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看待网络匿名行为
现在人们在分享私人信息时越来越慎重。舆论对信息安全的争论陷入白热化,匿名社交网络却搭建了安全的平台,让人们安心分享信息。借助匿名社交网络,用户的信息不但更加私人化,而且他们发出的信息也无法再反向链接到本人。用户在键盘上敲出文字,发布到网上,没有人可以找他们。匿名社交媒体创造了一个完美的平台,为客户提供了安全共享信息的环境。
“线人”应用就是一款最近大家热议的匿名社交软件。它基于多维度评价、匿名和熟人关系网为用户拓展交友范围。在使用线人结识新朋友的过程中,用户通过注册个人信息、导入通讯录等方式来获得熟人推荐的朋友网络,并通过留言、评价、反馈、推荐等建立新的朋友关系。
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网络生活的自由度,但是自由如果没有限度就会产生混乱,我非常讨厌那种没有原则和立场的网络喷子,也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能有一个更加安全的网络环境,所以我认为网络实名制是非常有必要的。
‘贰’ 匿名信举报流程,如何最安全
1.带手套,用左手,不在信纸上留下任何体液及物质,不写出任何和自己有关的信息,信纸等用最普通的随处可见的
2.戴上帽子和口罩,服装换上一次性的和平时风格不同的
3.选人流多的时候投信,接近和离开全步行
‘叁’ 网络匿名性是否有利于公众议题的讨论
不利于。
(1)网络匿名成本低,承担责任风险小,不利于网友理智讨论,影响网络讨论环境。
(2)网络匿名会导致谣言滋生影响大众对信息的判断。
(3)网络匿名具有隐藏性带来的不确定性,不真实性以及无阶级性等影响下,公众议题讨论势必会受到影响。
匿名效应产生原因
一是匿名减少了对个体的心理压力。
在正式渠道的面对面的反映意见中,人们往往会有各种各样的顾虑和压力,一怕自己反映的意见有偏差。二怕日后报复。
“与己无关、高高挂起”思想作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自己的事都忙不过来,哪有时间去管人家的事。被人视为“长舌女”、“多事佬”;五则所属群体规范所产生的压力,“家丑不可外扬”,等等。
因此,就不敢面对面进行反映真实意见,特别是一些不良意见。而匿名有一个好处,真实反映了自己的意见,不会被人知道,因此无群体压力顾忌,也无其他诸如报复等后遗症可言,因此,真话不断来,即产生了匿名效应。
二是匿名创造了畅所欲言的气氛。反映意见者不必存在戒心,反映意见不会留有余地,不会受群体的意见所左右,不会出现从众现象,也不要怕有人报复威胁,独立性、自主性得到充分保障。可见,匿名可以保障个人自由表达自己的意愿与真实想法,使匿名效应得以充分发挥。
三是匿名的责任不需负责。匿名反映意见本身就不予以反映者以责任,也就是说,只重视反映意见的信息,而不予追查是谁反映的。这样,原来怕反映意见错要负责任的这些人,都有可能积极反映意见了。
如果加上一句,你是哪个单位的,叫什么名字,那么,反映意见的人要少去一大半。有人在网上进行过调查,匿名与署名,其反映人数要相差一半,特别在涉及到一些要负责任的意见时,其反差更大,人们更喜欢选择匿名反映的方式。这也是匿名效应产生的重要因素。
‘肆’ 数据匿名难保隐私,该如何去改进
随着网络的发展,数据隐私开始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是网络数据基本处于公开的环境中,数据隐私只能依靠越来越复杂的网络密匙进行保护。
虽然复杂的网络密匙可以避免绝大多数的数据外泄,但是一个固定的数字密匙,终究会被破译。因此我们需要定期更换密匙,定期更新维护系统,避免出现漏洞。
其实归根结底,数据隐私的核心,就是——只能让我自己看,不能让其他人看!
了解到数据加密的核心,我们就可以尝试使用量子力学,去加密数据。
从数字密匙转换到量子密匙,是数据隐私加密的一项重大突破,而且是关键性突破。
一份数据,无法在传输过程中拦截破译;数据不能直接查看,只有一次破译机会。量子加密从根本上解决了数据隐私的风险问题,确保了数据终端的优先级。
虽然量子加密过于复杂,目前还不能普及,但是所有科技基本都是由繁化简,相信不久之后,量子加密就会进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伍’ 网络匿名性的利弊
开篇明义,网络匿名特性是指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不表明真实姓名的性质。而公共话题的讨论则是群众就某件涉及群体、具有普遍性的问题相互发表见解与看法的过程。
在此之前,我希望我们双方能达成一种共识,即公共话题的讨论是要产生交换意见,形成思想上的交流,其目的不在于形成一个正确统一的结果。我们评判利弊的标准应为网络匿名这一特性对公共话题的讨论需达成的参考价值有利还是有害。
而我方认为网络匿名特性对公共话题讨论的利大于弊。理由有以下三点:
首先,网络匿名特性能够保障大众的隐私,扩大人们对公共话题讨论的参与度。随着时代的发展,具有虚拟特性的网络给公众提供了一个开放自由且仍受法律制约的讨论平台。网络讨论其出发点在于要让更多的群众参与进来,因此更加注重过程的多元性和民主性。而网络匿名特性对碍于现实因素影响,无法表达内心真实想法的人提供了一次抛开自己社会身份枷锁的机会。借助匿名的保护,能够激发更多的的交流与辩驳,扩大人们对公众话题讨论的参与度,使公众话题讨论能收集到更广泛的信息,传达出社会各方的利益诉求。
其次,网络匿名特性能为公众的人身安全带来更多保障,避免出现观点冲突上升到现实矛盾的情况。让知情人敢于曝光黑幕,受害人敢于发声,公众敢于揭露社会的黑暗,大胆举报某些官员的不良作风而不用担心受到打击报复。近些年来网络舆论监督、网络反腐、网络扫黑除恶、揭露社会丑态等现象方兴未艾。这些对敏感问题讨论所取得的成就与网络匿名息息相关。
第三,网络匿名特性将个人言论与身份相剥离,对进行讨论的每位参与者给予平等地位,就公共话题进行讨论交流的双方可以更好地去除因现实身份地位所带来的歧视与偏见,间接地保证了接收信息的客观性,而不会因为社会身份的不同使某一方的发言被忽视。我们能够更客观地去思考问题本身给我们所带来的个人影响,能够反向促进我们对问题和多元角度的思考,为社会树立一种客观看待问题的价值导向。
如今,表达自由是我们应有的基本权利。我们需要网络匿名特性来卸下我们的负担与羁绊,短暂地摘下所谓的社会标签,自由地表达内心想法,客观地看待问题本身。我们强调的自由,并不是匿名下的随心所欲,而是在短暂脱离枷锁环境时真实的心理表达。
综上所述,我方坚决认为网络匿名特性对公共话题讨论的利大于弊。
‘陆’ 网络环境中的“匿名性”影响网民责任意识
所有的智能手机都有密码,都有锁屏,不少人的密码连最亲近的人也不告诉,手机是最为私密的领域和空间。似乎在这样一种物理的“保护”下,加上网络的“匿名性”可以让自己在网络空间自由探索。
所有的社交账号、各类软件的账号只有极少数人使用真名,都使用了昵称。这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1.构建理想自我。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缺点,但在网络环境中,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和理想化构建自我,昵称、头像、介绍都可以自由的选择,同一个社交产品可以更换,不同的软件账号也是可以更换的。这和现实世界的相对“唯一性”有很大的区别。
2.外部约束变小。因为匿名性的存在,无论是网络信息探索,是与网友交流、内容评论,都显得自由自在、随心所欲,信息探索更大胆,观点更激进,情绪更高昂。认为匿名性带来的是“无人知晓”,导致外部约束力的下降,就如同没有监控探头的十字路口,闯红灯的人会增加。匿名性导致淡化他人评价,从而网络行为更加“自由”,导致责任意识的下降。
特别是小朋友,对于社会规则的建立还不成熟,道德感的建立也还不成熟,所以在网络环境中更容易表现出“夸张”“激进”的行为。而网络并非法外之地,也并非自由空间,对于一般网民来说,任何的行为、任何的网络痕迹均可获取。如果自己的偶然“激进”行为并未受到惩罚,那不是说明无人知晓、没有管理,仅仅是因为管理的成本问题,目前造成伤害和影响还不足以引起“网络警察”的注意和调查。
“3,2,1,停!” 你想一想,曾经在网络做过哪些事情是不愿意给人透露的,这样的行为是否对他人造成伤害呢?
‘柒’ 网络匿名带来的危害
带来的危害就是很多人在背后尽情的发泄自己的喜好,变成了键盘侠,因为没有人对他们做出有力的督导。
‘捌’ 遭遇网络匿名诽谤怎么办
法律分析:你可以采取民事诉讼的方式,以对方侵犯你名誉权为由,起诉到法院要求停止侵害,消除影响,并赔偿损失;如果对方的行为比较严重,已经违反了《治安处罚管理条例》第十九条:有下列扰乱公共秩序行为之一,若尚不够成刑事处罚的,处15日以下拘留、200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捏造或者歪曲事实、故意散布谣言或者以其他方法煽动扰乱社会秩序的;你报案后警方有义务进行处理,可以对其进行罚款、拘留的。但索赔的话你还得到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四十六条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玖’ 网络匿名特性的危害有什么
降低了对个体的约束无疑增加了反动言论、谣言、广告等。在互联网上,匿名是互联网独特的一种特性。1993年《纽约客》杂志上彼得·斯坦纳的一幅漫画被网民们所信奉。这幅漫画的标题是“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
虽然在网络上匿名给予了人们更大的自由(阅读与发布信息的自由),但是其代价则是丧失了信息来源的确定性,而且也会引发许多不良的和违法的行为。例如网络色情、诽谤性的言论,欺诈行为,侵犯版权等等。
相关信息
当某些提问属于您的个人隐私,您可以设定匿名提问,这样,您的用户名便不会出问题页面上,取而代之的将会是“匿名”二字。最后,点击页面底端的“提交问题”按钮,ok,您的问题便提交成功。
匿名和网络匿名对社会的重要贡献包括有利于从根本上保护信息安全,维护公民和社会合法权益。匿名有利于社会安全,还能防止报复侵害,有利于社会稳定。世界上许多国家法律允许匿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