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网络问题 > 苏州隆寅网络怎么样

苏州隆寅网络怎么样

发布时间:2023-03-27 01:08:35

㈠ 宫姓有几人

一.宫姓的起源
胶东宫姓源于姬姓,得姓始祖为春秋时期宫之奇。史载,武王姬发克商建立周朝,分封天下诸侯时,封同一曾祖的族侄仲为虞君,是为虞仲。又封虞仲之子为<宫阝>(tong,音“同”)国之君, 宫阝国传数世即为晋国所灭。宫之奇原姓姬,名之奇,又名奇,是宫阝国后世国君的族人。宫阝国被晋国灭时,他离 宫阝奔虞国,将宫阝字去右耳(右“阝”旁的原字型为“邑”字,“邑”为诸侯之国的意思,去邑表示离开故国,“宫阝”去邑为“宫”),改姓宫,名之奇。从此以后,即有了宫姓,迄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
宫之奇到虞国后,就任虞国上大夫,辅佐虞公,是一位贤臣。“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这两个着名的成语典故,讲的就是誉咐宫之奇的故事。<<左传.僖公五年>>、<<春秋谷梁传.虞师晋师灭夏阳>>、<<史记.晋世家>>、<<汉书.辛庆忌传>>等都有关于宫之奇的记述。
就全国人口数而言,宫氏一族是小姓。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从七省抽样结果,宫姓排在152位;但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统计,宫姓排名在212位。
宫姓的渊源,在全国范围内,宫之奇的后裔,是宫姓的主体。另外,宫姓还有以下几个起源:1.南宫氏的后裔,有的改姓宫。2.周官“宫人”的后裔,以官职为姓。(此两支宫姓,皆为姬姓之后。)3.共氏、龚氏有的改为宫姓。4.明朝,回族宫火因,以宫为氏。5.清朝,满族恭佳氏,改为宫氏。6.蒙古族,亦有改为宫氏者。

(注:“<宫阝>”,可能有的微机不显示,就是“宫”字加右耳旁。《康熙字典》解释:宫阝,tong,第二声。古国名)

(邑:1.国也,诸侯之国。2.都邑也,都城的郊区为邑。3.‘邑’作偏旁时为右‘阝’。)

二.胶东宫姓的始祖
宫熙儒,字得先,号四知,五代后周(公元951-960年)时期,授为元州防御使。在后周阐位与宋朝时,解除印绶,偕妻带子,远离京师,隐居于不夜城西昆嵛山前柳林村(即今文登市界石镇柳林庄村),是为不夜宫氏的鼻祖。现在胶东的宫姓,都是熙儒公的后裔。
熙儒公隐居后,潜心钻研《易经》,得其精髓。后遇道教大师谭真人并拜他为师,道号昆前.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熙儒公坐化于昆嵛山前之南原(今界石镇昆阳村,原名宫家庄,1981改名)。宋太祖得知消息后,下旨在南原建祠庙塑肖像,以供子孙后人祭祀。祠庙、蛟龙碑、茔碑等遗迹,在清朝干隆时代仍存,其祠庙在后世被称为神仙殿。
熙儒公是胶东宫姓的始祖,其后裔遍布于胶东并散播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可谓子孙兴旺,瓜瓞绵绵。
(熙儒公的事迹根据《东莱宫氏族谱》记叙)
(注:因条件所限,本人至今未能亲到柳林村和昆阳村实地查验,不知现今是否还有何遗迹?望知者告之。)

三.宫姓的迁徙流布
宫氏的始祖宫之奇,原姓姬,祖籍 宫阝国,居于上宫里(今山西省平陆县东部)。宫阝被晋灭时,避难迁于虞国,居于辛宫里(亦在今山西省平陆县)。上宫里和辛宫里即因宫之奇居住过而得名。公元前655年冬季,虞国又被晋灭,宫之奇再次避难,率领族人东奔曹国(今山东省定陶县西南),在他逝世后又回葬于平陆县虞里乡辛宫里。
自此时直至金元之前,宫姓一族在史书上没有系统的记录,其迁徙路线和居住地区都不明晰。有迹象表明,在宫之奇和族人的东迁过程中,宫姓后裔在山西、河南、河北、安徽一线区域内枝开叶散,迁播开来。中国现在几支大的宫姓族支,都是从这里起源的。
1.东莱宫氏始祖宫熙儒,在宋朝初年,从中原徙居胶东文登。
2.江苏省泰州宫氏始祖孝廉宫达智,在明朝初年,由河弊虚信南徙居河北静海县,在出任江苏扬州署篆后,定居泰州,成为当地望族。(事迹后面再述)
3.山西省繁峙宫氏始祖宫德,是安徽凤阳府寿州人,元末随朱元璋起义,以战功由小兵升至都指挥使,任职山西而居。现山西宫姓人口约8500多人。
4.陕西省户县宫家堡始祖宫友贤,其数代前祖上,于明永乐初年,由山西洪租轮洞县大槐树下移民陕西。此支宫姓可能为宫之奇在山西族人的后裔。
5.(1.)山东惠民县魏集镇宫家村宫氏始祖宫清,于明洪武元年,自河北枣强县徙居宫家村。(2.)山东临朐县宫家老庄宫氏始祖宫士贤,于明洪武四年,自河北枣强县迁此。
6.河北省东光宫氏始祖宫友贤,山东即墨人,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殿试高中一甲第三名(探花),后徙居东光县城东大宫家村。此村宫姓约有3000多户。据查,此支宫氏为东莱宫氏之一支。
7.安徽省怀远宫氏始祖宫宽,在明洪武年间,由江苏句容县徙居安徽怀远县。据查,此支宫氏属泰州宫氏的一支,现约有4800多户。宫宽在明永乐年间任浙江归安县丞,授迪功郎。
中国乃至世界其他地区的宫氏,基本都是这些大族系的分支,或也有单独的源头,主体上都是宫之奇的后裔。就居住地来说,胶东是一个最大的宫姓聚居区域,也是宫姓人口数最多的聚居区。

四.东莱宫姓的迁布
(一.)早年的迁徙
东莱宫氏鼻祖宫熙儒,当年从中原抵达昆嵛山,居住于现今的文登市界石镇柳林庄。他在此生活的时间很短,后周禅宋时(公元960年)从中原出发,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即逝世于昆嵛山前的南原,总计不过4年的时间。据考证,南原即现今的昆阳村,旧名宫家庄(1981年改名),在元初已无宫姓居住(现被王姓入住)。
熙儒公的后裔最初生活居住在以柳林庄为中心的周围村庄,以后陆续迁徙各地。茔碑和谱书曾记载了自熙儒公始至其后11世,其中有名字者13人,名字失考者至少有28人。例如,谱书记载:“世系昭昭,初自柳林村,迁居宫家庄(昆阳),由宫家庄徙居迎仙桥西岭上村。嘉城公由岭上村迁于长学山前,并卜兆于兹(即居于长山村)”。而《文登市志》记载,岭上村的宫姓,是元初迁自云南,估计市志的说法有误。文登市志又记载,柳林庄的宫姓,在明朝的中期由海阳所迁入,这个说法也可能有误。各地的宫氏宗祠曾有楹联:“柳林旧族,桃岭分支”;“分支崮水,谱朔昆山”。由此可知,柳林的宫姓,是很早的土着旧族,宫姓也在桃花岘居住过,并向外分支迁移。崮水指柳林村前的小河,昆山即昆嵛山。
《乳山市志》记载,境内宫姓皆为文登县柳林土着旧族后裔,主要分三个族支:
(1.)柳林宫姓一支徙莱阳濯村。这个族支的后裔人数最多,后面再专门记叙。
(2.)明洪武年间,柳林宫姓一支迁冯家镇徐家村,后裔析居吴格庄、宫家疃、南西屋等村。谱书也记载:“宁邑徐家村……系二公之后”。宁邑,即宁海州。以前冯家镇属宁海州管辖。可见此市志的说法有据可信。
(3.)明景泰年间,文登议城宫姓(与柳林宫姓同一族系)迁白沙滩镇宫家村,后裔析居宫家庄、小滩等村。宫家村的宫本森,历时三年,将此支宫氏序入谱书,计11万字。宫本森生于1945年,现为嶞崮山“德馨园艺场”场长。
宫熙儒公的后裔柳林宫氏,除留居当地和早年外迁形成三个大的族支,其后至现代就只有因为谋生、求学等原因而零星迁移,再无大批的迁徙了。
(二.)莱阳濯村宫氏
《东莱宫氏族谱》奉宫天授为第一世祖,是不夜宫氏鼻祖宫熙儒的第七世孙。天授祖生有七子,有六子名字都失考。第六子名宫福,在北宋末年由文登柳林迁居莱阳濯村,是莱阳宫姓的始迁祖。现在胶东宫姓的世次,即以此为根据由宫天授为第一世开始排列。
宫福祖生一子宫溪;宫溪生五子,名曰:仁、义、礼、智、信。兄弟五人分爨后,仁、礼居濯村;义、智迁居(乳山市崖子镇)青山村;信回迁文登。此后,子孙兴旺发达,遍布于胶东,又发展至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1.)辉煌的时代
历史上胶东宫姓最显赫的时期,是金元时代的莱阳宫氏一族,家富位显,业绩盛赫。拥有良田万顷,聚五业于一庐,以耕稼、诗书、礼义、清白处世,聚族而居,老幼常满三百余口,成为当时的巨室望族。
四世祖宫礼,金大定二十五年(公元1185年)进士,积官青州刺史、骑都尉、开国男,诰封朝列大夫,赐紫金鱼袋;他是宫姓历史上第一位进士;生一子福寿。五世祖宫福寿,诰赠光禄大夫,生三子:诚、谦、诜,皆有官衔。六世祖宫诜生九子,六人有官衔;又有十孙,七人有官衔;其七孙宫镇,元延佑二年(公元1315年)进士,荣任大司徒,位列三公,授光禄大夫;权高位重,是宫氏从始祖宫之奇起,到现裎�梗�谌���ㄖ形痪幼罡叩闹拔瘢�小肮�氤�钡拿烙�4耸保��宓钠渌�拥苡写笮≈�傧握撸�纱镒迦说陌胧�=鹪��保�抢逞艄�鲜送痉⒄沟亩κ⑹贝��彩嵌�彻�绽�飞献罨曰偷氖逼凇?/FONT>
(2.)迁布
四世祖兄弟五人:仁、义、礼、智、信,分炊后,仁、礼二祖留居濯村。随着人口的发展增加,后世子孙开始逐步外迁扩散。
依据中国的传统习俗,长子长支留守故居。长子仁祖之后裔和礼祖(行三)的长孙诚公之后裔一直在濯村聚居了十六世,至十七世才开始分迁。以近距离为主,向以濯村为中心的周围村庄扩展。濯村,属莱阳市姜疃镇,在五龙河下游左岸,依山环水,土地肥沃,为宫氏一族的生息繁衍提供了优厚的环境条件。现在濯村有1500多户、5000多人口,其中大部分为宫姓,号称莱阳第一村。
礼祖的次孙谦公,生有6子13孙,后裔先居濯村,在第十世开始分迁。如莱阳的董格庄、西中荆、徐疃、穴坊和即墨大韩村、蓬莱宫家庄、平度八里庄等村,其宫姓都是宫谦公的后裔。河北省东光宫氏始祖宫友贤,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殿试高中一甲第三名探花,他是即墨宫氏,后定居东光县城东大宫家村,应该是谦公的后裔。
礼祖的季孙诜公,生有9子10孙,先居濯村,其后裔也在第十世开始分迁。如莱阳的瓦马、泽口、栖霞的桃村等地,其宫姓都是宫诜公的后裔。
四世祖义、智(行二、行四)分居在青山村。义祖生福德;智祖生福安,福安生大成。《东莱宫氏族谱》只记录到六世大成公一人,再其后的世系和名讳皆失考。东莱宫氏族谱重修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青山有5人参加修谱,但正文却无青山的内容。为何失传无考,我问了许多家族父老,都不知是什么原因。有《青山宫氏族谱》,重修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以宫栾之子宫文章为青山族支的第一世祖。根据总世系和命名字辈推算,宫栾在东莱宫氏族谱是第十五世祖。如果栾公是大成公的后裔,那么之间就有八世失考。
对乳山市崖子镇青山村,《乳山市志》有此记载:金末元初,宫文章由莱阳县濯村迁此立村,以山取名青山。这个记载有错误。首先,《青山宫氏族谱》清晰地记载了自文章公至现在是十五世左右,按至多30年一代人计算,文章公生活的年代是公元1550年前后,即明朝嘉靖年间时期,而市志记载的时间和人物明显不符。再次,莱阳四世祖宫义、宫智两兄弟是从濯村迁居青山的始迁祖。根据他俩的亲兄弟宫礼中进士在金大定二十五年(公元1185年)的记录;又根据现在莱阳宫氏后裔多在三十世左右,以至多30年一代人往回计算,义、智二祖迁居青山的时间应在公元1190年左右。记录和计算的两个时间相符,此时是金朝(公元1115年--1234年)的中期。而元朝建立于公元1279年,和1185年相距晚了近100年,时间不符,不可能是在元初。因此,青山的建村,应该是:金朝大定年间(或中期),宫义、宫智两兄弟从莱阳濯村迁此立村。此说是否正确?仅供参考。
青山,位于山东半岛丘陵地带的中心,乳山河的源头,四面环山,一条狭窄的乳山河谷在村东委蛇而下,环境相对封闭。隐蔽而安全的环境,象一个现实中的世外桃源,保证了宫氏子孙在此安静地生息繁衍。现在,青山村有人口600多户,绝大部分是宫姓。
青山村周围的村子,如:马石店、枣林、南马石、台上等村的宫姓,都是由青山迁入。诸往镇的口子、崖后、大龙口、二龙口、岳家、白沙滩镇的八甲等村的宫姓,大部分也是由青山迁入。
青山宫氏,崇武偏文,尚侠仗义。村民有习武的传统,有童谣说:“青山娃娃刚会走,就会演练四门斗。”清朝最后一任大内总管、赐穿黄马褂二人之一、八卦游身连环掌正宗传人、一代武术大师宫保田,即出生在这里。宫炳炎,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进士,曾任陕西省石泉县知县,也是青山人。他与保田一文一武,同光共辉,成为青山宫氏一族的两颗耀眼明星。
四世祖宫信(行五),在金朝中期与四兄长分炊后回迁文登,辞世以后葬在西老茔(文登宫氏祖茔)内,其茔碑在民国时期犹存。信祖生一子福宁。1927年,重修东莱宫氏族谱,文登的占家端口、岭上、石硼子等村有四人参加,�钦�囊裁挥形牡亲逯У哪谌荨?现在文登的柳林庄、岭上村、宫家庄等村子的宫姓,一部分应该是四世祖宫信既其子宫福宁的后裔;另一部分应该是始仙祖宫熙儒其他子孙的后裔。昆阳村原名宫家庄,现在虽然没有宫姓居住,但也是宫氏当年的发源地之一。

五.宫姓的命名定式
命名定式即排辈用字。东莱宫氏奉不夜始仙祖宫熙儒的七世孙宫天授为第一世祖,其后一本化万,开枝散叶,大支之下,小支派繁盛,各个支派的排辈用字并不统一,但在述论辈分时,总的世系都可续上。现在是三十世左右,大多数在26--34世之间。几个大支派的命名定式如下:
(1.)文登:(27世始)培锡润本照,在铭清乐为;坫钦洪树焕,圻镇汝椿熙;坤铁汉林炳,尧锦沂榆烣。偏旁以土金水木火排序。
(2.)莱阳:(27世始)桢焕基钦汝,模熙垲锦湄;椿煇增锡泽,桂煦坫锺滋。偏旁以木火土金水排序。
(3.)即墨:(26世始)裕(用在后面)中嘉崇,垂象肇成;运(用在后面)用方正,继述乃恒。
(4.)蓬莱:(21世始)凤龙圣国兆,守恒延书香;道蕴开嘉会,健行实为良。
宫姓其他谱系和东莱谱系不一定能续上世次关系,也有各自的排辈用字,例如 高密:(15世始)克树业思献,厚毓云景兴;从志明会联,运叙垂承永。 东北一支:家修业自昌,国志尚明梁;兴学崇正道,安泰思纲常。 陕西省户县:(11世始)从希凤文可,世德保平安;正元生福运,庶士体纯天;务本恒联立,兴宗致启观;顺基存履泰,秉好允成全;守法为能效,修行善贵迁。维清尚自裕,宏化兆长延。 等等。
欢迎大家来补充,希望提供的派字正规准确,不要排乱次序和使用谐音。

六.科第世家——泰州宫氏(zt修正补充)
明末清初,江苏省泰州市宫氏一族,以科举起家,造就了宫氏大家庭的又一辉煌。
泰州宫氏从明万历46年(1618)宫继兰起至清道光29年(1831)宫玉华止,历经213年,在省级乡试中就考中“举人”27名,内有7人考中进士,这些人都见载于《泰州志.选举》中。再从《明清进士题名碑录》中查得,明清两代全国共有宫姓进士14人(明代3人,清代11人),而泰州宫姓就占有7人(明2人,清5人),占全国宫姓的一半。这样的情况,不但泰州稀有,全国也很少见。因此,称泰州宫氏为“科第世家”,毫不夸张。
根据多方查访并统计,现将明、清两代泰州宫氏一族八代人的举人、进士按考中年代先后列举如下:
宫继兰(1579—1658)原名宫大壮,字贞吉,号鹜邻,景隆子。庠生,明万历戊午46年(1618)应天府举人;崇祯丁丑10年(1637)二甲六名进士。授工部吏司主事,署员外郎事协理六科,统视夏镇河道,山东兖州府知府。告养归,起广东罗定兵备道,按察副使兼布政使。子二:伟镠,伟钰(幼殇)。
宫伟镠(1611—1680)字紫阳,号紫元,继兰子。邑庠生,崇祯己卯12年(1639)副榜,崇祯壬午15年(1642)举人,崇祯癸末16年(1643)会试会魁、殿试三甲69名进士。授翰林院检讨,充主讲官,未就。明亡不仕。子十一:梦仁、昌宗、开宗、象宗、云宗、龙宗、鸿营、鸿历、世洪、鉽、世垚。
宫梦仁(1623—1713)原名宗,字兖宗,号定山,伟镠子。廪监生,康熙己酉8年(1669)顺天府举人。康熙庚戌9年(1670)会试会元,康熙癸丑12年(1673)殿试二甲第五名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贵州道监察御史,河南督理粮储道布政使参议,湖广按察使,湖北驿盐道参议,提督山东学政,按察使副使,通政使,兵部督捕,大理寺少卿,都察院左佥都御史,通政使,都察院副都御史,福建巡抚、提督军务。子二:寿平、懋让。
宫懋言(1673—1732)字书升,号淡庵,鸿历子,增生。康熙丙子35年(1696)江南举人,康熙癸未42年(1703)会试会魁,殿试二甲十一名进士。授山西临汾县知县,山西克安府通判,袁州府知府。(其父鸿历,比其年长17岁,而中举时间反迟其九年)。子六:耀亮、耀侨、耀靖、柳晟、耀奎、耀彬。
宫鸿历(1656—1718)字友鹿,号恕堂,伟镠子,廪贡生,康熙乙酉44年(1705)顺天府举人(经魁),康熙丙戌45年(1706)殿试二甲十八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武英殿纂修官。子七:懋言、懋勤、吕、懋猷、时行、麟翔、凤举。
附:宫婉兰,伟镠女。聪明好学,多才多艺,绘画、诗词、女红,无不精通;德行双优,誉满乡里。着有《梅花楼集》。
宫懋谅(1671—1715)字翊元,号益元,象宗子。附庠生,康熙戊子47年(1708)顺天府举人,充内廷纂修,授钜县教谕,候补主事。子二:大鹏,殿对。
宫 雝(1688—1736)字炳和,号晴轩,寿平子。太学生,康熙癸巳52年(1713)顺天府举人,康熙乙未54年(1715)殿试二甲三十九名进士。中书省中书舍人、钦点通仓监督。子二:在旸、玺扶。
宫焕文(1697—1785)字砚成,号朴庵,懋勤子。庠生,康熙丁酉56年(1717)举人,授知县,通州学正,潜山县教谕。十六年后参加雍正癸丑11年(1733)殿试,中二甲十五名进士。分派工部都水司主事,山东道,陕西道监察御史,吏科给事中,历巡东、西、南三城,天津、通州漕务,京通仓务,奉天府府丞,提督学政署府尹事,大仆寺卿,觉罗官学通政使。参加干隆戊辰13年(1748),干隆壬申17年(1752)文武会试同考官。子七:泰基、兑基、渐基、益基、豫基、萃基、升基。
宫耀亮(1692—1752)字武乡,号鞠庵,懋言子。监生,康熙丁酉56年(1717)顺天府举人。陕西醴泉县知县。子四:福曾、圮会、詹、扩基。
宫焕采(1700—1757)字惠畴,号受先,懋勤子。廪贡生,干隆甲子9年(1744)举人。泾县教谕。子四:震基、晋飏、履基、复基。
宫焕业(1685—1757)字进修,号肄亭。懋勤子。邑增生,干隆丁卯12年(1747)举人。侯选知县。子二:谦基、随基。
宫慕超(1722—1792)字御夫,号毅斋,榜名王超,治骏子。庠生,干隆丁卯12年(1747)顺天府举人。和州学正,湖南宁远县知县,甘肃平凉知县。调署直隶州。子二:惟金、润金。
宫焕伦(1702—1770)字廷宣,号雪舫,懋勤子。廪生,干隆庚午15年(1750)举人,侯选知县。子三:逊基、成基、有基。
宫震基(1725—1792)字运青,号荻浦,焕采子。廪生,干隆癸酉18年(1753)举人。安徽铜陵教谕,广东开平县知县。子三:云锦、画锦、崟。
宫柳晟(1707—1791)原耀晟,榜名柳晟,字西平,号钝斋,懋言子。廪生,干隆癸酉18年(1753)举人。云南大姚县知县,暑浪盐井提举,嵩明州知州,充干隆丁酉42年(1777)乡试同考官,与耀亮为弟兄。子二:鼎基、巽基。
宫廷飏(1730—1796)榜名晋基,字沐藩,号湘秋,焕采子。增生,干隆庚辰25年(1760)举人。山西长治县知县。子二:秉鉴、秉钧。
宫履基(1732—1787)字应乾,号坦庵,焕采子,邑庠生,干隆庚辰25年(1760)举人。浙江常山县知县,署严州府同知,绍兴府通判,充干隆己亥44年(1779)、癸卯48年(1783)乡试同考官。子二:锡龄、锡嘏。
宫为坊(1732—1798)字慎余,焕光子。廪生,干隆乙酉30年(1765)拔贡,廷试二等,干隆甲戊39年(1774)顺天府举人。干隆乙未40年(1775),大挑候选知县,国子监学正。子尚宾、欐华。
宫协华(1726—1801)字芍田,号晚香,垕孳子。增生,干隆庚子45年(1780)江南举人,候选知县。子三:澧、润、泽。
宫秉鉴(1759—1811)字宝唐,号画溪,又号鍊江,晋飏子。附监生,干隆戊申53年(1788),顺天府举人。广东新宁县知县,历署连山县,琼州府抚黎同知。干隆庚戊55年(1790)科乡同考官。子三:魁瀛、陟瀛、聚瀛。
宫制锦(1762—?)字美存,号石泉,复基子。廪贡生,干隆戊申53年(1788)顺天府举人。选授云南宁县知县。子二:德洋、德润。
宫锡祚(1757—1833)字端千,号友山,培元子,邑庠生,干隆壬子57年(1792)江南举人,经魁。国子监学正,拣选知县。子一:兆甲。
宫连锦(1767—?)字缬云,复基子。附监生,干隆甲寅59年(1794)举人。例授拣选知县。子一:长庚。
宫 庭(1768—1840)字彬九,号画舫,鋆子。庠生,干隆乙卯60年(1795)举人,嘉庆丙辰元年(1796)大挑云南江州县知县,历署兴州、安徽德州建平县教谕。子二:棨、兴。
宫彦超(1754—1819)字学尹,号跃云,治骏子。廪贡生,嘉庆戊午3年(1798)举人,拣选知县。子一:钥。
宫 庠(1790—1859)原名朝,字书臣,号筱衫,鋆子。优廪生,嘉庆丙子21年(1816)举人。江宁府教授。子二:福元,福魁。
宫玉华(1785—1849)原名铭簴,字枞一,号晴湖,萃基子。廪生,道光辛卯11年(1831)举人,经魁,拣选知县。子四:庚尧、丁辰、庚荣、桂荣。
因为泰州宫氏一族在明清两朝入选三个翰林,五代中了七个进士,因此有“两朝三翰林,五世七进士”的美誉;泰州宫氏祠堂又有楹联云:“三世两营台,五代七进士”,说的都是泰州宫氏一族的辉煌业绩。

㈡ 昌姓全国有多少人

昌姓
一、昌姓传说起源

1、系出有熊氏,是黄帝的嫡系胤胄,始祖昌意。黄帝娶妻嫘祖, (前2839年,黄帝廿九年,嫘祖于若水(今雅安荥经)生昌意)。黄帝七十七年令昌意降居四川若水,娶蜀山氏女昌仆为妻,生子颛顼。后昌意携全家北迁至中原,建昌意城(今河南南乐西北),其子颛顼后为部落首领,建都帝丘(今河南濮阳),为高阳氏。高阳氏支子以祖父昌意之字命姓,遂成昌姓。见《风俗通》.

2、源于任姓。相传黄帝有25个儿子,为4母所生,分化成12个胞族,分别姓姬、姞、酉、祁、己、滕、箴、荀、任、僖、缳、依,昌氏是任氏的后代,子孙沿袭至今。

3、黄帝臣昌寓,其后世子孙以昌为姓.

二、郡望堂号

1.郡望:

昌姓望族居汝南郡,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东海郡,有二处:一处在今山东省郯城一带,另一处相当于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河以北地区。

2.堂号:

双芝堂: 湖北仙桃、潜江堂号。来历:“永公者,宋靖康时,金人内犯,永守义不屈.宋祖特赐状元.后迁太常寺丞.其时祠内产芝二根.此后世以双芝名其堂者也.”

茂荫堂: 江西萍乡、湖南醴陵、贵州广顺堂号。

高勋堂:出自南梁昌义之的典故。

敦伦堂: 安徽省六安市。

汝南堂: 湖南桃江 .益阳,湖北江夏等地.

三、家乘谱碟

1.江西省吉安府《昌氏玉牒》(元)至元丁亥(1287年)昌崇文创修;(明)成化庚寅(1470年)昌大伦重修;正德戊寅(1518年)昌廷实三修;(清)干隆四十二年丁酉(1777年)昌永元等四修;道光十二年壬辰(1832年)昌盛钥等五修;同治四年乙丑(1865年)昌朝诠等六修;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年)昌育乐等七修。木刻本 。

2.江苏省通州(今南通)《昌氏族谱》民国12年昌德清修

3.湖南省益阳《汝南昌氏四修族谱》18卷首末 (清)干隆戊寅昌乃元,兼善等创修;嘉庆十一年昌民也,次哲等续修;道光二十六年三修;光绪三年昌奉彩,礼贤等四修。木活字本15册。

4.江西省萍乡《昌氏续修族谱》(清)昌世隆等修 清宣统二年(1910年)木活字本, 现存于上海图书馆.

5.湖北仙桃双芝堂《昌氏宗谱》十卷本 创修于清干隆五十八年,二修于咸丰八年,三修于同治九年至光绪十二年,四修于光绪二十八年昌光南偕壁卿、子溪、弼臣纂修(木刻本),五修于公元1989年昌照堂等续修 十卷本。

6.安徽六安敦伦堂《昌氏宗谱》九卷本 (清)昌大科 昌大贵主修 嘉庆四年创修; 大品 相陶 道光十七年续修; 永开 永业 光绪二年三修;茂林 安炳 民国三年四修; 安纳改康 安照等 民国卅一年五修; 守璋等 一九八六年六修。

7。贵州广顺茂阴堂《昌氏宗谱》一卷本。手抄本。2000年昌吉仁首修。

四、分布 (已知的昌氏群居地,不断添谨握加中)

1、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有昌氏。安徽省巢湖市洞晌判有东昌村,南昌村有昌氏群居

2、贵州省余庆县大乌江镇昌家屯有昌氏群居。

3、江西省萍乡县荷尧镇青云村严鹰山(古称茂田)

4、江西省万安县枧头乡南洲大队富田村小组,有五六十户昌氏人家。

5、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新安坪高东村。

6、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欧里镇下麻田村、昌坊村。此地昌氏修有昌氏宗祠。

7、湖北省仙桃市龙华山办事处昌家湾村等地有昌姓人家数千人。

8、湖南省桃江县花果山乡有昌氏群居。

㈢ 张氏的历史和现状

333海海333
张姓的起源,可以推溯到远古传说时代。挥,其后有以张为姓氏的。
4、据公安部统计人口最多的姓氏是张排第三,有8750.2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83%
古代:
中国道教创始宗师(张天师)张道陵
中国历史上最着名的武术宗师 张三丰
三国时期最着名的将领之 张飞 张辽 张颌 张任
中国历史上最着名的诗人之 张说 张九龄
中国历史上最着名的医生之一 张仲景
中国历史上最着名的学者之一 张仲
中国历史上最着名的辩士之一 张仪
中国历史上最着名的谋士之一 张良
中国历史上最着名的美女之一 张丽华
中国历史上最着名的丞相之一 张居正
中国历史上最着名的阴谋家之一 张角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张衡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外交官之一 张骞
中国历史上最着名的书法家之一 张旭(草圣)
梁山好汉 浪里白条—张顺
梁山好汉 菜园子—张青
明教教主他爹—张翠山
明教教主—张无忌
张作霖 张自忠 张之洞 张云逸 张朝阳 张艺谋 张东健 张娜拉 张又赫 张治中 张春桥 张爱玲 张大千 张燊悦 张艾嘉 张柏芝 张德戚棚租豪 张德兰 张凤凤 张镐哲 张国荣 张含韵 张学友 张洪量 张惠春 张惠妹 张家辉 张敬轩 张可颐 张可芝 张克帆 张丽瑾 张立基 张萌萌 张明敏 张清芳 张琼瑶 张桑悦 张善为 张伟文 张卫健 张文森 张信哲 张玉华 张元蒂 张震岳 张振富 张振宇 张志家 张智成 张智霖 张智尧 张曼玉 张靓颖
张雨生 张国立 张铁霖 张丰毅 张瑶 张也 张茵 张宇 张杰 张俊 张蔷 张行
其实还有,古往今来的张姓名人,数不胜数。有人统计,张姓中共出了63位宰相,56位将帅.
张姓起源
▲关于“张”字
张是一个象形字,整个样子像一个张弓欲射之人
张,繁体字作眼,由弓和长左右相合而成,张姓人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姓氏时,都说成“弯弓张”,可见他们是十分看重其姓氏构件中的“弓”的。从文字学上来看,“弓”对于“张”字实在也是处于核心地位的。
在甲骨文中还没有发现张字,但金文及石刻文中却有很多,其写法也各不相同。这些张字虽然写法各异,但却有一个基本的特点,就是与弓、矢、长,尤其是与和模弓分不开,可以说没有弓就没有张。从字形的演变来看,张最早是弓与矢的联合体。弓矢是自然而然联用的,有弓就必然会有矢,不必再强调,因此后来矢就渐渐退出,而让位于长,最后稳定为长弓的联合体。长弓则表示这弓比一般的弓还要厉害,更有威力。
张字的意义很多,新版的《汉语大字典》计有21个义项,一般的字典皆作十余种,如夸张、张开、强、盛、张贴、看、望、扩大、布置等等,但这大多是后人引申而来的,最早的字书所记义项不多。《说文解字》说:“张,施弓弦也。从弓,长声。”《广雅·释诂三》:“张,施也。”另外还有一层意思,见于《周礼·秋官》:“罗取鸟兽曰张。”胡三省在注《资治通鉴·汉明帝水平七年》中“劳勤张捕,非优恤之本也”时也说:“张,设也,设为机阱,以伺鸟兽曰张。”
▲张姓来源主要有三:
一、出自黄帝之后,挥为始祖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这支张氏是由黄帝直接传下来的,最早发源于尹城国的青阳,目口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晋祠附近,其后望族也出于这一带。
张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它起源于遥远的传说时代。据说张姓的始祖名“挥”,他是黄帝的孙子(一说是黄帝的儿子),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家,他发明了弓箭和网罟 (gu)。弓箭和网罟作为当时的新的生产高兆工具,使人们可以猎取更多的鸟兽,捕捞更多的鱼虾,又能够减少猛兽对自身的伤害。挥所在的氏族部落世代以生产弓箭和网罟为业,于是他的后裔就以“张”作为自己的姓氏。
张姓公认的血缘亲祖黄帝是远古传说时代华夏族部落联盟的首领,他以德经天地,以仁,信治天下,选贤任能,严惩顽凶,开创了一个歌舞升平的盛世。
据《帝王世纪》记载,黄帝由其母有峤氏女附宝感电而生。“(黄帝)母曰附宝,见大电绕北斗枢星,照郊野,感附宝,孕二十四月,生黄帝于寿丘,长于姬水,有圣德,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后人据此推演出两种传说。
一种传说是:黄帝降生于天帝下凡之际,那时正是神农氏时代,神农的舅舅有个儿子名叫少典,他是有熊国(在今河南新郑县境内)的国君。当时少典族正与有峤氏族互通婚姻。于是少典便娶有(虫乔)氏的女儿附宝为妻。有一天,少典和附宝扛着木耜去田间种地,正走着,天空突然暗淡下来,顿时星斗满天,和晚上一模一样。这时,附宝抬头仰视,只见上空有一道闪闪发亮的电光像蛇一样不时绕着北斗七星旋转,刹那间,四野罩上了一层浓郁的青光。不一会,附宝只觉得腹部有什么东西猛地一动,吓得她大喊大叫,等少典急忙回头询问时,她却说没有什么。打那以后,附宝便怀孕了。自怀孕那天起,经过24个月,也就是在第三年的一天,附宝在新郑西北的轩辕之丘(一说在山东曲阜),生下一个男孩。由于出生在轩辕,所以便给这个孩子起名为轩辕。传说轩辕刚生下来就会说话,非常精灵。还在孩提时代,他看见人们在树上构筑房子,便说:“把房子建筑在树上既不方便,又不安全,如果盖地上不是更好吗?”不久,神农氏闻知黄帝这种见解,大不以为然。于是,黄帝便在地上盖了一间房屋让他看,神农氏这才信服了。
另有一种传说:附宝与少典成亲后不久,便迁徙到山东曲阜的寿丘。在一个初冬的夜晚,附宝独自一人来到郊外散步,她仰望星空,思念故土之情油然而生,忽然间,天空出现一道银白色的闪电,只见那闪电绕着北斗星中的枢星转了几圈,然后迅速地由天及地,很快消失了。这时,大吃一惊的附宝顿然感到身上有奇特的感觉。不一会,她才意识到自己受雷电感应而怀孕了。此后,经过24个月,于第三年冬季的一天,在寿丘生下黄帝。刚出生的黄帝,额骨隆起,形状像太阳,而且面部有龙的相貌,其手足也似龙爪龙趾。更奇异的是,黄帝有四张脸,传说这样黄帝可以随时随地眼观四面,耳听八方,观察、了解一切情况,以更好地相机行事。黄帝刚出生就咿呀说话,不久就会走路了。他十岁左右离开寿丘,到处拜师学艺,遍访名山大川。
黄帝生活在原始氏族公社时代,当时中国大地的社会结构表现为氏族——由若干氏族组成的部落——由若干部落组成的部落联盟。各氏族、部落及部落联盟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常常发生战争,黄帝开始还只是姬姓部落的首领,在长期的征战中,他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威信,最终完成了对其他各部落的统治,坐上了部落联盟盟主的宝座。
对炎帝、蚩尤与刑天的战争是黄帝通向盟主道路上的三个里程碑。据文献记载,黄、炎二帝本是同胞兄弟,《国语·晋语》:“昔少典娶于有峤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异姓则异德,异德则异类。”《新书·益壤》说:“炎帝者,黄帝同母异父兄弟也,各有天下之半。”当黄帝成为姬姓部落首领并开始兴盛强大之时,炎帝部落已步入虚弱衰微之路,各氏族之间相互征讨,暴虐百姓,而炎帝则无力平息战乱,保护臣民,于是黄帝遂起而教民习用干戈,以征残暴。结果,各氏族都前来朝拜并归服于黄帝。炎帝乃迁居涿鹿(在河北涿鹿,一说在山西运城),但仍然大行无道,史称“并兼无亲,文无所立,智士寒心”(《逸周书史记解》)。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黄帝再次“振德修兵”,决定与炎帝在涿鹿进行决战。据文献记载,黄帝所率以熊、罴、狼、豹、躯、虎等为图腾的各氏族部落联军挥舞着用(周鸟)、鹃、鹰、鸢等羽毛制作的战旗,向涿鹿猛烈进攻,炎帝则退到城东一里的阪泉。经过血战,黄帝方“诛炎帝而兼其他”,于是“天下乃治”。战败的炎帝部落被迫向南方和东方转移,与长江流域的苗蛮集团犬牙交错,渐趋融合。黄炎战争的胜利确立了黄帝对原属炎帝势力范围的黄河中游地区的领导权,使他登上了中原各部落联盟盟主(有称“中央天帝”者)的地位。
当黄炎之战结束,黄帝刚登上中央天帝地位之时,居住在黄河下游(即今山东及江苏北部一带)的九黎族首领蚩尤就率众西进涿鹿城下,向新盟主提出了挑战。九黎族是一个相当庞大的部族,他们英勇善战,以蚩(一种毛虫)尤(同蚍,即人腹中的长虫)为图腾。到黄帝时代,该部族出了一个有名的首领,人们就将其称作蚩尤。蚩尤通晓天道,精明强干,长于战事,史书中也把他描绘成超乎凡人的神明,说他人身牛蹄,四日六手,鬓发如剑戟,头上长角。不仅如此,他还有“兄弟八十一人,并铜头、铁额、食沙石”,武猛异常。凭着强大的武力,蚩尤不断向四邻扩张,大有与黄帝分庭抗礼之势。其时黄河中游一个以榆罔为首领的部落在受到蚩尤侵扰后,遂向黄帝求援,于是就引发了黄帝与蚩尤的涿鹿大战。此次大战对黄帝来说极为艰难,所谓“流血百里”,“九战九不胜”,但最终还是取得了胜利。
在经过炎帝、蚩尤之战而建立起一个强大的部落联盟以后,黄帝把寻求治邦安民之道建立在遍访天下贤明之士的基础上。为此,他不辞艰辛,连续奔波,走王屋而受丹经,越鼎湖而飞流珠,登崆峒而问广成,上具茨而事大隗,适东岱而奉中黄,人金谷而咨滑子,论导养而质玄素二女,精推步而访山稽、力牧,讲占候则询风后,着体诊则受岐伯、雷公,审攻战则纳五音之策,穷神奸则记白兽之辞。(《抱朴子》)足迹所及,“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
黄帝的巡游,一方面扩大了黄帝族的声威与影响,从而使黄帝的势力范围日益拓展,《轩辕黄帝传》所说:“帝所理天下,南及交趾,北至幽陵,西至流沙,东及蟠木。”另一方面使黄帝游历之处的外族人民受到深深的感化,他们在黄帝仁义之德的感召下,纷纷前来向黄帝族朝贡,首先是诸北、儋耳之国来向黄帝族贡献礼物,接着南夷族乘白鹿献上美酒,后来四方之外族人都不断地前来朝贡。外人朝贡进一步加强了黄帝族与其他族的友好往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就为黄帝族和其他族的融合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在巡游天下,了解各地情况,获得养民安邦之道之后,黄帝遂提出并开始实施自己的治世方略。
黄帝一生娶有四个妻室,她们是嫘祖、方雷氏、彤鱼氏、嫫母。据《史记·五帝本纪》、《帝王世纪》、《路史·疏仡纪·黄帝》等文献记载,嫘祖又作(亻累)祖,西陵氏女,为黄帝正妃。她发明了养蚕缫丝之术,并教人以丝织帛,做成衣服暖身遮羞。次妃方雷氏、彤鱼氏皆贤淑。嫫母相貌很丑,但贤而有德,因没有名字,出嫁前人皆呼为丑女。黄帝认为“属女德而弗忘,与女正而弗衰,(貌)虽恶何伤”(《吕氏春秋》),故娶为妻室,封号嫫母。
关于黄帝的子孙,文献记载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国语·晋语》说:“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唯青阳与夷鼓为己姓。青阳,方雷氏之甥也。夷鼓,彤鱼氏之甥也。其同生而异姓者,四母之子,别为十二姓。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藏、任、荀、僖、姑、儇、依是也。唯青阳与苍林氏同于黄帝,故皆为姬姓。”《史记·五帝本纪》、《世本》、《大戴礼记》等书,与此大体一致。
与《国语》、《史记》等书所云不同,《山海经》说:“黄帝生禺(豹-勺+虎),禺貌生禺京。禺京处北海,禺貌处东海,是为海神。
“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禺番,是始为舟。禺番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肉食。”“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狄。”
黄帝一共有25子却是历来所公认的。25人虽是伺父之子,却有不同的姓,仅就得姓的14人来说,又分为12姓,这说明他们是嫁出之夫,各自以他们所嫁的氏族的姓氏为姓氏。至于“同姓者二人”,是指他们同时嫁给一个氏族。
据《路史·国名记》记载,黄帝子孙所封之国有陈、昌、张、资、寇、郦、瞿等,凡七十,其分布地域遍布今全国各地。这些黄帝子孙的进一步繁衍则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基础。假若说他们并非黄帝子孙,或者说历史文献记载有所依附的话,那么,他们也当是黄帝这一“中央天帝”统领下的各部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人都自称自己是“黄帝子孙”或“炎黄子孙”。
黄帝逝世后,葬于桥山。桥山隶属的郡县在何处长期以来众说纷纭,一般认为在今陕西黄陵县。黄帝陵墓既是号称“天下第一墓”的中华民族始祖之墓,也是我们将要在下面介绍的张姓家族的血缘亲祖之墓。
张挥是张姓的得姓始祖,但张挥与黄帝的关系则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张挥是黄帝之子,另一说则认为他是黄帝之子少昊青阳氏之子,即张挥为黄帝之孙。《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姓氏急就篇》、《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有关姓氏学的史籍记载虽稍有出入,但都主张挥为黄帝之孙说,其称:张氏出自姬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造弓矢,实张罗以取禽兽,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后世张氏后裔所修张姓族谱、张姓家谱多有沿用此说者。
清干隆甲寅重修裕裔堂版《张氏家谱》卷三《受姓渊源考》云:“张氏出自黄帝轩辕氏,生少昊金天氏,又号青阳氏,第五子挥始制矢,官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
持张挥黄帝之子说的有《广韵》(下平声十阳)、马骗《绎史》等,张氏后裔所修张姓家谱也有很多赞同此说。
中国人姓氏之得皆有渊源,而且遵循一定的原则。姓氏命名的原则概括起来有以国、邑、乡、亭为据的,有以人之名、字、出生秩序、官、官名、爵、爵系、国符、技、事、谥、谥氏、邑系、邑谥、族、族系等等为据的。
张姓始祖挥之得姓亦基于上述原则。尽管在张挥是黄帝之子还是黄帝之孙这一问题上,古文献记载各持一端,但具体到张挥本人的情况,则无大的分歧,都承认其制弓矢、官弓正、祀弧星这一基本事实。然则,细心的读者还会从我们前引文献中发现,记张挥之得姓,有“观弧制矢,赐姓张氏”,“始制弓矢,官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和“性长弓矢,善张纲罗,世袭其职,因赐姓曰张”等微小区别。据此,我们可以说挥之得姓为张,是以技即职业为姓,也可以说是以官为姓,或者记作以职官为姓。
春秋时由周文王的姬姓后裔所建的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始祖张挥传21世,历数百年,大概到商代初期,出了张嵩,字仲山,任御驾将军,后封为济国公。他生有张亮、张奉、张文、张进四子。这些仅见于世系而不见于古文献。
再传30代至51世祖张仲,字忠嗣。他与尹吉甫共同辅佐周宣王中兴周王朝。生有张象、张宜二子。据史籍记载,张仲生活在周王朝实行共和行政的前后。当时周厉王因大行无道而被国人推翻,逃出王宫,朝中大臣就公推共和伯代行天子之职。共和元年(前841)是我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14年之后,周厉王病死于彘(今山西霍县),共和伯请太子姬靖即位,史称周宣王。周宣王依靠一批大臣,重振国势,征伐戎狄,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历史上被称作“宣王中兴”。
张仲之后,张姓先民有很多人载人史籍。如《左传》在成公二年(前589)记有手和臂肘被箭穿连,仍奋力推车,冲向敌阵的张侯。昭公二十一年(前521)有怒杀华多僚的宋国大臣张句。另外,还有张良的先祖张老、张(走翟)、张骼、张抑朔等人,他们籽在下一节中进行介绍。
周威烈王二十二年(前403),晋国的韩、赵、魏三家世卿升立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它标志着中国进入战国时代。这个时期,张姓先民们的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如魏国人张仪西走秦国,合纵连横,大展其才能。而楚国则有大臣张旄,曾出奇计让楚王将充当秦国使臣的张仪赶走。齐国有张丐,说服鲁国在齐楚战争中保持中立。但张姓先民主要还是以原晋国属地为其建功立业之所。在赵国,张孟谈策反韩、魏,反击智伯,一举解晋阳之围。魏有张丑力谏,阻止张仪为秦国在魏国开展外交;张倚出使赵国,使赵国在秦魏交战中倾向魏国。韩有张去疾、张谴及张良的祖父张开地、父亲张平等。
秦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强的国家,在那里也出了一个很有名的张姓先民——张若。秦惠文王于公元前316年派大将司马错率兵攻占四川,贬蜀王,派张若为蜀国守。上任伊始,他迁移秦民万家人川,实行农垦,发展生产。又与张仪一起共同经营成都,按照秦国都城咸阳之制建有里闾、下仓、市肆、官舍、楼宇等。又设置锦官、盐铁官,发展官府手工业,为增强秦国国力作出了重大贡献。公元前285年,秦国废除巴、蜀侯国封号,改设蜀郡治川。张若因功被任命为首任蜀郡郡守。
二、少数民族赐姓改姓
元朝末年,有一个出生在山后金山(今阿尔泰山,一说大兴安岭)的蒙古将领,名叫伯颜帖木儿,他作战英勇,曾率兵多次打败农民起义军。但在一次战役中,败在朱元璋的手下,于是归附明朝。明太祖佩服他的武猛,就赐给他张姓。他的后代一直从军,传至玄孙张晟,官至都督事,进入明代中央最高军事机构的核心领导层。又如鞑靼人(明代对东部蒙古地区的蒙古族人的称呼)哈剌尔敦,英勇善战,被明成祖朱棣赐姓张,改名隆善。永乐七年 (1408)十月,张隆善被任命为北京右军都督签事,也成为一名中央军事领导集团的核心成员。另一个鞑靼人奴儿,是明代一位有名的北方边疆守将,屡立战功,宪宗皇帝朱见成为表彰他的英勇,赐姓张,改名友。成化八年(1472)八月,张友被任命为金吾卫指挥使。
明代前朝,有一个女真族(满族人的祖先)人,名叫咎卜,官女真千户,领兵征战,勇猛异常,其事迹传到首都北京,明成祖朱棣非常高兴,赐姓为张,改名志义。永乐八年(1410)张志义被任命为建州卫指挥使,治所在今黑龙江省东宁县东大城子。四年之后,治所移至今跨吉林、辽宁两省的浑江流域。
今岫岩县前营乡张氏,本为蒙古族治良匡氏,是清代改姓张氏的。其始祖是元代的马札尔台,他历任武宗、文宗、惠宗三帝,曾任行营都统,陕甘、湖广等省平章,并知枢密院事,官至中书右丞相。二世祖也曾任中书右丞相。元朝灭亡后,其后裔世居长白山麻加乐和忽密拉,大多从事畜牧业,也有人经商巴唐地区。到11世纪继英授德时,正值爱新觉罗氏崛起于东北,于是弃牧从戎,成为努尔哈赤帐下的一员勇将,属镶黄旗。清兵人关,建立统一政权后,治良匡氏迁居盛京(沈阳)。13世祖名叫伯尔格,精通汉文,熟悉汉书,文武双全。干隆六年(1741)调任岫岩防御使。因为热爱当地秀丽的山川,就奉侍母亲佟氏,携弟吾令吉定居下来。兄弟二人在此繁衍,子孙都改姓张氏。
赫舍里氏分布在于都英额、哈达、辉发、长白山、佛阿拉、伯都讷、宪颜等地,在清代有一部分改姓张氏。
扎库塔氏分布在瓦尔喀(今苏联东海滨省南部)、扎库塔、松花江、长白山等地,在清代全部改为张姓。
扎拉哩氏分布在瓦尔喀、扎库木、赫图阿拉等地,在清代全部改姓为张。,爱义氏分布在爱湖流域一带,在清代全部改为张氏。
明洪武元年(1368),回族人张某任宝庆(湖南邵阳)卫指挥。据《宝庆府志》卷33记载,指挥张氏的先人叫璞罗德,北平三河人。张氏任满之后,即定居武冈车林铺鸡脚塘,依靠屯田百余亩田产为生。今天邵阳市各地的回民,以马、张、苏、海、蔡姓为多,其中的张姓回族人或许就是璞罗德的后裔。
唐代初年,在云南洱海地区近百个白蛮部落中,有一个相传从陇西迁来的张姓部落。公元7世纪中期这个部落的首领名叫张氏进求。这时正值乌蛮部的蒙舍龙和他的儿子龙独罗(又作细奴罗、细诺罗)开始扩张势力,建立南诏政权。7世纪70年代,细诺罗势力推进到洱海地区。据文献记载,张氏进求因抵挡不住南诏的攻势,就将自己的部落政权“禅让”给了细诺罗,而细诺罗为了酬谢张氏,就将自己的大儿子罗波海,改姓为张,改名叫张朝凤(夏正寅《哀牢夷雄列传》)。这支蛮人张氏,后来演进为彝族的一部分。清末杜文秀领导的云南各族人民起义的队伍中,有一个叫张兴癸的彝族将领,史称他是南诏王细诺罗之后,他的祖先大概就是改姓张的乌蛮人罗波海(即张朝凤)了。
匈奴是古代生活在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它主要活动在秦汉、三国魏晋时代,内有19个部落,其中屠各部等少数几个部才有资格成为最高统治者单于,是匈奴族中的贵族。东汉时匈奴分裂成南北两部,北匈奴则归附汉室。三国曹魏时期,在今山西汾阳地区设置西河郡,安置南匈奴左部,—即匈奴族屠各部,历史上把他们叫做西河胡或屠各胡。从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屠各胡张XX”“西河胡张XX”的记载,这些就是匈奴张氏。如《晋书·符坚载记》云:“屠各张罔聚众数千,自称大卑子,坚遣邓羌讨平之。”《魏书·太宗纪》云:“神瑞元年六月,屠各胡张文兴等率流民七千余家内属。”《魏书·太宗纪》:“天兴元年三月,西河胡张贤等率营部内附。” 羯族是古匈奴族的一个别支,出自匈奴羌渠部,居住在今山西省东南部地区。主要活动于我国魏晋时期,十六国时代,以石勒为主曾建立过后赵政权(319—351)。羯族中张姓很多,历史文献多有记载,例如《晋书·石勒载记》云:“胡部大张旬督、冯莫突等拥众数千,壁于上党,勒往从之。”《十六国·后赵录》称:“张季,字文伯,羌渠部人也。”后赵国内张姓人特别多,石勒起兵时,十八骑中就有张噎仆、张越二骑。石勒自立为后赵王时,以张离、张良二人为门生主书,司典胡人出内。传至石虎为后赵王时,离、良二人都官至尚书仆射,另外还有张群、张豺、张散、张茂、张斯、张屈支、张夷、张举、张舂、张贺度、张沉等,都是后赵的达官显贵。姚薇元先生在《北朝胡姓考》外编第八《羯族诸姓·张氏》中对上述张氏作了一番考证之后,得出了他们是羯族张氏的结论。他认为羯族张氏之张,是“羌渠” (康居)谐声转读而来。由此看来,羯族张氏是为后赵政权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的。
渤海族是古代生活在我国东北(包括前苏联、朝鲜一部分)的一个古老民族,辽金时期有一支由高姓改姓而来的渤海族张氏。隋况已在前面作了介绍。在这之前的渤海国
时期(720—962),还有一支渤海族张氏。如大将张文林、大臣张仙寿等,共有达官显宦二十余人,他们活动于上层,是渤海国的贵族。但这支渤海张氏之姓张的缘由却不是很清楚。
奚族是一个活动于唐宋辽金时期的古老民族。历史文献中常把它记作“奚人”、“奚回”。辽代末年,奚回离保曾在今东北地区称帝,建立奚国,改元天复。唐代奚族张氏知名的有张孝忠,曾任义武节度使。另有张忠志,本是奚人,居住在范阳,因善骑射,被范阳宋将张锁高收为“假子”,遂从义父姓张。后屡立战功。官至礼部尚书,封赵国公。唐代宗即位,拜成德军节度使,又改赐姓名为李宝臣。李宝臣,有的文献将其原名误作张宝臣。
战国以后,不断有汉人移居云南,他们和当地的土人长期杂居、通婚,相互影响,到隋唐时期就形成白蛮族。唐初,在洱海、滇池周围有数以百计的白蛮部落。白蛮的族源主要是汉族,因此在语言、文字、风俗等方面和汉族大体相同,他们的姓氏也基本沿用汉姓。当时,在洱海地区有赵、李、杨、董姓等大部落。其中有一个张姓部落,相传是从陇西辗转迁来的。他们的首领名叫张氏进求。其子孙衍繁,人口日多,移居各地。到明代初年,白蛮张氏就分布到云南太和县洱西驿、云南县、浪穹县十二关、阿迷州东山江、猛丁塞(今元阳县老猛)、镇南州英武关、楚雄县、腾冲州、孟合驿、宁番(今北胜县)等地,并且很多人做了土司的驿丞、巡检、主簿、通把等官吏,其中官阶最高的是腾冲州土知州张铭。按照明代官制规定,土司官是世袭的,因此,明代的白族张氏大多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
在今湖南、广西等省,有很多瑶族张氏的聚居点。如武冈县上洞乡的石界;资源县河口乡的葱坪、猴背、高山;鹿寨县沙寨的乡兴;那坡县百合乡的那乐、民兴、平坛,下华乡的上华、规六,那隆乡的坡芽;凌云县加龙乡的下伞、尖里;钦州市洞中乡的洞中、那丽、板兴,板八乡的板沟、大坑、细坑、和平。那俊乡的东山、那钦;上思县有妙乡的更辟、有生;江城县瑶家乡的象脚山、象庄、于龙塘、六家村、大碑村、莫作山、新山、席草塘、小曼凸、牛厩房、勐板山、温箐、漫薄山、甘蔗园、依郎、高山寒;龙胜县的马堤乡等,都有瑶族张氏分布。瑶族张氏的知名人士有广西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张有隽。
壮族张氏主要分布在广西,其由来不很清楚。在清代,广西上林县有一个很有名的壮族张姓家族,兄弟二人,弟弟叫张鸿慧,康熙四十一年(1702)举人,着有《女训》、《家训》、《董训》等。哥哥叫张鸿翮,康熙间任永宁州学正。鸿翮的儿子张友朱,曾任庆远府学教授。友朱生滋。滋生鹏展,干隆时官至通政使

㈣ 干隆戊寅年是公元哪一年,清干隆戊寅年是公元哪一年

清代大学士纪晓岚曾于笔墨之下记述许多荒诞离奇之事,其中一件事尤为奇妙,纪晓岚声言是自己亲眼目睹,并非虚言。

他说:戊寅年(清干隆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为庆祝好友吴林塘先生五十寿辰,前往太平官贺寿。席间宾朋众多,南北皆有,热闹非凡。

酒过三巡之后,有个六十多岁的白须老者
起身,听口音是南方人,但不知道具体是哪个地方的人士。此老者谈吐相当文雅,说是要给在场宾朋表演一个小小的戏法助兴。

众宾朋纷纷叫好,都想看一看他究竟要表演什么样的戏法。老者不慌不忙,吩咐取来一支大烟筒,烟筒里足可以装下四两烟丝。老者说声“献丑”之后,点燃烟丝大口吸起来。他一面吸、一面吞,一炷香的时间才吸完。众宾朋并不觉得有什么稀奇,有人认为老者不过是戏言罢了,根本不会表演什么戏法。

老者吸完之后,讨大碗沏上茶,大口将茶咽下,对吴林塘先生说:“为你添寿好吗?”说话间,他张开口,往外喷吐,须臾就见两只白鹤从他“飞”出,来来往往,在房顶飞舞,好似飞梭一般,飞到墙角处,算作一团烟雾。

众宾朋瞠目结舌,筵席之间顿时鸦雀无声。接着,老者喉头发出嘎嘎声响,紧接着又从嘴中吐出一条烟线,烟线垂直往上,快到房顶时,分散成水波云的形状,向四外慢慢飘浮,突然化作寸把长的小白鹤,上下左右盘旋,过来很久,才化为烟雾散去。

老者的戏法表演完后,朝四外抱拳作揖,众宾朋纷纷
起喝彩,吴林塘先生甚为高兴,为老者的高雀友超绝技连敬三杯。然而众宾朋却都仍不觉尽兴,请求老者再为众人表演。老者笑而不语,跟随他身边的朝主人顷枯槐敬了一杯酒后,说:“家师累了,让我来演戏法为诸位助兴,我的能耐不及,就给诸位表演点小把戏吧。”

众宾朋落座之后,开始表演小把戏。他将用过的烟管拿起,堆满烟丝大口吞吸,很快就见一朵白云飘飘然飞了起来,慢慢地结成一座小楼阁,楼阁之上雕栏画窗,如同画出来似的。

无人不为之感到惊奇,那座楼阁在空中飘浮,一直飘到筵席前面,化为一片烟雾消失不见。对吴林塘先生说,此乃“海屋添筹”,大吉大败饥利。吴林塘先生深感欣慰,忙命人奖赏。由此可见,徒弟的技艺不在之下,这对师徒乃高,他们的技艺就是在指头上的细小光芒中出现的玲珑宝塔,也无法与之相比。

纪晓岚说:“我从古人写的传记中,看到过有高人将酒杯掷出化为飞鹤、雀鸟,又变幻为鲜花、明月的神奇之术,本不以为真实,但亲眼所见那师徒二人表演的‘烟戏’之后,方知大千世界真有高人存在,后人对前人所着墨的奇幻之术不以为然,不过是少见多怪罢了。若不是亲眼所见,我也始终不敢相信。有宾朋谓之,若真是,也是相当高明的。”

㈤ 干隆戊寅年是哪一年,戊寅年是什么时候

干隆戊寅年是哪一年

#2022 带你看河北#

“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以上即为着名的明代三十“官箴”,大意是:官吏不害怕我严厉,而害怕我廉洁。百姓不服我的才能,而服我的公正。办事公正,百姓就不敢怠慢;居官清廉,属下就不敢有所欺瞒。为官公平公正,才能使清明;做官清正廉明,才能在百姓中树立威信。

据考证,三十《官箴》的雏形出自明初学者曹端之口,曰:其公廉乎!公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曹端死后百余年,明代另一学者洪应明提出了公生明、廉生威的说法。后来山东巡抚年富在此基础上创作撰写出了后世广泛流传的三十“官箴”。

官箴,是居官为政的格言警句。我国古代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官箴警语,如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皇帝孟昶撰写的24句9官箴、自宋朝开始立在州县衙门内的1“戒石铭”—“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南宋吕本中的《舍人官箴》,其中“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大家都耳熟能详。然而,上述这三十“官箴”不仅同样有名,还与直隶总督颜检以及颜氏家族有着密切的 。

清干隆二十三年(1758年),山东泰安知府颜希深(直隶总督颜检之父),偶然在其衙署内的残壁中发现此碑文,感触颇深,遂将此碑重刻,并附以跋文,立于署内西厢房,当作座右铭。同时,他将三十“官箴”传给子孙,教导他们牢记前贤做官格言,以“公”和“廉”来严格要求自己。嘉庆二十年(1815年),时任浙江巡抚的颜检,将此官箴刻石制碑,镶嵌在杭州住所墙壁上。后来颜检出任直隶总督,又将拓片带到了直隶总督署。道光二年(1822年),颜检之子颜伯焘到陕西任延绥道,将官箴拓片带到陕西,道光四年(1824年)颜伯焘请托长安知县张聪贤重加摹刻,“置碑洞以广其传”,张聪贤遵嘱勒石立碑,这就是现存西安碑林博物馆的三十官箴碑。

颜氏一门祖孙三代,把三十“官箴”当作家训、座右铭,无论在哪里居官,均以“官箴”为做官为政之准绳,并在山东、浙江、陕西任上作跋刻碑以明志,使三十“官箴”得以广为流传,泽及后世。

在清代,颜氏家族是当时的名门望族之一。颜检两任直隶总督,其父颜希深官至云南巡抚,其子颜伯焘累州核官云贵总督、闽浙总督,其侄颜以燠官居东河总督、兵部侍郎。“一门四节钺,五部十省八花翎”,这副原挂在广东连平颜氏故居“宫保第”的对联,生动概括了这一官宦世家的显赫与殊荣。值得一提的是,直隶总督颜检曾在干隆、嘉庆、道光三朝为官,他明于吏事,居官公廉,但因其对民宽厚,亦多次遭受打击和贬谪。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作为箴规,三十“官箴”不仅被颜氏子孙倍加推崇,也对历朝历代的官文化影响深远。在反腐倡廉的今天,橡迹芦直隶总督署博物馆特将此“官箴”制成挂屏,在总督署二堂展出,以使这3的为官名言传承下去,不断启迪世人。

附:这则“官箴”后面共有四段跋文、一段铭文,分别为顾景祥、颜希深、颜检、颜伯焘、张聪贤所作。现录四段跋文如下:

1、顾景祥题跋

右简而意甚周。昔恭定年公①抚治东藩②时,尝刊行以儆于有位者。今贞庵主人③乃重刊,亦以自儆者。弘治辛酉④秋八月也。

【注释】①恭定年公,指年富,恭定是年富的谥号。②东藩,东方的藩国,代指山东部,年富曾于天顺二年(1458年)任山东巡抚。③贞庵主人:指明山东泰安知州顾景祥,号贞庵主人。④弘治辛酉:明孝宗弘治十四年(1501年)。

2、颜希深题跋

右约意深,为居官之要领。明孝宗时,贞庵主人为州牧,曾勒石自警。余不敏,典守是郡,偶于科房破壁中见之,心有所会,因移置署侧之西轩,以当座右铭,后之来者宁勿有感于斯箴。

干隆二十有三季戊寅孟春下浣颜希深谨跋

3、颜检题跋

先大夫守泰安郡,得贞庵主人石刻于科房破壁中,因移置署内西偏并跋其后,此干隆戊寅年事也。先一年丁丑,检生于郡署;庚辰,随任济南,幼小无知竟不识有此事。庚戌,检以仪部郎扈跸山左,从公鲜暇,郡齐咫尺,未尝一游。癸丑,检出守吉安,复取道梁父,时守郡者徐君大榕为旧识,乃得遍览署内户庭以识降生之所。追忆膝下游嬉情景,不禁怆然而返,又未获一至西轩摩梁带抄手泽。嘉庆甲戌七月,都转山左鹾政①,泰安令汪君汝弼以所拓石刻数十本见寄。检再拜受读,知先大夫扬历中外数十年,以诚事君,以德及民,以廉驭属,至今民怀吏畏,犹津津然称道不衰。其所以整躬待物,操持原有本也。检仰承先志,惧坠家声,益兢兢焉,以廉隅自饬。今奉命来抚浙江,因重摩上石,嵌诸厅壁,俾凡有位者皆可奉为官箴,且志明训于不忘云尔。

嘉庆二十年乙亥仲秋连平颜检谨跋

【注释】①鹾(cuó)政:盐务。

4、颜伯焘题跋

嘉庆甲戌,伯焘入翰林,假省之江,家大人示以先祖所刊箴词,命之曰:“尔今筮仕,宜审 ,此先正格言,实亦祖训也”。伯焘受而之,道光壬午,伯焘授延榆绥道,家大人复命之曰:“尔今外补,吏事民事胥尔之责,时玩箴词,勉之毋懈”。伯焘敬携以之任。治吏治民愧无报称,然不敢不以公廉自励。同僚知有此本,争索不继。五原复乏雕人,爰邮乞长安令张爱陶①前辈重摹上石置碑洞,以广其传云。

道光甲申立秋日连平颜伯焘谨跋

【注释】①张爱陶:即时任长安知县张聪贤,字爱涛,颜伯焘跋文中“爱陶”应为笔误。

以上就是与干隆戊寅年是哪一年相关内容,是关于颜检的分享。看完戊寅年是什么时候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㈥ 干隆戊寅是公元哪一年,戊寅是什么生肖

干隆戊寅是公元哪一年

成科公字号有德,恩赐八品修职郞,系梁氏崇高公第十五世孙,与妻叶氏洞御共育国选、国贤、国连、国辉四子。清干隆四年岁次己未(公元1739年),同妻子叶氏携长子国选(二十二岁)、次子国贤(十八岁),由广东省罗定州东安县摇子巷白石社(今广东省云浮市云安区白石镇),迁徏到广西省容县容州镇千秋村丹竹垌定居。置业发家,蕃衍生息。后代分居于广西容县、岑溪市、广东信宜市等地。成科公生于清康熙二十二年岁次甲戌(团缺公元1694年)闰八月三十日辰时,卒于干隆二十年岁次戊寅(公元1758年)二月初一日丑时,享年六十五岁,葬于容州镇峤北村华尤老鸦塘老鸦山;坐庚向甲兼申寅。妻叶氏生于康熙三岁次己卯(公元1699年)十一月廿二日丑时,卒于干隆五十二年岁次丁未(公元1787年)九月十七日子时,享年八十九岁,葬于容州镇峤北村塘步秧根坡。国选公生于康熙五十六年岁次丁酉(1717年)二月初五日戌时,恩赐八品文林郞,卒于干隆五十二年岁次丁未(1787年)十月十九日未时,享年七十一岁,葬于容州镇千秋村榄塘,坐艮向坤兼寅申。国贤公生于康熙六十年岁次辛丑(1721年)正月十九日辰时,恩赐八品修职郞,卒于干隆五岁次癸丑(1793年)十月廿十日子时,享年七十二岁,葬于容州镇千秋村丹竹垌屋头岭咀,坐卯向酉。盖树木根固者枝繁叶茂,祖宗恩泽厚者子孙兴旺。吾族容州镇塌颤辩千秋村丹竹垌祖屋,历经252年的风风雨雨,已于1991年崩塌,夷为平地。今乘太平盛世之良机,为慎终追远,奉祀,弘扬祖德,敬宗睦族,经成科公宗亲联谊会研究发起,在千秋村丹竹垌重建成科梁公祠。重建宗祠乃追远报本,惠及子孙之善举,合天时、地利、人和。倡议发岀,一呼百应,宗亲群策群力,踊跃集资捐款(义举芳名另记);并得到在祖屋原址居住的宗亲秀荣、秀海的鼎力支持,自愿捐出土地200米重建宗祠所需场地,由宗祠长期使用。丹竹垌吉地,山环水抱,呈祥纳福,堪称。宗祠坐艮向坤兼寅申吉度,于农历丙申年(公元2022 年)农历十一月廿一日卯时奠基,二0一七年农历十月廿七日卯时鸣炮、隆重进香拜祭典礼仪式。祠堂落成,举族欢庆。上慰先祖在天之灵,下表子孙感意。此乃盛举,刻石为记。成科公第十一代孙、广西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梁氏通书》主编 全进(族名皓文)敬撰 梁氏成科公宗亲联谊会敬立公元二零一七年十月廿七日备注:如果日后需要征用宗祠土地及房屋,土地补偿费归秀荣、秀海拥有;房屋补偿费归成科公宗亲联谊会拥有,任何人不得异议。

以上就是与干隆戊寅是公元哪一年相关内容,是关于干隆的分享。看完戊寅是什么生肖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㈦ 竹雕的市场前景

竹雕在工艺美术品中只是一个小门类,在拍卖会上多归为工艺品杂项之列,但应该看到的是,虽然竹雕多是小器,但一器之微,往往穷工极巧,精雕细琢,特别是明清以降,名家辈出,风格独特,故历来成为收藏者的珍爱之物。更由于中国的竹雕工艺独树一帜,特点鲜明,因之也成为国际收藏界的宠儿,由于以上的几项原因,竹雕器的市场价格近几年有不断攀升之势。
从全国范围来看,竹雕器物虽属杂项里的一个较小的门类,但整体的成交率颇高,据雅昌网站资料显示,到2005年10月份为止,有资料可查证的拍出的竹雕类拍品共1522 件。 其中成交615件,成交金额人民币4363.481万元,成交率40%。其中在国内众多艺术品拍卖公司之中,竹雕器物拍卖独占鳌头北京翰海拍卖公司,到2005年10月份为止拍出的竹雕类拍品共389件,其中成交236件,成交金额人民币1459.605万元,成交率高达61%。其中成交价位居榜首的是2004年11月22日秋季大拍推出的清朝干隆 竹雕松树人物笔筒,估价仅桐昌15万至25万,但最终以超出估价5倍的价格132万元成交。据内部人士透露,竹雕一项在翰海历来成交率极高,普遍超过60%以上,是杂项类拍品上成交率颇高的一项。
其实,作这全国拍卖最火爆的北京拍卖市场,一直以来,竹雕的交易都表现不俗。目前,一只普通竹刻师雕刻,只要有点年头的竹雕作品成交价都在万元左右,一些有明清刻竹名家款的开价通常都在两三万元以上,这比2002年的交易价格高出了10倍左右。中国嘉德十余年来也上拍过数百件竹雕拍品,成绩最为突出的当属2003年秋拍‘俪松居长物——王世襄、袁荃猷珍藏中国艺术品’专场拍卖会中推出的14件竹雕器100%成交,其中有超过半数以上的拍品创下近10年来竹雕器拍卖的历史最高,其中第1210号拍品明朱三松竹根雕老僧以264万成交。北京华辰拍卖公司在2004年的5月16日春季拍卖会上,第314号拍品清竹雕刘阮入天台图笔筒以31.9万元居全场竹雕器物成交之首。
另外,在海外市场中,竹雕作品也表现不俗,在2012年10月23日香港苏富比拍卖给中,清康熙 竹雕《西厢记》相送图笔筒仅估价就高达350至400万人民币,最终不负众望,以5469600元成交。 综观竹雕拍卖市场,影响竹雕的投资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雕刻的工艺水准。竹雕的材局唤扒质易得,价值不高,因此,看竹雕的艺术性就成为断定竹雕作品价格的一个重要环节。竹雕作品是否具有艺术感染力,刀工的好坏,造型是否有特点,是否具有文化内涵这些都是影响竹雕的价格的原因。同时在选购时通常还要把握竹雕的精美程度,使其具有收藏价值。
第二、年份也是影响竹雕价格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情况下,同等质量的竹雕作品,年份足的要比年份轻的贵,这是收藏中的一个通性。
第三、作品的真伪,收藏投资竹雕作品与共它投资艺术品有着共同的特点就是要善于识别真伪。目前竹雕真伪的判断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年份真伪,一般是复制真品后做旧。二是臆造,即没有见过真品,凭想象造假;三是仿款,即作品本身是真品,但作伪者为了使作品更值钱,在作品上添加刻竹名家的铭款,四是改刻旧款。
第四、竹雕的品相,竹雕器多为传世品,如果保存得当,品相就会受到破坏,自然影响其价格。一般情况,质地好,有包浆,纹路自然,竹皮呈红色的作品往往价格高,且更为走俏。
第五、作品的稀有性也决定竹雕作链差品的价值,竹雕作品一般流传有序,同类作品出现的越少,越会受人注目。因此,早期的作品和名家的作品往往更受人关注。
第六、雕刻者的名气,有名人铭款的竹雕其收藏价值和经济价值都比普通竹雕高,应多收集名家之作。
第七、作品的来源也是影响竹雕的一个重要因素。经社会公认的文物鉴赏家、收藏家鉴赏收藏过的精品,或者曝光率过高的作品,由于其真伪不存在问题,艺术价值、收藏保值性毋庸置疑,所以一旦现身市场,就会成为交易中的焦点,买家都会趋之若鹜地全力奋夺。2003年最典型的范例无疑是中国嘉德推出的‘俪松居长物——王世襄、袁荃猷珍藏中国艺术品’专场拍卖会,鉴于王老在文物收藏界崇高的威望,拍卖会吸引了来自海内外众多的收藏界知名人士参与角逐,最终全场成交率100%,多件拍品创下同类艺术品最高价,如明代朱三松‘竹根雕老僧’,明代‘浮雕鱼龙海兽纹紫檀笔筒’等,均是来源于王老的收藏。
第八、市场因素,竹雕作品同样是商品,也有地区性、流通性。在拍卖中还要看竹雕作品在此拍卖公司中成交率如何。因此,在交易中竹雕市场的情报是很重要的。
另外,中国民间收藏品的价格定位,是根据比值比价、优质优价、物稀为贵和随行就市等原则来确定的。因此,收藏爱好者不仅需要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增强自己的辨别能力,而且还必须了解行情。
拍卖市场
纵观2003年至2005年前10个月的拍卖市场,竹雕精品迭出,市场活跃,创造了一批中国拍卖市场的佳绩。结合近几年国内市场的走向,笔者认为,竹雕还有较大的市场运作空间,特别是那些出自名家之手的精品,或是经公认的收藏大家鉴赏收藏过,或是经过着录的作品,将有更大的保值、升值可能,其原因可综合为:
一、中国近年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因此,艺术品的交易还会火下去,竹雕作品也不例外。
二、竹雕作品自古都有文人气息,因此随人们的精神生活品位不断提高,复古之风日盛,鉴赏和收藏风气也日渐浓厚,这也注定了竹雕作品的走俏。
三、有年份的竹雕作品有限,而参与艺术品交易的人还在增加,这就促使了竹雕作品的升值。同时,近现代优秀的竹雕作品也会随之增价。
四、虽然近年来高端拍品价格快速提升,部分拍品价格上扬空间已不大,但大量中端拍品的价位上升仍有很大空间,而竹雕正是处于中端拍品之列,虽然近三年来部分竹雕拍品创造出令人欣喜的高价,但总体而言,大量竹雕拍品的市场价格还是偏低,远未达到理想价位。
五、政府支持民间收藏将会给竹雕市场带来空前的繁荣。
六、众多拍卖公司的参与,加快了竹雕作品的流通,同时也加剧竹雕作品征集的难度。因此,藏家手中的藏品将会随着时间而日长千金。
因此从上述来看,竹雕作品在一定时期内还会是一个投资热点,而且它的市场潜力是巨大的。特别是明末至清中期竹雕。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制品的国家,所以竹雕在我国由来已久。竹雕又称竹刻,是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种装饰图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种陈设摆件。明清时期,竹雕发展到一个繁荣阶段,尤其是其雕刻技艺,十分地精湛,超越了前代。所以,此时期里的竹雕作品成为今天市场上最受关注的品种。
竹雕虽是小器,但往往精雕细琢。竹雕光传统手法就有透雕、浮雕、圆雕等,创作者不仅要有绘画、书法等功底,还要练就一番娴熟的刀功手法,对综合素养要求极高。特别是明清时期,名家辈出,风格独特。因此对后来的藏家来说,明末至清干隆期间的竹雕作品最为珍贵。
1994年春至1996年,苏富比、佳士得、朵云轩、嘉德、翰海等五大拍卖行,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高价拍卖成交了70件明清竹雕珍品。之后的2000年,佳士得春季拍卖会上曾以42.35万元人民币,拍出一件明末清初的“竹林七贤”,超出估价两倍。足见精品明清竹雕价值之高。2004年,北京翰海秋拍推出的明万历竹刻花卉笔杆(长22.5cm),上有大明万历年制款,虽有小伤,最后成交价达60.5万元,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明清竹雕中,凡是有历代名家艺人刻款的,更是价超同辈。其中,竹雕笔筒尤其身价不凡,超百万元成交的往往是这类作品。2002年秋,香港佳士得拍会推出的清康熙竹雕留青山水人物图笔筒(高12cm),上有张希黄款,以159万元成交;中国嘉德2003年秋拍推出的明朱小松“归去来辞”图笔筒(高14.6cm),成交价为110万元;北京翰海2004年秋拍推出的清干隆竹雕松树人物笔筒(高16cm),上有干隆丙寅孟夏芷岩制款,成交价为132万元;香港苏富比2004年秋拍推出的清初竹雕高士登山图“蜀道难”题诗笔筒(高13cm),上有促谦款,成交价达166万元。同时推出的清十八世纪竹雕瀑布图笔筒(高14cm),上有周芷岩制款,成交价155万元。
当然,现代名家的作品也身价不菲。上海信仁2004年秋拍推出的现代徐秉方留青竹刻远小松壑图插屏,最后成交价达31.9万元。同时推出的徐秉方留青竹刻五荷图插屏(高21.2cm)、留青竹刻柳荫八哥图臂搁(长34cm),成交价分别达到24.7万元和17万元。在中国嘉德2003年秋拍中,徐素白刻江寒汀画月季草虫笔筒,成交价为9.68万元;范遥青刻竹林雉鸡图臂搁,成交价15.4万元。

㈧ 农历戊寅年是哪一年,戊寅年是那一年

提起农历戊寅年是哪一年,大家都知道,有人问戊寅年是那一年,另外,还有人想问戊寅年是属什么,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戊寅年是哪一年,戊寅年生的人今年多大,下面就一起来看看戊寅年是那一年,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农历戊寅年是哪一年

1、农历戊寅年是哪一年:戊寅年是那一年

按讲述推断,应该是年(戊寅)戊寅年是公历几几年。

首先搞清楚清朝同治年份。同治,清代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的年号,慈禧和咸丰帝之子,对应年份为公元年至年。清同治年间,没有戊寅年,年才是戊寅年。戊寅年属什么。

2、农历戊寅年是哪一年:戊寅年是属什么

戊寅年就是农历干支中的一个,是虎年茄贺塌8年……比如、、……60年一周期,公元年份,年份数除以60余18,或年份数,除以10的余数是8,除以12的余数是6,自当年正月初一起至次年除夕止的岁次内均为“戊寅年”。求采纳

鼠还是牛牛寅年有哪些年份。

3、农历戊寅年是哪一年:戊寅年是哪一年,戊寅年生的人今年多大

4、农历戊寅年是哪一年:干隆戊寅年是哪一年?

年,中国农历戊寅年,生肖虎年,属清朝干隆二十三年。

5、农历戊寅年是哪一年:戊寅年是那一年…

戊寅年就是干支纪年中的一个,公历年数为8者,拍岩比如、、……60年一周期。推算办法为每公元年份,年数除以60余18,或年数除以10的余数是8,除以12的余数是6,自当年立春起至次年立春前止的岁次内均为”戊寅年”。戊寅日出生月份看富贵。

我国古代以天为主,以地为从,天和干相连叫天干,天干在具体运用中主要表示事物的五行属性;地和支相连叫地支,地支在具体运用主要表示时间观念,合起来叫天干地支,简称干支。

戊寅年是哪一年,戊寅年生的人今年多大

天干有十个,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个,依次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古人把它们按照甲子、乙丑、丙寅……(也就是天干转六圈而地支转五圈,正好一个循环)的顺序而不重复地搭配起来,从甲子到癸亥共六十对,叫做一甲子。戊寅与癸亥天地鸳鸯合。

6、农历戊寅年是哪一年:最近有哪些是戊寅年

依次为:、、……

戊寅年就是干支纪年中的一个,公历年数为8者,比如、、……60年一周期。推算办法为每公元年份,年数除以60余18,或年数除颤圆以10的余数是8,除以12的余数是6,自当年立春起至次年立春前止的岁次内均为“戊寅年”。

我国古代以天为主,以地为从,天和干相连叫天干,地和支相连叫地支,合起来叫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天干有十个,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对应的年是甲4年…乙5年…丙6年…丁7年…戊8年…己9年…庚0年…辛1年…壬2年…癸3年…

7、农历戊寅年是哪一年:戌寅年是公历哪一年?

以上就是与戊寅年是那一年相关内容,是关于戊寅年是那一年的分享。看完农历戊寅年是哪一年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㈨ 见开头的四字成语

1. 见开头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见死不救、

见微知着、

见异思迁、

见义勇为、

见机行事、

见风使舵、

见怪不怪、

见利忘义、

见钱眼开、

见多识广、

见弹求鹗、

见哭兴悲、

见佛不拜、

见弃于人、

见素抱朴、

见势不妙、

见兔放鹰、

见机而作、

见不逮闻、

见猎心喜、

见可而进、

见经识经、

见善必迁、

见鞍思马、

见精识精、

见小暗大、

见仁见智、

见性成佛、

见豕负涂、

见所未见

见世生苗、

见卵求鸡、

见风是雨、

见财起意、

见缝插针、

见墙见羹、

见端知末、

见惯不惊、

见兔顾犬、

见棱见角、

见雀张罗、

见事生风、

见时知几、

见贤不隐、

见贤思齐

2. 4个字的成语

见财起意: 见人钱财,动起歹念。

见多识广: 识:知道。见过的多,知道的广。形容阅历深,经验多。

见风使舵: 看风向转发动舵柄。比喻看势头或看别人的眼色行事。

见缝插针: 比喻尽可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间或时间。

见怪不怪: 看到怪异的现象不要大惊小怪。指遇到不常见的事物或意外情况,要沉着镇静。

见机行事: 看具体情况灵活办事。

见利思义: 看到货财,要想到道义。

见利忘义: 见到有利可图就不顾道义。

见猎心喜: 猎:打猎。看到打猎心里就高举。比喻看见别人在做的事正是自己过去所喜好的,不由得心动,也想试一试。

见钱眼开: 看到钱财,眼睛就睁大了。形容人贪财。

见势不妙: 看到形势不好。

见死不救: 看见人家有急难而不去救援。

见所未见: 看到从来没有看到过的。形容事物十分稀罕。

见微知着: 微:隐约;着:明显。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见贤思齐: 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相等。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见义勇为: 看到正义的事,就勇敢地去做。

见异思迁: 迁:变动。看见另一个事物就想改变原来的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

见缝就钻: 比喻到处钻营或利用各种空子

见小暗大: 指小事清楚,大事糊涂。

见卵求鸡: 看到鸡蛋,就希求蛋化为鸡,而来司晨报晓。比喻言之过早。

见可而进,知难而退: 根据实际情况决定进攻和退却。

见智见仁: 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见义敢为: 看到正义的事,就勇敢地去做。同“见义勇为”。

见义当为: 指看到正义的事情就去做。同“见义必为”。

见义必为: 指看到正义的事情就去做。

见噎废食: 比喻遇到偶然挫折就停止应作的事。

3. 见字开头的成语

见字开头的成语 见鞍思马 看到马鞍想起马。

比喻触类相思 见财起意 见了财物,引起歹念 见弹求鹗 见“见弹求鸮” 见弹求鸮 看到弹丸,就想得到鸟的炙肉。比喻过早估计实效。

语本《庄子·齐物论》:“且女亦大早计,见卵而求时夜,见弹而求鸮炙。” 见德思齐 见“见贤思齐” 见多识广 见过的多,知道的广。

谓阅历深,经验多 见风使船 同“见风使舵” 见风使舵 比喻作事无定见,相机行事,随机应变 见风使帆 同“见风颂带使舵” 见风是雨 比喻只看到一点迹象,就轻率地信以为真 见风转舵 同“见风使舵” 见风转篷 同“见风使舵” 见缝插针 比喻善于抓紧机会,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空间 见羹见墙 相传尧去世后,舜仰慕三年,坐则见尧之幻影于墙,食则见尧之幻影于羹。见《后汉书·李固传》。

后用以谓对圣贤的思慕 见怪不怪 谓遇见怪异现象而不自惊异 见怪非怪 见“见怪不怪” 见惯不惊 经常看到,习以为常 见惯司空 谓经常看到,不足为奇 见机而作 同“见几而作” 见机行事 谓看清适当时机灵活地处理事情 见几而作 谓事前明察事物细微的变化,抓住有利卖樱好时机而有所动作 见经识经 形容一看便明白,十分机灵 见精识精 同“见经识经” 见景生情 ①看到眼前景物而引起某种联想或感慨。②犹言随机应变 见哭兴悲 见别人哭泣而引起自己的悲伤。

谓产生同情心 见利思义 看到利益,想到道义。谓以道义为重 见利忘义 看到私利,而不顾道义。

语出《汉书·樊哙郦商等传赞》:“当孝文时,天下以郦寄为卖友。夫卖友者,谓见利而忘义也。”

见猎心喜 《二程遗书》卷七:“明道(程颢)年十六七时,好田猎。十二年中铅,暮归,在田野间见田猎者,不觉有喜心。”

后以“见猎心喜”比喻旧习难忘,触其所好,便跃跃欲试。清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陶篁村》:“干隆甲寅,春田以新补弟子员入场。

先生见猎心喜,意欲重携铅椠。”徐兴业《金瓯缺》第二一章九:“高世宜真所谓是‘见猎心喜’,他一看机会已到,摆一摆手,示意部下休得妄动,惊走了它。”

一说,为三国魏曹丕故事。见三国魏曹丕《〈典论〉自序》。

亦省作“见猎” 见貌辨色 通过观察脸色来辨别对方的心思。形容为人机灵 见溺不救 犹言见死不救 见钱眼红 见“见钱眼开” 见钱眼开 谓贪鄙爱财 见诮大方 见“见笑大方” 见仁见智 语本《易·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知,同“智”。后以“见仁见智”谓对同一问题各有各的见解 见神见鬼 形容猜疑畏惧的样子 见时知几 谓看到时运的推移而预知事情变化的先兆 见豕负涂 看见豕伏于道中。

语出《易·暌》:“上九,暌孤,见豕负涂。”王弼注:“见豕负涂,甚可秽也。”

孔颖达疏:“‘离’为文明,‘泽’是卑秽,以文明之极,而观至秽之物,事同豕而负涂,泥秽莫斯甚矣。”后因以“见豕负涂”喻卑秽污浊 见始知终 谓看见事物的开始阶段就能预见到它的最终结果 见世生苗 比喻眼前就会收效得利 见事风生 谓遇事雷厉风行 见事生风 形容遇到事情,兴风作浪 见死不救 见到面临死亡威胁或困境的人而不去援救。

常比喻冷酷无情 见素抱朴 见“见素抱朴” 见素抱朴 现其本真,守其纯朴。谓不为外物所牵 见所不见 见“见所未见” 见所未见 亦作“见所不见”。

见到从来没有看到过的。形容事物十分希罕 见兔放鹰 ①禅宗谓有的放矢,对机说法。

②谓看到眼前利益,就竞相追逐 见兔顾犬 比喻时机当前,急谋对策。语本《战国策·楚策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

见危授命 谓在危难关头,勇于献身 见危致命 见“见危授命” 见微知着 谓看到事物的一些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语本《韩非子·说林上》:“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

见贤思齐 看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 见小暗大 谓小事清楚,大事糊涂 见笑大方 被见识广博的人所笑话。泛指被内行笑话。

常用作谦词。语本《庄子·秋水》:“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成玄英疏:“方,犹道也。” 见噎废食 比喻遇到偶然挫折就停止应作的事 见义必为 谓看到正义的事情就去做 见义当为 见“见义必为” 见义敢为 见“见义勇为” 见义勇为 谓看到正义的事便勇敢地去做。

语本《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见异思迁 亦作“见异思迁”。

看见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谓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

语本《管子·小匡》“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又见《国语·齐语》 见异思迁 见“见异思迁” 见异思迁 亦作“见异思迁”。

看见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谓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

语本《管子·小匡》“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又见《国语·齐语》 见智见仁 见“见仁见智”。

4. 开头是见的四字词有哪些

见怪不怪 见贤思齐、

见微知着、

见义勇为、

见异思迁、

见仁见智、

见风使舵、

见兔顾犬、

见风是雨、

见利忘义、

见缝插针、

见怪不怪、

见多识广、

见素抱朴、

见死不救、

见猎心喜、

见机行事、

见钱眼开、

见性成佛、

见物不见人、

见利思义、

见微知萌、

见微知着、

见鞍思马、

见危授命、

见所未见、

见财起意、

见机而作、

见笑大方、

见风转舵、

见景生情

5. 四开头的四字成语

四面楚歌 四面八方 四通八达 四平八稳 四书五经 四体不勤,五谷不。

四海为家 四大皆空 四海升平 四海承风 四分五裂 四战之国 四脚朝天 四肢百骸 四山五岳 四海飘零 四时充美 四体不勤 四角俱全 四方辐辏 四海升平 四海之内皆兄弟 四方之志 四海一家 四时八节 四姻九戚 四马攒蹄 四衢八街 四海波静 四清六活 四通五达 四海鼎沸 四方八面 四海九州 四冲八达 四不拗六 四亭八当 四海九州岛 四郊多垒 四荒八极 四百四病 四战之地 四冲六达 四时之气 四海他人 四停八当 四面出击 四至八道 四面受敌 四纷五落 四肢百体 四海皆兄弟 四体百骸 四分五落 四分五剖。

6. 为开头的四字成语

为开头的四字成语 :

为所欲为、

为民请命、

为期不远、

为富不仁、

为人师表、

为民除害、

为非作歹、

为国为民、

为虎作伥、

为丛驱雀、

为之一振、

为鬼为蜮、

为人为彻、

为德不卒、

为之执鞭、

为山止篑、

为官择人、

为天下笑、

为今之计、

为蛇若何、

为人捉刀、

为国捐躯、

为虺弗摧、

为好成歉、

为人作嫁、

为渊驱鱼、

为仁不富、

为之动容、

为裘为箕、

为善最乐

阅读全文

与苏州隆寅网络怎么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网络共享中心没有网卡 浏览:493
电脑无法检测到网络代理 浏览:1350
笔记本电脑一天会用多少流量 浏览:476
苹果电脑整机转移新机 浏览:1349
突然无法连接工作网络 浏览:962
联通网络怎么设置才好 浏览:1191
小区网络电脑怎么连接路由器 浏览:933
p1108打印机网络共享 浏览:1187
怎么调节台式电脑护眼 浏览:603
深圳天虹苹果电脑 浏览:841
网络总是异常断开 浏览:584
中级配置台式电脑 浏览:895
中国网络安全的战士 浏览:605
同志网站在哪里 浏览:1380
版观看完整完结免费手机在线 浏览:1432
怎样切换默认数据网络设置 浏览:1080
肯德基无线网无法访问网络 浏览:1254
光纤猫怎么连接不上网络 浏览:1377
神武3手游网络连接 浏览:938
局网打印机网络共享 浏览: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