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辨别网络谣言
1、要核实信息来源。在看到某篇特别耸人听闻的信息时,不要着急相信,先注意一下消息来源是否权威可靠,发消息人能否为所发的消息负责,如果来源仅仅是来自个人的博文或QQ群里的传播,而非主流媒体,其作为谣言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 2、要多做冷静分析。针对一个事件仔细推敲其的可行性和可信度,用理智去看待问题。 3、要增强责任感。网络谣言固然可怕,但每一名网民都是网络构成的主体,都应该有责任意识。为自己在网上所说的每一句话,传播的每一条消息负责,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关系到整个互联网大环境的纯净,网络谣言也会随之减少。 4、要有一定的科学、法律、社会常识,提高“免疫力”。比如,传言说吃“转基因”食物会被“转基因”。运用高中生物学知识可知,我们食入的食物,最终被消化为氨基酸等小分子才能被吸收,之后在体内重组成构成人体的肌肉等物质,所以不能吸收“转基因”。 5、对网上疯狂煽情、口水四溅,感叹号密集的,有“是某当事人就顶”之类话的,要十分警惕其真实性,因为真相的力量足够强大,不需要煽情。
‘贰’ 生活中,家长该如何教孩子识别“假新闻
看点微博、微信、小视频的出现,让获取信息变得更加方便,但不少家长开始担忧,孩子们接触到低级且负能量信息的成本也在变低。生活中如何教孩子识别“假新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呢?福布斯专栏作者Andrew Arnold认为,家长们需要引导孩子具备“批判性思维”,利用下文中的5个步骤,教孩子从谣言或虚假故事中分辨出好的报道。
批判性思维已是当代学生必备的一个能力。在美国,批判性思维是美国共同核心州立教育标准最看重的三大能力之一,学校会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开始循序渐进地加入这种思维训练。
在国内,批判性思维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而在现代信息爆炸的社会环境,批判性思维最广泛的一个应用场景便是辨别“假新闻”。
“假新闻”这个短语变得越来越普遍。一方面,它被用来描述那些有可疑动机的组织在网上和电视上发布的虚假或夸张的故事。另一方面,它也被用来转移人们的视线,以掩盖事件的真相。
假新闻不是一个新现象。几十年来,各类纸媒电视媒体一直发布着各种不实或夸张的信息,到了网络时代,新媒体上更是充斥着各种社论偏见。
据报道,社交媒体已成为美国62%成年人的首要新闻来源,这使得我们对“假新闻”的判断变得富有挑战性。
5.使用事实核查器
你没有办法亲自核实你所遇到的每一点信息。但是,如果您阅读或观看了一些你认为提出惊人观点或根本无法进行验证的内容,请使用一个有信誉的事实检查器。这些工具包括Snopes、Politifact、《华盛顿邮报》的事实检查器FactCheck.org和OpenSecrets。
努力确保你用来形成观点的信息是准确的和有信誉的。在传递故事之前要先确认它们。不要总是随意相信一些事情只因为它们正好符合你的世界观。世界需要批判思想家!
<如果你也喜欢这样的文章,关注我,我们一起交流。>
‘叁’ 如何辨别网上的谣言
第一、谣言多为耸人听闻,一看让人情绪激动。一旦你看到这样的信息,有这样的情绪反应,就应该冷静下来想一想:“这是真的吗?”
第二、谣言多会引起大众的鼓噪和情绪失控。当很多人义愤填膺、抨击、鞭挞、谩骂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情的时候,你要想方设法搞清真相,看是不是背后有人在阴谋捣乱。
第三、谣言多喜欢用数字“一”、“三”以及很大的整数,比如动车事故中,秦火火就用了赔偿“3000万欧元”给两位意大利人。当看到这些数字时,就要警觉,这很可能是谣言。
第四、谣言常使用一些不确定的词语,诸如“据说”、“根据可靠的来源”、“可能”、“也许”,对自己消息的来源含糊其辞,不能提供第一手的证据。
第五、谣言往往有“独家发布”的特点,就是只有一个来源。所以确认谣言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看看各个大的传媒是否有独立的报道,如果不见其他媒体报道,就很可能是谣言。
第六、谣言往往有自身的矛盾,一旦发言内容不合情理,前后相互矛盾,就很可能是假信息。
第七、造谣者往往首先把自己撇清,把信息来源指向不确定的第三方,常用些“信不信由你”的词语,就是说“你相信了,后果自负”。
第八、造谣者的身份与内容不符。比如,秦火火就是社会上的普通人员,他怎么会首先获得国家赔偿外籍遇难者的数额的消息?
第九、造谣往往是一种习惯性的行为,如果耸人听闻的消息总是来自某个人或者某个机构,那么这个人很可能是有意造假者。比如以前网络上经常有明星的性丑闻,但都是来自北京的一位网民,他就是靠这种新闻出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