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网站知识 > 姓氏网站前景怎么样

姓氏网站前景怎么样

发布时间:2022-07-02 12:36:42

Ⅰ 姓氏域名前景如何

我认为前景有很广阔的市场,正所谓真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姓氏文化源远流长,同姓同宗的人更是数不胜数,但是姓氏域名的资源却非常稀有。自从2013年姓氏域名开放竞价以来,诸多姓氏例如刘、赵、郭等等 屡屡拍出几十万元的高价,是如铁一般不争的事实。更有很多社会名流陆续开始使用姓氏域名。我相信只要是高瞻远瞩的人士,一定会认同我的看法。希望我的回复对楼主有所帮助!

Ⅱ 有我们姓氏网吗

现代人说起姓和氏,往往混为一谈。事实上,从姓氏的本意来看,二者的初义大相径庭。

(一)什么是姓氏

在当今,某个重要会议发布新闻公报或某一部集体编写的大型书籍公布代表或作者排列名单时,往往按姓氏笔画为序。这里的姓氏指的是姓,因为现在姓氏不分了,成了一个概念。在上古,姓和氏是两个意思,在读先秦古书时,我们必须分辨清楚。

现在先说“姓”,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族号,是氏族的标记,它标志着一个人由哪个氏族生出。《说文解宇》说:“姓,人所生也。”我们看姓字从“生”、从“女”,表明了出生血缘关系,清楚地说明同姓的人都是一位女性祖先的子孙,这正是远古母系社会制度的反映,可见,姓起源于母系社会。

我国最古从女而成的原姓很多,如姬、妫(gui)、姒(si)、姜、嬴、妘、姞。这些氏族都是母系血缘关系。当社会发展到父系制度后,姓也就转变为以父系血缘关系来计算了。这时出现的姓就不再加女字旁了。相传黄帝二十五个儿子,为四母所生,分为十二姓:姬、姞、酉、祁、己、滕、箴、荀、任、僖儇、依。这十二姓中除姬、姞二姓还保有女字旁外,其他十姓都没有女字旁了。说明这时社会已基本过渡到男系制度。

下面再说“氏”,氏是由姓衍生出来的分支,在古代同一姓族的人,由于人口繁衍,迁居到各地,加上身份职业的变化,同一祖先的后代子孙,便逐渐分成一些支派,每支又用一个特殊的号来做标志,这就是“氏”。例如:商朝的祖先为“子姓”,后来分成殷、时、来、宋、空同等氏;周朝的祖先“姬姓”,后来分成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邨、郁、邗、晋、应、韩、凡、蒋、邢、茅、昨、祭、吴、虞、虢、郑、燕、隋、巴等氏;秦国的祖先“嬴姓”,后来分成赵、梁、徐、郯(tan)、江、黄、葛、麋、秦等氏;齐国的祖先“姜姓”,后来分成申、吕、许、纪、州、向、齐等氏。所以说姓是氏族的标记,氏是家族的标记,姓因生而定,是不变的,氏则因家族而分,是可变的。

(二)姓氏的作用

关于姓氏的作用,古人作过一些解释,宋朝刘恕《通鉴·外纪》篇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班固《白虎通·姓名》篇说:“所以有氏者何?所以贵功德、贱伎力……闻其氏,即可知其德,所以勉人为善也。”宋朝郑樵《通志·姓氏略序》说:“氏所以别贵贱……姓所以别婚姻……三代之后,姓氏合一,皆所以别婚姻。”清初顾炎武《日知录》说:“氏焉者,为男别也;姓焉者,为女坊也。”

根据以上四种解释,我们可以归纳姓的主要作用是:①别种族;②明世系;③别婚姻。在上古同姓不婚,如《左传·信公二十三年》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国语·晋语》也说:“同姓不婚,恶不殖也。”古人从长期实践中领悟到近亲婚配会产生不良后代的道理,为了辨别男女双方姓的异同,从而决定婚娶与否,在贵族女子称谓中着之以姓是非常必要的。

在古代,贵族妇女姓比名重要,待嫁女子如果要加以区别,则在姓上加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如孟姜、叔隗(kui)、季姬;出嫁后,如果嫁的是国君,要在姓上加娘家的国名,如齐姜、晋姬、秦嬴;如果嫁给大夫,就在姓前加大夫的氏,如赵姬(赵衰妻),棠姜(棠公妻);如丈夫去世,要在姓上加丈夫的谥号,如武姜(郑武公妻),文嬴(晋文公妻)。这样做的用意,都是为了避免同姓婚配。郑樵《通志》说:“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这件事古人看得很重要,当时不一定是从优生优育角度考虑的,而更看重的却是礼。所以,即使是买妾,那个妾不知自己的姓,也要用占卜的方法来判定。春秋时,鲁昭公娶了吴女为夫人,因两国都是姬姓,为了避免人们的非议,只好称吴女为“吴孟子”,不敢公开明言姓“姬”,还有像晋献公娶骊姬,就是不知礼的行为,因为晋国和骊国都是姬姓。

下面再说氏的作用:氏一是表明父系血缘关系;二是区别个人身份的贵贱。周代宗法制度严格,只有贵族男子才有资格称氏。当时男子称氏而不称姓,是因为姓与生俱来,言氏就可知姓。也因为始祖之姓已很久远,单表始祖之姓已不能表示现有的身份。因此,必须让人知道祖父为何人,这是称氏的关键所在。因为氏是表明一个人身份贵贱的,所以氏常常发生变化,尤其是诸侯卿大夫。

到了战国,社会发生大变革,旧贵族开始没落,有许多还沦为平民甚至奴隶。所以表示贵族身份的“氏”就变得没有什么存在的必要了,秦以后到了汉朝,姓和氏便合而为一了。

还有个需要说明的问题是,在先秦只有贵族有姓氏,一般平民和奴隶是没有姓氏的。例如《学奕》篇中的“奕秋”,就是名叫“秋”的棋手;“优孟”,就是名叫“孟”的徘优(艺人);“庖丁”就是叫“丁”的厨师。以上这些人都没姓,都是以他们所从事的职业或所具有的专长来呼唤的。还有“公输盘(班)”,公输是字,班为名,因他是鲁国人,所以又叫他鲁班。意思是鲁国名叫“班”的木匠,并没有姓。汉朝以后,平民也可以有自己的姓为人称呼了。所以,“百姓”这个词,在周和周以前指的是贵族。“百姓”即“百官”的意思,如《尧典》“乎章百姓,百姓昭明。”孔传:“百姓、百官”(百官族姓),郑注:“百姓,群臣之父子兄弟。”汉以后,百姓才指普通平民。
参考资料:http://post..com/f?kz=125754491

Ⅲ .me 结尾的网站域名有前途吗

·彰显自我,倍加尊荣,让Me成为您的网上名片; ·以人为本,贴近客户,让您的企业和产品直达用户心中; ·企业名称、家族姓氏,让Me将我们连结在一起; ·Love.Me(爱我),Qiu.Me(球迷)……让Me为您点燃新的创业机会! 丰富资源,种种创意,不怕注不到,只怕想不到! .Me代表“我”,属于你! 至于此域名是否有前途,是我们网民上网习惯说了算,目前还是访问.com的居多至于此域名的价格目前是低于你所说的价!

Ⅳ 姓氏网站有没有前途

没有,现在有前途的网站是综合门户。虽然凡事要创新,但也要符合大众的需求。很少人关注姓氏网站

Ⅳ 最近看到很多人都在说姓氏域名,这个和其他域名有什么差别么

姓名域名的一个重要市场就是个人网站建设。这种要是因为大家都越来越重视个人营销了。建设一个自己的个人网站,通过营销自己来营销企业。其实不仅如此,个人网站还能为自己展示才华提供一个平台,你如你热爱文学就可以建一个站,收集自己喜欢的作品,展示自己写的东西。这类的网站其实不少,主要以个人博客和社交网站为主,而涉及的人群以艺术创作者为主,如摄影、漫画等。 姓名域名对用户来说最大的好处不仅仅是帮助其在展示个性与时尚,更是自身无形品牌的一种保护,及时的注册自己的姓名域名,也可以防止被别人注册恶意使用对本人造成不良影响等,从法律角度来讲,域名权是在先权利。因此,防范自己的姓名域名被抢注的最好办法,便是尽早注册下来但就其本身的作用而言,与其他域名无异

Ⅵ 为什么要研究中国人姓氏

我认为,研究中国人的姓氏,可以传承文明,解读历史信息,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象征。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民族,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确立姓氏制度的国家。据历史传说、文献记载、考古发现,和人类社会学的调查考察,早在原始氏族社会,中华先民出于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和关注生命起源的初始宗教观念,即借助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英雄崇拜等多种形式,绘制、使用了标志各自氏族的符号和图形徽记,用以表达和认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类自身发展、族群差异的相互关系,从而孕育了中华姓氏的原始雏形。这些姓氏的原始雏形,既有崇尚自然、万物有灵的天体物象、山川地貌;也有无生物、动植物的图腾崇拜;也有祖先崇拜、英雄崇拜的神话史诗;同时也有民族宗教信仰和民风习俗文化内涵。举凡与人类生育、生存、生活、生产有关的万事、万物、万类、万象,都曾被作为姓氏的雏形。故曰“因生赐姓”,从而使中华姓氏具备了多元并起、多元一体的历史渊源,也体现出异彩纷呈、品类繁多、内涵丰富的姓氏文化特色。


时至今日,中华姓氏已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雨沧桑,但其世代相承的延续性,与时俱进的生命力,仍永葆青春,仍然是现实生活中人人必备、无时不用的重要标记和社交工具。举凡订立合同,签署书证,信函往来,交流沟通,无一不以姓氏作为重要凭信。“按姓氏排列”、“按姓氏为序”,已成为重要的社交场合、家国大事、学术活动中组合、排列有关人士的惯例。而“贵姓”一词,更是日常社交必备的第一用语和礼仪之词。



总之,姓氏不仅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人类文明的积淀,是我们认知历史、传承文明的文化瑰宝,也是我们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事事皆用的重要工具和信息体系。因而普及姓氏知识,拓展姓氏研究领域,就成为我们认知历史、传承文明、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Ⅶ 姓氏网站用什么域名比较好,请大家帮忙出主意

直接申请中文域名 www.百家姓.com 这个好记,不知道有没有被注册,赶快去注册吧!!!
www.name100.com
www.home100.com
www.WhoAmI.com

Ⅷ 姓氏做什么业务好

一个人去看你是我们自己去做的

Ⅸ 编修家谱网站哪家强

我们家族是在中国宗谱网编修的,现将我们体验发布如下:中国宗谱网有四系统组成:①为寻根服务的宗源系统(又名:家谱目录系统);②为续谱服务家谱系统;③家族历史文献存储系统;④多身份会员系统;⑤单机版软件体系。同着名家谱自动排版软件:云码宗谱;及宗谱网APP构建成家谱生态应用体系。
①宗源系统:全称宗谱源流分类收集系统:也可称为:姓氏寻根系统、华人家谱目录系统:该系统采用互联网云技术收集世界华人姓氏宗谱中:姓氏、堂号、谱籍地点、始祖、历代字辈(行派)、族人聚居村庄、祖堂、祖墓及其经纬度、现在族长、宗族源流简介等内容。为寻根,续谱,联宜同祖宗亲提供公益性帮助。
如果你姓张,你想编张氏全国家谱总目录或者张姓全国源流分支统计之类书集。不管你是个人,还是团队。想办这件事,有了宗源类集系统的帮助,如探囊取物。你只需到宗谱网申请张氏宗源管理权,及将全国张氏宗源系统添加页面发到张氏宗亲群,张氏网站等媒体,然后在宗谱网或自己网站后台整理各地提交上来的源流信息就行。有了该系统,你还可以为各地张氏宗亲提供寻根服务,及编辑出版张氏家谱总目,各省张氏源流集书刊。因为宗源系统可以按张氏堂号,区域将宗源信息智能分类下载。不用出差,不用打电话,居家或旅游中动动手指,就可完成原来需要成百上千人,花百万才能完成的文化项目。
②以族群为基础的家谱管理系统是宗谱网核心所在。宗谱网家谱文件有三种格式,①阅读版(pdf)作用查看、阅读;②下载版作用存档、交流,可以是多种文件格式,压缩成zip格式。③数据库版:作用查看阅读协编,为云码宗谱产生宗谱数据库文件zpx格式。现本网站只支持云码宗谱1.3.3.7及以上与宗谱网1.0单机版软件产生的ZPX宗谱数据文件。用户标签无F标识用户,只能建一本宗谱。如需建多本宗谱,请与本站联系。普通用户ZPX文件人数与像片数,视频数有限额。用户必须注册成为用户才可建云谱。。数据库(zpx)文件可便捷实现家谱数据在网站、电脑软件、手机APP等多平台共享添加、修改、阅读。实现在不同时间不地域采集家谱信息。使续修家谱不再上门登记与校对,节省时间与人力。阅读版(pdf)格式可用来流转或印刷成书刊,提高保护数据库(zpx)文件安全。你在宗谱网上可对自己家谱编辑、阅读,下载等功能设置是否公开、付费阅读、凭密码编辑等不同权限,来提高其安全性与定向性。
另外宗谱网家谱数据库(zpx)文件与云码宗谱排版管理系统数据库文件格式相同。云码宗谱排版管理系统是国内知名的家谱排版管理系统,内置三十多种国内经典而主流家谱版式(苏式、欧式、行序式、一家清等)。可将家谱数据库(zpx)文件自动排版输出生成PDF文件,用来印刷,或做电子家谱等其它们家谱形式。数据库(zpx)文件可在单机版与网络版、移动版无障互通。宗谱网家谱除了记载传统家谱信息中的生、死、殁、葬、娶、生子、生女等基本信息外。还可以大量添加个人介绍、图像、视频、大事记等更多现代信息。 ③随着城镇化发展,不少农民都选择进城工作并安家落户,不少农村都变成了空心村。另外合村并镇、城市边缘农村的拆迁等加剧了农村消失。据统计,中国每年有7000多个村子消亡。没有消亡村庄从村貌、人口、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发生了很大改变。宗谱网多媒体村史存储系统是在此背景下诞生。
家族历史文献存储系统、除了记载村庄种族基本资料(如:姓氏、字辈、源渊等)外,同时对村庄不同历史时期山场、田地、河流水库、厂企住房等村容村貌;领导性人物、重大事件、历史变革、行政区划等村事村史安排了图文并茂存储与展示。还可以将祖堂,祖墓,宗祠、经典或标志性建筑以视频展示,供后人怀念,景仰,寄托思念等等。相同宗源下的村庄,有族长管理。宗谱网真正实现了村村上网,村村进入历史,为后世发展与研究提供史诗级多媒体档案。
④多身份会员系统:宗谱网为宗族喜欢与关心宗亲文化爱好者,提供家谱,宗族文献一个存储与展示平台的同时,为续族谱提供方便快捷服务。也可成为姓氏组织协会,地方专业修谱公司得力助手。提高他位的工作效率与品质。

Ⅹ 姓氏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国史、方志、家谱,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承的三大支柱。中国姓氏表明了一个人的家族系统和血缘关系,是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契入口。沿着姓氏起源、姓氏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梳理姓氏和姓氏文化的社会功能,使我们从中认识到姓氏文化研究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培养国民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方面的重大意义。

一、中国姓氏的渊源和姓氏文化的发展

1.中国姓氏渊源。中国的姓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氏和姓并不相同,它是姓的分支,较姓的产生要晚一些,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姓原本是代表母系氏族的族称,是同一女性始祖的后代们所共同拥有的符号标记;氏作为姓的分支,是子孙繁衍后各个分支所特有的符号标1}《吕氏春秋.恃君览》中记载:“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在母系氏族社会,人类实行群婚制,子女与父亲的关系不能确定,只能按母系来确定人的血缘身份和氏族归属。姓的不同表示着拥有不同的女性祖先,古文献中所见到的最古老的一批“姓”,大都带有“女”字。郑樵在《通志.氏族略序》中记载:“女生为姓,故姓字多从女,如姬、姜、赢、女以、妨、缪之类是也。”姓是由母权制社会中女性的社会地位决定的,其作用在于便于通婚与鉴别子孙后代的归属,即姓具有典型的“明血缘”的作用。

人们对姓的来源有不同的说法,最有名的是图腾感生说,图腾感生认为中华古姓起源于原始的图腾崇拜。在‘怪人皆无父、感天而生”的母系氏族社会,人类生存环境恶劣,生产力水平低下,对大自然及自身不了解,认为自然界的万物都有灵魂,都有生命,认为氏族的繁衍是图腾作用的结果,如果氏族中的女性与图腾发生了神秘的接触,就会受到图腾的感应,从而便可以“感而受孕”。许慎在《说文》中说:‘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人,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因生以为姓,从女生,生亦声。”他们认为使始祖母受孕的异物就是“感天”的结果,是图腾一氏族的共同崇拜物,作为各族族号的图腾就演变成同一氏族的共同标记—姓。以祖先的图腾为姓氏,如熊、龙、牛、冯、梅、李、毛等。另外还有地名转化说,认为姓来源于以始祖所居住的地方命名。吹律定姓说,认为姓是圣人吹律听声区别出来的,律是古代的一种定音仪器,用竹管或金属管制成,并以管的长短来确定音阶高低。

氏是在姓的基础上分化出来的,产生于父系氏族社会。氏是姓衍生出来的氏族分支,从夏朝开始进入奴隶制社会,这一时期,氏是达官贵人家族用以标志宗法身份的专称,氏的主要作用在于区别身份的贵贱,以示和平民百姓的区别。在人类社会之初,氏是带有明显的等级观念和阶级烙印的。在夏、商、周三代,氏是贵族男子的专称。我国最早的一些“氏”,如神农氏(是农耕文化兴起的标志)、伏羲氏(是人类结网捕鱼和烹饪的象征)、隧人氏(是人类懂得了钻隧取火的标志)等,都是父系氏族阶段出现过的最有名的“氏”,也表明了远古时期人类以集体的力量征服自然的时代特征。

2.中国姓氏文化的发展。郑樵《通志·氏族略序》中记载:“三代之前(即秦以前的夏商周三代),姓氏一分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在氏族社会,同姓不婚,姓有明血缘、别婚姻的作用,即“姓所以别婚姻”;而氏主要来自于天子赐予的国名、溢号、官称、居邑等,代表了贵族男子的宗法身份和地位,身份低贱的人也就无氏可言,氏有别贵贱的作用,所以“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即“氏所以别贵贱”。

“男子称氏,妇人称姓”。先秦时期,男子名前冠的不是姓而是氏,如屈原和商鞍,他们并不姓“屈”和“商”,屈和商只是他们的氏,实际上屈原是楚国公族,姓举,商鞍是卫国公族,姓姬。中国的传统是男主外、女主内,女子是作为传宗接代的工具出嫁的,她们有明确的姓,以免违背同姓通婚的禁忌。到了战国时期,封建宗法制度崩溃,氏族贵族日趋瓦解,姓氏制度随之衰落,氏不再作为标榜贵族身份的标志,逐渐失去了“别贵贱”的作用,姓与氏之间的区别逐渐消失,一般平民开始有了自己的姓氏。又随着世代的不断推移和人口的繁衍生息,同姓的人们共同的血缘成分也越来越少,同姓不婚的规定己不重要,姓“明血缘、别婚姻”的作用逐渐消失。自汉以后氏与姓混杂不分,二者在意义上己不存在区别。秦汉以后,我国的姓氏制度基本趋于稳定,到了汉代,则通称为姓,我们现在的姓就是从那时沿袭而来,主要来源就是先秦的氏。

二、中国姓氏文化研究的重大意义

中华姓氏历经多个朝代不断传承变迁,至今姓氏数量就有一万多个,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姓氏文化。它可以解读中国古代社会结构、标记历史人口迁移、反映时代文化特征、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也是一种特殊的经济资源。

1.中国姓氏文化是解读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一把钥匙。在上古时期,生活资料大部分从采集或狩猎中获得,人类的群居生活可以抵御来自凶猛动物的攻击,繁衍后代便成了远古时代人们的重要任务,掌控生育大权的女性便以“氏族首领”的身份居于崇高地位,形成了女性掌权的母系氏族社会。从“女”的“姓”字和古姓中大量的“女”字旁,是母系氏族社会中女性至高地位的标志。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人类的居住逐渐稳定下来,生活资料不再单从采集和狩猎中获得,有了田地和其它经营方式,男子在社会生产生活中逐渐居于主导地位,母系社会解体,父权制形成。

西汉末年的门阀制度使姓氏有明确的高低贵贱之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望族大姓可左右政治、世代高宦。这些豪门世族还耻于与庶族通婚,大批出身寒微而富才学的士人被拒于各级政权之外。门阀制度历东汉至魏晋南北朝而极盛,隋唐时期开始施行科举取士制度,家族的权力靠个人读书进举获得,世袭的家族社会地位逐渐衰弱,但这种门第观念,仍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

唐五代时期,是中国古代赐姓制度发展的重要时期。古代统治者为了维护和加强统治,便用赐姓的方式笼络人心或震慑臣民。必要时皇帝对异姓臣民赐以皇族姓氏,或者赐予他姓,以褒奖他们建功立业的功绩,具有明显的政治意义。赐国姓是帝王对臣民的一种莫大礼遇,通常为了安抚降将、宣示恩宠。当然也有因避讳而赐他姓,或出于贬损而赐恶姓等。赐姓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融合,唐五代的赐姓相当一部分是赐给当时少数民族权贵的。这些民族内附后,与汉族人杂居生活,一些权贵家族得到当时统治阶级的特殊礼遇,心仪华夏,获帝王赐姓氏后,其家族或者部落纷纷改从汉姓,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交融。

姓氏文化是反映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一种文化视角,它包含了太多的权势、地位、尊卑、贵贱等特质和家国一体的社会构建。如宋代大儒、理学家创始人之一张载在《经学理屈》中所阐述的:“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中国自古提倡的伦理道德、祖先崇拜和宗族制度等意识在古代社会的姓氏文化中得以充分体现。

2.中国姓氏文化是标记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一座史碑。中国历史上发生了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他们由于各种原因不断迁徙,后在迁入地定居下来,繁衍后代、薪火相传,姓氏文化随之丰富和发展。

秦、汉至魏晋时期,部分中原地区居民开始向南方迁徒。秦统一中国后,秦朝曾派数万大军深入岭南守备,这些军队和他们的家属随后在当地定居。为巩固边疆,秦始皇又派50万大军到岭南开辟疆土,部分士兵继续南下到州定居,成为秦朝的北方移民。东汉以后,中原地区连年天灾,百姓衣不遮身、食不裹腹,社会出现动荡,居民离开战乱的中原,向当时比较偏僻的地方迁移,主要的迁移方向是长江以南。西晋“八王之乱”期间,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中原原居民为避兵乱和免受异族统治开始迁移,其中许多人随晋朝皇室南迁,入居江南。这些南下的移民中有一部分又辗转向东南远徙,最后进入闽中。

两宋时期,一些中原百姓迁入广东。1127年北宋灭亡,当时部分百姓随赵构向东南迁徙,迁至现在的江苏苏南地区太湖流域一带;部分随隆裕太后到赣南地区,还有小部分百姓在动乱中一直南下,最终在珠江流域定居下来。南宋末年,中原百姓为避战火大规模南迁。宋朝还有狄青、杨文广率禁军南征,大批士兵留广西戍边屯垦。

明清时期,中原移民的后裔大批赴台或移居海外。明清时期移民台湾的人中,主要来自福建省和广东省,而福建、广东两省历代移民多来自于中原。中原移民最多的一次当属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时。1953年,台湾地区户籍调查显示,调查资料中户数大于500的
100个姓,其中有63个姓的族谱资料显示其先祖来自河南省东南隅的固始县。该次统计资料显示这63姓共计67万多户,占当时台湾总户数的80.9
%。海峡两岸人民血脉相连,来往密切。在近些年寻根文化兴起的浪潮中,台湾汉族更是热情高涨,他们通过各种努力来大陆寻根祭祖,通过各种方式表达着对故土的眷恋和思念。

3.中国姓氏文化是时代文化特征的一种反映。由于社会历史发展时期的不同,姓氏受到不同的社会综合因素的影响,反映出不同社会时代的文化特征。
姓氏在其产生之初是标志氏族或者社会血缘关系的识别符号。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它承载了关于血缘图谱、家族演变以及时代沿革的大量信息。“姓氏是标志社会结构中一种血缘关系的符号……因此,姓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它所包含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作为一种制度文化,它的综合性的文化特征又是非常明显的。

姓氏的出现是社会的一种进水《礼记·乐记》阐述:“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惆易·序卦》阐述:‘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措。姓氏在贵贱、上下、尊卑的层面上执行了一整套礼仪规范。

在现代社会,姓氏文化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不断发展变化,有些旧有的姓氏己经消失,一些新的姓氏逐渐产生。姓氏文化在现今表现出了由先前的男尊女卑到现在的男女平等意识的转变。当然,子承父姓的习俗依然盛行,尤其在中国的农牧地区。但男女平等的小家庭己成为当今社会的基本细胞,子女的姓氏有了选择,后代无论是男是女,既可以从父姓,也可以随母姓,有时是父母姓的组合,甚至根据自己的意愿新起一个姓。苏州有一位孩子的姓更是充满了现代文化特征。由于孩子的父母都是独生子女,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姓氏又互不相同,为了考虑周全四个姓氏,最后经过家庭所有成员的表决,另起新姓“点”。新姓的下部四点代表全家四个姓,上部是一个“占”字,代表占有全家的四个姓。随着现代社会独生子女的增多,城市中不少孩子也会共同使用父母双方的姓氏。有些孩子的名字是四个字‘父姓+母姓+名字”,表达了对父母双方基因的尊重和中国姓氏文化的进步。

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文化思想更为多元,姓氏文化表现出了新时期新的文化内涵。姓氏是个人作为家族成员的符号标记,是个人对于“我从哪里来”的哲学思考的科学回答。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机遇期,依法治国、民主公正的理念深入生活的各个方面,姓氏作为一种社会元素,是个人的家族归属感和民族认同感的标志,姓氏不再承载“别贵贱”的文化内涵,处处体现出现代社会的平等意识和家族观念。

4.中国姓氏文化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种纽带。“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寻根问祖、落叶归根、祭祀祖先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祖根就是至高神圣的土地,寻根认宗充分表现了华夏民族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四世同堂、五世其昌”,姓氏文化是传统大家族的精神纽带和文化标志,血缘是任何政治势力和意识形态都无法阻隔的纽带。中国人的寻根意识和对自身归属感的强烈需求,推动着海内外华人对中国这个“家”和“根”的眷恋和认同。千千万万的游子身在异乡,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姓氏谱系不是简单的文化符号,是他们与同宗族人的血脉见证,是他们心的归属。海外华人在全球分布较为广泛,世界各地的华人心系祖国,他们在各地成立了同姓宗亲会组织,用各种形式寄托着对大陆故乡的怀念和尊祖敬宗的情怀,越来越多的华人归国就是要满足“回家”的情结。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更是剪不断台湾与大陆海峡两岸人民的团结与亲情。海外华人心系大陆同姓宗族,认祖归宗,共办实业,捐资助学,造福桑梓,这正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具体体现。

5.中国姓氏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资源。自古以来中国人对血缘关系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在社会生活中,姓氏文化具有巨大的经济能量,传统文化的感召力和经济价值己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一个感性消费的社会,姓氏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己然表现出巨大的经济潜力。据统计,目前我国有关姓氏寻根的中文网站有200多个,国内许多姓氏的祖居地或发祥地还成立了寻根服务团,举办姓氏文化节,开展姓氏寻根旅游等活动。以姓氏文化为核心的产业将成为一个有中国特色的行业,尤其是在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河南、陕西、山西、山东、河北等地,姓氏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与潜力是巨大的。

国外也有寻根问祖的案例。美国黑人作家阿历克斯·哈利的作品《根》(1976年出版),在美国黑人圈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带动了当时美国黑人的寻根热,这在当时也极大地引起了海外华人的共鸣。1991年10月,全欧客属崇正总会响应欧洲华人的寻根心愿,共组织欧洲8个国家19个姓氏的245名客家人到河南寻根,这是自称“河洛郎”的海外客家人对祖地最早的大型寻根活动[0]。1998年,荣阳郑源实业公司在郑州举行“首届郑源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海内外郑氏实业家齐聚一堂,共签约总额14.2亿元人民币;2003年10月,第十八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在河南郑州举行,来自海内外22个国家与地区的约3000客家人出席了该次世纪盛会,该次大型盛会具有巨大的经济能量,据统计约有35个项目被签署,合同金额27.
2亿美元,其中外资额约24亿美元。寻根资源的开发,极大地挖掘了姓氏文化的经济价值。

三、结语

文化是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形成的,姓氏作为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具有强大的纽带作用,使一个民族具有强大的聚集力。姓氏是一个称谓符号,是一种社会现象,也具有文化的意义,载负着丰厚的文化内涵。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数典不忘祖,落叶要归根”,弘扬祖德,叶落归根,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姓氏是社会人的群体性符号,姓氏所赋予的文化意义,让每个炎黄子孙都能够找回自己的历史归宿,都有一种精神上的归属感,海内外华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凝聚力因之而增强。寻根渴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精神支柱,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体现。寻根本质上就是对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是对姓氏这一社会符号所具有的社会文化意义的认可,体现了中华民族凝聚团结的精神。寻根渴祖恳亲是中华儿女凝聚和寄托情感的方式,也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创造美好未来的原动力。姓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宝库,对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增强民族自豪感具有重大意义。

阅读全文

与姓氏网站前景怎么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网络共享中心没有网卡 浏览:527
电脑无法检测到网络代理 浏览:1377
笔记本电脑一天会用多少流量 浏览:598
苹果电脑整机转移新机 浏览:1381
突然无法连接工作网络 浏览:1081
联通网络怎么设置才好 浏览:1230
小区网络电脑怎么连接路由器 浏览:1058
p1108打印机网络共享 浏览:1215
怎么调节台式电脑护眼 浏览:721
深圳天虹苹果电脑 浏览:957
网络总是异常断开 浏览:618
中级配置台式电脑 浏览:1017
中国网络安全的战士 浏览:638
同志网站在哪里 浏览:1422
版观看完整完结免费手机在线 浏览:1464
怎样切换默认数据网络设置 浏览:1114
肯德基无线网无法访问网络 浏览:1290
光纤猫怎么连接不上网络 浏览:1500
神武3手游网络连接 浏览:969
局网打印机网络共享 浏览:1005