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太学与大学的区别是什么
太学是封建王朝国家的最高学府.太在古汉语是皮旦最高的意思,比如太祖,太庙等.而大学并不是学府,而是与论语,孟子,中庸并称四书,是儒家经典.我们常说的四书五经就是指这四书,当然古时候的学子都圆握信必需学这个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汉代始设于京师.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
大学,指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和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机关.分为综合大学、专科大学或学院.它选拔具有高中以上学历者进行教育和培训,并以考试考核的方式检验其所学知识和技能.另有,儒家基本经典之一《大学》,也指聚集在特定地点传播和吸收高深领域知识的一橘轮群人的团体.
② 太学是什么意思
太学的解释
[the highest seat of learning in ancient times in China]
中国 古代最高学府,即国学 观太学。——《后汉书·张衡传》 诸生学于太学。——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君则在太学。 详细解释 国学。我国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 西周 已有太学之名。 汉武帝 元朔 五年( 公元 前124年)立五经 博士 。弟子五十人,为 西汉 置太学之始。 东汉 太学大为发展, 顺帝 时有二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历者室。 质帝 时,太学生达三万人。 魏 晋 到 明 清 ,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子监),或 两者 同时设立,名称不一, 制度 亦肢搜薯有变化,但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汉书·武帝纪》 :“兴太学,修 郊祀 。” 《 儒林 外史》 第十九回:“贡入太学 肄业 。” 参见 “ 大3学漏备 ”。
词语分解
太的解释 太 à 过于:太长。 极端 ,最:太甚。太平。 高,大:太空。太学。 很:不太好。 身分最高或辈分更高的:太老伯。太 夫人 (旧时尊称 别人 的母亲)。 部首 :大; 学的解释 学 (学) é 效法,钻研 知识 ,获得知识,读书:学生。学徒。学习。学业。学友。学者。学阀。学制。学历。学步邯郸( 讥讽 人只知 模仿 ,不善于学而无成就,亦作“邯郸学步”)。 传授知识的地方:学校(简称“学”
③ 太学的网络解释太学的网络解释是什么
太学的网络解释是:太学(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太学之名始于西周。夏、商、周,大学的称谓各有不同,五帝时期的大学名为成均,在夏为东序,在商为右学,周代的大学名为上庠,在洛邑王城西郊。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天人三策”,“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于京师长安设立太学。王莽时天下散乱“礼乐分崩,典文残落”,“四方学士多怀协图书,遁逃林薮”,太学零落。当东汉光武帝刘秀称帝后,戎马未歇,即先兴文教。东汉太学始创于建武五年十月(公元29年),汉光武帝起营太学,访雅儒,采求经典阙文,四方学士云会京师洛阳,于是立五经博士。建武二十七年,建造的太学讲堂"长十(丈)丈,宽三丈"。永建六年(130),汉顺帝诏修:赶学,"凡所造构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每年用工徒竟达11.2万人,营建规模达到了空前的水平。至汉质帝时,太学生人数已有3万余人。
太学的网络解释是:太学(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太学之名始于西周。夏、商、周,大学的称谓各有不同,五帝时期的大学名为成均,在夏为东序,在商为右学,周代的大学名为上庠,在洛邑王城西郊。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天人三策”,“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于京师长安设立太学。王莽时天下散乱“礼乐分崩,典文残落”,“四方学士多怀协图书,遁逃林薮”,太学零落。当东汉光武帝刘秀称帝后,戎马未歇,即先兴文教。东汉太学始创于建武五年十月(公元29年),汉光武帝起营太学,访雅儒,采求经典阙文,四方学士云会京师洛阳,于是立五经博士。建武二十七年,建造的太学讲堂"长十(丈)丈,宽三丈"。永建六年(130),汉顺帝诏修:赶学,"凡所造构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每年用工徒竟达11.2万人,营建规模达到了空前的水平。至汉质帝时,太学生人数已有3万余人。结构是:太(独体结构)学(上下结构)。注音是:ㄊㄞ_ㄒㄩㄝ_。拼音是:tàixué。
太学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太学tàixué。(1)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即国学。
二、引证解释
⒈国学。我国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西周已有太学之名。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立五经博士。弟子五十人,为西汉置太学之始。东汉太学大为发展,顺帝时有二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质帝时,太学生达三万人。魏晋到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子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亦有变化,但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参见“大3学”。引《汉书·武帝纪》:“兴太学,修郊祀。”《儒林外史》第十九回:“贡入太学肄业。”
三、国语词典
我国古代设立在京城,用以培养人才、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西周顷樱腔时已有太学之名,汉武帝立五经博士,为西汉设太学之始。之后历代名称不一,制度亦有变化。
关于太学的诗词
《夏至日与太学同舍会葆真二首》《送文子徐妹丈赴随州太学掾用司马文正公送先》《送杜时可归太学》
关于太学的诗句
太学学为儒太学颉颃赋争衡伯鸾游太学
关于太学的成语
太上无情太平无事粉饰太平太仓_米学书学剑天下太平太山北斗太平盛世文致太平太上皇
关于太学的词颂握语
滓秽太清粉饰太平太仓_米太上无情倒持太阿天下太平歌舞太平太上皇太平盛世阿斗太子
关于太学的造句
1、汉武帝罢黜百雀衫家,独尊儒术后,不仅创建太学,而且也确立了汉代的选举制度。
2、一时轰动建康,王府皇宫,太学士邸,文人雅士,争相吟咏附庸,传为佳话,传颂不觉。
3、十七岁时游太学,见石鼓文,就开始为金石之学。
4、随着台上老者出了第一道题目,台下挤成一堆的太学学子和洛阳才子们开始闹哄哄地琢磨吟诵起来。
5、而且还仿照中国科举制度,以儒家经典取士,从乡塾到太学,都学习和使用汉文。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太学的详细信息
④ “今诸生学于太学”中太学的意思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汉武帝元溯五年开创太学,它是中国当时最高学府.太学选聘学优德竖岁劭的者任教授,称为博士;招收学生,随教授学者或习,称为博士弟子.太学的课程以通经致用为主,学生分经受业,经考试首纤伍及格,任用为政府官吏.太学以《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为教材.
⑤ 太学是什么意思
太学的意思是: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太学是中国古代的的一种大学,始设于汉武帝元朔五年。到了汉代,在京师设太学,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太学祭酒兼掌全国教育行政。
太学是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液激雹育机构。西汉早期铅慎,黄老之学盛行,只有私家闹帆教学,没有政府设立的传授学术的学校。汉武帝罢黜百家定儒一尊之后,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始在长安建立太学。
⑥ 太学在古代文化常识中的意思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汉代始设于京师。太学初建时为50人,汉昭帝时增至100人,王莽时增至10000人,“博士弟子尘蠢衫”有免除赋役的特权。档缓“博士弟子入选”,内由太常负责选择,外由郡国察举。武帝还下令天下郡国设立学校官,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太学和郡国学主要是培养统治人民派腔的封建官僚,但是在传播文化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或两者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⑦ 入太学是什么意思
在文言文中"及长""中夜""受业太学"各是什么意思
及长:等到长大
中夜:半夜(应该是吧,还没见国)
受业太学:太学生。(太学生有多种称呼,如东汉可称“诸生”、“博士子弟”、“游士”,入太学学习亦可称“受业太学”、“游太学”、“观太学”。西供学生又有“礼生”、“寄学”、“散生”、“弟子”等称呼。太学管理官员除祭酒外,见于西晋《三临辟雍碑》的还有太学吏舍人、太学吏军谋、嫌嫌主事、司成等,东汉当与此相类。 )
问道是什么意思
问中有道,什么是问那,简单地说就是 寻求 ,找的意思,道就有点难了,什么是道那, 就是这个游戏里的学时 还有就是道义 ,道理,问道结合起来就是 寻求 寻找游戏里的道义,道理。。。。。寻仙问道也是这个意思
遂输粟入太学,淹蹇二十年翻译成现代文
遂输粟入太学,淹蹇二十年
于是纳粟入太学,傲慢地二十年
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有限公司的工商注册地在什么地方? 15分
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 李宝利 1101021500632 内资企业 开业
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房山城关营销服务部 刘彬 1101111562082 内资企业 开业
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密云县长城环岛营销服务部 胡庆国 1102281564464 内资企业 开业
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顺义天键启竺营销服务部 高树军 1100001611393 内资企业 开业
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 李宝利 1101021349879 内资企业 注销
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平谷区谷丰东路营销服务部 李向军 1102261562311 内资企业 注销
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怀柔区开放路营销服务部 郭宗胜 1102271564316 内资企业 注销
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海淀中关村营销服务部 李悦章 1101081560566 内资企业 注销
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芹亮手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延庆东外大街营销服务部 王宝国 1102291561783 内资企业 吊销
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北京分公司怀柔保险代理所 杭仕喜 1102271878805 内资企业 吊销
集团的不知道 北京的有几家已经注销
⑧ 太学是什么意思
太学
太学
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西汉早期,黄老之学盛行,只有私家教学,没有出现传授学术的学校。汉武帝罢黜百家定儒一尊之后,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始在长安建立太学。最初太学中只设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五十名。从武帝到新莽,太学中科目及人数逐渐加多,开设了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的课程。汉元帝时博士弟子达千人,汉成帝时增至三千人。王莽衫此秉政,为了树立自己的声望,并笼络广大的儒生,在长安城南兴建辟雍、明堂,又为学者筑舍万区。博士弟子达一万余人,太学规模之大,实前所未有。武帝到王莽,还岁课博士弟子,入选的可补官。
东汉建武五年(公元29),汉光武帝刘秀在洛阳城东南的开阳门外兴建太学。后来汉明帝刘庄还到太学行礼讲经。汉顺帝永建元年(126),对太学进行了重修和扩建,费一年时间,用工徒十一万二千人,建成两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所招学生称之为太学生。其后,太学生人数多至三万人。汉灵帝熹平四年(175),为了刊正经书文字,刻成有名的熹平石经,树立于太学门外,全国各地来观看和抄录经文者,络绎于途。两汉时太学在培养人才和促进文化发展等方面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随着政治的腐败,太学生开始参与政治。西汉哀帝时,博士弟子王咸曾聚集太学生千余,以图解救执法不阿的司隶校尉鲍宣。东汉晚期陈蕃、李膺等人反对宦官的黑暗统治,得到太学生的支持和响应,于是太学生也成为宦官打击的对象(见党锢),不少与党人有牵连的人遭到禁锢。熹平元年,太学生被宦官逮捕和囚禁的达一千余人。
魏文帝曹丕黄初中恢复了洛阳的太学,有博士十九人。太学生在魏明帝时增至千余。时依汉制设五经策试之法,通过考试的可补掌故、太子舍人、郎中等。西晋武帝时太学生三千人(一说七千余人),依《晋令》规定,试经及格者可拜郎中。西晋时教育体制的重大变化,是为五品以上官僚子弟专设了国子学,形成了贵族与下层士人分途教育,国子学、太学并立的双轨制。东晋学校教育相当衰或橘迅微,南朝则有所复兴,国子生多为士族高官子弟,称之“国胄”或“世胄”,可以经明经策试入仕,而太学则往往仅存博士而无生员。
十六国时期,一些少数族政权亦曾设立太学以及四门学、郡国学、律学,生员身分有所限定,一般限公卿大臣子弟充当。然各政权兴废不定,学校也时设时罢。至北魏道武帝,设立学校,称国子太学。后又别立太学。国子学一度改称中书学,后又改回。郡学也称太学。孝文帝、宣武帝时,又增设了四门小学,形成了国子学、太学、四门小学三学并立之制。南北朝后期至隋,又逐渐形成了律学(习法令)、书学(习文字)、算学(习计数)三学。
唐代国子监,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学校的差别,与学生资荫(即父祖官爵)身分有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分别面向三品、五品、七品以上官僚子弟,律学、书学、算学则面向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此外,国子生、太学生、四门生学习儒家经典,律学、书学、算学学生则学习专门技术。国子学生员三百人,太学五百人,四门学一千三百人,律学五十人,书学、算学三十人。入学年龄为十四岁至十九岁,律学则为十八岁至二十五岁。高宗龙朔二年(662),又在东都洛阳设立了一个国子监,与长安国子监合称“两监”。
国子监长官为国子祭酒,主持政务。下设司业为副,及丞(掌判监事)、主簿(掌印)、录事。诸学有博士、助教、典学、直讲等学官,掌教学。国子生、太学生、四门生入学后,要根据将来考进士科还是考明经而分科学习。所习儒家经典分为大中小三种,《礼记》、《左传》为大经,《诗经》、《周礼》、《仪礼》为中经,《易经》、《尚书》、《公羊传》、《谷梁传》为小经。通三经者,大、中、小经各一;通五经者,大经皆通,余经各一;《孝经》、《论语》则都要掌握。这与进士、明经科的考试要求,基本一致。学校每岁向礼部荐送参加科举考试者。如学业不佳而多年不堪荐送,或荐送后屡年落第,则往往要被学校解退除名。
唐代前期,进士及第而享文名者,大多由两监生徒出身。主考官在取舍中,也有意偏重生徒。时进士不由两监出身,则深以为耻。唐玄宗李隆基曾下令,天下举人皆补学校。但安史之乱后,由于政治混乱及伍局财政困难,学校由盛入衰,生员不及旧日三、四分之一,太学、四门学的入学资格只好降低,生徒在应科举者中的比例亦大为减少。
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国子监。宋初仅设国子监,学生名额甚少,且只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范仲淹推行新政(见庆历新政),始以东京开封锡庆院兴办大学,招收内舍生两百人,采用胡瑗的湖学法制订“太学令”。宋神宗赵顼时,扩建太学,增加学生名额达两千四百人,设八十斋,并重订太学条制,推行三舍法。宋徽宗赵佶时,兴建辟雍作为外学,太学(包括辟雍)共招生三千八百人,同时废除科举,人材皆由学校选拔,太学达到极盛时期。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在临安府重建太学,至宋末学生达一千七百多人。
宋代太学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学制。太学生从八品以下官员子弟和平民的优秀子弟中招收。庆历间(1041~1048),内舍生由太学供给饮食。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起,外舍生亦由太学给食。南宋时,外舍生入学,须纳“斋用钱”,方能在官厨就餐;贫者减半纳;内舍生和各斋长、斋谕免纳。学生各习一经,随所属学官讲授。学生分成三等,即上舍、内舍、外舍。考核学生成绩和学生升等的制度,称“三舍法”,规定新生入外舍习读,经公试、私试合格,参考平日行艺,升补内舍。内舍生两年考试一次,考试成绩和当年公、私试分数校定皆达优等,为上等上舍生,即释褐授官;一优一平为中等上舍生,准予免礼部试;两平或一优一否为下等上舍生,准予免解试。上舍生不再参加公试。私试每月一次,由学官出题自考学生;公试每年一次,由朝廷降敕差官主持。学生分斋学习,每斋三十人,屋五间、炉亭一间为全斋阅览和会议处,设斋长、斋谕各一人,负责督促和检查学生的行艺。宋代学官与唐略同,然无助教、直讲,又增学正、学录、监书库、监厨官等。职员称学职或职事人,有前廊学录、学谕、直学等,大多由上舍生或内舍生担任,每月有俸钱。工人称斋仆、贴斋等,亦领“月给钱”。
宋代太学为统治者培养出大批官员和学者。随着理学的逐渐形成和政治斗争波澜起伏,太学还成为传播理学和各派政治力量竞争角逐的场所。一些太学生如陈东等人,曾上书言事,推动了抗金斗争。宋代太学制给后代以很大影响(见国子监)。
⑨ 二学的网络解释二学的网络解释是什么
二学的网络解释是:二学语出:(1).指国学与太学。《南齐书·礼志上》:“今学非惟不宜废而已,乃宜更崇尚其道,望古作规,使郡县有学,乡闾立教。请付尚书及二学详议。”《魏书·李谐传》:“栖闲虚以筑馆,背城阙而为家。带二学之高宇,远三市之狭邪。”(2).佛教语。指读诵、禅思两种修行方式。即读诵大乘经典,一心如理思维。《释氏要览·志学·二学》:“_奈耶云,佛说有二种学业:一读运兆诵,二禅思。”。
二学的网络解释是:二学语出:(1).指国学与太学。《南齐书·礼志上》:“今学非惟不宜废而已,乃宜更崇尚其道,望古作规,使郡县有学,乡闾立教。请付尚书及二学详议。”《魏书·李谐传》:“栖闲虚以筑馆,背城阙而为家。带二学之高宇,远三市之狭邪。”(2).佛教语。指读诵、禅思两种修行方式。即读诵大旁粗租乘经典,一心如理思维。《释氏要览·志学·二学》:“_奈耶云,佛说有二种学业:一读诵,二禅思。”。拼音是:èrxué。结构是:二(独体结构)学(上下结构)。注音是:ㄦ_ㄒㄩㄝ_。
二学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指国学与太学。佛教语。指读诵、禅思两种修行方式。即读诵大乘经典,一心如理思维。
二、引证解释
⒈指国学与太学。引《南齐书·礼志上》:“今学非惟不宜废而已,乃宜更崇尚其道,望古作规,使郡县有学,乡_立教。请付尚书及二学详议。”《魏书·李谐传》:“栖闲虚以筑馆,背城_而为家。带二学之高宇,远三市之狭邪。”⒉佛教语。指读诵、禅思两种修行方式。即读诵大乘经典,一心如理思维。引凳念《释氏要览·志学·二学》:“_奈耶云,佛_有二种学业:一读诵,二_思。”
关于二学的诗词
《翰林白二十二学士见寄诗一百篇,因以答贶》《禁中偶书所怀呈内翰同年同院二学士》《萧巽葛敏修二学子和予食笋诗次韵答之》
关于二学的诗句
李公择二学士陈令举贤良般涉调西阁名臣奉诏行十二学弹筝十二学弹筝
关于二学的成语
二流子学书学剑二而一二把刀二百五
关于二学的词语
不二门二百五二五耦二而一二把刀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二学的详细信息
⑩ 太学的意思太学的意思是什么
太学的词语解释是:太学tàixué。(1)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即国学。
太学的词语解释是:太学tàixué。(1)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即国学。注音是:ㄊㄞ_ㄒㄩㄝ_。结构是:太(独体结构)学(上下结构)。拼音是:tàixué。
太学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⒈国学。我国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西周已有太学之名。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立五经博士。弟子五十人,为西汉置太学之始。东汉太学大为发展,顺帝时有二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质帝时,太学生达三万人。魏晋到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子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亦有变化,但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参见“大3学”。引《汉书·武帝纪》:“兴太学,修郊祀。”《儒林外史》第十九回:“贡入太学肄业。”
二、国语词典
我国古代设立在京城,用以培养人才、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西周时已有太学之名,汉武帝立五经博士,为西汉设太学之始。之后历代名称不一,制度亦有变化。
三、郑斗网络解释
太学(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太学之名始于西周。夏、商、周,大学的称谓各有不同,五帝时期的大学名为成均,在夏为东序,在商为右学,周代的大学名为上庠,在洛邑王城西郊。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天人三策”,“愿陛下兴太学,扒裤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于京师长安设立太学。王莽时天下散乱“礼乐分崩,典文残落”,“四方学士多怀协图书,遁逃林薮”,太学零落。当东汉光武帝刘秀称帝后,戎马未歇,即先兴文教。东汉太学始创于建武五年十月(公元29年),汉光武帝起营太学,访雅儒,采求经典阙文,四方学士云会京师洛阳,于是立五经博士。建武二十七年,建造的太学讲堂"长十(丈)丈,宽三丈"。永建六年(130),汉顺帝诏修:赶学,"凡所造构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每年用工徒竟达11.2万人,营建规模达到春丛简了空前的水平。至汉质帝时,太学生人数已有3万余人。
关于太学的诗词
《夏至日与太学同舍会葆真二首》《送杜时可归太学》《夏至日与太学同舍会葆真》
关于太学的诗句
伯鸾游太学太学_盐聊乐只太学先生贤已卒
关于太学的成语
太平无事太平盛世太山北斗粉饰太平太上无情天下太平太上皇阿斗太子文致太平太仓_米
关于太学的词语
太上无情倒持太阿文致太平阿斗太子粉饰太平龙泉太阿歌舞太平太仓_米滓秽太清太平盛世
关于太学的造句
1、而且还仿照中国科举制度,以儒家经典取士,从乡塾到太学,都学习和使用汉文。
2、随着台上老者出了第一道题目,台下挤成一堆的太学学子和洛阳才子们开始闹哄哄地琢磨吟诵起来。
3、一时轰动建康,王府皇宫,太学士邸,文人雅士,争相吟咏附庸,传为佳话,传颂不觉。
4、空荡荡的太学前院,强烈的日光将石碑闪成数道耀眼的的光芒,诵读的声音自背后传来,余下的便只见载我来的马车在经文碑之后茕茕孑立。
5、当时的考生崇尚一种号称“太学体”的文风,作文以新奇相尚,钩章棘句,险怪艰涩。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太学的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