网络民主对公权力的制约主要体现在民主的监督上。从民主监督来看,利用网络可以强化社会监督效力。公权力如何行使,如何做到不越权不违法,公民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都可以通过新闻、图片等起到监督和评价的的作用。而现在网络的舆论效力已经受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所以会自然而然的再行使公权力过程中注重维护自己的形象,合法形式。另外,网上监督也将会扩展社会监督的对象和范围,加大了社会监督的广度和深度,充分体现出社会监督的大众化、日常化和多元化特征。借助网络,政府部门可以准确了解大多数人的意愿和主张,可以准确判断社会监督的共同指向,顺应民意,合理行政,从而达到对公权力的制约,促进我国民主化进程的发展。
(三)网络民主与深度民主
1.深度民主是中国民主化进程的发展目标
美国着名学者科恩在《论民主》中提出了人类社会民主发展的两个尺度,认为“如果一个社会不仅准许普遍参与而且鼓励持续、有力、有效并了解情况的参与,而且实际上实现了这种参与并把决定权留给参与者,这种社会的民主就是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民主。”当前许多国家准许并且鼓励深度民主的发展,即使在一些现有民主尚存不足或缺陷但仍然保持远大民主理想的国家,也把增加民主的深度作为政治改革和发展的目标。
民主的深度体现在人们参与政治的力度,首先是通过言论自由批评政府,影响政府的政策,即政治领域的言论自由是民主政治的第一步。第二步体现在公民的结社权上,也就是公民可以通过结社形成精英团体,代表本阶层利益的结社自由,须知政治学也是一门学问,在社会分工不断变细的今天,只有通过专业人士来处理政治事务,才能实现本阶层利益更好的实现。第三步体现在选举权上,选民支持他们想选举的人选,以期自身利益得到最大实现,从而获得治理国家的权力的过程。
2.网络民主对深度民主的影响
深度民主是建立在一定信息基础上的,现代网络传播技术使得人们更加接近信息,知晓无法达到的地方发生的事情,让更多人们了解更多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并希冀得到政府的回应,是社会管理者逃避监督和困难变得十分困难。网络民主的出现,降低了公民政治参与活动的成本,使得获取信息更加方便快捷;更加可以不用固定某一现实场所的探讨问题,网络的匿名性使得公民可以没有顾忌的发表自己真实的观点,并更加容易的找到与自己有着相同诉求的其他人,形成某一利益团体,选拔代表,表达意愿。在网上,投票选举可以做到真实、公开、匿名,并以其快捷先进的特性,降低选角成本,增加选举广度。网络民主促进了深度民主的发展,从而影响我国的民主化进程的发展。
(四)网络民主与民主精神
1.民主精神是中国民主化进程的根本推动力
民主精神作为一种观念形态,应含有两个基本因素,即人道和理性。民主精神要求人们不能采用暴力手段去争取自身的利益,也不能采取暴力方法去解决人在观念或看法上的分歧。承认分歧、公开矛盾,是为了通过协商等和平方式去解决矛盾,但分歧暂时不能解决时,人们应该服从多数人的选择和决定。另一方面,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民主精神,主要看他是否遵守既定的规则和程序。因为遵守规则本身是为了防止政治过程中决策的任意性和独断性,而任意性和独断性恰恰是专制制度的特点。
一种有效的社会制度,必须要有适应的社会心理的支持。民主政治的建设及其有效的运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民主的自觉程度,以及以什么样的心理、观念和态度参与政治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民主化不仅要有政治体制的民主化,还要有主体精神的民主化,即人的民主精神的提高。而后者才是推进中国民主化进程的根本推动力。
2.网络民主对民主精神的影响。
建国六十年来,民众的民主精神在挫折中不断向前发展着。进入信息化社会以后,任何信息都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被民众所知晓,民众对所有涉及自身和他人利益的事发表自己的观点,争取自己的利益。当网上的观念发生分歧时,通过对事实真相的调查,持不同意见的网络民众比在网络下的民众,更容易接受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结果和选择。另外,当一个规则和程序在网络上被大家所熟知后,大家会更容易的接受和遵守它,另外,当有人或单位试图破坏规则时,网络上的民众更加方便监督和揭露,使得政治决策过程中的任意性和独断性大量减少。网络民主从民主精神的人道和理性两方面,都促进了民主精神的传播和发展,从而影响了中国的民主化进程的发展。
‘肆’ 如何利用互联网,使公民和政府形成合力
公民遵循政治参与的三原则,依法有序利用互联网行使政治权利,履行义务
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积极利用互联网,采集民意,集中民智,拓展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增强政府决策的透明度和参与度,完善政府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就可以形成全力。
‘伍’ 如何改善网络民意对政府制定政策的影响
一、网络民意给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积极影响
当今互联网逐步作为采集民情的一种途径。希瑟·萨维尼曾说过,互联网是信息传播的一种途径,同样更是民主进程改革的有利武器。公众通过互联网发达民意的办法逐渐成为趋势,这种形式可以摒弃现实中存在的阶层观念,使人们在虚拟的互联网世界中不分年龄、不分阶层,畅所欲言,这样更加有益于公众参与公共决策。同时,公众舆论可以为政策决议提供参考,有助于政府的制定和实施。
互联网民众舆论是社会舆论的一种形式,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公民可以通过互联网实时快速的对政治活动、公共事件进行关注和讨论,因此互联网民意在当今社会对各种政治社会问题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政府决策起着积极的作用。具体作用可分为如下几点:
(1)分放决策权,保证公共决策公正
“重大的事情必须让广大人民群众知道,重大的问题必须经过广大人民群众的讨论”。政府拟定政策时,为了保证公共决策的公正性,可适当将决策权力转交给民众,通过媒体途径,根据民众舆论导向来确定决策是否满足民众需求。
(2)富集多种民意信息,改善公共危机
公共危机指的是一些突发的危机性事件,通常相对而言比较大的公共危机不仅具有紧急性,同时还有信息不完整、不一致、非正规化传递等多种特性。这些特性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信息的完整采集和规律性获取在应对公共危机时都是相当困难的。因此,所谓的小道消息则屡屡皆是,这样就会形成很多不真实的传言和报道。而互联网则可以作用民意采集的平台,同时通过该平台提供实时的公共危机的详细信息也有利于民心的稳定,而且也可以很好的遏制谣言的传播。
(3)提高平等观念,完善公共事务督促体制
互联网为民众提供了一个虚拟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人们没有年龄之分,没有贵贱之分,没有等级之分,这种轻松自由的氛围为每一个人都提供了平等自由的发言机会。同时,互联网缩小了地域性,不同区域的人都可以进行实时的互动,互联网的这些特性使得公众可以实时便捷的监督公共事务的发展趋势,同时每个人都能平等的参与到政策决议中。
(4)心声多元化传递,保障不同阶层的利益
民意是以“立国、治国”为根本,促进可持续化发展的有力能量。同时,民意是整个历史发展长河中民众发挥主导作用的凝聚体现,表达了民众维护自身权利的根本诉求。民意表现出的多元化特性是不同民意的体现形式,也是各阶级不同需求的体现形式。
(5)共享决策信息,促进议程进度
社会公共问题曾十分严重的被政府所垄断,公众不具备参与公共政策决议的权利,而且所谓社会公共问题的确定也只有政府能够决定。而互联网的开发性实现了信息的共享,公民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自由平等的发表言论,同时,公民通过各种互联网技术可以实现人们之间对于公共事务的交流,这种开放性的交互式平台打破了政府对于社会公共问题决议的垄断性,公民的参与不仅可以优化政策议题,同时还可以促进公共政策的议程进度。
(6)开展公共领域开发,完善政治环境
互联网不仅为人们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捷,同时,也对当前的政治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实现民主政治提供了新的便捷途径。
、二网络民意给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消极影响
所有事均存在多面性。因为互联网本身具有匿名性、无障碍性以及虚拟性之类的缺点,网络民意一方面展现出正面作用,另一方面也存在部分消极作用。
首先,网络民意存在关于代表性的问题。网络民意最显着的特点是,它所具有的表征特征不能涵盖方方面面。因为现实中科技、经济这些制约因素的存在,让网络民意发声代表人群产生分布不均衡的现象。就年龄层面看,到2014年6月为止,20至29岁区间内人群为发声总体的最大组成部分,占总体30.7%。而50岁以上人群仅有5.3%。以上数据表明上网民众主体年龄分布具有严重的不均衡现象。而就分布区域来说,上网民众主体的区域性结构也发生较为明显的失衡,上网民众的主要分布情况与城市化和区域发展状况存在较为明显的关联,城乡及东西部之间的分布状况不同。“利益的权威性分配”的目标对象是全体人民群众,就普遍层面来说,其包括所有公民的权益,可是就以上数字来看,上网主体民众分布的失衡并不能适应目标对象广泛性的需求,所以网络民意并不具有普适性,它与实际民意间有一定的差异。
其次,在互联网中,信息的真实性难以确定,匿名性质一方面为网民提供言论上自由,另一方面也使互联网成为谣言滋生的平台。互联网之所以成为谣言蔓延扩散的主要阵地,是因为在互联网中,信息的扩散是及其自由的,缺少障碍的存在,同时信息源和资源的出口具有多样性。曾经有人表示,互联网中,网络病毒之外,最恐怖的武器正是谣言的流传扩散。民众在面对数量庞大、优劣不一的新闻及资源时,如果没有变成真假方法,在海量的信息中,常常变得茫然无错,这也进一步导致他们的分辨能力易被过强的感性思维或具有教唆煽动性的话语所影响,一时的冲动和感性情绪会取代正确的逻辑判断,从而使真正的民意被“伪民意”所取代,如果这一点被心怀不轨真者加以利用,会严重威胁的社会的正常秩序,影响我国良好的发展势头。此外,在互联网文化中,缺少依据、不管真实状况的满嘴乱言、胡说八道也是屡见不鲜。曲解自身所听所看之言,扭曲事实之事也常有发生。作为网民,需要从实际出发,以事实为依据,出言有据,说自己说的话负责。可是一大部分网友缺乏这种认识和概念,仅凭自己的主观想法肆意乱说,巧言胡语,更有甚者,不了解事实状况就确信地传播着他们坚定为“事实”的谣言。而对自身话语会产成何种社会反映以及后果完全不顾。即使被实际情况证明所说言论是错误的,仍然毫无悔改之意,更不用说去自我检讨,认识和改正自身错误。一些掩藏真实情况的的政治言论,乃至那些居心叵测的对政府、对党、对国家诬陷、谩骂的话语,如果通过互联网被大范围扩散,会让谣言四起,迷惑群众的认识,影响公共舆论倾向。倘若在这个时候官方仍然不去对事实作出解释,而任谣言肆虐,这种置之不理的态度会造谣言影响政府公信力,造成人民群众的恐慌心理,打破社会的各个方面稳定发展的环境。
释放各种不良情绪的情况。另一个层面是一些学者发现互联网具有很多不同的搜索工具,一些个性化的设置让互联网一方面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另一方面也因为一些技术,如屏蔽技术的使用导致人们之间交流有被隔绝的风险。此外,我国现有的互联网文化依旧缺乏积极向上的环境,互联网中存在很多低俗文化。互联网给予了广大人民群众极大的自由发表自身言论,可是须多人依旧不会使用这种权利。一方面网络民意对言论自由具有显着的良好影响,另一方面它在不知不觉中增加了民众思维的不理性,使整体民意在表述过程中更加不理性,最明显的是显示出民众缺乏理性的感性思维。倘若对民众的表述空间不加以制约,极易导致很多盲目性的活动和行动,如抗议等。互联网文化的不和谐,最明显地反映在互联网的语言暴力。很多话语以监督为名,对反对自己观念的人斥责辱骂,不容不同意见,乃至恶言相讥,常常用傻子相讽,或用穷矮搓相击。讽刺辱骂等等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
通过对于以上网络民意的不良作用的讨论,能够发现其对公共政策也存在很大的负面作用。因为上网民众主体分布的不均衡,使民意无法真正的作为人民群众的心中所想。并且如果被小部分居心叵测者加以利用,会导致互联网上不了解事实真相的人被大肆煽动蛊惑,这样的民意也不是人民群众的真实想法,而仅仅是为小部分人的利益服务。并且在数字化世界中,信息数量太过庞大,政府能否在确保不重复的情况下从大量数据信息中得到有效的信息,得到不同民意的分布,并且为大部分人的权益服务,都有待进一步探索以排除干扰。
网络民意对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影响
具体到涉及大众利益的法律制定中,一定要关注如何让网络民意发挥作用从而实现其进入到决策层面,此外还要认识到它在制定这些条款之中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地位。那么,它在实现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以下问题:
相关法律内容进入到决策层面时应当注意到社会大众的意愿以及在这方面的社会效应; 在设计的过程中倡导一点,即应当及时地同社会大众沟通,如开设听证会等。 网络民意在这些方面所呈现出来的巨大推动力主要表现为:
(1).网络民意有利于公共政策制定民主化
这是能够有效地体现大众意愿的行政方式之一,同时也是当前行政部门出台法律条款的一大基础。这就意味着行政部门必须要将社会各界的意愿充分调动起来,并且在出台过程之中协调民众的想法和要求。因为这些条款的设定是基于社会人士之平等地位而建立的,并借助交流、互动、商定等方式得以实现的。毕竟,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因此每个人的意愿都具有各种差异性,那么,能否将这些差异协调好从而传达出群众的想法是一大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行政部门必然要借助多与民众交流、多同社会各界建立友好关系,从而促进不同独立群体能够有效地为相关规章制度的出台贡献力量。
(2).网络民意有利于公共政策制定科学化
相关规章制度设计倡导的是进一步实现政策更大化地反映民意。同平面媒体相比,借助网络平台开展的媒介活动就在数据传播、速度化、受众多等方面具有优势。互联网上体现出来的民众意愿可以更好地为行政部门建言献策,并且在海量信息中获得最有利于大众共同权益的方法,从而更好地确保了相关法律条款出台的有效性。所以,互联网上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发挥了群众的智慧,继而更好地发展行政部门规划设计的水平。
(3). 民意表达有利于公共政策制定更加完善
政府部门设定的法律条款规定能不能取得良好的社会影响力,这一评判标准是民众的反映。新型的公民借助网络表达自己的诉求,不但说明群众是其主体构成,也说明群众是社会活动参与的主体。因此,在相关规章制度的实践过程中,这一类人群完全能够将直观的体会借助互联网进行传播。而且,众多的行政部门也开始借助互联网这一平台来加强同民众的沟通。基于互联网为平台的这种对话使得行政部门直接同群众交流,从而更加直观地了解了民众的要求,而这也成为判断相关规章制度实施好坏的重要标准。如:早在2007年,两会通过媒介开通的反馈方式,其实就是集中化的一种体现。
‘陆’ 怎样利用网络渠道实现公民的权利
法律分析:1、发表言论。2、参政议政。3、提出建议。4、表达诉求。(1)利用留言板通过网络进行一问一答,或一问多答;(2) 通过网上投诉“市长信箱”等网络平台对某一问题发表看法。(3) 通过论坛,博客,微博等平台参与问题讨论。公民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的要求,也是公民的一项权利;公民依照法律法规,通过各种途径,以不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实现民主权利,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