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坚持新闻的真实,既是新闻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更是新闻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长期以来,新闻界一直把新闻的真实性当作一个理论问题来看待,理论研究的文章大量出现,而且已经基本趋于成熟。然而,在众多专家学者对新闻真实性问题进行研究的同时,虚假新闻也层出不穷,屡禁不止。但从梁灶目前的情况来看,虚假新闻的大量出现并非由于新闻工作者不知道新闻必须真实的原则,而是因为他们在具体的新闻实践活动中忽视或者放弃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以致出现了当前新闻真实性理论研究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工作,理论层面的研究与新闻工作实践相脱节的现状。因此,新闻真实性的研究不能再仅仅停留在理论分析阐述的层面上,而应该转向关注理论研究如何指导实践,如何规范媒体工作等具有可蔽简操作性的问题上来。
新闻界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一方面,在高校新闻传播专业中对学生进行新闻真实性教育,培养未来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意识和新闻专业精神;
另一方面,在新闻媒体内部,建设和完善新闻工作制度,通过各种职业培训、奖惩的方式,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我们希望,有了学界与业界的共同努力,每一位新闻工作者和即将踏上这一工作岗位的学生,都能够以“铁橡并扮肩担道义,妙手着文章”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指导自己的实践工作,我国的新闻真实性问题可以得到更好地解决。
⑵ 如何提高网络新闻的真实性
正如一枚硬币有两面一样,网络新闻一方面具备着与众不同的优势,同时也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原有的优势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会成为使它的缺陷和弊端更加彰显的扩散器。作为新闻传播中的核心问题——如何维护新闻真实性,也就在网络传播这种条件下显得更为突出了。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这是由新闻所报道的对象——事实所决定的。事实的第一性、客观性决定着新闻存在的基础,它是新闻的本源,新闻报道也只能是对客观事物的活的写真,它必须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这些都是新闻工作者或新闻传播者们耳熟能详的原则,并没有多少艰涩的成分在其中,作为网络新闻的散布者们也应该明白这个道理,坚持并维护新闻真实性,对于网络新闻,对于网络媒体本身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网络假新闻的存在,宛如新闻事业肌体上的毒瘤和腐肉,严重影响了新闻媒体在公众中的形象,削弱了新闻的公信力,削弱了服务于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这一基本职能的发挥,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以防止它对社会造成更大危害。
第一?熏要加强对互联网站的管理,建立健全一整套的网站新闻信息采制发布的审查把关制度,在这方面,其他媒体都有着丰富而有效的经验,网络媒体可以更好地吸收借鉴。只有有了相应的规范,才能确保自身运行的流畅。对于违反制度的新闻从业人员,要予以严厉制裁。
第二,要严厉地打击利用网络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造谣惑众的行动。在技术层面上,要能够准确知道网上信息发布地址和人员的问题,使传播有害信息的人无处可遁。在法律层面上,也要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追究散布虚假信息的网站和个人的法律责任,从根本上保护国家、社会和公民的信息安全。
第三,网站要增强社会道德感和责任感,网络从业人员要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提高自己对信息的辨别力,决不能信奉“拿来主义”,同时,也要培养受众的防范意识,使他们不轻信、不传布未经证实的信息。
另外,政府机构也应进一步提高信息的透明度,主流媒体要健全准确高效的新闻发布机制,在重大突发性新闻事件中,要建立向公众、向多类媒体及时通报新闻信息的制度,尽可能做到公开、透明、详实,“流言止于公开,谣言止于透明”,这样也可避免政府和主流媒体报道滞后的被动局面出现,从而也有助于网络新闻信息的净化。
⑶ 短视频新闻频“翻车” ,新闻的真实性如何保证
想要保持新闻真实性,首先平台要禁止个人发布任何新闻,发布新闻只能由权威机构进行发布,或者媒体机构发布,这样从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新闻真实性,其次,平台还要要求作者对作品的真假作出相应承诺,如果涉及虚假问题,那么必须要面对自己的虚假新闻,做出一定处罚。
想要保证新闻真实性,我们可以通过以上这些相应途径去帮助我们达到这种目的颤芹,实际上只要进行相关约束,那么往往都能够很好得到满意结果,况且保证新闻真实性也是平台必须要承诺做出。
⑷ 如何有效避免新闻报道失实
为了避免新闻失实,在新闻采访及报道的过程中就要时刻注意保持客观,用叙述的手法去表达新闻事实,不要夹带感情,并且要注意用别人的话来说明,而不是记者自己的判断。同时,对新闻事件双方当事人的报道一定要平衡,不可偏袒。
⑸ 如何坚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近年来,随着中国新闻市场的成熟与活跃,新闻报道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很大改观。但与此同时,新闻的山桐孝真实原则却受到了严峻挑战。一些捕风捉影、夸大歪曲甚至编造事实的报道也开始频繁出现。失实报道不仅引发了种种纠纷,也极大地影响了新闻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要想正确行使好记者所肩负的神圣职责,我们又将如何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感受,在这里做一下浅析。
一、 关于新闻的真实性
“新闻的真实性是事实或随着事实发展的真实,它表现为一个认识过程。事实的发展完结,报道的真实性也才能够全部展现出来;事实进展到什么程度,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才可能到达什么程度”①
在新闻理论界,“真实性”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核心概念,但它同时是一个有争议的理论问题。一般认为新闻中“真实”有两层含义,一是要求新闻中的每一个具体事例(事件)必须合乎客观事实,二是对每一种大众传播来说,要求连续不断的新闻向人们呈现一幅现实社会的真实图景,也就是说新闻真实在于不仅仅是客观事实,它必须是一个价值真实。②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坚持新闻真实性是新闻工作的起码要求,也是传媒公信力形成的根本基础。真实性是新闻工作的第一重要原则,也是新闻工作的基本操作规范。坚守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是新闻报道真实可信的保证。
新闻报道要真实,似乎是一件无可争辩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实际新闻工作面对的最严峻的挑战往往也正在于此。新闻的失实即使是在信息传播已经如此发达,媒体行业已经如此现代化的今天,仍然是威胁新闻生命的第一杀手。
二、产生新闻失实的原因
新闻事实的本原始终是固有的客观实在。客观实在之所以会成为假新闻,是因为观照者后期的错误失实的价值判断的手段加工而造成的。同理,能真实正确的反映客观存在的真新闻的本原也同样是客观实在。由此不难看出,真新闻具有真实性;假新闻不具有真实性;真新闻具有客观实在性。而假新闻同样也具有轮扰客观实在性,这也是虚假新闻产生的客观逗稿根源。
然而,作为“社会了望者”的新闻工作者的使命还不仅仅是保证对一个新闻事件或一则新闻报道所涉及的各个新闻要素的报道要真实,他们还必须承担向受众真实反映其生存环境的整体性变化和本质性变化的任务。这是一个更高的工作要求。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受众关注的新闻报道失实的情况的发生,严重地损害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其主要表现有:
1、新闻工作者缺乏调查研究的作风。2、对材料缺乏认真核实和斟酌。3、偏听偏信,主观武断。4、捕风捉影,道听途说。5、夸大渲染,牵强附会。
由于客观环境变化状态呈现的复杂性,新闻工作者本身的职业能力制约,各种社会因素的复杂作用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坚守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对于今天的中国新闻工作者来说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1、传媒市场化和商业利益的驱使
在社会转型时期,传媒业面临着商业利益的挑战。传媒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有市场。市场经济发展是世界新闻事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当新闻行业本身还没有建立成熟完善的行业规范和自律机制,这样的媒体行业在初次面对市场的残酷竞争和筛选的时候,为了获得市场和商业利益,把新闻工作的社会责任抛诸脑后,一味地迎合大众,取悦大众,用煽情手法处理新闻、“策划”新闻,甚至制造假新闻的现象在世界新闻发展历史过程中也是有前车之鉴的。虽然我国新闻业的“媚俗化”倾向不能和“黄色新闻”完全划上等号,但是当前一些媒体片面地强调经济效益,追求轰动效应,大肆渲染“星、腥、性”,盲目追逐报道热点和炒作新闻的做法是与新闻媒体的社会功能以及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背道而驰的。新闻媒体需要竞争,但竞争要符合市场规则和社会规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如果盲目地实行经济效益为先的原则,整个新闻行业最终会被社会淘汰。
2、媒体和记者角色转型的冲突
我国的新闻媒体在很长的时期内主要被视为党政机关的一个部门,发挥着宣传喉舌的职能。这种职能无形中给原本应该是社会公器的新闻媒体披上了“权力”的外衣,给一些媒体的记者赋予了“官记者”的地位。同时,我国记者的生存状况也使得一些记者面对新闻责任与现实生活的权衡时无法摆正自己的位置。我国报纸媒体记者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党报记者,一类是都市报记者。前者在工作必须遵守严格的制度规定,而后者在工作中则不得不受到编辑部、广告商、市场发行的压力。其实,当新闻记者接受了对方的“赞助费”也就放弃了对它的监督权和批评权。当媒体多次该报道的事实没有报道,不该报道的事情却大肆鼓吹炒作的时候,媒体就丧失了在公众中的公信力。
3、缺乏有效监督执行机制
目前,我国传媒业不是缺少法规的约束,虽然没有成文的“新闻法”,但是还是有相关的规定。《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自1991年1月19日在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一致讨论通过,经过1994年和1997年两次修改,已成为较详细完整的新闻职业道德规范条例。但是,在许多编辑和记者的眼中,该《准则》不过是一纸空文而已。“在这一领域,缺乏有效的执行机制,尽管早在1991年就有了《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但是一次全国性的调查表明,有近半数的新闻工作不知道它的存在,当然也就谈不上遵循它了。一个健全而有效的自律机制,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字面上的准则,这是当前我国传媒界亟需解决的。”⑤
三、当前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关键
“新闻采编人员要坚持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原则,确保新闻事实准确。要认真核实消息来源,杜绝虚假不实报道。新闻报道在新闻媒体刊发时要实行实名制。新闻采编人员要发扬实事求是、敬业奉献的精神,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求真务实,努力改进工作作风和文风,不断创新报道内容、形式和手段,使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增强新闻报道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⑥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理论要通过实践来检验。”⑦新闻有没有社会价值,关键是看它有没有真实性,真实是检验新闻的主要标准之一。新闻作为反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工具,是联系党和群众的纽带和桥梁,所以,必须提倡实事求是的精神。
马克思认为,记者应该极其忠实地报道他所听到的人民的呼声,应该“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而不是“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这就指出了判断新闻报道具体事实程度的依据。⑧
维护新闻的真实性,还要清理真实、新闻、政治三者之间关系。
出于各种狭隘的考虑,传媒不能真实地报告事实在新形势下已经成为一种痼疾。胡锦涛同志就这个问题谈到:“要坚持讲真话、报实情,实事求是地反映情况,坚决反对弄虚作假。要切实改进文风,写文章、搞报道都要言之有物、生动鲜活、言简意赅,切忌八股习气。”⑨
事实是新闻的本质,新闻是事实的报道形式;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按照事实和新闻之间这种严格的主次逻辑办事,才能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如果颠倒了这种关系,必然会出现报道失真的现象,从而破坏新闻工作的根基。颠倒这种关系,不尊重事实,造成报道失实,就会给党的新闻事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有些部门和单位往往事情还没发生,新闻已出去了;计划尚未执行,报道说已做了,闹出笑话甚至政治问题来,这些深刻的教训我们应该认真汲取并彻底改正,对此,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办法加以改善:
第一个办法就是加强自身修养。第二点,强化监管职能,建立媒体信用等级评价机制。第三,还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第四个解决办法就是让我们坚持走群众路线,取信于民,加强队伍的建设。
⑹ 结合最新报道案例,分析在网络时代如何平衡新闻报道的有效性和真实性
在网络时代,新闻报道的有效性和真实性是非常重要的平衡点。一方面,新闻报道需要及时、准确地传递信息,满足公众对事件的了解需求;另一方面,新闻报道需要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避免误导公众或者造成不必要的恐慌。以下是最新报道案例的分析和建议:
案例:新冠疫情期间的虚假新闻和谣言。在新冠疫情期间,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各种关于病毒源头、传播方式、治疗方法等的虚假新闻和谣言,对公众产生了不良影响。
建议:媒体应该对疫情相关信息进行全面、准确的调查和报道,并且引导公众通过权威渠道获取信息,以避免不实信息灶察的传播。
案例:2021年美国大选期间的虚假选举结果报道。在美国2021年总统选举期间,一些媒体和社交媒体上出现了虚假的选举结果报道,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建议:媒体应该采取客观、公正的态度进行选举报道,并且避免散布不实的选举结果。社交媒体平台也应该加强审核和管理,遏制虚假信息的传播。
案例:2022年北京冬奥会火炬传递期间的误报。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火炬传递期间,有一些媒体和社交媒体上误报了火炬传递的时间和路线,引发了公众的困惑和不满。
建议:媒体应该加强信息核实和发布流程的管理,确保报道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在报道中可以加入更多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维度信息,以提供更为全面的报道。
总之,在网络时代,媒体应该通过不断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标准,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碰辩基性,减少误导和谣言的传播,从而平衡新闻报道的有效笑谨性和真实性。同时,公众也应该提高辨别能力,通过权威渠道获取信息,避免被虚假信息所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