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神经网络超参数选择
深度学习模型通常由随机梯度下降算法进行训练。随机梯度下降算法有许多变形:例如 Adam、RMSProp、Adagrad 等等。这些算法都需要你设置学习率。学习率决定了在一个小批量(mini-batch)中权重在梯度方向要移动多远。
如果学习率很低,训练会变得更加可靠,但是优化会耗费较长的时间,因为朝向损失函数最小值的每个步长很小。
如果学习率很高,训练可能根本不会收敛,损失函数一直处于波动中,甚至会发散。权重的改变量可能非常大,使得优化越过最小值,使得损失函数变得更糟。
训练应当从相对较大的学习率开始。这是因为在开始时,初始的随机权重远离最优值。在训练过程中,学习率应当下降,以允许细粒度的权重更新。
参考: https://www.jiqixin.com/articles/2017-11-17-2
批次大小是每一次训练神经网络送入模型的样本数。在 合理的范围之内 ,越大的 batch size 使下降方向越准确,震荡越小,通常取值为[16,32,64,128]。
Batch_Size=全部数据集 缺点:
1) 随着数据集的海量增长和内存限制,一次性载入所有的数据进来变得越来越不可行。
2) 以 Rprop 的方式迭代,会由于各个 Batch 之间的采样差异性,各次梯度修正值相互抵消,无法修正。
Batch_Size = 1 缺点:
使用在线学习,每次修正方向以各自样本的梯度方向修正,横冲直撞各自为政,难以达到收敛。
在合理范围内,增大 Batch_Size 有何好处?
1) 内存利用率提高了,大矩阵乘法的并行化效率提高。
2) 跑完一次 epoch(全数据集)所需的迭代次数减少,对于相同数据量的处理速度进一步加快。
3) 在一定范围内,一般来说 Batch_Size 越大,其确定的下降方向越准,引起训练震荡越小。
盲目增大 Batch_Size 有何坏处?
1) 内存利用率提高了,但是内存容量可能撑不住了。
2) 跑完一次 epoch(全数据集)所需的迭代次数减少,要想达到相同的精度,其所花费的时间大大增加了,从而对参数的修正也就显得更加缓慢。
3) Batch_Size 增大到一定程度,其确定的下降方向已经基本不再变化。
参考: https://blog.csdn.net/juronghui/article/details/78612653
迭代次数是指整个训练集输入到神经网络进行训练的次数,当测试错误率和训练错误率相差较小,且测试准确率趋于稳定时(达到最优),可认为当前迭代次数合适;当测试错误率先变小后变大时则说明迭代次数过大了,需要减小迭代次数,否则容易出现过拟合。
用激活函数给神经网络加入一些非线性因素,使得网络可以更好地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参考: https://blog.csdn.net/tyhj_sf/article/details/79932893
它能够把输入的连续实值变换为0和1之间的输出。
缺点:
1) 在深度神经网络中梯度反向传递时导致梯度爆炸和梯度消失,其中梯度爆炸发生的概率非常小,而梯度消失发生的概率比较大。
2) Sigmoid 的 output 不是0均值,使得收敛缓慢。batch的输入能缓解这个问题。
它解决了Sigmoid函数的不是zero-centered输出问题,然而梯度消失的问题和幂运算的问题仍然存在。
tanh函数具有中心对称性,适合于有对称性的二分类
虽然简单,但却是近几年的重要成果,有以下几大优点:
1) 解决了梯度消散问题 (在正区间)
2)计算速度非常快,只需要判断输入是否大于0
3)收敛速度远快于sigmoid和tanh
ReLU也有几个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1)ReLU的输出不是zero-centered
2)Dead ReLU Problem,指的是某些神经元可能永远不会被激活,导致相应的参数永远不能被更新。有两个主要原因可能导致这种情况产生: (1) 非常不幸的参数初始化,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2) learning rate太高导致在训练过程中参数更新太大,不幸使网络进入这种状态。解决方法是可以采用Xavier初始化方法,以及避免将learning rate设置太大或使用adagrad等自动调节learning rate的算法。
为了解决Dead ReLU Problem,提出了将ReLU的前半段设为 αx 而非 0 ,如 PReLU 。
1)深度学习往往需要大量时间来处理大量数据,模型的收敛速度是尤为重要的。所以,总体上来讲,训练深度学习网络尽量使用zero-centered数据 (可以经过数据预处理实现) 和zero-centered输出。所以要尽量选择输出具有zero-centered特点的激活函数以加快模型的收敛速度。
2)如果使用 ReLU,那么一定要小心设置 learning rate,而且要注意不要让网络出现很多 “dead” 神经元,如果这个问题不好解决,那么可以试试 Leaky ReLU、PReLU 或者 Maxout.
3)最好不要用 sigmoid,你可以试试 tanh,不过可以预期它的效果会比不上 ReLU 和 Maxout.
公式: https://www.cnblogs.com/xiaobingqianrui/p/10756046.html
优化器比较: https://blog.csdn.net/weixin_40170902/article/details/80092628
‘贰’ 三值神经网络
权重压缩:三值神经网络
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尤其适合于目标识别、分类、检测及图像分割等计算机视觉应用。 典型的模型有数百万参数并 运算量大 ;例如,AlexNet有6100万参数(浮点数权值共占用249MB存储空间),分类一张图片需要15亿高精度运算。 所以为降低CNN规模和使用资源,现在有模型修剪(model pruning,去掉值较小的权值)和权值压缩(weight compression,利用少数几位量化权值) 两种方法。
权值压缩:二值神经网络
重要点:网络中的权重更新使用三值{+1,0,-1};并最小化全精度权重W和三值权重W的欧式距离。
传播过程:
公式1的优化问题化解为如下:
从而 解:
最终确定一个阈值 、 来构建三值神经网络;根据 W 具体的分布情况来确定阈值 :
均匀分布:在 大于阈值的条件下 : 约等于均值( )*数量( )
[图片上传失败...(image-885207-1554553493996)]
正态分布:
[图片上传失败...(image-2a3804-1554553493996)]
最后本文章作者根据经验:
确定三值网络中的阈值与W期望的关系 : :
均值分布: (注 在[-a,a]均匀取值,均值为 )
正态分布: (注:
算法:
[图片上传失败...(image-d013ce-1554553493996)]
只在前向和后向过程中使用使用权值简化 ,但是更新是仍然是使用连续的权值。
优化方法:随机梯度下降(SGD+动量)、批量标准化和学习率衰减
Momentum动量:
本实验基于数据集MNIST、CIFAR-10、ImageNet以及三种网络结构(LeNet-5、VGG-7、ResNet-18(B))进行测试,分别使用二值神经网络、三值神经网络及全精度网络,评测其效果。
TWNs在benchmark表现比全精度网络稍微差一点,但是模型压缩率达到了16/32倍。
源码:
前向后向 更改在conv_layer.cpp line 30-100 Forward_cpu | backward_cpu
‘叁’ 深度神经网络dnn怎么调节参数
深度神经网络(DNN)目前是许多现代AI应用的基础。
自从DNN在语音识别和图像识别任务中展现出突破性的成果,使用DNN的应用数量呈爆炸式增加。这些DNN方法被大量应用在无人驾驶汽车,癌症检测,游戏AI等方面。
在许多领域中,DNN目前的准确性已经超过人类。与早期的专家手动提取特征或制定规则不同,DNN的优越性能来自于在大量数据上使用统计学习方法,从原始数据中提取高级特征的能力,从而对输入空间进行有效的表示。
然而,DNN超高的准确性是以超高的计算复杂度为代价的。
通常意义下的计算引擎,尤其是GPU,是DNN的基础。因此,能够在不牺牲准确性和增加硬件成本的前提下,提高深度神经网络的能量效率和吞吐量的方法,对于DNN在AI系统中更广泛的应用是至关重要的。研究人员目前已经更多的将关注点放在针对DNN计算开发专用的加速方法。
鉴于篇幅,本文主要针对论文中的如下几部分详细介绍:
DNN的背景,历史和应用
DNN的组成部分,以及常见的DNN模型
简介如何使用硬件加速DNN运算
DNN的背景
人工智能与深度神经网络
深度神经网络,也被称为深度学习,是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分支,根据麦卡锡(人工智能之父)的定义,人工智能是创造像人一样的智能机械的科学工程。深度学习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深度神经网络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人工智能领域内,一个大的子领域是机器学习,由Arthur Samuel在1959年定义为:让计算机拥有不需要明确编程即可学习的能力。
这意味着创建一个程序,这个程序可以被训练去学习如何去做一些智能的行为,然后这个程序就可以自己完成任务。而传统的人工启发式方法,需要对每个新问题重新设计程序。
高效的机器学习算法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一个机器学习算法,只需通过训练,就可以解决某一领域中每一个新问题,而不是对每个新问题特定地进行编程。
在机器学习领域,有一个部分被称作brain-inspired computation。因为人类大脑是目前学习和解决问题最好的“机器”,很自然的,人们会从中寻找机器学习的方法。
尽管科学家们仍在探索大脑工作的细节,但是有一点被公认的是:神经元是大脑的主要计算单元。
人类大脑平均有860亿个神经元。神经元相互连接,通过树突接受其他神经元的信号,对这些信号进行计算之后,通过轴突将信号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分支出来并连接到许多其他神经元的树突上,轴突分支和树突之间的连接被称为突触。据估计,人类大脑平均有1014-1015个突触。
突触的一个关键特性是它可以缩放通过它的信号大小。这个比例因子可以被称为权重(weight),普遍认为,大脑学习的方式是通过改变突触的权重实现的。因此,不同的权重导致对输入产生不同的响应。注意,学习过程是学习刺激导致的权重调整,而大脑组织(可以被认为是程序)并不改变。
大脑的这个特征对机器学习算法有很好的启示。
神经网络与深度神经网络
神经元的计算是输入值的加权和这个概念启发了神经网络的研究。这些加权和对应于突触的缩放值以及神经元所接收的值的组合。此外,神经元并不仅仅是输入信号的加权和,如果是这样的话,级联的神经元的计算将是一种简单的线性代数运算。
相反的是,神经元组合输入的操作似乎是一种非线性函数,只有输入达到某个阈值的时候,神经元才会生成输出。因此,通过类比,我们可以知道神经网络在输入值的加权和的基础上应用了非线性函数。
图2(a)展示了计算神经网络的示意图,图的最左边是接受数值的“输入层”。这些值被传播到中间层神经元,通常也叫做网络的“隐藏层”。通过一个或更多隐藏层的加权和最终被传播到“输出层”,将神经网络的最终结果输出给用户。
图2:神经网络示意图
在神经网络领域,一个子领域被称为深度学习。最初的神经网络通常只有几层的网络。而深度网络通常有更多的层数,今天的网络一般在五层以上,甚至达到一千多层。
目前在视觉应用中使用深度神经网络的解释是:将图像所有像素输入到网络的第一层之后,该层的加权和可以被解释为表示图像不同的低阶特征。随着层数的加深,这些特征被组合,从而代表更高阶的图像特征。
例如,线可以被组合成形状,再进一步,可以被组合成一系列形状的集合。最后,再训练好这些信息之后,针对各个图像类别,网络给出由这些高阶特征组成各个对象的概率,即分类结果。
推理(Inference)与训练(Training)
既然DNN是机器学习算法中的一员,那么它的基本编程思想仍然是学习。DNN的学习即确定网络的权重值。通常,学习过程被称为训练网络(training)。一旦训练完成,程序可以使用由训练确定的权值进行计算,这个使用网络完成任务的操作被被称为推断(inference)。
接下来,如图3所示,我们用图像分类作为例子来展示如何训练一个深度神经网络。当我们使用一个DNN的时候,我们输入一幅图片,DNN输出一个得分向量,每一个分数对应一个物体分类;得到最高分数的分类意味着这幅图片最有可能属于这个分类。
训练DNN的首要目标就是确定如何设置权重,使得正确分类的得分最高(图片所对应的正确分类在训练数据集中标出),而使其他不正确分类的得分尽可能低。理想的正确分类得分与目前的权重所计算出的得分之间的差距被称为损失函数(loss)。
因此训练DNN的目标即找到一组权重,使得对一个较大规模数据集的loss最小。
图3:图像分类
权重(weight)的优化过程类似爬山的过程,这种方法被称为梯度下降(gradient decent)。损失函数对每个权值的梯度,即损失函数对每个权值求偏导数,被用来更新权值(例:第t到t+1次迭代:,其中α被称为学习率(Learning rate)。梯度值表明权值应该如何变化以减小loss。这个减小loss值的过程是重复迭代进行的。
梯度可以通过反向传播(Back-Propagation)过程很高效地进行计算,loss的影响反向通过网络来计算loss是如何被每个权重影响的。
训练权重有很多种方法。前面提到的是最常见的方法,被称为监督学习,其中所有的训练样本是有标签的。
无监督学习是另一种方法,其中所有训练样本都没有标签,最终目标是在数据中查找结构或聚类。半监督学习结合了两种方法,只有训练数据的一小部分被标记(例如,使用未标记的数据来定义集群边界,并使用少量的标记数据来标记集群)。
最后,强化学习可以用来训练一个DNN作为一个策略网络,对策略网络给出一个输入,它可以做出一个决定,使得下一步的行动得到相应的奖励;训练这个网络的过程是使网络能够做出使奖励(即奖励函数)最大化的决策,并且训练过程必须平衡尝试新行为(Exploration)和使用已知能给予高回报的行为(Exploitation)两种方法。
用于确定权重的另一种常用方法是fine-tune,使用预先训练好的模型的权重用作初始化,然后针对新的数据集(例如,传递学习)或新的约束(例如,降低的精度)调整权重。与从随机初始化开始相比,能够更快的训练,并且有时会有更好的准确性。
‘肆’ ga-bp神经网络预测效果不好
。
1. 根据你的预测对象的特性选取合适的输入层、输出层和隐层神经元数目。
2. 选择合适的神经网络训练函数。
3. 保证足够的训练样本数据,并且确保这个训练样本数据有足够的精度能够反映需要预测的对象的特性。
谷歌人工智能写作项目:小发猫
2、BP神经网络的精度低,怎么解决?
建议用RBP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如何提高bp神经网络的准确率。使用方法:
x=-1:0.1:5;
y=-1:0.1:5;
z=x.^2.*y-0.1*x+2*y;
net=newrbe([x;y],z); %创建一个RBF网络
t=sim(net,[x;y]);%仿真未经训练的网络net
plot3(x,y,z,'rd');hold on
plot3(x,y,t,'b-');
3、怎么才能使bp神经网络预测的结果更准确
这个问的太哪个了吧,神经网络预测一般也就是对已有数据进行非线性拟合而已,简单的说,他只是一个拟合方法,只是与传统的拟合方法相比有一些优点。用神经网络预测也不会是一定很非常准确的。
4、采用什么手段使神经网络预测更加准确
优化神经网络结构。如BP神经网络改变隐层神经元数量、训练算法等;
使用其他神经网络。如Elman神经网络考虑了前一时刻的输出,比较适合用于预测,预测效果往往更好。RBF神经网络的训练速度很快,训练效果也很好。
改进的神经网络算法。例如BP神经网络增加动量项、自适应学习率等措施,防止陷入局部极小影响预测效果。
组合神经网络。取长补短,将全局搜索能力强的算法与局部逼近快的算法组合起来,如遗传算法优化初始权值,再训练。这种方法比较灵活,可以和许多算法融合。
全面考虑影响因素。未来的预测值受许多因素影响,所以应该在基于历史数据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种因素,考虑得越周全,预知信息越多,预测效果一般更好。
5、优化初始权值及阈值为什么可以提高bp神经网络识别率
bp的学习过程就是不断的网络训练工程,而训练的就是利用权值和阈值的激活函数计算输出的。权值与输入相乘,经过激活函数计算出的值与阈值比较,达到阈值的可输出,不满足的则返回继续训练。因此可以提高识别率。
6、bp神经网络遇到新的数据,就预测不准,怎么弄?
预测数据的话BP不是特别好用,最好用Elman反馈神经网络或者RNN循环神经网络,这些有记忆功能的网络比较好用。bp主要和你选择的隐含层数,和误差范围,学习率有关。你可以调节相关参数来改变神经网络,获得更精确的结果。
7、BP神经网络误差如何提高
你好,误差大,第一步需要尝试的是做归一化处理。有线性归一化,有对数函数归一化等等,这个你可以去网上搜索数据归一化方法,有相关的代码,应该。
第二部需要做出的改动是隐层节点数量,如果节点数量太多,那么结果的随机性就会很大,如果太少,那么复杂数据的规律计算不出来。多少层节点最合适,这个目前除了一个一个试没有更好的办法。但是你会发现每一个相同的结构计算出的结果却不尽相同,这个时候就需要考虑后续的问题。
第三步尝试,变换transfer function。麻烦你查查字典,因为我不是用中文学的神经网络。我姑且翻译成传输函数。传输函数在matlab中内建了3中 pureline logsig tansig。分别有不同的应用范围。因为没看到你的数据,我也不清楚具体应该推荐你用哪一种。不过你可以去网上搜索一下三种传输函数的特点。
如果有用请给“采纳”谢谢。
8、BP神经网络仿真时仿真结果准确率低。请问高手如何处理 5
是预测低还是拟合低?
如果是预测那没办法的,如果是拟合低,可以重新选择网络种类或者网络结构
‘伍’ 如何提高BP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精度
直接调用归一化函数就可以啦,不会的话看一下这个帖子吧: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的案例(matlab代码分享)
http://www.ilovematlab.cn/forum. ... &fromuid=679292
希望对你有帮助!
‘陆’ 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
(1)结构:许多树突(dendrite)用于输入,一个轴突 (axon)用于输出。
(2)特性:兴奋性和传导性。兴奋性是指当信号量超过某个阈值时,细胞体就会被激活,产生电脉冲。传导性是指电脉冲沿着轴突并通过突触传递到其它神经元。
(3)有两种状态的机器:激活时为“是”,不激活时为“否”。神经细胞的状态取决于从其他神经细胞接收到的信号量,以及突触的性质(抑制或加强)。
(1)神经元——不重要
① 神经元是包含权重和偏置项的 函数 :接收数据后,执行一些计算,然后使用激活函数将数据限制在一个范围内(多数情况下)。
② 单个神经元:线性可分的情况下,本质是一条直线, ,这条直线将数据划分为两类。而线性分类器本身就是一个单层神经网络。
③ 神经网络:非线性可分的情况下,神经网络通过多个隐层的方法来实现非线性的函数。
(2)权重/参数/连接(Weight)——最重要
每一个连接上都有一个权重。一个神经网络的训练算法就是让权重的值调整到最佳,以使得整个网络的预测效果最好。
(3)偏置项(Bias Units)——必须
① 如果没有偏置项,所有的函数都会经过原点。
② 正则化偏置会导致欠拟合:若对偏置正则化,会导致激活变得更加简单,偏差就会上升,学习的能力就会下降。
③ 偏置的大小度量了神经元产生激励(激活)的难易程度。
(1)定义:也称为转换函数,是一种将输入 (input) 转成输出 (output) 的函数。
(2)作用:一般直线拟合的精确度要比曲线差很多,引入激活函数能给神经网络 增加一些非线性 的特性。
(3)性质:
① 非线性:导数不是常数,否则就退化成直线。对于一些画一条直线仍然无法分开的问题,非线性可以把直线变弯,就能包罗万象;
② 可微性:当优化方法是基于梯度的时候,处处可导为后向传播算法提供了核心条件;
③ 输出范围:一般限定在[0,1],使得神经元对一些比较大的输入会比较稳定;
④ 非饱和性:饱和就是指,当输入比较大的时候输出几乎没变化,会导致梯度消失;
⑤ 单调性:导数符号不变,输出不会上蹿下跳,让神经网络训练容易收敛。
(1)线性函数 (linear function)—— purelin()
(2)符号函数 (sign function)—— hardlim()
① 如果z值高于阈值,则激活设置为1或yes,神经元将被激活。
② 如果z值低于阈值,则激活设置为0或no,神经元不会被激活。
(3)对率函数 (sigmoid function)—— logsig()
① 优点:光滑S型曲线连续可导,函数阈值有上限。
② 缺点:❶ 函数饱和使梯度消失,两端梯度几乎为0,更新困难,做不深;
❷ 输出不是0中心,将影响梯度下降的运作,收敛异常慢;
❸ 幂运算相对来讲比较耗时
(4)双曲正切函数(hyperbolic tangent function)—— tansig()
① 优点:取值范围0中心化,防止了梯度偏差
② 缺点:梯度消失现象依然存在,但相对于sigmoid函数问题较轻
(5)整流线性单元 ReLU 函数(rectified linear unit)
① 优点:❶ 分段线性函数,它的非线性性很弱,因此网络做得很深;
❷ 由于它的线性、非饱和性, 对于随机梯度下降的收敛有巨大的加速作用;
② 缺点:❶ 当x<0,梯度都变成0,参数无法更新,也导致了数据多样化的丢失;
❷ 输出不是0中心
(6)渗漏型整流线性单元激活函数 Leaky ReLU 函数
① 优点:❶ 是为解决“ReLU死亡”问题的尝试,在计算导数时允许较小的梯度;
❷ 非饱和的公式,不包含指数运算,计算速度快。
② 缺点:❶ 无法避免梯度爆炸问题; (没有体现优于ReLU)
❷ 神经网络不学习 α 值。
(7)指数线性单元 ELU (Exponential Linear Units)
① 优点:❶ 能避免“死亡 ReLU” 问题;
❷ 能得到负值输出,这能帮助网络向正确的方向推动权重和偏置变化;
❸ 在计算梯度时能得到激活,而不是让它们等于 0。
② 缺点:❶ 由于包含指数运算,所以计算时间更长;
❷ 无法避免梯度爆炸问题; (没有体现优于ReLU)
❸ 神经网络不学习 α 值。
(8)Maxout(对 ReLU 和 Leaky ReLU的一般化归纳)
① 优点:❶ 拥有ReLU的所有优点(线性和不饱和)
❷ 没有ReLU的缺点(死亡的ReLU单元)
❸ 可以拟合任意凸函数
② 缺点 :参数数量增加了一倍。难训练,容易过拟合
(9)Swish
① 优点:❶ 在负半轴也有一定的不饱和区,参数的利用率更大
❷ 无上界有下界、平滑、非单调
❸ 在深层模型上的效果优于 ReLU
每个层都包含一定数量的单元(units)。增加层可增加神经网络输出的非线性。
(1)输入层:就是接收原始数据,然后往隐层送
(2)输出层:神经网络的决策输出
(3)隐藏层:神经网络的关键。把前一层的向量变成新的向量,让数据变得线性可分。
(1)结构:仅包含输入层和输出层,直接相连。
(2)作用:仅能表示 线性可分 函数或决策,且一定可以在有限的迭代次数中收敛。
(3)局限:可以建立与门、或门、非门等,但无法建立更为复杂的异或门(XOR),即两个输入相同时输出1,否则输出0。 (“AI winter”)
(1)目的:拟合某个函数 (两层神经网络可以逼近任意连续函数)
(2)结构:包含输入层、隐藏层和输出层 ,由于从输入到输出的过程中不存在与模型自身的反馈连接,因此被称为“前馈”。 (层与层之间全连接)
(3)作用: 非线性 分类、聚类、预测等,通过训练,可以学习到数据中隐含的知识。
(4)局限:计算复杂、计算速度慢、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解,通常要将它们与其他网络结合形成新的网络。
(5)前向传播算法(Forward Propagation)
① 方法:从左至右逐级依赖的算法模型,即网络如何根据输入X得到输出Y,最终的输出值和样本值作比较, 计算出误差 。
② 目的:完成了一次正反向传播,就完成了一次神经网络的训练迭代。通过输出层的误差,快速求解对每个ω、b的偏导,利用梯度下降法,使Loss越来越小。
② 局限:为使最终的误差达到最小,要不断修改参数值,但神经网络的每条连接线上都有不同权重参数,修改这些参数变得棘手。
(6)误差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
① 原理:梯度下降法求局部极值
② 方法:从后往前,从输出层开始计算 L 对当前层的微分,获得各层的误差信号,此误差信号即作为修正单元权值的依据。计算结束以后,所要的两个参数矩阵的 梯度 就都有了。
③ 局限:如果激活函数是饱和的,带来的缺陷就是系统迭代更新变慢,系统收敛就慢,当然这是可以有办法弥补的,一种方法是使用 交叉熵函数 作为损失函数。
(1)原理:随着网络的层数增加,每一层对于前一层次的抽象表示更深入。在神经网络中,每一层神经元学习到的是前一层神经元值的更抽象的表示。通过抽取更抽象的特征来对事物进行区分,从而获得更好的区分与分类能力。
(2)方法:ReLU函数在训练多层神经网络时,更容易收敛,并且预测性能更好。
(3)优点:① 易于构建,表达能力强,基本单元便可扩展为复杂的非线性函数
② 并行性号,有利于在分布是系统上应用
(4)局限:① 优化算法只能获得局部极值,性能与初始值相关
② 调参理论性缺乏
③ 不可解释,与实际任务关联性模糊
(1)原理:由手工设计卷积核变成自动学习卷积核
(2)卷积(Convolutional layer): 输入与卷积核相乘再累加 (内积、加权叠加)
① 公式:
② 目的:提取输入的不同特征,得到维度很大的 特征图(feature map)
③ 卷积核:需要训练的参数。一般为奇数维,有中心像素点,便于定位卷积核
④ 特点:局部感知、参数变少、权重共享、分层提取
(3)池化(Pooling Layer):用更高层的抽象表达来表示主要特征,又称“降采样”
① 分类: 最大 (出现与否)、平均(保留整体)、随机(避免过拟合)
② 目的:降维,不需要训练参数,得到新的、维度较小的特征
(4)步长(stride):若假设输入大小是n∗n,卷积核的大小是f∗f,步长是s,则最后的feature map的大小为o∗o,其中
(5)填充(zero-padding)
① Full模式:即从卷积核(fileter)和输入刚相交开始做卷积,没有元素的部分做补0操作。
② Valid模式:卷积核和输入完全相交开始做卷积,这种模式不需要补0。
③ Same模式:当卷积核的中心C和输入开始相交时做卷积。没有元素的部分做补0操作。
(7)激活函数:加入非线性特征
(8)全连接层(Fully-connected layer)
如果说卷积层、池化层和激活函数层等是将原始数据映射到隐层特征空间(决定计算速度),全连接层则起到将学到的“分布式特征表示”映射到样本标记空间的作用(决定参数个数)。
参考:
[1] 神经网络(入门最详细)_ruthy的博客-CSDN博客_神经网络算法入门
[2] 神经网络(容易被忽视的基础知识) - Evan的文章 - 知乎
[3] 人工神经网络——王的机器
[4] 如何简单形象又有趣地讲解神经网络是什么? - 舒小曼的回答 - 知乎
[5] 神经网络15分钟入门!足够通俗易懂了吧 - Mr.括号的文章 - 知乎
[6] 神经网络——最易懂最清晰的一篇文章_illikang的博客-CSDN博客_神经网络
[7] 直觉化深度学习教程——什么是前向传播——CSDN
[8] “反向传播算法”过程及公式推导(超直观好懂的Backpropagation)_aift的专栏-CSDN
[9] 卷积、反卷积、池化、反池化——CSDN
[10] 浙大机器学习课程- bilibili.com
‘柒’ 手机上运行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MobileNet
文章引用自《 从MobileNet看轻量级神经网络的发展 》,详情请点击原文观看
前 言
随着深度学习的火热,计算机视觉领域内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也层出不穷。从1998年的LeNet,到2012年引爆深度学习热潮的AlexNet,再到后来2014年的VGG,2015年的ResNet,深度学习网络模型在图像处理中应用的效果越来越好。神经网络体积越来越大,结构越来越复杂,预测和训练需要的硬件资源也逐步增多,往往只能在高算力的服务器中运行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模型。移动设备因硬件资源和算力的限制,很难运行复杂的深度学习网络模型。
深度学习领域内也在努力促使神经网络向小型化发展。在保证模型准确率的同时体积更小,速度更快。到了2016年直至现在,业内提出了SqueezeNet、ShuffleNet、NasNet、MnasNet以及MobileNet等轻量级网络模型。这些模型使移动终端、嵌入式设备运行神经网络模型成为可能。而MobileNet在轻量级神经网络中较具代表性。
谷歌在2019年5月份推出了最新的MobileNetV3。新版MobileNet使用了更多新特性,使得MobileNet非常具有研究和分析意义,本文将对MobileNet进行详细解析。
MobileNet的优势
MobileNet网络拥有更小的体积,更少的计算量,更高的精度。在轻量级神经网络中拥有极大的优势。
1
更小的体积
MobileNet相比经典的大型网络,参数量明显更少,参数量越少模型体积越小。
2
更少的计算量
MobileNet优化网络结构使模型计算量成倍下降。
3
更高的准确率
MobileNet凭借网络结构优化,在更少的参数及更少的计算量情况下,网络精度反而超过了部分大型神经网络。在最新的MobileNetV3-Large中,实现ImageNet数据集Top1准确率达到75.2%。
4
更快的速度
使用Google Pixel-1手机测试,MobileNet各版本都能保持运行时间在120ms以下,最新版MobileNetV3-Large运行时间达到66ms,参数量和计算量更低的MobileNetV3-Small更是能达到22ms;GoogleNet运行速度约为250ms,而VGG-16由于一次性需要加载至内存的空间已超过500MB,手机系统会报内存溢出错误导致无法运行。
5
多种应用场景
MobileNet可以在移动终端实现众多的应用,包括目标检测,目标分类,人脸属性识别和人脸识别等。
MobileNet各版本介绍
1
MobileNetV1网络结构
整个网络不算平均池化层与softmax层,共28层;
在整个网络结构中步长为2的卷积较有特点,卷积的同时充当下采样的功能;
第一层之后的26层都为深度可分离卷积的重复卷积操作;
每一个卷积层(含常规卷积、深度卷积、逐点卷积)之后都紧跟着批规范化和ReLU激活函数;
最后一层全连接层不使用激活函数。
2
MobileNetV2网络结构
MobileNetV2中主要引入线性瓶颈结构和反向残差结构。
MobileNetV2网络模型中有共有17个Bottleneck层(每个Bottleneck包含两个逐点卷积层和一个深度卷积层),一个标准卷积层(conv),两个逐点卷积层(pw conv),共计有54层可训练参数层。MobileNetV2中使用线性瓶颈(Linear Bottleneck)和反向残差(Inverted Resials)结构优化了网络,使得网络层次更深了,但是模型体积更小,速度更快了。
3
MobileNetV3网络结构
MobileNetV3分为Large和Small两个版本,Large版本适用于计算和存储性能较高的平台,Small版本适用于硬件性能较低的平台。
Large版本共有15个bottleneck层,一个标准卷积层,三个逐点卷积层。
Small版本共有12个bottleneck层,一个标准卷积层,两个逐点卷积层。
MobileNetV3中引入了5×5大小的深度卷积代替部分3×3的深度卷积。引入Squeeze-and-excitation(SE)模块和h-swish(HS)激活函数以提高模型精度。结尾两层逐点卷积不使用批规范化(Batch Norm),MobileNetV3结构图中使用NBN标识。
(图片来源https://arxiv.org/pdf/1905.02244.pdf)
网络结构上相对于MobileNetV2的结尾部分做了优化,去除三个高阶层,如上图所示。去除后减少了计算量和参数量,但是模型的精度并没有损失。
值得一提的是,不论是Large还是Small版本,都是使用神经架构搜索(NAS)技术生成的网络结构。
4
MobileNet各版本特性
MobileNet实现计算量减小、参数量减少的同时保证了较高的准确率,这和其拥有的特性息息相关:
MobileNetV1提出的特性
MobileNetV2提出的特性
MobileNetV3提出的特性
MobileNet各个版本拥有的特性汇总
下文将对上表中的各个特性详细阐述。
MobileNet的特性详解
1
深度可分离卷积
从MobileNetV1开始,到V2、V3的线性瓶颈结构都大量使用了深度可分离卷积。
深度可分离卷积(Depthwise Separable Convolution)是一种卷积结构。它是由一层深度卷积(Depthwise convolution)与一层逐点卷积(Pointwise Convolution)组合而成的,每一层卷积之后都紧跟着批规范化和ReLU激活函数。跟标准卷积的区别就是精度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参数与计算量都明显减少。
深度卷积
深度卷积(Depthwise convolution, DW)不同于常规卷积操作,深度卷积中一个卷积核只有一维,负责一个通道,一个通道只被一个卷积核卷积;常规卷积每个卷积核的维度与输入维度相同,每个通道单独做卷积运算后相加。
以一张5x5x3(长和宽为5,RGB3通道)的彩色图片举例。每层深度卷积卷积核的数量与上一层的通道数相同(通道和卷积核一一对应)。设padding=1,stride=1,一个三通道的图像经过运算后生成了3个特征图,如下图所示:
深度卷积完成后的输出特征图通道数与输入层的通道数相同,无法扩展通道数。而且这种运算对输入层的每个通道独立进行卷积运算,没有有效的利用不同通道在相同空间位置上的特征信息。因此需要逐点卷积来将生成的特征图进行组合生成新的特征图。
逐点卷积
逐点卷积(Pointwise Convolution, PW)的运算与标准卷积运算非常相似。
逐点卷积卷积核大小为1×1xM(M为输入数据的维度),每次卷积一个像素的区域。逐点卷积运算会将上一层的特征图在深度方向上进行加权组合,生成新的特征图,新的特征图的大小与输入数据大小一致;然后组合各通道的特征图,以较少的计算量进行降维或升维操作(改变输出数据的维度)。
以一张5x5x3(长和宽为5,RGB3通道)的彩色图片举例,使用4个1x1x3的逐点卷积核进行卷积,逐点卷积运算后生成了4个特征图。这个例子是使用逐点卷积进行升维的操作,特征图从5x5x3 升维到5x5x4。如下图所示:
深度可分离卷积结构解析
将深度卷积和逐点卷积组成深度可分离卷积后的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首先进行深度卷积操作,得出的特征图各通道之间是不关联的。接着进行逐点卷积把深度卷积输出的特征图各通道关联起来。
深度可分离卷积使用了更小的空间代价(参数减少)和更少的时间代价(计算量更少)实现了标准卷积层一样的效果(提取特征)。
一般的设Df为输入特征图边长,Dk为卷积核边长,特征图和卷积核均为长宽一致,输入通道数为M,输出通道数为N,则:
标准卷积计算量为:Df×Df×Dk×Dk×M×N
深度卷积的计算量为:Df×Df×Dk×Dk×M
逐点卷积的计算量为:Df×Df×M×N
上图所示实现输入特征图大小为5×5×3,输出特成图大小为5×5×4,设padding=1,stride=1,深度卷积卷积核大小为3×3,标准卷积也使用3×3尺寸卷积核。实现相同的卷积效果,参数量(不包含偏置)与计算量对比如下表所示:
深度可分离卷积的演变
事实上深度可分离卷积不是在MobileNetV1中第一次提出的,而是在2016年由谷歌的Xception网络结构中提出的。MobileNetV1在Xception的基础上,对深度可分离卷积进行了改进,做到了计算量与参数量的下降:
假定M为输入层的通道数,N为输出层的通道数。
Xcenption的深度可分离卷积是由输入参数开始,使用1x1xMxN卷积将输入层的通道数转换为目标通道数,再通过3x3x1卷积核对每个通道进行卷积,每次卷积过后使用ReLU进行激活。
MobileNetV1的深度可分离卷积则是先使用3x3x1xM对输入层的每个通道分别卷积,之后通过1x1xMxN将输入层通道数转换为输出层通道数,每次卷积过后做一次批规范化操作,再使用ReLU进行激活。
这里我们使用MobileNetV1网络结构的第一个深度可分离卷积层来举例,输入层维度为112x112x32,输出层维度为112x112x64,Xception与MobileNet的深度可分离卷积的计算量与参数个数对比如下表:
由此可知将PW卷积与DW卷积的顺序调整后,优化了网络的空间复杂度和时间复杂度。
2
宽度因子
MobileNet本身的网络结构已经比较小并且执行延迟较低,但为了适配更定制化的场景,MobileNet提供了称为宽度因子(Width Multiplier)的超参数给我们调整。宽度因子在MobileNetV1、V2、V3都可以运用。
通过宽度因子,可以调整神经网络中间产生的特征的大小,调整的是特征数据通道数大小,从而调整了运算量的大小。
宽度因子简单来说就是新网络中每一个模块要使用的卷积核数量相较于标准的MobileNet比例。对于深度卷积结合1x1方式的卷积核,计算量为:
算式中α即为宽度因子,α常用的配置为1,0.75,0.5,0.25;当α等于1时就是标准的MobileNet。通过参数α可以非常有效的将计算量和参数数量约减到α的平方倍。
下图为MobileNetV1使用不同α系数进行网络参数的调整时,在ImageNet上的准确率、计算量、参数数量之间的关系(每一个项中最前面的数字表示α的取值)。
(数据来源https://arxiv.org/pdf/1704.04861.pdf)
可以看到当输入分辨率固定为224x224时,随着宽度因子的减少,模型的计算量和参数越来越小。从上表可以看到, 0.25 MobileNet的正确率比标准版1.0MobileNet低20%,但计算量和参数量几乎只有标准版1.0MobileNet计算量、参数量的10%!对于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都十分紧张的移动端平台,可以通过α宽度因子调节网络的餐数量是非常实用的,在真正使用时我们可以按需调整α宽度因子达到准确率与性能的平衡。
3
分辨率因子
MobileNet还提供了另一个超参数分辨率因子(Resolution Multiplier)供我们自定义网络结构,分辨率因子同样在MobileNetV1、V2、V3都可以运用。
分辨率因子一般用β来指代,β的取值范围在(0,1]之间,是作用于每一个模块输入尺寸的约减因子,简单来说就是将输入数据以及由此在每一个模块产生的特征图都变小了,结合宽度因子α,深度卷积结合1x1方式的卷积核计算量为:
下图为MobileNetV1使用不同的β系数作用于标准MobileNet时,在ImageNet上对精度和计算量的影响(α固定1.0)
(数据来源https://arxiv.org/pdf/1704.04861.pdf)
上图中的 224、192、160、128 对应的分辨率因子分别为 1、 6/7、5/7、4/7。
β=1时,输入图片的分辨率为224x224,卷积后的图像大小变化为: 224x224 、112x112、56x56、28x28、14x14、7x7。
β= 6/7时,输入图片的分辨率为192x192,卷积后各层特征图像大小变化为:192x192、96x96、48x48、24x24、12x12、6x6。
卷积特征图像的大小变化不会引起参数量的变化,只改变模型M-Adds计算量。上图中 224分辨率模型测试ImageNet数据集准确率为70.6%,192分辨率的模型准确率为69.1%,但是M-Adds计算量减少了151M,对移动平台计算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同样可以通过β分辨率因子调节网络输入特征图的分辨率,做模型精度与计算量的取舍。
4
规范化
深度学习中的规范化操作(Normalization),有助于加快基于梯度下降法或随机梯度下降法模型的收敛速度,提升模型的精度,规范化的参数能够提升模型泛化能力,提高模型的可压缩性。
按照规范化操作涉及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对输入值进行规范化操作,比如批规范化(Batch Normalization)、层规范化(Layer Normalization)、实例规范化(Instance Normalization)、组规范化(Group Normalization)方法都属于这一类。另外一类是对神经网络中参数进行规范化操作,比如使用L0,L1范数。
批规范化
批规范化(Batch Normalization)几乎存在于MobileNetV1、V2、V3的每个卷积层的后面,目的是加快训练收敛速度,提升准确率。
批规范化是一种对数值的特殊函数变换方法,也就是说假设原始的某个数值是 x,套上一个起到规范化作用的函数,对规范化之前的数值 x 进行转换,形成一个规范化后的数值,即:
所谓规范化,是希望转换后的数值满足一定的特性,至于对数值具体如何变换,跟规范化目标有关,不同的规范化目标导致具体方法中函数所采用的形式不同。通过自适应的重新参数化的方法,克服神经网络层数加深导致模型难以训练的问题。
参数规范化
参数规范化(Weight Normalization, WN)是规范化的一种, 通过人为的设定稀疏算法,去除模型中多余的参数(置为0)使得模型参数稀疏化,可以通过L1范式实现。
参数规范化是防止模型过分拟合训练数据。当训练一批样本的时候,随着训练的推移模型会越来越趋向于拟合样本数据。因为参数太多,会导致模型复杂度上升,容易过拟合。
需要保证模型"简单"的基础上最小化训练误差,这样得到的参数才具有好的泛化性能(也就是测试误差也小),而模型"简单"就是通过规则函数来实现的。
如上图所示,左侧分类明显的是欠拟合,模型并没有能够拟合数据。中间图示为合适的拟合,右边图示是过拟合,模型在训练样本中拟合度是很好的,但是却违背了特征分类规律,在新的测试样本中表现糟糕,影响模型的泛化能力。显然右侧模型在训练是受到额外参数干扰。参数规则化能够使参数稀疏,减少额外参数的干扰,提高泛化能力。
模型拥有稀疏的参数(模型中有大量参数为0),也有利于通过压缩算法压缩模型的大小。
5
线性瓶颈
线性瓶颈英文为Linear Bottleneck,是从Bottleneck结构演变而来的,被用于MobileNetV2与V3。
Bottleneck结构首次被提出是在ResNet网络中。该结构第一层使用逐点卷积,第二层使用3×3大小卷积核进行深度卷积,第三层再使用逐点卷积。MobileNet中的瓶颈结构最后一层逐点卷积使用的激活函数是Linear,所以称其为线性瓶颈结构(Linear Bottleneck)。线性瓶颈结构有两种,第一种是步长为1时使用残差结构,第二种是步长为2时不使用残差结构。
其中输入通道数为M,扩大倍数系数为T。T的值为大于0 的正数,当 0<T<1时,第一层逐点卷积起到的作用是降维。当 1<T时,第一层逐点卷积起到的作用是升维。
第二层为深度卷积,输入通道数 = 输出通道数 = M×T。
第三层为逐点卷积,作用是关联深度卷积后的特征图并输出指定通道数N。
线性瓶颈结构相对标准卷积能够减少参数数量,减少卷积计算量。从空间和时间上优化了网络。
6
反向残差
MobileNetV2中以ResNet的残差(Resials)结构为基础进行优化,提出了反向残差(Inverted Resials)的概念,之后也同样运用与MobileNetV3中。
ResNet中提出的残差结构解决训练中随着网络深度增加而出现的梯度消失问题,使反向传播过程中深度网络的浅层网络也能得到梯度,使浅层网络的参数也可训练,从而增加特征表达能力。
ResNet的残差结构实际是在线性瓶颈结构的基础上增加残差传播。如下图所示:
ResNet中的残差结构使用第一层逐点卷积降维,后使用深度卷积,再使用逐点卷积升维。
MobileNetV2版本中的残差结构使用第一层逐点卷积升维并使用Relu6激活函数代替Relu,之后使用深度卷积,同样使用Relu6激活函数,再使用逐点卷积降维,降维后使用Linear激活函数。这样的卷积操作方式更有利于移动端使用(有利于减少参数与M-Adds计算量),因维度升降方式与ResNet中的残差结构刚好相反,MobileNetV2将其称之为反向残差(Inverted Resials)。
7
5x5 的深度卷积
MobileNetV3中,深度卷积大量使用5x5大小的卷积核。这是因为使用神经结构搜索(NAS)技术计算出的MobileNetV3网络结构的过程中,发现了在深度卷积中使用5x5大小的卷积核比使用3x3大小的卷积核效果更好,准确率更高。关于NAS技术将会在下文的单独章节中做介绍。
8
Squeeze-and-excitation 模块
Squeeze-and-Excitation模块(简称SE模块)的首次提出是在2017年的Squeeze-and-Excitation Networks(SENet)网络结构中,在MNasNet中进行了改进,之后在MobileNetV3中大量使用。研究人员期望通过精确的建模卷积特征各个通道之间的作用关系来改善网络模型的表达能力。为了达到这个期望,提出了一种能够让网络模型对特征进行校准的机制,使得有效的权重大,无效或效果小的权重小的效果,这就是SE模块。
(图片来源https://arxiv.org/pdf/1905.02244.pdf)
如上图,MobileNetV3的SE模块被运用在线性瓶颈结构最后一层上,代替V2中最后的逐点卷积,改为先进行SE操作再逐点卷积。这样保持了网络结构每层的输入和输出,仅在中间做处理,类似于软件开发中的钩子。
SE模块结构详解
下图表示一个SE 模块。主要包含Squeeze和Excitation两部分。W,H表示特征图宽,高。C表示通道数,输入特征图大小为W×H×C。
压缩(Squeeze)
第一步是压缩(Squeeze)操作,如下图所示
这个操作就是一个全局平均池化(global average pooling)。经过压缩操作后特征图被压缩为1×1×C向量。
激励(Excitation)
接下来就是激励(Excitation)操作,如下图所示
由两个全连接层组成,其中SERatio是一个缩放参数,这个参数的目的是为了减少通道个数从而降低计算量。
第一个全连接层有C*SERatio个神经元,输入为1×1×C,输出1×1×C×SERadio。
第二个全连接层有C个神经元,输入为1×1×C×SERadio,输出为1×1×C。
scale操作
最后是scale操作,在得到1×1×C向量之后,就可以对原来的特征图进行scale操作了。很简单,就是通道权重相乘,原有特征向量为W×H×C,将SE模块计算出来的各通道权重值分别和原特征图对应通道的二维矩阵相乘,得出的结果输出。
这里我们可以得出SE模块的属性:
参数量 = 2×C×C×SERatio
计算量 = 2×C×C×SERatio
总体来讲SE模块会增加网络的总参数量,总计算量,因为使用的是全连接层计算量相比卷积层并不大,但是参数量会有明显上升,所以MobileNetV3-Large中的总参数量比MobileNetV2多了2M。
MobileNetV3中的SE模块
SE模块的使用是很灵活的,可以在已有网络上添加而不打乱网络原有的主体结构。
ResNet中添加SE模块形成SE-ResNet网络,SE模块是在bottleneck结构之后加入的,如下图左边所示。
MobileNetV3版本中SE模块加在了bottleneck结构的内部,在深度卷积后增加SE块,scale操作后再做逐点卷积,如上图右边所示。MobileNetV3版本的SERadio系数为0.25。使用SE模块后的MobileNetV3的参数量相比MobileNetV2多了约2M,达到5.4M,但是MobileNetV3的精度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图像分类和目标检测中准确率都有明显提升。
9
h-swish激活函数
MobileNetV3中发现swish激活函数能够有效提高网络的精度,但是swish的计算量太大了,并不适合轻量级神经网络。MobileNetV3找到了类似swish激活函数但是计算量却少很多的替代激活函数h-swish(hard version of swish)如下所示:
sigmoid、h-sigmoid、swish、h-swish激活函数的比较:
(图片来源https://arxiv.org/pdf/1905.02244.pdf)
这种非线性在保持精度的情况下带来了很多优势,首先ReLU6在众多软硬件框架中都可以实现,其次量化时避免了数值精度的损失,运行快。这一非线性改变将模型的延时增加了15%。但它带来的网络效应对于精度和延时具有正向促进,剩下的开销可以通过融合非线性与先前层来消除。
‘捌’ unet模型属于哪种神经网络
unet模型属于卷积神经网络。是德国弗莱堡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为生物医学图像分割而开发的,该网络基于全卷积网络其架构经过修改和扩展,可以使用更少的训练图像并产生更精确的分割,Unet是2015年诞生的模型。
unet模型的特点
Unet是比较早的基于深度学习的分割算法了,优点是速度真的快P100上基于VGG的backbone能跑到50帧,同时不是太开放的场景下可以做到令人满意的分割效果,在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场合下是比较适用的不是所有的场合都能上MaskRCNN的Backbone大一点。
如果显卡差点就容易爆显存了,同时相比大分割网络的模型动辄几百Mb,Unet用小backbone模型就可以做到10Mb内,Conv层通道减少一点再把网络模型参数分开,模型大小可以做到很小,用CPU跑速度都挺快的,关键是分割精度在较为简单场景下还可以。
‘玖’ AI面试题第二弹(神经网络基础)
提取主要特征,减小网络参数量,减小计算量
层层传递的梯度>1 梯度爆炸
层层传递的梯度<1 梯度消失
与权重有很大关系,激活函数的影响较小。
每次训练一层隐节点,训练时将上一层隐节点的输出作为输入,而本层隐节点的输出作为下一层隐节点的输入,此过程就是逐层“预训练”(pre-training);在预训练完成后,再对整个网络进行“微调”(fine-tunning)。Hinton在训练深度信念网络(Deep Belief Networks中,使用了这个方法,在各层预训练完成后,再利用BP算法对整个网络进行训练。
这个方案主要是针对梯度爆炸提出的,其思想是设置一个梯度剪切阈值,然后更新梯度的时候,如果梯度超过这个阈值,那么就将其强制限制在这个范围之内。这可以防止梯度爆炸。
比较常见的是l1l1l1正则,和l2l2l2正则,在各个深度框架中都有相应的API可以使用正则化
反向传播中,经过每一层的梯度会乘以该层的权重。
举个简单例子:
为了得到一致假设而使假设变得过度复杂称为过拟合(overfitting), 过拟合表现在训练好的模型在训练集上效果很好,但是在测试集上效果差 。也就是说模型的泛化能力弱。
过拟合主要由两个原因造成,数据集太小或模型太复杂
(1). 数据集扩增(Data Augmentation)
(2). 改进模型
·Early Stopping。在模型效果比较好的时候便提前停止训练
·正则化(regularization)
L1:稀疏参数
L2:更小参数
·Dropout
·多任务学习
深度学习中两种多任务学习模式:隐层参数的硬共享和软共享
硬共享机制是指在所有任务中共享隐藏层,同时保留几个特定任务的输出层来实现。硬共享机制降低了过拟合的风险。多个任务同时学习,模型就越能捕捉到多个任务的同一表示,从而导致模型在原始任务上的过拟合风险越小。
软共享机制是指每个任务有自己的模型,自己的参数。模型参数之间的距离是正则化的,以便保障参数相似性。
见后文
leaky relu
输入是x输出是y,正常的流程是:我们首先把x通过网络前向传播,然后把误差反向传播以决定如何更新参数让网络进行学习。使用Dropout之后,过程变成如下:
(1)首先随机(临时)删掉网络中一半的隐藏神经元,输入输出神经元保持不变(图中虚线为部分临时被删除的神经元)
(2) 然后把输入x通过修改后的网络前向传播,然后把得到的损失结果通过修改的网络反向传播。一小批训练样本执行完这个过程后,在没有被删除的神经元上按照随机梯度下降法更新对应的参数(w,b)。
(3)然后继续重复这一过程:
恢复被删掉的神经元(此时被删除的神经元保持原样,而没有被删除的神经元已经有所更新)
从隐藏层神经元中随机选择一个一半大小的子集临时删除掉(备份被删除神经元的参数)。
对一小批训练样本,先前向传播然后反向传播损失并根据随机梯度下降法更新参数(w,b) (没有被删除的那一部分参数得到更新,删除的神经元参数保持被删除前的结果)。
不断重复这一过程。
没有对数据进行归一化
忘记检查输入和输出
没有对数据进行预处理
没有对数据正则化
使用过大的样本
使用不正确的学习率
在输出层使用错误的激活函数
网络中包含坏梯度
初始化权重错误
过深的网络
隐藏单元数量错误
网络设计不合理(任务-网络不匹配)
机器学习有个很重要的假设:就是假设训练数据和测试数据是满足独立同分布的,这保障了通过训练数据获得的优秀模型也能够在测试集获得好的效果。但是在机器学习训练中输入层的每个批量(X,Y)中X的分布是不一致的,并且神经网络的隐藏层的输入分布在每次训练迭代中发生变化。 BatchNorm就是在深度神经网络训练过程中使得每一层神经网络的输入保持相同分布的。
BN的基本思想其实相当直观:因为深层神经网络在做非线性变换前(激活前)的 输入值 (就是那个x=WU+B,U是输入) 随着网络深度加深或者在训练过程中,其分布逐渐发生偏移或者变动,之所以训练收敛慢,一般是整体分布逐渐往非线性函数的取值区间的上下限两端靠近 (对于Sigmoid函数来说,意味着激活输入值WU+B是大的负值或正值),所以这 导致反向传播时低层神经网络的梯度消失 ,这是训练深层神经网络收敛越来越慢的 本质原因 , 而BN就是通过一定的规范化手段,把每层神经网络任意神经元这个输入值的分布强行拉回到均值为0方差为1的标准正态分布 ,其实就是把越来越偏的分布强制拉回比较标准的分布,这样使得激活输入值落在非线性函数对输入比较敏感的区域,这样输入的小变化就会导致损失函数较大的变化,意思是 这样让梯度变大,避免梯度消失问题产生,而且梯度变大意味着学习收敛速度快,能大大加快训练速度。
但是接下来的问题是:如果都通过BN,那么不就跟把非线性函数替换成线性函数效果相同了,意味着网络的非线性表达能力下降了, 所以BN为了保证非线性的获得,对变换后的满足均值为0方差为1的x又进行了scale加上shift操作(y=scale*x+shift), 每个神经元增加了两个参数scale和shift参数,这两个参数是通过训练学习到的,意思是通过scale和shift把这个值从标准正态分布左移或者右移一点并长胖一点或者变瘦一点,每个实例挪动的程度不一样,这样等价于激活前的值经过标准正太分布归一化后再从正中心周围的线性区往非线性区动了动。核心思想应该是想找到一个线性和非线性的较好平衡点,既能享受非线性的较强表达能力的好处,又避免太靠非线性区两头使得网络收敛速度太慢
Batch Normalization 好处:(1)提高了训练速度,收敛速度也大大加快(2)另外调参过程也简单多了,对于初始化要求没那么高,而且可以使用大的学习率等 (3)可以防止梯度消失(4)BN类似于Dropout的一种防止过拟合的正则化表达方式,可以有效防止过拟合,不用太依赖dropou和正则化
以下情况最好不要使用BN:(1)数据不平衡(2)batch_size太小
batch_size是机器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决定了梯度下降的方向,如果数据集比较小,完全可以采用全数据集的形式计算梯度,由全数据集确定的梯度方向能够更好地代表样本总体,从而更准确地朝向极值所在的方向。对于大型数据集则需要使用mini-batch_size,因为随着数据集的海量增长和内存限制,一次性载入所有的数据进来变得越来越不可行。
当batch_size=1,即在线学习,模型难以达到收敛 。
合理增加batch_size好处 :
(1)内存利用率提高了,大矩阵乘法的并行化效率提高
(2)跑完一次 epoch(全数据集)所需的迭代次数减少,对于相同数据量的处理速度进一步加快。
(3)在一定范围内,一般来说 Batch_Size 越大,其确定的下降方向越准,引起训练震荡越小
盲目增大 Batch_Size 坏处 :
(1)内存利用率提高了,但是内存容量可能撑不住了
(2)跑完一次 epoch(全数据集)所需的迭代次数减少,要想达到相同精度所需要的 epoch 数量越来越多,花费的时间越长
(3)大的batchsize收敛到sharp minimum,而小的batchsize收敛到flat minimum,后者具有更好的泛化能力。
总之batchsize在变得很大(超过一个临界点)时,会降低模型的泛化能力。在这个临界点之下,模型的性能变换随batch size通常没有学习率敏感
目标所在的真实框(ground truth) 与算法预测的目标所在的框(bounding box)的交集与并集的比值,我们会用IOU阈值来判定预测的bounding box是否有效。一般阈值会设定在0.5,当IOU的值大于等于0.5时,我们会把这个预测的bounding box 归为正类,而小于0.5的归为负类。
牛顿法使用的是目标函数的二阶导数,在高维情况下这个Hessian(n*n维度)矩阵非常大,计算复杂度是n*n,计算和存储都是问题
(1) 通过控制卷积核个数实现升维或者降维,从而减少模型参数和计算量
(2) 用于不同channel上特征的融合
(3)1x1的卷积相当于全连接层的计算过程,并且加入了非线性激活函数,从而增加了网络的非线性,使得网络可以表达更加复杂的特征。
它能够把输入的连续实值变换为0和1之间的输出,如果是非常大的负数,那么输出就是0;如果是非常大的正数,输出就是1
缺点:
(1)函数的饱和区,导致梯度几乎为0,造成梯度消失问题
(2)Sigmoid 的 output 不是0均值,具体解释见 https://blog.csdn.net/tyhj_sf/article/details/79932893
(3)其解析式中含有幂运算,计算机求解时相对来讲比较耗时。对于规模比较大的深度网络,这会较大地增加训练时间。
它解决了Sigmoid函数的不是零均值输出问题,然而,梯度消失(gradient vanishing)的问题和幂运算的问题仍然存在。
(1)在正区间解决了梯度消失的问题
(2)函数简单,计算速度快,收敛速度远快于sigmoid和tanh
缺点:
(1)Relu函数输出不是0均值
(2)神经元坏死问题:指的是某些神经元可能永远不会被激活,导致相应的参数永远不能被更新,有两个主要原因导致这种状况发生
(1) 非常不幸的参数初始化,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2) learning rate太高导致在训练过程中参数更新太大,不幸使网络进入这种状态。解决方法是可以采用Xavier初始化方法,以及避免将learning rate设置太大或使用adagrad等自动调节learning rate的算法
为了解决ReLU函数带来的神经元坏死问题 , 提出了将ReLU的前半段设为αx,α通常设为0.01,,另外一种直观的想法是基于参数的方法PReLU函数, α可由方向传播算法学习出来。
ELU也是为解决ReLU存在的问题而提出,显然,ELU有ReLU的基本所有优点,以及:(1)不会有神经元坏死现象(2)函数输出均值接近于0
但是ELU的小问题就是计算量稍微有点大。
1、使用不同的激活函数,比如Relu,Leak-Relu,PRelu,elu等激活函数代替sigmoid函数
2、使用Batch Normalizaion(批量归一化)
3、使用残差网络
4、预训练加微调
1、梯度裁剪
2、权重正则化
两个3x3的卷积核的感受野比5x5的卷积核的感受野大,在保持相同感受野的同时,用3x3的卷积核可以提升网络的深度,可以很明显的减少计算量。
1、局部连接
2、权值共享:减小参数量
3、池化操作:增大感受野
4、多层次结构:可以提取low-level以及high-level的信息
1、数据集太小,数据样本不足时,深度学习相对其它机器学习算法,没有明显优势。
2、数据集没有局部相关特性,目前深度学习表现比较好的领域主要是图像/语音/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这些领域的一个共性是局部相关性。图像中像素组成物体,语音信号中音位组合成单词,文本数据中单词组合成句子,这些特征元素的组合一旦被打乱,表示的含义同时也被改变。对于没有这样的局部相关性的数据集,不适于使用深度学习算法进行处理。举个例子:预测一个人的健康状况,相关的参数会有年龄、职业、收入、家庭状况等各种元素,将这些元素打乱,并不会影响相关的结果。
作用 :对输入的特征图进行压缩,
一方面使特征图变小,简化网络计算复杂度;
一方面进行特征压缩,提取主要特征。
通常来讲,max-pooling的效果更好,虽然max-pooling和average-pooling都对数据做了下采样,但是 max-pooling感觉更像是做了特征选择,选出了分类辨识度更好的特征,提供了非线性 。 pooling的主要作用一方面是去掉冗余信息,一方面要保留feature map的特征信息,在分类问题中,我们需要知道的是这张图像有什么object,而不大关心这个object位置在哪,在这种情况下显然max pooling比average pooling更合适。在 网络比较深的地方,特征已经稀疏了,从一块区域里选出最大的,比起这片区域的平均值来,更能把稀疏的特征传递下去 。
average-pooling更强调对整体特征信息进行一层下采样,在减少参数维度的贡献上更大一点,更多的体现在 信息的完整传递这个维度 上,在一个很大很有代表性的模型中,比如说DenseNet中的模块之间的连接大多采用average-pooling,在减少维度的同时,更有利信息传递到下一个模块进行特征提取。
average-pooling在 全局平均池化操作 中应用也比较广,在ResNet和Inception结构中最后一层都使用了平均池化。有的时候在模型接近 分类器的末端使用全局平均池化还可以代替Flatten操作 ,使输入数据变成一位向量。
CNN网络中另外一个不可导的环节就是Pooling池化操作,因为Pooling操作使得feature map的尺寸变化,假如做2×2的池化(步长也为2),假设那么第l+1层的feature map有16个梯度,那么第l层就会有64个梯度,这使得梯度无法对位的进行传播下去。其实解决这个问题的思想也很简单,就是把1个像素的梯度传递给4个像素,但是需要保证传递的loss(或者梯度)总和不变。根据这条原则,mean pooling和max pooling的反向传播也是不同的
mean pooling的前向传播就是把一个patch中的值求取平均来做pooling,那么反向传播的过程也就是把 某个元素的梯度等分为n份分配给前一层,这样就保证池化前后的梯度(残差)之和保持不变 ,图示如下 :
(2) max pooling
max pooling也要满足梯度之和不变的原则 ,max pooling的前向传播是把patch中最大的值传递给后一层,而其他像素的值直接被舍弃掉。那么 反向传播也就是把梯度直接传给前一层某一个像素,而其他像素不接受梯度,也就是为0。 所以max pooling操作和mean pooling操作不同点在于需要记录下池化操作时到底哪个像素的值是最大,也就是max id,这个变量就是记录最大值所在位置的,因为在反向传播中要用到,那么假设前向传播和反向传播的过程就如下图所示 :
28、细粒度分类
29、LSTM&RNN
30、解释LSTM结构(相对于RNN)的好处
31、RNN的梯度消失原因和解决办法
32、Object Detection
33、Unet的介绍
34、FCN和Unet的区别
35、RCNN系列的算法流程和区别
36、Fast RCNN中 bbox 回归的损失函数什么
37、解释 ROI Pooling 和 ROI Align
38、Mask RCNN中 mask branch 如何接入 Faster RCNN中
39、解释 FPN
40、解释 ROI Align
41、简述 YOLO 和 SSD
42、简述 Hough 直线检测、Sobel 边缘检测算法流程
43、Mask RCNN中的anchors如何判定为正负样本
44、简述 NMS 算法流程
45、attention起源是用在哪里?pixel还是frame,是soft还是hard
46、anchor的正负样本比是多少
47、算法和激活函数等
48、BN的原理和作用
49、BN层反向传播,怎么求导
50、BN 的作用和缺陷,以及针对batch_size小的情况的改进(GN)
51、BN层,先加BN还是激活,有什么区别
52、手推BP
53、优化算法举例和他们的区别(SGD、SGDM、RMSprop、Adam)
54、随机梯度下降和梯度下降
55、训练不收敛的原因有哪些
56、简述 SVM 流程、核函数寻参及常见的核函数举例
57、batch_size 和 learning rate 的关系(怎么平衡和调整二者)
58、解释过拟合和欠拟合,以及解决方法
59、激活函数有哪些,各自区别
60、损失函数有哪些
61、Sigmoid 和 ReLu 对比(各自优缺点)
62、为什么不用sigmoid而用relu?做出了哪些改进?
63、梯度消失和梯度爆炸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64、Precision 和 Recall 的定义
65、精确率高、召回率低是为什么
66、SVM,线性回归和逻辑回归的原理及区别
67、PCA原理,PCA和SVD的区别和联系
68、正则化怎么选择,有哪些方式
69、L1、L2范数,区别
70、boost、Adaboost
71、dropout和batch normalization
72、讲一下决策树和随机森林
73、讲一下GBDT的细节,写出GBDT的目标函数。 GBDT和Adaboost的区别与联系
74、偏差、方差
75、距离度量公式哪些,区别
76、多标签识别怎么做
77、data argumentation怎么处理的
78、数据不均衡怎么处理、只有少量带标签怎么处理
79、权重初始化方法都有哪些
80、权值衰减这个参数怎么设置
81、分类问题有哪些评价指标?每种的适用场景。
82、无监督学习了解哪些
83、图像处理Opencv
84、边缘检测算子有哪些
85、霍夫变换
86、直方图是什么
87、canny算子是怎么做的
88、图像的特征提取有哪些算法,适用范围、优缺点
参考:
https://blog.csdn.net/bluesliuf/article/details/89389117
https://zhuanlan.hu.com/p/107279000
https://zhuanlan.hu.com/p/56475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