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政治老师说现在中国人口实际上不止15亿,真的假的
不要相信现在人们的猜测,现在2018年的官方数据显示中国大陆人口为13.9亿人,过去因为科技不发达,数据难以准确,现在科技这么发达,二代身份证更是比以前的作用大,出行飞机高铁火车,医疗保险就业,你说哪样能离开二代身份证?你想说中国有一个亿人没有身份证吗?没有医疗保险没有工作不上学吗?不可能吧?不要怀疑国家的数据,大致很准,也许有个别很少数的人无法查询到,我个人感觉不会超过五十万人,你们那政治老师也是个无脑的老师,满口胡扯,一个亿的人都敢给瞎估计,你知道一个亿什么概念吗?我们河北省十一个城市总人口才七千多万,你的意思是中国官方少报了一个省的人口?可能吗?有时人一定要多动脑子想想,不要听人瞎说
② 人民日报评网络虚假流量,这背后究竟是什么
其实我觉得这背后代表着一个庞大的产业链,同时这个产业链也没有那么正规,以至于很多人在网上浏览信息的时候都会受到一定的误导,对于这样的一个误导情况,现在很多人都已经开始重视了,所以以后对待这样的虚假流量,很多人会更加没有耐心,同时也没有什么容忍的程度。
我们都知道在网上浏览信息的时候会看到一些信息的数据,比如说我们看到一篇文章的时候,会知道这篇文章的点赞量是多少,同时也知道阅读量是多少,对于这样的一个情况,很多小伙伴都会人云亦云,因为我们都会觉得大家普遍喜欢看的东西就是好的东西,所以我们会可以选择看一些浏览量比较多的文章,但是很多人其实都不知道,这些浏览量都是所谓的数据刷出来的,这样的数据也不是真实的,对于这样的一个情况其实就是在欺骗消费者。
人民日报点评网络虚假流量。
这个新闻也是我突然看到的,当我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特别开心,因为我觉得这种现象已经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了,现在很多的网络数据都是虚假的,很多人都没有足够的辨认程度,我记得现在的中国网民的数量已经达到了10亿人,但是这10亿人里面有3成的人是学生,同时也有近5成的人是农民网友,对于这样的一部分群体,他们是刚使用互联网的一些用户,所以他们在甄别互联网信息的时候也没有什么辨识能力,甚至没有什么基本的思考能力,对于这样的一个虚假问题,他们很容易受到这样的事情干扰。
③ 有数据称2100年中国人口可能将仅剩6亿人,是真是假
这个数据可能是有一些人估计出来的,但是我觉得在2100年可能人口真的会迅速下降。
本身我国现在就是老龄化的社会,最主要的原因是自建国以来,国家没有控制人口数量的上涨。那个时候人口数量突飞猛进,因为人民生活没有了太大的压力。那个时候很多人家都有五六个孩子,这都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了,几乎没有独生的情况。
其实现在不需要用计划生育政策,出生率也比较低,因为现在人们更加追求高品质的生活。而且生活压力也很大呀,一个孩子的成本负担也很重,估计没有人会选择让自己背负着那么大的压力。
所以人口数量应该会在2100年的时候迅速下降,因为那个时候,人口最多的那一代可能就要面临现实,这也是很悲惨的一个现状。
④ 人民日报评网络虚假流量,流量造假现象有多严重
关于这种流量造假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乃至互联网上是非常常见的,可谓是无孔不入。
进入21世纪也就意味着进入互联网的新时代,网友的注意力和流量成为了在这个互联网世界上最为稀缺的资源,很多up主和商家为了追求片面的虚荣和流量,不惜铤而走险,有的甚至知法犯法,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网络上一个散布虚假消息的用户被送上了热潮,个人花760元人民币就可以通过网络推手的操作把一条虚假消息捏造成5.4亿阅读量的热点内容,而这样的类似操作也运用在那些不符合国家标准的生意商户,表面看起来如火如荼的销量背后藏着龌龊的暗箱操作,对于这一点,人民日报也提出了批评,希望国家相关部门能够尽快的注意并解决。
其实在互联网上不管是什么行业,企业或是个人用户,赖以生存的都是真实的流量用户,关于流量造假的虚假行为应该多措并举,才能有效地打击网络造假行为。还我们一个清明的网络娱乐环境。
⑤ 到今天为止,中国大约有多少人在使用网络
中国按13亿人算!使用互联网的最少有5亿!但活跃用户占到2亿到三亿!具体以官方通报为主!
⑥ 中国现在沉迷网络的人有多少
几百万人估计是没有了,毕竟网络已经不是刚出来了,人还是要吃饭的。沉迷10几小时的估计是现在90后的最多,80后也还有,其他几乎不可能沉迷10几小时,身体跟不上,经济情况跟不上,要养家,要休息的。
⑦ 中国有多少网络用户
“网民数字突破1.2亿,宽带网民占网民总数近2/3,上半年网站激增9万,游戏玩家每周花11个小时泡在网络游戏里,而全国的高中生有一半都在上网。”这是昨天下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的《第十八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部分数字。这一系列数字凸显了中国互联网的飞速发展。 1997年中国只有网民62万,而其中83%以上都在使用拨号上网。如今,拨号上网数量迅速减少,宽带上网数量激增,个人博客数量异军突起,个性化邮箱使用的增多,这一切新鲜的概念也在《第十八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成为了夺目的关键词。 这些新的功能和概念,将逐渐渗透到每一个网民的日常生活中。比如昨天发布的一个关键数字颇令人震撼,经常写个人博客,浏览个人博客页面,经常使用博客功能的网民已经达到了2800万。 数字看板 每13个人当中就有一个网民 中国的13亿人口中究竟有多少网民?昨天,《第十八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给出了一个清晰的答案,截止到2006年6月30日,我国网民的总数已经突破1.2亿,上半年网民增长量是去年下半年的1.5倍。其中,今年上半年我国网民总数增加了1200万,而上网计算机数达到了5450万台。这个数字背后凸显了一个事实,中国每13个人当中就有一个网民。而且,目前宽带网民占网民总数近2/3,可以说,中国互联网已经进入“宽带时代”。 50%以上的高中学生都上网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主任毛伟透露,这次的互联网报告首次增加了青少年上网状况的分析。通过调查,发现在2亿中小学生中,上网学生已达3000万,这意味着中小学生互联网渗透率达到15.4%,而其中高中学生互联网渗透率已超过一半。 而在我国3600万高中学生(包括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和中专)中,已经上网的超过1800万;6000万初中学生(包括普通初中和职业初中)中,也有超过1000万的学生在使用互联网。总体来看,高中学生互联网渗透率已经超过一半,发展比较迅速。 网民每周上网16.5小时 这次互联网报告还调查了网民每周上网的时间。据透露,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网民平均每周上网16.5小时,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而这个数字,甚至已经超过了世界上许多互联网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网民平均上网时长。与去年同期相比,网民每周平均上网时间增加2.5小时,增幅为17.9%。 2001年网民平均每周上网仅8.7小时;从2005年开始,网民每周上网时间开始逐年增加,由此可见,人们对互联网的使用越来越频繁,互联网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力也逐步显现。 2800万网民经常使用博客 博客,作为互联网的一个新的文化现象,颇受青睐。而到底有多少网民的网上生活与博客有关?《第十八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字透露了一个惊人的数字。大约有2800万人经常使用博客,占网民总数的比例为23.7%。这其中包括博客写作、博客浏览、博客功能的使用,而半年前的调查结果显示,大约有1500万网民经常使用博客,占网民总数的14.2%。据透露,2006年,以博客为代表的Web2.0概念推动了中国互联网的发展。Web2.0概念的出现标志互联网新媒体发展进入新阶段,并被广泛使用,这将促使博客的迅速发展。 2500万人经常使用网上招聘 十多年前,通过上网找工作的说法,还让人觉得“不太靠谱”,而今天,目前大约有2500万人经常使用网上招聘,占据1/5的比例,1500万人经常使用网络教育。而在网上购物方面,据悉,所占比例则达到了26%。截至2006年6月,中国经常上网购物人数已达3000万人,与上年同期相比,经常购物的网民增长50%。 游戏玩家每年有一个月在玩游戏 游戏玩家每年花多长时间泡在网络游戏当中?答案是———一个月。根据《第十八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公布的数据,玩家平均每周玩网络游戏时间为11个小时,按每天24个小时来计算的话,玩家每年花在网络游戏上的时间是23.8天,即每年有接近一个月的时间用在了网络游戏上。而从游戏种类来看,玩网络休闲游戏的人数增加很快,网吧已经成为网络游戏发展的重地。 上半年我国网站数量激增9万个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我国网站的数量激增了9万个,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长率为16.4%。2005年下半年,网站增加的数量只有2万个。 CNNIC人士告诉记者,网站激增的原因,还是要得益于2006年以来,CN域名的各种应用价值被充分挖掘,特别是博客域名和独立域名邮件应用,促使网民注册并拥有自己的CN域名,带动了拥有独立域名网站数量的蹿升。因此增加的大部分网站,都类似于个人网站。 82.6%的网民首选网络为信息源 根据这份互联网报告显示,在问到网民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时,网络、电视、报纸分别占82.6%、64.5%和57.9%,这与非网民的信息获取途径不同。互联网被称为“第四媒体”,任何新闻事件的发生,都能在第一时间通过网络传递出来,因此网民大多习惯于通过网络得到一手消息。 网民每个月花102元上网 网民每个月花多少钱上网?昨天公布的《第十八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不包括网络服务的费用,中国网民每月实际花费的上网费用为102元。而上一次的互联网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网民每月实际花费的上网费用为103.6元,那么网民每月上网的费用平均每月下降了1元。
⑧ 现在全球一共有多少网民 中国一共有多少
(一)网民规模与结构特征
1.网民规模
截至2008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2.53亿,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但是普及率只有19.1%,仍然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1.1%)。
中国网民规模继续呈现持续快速发展的趋势。比去年同期增长了9100万人,同比增长56.2%。在2008年上半年,中国网民数量净增量为4300万人。
中国网民中接入宽带比例为84.7%,宽带网民数已达到2.14亿人。
截至2008年6月底,中国网民中的28.9%在过去半年曾经使用手机上过网,手机网民规模达到7305万人。手机上网成为网络接入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2.网民结构特征
中国网民中女性比例上升到46.4%,比2007年底上升了3.6个百分点,中国网民逐渐走向性别均衡。目前中国男性居民中的互联网普及率为19.9%,女性为18.3%。
中国网民的主体仍旧是30岁及以下的年轻群体,这一网民群体占到中国网民的68.6%,超过网民总数的2/3。
从学历的角度分析,互联网显现向下扩散的趋势。目前高中学历的网民比例最大,占到39%。随着网民规模的逐渐扩大,网民的学历结构正逐渐向中国总人口的学历结构趋近,这是互联网大众化的表现。
(二)互联网基础资源
1.IP地址
IPv4地址数量为1.58亿个,年增长率为33.7%。比其他三类互联网基础资源中的增长水平低,IPv4地址平稳增长。2008年6月份,中国IPv4地址拥有量已经超过日本,跃升至世界第二位。
IPv4地址的人均拥有水平为6251个/万网民,与2007年12月相比,网民万人拥有量减少了191个,IP地址的增速落后于中国网民规模的增速。如果IP地址数和网民人数之间的差距持续扩大,可能制约中国互联网的整体发展。
2.域名
我国的域名注册总量为1485万个,同比增长61.8%。
中国CN域名数量为1190万个,同比增长93.5%,已占我国域名数量的80.1%,是我国域名数量增长的主要拉动因素。
3.网站
中国网站数量为191.9万个,年增长率为46.3%。其中CN下的网站数为137万,占总网站数71.4%。
4.国际出口带宽
中国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数达到493,729Mbps,年增长率为58.1%。目前人均拥有水平为20Mbps/万网民,比2007年12月增长了2Mbps,中国互联网国际出口连接能力不断增强。
(三)上网条件
1. 上网接入设备
家庭上网计算机数量为8470万台,2008年上半年增加了670万台,半年增长率为8.6%。
台式机仍为目前上网设备的主流,有87.3%的网民使用台式机上网。笔记本电脑和手机已经成为网民的重要选择,分别有30.9%和28.9%的网民使用这两种设备上网。就总体趋势而言,台式机的使用比例在下降,笔记本和手机的使用比例在上升。但是手机目前还主要以辅助性上网设备的身份存在。
2. 上网地点
网民在家上网比例持续上升,从2007年12月的67.3%上升到目前的74.1%。随着上网条件的改善,在家上网的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
网民在网吧上网的比例为39.2%,规模达到9918万人,半年内在网吧上网的人数增加了2800万人。网吧网民以男性居多,占到63.3%。以年轻人居多,24岁及以下网民占到网吧网民的70.7%,比总体网民高了20.8个百分点。
3. 上网接入费用
在家上网的网民月均家庭上网接入费用为77元/月,略高于2007年12月的74.9元/月。在网吧上网的费用有所降低,目前网吧网民的月均网吧上网费用为44.8元/月,每月比2007年12月的51.6元/月降低了6.8元。
4. 上网时长
2008年6月网民每周上网时长为19个小时/周。继2007年12月上网时长略有下降之后,2008年6月上网时长呈上升的趋势。目前中国网民中新增网民数量较多,网民的属性结构不够稳定,上网时长也有所波动。
(四)网络应用
1. 网络应用概述
目前排名前十位的网络应用是:网络音乐、网络新闻、即时通信、网络视频、搜索引擎、电子邮件、网络游戏、博客/个人空间、论坛/BBS和网络购物。
2. 互联网基础应用
十大互联网应用中,即时通信、搜索引擎和电子邮件三大互联网基础应用均榜上有名,使用率均超过60%,说明互联网基础应用是网民使用互联网的重要方面,在网民中有很强的生命力。
中国网民的搜索引擎使用率为69.2%,为中国第五大网络应用。2008年上半年搜索引擎用户增长了2304万人,半年增长率达到15.5%。但总体使用率低于美国(91%)。
网民学历越高,搜索引擎使用率越高。在本科及以上的网民中,搜索引擎使用率已经超过93%。近一两年来,高中及以下学历的网民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可能会对搜索引擎使用率有所影响。
电子邮件的使用率为62.6%,在网络应用中排名第六位。2008年上半年用户增长量较高,半年增长了3973万人。某些网络应用的发展,如电子商务等,对电子邮件的使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中国较高的即时通信使用率,对电子邮件的使用有一定的冲击作用。
即时通信使用率为77.2%,用户规模达到1.95亿人,半年增长了2442万,半年增长率14.3%。使用率远高于美国网民的39%和韩国网民的47.8%。
3. 数字娱乐
十大网络应用中,三大娱乐类网络应用——网络音乐、网络视频和网络游戏都分列其中,娱乐仍旧是中国网民的主要互联网活动之一。
网络音乐是中国网民的第一大网络应用,使用率达到84.5%,用户量高达2.14亿人。网络音乐是中国网民的重要娱乐方式,也是促进网民群体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网络视频的使用率为71%,用户量已经达到1.8亿人,是中国的第四大网络应用。
网络游戏使用率为58.3%,在网络应用中排名第七位,用户规模达到1.47亿人。超过美国35%的使用率。中国网络游戏网民中玩角色扮演类网络游戏的比例为53%,此类网络游戏用户规模已达到7815万人。
4. 电子商务
网络购物使用率为25%,用户人数达到6329万人,半年内用户量增加了1688万人,已经成为十大网络应用之一。
上海是网络购物最为普及的城市,使用率达到45.2%;其次是北京,为38.9%。经济发达城市的电子支付和物流等环节较为通畅,带动了城市网络购物的发展。
中国25%的网络购物使用率低于美国网民的66%,也低于韩国网民的57.3%。
网上支付和网上银行是与网络购物密切关联的两个网络应用。网上支付和网上银行的发展都较为迅速,网民对两者的使用率分别达到22.5%和23.4%。尤其是网上支付,半年用户增量达到2379万人,半年增长率达到71.7%。这两项网络应用的迅速发展会对网络购物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5. 网络社区
博客/个人空间和论坛/BBS跻身前十大网络应用,反映了中国网络应用的新特点,社交类网络应用在中国呈兴起之势。
网络社区中的论坛/BBS访问率为38.8%,用户规模达到9822万人,在网络应用中排名第九。
拥有博客/个人空间的网民比例达到42.3%,用户规模已经突破1亿人关口,达到1.07亿人。半年内更新过博客/个人空间的网民比例为28%,用户规模超过7000万人,半年更新用户增长率高达43.7%。
6. 网络新闻
网络新闻使用率为81.5%,用户规模达到2.06亿人,在网络应用中排名跃升至第二位,仅次于网络音乐使用率。半年增长了5164万人,半年增长率达到了33.4%。网络新闻阅读率比2007年12月增加了8.8个百分点。这与中国上半年出现的社会事件密切相关,2008年上半年一系列重大新闻事件的出现使得更多的网民通过互联网查询相关信息。
7. 其他网络应用
网上银行使用率为23.4%。用户增长率较快,半年用户增长率达到47.1%。但使用率远低于美国网民53%的使用率,也低于韩国网民39.1%的使用率。
网上炒股/基金使用率为16.9%。网上炒股/基金的使用率与中国的股市同步波动,使用率在下降,总体用户量略涨了466万。目前中国网民的使用率仍高于韩国网民的5.4%,也高于美国网民的11%。
网络求职的使用率为14.9%,增长幅度较大,2008年上半年用户增长率达到72.8%,上半年是求职高峰,用户量增长也比较多。网络教育的使用率为18.5%,用户量达到4669万人,近几年来持续增长。
⑨ 娱乐圈虚假数据都有那些
7月23日,2019中国文娱金数据年中发布会在京举办,针对2019年上半年文娱各领域的行业现象,发布会专门进行了数据盘点。据现场公布的数据显示,随着刷流量产业的成熟,由粉丝刷出的虚假数据占比不断攀升,时至2019年上半年再创新高,达到71%,无效用户的占比,亦高达49.4%。“也就是说,在全网范围内,近一半都是假用户。剔除虚假声量,任重而道远。”艾漫数据董事长夏宗靓一脸凝重。
那么,规模如此庞大的数据造假,到底为的什么?毋容置疑,无利不起早,数据造假其实就是诈骗,拿着一份虚高的流量数据,诈骗品牌商,诈骗制片商,诈骗广大观众,为明星以及明星背后的利益集团疯狂敛财。于是,因为数据造假,原本没有什么作品的明星名气却大得不得了,或者,没有什么名气的明星数据却高得不得了,各种酬劳动不动就是几百万几千万几个亿!
⑩ 网络上的信息有多少是虚假的
网络上的信息有很多都是假的,例如某音平台,百分之九十都是假的,都是剧本。
根据《刑法修正案》的规定,在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中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2009年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 之一 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10)网络假数据中国多少人扩展阅读
网络谣言往往会侵犯自然人的肖像权和名誉权,侵犯法人的名誉权。而这些侵权行为往往需要承担消除影响、赔偿损失等责任。
相关法律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法人的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适用前款规定。”一些网络个人事件谣言的受害者可以据此追究造谣、传谣者的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